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卡爾英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我們聽一下二十句我們租車的時候常用的英語口語。跟別的場景不同,用英語組車的時候要用一些專有名詞以及固定的英語表達。和請大家好好兒聽,好好兒練習。英語句子下面還寫了一些重點單字和解釋。 * 大家好。我是卡爾。在視頻中的英文和錄音都是我寫而做的。希望這個視頻對大家的英語學習有所幫助。...
固定英文名詞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八卦
【ICU醫生陳志金】粉專剛剛突破80,000(八萬)人了!新朋友、舊朋友,想要多了解阿金的話,可以看看《天下雜誌》這篇專訪,我覺得寫得很完整、也很真實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點入《天下》原始文章,排版比較好讀,而且有圖片,如果看不到全文,以下是純文字。
《從白目憤青變熱血醫師 阿金醫師: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
文 陳潔 2018-12-24
~~
人稱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為了重症病人,15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平時更像溫暖的家人,反覆說明病情、錄音鼓勵患者。兩年前甚至投入推動「醫病共享決策」,陪家屬走過每個天人交戰的時刻,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
兩年前,藝人邱凱偉(Darren)發燒到醫學中心急診,等太久不耐煩,遭回嗆「不能等就不要等阿!」因此公開抱怨醫師。為此,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發文整理6項「符合即可退掛」的症狀溫和開嗆,更以「歡迎自由分享!也可以放大掛在急診門口喔~」幽默作結。此文吸引8萬人按讚、1萬7千人分享,更因媒體大幅報導,讓他因此暴紅。
12月中旬,這位網紅醫師的團隊,更獲頒醫策會2018年「國家醫療品質獎」金獎與創新獎。
人稱「阿金醫師」的陳志金,若不是穿著醫師袍,真沒人看的出來,這位右臉眼下有塊暗紅印記、20年來始終如一的中分髮型,滿臉笑容、微胖身軀的男人,是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
他的人、做的事,都不像傳統認知高高在上的醫師,更像是親切接地氣的大哥。他曾不厭煩地在半小時內,對陸續抵達的家屬重複3次病情;花上2、3個小時為家屬解釋病情;一通電話也能找到他,出院還會收到他的祝福訊息。
陳志金主要負責腦中風及腦損傷病人,很常遇到病人長期昏迷,家屬面臨該選擇氣切或拔管的兩難。
#該氣切或拔管?不再是醫師單方決定
這也是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之後,多數人一生總會遇到一次的重大抉擇。氣切,代表長期照護、等待甦醒,代表昂貴醫療資源的持續投入;拔管,則是放手,讓生命回歸自然歷程。選擇沒有對錯,只怕後悔。不少家屬倉促做了決定,卻日後心生愧疚,甚至責怪醫師。
這是陳志金長期在臨床上遇到的困難。自2016年3月,他帶著團隊與35個家庭開上2、3小時會議,先讓家屬填寫線上問卷,得以「客製化」評估需求,再以珍珠版、3D列印製成的等比例真人模型,詳細解說插管、氣切的位置,一來一往表達意見,一起面對氣切或拔管的天人交戰。
62歲的柯先生因腦損傷昏迷,外甥小鄭(化名)就曾參與家庭會議,當時他與陳志金團隊對談近3小時。從一無所知到對氣切、拔管及癒後照顧瞭若指掌,尤其擬真模型讓說明更容易理解,才能做出決定。
每一步都很艱難,但陳志金向病人強調,沒有對錯,「選擇了就是好決定。」
今年一月初,小鄭及親人決定拔管,柯先生於兩個月前逝世。「我覺得陳醫師很為家屬想,以前醫生都是救活就好,但救活之後其實還是家屬要顧!」小鄭說。(編按:此處拔管與一般急救無效的拔管不同,而是針對病情穩定,可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若將來病情惡化,不再重新插管。因此有些病人拔管後,仍可存活很久。)
不再是醫生單方面下命令,而是與家屬共同決定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模式,消弭了醫生與病患家屬之間的資訊不對等,也幫助35個家庭在拔管、氣切中抉擇。這個試驗,是陳志金團隊得到「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關鍵。陳志金說,後續追蹤家屬意見,至今沒有人後悔當初的決策。
#守在台南15年,一call他三分鐘就出現
陳志金只有一個門診,每週一晚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也沒有開不完的手術,這當然是加護病房醫師的特色。
但陳志金有一點比別的醫生更拚,是他把生活給了醫院,因為擔心病人隨時出狀況,他十五年來幾乎不曾離開台南,隨call隨到。
「我訊息一送出給陳志金醫師,幾秒內電話一定響,我都跟同事說我的,我的!」與陳志金共事2年的高階護理師鄭巧玲說。陳志金長年住在醫院一條街外的地方,儘管另有值班醫生,但任何時候通知他,3分鐘,他必會出現。
陳志金掏出醫師袍裡的A4紙,整齊折成4分之1。「不管去哪裡,什麼都沒有沒關係,這一定得帶!」內容是他10個重症病人資料,最新病情、交班注意事項,甚至該向誰討論病情,都名列其中。
46歲的陳志金其實是馬來西亞人,持馬國護照,但領有中華民國永久居留證。1991年來台大醫學系就讀。27年過去,陳志金已是台灣女婿,有個護理師老婆與12歲的兒子。
陳志金的大學同學兼摯友,是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
張書森說,陳志金經歷全民健保開辦、各種制度調整到今天,跟著台灣醫療制度一起成長。從低調保守的僑生,變成熟知台灣醫療、文化風情的「在地人」。
畢業後,陳志金加入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沒想到當上總醫師不久就遇上SARS,當時醫院全面關閉,只剩胸腔科及感染科醫師留守,陳志金也在其中。
「今天跟學長一起看病人,明天學長就發燒被隔離,生命真的很無常,」陳志金回憶。
對生命的感觸讓陳志金投入急重症領域,偶然到台南參觀有完善重症制度的奇美醫院,一看就愛上,自此扎根台南,晃眼已15年。
#母親開刀前一天過世,讓他立志從醫
陳志金選擇從醫,源自心中的疑問與憤慨。
他老家在吉隆坡郊外一個小鎮萬撓,高二那年,陳志金母親因心臟瓣膜問題須動手術,但馬來西亞的公醫制度不像台灣就醫快速。手術排程整整等了2年,陳志金母親卻在開刀前一天過世。
「我好想知道媽媽怎麼了,卻一直遇不到醫師,好不容易找到,醫師只給我一張紙,上面寫著兩個英文單字: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閉鎖不全)。」這是陳志金第一個認識的醫學名詞。
17歲的他想知道哪裡出了錯,才沒能留住媽媽?因此立志從醫,希望找到母親離世的原因。
直到當上醫生,陳志金才知道醫療有太多不確定,母親離開不是誰的疏失,他終於釋懷,卻也反思,「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救不回病人,也要救活家屬,告訴他們盡力就沒有遺憾跟內疚,」陳志金說。
#對病患超級溫柔,也勇於開砲批判
如今陳志金重視溝通,從寫文章、重複與家屬聯繫,到電話錄音鼓勵病人,能做的無一遺漏。
奇美醫院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沈美麗說,陳志金曾在半小時內,對陸續到來的家屬,重複說明病情三次;若家屬不能來,他就親自打電話。
63歲的翁莉華十年前因肉毒桿菌中毒入院,康復後每年都會回醫院感謝陳志金。她激動地說陳志金是「活菩薩」,連她出院轉到養護中心,陳志金還用手機錄音為她加油,「這樣的醫師哪裡找?」
但陳志金的溫和耐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時間的漫長淬煉。
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形容陳志金曾是個「白目」醫師,「醫院普遍保守,但阿金醫師就是會路見不平,別人不敢講的他都講,甚至得理不饒人。」
林宏榮說陳志金個性也曾經嚴厲急躁,對同事要求嚴格,是人見人怕的「魔鬼教官」。曾有護理師因為太害怕看到陳志金,寧願躲在夜班也不願一起工作。
直到林宏榮招攬他加入病人安全的討論團隊,再派他接受團隊資源管理、韌性力訓練營隊,陳志金慢慢懂得與人溝通,自謙從「機車行老闆」,蛻變成醫病溝通的傳教士。
2005年起,為了讓更多人同理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的立場,陳志金開始書寫。他從部落格寫到臉書粉絲專頁,醫病溝通、病人安全、非洲豬瘟什麼都能談,時而批判自嘲,更藏不住他的正義感,不時「開砲」。
例如2015年,陳志金在部落格批評學名藥,沉痛指出「當一顆藥價不如一顆糖果,我們能期待廠商重視安全品質嗎?」
他坦言當時接受《天下》採訪後,藥廠、健保署立刻關切施壓、要求下架文章。他笑說,「當你發現最近貼文變輕鬆,代表我被關心啦,避避風頭。」
#醫院後援,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2016年,林宏榮擔任醫策會執行長時,將1980年代在美國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將醫病溝通系統管理化,並納入醫院評鑑的項目。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曾旭民致力醫病共享決策的研究,他解釋,醫病共享決策是當重大疾病患者後續治療有「不同、沒有對錯」的選項時,醫師得透過輔具、教材與病人溝通,依本身經濟狀況、家庭等考量下,選擇最適當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扛起責任做決定,當你參與決定時,若結果不好,也會願意負責,而非單純責怪醫師,因此能減少問題糾紛,」曾旭民說。
看到理想終於有實踐的方向,陳志金接下林宏榮棒子,大力投入醫病共享決策。
醫病共享決策普遍的做法,是病人先閱讀電子平台的問卷及影片等,下次看診以問卷問題與醫師有效溝通。但曾旭民研究發現宣導仍未到位,病人回家不會讀、醫師看診不習慣使用電子平台,仍維持過去口頭講解的習慣。
陳志金的醫病共享決策,是直接把家屬找來,開1到3小時不等的家庭會議,像教課般帶病人討論,選擇A會怎樣、選擇B又該如何,確保家屬了解每個選項的利弊。
「一般醫師說明嚴重病情,在門診2、30分鐘很常見,但像陳醫師花幾個小時,真的不多。他已經不像醫師,而像coaching(教練引導員)的角色!」曾旭民說。
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兼臨床病理科主任李健逢說,一般醫師會將空檔拿來做研究寫期刊,陳志金卻將時間花在醫病溝通,更照顧病人。
除了自己的信念,背後的支持也很重要。在奇美醫院,重症醫師平常沒有固定的門診壓力、得看5、60個病人,也不像外科醫師有一台台待排的手術。雖然突發狀況多,相對彈性時間也較多。
「奇美醫院組織比較扁平,對醫師自由度也較高。有想做的事情,醫院通常不會阻止,」李健逢說。這些支持讓陳志金能更心無旁騖,與病人共同決定、一起承擔。(責任編輯:吳廷勻)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430
#不知道可不可以抽換現在比較瘦的照片?^_^
歡迎分享~
固定英文名詞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八卦
這兩天政治圈很熱鬧,媒體上有很多專業評論我就不再多說。
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什麼能幫小英連任,及讓台派政黨過半。
最大的韓黑就是韓国瑜本人,我們只要檢視去年他選高雄市的政見跳票多少,尤其是那些簽MOU的芭樂票實際賣出多少?
還有藍營最愛造謠陳菊負債,那同樣標準看韓總機這段時間又欠了多少錢,然後再用這些債務打臉韓粉唯一能說嘴的“馬路很平”(其實也破了很多洞)。
要闢謠要拉票的前提——你們得適時表態政治立場,有立場代表有價值觀及是非判斷,這些【原則】自然會讓旁人肯定及否定,但你們不說就會投給韓国瑜及中国的国民党。
#總統投蔡英文
因為檯面上唯一有GUTS的總統候選人也只有她,看看哪個政治人物敢嗆習近平『中華民國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国兩制』。
郭台銘不敢。
柯文哲不敢。
韓国瑜不敢。
国民党不敢
那些造謠蔡英文要消滅中華民國的謊言,是說給無法思考,把投藍當信仰的人聽,真相是唯一敢捍衛中華民國尊嚴及主權的也只有辣台妹。
這樣說一定又有人會酸我們就是英粉,那我們不只看總統的堅韌特質,我們也來檢視謙卑的那面。
下屬犯錯的私菸案蔡英文公開道歉了,馬英九離線已讀不回。
韓国瑜沒做過一件正經事,也沒道歉過。
柯文哲做錯事只說該道歉就道歉,這算哪門子道歉。
#是人都會犯錯
#領導者更得一肩扛起下屬犯的錯
我為什麼支持小英,因為我認為會扛政治責任的領袖才夠資格當我們中華民國的總統,不篤灰、不割席也是作人的基本道義。
我每次聽到韓国瑜和韓粉在那邊『庶民來庶民去』,我都擔心這個名詞快污名化了。
我是不知道以韓總機的身家叫庶民的話,我們這種連房子都買不起的人要叫什麼?賤民嗎⋯⋯⋯⋯
政治人物出生富裕家庭沒有任何錯也不該是原罪,最要緊的是當手上握有國家資源時,他們有沒有替老百姓著想。
這時候就得好好謝謝林全、蘇貞昌了,尤其是衝衝衝,他完美演繹了行政院院長該有的表現,唯一擔憂的是很難再有第二個蘇貞昌了。
蔡英文不用學韓總機一天到晚唬爛自己是庶民,但她的決策都是為了庶民著想——加薪減稅、育嬰托育補助、長照2.0⋯⋯等。
#投一位為庶民著想的人比投庶民更有意義
選戰倒數三個多月,想贏選舉的1450注意了,重點來了考試必考,用六色螢光筆畫起來。
1、贊助蔡英文連任2020總統政治帳戶,民進黨真的不比国民党有龐大黨產,大家一筆一筆小額捐款支持民心所向的總統,我們捐的每一塊錢,都是為台灣社會表態:「我們只要民主自由,不要變成中共🇨🇳的一部分。」
🌶️小英官方政治獻金帳戶在這:
https://donate.iing.tw/
2、邀請家人、朋友加入蔡英文的臉書、LINE、IG、YOUTUBE,社群媒體時代勝負就在【按一下】。
3、加入我創的社團【辣台派挺蔡英文勝選連任】及所有小英的社團,去年大敗就是因為資訊宣傳比人慢比人少。
4、勇敢分享蔡英文的資訊到你們的臉書上、LINE群組;分享IG照片及即時動態記得tag(標上)『蔡英文』。
5、遇到謠言除了檢舉就是用力戰,記得別做人身攻擊就行了。
6、媒體辦投票踴躍去投,管它有沒有用,重要的是守住每一個戰場。
接著是更重要的任務,這一關敗下陣來,小英連任也會跛腳。
#守住立法院席次
1、快去確定你們的選區立委候選人有哪些,目前政黨票支持度不幸的是藍大於綠,民進黨這部分還得努力,国民党沒有整合的問題,但民進黨得顧慮小黨生存空間,這部分我就不發表意見了。
#我這個人很簡單誰支持蔡英文我就支持誰
2、幫台派候選人高調,譬如我會分享這些候選人到我的粉專上,大家每分享一次,他們就多一次額外曝光。
壯闊臺灣 吳怡農
謝佩芬
3Q 陳柏惟
洪慈庸
李問|讓世界看見馬祖
鄭運鵬
顏銘緯
王定宇
何志偉
洪正 Âng Chèng
林昶佐 Freddy Lim
賴品妤
3、臉書演算法觸及率越來越低,但有個方法能提高能見度——每天起床和睡前就去候選人粉專按讚留言。
臉書就會得出這些人是真愛,一段時間後就會固定出現在大家的臉書頁面。
#TVBS報導焦糖陳嘉行的臉書是政治類第二名
#我又沒要選把流量給台派候選人啦
4、最近大家看到公部門的小編超競爭,臉書發文比誰更有梗。這件事其實專業度非常高,要好笑又要宣傳政策,還要部會長官不管看不看得懂,都要百分百放心支持。大家也是多去按讚留言分享,如果明年2020不幸是中国的国民党執政,那一定只剩可怕的華國美學⋯⋯
#小編要正名社群媒體公關
5、只有民進黨執政我們的文化部才能繼續推出台灣好戲,行政中立是說給外行人聽的,不同顏色執政自然有不同決策。
#所以你們的每一票都很重要啊
#你們幫忙投票留住鄭麗君好不好
6、還有蔡英文第一任答應的轉型正義、清查不當黨產持續進行,婚姻平權也三讀通過,這些政績只要国民党回來就會直接燒毀。
🍆最後,身為第一代柯粉想對現在還在當柯粉的朋友唱蕃茄蛋的「浪子回頭」,柯文哲真的不是一開始我們支持的樣子,他現在的行為非但沒有超越藍綠,而是比藍綠還爛。(藍營在平行宇宙也是愛台灣和反共復國的)
柯文哲當好市長就好了,弄個山寨蔣渭水的政黨,不就是要繼續他的政治生命嗎?!這種典型的講一套做一套就是傳統又守舊的政客啊⋯⋯有什麼好期待的呢?!
至於佩琪妳知道「Obike為什麼沒有取代Ubike嗎?」
因為Ubike是1450,我們或許會挫敗,但從不怕失敗。
蔡英文 Tsai Ing-wen
固定英文名詞 在 卡爾英文 Youtube 的評價
今天我們聽一下二十句我們租車的時候常用的英語口語。跟別的場景不同,用英語組車的時候要用一些專有名詞以及固定的英語表達。和請大家好好兒聽,好好兒練習。英語句子下面還寫了一些重點單字和解釋。
* 大家好。我是卡爾。在視頻中的英文和錄音都是我寫而做的。希望這個視頻對大家的英語學習有所幫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32sT32pJxI/hqdefault.jpg)
固定英文名詞 在 路怡珍 Youtube 的評價
旅行時帶著輕薄短小的翻譯機省時省力!市場上最酷的兩款翻譯機IU和ili,是即時語音翻譯機,隨身攜帶,也可以支援學習中文、英文、韓文等日常生活對話翻譯。但是哪一個使用起來比較自然,售價便宜,同時好用輕鬆呢?這一集殘酷開箱直接實測給你看隨身翻譯機的終極PK。
❣用軟的方式說硬的科技名詞。
❣希望做到有質感的知識分享,❣追求短平快的觀看體驗。
以科技為主題,每期解釋一個財經向的科技熱門概念
✔歷年作品&官方網站:www.catelu.com
✔歡迎關注粉絲頁:🔎 主播 路怡珍
#路怡珍 #殘酷開箱
#雙語主持 #科技主播 #財經主播
|路怡珍|新聞主播、雙語主持人
奠基於知識,加上科技、媒體背景,路怡珍擁有優秀的跨領域整合能力。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專長科技商業趨勢與國際外交領域,是台灣電視圈第一名英語專訪Google全球總裁Eric Schmidt的女主播。多次英語主持華人圈重量級CEO與政界領袖專訪,包括孫正義、李開復、李安與唐鳳等。曾擔任東森財經晚間新聞主播、TVBS和YahooTV節目主持人,現於風傳媒和飛碟電台主持固定節目,同時製作主持自媒體節目小路問路《Ask the Expert》
#YahooTV #風傳媒 #東森 #TVBS #小路三分鐘#精華片段 #新聞 #網路直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3tsSsbcj8/hqdefault.jpg)
固定英文名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邀請你回想一下,在學生時代面對考試的時候,你會怎麼準備呢?
假設喔,下個禮拜就有一個英文的考試,你要好好的記住英文單詞,你會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記憶?
兩個方法讓你選,第一個,很認真的閱讀英文單字表,而且反覆的背誦它,這是第一個方法;第二個反覆做測驗卷,你會選哪一種方法呢?
其實啊,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第二個方法叫做反覆做測驗卷,它帶給你的學習效果,會是比第一個只是去背誦單字,好非常多的。
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測驗效應」哦!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針對正在學習的知識,刻意的自我測驗,要比反覆去重複很多次來更有效果。
因為我們的大腦在面對資訊的時候,我們會先評估這個資訊是否應該記住?有沒有它的重要性?
而它的判斷標準,就是資訊的使用頻率,當我們只是在重複背單字的時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只是一個無意義的重複。
但是呢,要去面對測驗,可能測驗有題型的變化、有問法的變化,我們的大腦所驅動的區域,就會跟反覆背誦很不一樣;對我們的大腦意義而言,這就是實際的在使用。
所以呢,延伸來看哦,其實我常常遇到很多人哦,在面對重要的會議簡報的時候,他呢滿頭滿腦低著頭,不斷的在看自己的簡報內容。
但是哦,我說準備簡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當你把內容設定的差不多之後,直接上台實際演練。
你可以邀請你的好朋友,邀請你的同事,在台下模擬是觀眾,直接試做、直接試教。我自己在開發任何課程,或者是線上課程的時候,也都有經過這個過程。
你只有透過不斷的實作、不斷的試教,一方面對於內容輸出者,你才會對於這個內容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而二方面,你才能夠從聽眾、聽者的角度去感受,你的內容到底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幫助?
因為我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當你要呈現一個你認為很重要的訊息,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認為它很重要,就是「你自己」。
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跟背景,所以呢,每個人畫的重點都會是不一樣的。
可是現在麻煩就在於你畫的重點,假設不是你的聽眾、你的受眾的最大公約數裡面的重點的話,那會不會造成所謂的曲高和寡?
或者是你會覺得很挫折啊!你明明這麼用心、努力的準備,結果市場、結果你的受眾,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所以呢,我很鼓勵你哦,其實在面對任何挑戰的時候,當你的基礎準備都差不多,直接進入實作,或者是直接去模擬實做的狀況。
其實回到我自己身上,為什麼我要堅持做「一天停一點」、「有聲書評」?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必須要把我自己讀到的、學到的、感受到的分享給你;所以這個分享的過程,就是對我而言,最清楚也最直接的「實做」。
透過這一份「實做」,我才能夠去打磨我自己的認知、才能夠去打磨,我真實認知去體現出行為的一個結果。
所以很鼓勵你哦,當你要做任何嘗試的時候,記得給自己一個BETA版、一個測試版,去先測試市場的反應,然後才進一步的去打磨跟優化它。
當我們進入了成人的世界裡,可能已經不太會有人在學生時代一樣,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測驗;所以呢,給自己出考題吧!這或許是你的人生要圓滿的一個必要修煉。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這是一門除了從觀念作為引導之外,更重視實做的課程。
我們從推出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反映,透過我們實做的引導,他開始體認到,他要幫自己準備進修的基金、準備買房子的基金、準備創業的基金,已經從原本的遙不可及,變成是一個伸手可觸及的真實結果了!
那麼你呢?你加入了嗎?
希望我能夠在【理財心裡學】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讓我們除了心靈富足之外,我們更可以過著一個物質也跟著平衡富足的豐富人生。
關於理財心裡學的相關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期待你的加入,那麼今天的分享,就跟你談到這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wJ40D0dB0Y/hqdefault.jpg)
固定英文名詞 在 别再说中式英语了学固定搭配讲地道英语/ Five verbs ...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讲地道英语的秘密就是记住英语的 固定 搭配! ... 别再说中式英语了学 固定 搭配讲地道英语/ Five verbs English lesson ... 19 动 名词 【 英文 语法】. ... <看更多>
固定英文名詞 在 【英文文法】YouTuber 5 大常用文法句型解析! - Glossika 的八卦
未來式「be going to be + 動名詞(V-ing)」的用法是特別強調未來這段時間內,將有計畫性的做某件事。許多YouTuber 常會以此說明接下來的影片會圍繞著什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