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紐約時報
*【聚焦二次彈劾川普】
#眾議院民主黨人提出川普彈劾條款,指控其“煽動針對美國政府的暴力”;此前,共和黨人阻止了一項敦促潘斯,根據第25修正案剝奪總統權力的動議。而針對彈劾指控的投票最早可能在週三進行。憲法專家表示,參議院的彈劾審判可能會讓川普無法再在未來擔任公職。
#川普政府下的退伍軍人事務部前部長David shulkin表示,如果他仍在內閣中,他將投票通過《第二十五條修正案》以免除總統職務。他說,川普已證明他對國家構成威脅。
#美國國務院將古巴列為恐怖主義資助國。此舉將自動觸發美國對古巴的制裁,包括美國的對外援助限制、出口控制和金融限制。川普政府在執政最後時刻,祭出的外交政策將使拜登政府處理哈瓦那問題的計畫複雜化。
#當選總統拜登就職典禮當天,將以大團結為主軸,邀前任總統歐巴馬 柯林頓和布希一同出席,在疫情衝擊和政治危機下,呼籲不要分裂,美國要大團結。
#當選總統拜登週一接受了第二劑輝瑞-BioNTech冠狀病毒疫苗,完成Covid-19的疫苗接種。
#賀錦麗拍VOGUE封面引爭議。即將就任的副總統賀錦麗成為時尚雜誌《VOGUE》二月號封面人物,但VOGUE在網路上搶先發布的封面照引發種族爭議,因為在綠色、粉紅色窗簾的背景中,被批所選照片有點淩亂,燈光打得不好,效果非常不時尚。賀錦麗團隊證實,她原本是身穿粉藍色西裝拍攝封面照,
VOGUE卻私自換成本應刊在內頁的照片,賀錦麗已向雜誌社表達不滿。VOGUE隨後也上傳另一張照片。
#300多位歷史學家和憲政學者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彈劾和免除川普總統職。
#美國國民警衛隊局長Daniel Hokanson將軍表示,國民警衛隊計劃向華盛頓特區部署多達15,000名士兵,為因應就職典禮舉行開幕式時,可能出現支持川普的暴民,及試圖破壞和平權力轉移的行動。
#川普及其支持者數周前提出上訴,並尋求法院快速考慮選舉上訴程式的請求,但最高法院拒絕了川普陣營的請求。
#美國大公司暫停其政治捐助。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1/11/us/joe-biden-trump?_ga=2.86693854.739971900.1610418649-1305779676.1608620621#pence-impeachment
*【如何在12天內彈劾美國總統?】
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總統遭到兩次彈劾,或在任內的最後時刻遭到彈劾的情況,也從未有總統被判有罪。目前國會正在推動這一進程,而距離川普的任期結束只剩下數天。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111/impeachment-president-trump-capitol/
*【美國國土安全部代理部長Chad Wolf辭職】
在距離下任總統就職典禮僅剩九天時,Chad Wolf宣佈辭職。他本應幫助協調安保,以應對可能存在的暴力威脅。他表示,離職的部分原因在於法院一項裁決判定川普的一些移民政策無效,提出了對其任命不合法的可能性。此外,Wolf曾於上周公開呼籲川普對國會暴動發出譴責。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11/us/chad-wolf-resigns.html
*【司法部追捕至少150名國會暴動嫌犯】
聯邦執法官員已經開始了全國範圍的搜捕行動,他們正在努力應對政府未能保護國會大廈的後果。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11/us/politics/capitol-riot-justice-department-investigation.html
*【拜登提名資深外交官威廉·伯恩斯為CIA局長】
拜登擬把情報機構CIA交給一位廣受民間讚譽的職業外交官,伯恩斯曾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還曾帶領美國代表團與伊朗進行秘密會談。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11/us/politics/cia-biden-burns.html
*【被Twitter封殺後,川普要去哪裡尋求關注?】
川普是通過電視成為名人的,但Twitter給了他一個獨特的發洩管道,讓他不受總統身份規範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現在失去了這個平臺,他將如何自我表達和尋求關注?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111/trump-twitter/
*【Twitter永久封禁川普帳號違反第一修正案嗎?】
法學學者說,這一決定可能不明智,但完全合法。因為第一修正案禁止政府審查,但不適用於私營企業的決定。但也有人指出,少數社群媒體巨頭對言論的巨大影響力值得擔憂。
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111/first-amendment-free-speech/
*【梅蘭妮亞譴責國會暴亂,並稱對自己的攻擊是“可恥的”】
在對國會上周發生的暴亂事件沉默五天後,梅蘭妮亞首度就此發聲。這很可能是她作為第一夫人所做的最後一次公開聲明,但其對自我遭遇的關注甚至招致了一些長期支持者的批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11/us/politics/melania-trump-statement-capitol-riot.html
*【中國太陽能公司被指使用維吾爾強迫勞工】
地平線諮詢公司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新疆正在崛起的太陽能行業與當地一項廣泛的勞務派遣計畫有關。該報告稱,中國多家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公司與政府合作,吸納新疆工人,並使其接受“軍事化”培訓,存在強迫勞動跡象。但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否認,稱就業均為自願。這份報告還暗示,全球太陽能行業的大部分供應鏈可能涉嫌強迫勞動,此類指控可能導致華盛頓推出禁令。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8/business/economy/china-solar-companies-forced-labor-xinjiang.html
*【印尼為中國科興疫苗下發緊急使用許可】
該國臨床試驗表明,科興疫苗有效率達到65.3%(此前巴西稱科興疫苗有效率為78%)。印尼穆斯林神職機構上周曾宣佈科興疫苗“清真”,未來幾周,這個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將啟動大規模接種。此外,菲律賓表示,已與科興達成2500萬劑疫苗的供貨協議,這使中國疫苗在亞洲鋪開再進一步。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11/world/indonesia-gives-emergency-approval-to-a-vaccine-from-a-chinese-company.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上週,華盛頓特區市長Muriel E. Bowser在為國會山莊的暴動傷神之際,另一場危機正在慢慢展開:該地區冠狀病毒激增。截至週日結束的7天中,華盛頓每天平均有290例新的冠狀病毒病例,這是大流行一周中,該市出現的最多病例。
#美國病毒死亡人數超過37.5萬。
#在大流行的早期階段,冠狀病毒病例最多的州往往彼此接壤。重大疫情集中在美國的地理區域:春季是東北,夏季是太陽帶,秋季是美國的中部地區。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庫,現在,受災最嚴重的五個州分佈在全國各地:亞利桑那州,加州,奧克拉荷馬州,羅德島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平均每人每天新發病例最多。
#在老師強烈反對安全的反對下,芝加哥重新開放教室。
#紐約最近開設了五個新的冠狀病毒疫苗接種中心,加快已落後的進度。
#俄羅斯疫苗科學家週一開始一項研究,以確定他們是否可以通過僅提供單劑量正常劑量的兩劑疫苗來加速該國的冠狀病毒接種運動。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在考慮這一想法。
#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批准使用俄羅斯的人造衛星V疫苗。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1/11/world/covid-19-coronavirus
國土綠網關注區域 在 台客劇場 TKstory Facebook 八卦
字有點太多,不過他們說得很好。
重點是: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別管珍奶了,讓我們來談談海廢治理】
文/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因環保署預告明年7月後四大場所「內用」禁塑膠吸管引發大眾熱烈討論,又因「用湯匙喝珍奶」進一步提高話題熱度,支持與反對的意見都有非常多的激辯,顯見民眾對於「不塑概念」相較於十年前要來得進步許多,過去乏人問津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如今已經成為眾所皆知的顯學,不再是所謂「環保人士」同溫層之間的對話。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海廢議題發展之路,從2000年起由民間團體一步一腳印串連推動開始,到2018年環保署終於敞開大門,與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海廢治理平台」,全面檢視既有的政策與民間成果,並從影響民生較小的吸管做為開端,讓民眾漸漸有感——其實,塑膠吸管只是環保署限塑政策的開頭,在接下來環保署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的「台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107年第一版」計畫中,將包含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擴大參與等四大面向逐步推行,期盼能展現台灣在面對海洋廢棄物汙染問題的決心。雖然政策推行之初,必會受到許多考驗與阻礙,但這是改變的必經之路,海洋和整個地球環境的現況,不斷透過各種訊息向人類傳達重要的訊息︰再不改變我們消費和生活的方式,人類未來的生存處境值得憂慮。
🐋民間團體在海廢議題行動的軌跡🐋
自2000年起迄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每年與各組織團體共同合作,清除海灘上及海域的各式廢棄物,將所清除的海洋廢棄物分類並紀錄數量,再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彙整各地團體的淨灘成果,傳送至TOC,供分析海洋廢棄物來源之用。2010年起,五個長期關心海洋廢棄物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組成『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簡稱T.O.C.A淨海聯盟),共同為台灣海洋廢棄物議題努力,每年持續辦理ICC國際淨灘行動,以期能發揮更大的力量。
2016年開始,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慈心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等團體也加入了海洋廢棄物監測和推廣的行列,讓台灣在地團體的力量持續在各地發酵,也有像「台客劇場」、「雪莉不要鬧」、「金魚腦」等Youtuber透過自媒體的製作分享海廢問題、號召民眾自力淨灘等活動,以及臉書的社團「不塑之客」也吸引了眾多生活中實踐減塑的一般大眾,在社群媒體中分享各種減塑產品的使用心得和挑戰,社團中也不乏各種不塑的相關資訊交流;民間自發組成的淨灘團體「RETHINK」、「海湧工作室」、「寶島淨鄉團」也舉辦了各種別具創意的淨灘活動,這幾年「淨灘」在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中已漸漸普及,可以說台灣民間響應減塑的風氣比公部門頒布政策的腳步還要快,成果也更為精彩。
🐋公部門限塑政策追上腳步🐋
不論是台灣民間團體的努力、民眾意識的勃發、海洋發出的警訊及生物受困的證據越來越多、或是各國在限塑政策的風起雲湧,也許是種種原因提醒了台灣的公部門需要在海廢議題上以對待空汙議題一樣的強度,將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提升到「汙染」的層級啟動相對應的策略與措施。2018年年初開始,環保署與長期關心海洋保育的環保公民團體(NGO)、海科館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且2019年將將以塑膠吸管的部分限制做為開端,希望早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環保署網站上載明針對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減量訂出明確期程,未來將尋求社會各階層包括民眾、塑膠製造業者及商家等進行廣泛對話並尋求共識。
而如前文所述,在海廢行動方案重點涵蓋「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4大面向共34項未來行動,包括禁限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中,「塑膠吸管」因為在全台灣的海岸一直都是排名前十名的垃圾,而在當前國際間各種一次性塑膠的禁限令中最具代表的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了,各國也都紛紛提出針對吸管的限用規模和時程表,可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趨勢,台灣政府目前預告的其實只針對「內用」禁止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相信這對於民間早就在推行減塑行動的台灣社會並不至於造成餐飲業的重大衝擊,而在外帶仍允許附吸管的現況之下,短時間內無法戒掉塑膠吸管便利性的大眾,還有時間慢慢調適。
🐋民間團體當前課題🐋
基於海洋廢棄物跨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治理權責的複雜特性,無法僅採用單一層面的汙染治理政策。「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已是世界各國對付海廢的最新趨勢,採用跨領域整合、公私協力的方式,凝聚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與力量,不僅日本、韓國、英國與美國已公布相關國家級行動方案,歐盟、二十國集團(G20)等組織也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指引。
當公部門也開始投入之後,從2000年就長期在關注海廢議題的民間團體們當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過去是努力收集第一手數據,要求政府部門重視海洋環境問題,現在好不容易環保署與民間團體攜手合作,共同實現由下而上的政策參與模式,另一方面在今年4月成立揭牌的海洋保育署也是眾所期待,盼能發揮功能,積極制定及落實海洋保育政策,民間團體在此時的角色更像是引路人,要讓資源最豐富的公部門投入力氣在對的事情上,才不至於流於作秀、累積政治籌碼,最終仍是徒勞。
因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今年透過「島航」計畫的執行,以「塑膠微粒」、「海水溶氧」及「水下聲景」三項檢測指標進行繞行台灣一圈的採樣行動,同時在行程中進行海域的觀察,但在航行中的初步觀察,可以看出台灣西部海域與東部海域的差異,除了地景截然不同之外,西部海域在人為活動、居住密度、沿岸產業、垃圾量和溶氧量的數值都呈現較高的現象,尤其是航行到曾文溪出海口以南的檢測點,保麗龍發泡成分的微粒明顯增多、二仁溪出海口之後的後勁溪、高屏溪等重要河川,溶氧數值也有明顯飆升,海域油污和潮界線上聚集物質的成分也相對濃稠,團隊在高雄港近紅毛港外海甚至發現了一條散發著臭味的泡沫潮界線,綿延長達近一公里的區域,當日島航團隊馬上進行採樣並送交海保署做進一步成分化驗。
在台灣海域採集的水樣、撈上來的塑膠微粒數目與成分尚待進一步的分析,將於年底提出更進一步的報告。島航行動的目的除了建立台灣藍色國土當前的體檢資料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召喚台灣民眾對海域問題的重視、關懷並投入家鄉海域的調查。長期在東部海域作海洋廢棄物、鯨豚目擊記錄等長期基礎調查的黑潮深知長期在地監測的重要性,這有賴於地方團體在自己家鄉的海域推動、進行,並非透過幾年一次的大規模調查可以取代的,也需要新成立的海保署投入相對資源,針對海域作長期的監測。
於此同時,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也聯手推動陸域的「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透過邀請韓國、日本學者分享海岸監測的科學調查方法,也和台灣長期合作的『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成員團體共同討論出台灣的海岸廢棄物監測方法,並計畫與各地團體合作,共同找出海洋廢棄物聚集的陸域熱點和垃圾種類,期能將資源投注在重點海域的清理。
🐋減塑運動回饋到的是自身🐋
當減塑意識普及全民時,才是環境運動的開始。
正因為海洋不是私人的、地球不是環保團體的,才需要每個身在環境之中的人一起來努力。過去長久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了便利,卻消耗了看不見的環境成本,如今我們即將透支下一代的生存資本,雖然海洋面對到的環境考驗和成因十分複雜,但我們相信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的需求、降低環境的壓力,是值得支持的方向。相較於世界各國的限塑政策,台灣起步並不算早,而整個環境條件也禁不起再繼續拖延。說到底,環境問題源自於人的問題,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其實沒有想像中的不方便,雖然市面上有許多替代材質的研發,但替代材質的製程是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課題,其實重要的是改變「一次性」的使用習慣!!相信只要克服慣性,你我都能成為在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的「不塑之客」。
#黑潮20
#島航計畫
#歡迎成為槳一起為海洋環境努力
國土綠網關注區域 在 綠黨 Facebook 八卦
串聯異議者的人-詹順貴
「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生存選擇,來到了一個關鍵點。」
政黨票⑬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詹順貴:串聯異議者的人
「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生存選擇,來到了一個關鍵點。」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沒見到詹順貴之前,我和他在網路上因為討論核廢料的處理,交換過電郵。
當然也經常看到他對許多議題的發言 ,許多和生態環保相關,也有台南的鐵路東移問題。
我看他是律師,涉獵的範圍廣,批判火力強,所以想像他的相貌,和見到他本人的時候差距不小。
這個常帶著笑容,說話不快,語氣也很柔和,看來就像是學校老師的人,很難聯想到我從他文章裡看到的那位精力充沛,為國內眾多不同領域內的弱勢團體發聲,把他們串聯起來的詹順貴。
詹順貴說話的要點很清楚,不時會有些金句。
他說:「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生存選擇,來到了一個關鍵點。」而那天他談的許多重點,都是環繞著這個來的。
「過去政府的大有為,是鋼筋水泥思維與邏輯。今天的政府沒有大有為,也不能囿於鋼筋水泥思維。」
從這一點,詹順貴再說了一個重點:「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應該由人民參與決策。」
他認為,過去的施政議題由官員決定,透過行政程序,把人民排在最外面。而未來,施政議題應該由人民決定,政府協助進行程序,做出最好的決策。
我問他身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如何進行助選。
「我本來就是透過自己處理的案件,接觸各地的異議者,如新北貢寮、台東美麗灣、苗栗大埔與灣寶、新竹竹東二、三重埔與璞玉、彰化田中與二林相思寮等等地區面臨開發徵收的這許許多多事件,」詹順貴說,「我再努力把他們串聯起來。」
最有意思的,是聽他解釋怎麼告訴大家蓋綠社盟的政黨票。「我跟他們說:大選有三張票,第一張第二張上有人頭像,投誰或不投,都可以,第三張沒人頭像,看見有微笑的圖案,就給他蓋下去。」
詹順貴是個串聯異議者的人。
@詹順貴自己說的話
我出來選,和區域候選人的「志在參選」不一樣,我只是盡力壯大綠黨的力量。
綠黨十九年,一直很努力關注社會議題,但是窮嘛,在政治上很難突破。318之後,大家認為時機到了,再加上(2014)地方選舉選上了兩席議員,信心大增,綠黨決定參與大選不缺席。
假如綠黨、社民黨、時代力量,所謂的第三勢力能夠整合成功,人才濟濟,我就不必出來選不分區了。整合失敗了,我對老戰友李根政說,到最後如果有需要就跟我講。之前他也有提過,我沒答應。這次我答應了,先是代表綠黨,後來和社民黨結合,就變成代表綠社盟了。
既然出來了,雖然是不分區,我還是盡全力輔選。
綠黨是小黨,不會造勢,沒有明星光環,候選人媒體曝光率很差,知名度打不起來,是現階段最大的問題。
譬如講,馬習會宣布後,第三勢力和社運團體一起到總統府抗議,我們看三立和民視新聞,我們的發言沒看見,標題只提到黃國昌,畫面焦點也是黃國昌,我們都成了背景。
由於我們的人力、資源少,相對的,無法造勢、廣告,只能靠勤跑社區,從草地札根方面努力,這也是我們突破困境的方法。
李根政長期在高雄著力於環保、空污、水污議題,和後勁居民建立了情誼,也得到支持。
我呢,這幾個月持續在投票日前,勤跑全台各地。
我曾經長期協助過或一起努力反不當開發、捍衛生活環境的人與團體,例如宜蘭蜜月灣、美麗灣、淡海二期新市鎮開發、貢寮反核四、竹東土地徵收自救會、再到最多浮濫開發徵收的苗栗、往南到台中、彰化、雲林(反六輕空污)、台南反鐵路東移,一直到高雄屏東等等。
現在我反過來尋求他們協助,請在地意見領袖支持幫忙,我告訴他們,候選人要投誰,沒關係,但政黨票投綠黨。
中南部還有一個麻煩,綠黨會被誤會為綠營,民進黨,又得好好解釋說明,不然的話,他們大喊支持,章蓋下去卻是民進黨。
我們用草根力量積少成多,雖然很難反映在媒體的民調上,能擴散多大,也不曉得,但盡力而為,聚沙成塔。
我們也把這次大選當練兵。希望三年後在地方選舉能選上更多的席次。這次,我們當然希望能突破5%,不只進國會有力量,也可以讓我們能進行更多草根運動的培力。
國會單一選區制,對小黨十分不利,設限5%,在我們看來,根本是兩大黨夾殺小黨。
這也是我進入國會後,要做的事。我們到底要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大家討論清楚。但不能像現在一樣,根本是一個有權無責的總統無限大制。
今年(2015)空污愈來愈嚴重。北部是由中國境外移來,中南部則是境內製造。環保署時時發表PM2.5預警,媒體報導也多。
這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經濟發展是手段,還是目的?
經濟發展的成果,利益不能公平合理的分配不說,也沒有帶來乾淨的空氣、乾淨的水、安全無毒的食材。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顯然很有問題。從這個角度,大家就應該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不同的選擇。
未來政府施政,應該由平民的角度出發。也就是說,政府的決策,不是由政府決定政策走向、預算分配,而是由人民決定政府有限的資源,怎麼做出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的先後秩序。
過去政策,全是由官員控制,操縱行政程序,把人民放在最外圍,未來政策要和人民貼在一起,公務員在外圍,透過行政程序,協助人民做出最妥善的政策。
年輕的一代要認識這一點,不要相信萬能政府、官員清廉,他們會以民為主那一套。
監督政府,不只是在國會,我們必須把制度、平台建構出來,法律、預算公布出來,讓民間對議題有實務操練的機會。
在中央,例如服貿,不能由政府簽了才說。馬英九一直說利大於弊,但利在哪裡、弊在哪裡,誰獲利、誰受害,為什麼那些人平白受益、另一批人平白受害?受害如何補償?這都得由大家來討論。
甚至經濟走向,是要跟中國靠近呢,還是跟美國靠近,或者在中間?甚至那些項目可放在服貿裡面,那些項目不可以,都得由人民決定。
在地方,譬如說,新竹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畫了440公頃土地,其實產業專區只佔60公頃,有180公頃劃為住宅區,裡頭還包括獨棟豪宅,美其名說是國際示範村;交通大學負責規畫,也拿走了40公頃。如此明顯炒地皮的開發案,為何被提出來?事先是否曾與人民溝通?是不是應該與人民討論後才決定?
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政府強勢主導,想區段徵收徵收,然後發生抗爭,不僅徒增很多社會成本,也讓這欠缺正當性的案件,一拖十幾年,不僅毫無效率,更葬送政府公信力。
航空城也一樣,第三跑道不過需要700公頃,兩任縣長朱立倫、吳志揚,由700變2200,再變6000公頃,玩的全是地目遊戲。
但為什麼上表面支持的人多?因為規劃的時候風聲就出來了,投資客進場,農地價格翻兩翻,地主也換了兩三遍,他們說他們地主,你也不能否認,投資客當然支持區段徵收,聲音還很大。反對的呢,全是一代代務農,從沒易主,這是他們的根,結果卻被打成釘子戶。
這樣的都市計畫,不該用大政府模式,由首長一個人和一群裙帶派系決定。一開始就該公布,有利害關係的人一起來討論。
政策執行,事前多一點溝通,執行就快一點;事前不溝通,執行就問題百出,譬如,服貿就造成了太陽花運動。
老官僚抱著大有為政府的觀念,懷念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也拼命喊建設,建設還嫌不夠大不夠誇張。蔣經國的十大建設,有他時空背景和脈絡,到今天,核電、五輕也發生問題。
如今時空不一樣,台灣已經是全世界道路密度最高的國家,還搞造橋舖路大有為的建設,而且集中在鋼筋水泥,豈不是可笑。
政客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改不了,所以得多一點有別於傳統、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進入國會,衝擊現行傾向財團的施政邏輯才行。
我進入立法院,還會特別重視預算監督,該刪的就要刪。有個笑話,說是行政機構怕預算被刪,浮編了一成,結果沒被刪,錢多了花不完,還得被檢討執行不力,這些亂花的錢,都是舉債來的。
有限的資源、預算得用在該用的地方,而不是拿去蓋蚊子舘。
這次立法院會期更荒謬,國民黨執政,不刪預算;民進黨準執政,也不刪預算。國會只有這兩黨,國家完蛋了。
另一方面,用我二十幾年社運經驗,在憲改中,也要盡一份力。
除了國土、都更、農業之外,憲法第七條到第二十三條的人權部分,一條條整理,希望能把有尊嚴的勞動權、工會、居住權、媒體的接近及使用權等都列進去,這是人權清單,得更周全和現代化。
綠黨在選舉中很艱困,已經十九年了,但因小黨知名度有限,加上長期以來我們倡議的環境議題,多多少少和大企業站在相反的立場,要得到他們的贊助太難了,所以募款頗為困難。
過去十九年,大概有十四年,生態議題上升緩慢,到近五年才熱起來。
但到今天,主導台灣政治走向、資源分配,還是發展主義、建設主義。可喜的是,潛在的對抗角色,也因生態議題發熱而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我們的機會,也是台灣永續的機會。
@陳季芳的側記
「我們綠黨啊,經常是新聞的背景畫面。」
詹順貴律師,很瘦,講話完全沒有律師那種「雄」的氣勢,甚至有點害羞,稍多講了幾句,就會覺得「搶了你的話」,不好意思,頭稍稍的往後縮;笑也很含蓄。
他是聆聽的人,「我比較像社運人。」哈哈,你說像嗎?
但是,他就是從事社運20年了,從高爾夫球場濫墾抗爭運動開始──這是大家都已經遺忘了的環保運動,直到今天,足跡從台東美麗灣,到苗栗大埔,台南鐵路東移。
他加入了綠黨約8年,綠黨窮,人力也不夠,「不會造勢,沒有明星光環,媒體不寵,經常變成背景畫面。」他感慨,「因為這樣,也很難反映在媒體民調中。」
詹順貴是相信一步一腳印的人,他本無意參選,因為第三勢力協調不成,各自為政,他反而跳出來了。他要利用選舉宣揚綠黨。他曾經參與過社運的地方,都要跑一次。
「你們要相信我。」他告訴大家怎麼投政黨票,「第一張(總統票),第二張(立委票),怎麼蓋章都沒關係,第三張(政黨票),你們看見那個笑笑的太陽,就給他蓋下去。」
他希望能過5趴,讓綠黨更有力量保護環境生態。
最重要的,詹順貴說,「在今天,我們得用不同的思維,衝擊固有的思考模式,台灣才會更好。」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thomas0126
詹順貴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國土綠網關注區域 在 從里山倡議到國土生態綠網(章節字幕版) - YouTube 的八卦
00:00:00 開場及前言00:06:45 里山概念與特徵00:11:21 台灣生物棲地現況評析00:15:18 國有事業林區00:18:42 國有林區之外的保育課題00:27:49 農田生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