【《換日線》3/13-3/19 優質留言贈獎名單】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謝謝所有理性留言與批評
▍《換日線》編輯團隊本次以藍白拖的《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一書 + 《換日線》獨家明信片,感謝以下讀者踴躍留言,分享不一樣的國際觀!
▍ 提供實用資訊、與其他讀者良性互動
👉 〈我在「中共中央第二黨校」上的一堂歷史課〉:http://bit.ly/2o4qZuA
朱耿佑 :(回覆網友留言:「對岸大陸都已經開「文革史」這門課了,台灣什麼時候才能開「228史」這門課呢?台灣現在真的落後大陸太多了。」)
這學期台大陳翠蓮教授有開授「戰後民主運動史」,內容包括二二八、白色恐怖和解嚴後的民主社會運動
提供的史料和參考著作也相當豐富,有興趣歡迎來旁聽~
▍ 提供不同觀點,談及個人經驗
👉 〈"The Lady is not for turning " 第二彈:難民政策逐漸「川普化」的「鐵」娘子梅伊〉:http://bit.ly/2nn8yEF
劉雨函:鞭笞英國政府的同時,別忘了同宗教同語言同文化的阿拉伯、葉門等有錢的石油大國一個難民都沒收。英國本地社福吃緊到自家居民都不夠用了。有的小學營養午餐再也不供熱餐,緊急安置家庭沒房可提供,甚至連收垃圾次數都減少,但是稅收卻年年漲。以往英國大規模收容數萬烏干達、孟加拉跟越南難民。
我曾經問社工為什麼英國政府不能收難民,社工朋友說:現有資源連本地人都不夠了,英國完全沒能力繼續收容難民了。
PS我住英國,家人朋友好幾個是社工。
▍提供個人思考軌跡與觸媒,附上資訊來源
👉 〈台灣16年「母語教育」宣告失敗?我們需要「搶救台語」嗎?──我在新加坡的四個觀察〉:http://bit.ly/2mQ8Q2M
@柯凱森:看完上面那篇敘述文章,我突然想到,前幾天我在找「釧兒」,這部台灣原創音樂劇的相關報導;其中我看到一段這個故事的原創人澎恰恰的訪談,內容除了敘述當時撰寫釧兒這部故事的心路以外,還講到另一個澎哥心中那份對於「語言之美」期許,強調了台灣語言之美不該被拋棄的想法。
而對照了上述文章所闡述的概念來說,「搶救台語」...先別說該搶救哪個語言了,我個人倒覺得,應該要搶救的是這些語言,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所代表的「文化含意」;這樣的語言之美與文化意義,會比搶了半天卻只知道怎麼講,卻不知道這樣的文化,是由哪來的更有價值與深度。
影片網址,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看看澎哥舉例講了兩句台語,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所表達的意涵(如果只是為了救而救,卻不知道該救的是什麼...這才真的浪費公帑與資源)
https://youtu.be/YBe5SD0-fIs
🌎 編輯團隊將於近日聯繫得獎者寄贈事宜,再次感謝得獎者,並歡迎所有讀者積極參與交流!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八卦
【《換日線》4/24-4/30 優質留言贈獎名單】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謝謝所有理性留言與批評
▍《換日線》編輯團隊本次以《活著的理由》+《換日線》獨家明信片,感謝以下讀者踴躍留言,分享不一樣的國際觀!
▍提出不同國家的制度與做法,呼應文章主題。
👉 〈Gap Year「奢侈」嗎?沒有瑞典的福利,我們靠自己負責任地走出去 〉:http://bit.ly/2oXVxOY
Emily YO:在法國有許多Grand école (在法國被視為比大學系統還好的學校)很鼓勵學生在學其間去其他國家的學校交換或是實習工作。算是種比較專業的Gap year吧。
學生需要提出一個簡單的計畫給學校,學校還會補助機票錢。
學校也將這樣的規劃當做招生的賣點。
這種類型的Gap year在法國的大學學系統較少見,Grand école 系統倒滿普便的。
▍以數據為論證,理性討論文章內容。
👉 〈新加坡眼中的台灣人,早已與過去不同──想來嗎?請務必先做好功課〉:http://bit.ly/2pxSv5E
Justin Chuang:不能單看人均 GDP 喔,新加坡的薪資佔 GDP 比例只有 44%,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政府比民間有錢,並優先照顧公民跟 PR,結婚後再付幾百萬到一千萬台幣就有政府蓋的國宅 (2~3 房) 可以住一輩子。缺點是建造品質不佳。
醫療費用很可觀,住院幾天要一二十萬臺幣,看個小病也要幾千上萬台幣 (政府有補貼公民醫藥費,外國人就自求多福)。車價也很可怕,一台 Toyota Altis 加上各種稅金要350~400 萬台幣!對於租房子的外國人,國宅一個月租金要四五萬台幣,如果不想住國宅,不到三十坪的 Condo (民間蓋的住宅) 租金動輒要 6~8 萬台幣以上。
薪資中位數大約 8 萬台幣,台灣約 4 萬,差了約一倍。
一般門市服務業月薪不到兩千新幣,考慮物價,有點辛苦。
普通上班夫妻月收入五六千新幣,其中近兩成還要預繳退休金 (CPF),手頭不會太寬裕。跟台灣上班族比,真的就是勝在一間半買半送的房子,以及退休有保障。
但金融業的收入就真的很高了,這點類似香港,大勝台灣金融業...
▍點出「安全」的兩面刃,呼應作者所分享美國當地小朋友的課後生活。
👉 〈台灣小孩會讀書,那會不會生活?──美國小孩課後的專長培養〉:http://bit.ly/2p0Ytdz
Han Chen:上課時間過長的問題已經不想提了,另外總覺得臺灣的家長保護觀念很重,很難想像就算有這些時間,孩子有可能去接觸到文中那些東西(焊接、切割木頭、登大山)
甚至我覺得在臺灣人觀念裡,敢於冒險不是一種美德,安全才是第一。但臺灣人觀念裡的安全就是不要讓他去碰,不要讓他去懂,然後嘲弄敢冒險的人。
殊不知這樣的"安全"反而是製造危險,然後在心態上也輸人一截,最後一無是處。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八卦
【《換日線》4/10-4/16 優質留言贈獎名單】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謝謝所有理性留言與批評
▍《換日線》編輯團隊本次以《比人生更真實的是電影啊!》+《換日線》獨家明信片,感謝以下讀者踴躍留言,分享不一樣的國際觀!
▍分享他國經驗,理性說明。
👉 〈台灣人,沒有任何服務是「理所當然」──從英國的郵政改革看見中華郵政的勞權困境〉:http://bit.ly/2oESPAM
Dennis Wu: 之前稍微研究過日本郵政上市的案例,發現他們也是郵遞業務虧錢保險業務賺錢,而存款業務大量的儲金都用投資日本國債,因此他們希望藉由民營化上市來改善郵遞業務競爭力,例如與電商合作向海外拓展等等,並且活化儲金的投資標的範圍風險控制等等,台灣可以多加借鏡
▍針對文章主題,提出個人分析,內容豐富。
👉 〈一個只有努力還不夠的時代:給徐重仁總裁的一封信〉:http://bit.ly/2oKrJZ7
朱玲瑤:這篇回應的標題實在切中要害,只是,我們的政治經濟體系長期站在資方剝削勞工的姿態,是世代都存在的。那些與徐先生同一時代的勞工前輩們,其實都抱持著只要努力效忠老闆,好好作,絕對不會被虧待的心情而默默地付出與努力,結果被僱主給背叛與遺棄的不在話下。否則,如何會有苦勞網?如何會有王又曾滯留美國不歸的力霸集團弊案和潛逃對案債留台灣的事件?徐先生只是跟許多他同一輩份的台灣勞工們一樣的對僱主太過鄉愿地服從與信任了吧!這是他們那些年代受日本帝國薰陶下的前輩們的情操,我們也實在不要太責難他個人了。
▍陳述不同觀點,態度平和,就事論事。
👉〈別人的土地,別人的規矩──亞裔醫生強遭帶離血濺聯航客機,感同身受的痛楚〉:http://bit.ly/2psmJXw
Nana Self:我試圖用最大的善意來理解這篇文章,作者對受暴者的關心畢竟看來很真誠。但我也想請問,「努力」就不會被歧視嗎?這樣來談歧視的問題,會不會過於個人歸因?文章前面其實都在談大環境,但最後還是回到個人要努力的結論上,其實讓人有點錯愕。
沒錯,歧視無處不在,但不管是「亞洲人數學比較好」這類正向歧視,或是「亞洲人講話有口音」這類明顯歧視,都不是個人努力就會改變的問題。反過來說,認為個人要多努力才不會被歧視這種觀點,正是歧視不會中止的原因。就算作者再怎樣表示對自己的「同類」被歧視時感到痛心,文章的結論等於在說你們被歧視我很痛心但那是你們有問題。
🌎 編輯團隊將於近日聯繫得獎者寄贈事宜,再次感謝得獎者,並歡迎所有讀者積極參與交流!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國際觀就是理解他者 在 Re: [閒聊] 日本人沒有國際觀的是不是很多? - 看板JP_Custom 的八卦
不好意思,原文吃光光~
台灣因為受過日本殖民統治,本質上對日本文化會有一定程度的習慣與了解,
或是誤解,但是,日本是不是了解台灣的文化習慣,並不能等同視之。
原因相當簡單,因為日本比較強。(啊,要戰嘛?拜託不要!!!)
先從我學習日文的習慣說起,我的文法爛到爆,但是我口語有時候是
"在這種情形下,的確是用這種日文表達的"的精準程度,常常嚇到日本人,
啊,這可不是說我日文很好,而只是我知道,特定情境下所謂的慣用語,
這裡的慣用語泛指最大公約數的日本文化下所產生的共通性,
不包括方言或是特定地域音歷史、地理因素所生之特殊性。
至於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我常看日本節目,包括下品的、無聊的、正經的,
裡頭有非常多課本不會有的口語表達,以及人跟人之間的相對應。
有一個節目我倒是覺得很不錯,台灣翻做日本大國民,裡面毫無疑問的
透露出了"我的習慣應該是大家也知道的習慣,怎麼你們會不知道呢?"的氛圍。
在這裡點出了日本國民的思考方式:我不了解的、跟我不一樣的,很奇怪!
只是這包含了一種前提:思考者會自我帶入一個位置,把自己的地位放置於他人之上。
即,在面對內國的文化差異時,的確會出現政經優勢強烈的地域,
鄙視(自認為)政經較為劣勢的地域,而被認為政經劣勢的地區,
也不會順從的接受(自以為)政經優勢的地區所表達的價值觀或習慣。
因為每個人都會認為:我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大家都遵從的方式。
這也是節目有趣的一點,常常是來賓講完之後,其他人處於驚嚇狀態,
或是發言的來賓自己處於驚嚇狀態(當然,也有極大的可能是節目效果),
然後大亂鬥,再互相挑剔對方的習慣。
而這僅僅只是日本國民面對內國文化差異時所生的態度。
至於國際觀呢?
台灣去日本留學的人不少,我也不方便多獻醜,但是從我自己蒐集網路上的資料來看,
日本的憂患意識強烈,但這種強烈卻是處於自卑的狀態下產生的態度,
怕上西餐廳不懂規矩所以要好好查一些資料,否則會被認為是鄉巴佬;
或是,怕被認為不會吃異國料理,而要先做好功課等等,
都是這種心態的影射:怕丟臉。
而怕丟臉是因為,自己在面對外來的價值觀時,自己的定位,劣於他者,
也就是說,如果不認為自己劣於他者,面對在日本領土上的外來者的活動,
便會產生嫌惡感,現在在日本韓流盛行,但是同樣反韓的人也不少,
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是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又不比你差,你憑什麼在這撒野!
同樣的情況,音樂節目無不努力邀請國外大牌藝人上節目,
而這裡的國外,自然指的是"我們日本國認為的(強盛的)國外",
包括早期留學生留法、留德,歐洲的影響力不小於美國,現階段的英語系國家都是如此。
也因此,所謂的國際觀,指的應該是,在日本的定位上,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國家,
而且廣泛的被認為是好的、令人嚮往的國家。
從上述的情形來看,會讓台灣人產生日本人沒有國際觀這件事情,
恐怕有很大的誤會,只不過是我們不在人家認定的國際觀裡面罷了,
況且,日本人數眾多,約為台灣的六倍,要知道,就算一個社會當中,
僅僅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是有很高的視野,那麼,日本怎麼算都不會輸給台灣,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一開頭就說清楚講明白,日本不了解台灣是其來有自的。
況且,說日本沒有國際觀,那麼,台灣自己呢?我們的國際觀又如何?
亞洲除了日本、香港、上海之外,我們還了解多少?
我們身邊的人,能不能夠明白新加坡的地理優勢?能不能了解他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
我們的新聞,除了美方觀點之外,中國的觀點是不是要一律視為是敵方?
中東地區的觀點?歐洲的觀點?我們了解嗎?
並不是說日本有多好多好,而是在我能夠提到的僅有的一些些議題上,
日本的社會,都會有一定份量、質量的人,把事情做好,
國民有沒有要花力氣了解是一回事,有沒有要讓留學的你了解到也是一回事,
但是真的當他們要跟世界接軌的時候,
他們的社會中,早已經有龐大的情報、資訊系統做好萬全的準備,
這種準備好,是國家級的力量在做支撐,
要法文的小說?翻譯好等著,而且速度快、解說清楚明白。
要阿拉伯文的政經情勢?也早就準備好了。
日本不是沒有國際觀,而是多數去日本的外國人無法感受到,
但是跟頂尖的日本人接觸到時,你會發現,台灣的頂尖跟日本的頂尖,
真的輸了好多好多。
也因此他們有沒有國際觀一點都不重要,因為他們要有國際觀隨時都可以有,
他們要跟全世界打交道隨時都行,
只是現階段的日本還在傳統的大和民族主義跟新興的個人主義中擺盪,
並且有失衡的趨勢,不過持續性的百分之一的頂尖繼續存在,台灣還是輸給日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54.115
我自己是覺得,這跟日本的教育環境有關,因為他們在國內會被認為是頂尖的,所以說
心態上不免有點自傲,加上所謂的國際觀的不足,造就了自我設限的結果。
所以國際交流算不算是一種國際觀呢?隨時準備好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能耐,
是不是也是一種國際觀?
我其實沒有這個感覺欸,也許是留學生的體悟?或是旅居日本生活的人的誤解?
所以遠見是不是也是國際觀之一呢?畢竟,與世界接軌的能力,台灣真的不比日本強。
怎麼變成戰文?(哭)
※ 編輯: pederast 來自: 218.161.126.64 (10/06 13: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