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祝你們鵬程萬里、一帆風順,誰跟你說往後日子一帆風順的,一定是胡說八道。祝大家,早點遇到挫敗,變成養份,補血升級,面對選擇時能夠睿智,打怪成功。
校長、副校長、師長、 臺灣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們大家好,我是B95工業管理系的劉方慈。
今天是你們的大日子,十年前我坐在台下,很期待嶄新人生,完全沒料到,十年後我能受邀以校友身份、在這跟大家說話,當然也沒料到,是透過線上的方式。2020、2021是世界巨變的一年,人與人的連結被迫切斷、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也得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你們在此時離開校園,想必充滿不安;其實把時間再拉長,未來人生道路上你們肯定還會面臨更大更多的挑戰。怎麼辦?問一下自己,在台科大這幾年,你們有儲備好備戰的養份了嗎?沒有答案沒關係,你可能有種子了、發芽中,而你只是還不知道而已。
每個人的養份不一樣,我跟大家分享我的。
前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院長Jeremy Knowles 曾說,「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標就是,『確保畢業的學生,能分辨誰在胡說八道』」。你們這代是網路原住民,資訊來得快、傳得快、多樣化,對你們來說,「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可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從今以後,你們進入職場,開始挑戰,更會被挑戰,且常常被挑戰,甚至胡說八道的話聽多了,還會開始懷疑自我。在面對各種分歧的時候,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你找到方向。
我入學的時候,在系上身分有點特別,我是五專生、沒有讀高中,是插大考試進入台科的,當時班上多的是學測七十幾級分的明星高中同學,當被問「你以前什麼學校呀?」,我回答「台中技術學院」,大部分的人反應都是「喔~」,驚訝、或不解的樣子。制服日活動的時候,我沒有制服。除此之外,還面臨到學科衝擊,我被當了不只一次、不只一科,重修暑修都經歷過。我花了三年時間,逼自己喜歡工業工程。但最後,我還是無法喜歡。
中間我不只一次誠實面對自己,其實新聞夢,一直在我內心裡。國小某一天,看了一則新聞專題報導,深深被感動,種下的新聞夢種子,發芽了。我意識到一定要「 選我所愛」。於是,透過台科師大台大三校聯盟,我開始騎著腳踏車,往返師大校園的生活。到了師大社教系,我身份又有點特別了,全系唯一的外校生,上課常被點名,我很不自在;但也沒想到後來成功進入新聞業,也與老師成了朋友,至今還有聯繫。
剛才說,我無法全心喜歡工業管理領域,希望老師別難過,我雖不喜歡、但我學到一個東西,且非常重要、能讓我受用一輩子,就是「要替自己的選擇負責」。
念五專插大時,聽了長輩的話,不選讀新聞相關科系,而是畢業出入相對機會多待遇好的國立技職龍頭招牌,我常在想「如果當初沒聽他們的話會是如何」?「可能我圓夢的路能少繞一些」?事實上,我為何讀五專?國中學測時,也是聽長輩之言,在他們的年代認知裡,台中技術學院,前身是台中商專,國貿科,是女孩子最好的選擇之一。當時我在實際的科技業與夢想中的新聞業搖擺,在外人的眼中是安穩與冒險的選擇,正反意見很多、利弊分析也不少,在掙扎、反覆、躊躇的壓力下,每一步都讓我更清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後,我下定決心,決定放手一博,替自己人生做出決定,畢業後兩年內,從廣達裸退,我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夢想,拼盡全力地,在裸退後十個月,正式拿到電視新聞有給的正職,而我現在很感謝當時的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所作的決定。
這是我的小故事,希望你們未來也有屬於你們自己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
別人的建議,都只是旁人以自己的角度「為你」做的建議,人生是自己的,你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際遇、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選項讓你選擇,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得自己要負責,所以每一個選擇都是重要的,都得慎重地考量。當然,每一個選擇回頭來看,可能是好、可能是壞,但都一定會在你未來的人生留下養分。
你們面臨過選系、選校、可能也已經有人面臨選工作、選男女朋友,將來,還要選擇要不要出國、選共渡一生的對象、選擇A公司的挖角還是B公司的、選擇繼續深耕還是換跑道。以我的人生來說,不是高速公里,不斷上下交流道、不斷轉彎,你要往屏東、還是要到花東,要走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有美景,還是要走雪山隧道?但你能承擔塞車風險嗎?
人生是由選擇組成的,我不斷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承受帶來的後果,不怨天尤人。這是在台科學到最受用的事,現在還在用。分享給你們。
最後,不祝大家鵬程萬里、一帆風順,誰跟你說往後日子一帆風順的,一定是胡說八道!祝福大家,早點遇到挫敗,變成養份,補血升級,面對選擇時能夠睿智,打怪成功。畢業快樂。我是劉方慈,謝謝大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系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八卦
蘇貞昌同意高鐵往雙東方向規劃
立委鍾佳濱今天以「我屏東,我需要」為主題,總質詢要求屏東需要「高鐵前進雙東、高榮屏東分院、高校屏東分部」等三高,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高鐵往屏東、台東方向規劃。
鍾佳濱質詢指出,2019年臺灣燈會是30年來最美的台灣燈會,但事實上自2001年台灣燈會輪流由各縣市舉辦以來,他在擔任屏東縣副縣長時曾多次代表屏東爭取舉辦台灣燈會,評審委員都認為屏東有創意但交通不便,因此而未取得主辦權,擔任立法委員持續爭取,今年成為西部地區最後一棒才輪到,而屏東人也很爭氣,將燈會辦得非常成功,有口皆碑,讓屏東人覺得很驕傲,但並不能因此改變屏東交通不便的事實。
鍾佳濱指出,對比日本共有九條新幹線、五家公司負責營運逾三千二百公里路線,臺灣僅一條高鐵,其服務範圍僅西部幹線三百五十公里路線。臺灣因交通建設所造成的城鄉失衡,不僅影響產業發展、人口數,亦進而造成醫療、教育供需資源失衡。行政院應參考日本城鄉均衡發展思維,重新配置臺灣整體軌道交通,請行政院規劃「臺灣高速鐵路東部幹線」,以屏東做為中繼站,讓高雄至臺東路段納入高鐵服務範疇,除了財務效益,應將所帶動商業發展、土地增值、創造就業機會、人口回流等效益納入考量。
鍾佳濱強調,台灣不會永遠只有一條高鐵,在環島高鐵之前,我們需要高鐵前進屏東、台東,請「老縣長」支持。被問及願不願意往這方向規劃,蘇貞昌爽快的回答:「願意」。
此外,鍾佳濱也指出,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將於今年十月動工,請行政院協調,提供必要員額、預算,以確保高雄榮總大武分院如期啟用。
針對屏東縣已有二所技職校院停辦,鍾佳濱認為屏東技職教育發展面臨困境,他要求行政院提升屏東縣技職教育競爭力,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職訓資源及設備開放,跟屏東技術高中結合,使相關科系得以設立,屏東學子得以使用及找到高技術工作;仿效桃園農工和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合併模式,媒合優質工科大學於屏東設專科部,提供國中以後學生技職教育升學管道,「留得住人,才留得住未來」。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系 在 爆料公社 Facebook 八卦
一位身障者的心聲與遭遇,小編代貼~
不曉得你是誰!但願意聽我說話還是謝謝你!
敝姓邱,本身是個下肢身障者,但可行走!
我報考了中華郵政104年第2次職階人員甄試專業職(二)櫃檯業務
第一試成績91.53分(佔70%)
這個成績對現在上榜的考生而言算很高
同學跟一起跟我準備同類考試的人都認為我一定在12/14號這天會上榜
但結果卻不如預期,面試成績只有66.67(佔30%)
筆試比我低分的人都上榜了,
但我卻.....以平均84.07落榜(最低錄取分數是86.71屏東郵局)
在旁人看來,我一定是因為身體狀況被刷掉
我認為我能力不比別人差,我本身畢業於國立大學,
因為先天的缺陷我反而要比常人來得努力.
面試當天我是以走路的方式到台灣科技大學應考
第一題是問我大學非本科系為何來報考郵局
第二題就問我準備那麼久為何沒有考取金融證照再來考郵局
第三題就問我身體狀況是否能勝任郵局櫃檯工作還有我能不能搬重物
針對第三題這部份我只能依我現況回答!
我回答說我的工作經歷都是櫃檯業務居多
至於搬重物我只能提,沒辦法搬運!
其實當下我就覺得他在歧視我!
但考量於成績結果我也不能反駁....
就這樣等到12/14號放榜!
郵局招考簡章在櫃檯業務這個部分並無身障限制及提到說要搬重這些部份
但為何在面試時這樣的質疑?
這不是就業歧視,什麼才是就業歧視?
我真的覺得很無奈,就因為面試官的主觀造成我一輩子的遺憾
今天我打電話到一些身障社團去詢問有關這類問題要怎麼申訴或有何管道
而他們的回答令我更無言,幾乎都說通常這樣都默默選擇接受!,
就因為站在雇主的立場而言當然是想僱用身體狀況健全的員工
其實當下我更覺得我更無助
身障者求職往往四處碰壁,比一般人真的難很多!
我也常常因為身體殘缺被雇主拒絕
所以一直在一些公家單位擔任臨工或者短期契約工
就只能填補那些臨時的身障缺,所以才決心報考郵局櫃台
我沒有穩定工作,也必須自給自足
大學畢業四年來我除了當臨工就是讀書,真的沒有雇主想雇用我
不過四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就因為我身體殘障
真的沒有人願意自己的人生是這樣!
公營事業的考試不僅僅一次這樣排擠身障者了
常常聽到脊椎損傷病友說他們也是常常遇到面試被刷掉的經驗
而且還是公家單位,例如:X運局,X鐵
就因為他們坐輪椅行走不便!
所以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殘障特考
現在政府跟社會說要照顧弱勢難道都是假的嗎?
其他公營事業還有中華郵政跟金融研訓院都帶頭這樣做
那政府憑什麼說要照顧弱勢
現在口口聲聲發出新聞說什麼XX公司身障未足額,需要開罰這也都假的嗎?
公家單位都這樣了更何況私人公司企業會想落實?
甚至考試還設立身障特殊考場,這都不覺得諷刺嗎?
我今天也有打到勞動部的0800電話申訴,他們也跟我說很官方
也要我站在雇主的立場去想!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答案,我要的是如何申訴跟舉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系 在 屏科大板 | Dcard 的八卦
屏科大 板,一個能讓你暢所欲言的地方。在這裡,卡友們可以盡情討論校園裡的大小事,舉凡課程資訊、教授教學評價,又或是學校活動,只要是你想要知道的資訊,都能在校板 ... ... <看更多>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科系 在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校介紹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