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推動台美建交】
最近台灣有兩個人上了「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PR是許多美國人開車時會聽的廣播頻道,收聽率超過20%):一個是戰貓蕭美琴大使,談的是台灣處理疫情的成功經驗;另一位是吳釗燮部長(JW),而他講的內容似乎引起了不少討論(https://pse.is/v5ffl),包括:
.
1、「台灣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
2、「台灣期盼美國能持續對台軍售。但若與中國發生衝突,台灣不會依靠美國干預。台灣防禦是台灣自己的風險與責任,台灣會努力為未來局勢做好準備。」
.
以上兩點重要發言,我們來提供一些背景脈絡供大家思考。
.
首先我們來談建交的部份。
.
由於近期有許多台美關係的良好進展,讓很多人開始討論雙方建交的可能性,但JW部長這樣子講,是不是在潑冷水呢???
.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先前已經寫過專文了,而且這個問題從觀測站成立以來已經被問過到爛啦!所以我們在這邊就把之前寫的東西再拿出來讓大家複習一下,並針對目前的狀況稍微改一下內容。
.
➤ 先前貼文請看這邊:https://pse.is/w5als
➤ 完整版在 鳴人堂 :https://pse.is/J6ZP2
.
之前我們那篇下的標題,幾乎和近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問的問題一模一樣:
「台美關係很好,但為何不直接推動建交呢?」
.
通常問這個問題的人有兩類:有些人是出於真心不瞭解台美關係的互動,所以提問;有些人則是以「疑美」(或者是要否定台灣政府作為)的角度,在各種討論當中放大絕「講這麼多幹嘛?有種就建交啊!不建交就是假的!」來反問。
.
尤其,近兩三年來,中共連續挖角台灣的邦交國(本文將中華民國視為台灣的正式國名,因此兩者是同義詞,以下行文不再另外解釋),美國國會雖有「台北法」的提出,行政部門也有回應,但還是有很多人立刻反問:「美國自己都沒跟台灣建交,又如何幫助台灣防止斷交?」
.
先講我們的論點:我們當然都非常希望台美可以建交,那是台美關係繼續發展下去的一大里程碑,但是這並不是「現階段」的優先重點。
.
▍認識美國的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
.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美國的中國政策和台灣政策是什麼。美國在處理美中台關係上,有所謂的「一中政策」,其係由《台灣關係法》、美中聯合三公報、雷根六項保證等核心法律和文件,以及其他行政單位不對外公開之相關文件(前陣子解密文件告訴大家,雷根總統對內還簽了一個重要的備忘錄但書:對台軍售必須要維持可以跟中共軍力發展相抗的程度,而且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當中永久有效的原則)所組成,在這些文件當中大致上說明,美國「認識到」中國對台灣的立場,但美國不會主動催促兩岸協商處理一中問題,也不會明確承諾當中共動用武力的時候,美國會如何應對,僅說會嚴正關切。
.
➤ 美國一中政策:https://pse.is/JRV5J
➤ 白宮解密文件:https://pse.is/KLCTN
.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他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但這不代表台灣失去國際地位,因為同時美國已利用《台灣關係法》規範美國和台灣的關係。其中,明文規定台灣適用一切和其他國家相同的法律義務,只是不明確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簡單來說,就是「實際上」國與國的關係,但「法律上」則是「準」國與國的關係。
.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個「一中政策」的框架,其實還沒有到達需要砍掉重練的急迫性,尤其是在更好的替代方案出現之前。華府智庫政策圈、以及不少學術專家們的觀點很類似,大多數的人基本上覺得,本來就沒必要隨便把一個使用了四十年之久的框架砍掉。而且正是因為它的實用性以及彈性(例如對台灣的待遇部份),使這個政策在執行上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因此不見得需要動到大框架,這就是美國所謂的「戰略模糊」。
.
▍建交的成本與風險
.
⚠️ ↓↓↓ 這邊是我們先前寫的版本,但這一年多以來,情況可能已經有所不同了,我們在後面補充
.
再說,若美國真的放棄其「一中政策」而與台灣建交,大家可能要認真思考這項舉動所帶來的後果。目前雖然美中之間有貿易戰,但目的其實是美國為了跟中國談判出一個更全面性的貿易協定,尤其是要逼迫中國做更多自由化的開放措施;然而與此同時,雙方交往程度還是非常深,不僅是官方交流,民間交流包括經濟、學術、文化等都很頻繁。以中國「流氓政權」(語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 Morgan Ortagus)的特性,若美國今天真的與台灣建交,中國勢必會開始採取激烈報復行動,例如隨意拘捕境內美國人、想辦法迫害境內的美國企業等等。一旦雙邊關係全面潰決,美國政府要怎麼和美國人民交代這巨大的社會、商業損失?
.
➤ 美稱中國流氓政權:https://pse.is/LEDJD
.
即使美國現在的行政部門主要由「強硬派」掌權,認定和中共是「競爭關係」為主,且認為必須用強硬手段逼迫他們改革,但實際上,仍有許多智庫和政策界的菁英們不太喜歡太過強硬的手段,而認為應該用各種外交手段來讓中共融入世界體系。既然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那當然也得考量國內各方意見。現在的美國逐漸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開始具有野心地向外擴張,也漸漸影響到自由秩序,但人們對於該怎麼處理這樣的擴張野心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
⚠️ ↓↓↓ 這邊是我們針對現在的情勢所做的補充
.
這篇當中提到的絕大多數論點,放到今天仍然都適用。唯一有需要更新的部份是在美國的「建交的成本與風險」這段,在這一年多以來,狀況有一點點的不同。
.
先前提到,美國仍然在辯論說到底該不該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政策,但這一年多以來行政部門已經不斷地採用強硬政策來制裁中國。而最近在美國政策界與智庫圈興起一陣討論「戰略模糊」的盛況,其中,許多人最擔心的事情是:如果美國和台灣建交,或者把戰略模糊改成「戰略清晰」,有可能會讓中國「豁出去」,而直接造成武力衝突。另一方面,戰略模糊其實也是要約束台灣的領導者,不要走到與美方所希望的路徑太遠之處(例:推動法理台獨)。這是目前美國政治菁英在考慮的重點。對大多數人來說,建交並不是優先的選項,討論到的聲量也非常小。
.
▍台灣外交政策的考量
.
回到外交承認和邦交國這件事。事實上,外交絕對不是只有要維繫邦交國的數量,也不是只有「官方」之間的交流而已。檢視外交活動的依據應該看我們跟他國政府互動的「層級」(level)和「本質」(nature)。大家可以想想看,雖然美國和中國、俄羅斯也有建交,但這就代表兩國之間的關係很好嗎?美國和中國現在打貿易戰的交流「層級」超高,但這種交流的「本質」卻是有競爭、有敵意的。再者,台灣雖然邦交國數目只有15個,卻有超過110個免簽國家,可以直接持護照入境而不需簽證;中國雖有將近180個邦交國,卻只有11個免簽國。所以,台灣的主權在國際上並不是靠邦交國數目來決定的。
.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美關係的最主要考量可以兩大面向切入。
.
第一,在外交關係方面,現階段有待突破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例如:兩國之間的事務能不能做到由官方直接接觸、官方人物能不能直接公開見面、軍售能不能透過正常國家管道、外交人員的待遇是否等同於他國的外交人員、簽訂貿易協定……等等。要推動這麼多的議題,當然要想辦法用美國的行政部門、國會、智庫政策圈最能夠接受的切入方式。我們認為,現在台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爭取國家待遇的「正常化」,而我們也的確看到許多事情都在朝正常國家的軌道移動,像是這兩年以來的許多筆的軍售案,已經漸漸成為美國國防部「外國軍事銷售」計劃(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的常態夥伴;雙方行政部門官員可以公開會面、拍照打卡,甚至和他國官員公開同台,這些都是正常化的表徵。
.
第二個面向則是國格問題,我們在下一節詳述。
.
▍懸而未解的國格問題:台灣或中華民國?
.
台美建交除了並非現階段首要任務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最重大的問題有待解決: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法上的性質是什麼?
.
美國當年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時候(1978),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仍然宣稱代表全中國,因此當時美國是將中國的「政府承認」轉移到中共身上,即由中共政府來代表中國的意思。在當時,台灣的人們是被視為中國人,而且多數自認是中國人(畢竟不自認為中國人的話就會被警總抓走了),因此,在1972年《上海公報》裡面,美國的立場是:「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
特別注意,美國說是「認識」到(國會的研究報告還特別標示/ren si/),不是「承認」(recognize),而且上面說的是中國人立場,多年之後這個主詞變得很有趣。
.
那現在呢?台灣經過1990年代的民主轉型以及修憲,明確定義了我們的治權僅及於自由地區(台澎金馬),而且自從國家統一委員會在1992年發出聲明後,就再也沒有官方組織提出正式聲明說我們代表整個中國(雖然馬英九總統時期常在各種場合用口頭講,後來就會成為總統府新聞稿內容)。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現在這個中華民國的性質顯然跟當年1979年斷交時那個強調漢賊不兩立、爭取正統中國的中華民國很不一樣了(想想看,現在世界上還有哪一個主要國家,有可能會承認中華民國代表正統中國?就連我們的邦交國很多也直接稱呼我們為台灣,而非中國)。
.
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還沒有對自己的「國格」做一個正式的釐清。如果現在美國與「我國」建交,那要用什麼名義?會不會影響(中國)政府承認的性質?這樣會變成兩個中國嗎?又或者是一中一台?不要說釐清了,連相關的討論都還很少,但這會是建交時必須面對的國際法上重要問題。
.
要知道的是,美國與我國斷交以來,就幾乎很少在官方文件裡提到中華民國,反而是不斷提到「台灣」,《台灣關係法》就是如此。近來官方文書更出現不少直接把台灣稱做國家的情形,例如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移民局關於台灣人歸化的規定等等,在這些實踐當中,台灣似乎已經直接和中華民國畫上等號。
.
➤ 美移民局台灣人規劃規定:https://pse.is/LTV3W
.
話說回來,事實上在1960年代末期,美國就已經提出「雙重代表權」的建議,認為可以讓兩個中國同時存在聯合國,但當時被蔣介石基於漢賊不兩立的理由拒絕了,直到1971年才改變態度「不反對」這個提案,但一切都太遲了(當年在聯合國表決輸掉,保不住會籍,因此自行宣布退出)。如果當時他早一點接受雙重代表權的話,現在或許就不會有台灣的問題了,主流思想大概會變成所謂的「華獨」或「華統」吧!
.
說也奇怪,當年中共不讓我們當中國,強迫我們讓出中國的代表權;現在,當我們漸漸地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的時候,中國卻又不准我們說自己不是中國!撇開中國因素不談,台灣人自己總得對自己的國格有一個明確選擇吧!用模糊的策略可沒辦法模糊到永遠。
.
▍未來展望
.
我們並不是不期待和美國建交,大部份的人當然都非常期待。但有些人在討論公共事務時用「有種就建交啊」的態度,對於促進台美建交是完全沒有幫助的,聽起來反倒是單純為質疑美國而質疑的成份居多。我們認為,台美關係繼續地「正常化」,最終目的就是會走向建交這個最好的結果。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
還是要再強調一遍,正常化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我們必須要確保這個過程是持續的。現在的世界局勢是中國和美國開始走向競爭大於合作的關係,這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狀況。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不要捲入強權之爭、最好維持等距,甚至有人主張「回歸兩岸關係」,這些說法根本沒搞清楚國際關係的本質,台灣哪有本錢和實力在兩大強權之間維持等距?台灣的地理戰略位置和整個歷史發展,注定會在中美之爭的最前線。事實上也是如此,中國的對美政策和美國的對中政策,台灣問題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點之一。對兩大強權來說,台灣的地位都很重要,台灣哪來的可能性置於中美之爭之外?
.
況且,1950年代以來我們就一直是在美國這一邊、靠美國的經濟援助、軍事援助及市場開放而達到經濟發展,與另一邊明白說要使用武力侵略我們的中共政權呈現明顯對比。我們知道各國外交政策都是以自我利益為最大考量,美國也不可能全為台灣著想,但是,從整個歷史發展和中國與美國兩個政權的本質來看,台灣要靠哪邊近一點,這個難道還需要考慮嗎?台灣要做的事情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變成國際上許多相同理念國家的可靠夥伴,而不是去質疑美國,更不是去不斷鼓吹轉向中國!
.
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跟大家分析近來美國政策界對於戰略模糊的論辯。如果我們能夠更清楚美國政策圈的人們現在在想什麼、吵什麼,我們會看得更清楚,建交並不是目前美國政界的主流想法,我們要推動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自我防衛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國推動的新政經戰略網絡當中佔到一個好位置。請待下回分解。
.
(註:續集已經出了喔!https://pse.is/v49xl)
.
.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情報] Disney+ 台灣已上線-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TW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問#國家地理頻道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YouTube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頻道youtube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頻道youtube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頻道youtube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頻道北門完整版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閒聊] 國家地理頻道《創新城市:高雄》完整版| Kaohsiung 看板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問卦] 有沒有國家地理頻道線上看的八卦?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Re: [爆卦] 國家地理頻道:創新城市高雄完整版上映- 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頻道線上看完整版# ai 破解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Re: [新聞] Disney+ 明日台灣上線!官方公開第一天 - PTT 熱門 ... 的評價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八卦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以下為
【完整版】2020.10.24《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XmrJTAVZw
自9月初以來,許多歐洲國家面臨的感染病例人數再度激增,COVID-19病毒的傳播速度比春季初次爆發時要快。這是疫情入秋後再次強烈席捲歐洲的警告。隨著感染數量的不斷飆升,歐洲正在面臨疫情惡化,法國,德國,比利時和捷克紛紛創下了單日確診德歷史新高,英國連續三天記錄了超過20,000例新病例。法國將從10月24日起擴大宵禁至全國54省,將影響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一共是4600萬法國人。法國政府於本週五宣布感染人數破百萬。德國單日確診首次破萬。德國衛生部長宣布確診。法國總統夫人也因近距離接觸確診病例而自行隔離。第二波疫情瀕臨失控的比利時,其外交部長確診隔離後於週四被送至醫院加護病房治療。比利時被認為是歐洲第二波疫情下的義大利倫巴底。西班牙為全歐感染人數第一個破百萬的國家。總理桑切斯根據公共機構進行的血清陽性率數據,表示西班牙真實的感染人數應該是三百萬人。但是由於中央與地方的對峙,中央政府無力實施全國性的宵禁或更嚴厲的防疫措施。愛爾蘭成為歐洲第二波疫情裡,第一個重新啟動為期六週全國性封城的國家。英國南部威爾斯省主動宣布封城兩週。但是疫情更為嚴重的北英格蘭的曼徹斯特,卻認為封城補助金不足而抵制倫敦的封城要求。雙方未能就此達成協議,但是強森已經片面宣布強行對曼徹斯特封城。波蘭將國家體育場改裝為方艙醫院。第一波疫情輕緩的中歐及東歐國家,未能迴避第二波疫情的重創。義大利單日確診也超過1萬6千人次,再度祭出了宵禁措施。相較於第一波疫情,歐洲各國篩檢能力顯然大幅提高,但並不能解釋歐洲感染人數的急速攀升。第一波疫情裡健康優先於經濟的選擇不再適用,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找到面對第二波疫情的理想方案。
{內文}
(英國二戰首相/邱吉爾)
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Keep going,「如果你正在經歷地獄 繼續前行」
這曾經是邱吉爾的名言,但不幸也是全歐洲,面對近乎失控的第二波疫情的寫照。
(德國之聲新聞主播)
上週五(10/16),全歐洲紀錄了超過13萬7千個確診病例
這場疫情像一個旋轉木馬,在各洲大陸之間傳播,隨著秋天,回到了再次成為全球疫情震央的歐洲。
(新聞旁白)
在過去一周內,平均每10萬人中的感染率增加了40%,過去的24小時內有超過4萬個確診病例,比前一天多了1萬5千例,再一次刷新單日新增病例紀錄
法國是目前全歐,單日確診病例增加最快的國家,目前已經有2000多人住院接受重症監護,這是自5月以來的最高數字,在上週馬克洪宣布,9個大城市開始實施宵禁之後,法國的疫情仍在持續擴散,宵禁將從本週六凌晨延伸至全國54個省份
,將會影響4千6百萬名法國人
(新聞旁白)
德國方面(根據周四公布數據),每日新增感染人數首次超過了1萬人,全國60%的重症病床已經被新冠病患所佔滿
這張圖表顯示了八月以來,疫情在德國境內的擴散。
(新聞旁白)
紅色部分代表在七天內,每10萬居民出現了超過50個新感染病例,左邊是兩個月之前的德國地圖,右邊則很明顯的,一半的德國改變了顏色
德國衛生部長斯潘,在本週三宣布自己確診後開始自行隔離,他是領導德國第一波抗疫成功的關鍵人物,也是梅克爾內閣至今首位被感染確診的部長。
(新聞旁白)
德國的確診病例正在全國範圍內增加,以南部和西部最為嚴重,有超過129個地區被列為高風險區
但是高風險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通行與旅遊,並未能獲得各級政府的一致共識。
(新聞旁白)
在政治層面要求議會參與更多,抗疫決策制定的壓力增大了,聯邦議會主席週一發函給議員,表示議會在疫情裡的立法角色必須更為明確,一個委婉的提醒,在德國民主裡政策制定是議會,而不是政府
但是無論議會的角色如何,德國第二波疫情迅速升溫的結果,讓丹麥決定從本周六起對德國遊客關閉邊境。
(德國之聲新聞主播)
歐洲正在努力應付疫情的國家之一是比利時,新冠確診就醫的病患在過去一週內增加了一倍,政府警告目前的疫情比三月份疫情初期更為糟糕
比利時已經是第一波疫情裡,全球平均百萬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沒想到第二波疫情將更為慘重。
(新聞旁白)
比利時的外交部長Sophie Wilmes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後,被送入重症病房接受治療,據她的發言人說,她仍然是有意識並且病情穩定,她是目前住院的3000名比利時新冠病患之一,比利時當局擔心11月中旬起病床將會飽和
比利時的瓦隆區被認為正在成為歐洲第二波疫情下的義大利倫巴底,歐盟總部布魯塞爾被評估為目前歐洲疫情最險峻的城市。
(新聞旁白)
在努力抵抗病毒擴散的企圖下,酒吧和餐廳被勒令關閉,人們在戶外活動的社交限制被降為一個人
人口只有一千萬的比利時,10月23日單日新增病例已經超過1萬6千人。
(比利時衛生部長/Frank Vandenbroucke)
我們真的接近「海嘯 」了,真的非常接近「海嘯 」,(海嘯是什麼意思),那就是我們完全失控的時候
目前為止,沒有人敢說疫情失控的底線在哪裡,但是歐洲各國疫情的上限紀錄,卻不斷被刷新。
(西班牙緊急醫療協調主任/FERNANDO SIMON)
昨天西班牙已超過一百萬確診病例
西班牙的確診總數再創新高,成為歐盟27國裡第一個感染人次超過一百萬的國家。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
由科學專家領導的公共機構進行血清陽性率研究表明,我國實際感染COVID的人數已超過300萬
有4700萬人口的西班牙是僅次於美國 印度 巴西 俄羅斯和阿根廷,全世界第六個確診病例破百萬的國家,但是中央與地方的意見分歧,未能就進一步的全國性舉措達成共識。
(愛爾蘭總理/Micheal Martin)
未來幾週,可能出現嚴峻疫情的數據太明顯了,因此從星期三午夜開始為期六週,
整個國家將升至第五級
愛爾蘭成為全歐在第二波疫情威脅下,首個再次宣布全國封城禁足的國家,只有500萬人口的愛爾蘭,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5萬3400起,死亡人數逼近兩千人。
(新聞旁白)
從本週三起的六個星期,民眾只能在離家5公里的距離內運動,非必要性的商店和美髮店必須關閉,酒吧和餐廳只能提供外賣服務
當許多島國的地理條件,例如台灣和紐西蘭被認為是抗疫成功的重要助力,愛爾蘭無疑是一個反面的例外,六星期的封城是一劑猛藥。
(彭博新聞記者/Dara Doyle)
我們現在需要讓數據在12月1日前下降,然後如同總理所言,我們就能試著挽救耶誕節,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不是像三四月首次封鎖時,當全國團結大家一致認為封城是對的,我想現在有兩派意見
英國在本週三也創下了單日,逼近27000新增確診病例的歷史新高,使英國感染總數衝破了81萬人次,同時單日死亡人數增加了191人,死亡總數超過了44,000人。
(威爾士首長/Mark Drakeford)
我們現在已經做出艱難的決定,從下午6點開始進行為期兩週的防火,從本週五開始
英國南部威爾斯將從本周五(10/23)起,實施為期兩週的防火牆封鎖,就像三月份的封鎖禁足期間一樣,所有非必要的零售 休閒和旅遊業都將關閉,但不是所有英國地區都像威爾斯一樣,願意主動實施封城。
(大曼徹斯特市長/Andy Burnham)
今天我們所提供的完全不夠,來保護我們社區中最貧困的人們,度過即將到來的嚴冬,即使是現在我仍然有意願達成協議,但不能以政府今天提出的條件來達成協議
曾出任2009年工黨內閣衛生部長,大曼徹斯特現任市長已經成為第二波疫情,英國南北對峙的代表人物,強森在本週三表示,儘管未能與曼徹斯特就封城補助達成協議,但他仍將對大曼徹斯特地區實施更嚴格的封鎖限制。
(英國首相/強森)
大曼徹斯特將獲得其中的2200萬英鎊
這是我們為全國各地地方政府
提供的額外10億英鎊之外的補助金
出現在市中心「立即行動 避免第二次封城」的抵制號召,與「北方不是一盤小菜」的憤怒標語,持續突顯倫敦與曼徹斯特之間,因為疫情而更為嚴重的對峙與分歧。
(新聞旁白)
波蘭政府宣布了將要把華沙的國家運動場,改裝為一個大型的方艙醫院
波蘭衛生部長警告波蘭下週恐將進入,單日新增破兩萬人次的高峰期不同於春天第一波裡,幸運地避開了疫情衝擊的中歐與東歐國家,在秋天的第二波疫情裡無一倖免。
(米蘭居民/Paulina Cozzolino)
這是使我感到難過的一種措施,但這是必須做的,我們需要宵禁來避免最壞的情況
無一倖免的甚至包括義大利,十月初單日新增病例還不到2000人,在上週六破萬
本週持續升溫到每天超過1萬6千人次,是第一波裡前所未有的新高。
(米蘭居民/Chiara Sgambaro)
如果沒有其他解決方案,他們找不到其他解決方案,那麼這就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飽受第一波疫情肆虐的北部倫巴底地區,被迫從晚上11點開始到凌晨5點進行宵禁,來遏制感染的急劇上升,目的同樣是禁止深夜聚會。
(新聞旁白)
本週開始,義大利也把嚴格的抗疫措施用在今年稍早受到疫情重創的國家中心城市,米蘭和全國各地的面臨了社交限制,數百名民眾在免費的篩檢中心前排隊等候
歐洲各國篩檢能力大幅提高,並不能解釋歐洲感染人數的急速攀升,第一波疫情裡健康優先於經濟的選擇,不再適用,沒有一個國家找到面對第二波疫情的理想方案,
比春天更了解病毒和更熟悉防護措施,卻於事無補。
(法國總統/馬克洪)
在2020年,20歲很辛苦 真的很辛苦,所以我永遠不會教訓年輕人
在個人自由與團結抗疫的取捨之間,在保護生命與享受生命之間,是看不見疫情盡頭的疲憊,與躲不掉的經濟衰退,是不是還能朗誦雪萊著名的詩句,「冬天來了 春天還會遠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tr-n9AESo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以下為
【完整版】2020.10.24《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XmrJTAVZw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全部泡在水裡。這次不僅是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令人失望,中國領導人的治水能力也受到質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大洪水所淹出的各種問題。
千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第一次到四川時,就寫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對了解這次洪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幫助,這次淹水最嚴重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樂山,也就是峨眉山所在地,詩裡面講到當時還是可以透過江水看到上弦月,妳就知道平日這裡的水勢是可以很溫柔蜿蜒的,但是這次強降雨後,三江匯流的河水淹到有名的樂山大佛腳下。當地人說,大佛要洗腳,樂山睡不著,就在講水位到大佛腳邊,就會有洪災。李白的詩還講到更下游的三峽和渝州,其實也就是今日重慶市的所在地,也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地區。
那有抗洪功能的三峽大壩呢?其實這次已經是遇到三峽建庫以來最大的洪峰,三峽其實已經達到水位最高點,下洩流量也來到最大。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經濟週刊》說,重慶淹水同三峽水庫沒有關係。想解決重慶市的洪水問題,必須依靠重慶上游的水庫來攔洪削峰,重慶市本身的水利建設也要再加強。簡單來說,重慶在三峽大壩上游,上級指示下來就必須執行國家攔截洪水的任務。所以是犧牲重慶,來救長江中下游,下游還有荊江、岳陽、九江以及整個漢中地區,上億人在那邊。
其實今年中國從5月下旬開始就有強降雨造成的水災,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遲遲未現身,中國網信辦也接連下令,要求宣傳部門不得將洪水跟過去的水患類比,在報導中更必須加強宣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宣傳救災感人事蹟,以及災後重建工作迅速展開等內容為主。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轉發1998年長江水患及2007年重慶洪災時前任總書記江澤民和胡錦濤在前線指揮救災的照片,附上「不多說」的文字,你就知道他們的意思。
而勘災也是一門政治學問,這次習近平是在18日趕往安徽視察洪災,不過當地洪水已經退去,而且他還被網友抓包找了一個女公安假扮民眾跟他互動,但是他的視察是被官媒大報特報。另一方面中國總理李克強是接在習近平之後在8月20日深入重慶災區視察,雖然沒有受到官媒報導,被評為弱勢總理,但是他親自穿著雨鞋在泥濘中視察民房狀況、慰問災民的照片在網路瘋傳,跟習近平到災區訓話的形象很不一樣。
而且習近平還強調中國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經驗,並稱中華民族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類的話語都被批評是在說空話。其實說實在的,這些政治算計或是語言背後,最可憐的還是受災戶,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洪災至今已造成逾6000萬人受災,數千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希望這個夏季降雨趕快結束,洪水能夠消退,大家都能夠平平安安。
我最近看到一些中國洪災的畫面,真的感到很不忍心,受災地區就算洪水退去還是滿地泥濘,災民需要重建家園,受災農戶也需要經濟的協助。天災當然難免,但是中國科技既然都這麼進步了,應該多用心來防災與抗災,不然實在很難想像都可以到處人臉辨識,大數據監控的進步國家搞得這麼狼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國洪災的消息,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爆炸案目前累積至少220人死亡,超過6千人受傷,約30萬人無家可歸。這也引燃了黎巴嫩人對於無能和腐敗政治階層的憤怒。數千人走上街頭,引發警民衝突。其實去年10月,黎巴嫩在經濟危機和貨幣崩潰的情況下就已經爆發了百萬人的反政府抗議運動。聯合國現在更警告,黎巴嫩將出現糧食危機,也可能無法繼續對抗COVID-19疫情,包含英美等國已經陸續提供援助,不過災民卻大喊不要把金錢和物資交給政府,擔心貪腐的政府會把資源劫走。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國家怎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一起來了解。
這件事情還在持續發酵,憤怒跟飢餓的民眾還一度衝入黎巴嫩外交部, 8/11黎巴嫩總理安迪亞宣布內閣總辭。像剛剛范姐也提到,法國總統馬克洪主導的聯合國捐助會議募到2.97億歐元,大約台幣89億元,就會在聯合國的監督下,直接交付給黎巴嫩民眾。
而黎巴嫩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要先來看黎巴嫩的地理位置,黎巴嫩的東部跟北部是跟敘利亞接壤,而且邊界長達375公里,所以敘利亞從2011年就開始的內戰也延伸到這裡,前幾年幾乎每年都有炸彈襲擊或暗殺案件,更有100多萬敘利亞難民湧入,讓黎巴嫩公共基礎設施瀕臨崩潰。南邊呢,黎巴嫩跟以色列邊界有79公里,但是兩國是世仇。所以上有動亂下有敵國,陸路等於不通,幾乎都要倚賴海上商業貿易。
黎巴嫩高達8成的物資仰賴進口,貝魯特港又是黎巴嫩全國第一港,是整個國家船運進出口貿易的樞紐和經濟動脈,糧食、商貨還有現在醫療物資運補都靠這裡,所以現在港口設施、倉庫與大型機具幾乎被炸毀,黎巴嫩是受到致命打擊。港口就是因為這麼重要所以過去幾十年來,貝魯特港一直是不同的政治和商業利益匯聚的地方,這裡的金流每年有幾十億美元。爆炸案後就有退休的情報官員出來爆料說,這些資金就是國家的腐敗的來源。2750噸有爆炸性的硝酸銨從2014年就放在港口倉庫耶,過去這6年黎巴嫩政府都在幹嘛,如果不是有人賄賂或勾結,怎麼可能搞成這樣。
其實在這次的事件前黎巴嫩的經濟就已經遭遇到幾十年來的最大危機。我們從一些數據可以看得更清楚,黎巴嫩的公共債務高居世界第三,目前國內失業率高達35%,物價因為疫情也狂飆了2、3倍。本來占GDP大約4成的旅遊與金融業也因為疫情爆發受到重創。黎巴嫩本來想要再對外向國際金融機構與外國政府貸款,但是今年3月傳出已經到期的歐洲債券還不出來,大約是360億台幣。
除了持續找外援,從去年開始黎巴嫩政府想要透過加稅解決問題,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黎巴嫩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民眾對於要加稅感到極度不滿,他們認為是政府應該要改革,要打倒那些把國庫通私庫,趁著動亂不安透過國有機構掠奪國家資金的政治人物。在「透明國際」的全球腐敗指數中,黎巴嫩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38位。「透明國際」的報告說,腐敗已經滲透到黎巴嫩社會各階層,政黨、議會和警察被視為最腐敗的機構。
許多分析家指出,這其實跟黎巴嫩的政治體制有很大的關係,根據各宗派在1943年簽訂的《國民公約》的協議,敘利亞三個主要的政治權利機構分別由三個最大的族群社區掌握。總統必須是馬龍教派基督徒,議會議長必須是什葉派穆斯林,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議會的128個席位也由基督徒和穆斯林平均分配。而黎巴嫩官方正式承認就有18個宗教族群,包括4個穆斯林、12個基督教、德魯茲教派和猶太教派的族群。每個教派的政治領導人想要維護自己的權利,所以私相授受和貪腐的狀況都很嚴重。
黎巴嫩走過帝國時期、世界大戰、在動盪中成為現代國家,卻又面臨叛亂、內戰、外有和以色列的衝突,內有猖獗的專制政體。這次人民覺得真的受夠了,如果這個爆炸案還無法打破現在這個腐敗的制度,那也沒有什麼好寄望的了。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在黎巴嫩這樣政治經濟和宗教都這麼複雜的情況下,國際的力量有辦法協助他們扭轉情勢嗎?歡迎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8月26號,中國的內蒙古教育廳發布了一項「雙語教學」新政策。當地以民族語言授課,也就是用蒙古語教學的小學與初中,從9月開學開始,「語文」課必須要改用普通話教學,並且採用國家統一的教材。在接下來的兩年,政治、歷史的課程也要陸續跟進。這項政策引起了當地居民巨大的反彈。許多內蒙古的人超級不爽,有的上街抗議、有的家長帶頭讓小孩罷課,也有的是老師跳出來反對,說這是文化滅絕啊。甚至一間本來可以收一千多人的學校,搞到最後真的來註冊的只有10幾個。還有家長突破警方封鎖,把被關在宿舍的小孩接回家之類的。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很多地方都有示威遊行,警察也有武力鎮壓,消息來源很多也很亂。
你可能會問說改用普通話教學有需要這麼生氣嗎?而且官方的說法看起來,這個政策帶來的改變其實很小。而且雙語教學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不好啊。從教育開始,給少數民族一項跟多數人溝通的工具,減少對話的障礙,對國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嗎?
以台灣的經驗來看,我們都知道改變語言教育這件事情很嚴重,但是內蒙古的狀況跟當初台灣不一樣啊。這個政策影響到的範圍不大。內蒙古的人口組成跟西藏或是新疆比起來,漢化的程度高出很多。現在大概2400萬人裡面,真正的蒙族人只有大概460萬人,也就是17%,還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其實通通就都是漢人。然後這不到五分之一裡面,又只有60%的人的母語是蒙語。所以在當地學校其實有分成兩種,一種是跟其他地方一樣,所有課程都是漢語授課。另一種就是從頭到尾,都是用蒙文教學的「民族語授課學校」。
民族語授課學校中,數學、自然、地理歷史通通都是用蒙文教學而且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本來就有漢語教學。這次的政策就是說,這些”用蒙語教學的漢語課程”,要改成”用漢語教學的漢語課程”。本來學校裡有教的蒙古語課,保持原樣不會變動。除了剛剛講到的政治及歷史課程未來改以漢語教之外,其他什麼數學地理之類的也沒有改變。這樣看起來不就是幾乎沒什麼變更,為什麼大家反應會這麼大?
因為說到底這個就還是在限縮蒙語的環境啊。可是以一個國家的立場來說,人民能夠用同一種語言溝通,好處不是比較多嗎?只要不是用打壓的方式來推動語言,對這些民族來說不是也有好處嗎?可是並不是整個內蒙古大部分人都無法用漢語溝通,是要那種老一輩真的一直都住在牧區的人,才會有漢語溝通不便的問題。而且這些民族語授課學校,本來就有漢語的課程。現在中國政府在一個其實沒多少幫助的地方大做文章,就讓人覺得存心要亂搞。
尤其在少數民族的政策上,習近平打從一開始就在瘋狂的打壓少數民族啊,怎麼可能在其他地方是用強硬手段叫人家漢化,換成內蒙古就變成真心為了人民著想。還是說他跟內蒙古有什麼姦情?而且還可以從幾個方向來看這件事。一個就是蒙古文化越來越被限縮,那個不滿在這一次爆發出來嘛。內蒙古其實整個生活環境就已經是漢語霸權了,公共設施啦、娛樂啦、媒體啦,幾乎都是漢語的天下。大概跟台灣的客家話差不多吧。而且這個政策發布的前幾天,唯一一個純蒙語的社群軟體BAINU被中國政府禁止啊,這個政策應該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吧。另外就是除了語言,接下來政治課程跟歷史課程也會被影響啊。歷史課怎麼教影響有多大,我們台灣人都很清楚嘛。它現在限制只能用國家審核過的統一課程,這個一定有問題啊。
而且世界上官方語言不只一種的國家明明就一大堆,比如說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等等,難道這些國家的人民溝通全部都有問題嗎?他們會挑出一種語言當作共通的溝通語言,在中國就是漢語啊。推廣共用的語言不需要打壓地方的語言啦。是不知道一個人是有辦法同時學習多種語言的嗎?
語言上不用打壓地方語言沒錯。但是在這次引發反彈的民族語授課學校,如果沒有全面用統一的課本,主要都用蒙語在教學,培育出來的學生,在觀念上一定會與其他漢語體制上課的學生有落差吧。這個不用考慮嗎?我在美國去過很多印第安保留區,因為跟美國主流制度不一樣,人的想法真的也不一樣,這沒有好壞的問題,問題是很多企業不願意進去投資,因為大部分企業為主流打造,在保留區產生落差的時候,它為什麼要擔這個風險?所以很多保留區真的沒有工作機會,真的很窮。
不過一個社會本來就應該可以有很多樣貌。對想要留在內蒙發展做在地創生的人來說,在民族語學校上學,生活在漢語的環境,培養出對兩種語言文化理解的人才這樣不也是一種正面影響嗎?重點是是否有給這些人選擇的權利。跟中國政府講選擇的權利就考倒我了。以目前習近平的做法來看,為了社會及他自己政權的穩定,他沒有打算給人民太多選擇。所以這次就是打著雙語教育的名字,目的是更加削弱蒙語的地位。
我是覺得要改語言政策可以,但一定要民間參與啦。在很多國家教材裡只是改幾個字,都要經過由政府委任的委員會通過,這些委員就是由校長,家長,學者,甚至學生代表來組成,經過充分討論之後,才能改。你如果經過這個過程,公平公開透明,反彈就不會這麼嚴重。不過民間參與這個事,在中國有可能嗎?我特別希望中國的觀眾,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TW - YouTube 的八卦
國家地理頻道 家族為國家地理合股有限公司(National Geographic Partners, NGP) 旗下負責電視及製作的事業群。國家地理合股有限 ... 【NAT GEO 臺灣在地故事完整版】. ... <看更多>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問#國家地理頻道 - 電影板 | Dcard 的八卦
請問有什麼網站或是app可以看有中文字幕的國家地理頻道節目的完整版,謝謝. ... <看更多>
國家地理頻道完整版 在 [情報] Disney+ 台灣已上線- 看板C_Chat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