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我現在在學校做國際教育推廣時遇到的難題。 學生都來不及好好認識自己,跟社會不同文化對話,就要去介紹"台灣文化"…
(文摘)
前年(2013)夏天,網路上出現許多讓族人深感驚嚇的照片、影片,許多大學生身著不符文化規範甚至難以辨識的四不像服飾,唱跳著與真實文化嚴重脫節的音樂及舞蹈,更驚人的是這些學生正準備帶著這樣的「成果」到世界各地進行國際文化交流!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原來這些團隊是由外交部主辦之國際青年大使徵選計畫所遴選出來的國際參訪團,然而,這些團隊所呈現之粗糙且錯誤百出的原住民族文化讓族人很難接受,這在當時引起一陣廣泛討論,族人也召開記者會嚴正表達拒絕被文化消費的立場。
又幾年過去了,這樣的情形改善了嗎?大家有更了解多元文化的真諦了嗎?我想事情好像沒有多大的進展,因為我們仍然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眾多可怕的(對,看在族人眼裡就是可怕)影片,許多不同背景的人們依然穿著奇特的衣服、跳著奇特的舞蹈在世界各地「宣揚台灣之美」或「展現台灣多元文化」。
在這裡我所欲批判的對象並非做出這些不適當行為的個人,而是容忍甚至默許這類事件反覆發生的社會結構。
主流社會的教育養成從來沒有機會讓人了解原住民族,所以認真說起來,這些個人會犯錯也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但是在這類事件發生後,卻總是不斷出現「只是表演沒有惡意」、「學生已經很用心了」、「將影片下架」這類逃避面對錯誤與承擔責任的態度。說穿了,這不就是台灣社會大多數人面對原住民族的態度嗎 ── 既不特別在意也不真的尊重,但有些時候總會想到。
每次原民歌舞演出,都應是文化生命故事的再現
服飾上的每個紋路、每個配件、每種穿著方式,歌舞裡的每個音符、每個字詞、每個律動,都仔仔細細的敘說著關於祖先流傳下來的生命故事。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不過就是個幾分鐘的表演、幾件衣服」,然而對原住民族來說,大家眼中沒甚麼大不了的「表演」其實是原住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你得先了解你所欲呈現的文化內涵是甚麼,才能適切的展演它。
國際教育 內涵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八卦
及早培養學術倫理 重建誠信社會
李振清/大學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李眉蓁的碩士論文傳抄襲,也引發社會各界對碩士在職專班的質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十年來,國內不斷發生學術界最大忌諱之抄襲、剽竊、造假等「學術犯罪」,以及不當掛名等歪風,持續重創台灣的學術教育界、學者聲望和誠信,與整體社會之形象。世界各先進國家也常傳出學術研究弊端與論文造假之事件,但其頻率與嚴重程度,鮮少像台灣這麼驚悚。
早在四十年前,部分大學已開始規畫在大學部開設「學術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程。其內涵除了培育學生歷練以邏輯、批判與科學的方法培養獨立研究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建構學術倫理的重要規範與人文素養。學術研究方法課程特別詮釋抄襲、剽竊、造假與相對的資料引用、書目參考之明確分野。更重要的是,課程再三強調「學術倫理是學者的第二生命」。
然而,學術研究方法課程挑戰性甚高,師生身心負荷量超大,不容易教授。因此,絕大多數大學消極地將此核心課程延後到研究所才開設。這時為期已晚。如此一來,因缺乏及早妥善導引的學術倫理觀念之有效建構,以致違反學術倫理的抄襲、剽竊,以及後來延伸的資料造假個案,頻頻出現。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國內違反學術倫理的「學術犯罪」案層出不窮,甚至導致多起部會首長下台之窘境。有鑑於此,筆者多次在大學評鑑過程中,呼籲各大學在大二就開設學術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可惜各校反應不積極。
近年來大學在職專班的興起,吸引眾多各級民代、在職人員或企業主管前往進修。這是好事。然而,對研究論文撰寫規範與學術倫理素養欠缺的在職專班碩士生,要求撰寫嚴謹的學術論文,確實有困難。
反觀國外,從小學開始便藉由小計畫之研究與撰寫,灌輸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之基本觀念。如今,台灣將研究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訓練,延後至研究所階段開設,已為時太晚。
筆者於一九八○年返國後,在師大英語系開設「語言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課程時,再三嚴肅地告誡學生,絕對不可抄襲、剽竊。論文必須配合研究主題與研究架構,盡量引用、分析參考資料、註明資料出處,並提出完整參考書目。教授此課程所耗費時間於批改大量作業與論文初稿,確實很辛苦,可是看到學生們日後的研究素養與學術成就,自然感到欣慰。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與各類資訊傳播,學術犯罪更易觸犯,但各國開發的電腦數據查詢、比對軟體也愈來愈普及,有心或無意的違反學術研究之行為,均將無所遁形。教育部宜及早將學術倫理培養,列為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暨倫理素養課程中,逐步在國際教育推廣中,建構具有競爭力的誠信社會。
國際教育 內涵 在 翻轉教育 Flip‧Education Facebook 八卦
📣【2016親子天下國際教育年會現場報導】
👉工作坊3:藍偉瑩主任
北市麗山高中 藍偉瑩主任是107課綱的實踐者,也是麗山高中能夠提早落實課綱內涵的重要推手。工作坊一開始,藍老師先給參與老師們看了6段「每朝健康」的廣告,要大家寫下「看完影片後的想法」,有老師寫「飲料喝了會變瘦」、「廣告女主角身材好」、「男人很好色」、「分手後要過得比對方好」,惹得全場大笑。
原來這是藍老師在學校的真實課程!藍老師接著秀出給學生的學習單,每個題目都有不同目的,要孩子不斷「回到文本」,學習找資料、提出看法、表述支持的原因是什麼?
跨領域課程跳脫學科,藍老師的主題包括無障礙環境、BMI、有機溶劑等真實的生活脈絡。藍老師說,有學生上完有機溶劑的課之後,「覺得對土地有責任」,也透過身障者的分享「我願用我的所有,站起來1分鐘」,讓學生研究校園設施,決定寫份報告給學校要改善無障礙設施。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學習」是跨域課程的最大意義。聽了這些課程,小編深深覺得教育能無形的改變學生~~
#2016國際教育年會 #107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