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生門】了解香港人聽歌傾向
(呢篇好長下……)
近日news feed被麥浚龍新歌【羅生門】洗版。我讀完網民對呢首歌嘅評價,直情覺得香港樂壇有救,然後的起心肝聽下首歌乜料。我嘅反應係:「有無咁誇?」
我自己聽歌,曲詞編唱一樣咁重要。老實講,作為一首K歌,【羅生門】旋律只係屬低質罐頭級,無咩高潮或亮點可言,聽完感覺係:「Twins 啲K歌黎架喎」,Chorus那段「那動人時光 不用常回看……」,這類「五個音 五個音」的旋律,以前堆K歌見唔少,作曲人伍樂城自己亦作過唔少,大家不如估下歌仔:「同學愛新鮮 戀愛大過天……」;「即使我們錯 不比他們多……」;「躲於衣櫃裡 躲於失落裡……」;「好彩我哭了 不必坐通宵……」;「淺水灣踐過 傷風都傷過……」以上全屬伍樂城作品。炒冷飯其實唔緊要,這類罐頭旋律都好常見姐,但碟冷飯唔好食嘛,K歌要跑出,其中一樣最緊要係旋律獨特、突出、入腦,【羅生門】,旋律上我不覺得做得出色。另外,編曲又係行貨,第一段Chorus之後果段Bridge個Arrangement(1:36 - 1:48),完全同【戀愛大過天】(1:12 - 1:22)同【精選】(1:39 - 1:51)個Arrangement 一模一樣,罐頭呀!誠意可以話係無乜。最尾麥浚龍同把女聲二重唱亦都係混亂,男聲段旋律同女聲段旋律和諧唔到,疊埋一齊玩二重唱聽得好辛苦,好簡單講:兩段旋律唔夾,好似細個去7仔買「自由斟」咁,溝可樂同芬達飲,但兩樣汽水溝埋黎飲會肚痾果種。玩二重唱的話,其實伍樂城作品【風箏與風】贏幾條街,咁點解會失準左呢?唱方面,麥浚龍本身唔係唱家班,但佢又未至於「音殘」,所以無期望下無失望,錄音室版本唱成咁,尚可接受。
救番首歌,大家都知係歌詞,黃偉文交到貨,切入女主角角度推翻【耿耿於懷】故事,係創新同有吸引力,最中意最尾「冰島/福島」的對比。首詞點樣灑狗血夭心夭肺字字鏗鏘正中紅心擊中毒男毒女糾結心事,本人唔洗多講,但可能本人感情生活未有大家咁多姿多采,所以呢類「灑狗血」系歌詞灑唔中我。
綜合呢首歌,係一首歌詞上乘既罐頭k歌,唔係好到咁誇張,但亦都唔係差。雖然【羅生門】曲編唱方面吸引唔到我,但好多人因為呢隻歌,啲人走去聽【吃鯨魚的人】【無念】等等更值得大家mention既歌,甚至留意番香港樂壇。
其實我諗全世界只有香港樂壇(或者係華語樂壇,無咩留意台灣同大陸)會將歌詞凌駕於音樂。因為歌詞被判死刑既例子有好多,例如莊冬昕幾年前作品【食軟雪糕】,「食軟雪糕 雪糕 雪糕……」比啲網民話歌詞on9而評為膠歌,踩到一文不值。若干年之後,泡菜國女歌手Hyuna出左首歌叫【Ice Cream】,歌詞同樣係不斷重複「Ice Cream Cream Cream……」,但大受歡迎,Youtube 七千幾萬hit rate。去到歐美,香港人所指既「膠詞」例子更加係數都數唔晒,Lil Wayne【Lollipop】:「She lick me like a lollipop…She lick me like a lollipop……x2046」啲詞係咪on9先?銷量五白金,贏格林美;我playlist 有首歌叫【Smell yo dick】:「Why you coming home, 5 in the morning, something's going on, can I smell yo dick?」啲詞笑死人,New York Times評為Best song of the year。
代表啲乜?代表香港部分聽眾無咩music sense,只係識歌詞定生死。不過唔係大家既錯,你讀書果陣幾時有見過音樂堂教music genre?教你吹牧童笛同埋唱啲歌詞唔岩音既詩歌咋嘛。
有啲music genre,歌詞真係唔係main factor。有時聽廣東歌,太留意太斟酌歌詞,而令到有啲本身melody好好聽,或者編曲好豐富好好玩,或者個vibe好catchy既歌被判死刑。
所以,其實我唔係最想講【羅生門】呢隻歌,我最想講,大家要多啲培養聽唔同music genre,咁樣先會令你唔會咁易因為歌詞導向你去聽咩歌,亦唔會剩係識分「快歌、慢歌、失戀歌、開心歌……」,而係識分「Hip Hop、R&B、Grunge、Pop rock……」。因為香港人忽略音樂性,但對歌詞敏感,所以係香港樂壇,曲編唱普通,但歌詞高質而成為大熱既歌比比皆是,而呢類型歌,好大部分係抒情歌 Ballad(俗稱k歌),呢個因果關係解釋到,點解啲人話香港樂壇剩係得k歌。所以,當聽眾培養到聽唔同music genre,成個樂壇就唔會剩係得k歌生存到。 有時香港樂壇死,又唔係「剩係因為」歌手廢,曲詞編監垃圾既,香港人自己都要培養下音樂觸角,咩都聽下啦。一句講晒:今年香港樂壇好活躍,都仲未死得晒既(好似係)。
延伸聆聽:
麥浚龍【羅生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bUFul3d3U
Twins【戀愛大過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P5WsIjvrM
Twins【精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0BWvfBdzc
Honourable Mention:
莊冬昕【食軟雪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43nilOKQM
Hyuna【Ice Crea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WZluzBNxM
Lil Wayne【Lollipo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grcYGDvmY
Riskay【Smell Yo Dic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WgEoaAYDY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aj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克絲排除萬難終於到達了金庫,卻發現裡面並不是甚麼武器,過去與未來的因果關係開始轉動。 射擊遊戲戰慄時空的最新作,故事時間在黑色高地事件之後,二代之前。扮演反抗軍艾莉克絲對抗外星種族合成人。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更多恐怖遊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user/kamiy...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八卦
【是我們兩個結婚,不是我們兩家結婚】
這篇我想寫很久了,動態票選也是粉絲們第一想看的文章,絕對沒有要蹭什麼新聞熱度,如果真的要說到運動明星夫妻的新聞,我只有兩個想法:
#哪來那麼肌歪的密友當事人不說他對媒體話那麼多
#人家夫妻干鄉民什麼事評論一堆又不會改善自己生活
#所以下週長文會有錶氣逼人偽朋友相關分享
這篇單純是我個人婚姻之路,十年婚齡了應該還算有點資格可以分享,戰績是我們夫妻從未因為親戚長輩而失和、或者有困擾過。
如果你懶得看故事與我長篇大論,這邊先給你們結論,就是~~~~
#雙方長輩越少往來越好
#近親遠親自己顧好就好
#不用強迫自己硬要成為對方家族一份子
單身時常常聽到一句話:「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家子的事。」真的不知道這是哪時候傳出來的都市傳說,真是苦了許多委屈在婚姻海的男男女女~這句話透透徹徹就是 #情緒勒索 最佳詮釋,大概跟 #養兒防老 一樣不合人情。
很多婚姻都不是壞在兩個人,而是壞在雙方家族相處;親戚之亂很多來自於,不甘他們的事硬要參一咖,有共識的夫妻置之不理就好;但直系親屬之亂就沒那麼好解決。
#我是和你結婚不是你爸媽和我爸媽結婚
筋肉老爺的爸媽與我爸媽,上一次見面,一位是十年前婚宴、一位是七八年前(有追我媽粉專的人都知道我媽單身了啦所以...)!
這十年來他們之間沒有過往來,各過各的互不干擾,我顧好我自己爸媽、老公顧好他自己爸媽,完全沒有過紛爭不愉快、也沒有因為這樣導致小倆口婚姻感情變淡變脆弱,這大概是整個婚姻歷練中,我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包含孩子出生後,要看孩子都是各看各的,不然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因為對孫兒養育愛好不同,到時候又在不爽來不爽去的?我要顧孩子顧家闖事業已經很累了,沒事就不要多給自己找麻煩了吧!
雙方爸媽並沒有因為這樣覺得我們少愛了誰~
本來就是毫無關聯的家族,真的不需要因為兒女結婚硬要湊一家,苦了大家。
#夫妻紛爭來時長輩只會助長火苗
這是切身之痛,應該是痛在筋肉老爺身上多一點~
奶諾出身後我承租了親戚的老房子,產後十個月準備回公司上班,每天趕回家都傍晚七點多了,孩子的托嬰機構無法放那麼晚,於是單身老爸愛女愛孫心切,決定搬來我們樓上幫我天天接奶諾回家,當老保姆三小時,這時期維持了一年多。
通常老公太晚回家是因為加班拼業績,但我老爸不經意地詢問:「阿怎麼今天又這麼晚」,老公會自己腦補:「岳父是不是嫌我不盡責?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又或者我爸不懂老公熱愛健身幹嘛要天天練?就會叮嚀我:「要看緊啊~他把自己練這麼壯我看誘惑也很多啦~~」,於是本來不會多想的我都會想要鬧起來~
決定與老爸分開住,是在我們夫妻有了幾次紛爭後,老爸捨不得我委屈,於是會衝下樓來試圖阻止我們夫妻溝通,甚至是責罵筋肉老爺。但如此只是讓該溝通的溝通不了、還要處理長輩情緒、老公被唸了火更旺......原本沒什麼得事情,都鬧成大糾紛!
我老爸自認為很疼他女婿,但女婿看到老丈人就壓力爆表;
夫妻吵架時我爸可以氣到想揍他,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始終像外星人一樣,常常聽到但沒有人看到過!
我很幸運從不需要跟公婆住,但以這段過往來感同身受,跟公婆住的女人身心真的都很辛苦!所以要是能不一起住,就不要一起住!最好從結婚開始就沒有一起住過,不然要搬出來還得想理由。
如果現在你們住一起,為了身心健康趕緊革命抗戰搬出來吧!
(我常常會說,要革命改變也是痛苦,要維持現狀也是痛苦,那幹嘛不短痛一下至少未來充滿無限春光呢?)
#為什麼另一半一定要挺你?
因為不同出身成長背景,自己與對方家庭不可能價值觀全然相同,如此之下有了磨擦與委屈,通常會期待另一半多多支持自己(我們是一家人啊,內心吶喊著)。
與直系親屬的摩擦,老實說要另一半挺自己其實「不完全合情理」誒!
因為,你的另一半,與他們家人也是一家人啊!!你與老公認識才幾年,但人家爸爸媽媽養他愛他二三十年,人家兄弟姐妹相處了二三十年,你要他完全挺你真的也是讓他有點委屈~~~婚姻中誰有委屈堆積久了都會成為毒瘤,讓配偶左右為難,最後終將成為切斷兩人愛意的利刃。
即使自己在婚姻親屬相處中遇到委屈,也不要認為,對方不支持你就是不愛你、就是他很有問題!
筋肉老爺覺得我爸讓他很委屈,但我知道自己爸爸是出於私心愛女兒才讓他不舒服,我好規勸嗎?很難~~人基本上65歲以上,六成以上都會有某方面的認知障礙產生,你要長輩們去改變想法很困難(合情合理吧~你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也不容易啊是吧~),當他們腦部有退化後要改變更難,他們有時候很機車是因為開始幼兒化,那怎麼還奢望要他們成熟的去接受社會文化的改變?
逼人去挺自己是一種情緒勒索,即使最愛的枕邊人、孩子也是。
減少相處吧~這是唯一最好的解方!讓他去顧自己的爸媽,你顧好自己的爸媽就好!
#他的爸媽他的兄弟姐妹_永遠不會是你的爸媽你的兄弟姐妹
女孩單身時天真想說可以跟妯娌當姐妹淘,事實是你的真實人生中連跟親姊妹都會鬧不爽、學生時代認識的閨蜜都會吵架,那麼只是因為婚姻而有連結、過去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又怎麼可能突然多契合成為患難之交?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人越多紛爭越難解;夫妻關係幾十年,單單本身就會遇到許多難題了,真的不需要再去跟對方的兄弟姐妹好,讓自己的婚姻之路未來多更多難處。
又或者老實說,直到現在我要叫婆婆「媽媽」,真實還是覺得有點彆扭.....在我內心媽就只有一個就是我親娘,媽就是那個從小呵護我長大、罵我我不爽他後還是愛死他的女人。這輩子不可能有誰可以取代她,那為什麼只因為嫁了個老公,就要喊人家媽媽?(基於這點~以後奶諾的老婆真的可以不用喊我媽,叫我名字都無所謂!將心比心下,也別為難未來的小姑娘了~)
我老公也沒叫過我娘親媽,通常是稱呼他的英文名字,不然我媽也覺得,沒事多個不熟悉的人叫他媽,好怪的感覺啊~
相敬如賓就好,距離這時候成為了幸福的必要。
#愛屋及烏_通常只會發生在有血緣關係上
「啊~~我會那麼愛我哥的孩子,應該是因為愛屋及烏吧~」;
因果關係通常是這樣的....人家愛的是有血緣的哥哥,所以愛哥哥的孩子,不是因為愛妳才愛你的小孩。
所以相安無事時大家都可以愛來愛去掛在嘴上,紛爭一來,胳膊當然是往內彎,別妄想平時好來好去的妯娌這時候會挺你,傻乎乎的到時候多一層心碎。
那麼說,真實人生中真的沒有天使親戚、天使公婆、天使妯娌、天使岳父母嗎?
有~~我看過~~大概是十萬分之一的少,而且他們通常還伴隨著不需要為錢煩惱的傲人條件(不需要為錢煩惱我真的講得很含蓄了);但千萬不要以爲找個有錢家族嫁了就好,因為毛多的有錢人更多,多得多了~~~與其為自己添加無畏憂患,還是記得 #保持距離 就是最美好的家族婚姻相處之道。
所以話說回來,單身的你,如果遇到男友要求你一定要配合他家、融入他家、常常回他家.......ok那真的可以好好考慮一下,畢竟婚姻是兩個人自己的事,不是雙方家族的事!
#如果有人要戰或是不爽本文我不會應戰
#本文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我是愚婦而已請見諒哈哈哈
半夜看了大家留言來補充一下~~
其實我沒有要鼓吹大家與長輩為敵,這樣不好,畢竟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變成是長輩,會面臨到類似的問題,到時候一定也不希望被孩子們敵意對待的。
許多家庭現況不容易改變,我覺得慢慢來~
要改變長輩的想法很難的,畢竟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等等真的不如年輕時,所以我們晚輩也是要體諒。
有時候想改變,不需要跟他們明著說,首要是跟老公溝通好,然後雙方一起想出委婉的做法,不要讓長輩覺得自己是敵人、被孤立。
如果老公耳朵很硬,不妨讓他體驗一下,每週要到岳父母家度週末、跟岳父母同住同遊十天一個月,可能他就會有點懂你了~
為自己抗戰的同時,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或許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圓滑。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Facebook 八卦
一位女性朋友常在深夜傳訊息給我:「他又打我了」附上手臂的瘀青照片。她常年把我跟她的Line對話紀錄,當成家暴事件記錄簿。當然,她從未想公開,只把我當作一個樹洞。
被揍的理由,是各種三觀不合的後果
比如,他們原先約好一起看午夜場電影,男生卻陪兄弟喝酒,不小心忘了,女生無法接受而大罵男生,喝醉的男生為了讓女生閉嘴,直接把她打到叫不出來。
打人是大事,但打人的理由或許只是小事:「時間觀不同」、「優先順序沒有共識」等這些小小的摩擦而已。但偏偏,在觀念不同的部分,兩人互不相讓。
起初,我一律建議分手。
但接下來的半年,她就是不想離開。
至於為何?以下我嘗試理解。
直接把不合適的人丟掉,等著與下一個合適的人相遇,大概是最輕鬆的方式。畢竟磨合是最痛苦的過程,「丟掉一段關係」也會痛苦,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瀟灑甩頭就走,是最偷懶的選擇。
因為磨合太痛苦了,要調整自己,不是舒服的事。
要接納一個你無法接受的對方,更是令自己噁心。
我相信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當你做了一個選擇,選項是會傷害自己的,你卻任憑傷害繼續發生,那代表你打從心底認為:「其他的選擇會讓我更痛苦」,於是你在相對不痛苦,卻依然痛苦的選項裡,飽受折磨。
例如,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老掉牙的情節:「男朋友劈腿了,我卻原諒他,他揍我,我嚷嚷要分手,卻在他接受我的分手提議後,我瞬間後悔,求他不要走。」
因為你害怕離開他
你害怕孤獨的日子
你寧願被打,也不要一個人生活。
你寧願三觀與他不合,再多爭執也無濟於事
你也不願回到茫茫人海裡繼續孤身漂流。
他身上一定有某個你想要的
而你卻藉由讓自己受傷,來換取你想要的某個事物。
犧牲自己,而換來的東西,我要再畫上一個問號?
令你執迷不悟的究竟是什麼?
你都沒有自己了,還要他做什麼?
我鼓勵她放棄這段不健康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同時引導她學習溝通,請她先學習「戒掉打開男友暴力開關的行為」
畢竟他們的故事裡,三觀不合的情事發生後,她的溝通方式總是破口大罵。而男生越是表現毫不在乎,她便會以千百倍苛薄的言語刺激男友,只要她巧言令色的賤嘴張開,把男友酸到一無是處,男人的自卑心發作,便以暴力行為讓她住嘴。
一個說話帶刺,一個捍衛自尊
誰也不放過誰
你愛他哪裡我無法理解。
但我知道你愛他,所以你這半年來接受他的毒打。
我認為愛是這樣,你愛他,你認識了他的黑暗面,便要陪他改善,而他愛你,他也要學習「不踩你的底線」,而不是放任彼此互相踐踏,其中一方被踩死了,好,感情結束。
「離開」常常是比「磨合」更輕鬆的,畢竟不斷將他人丟掉,人生只剩自己,便能好好做自己了。又或是說,真正做自己的人,走到極端以後,人生也只剩下自己了⋯⋯
我並不希望看見你越活越孤獨。
可你是否意識到,若不學會好好表達自己,讓他人理解自己,即使你勇敢離開,而下一段感情,問題只會以其他同樣恐怖的形式,繼續重複發生。因為他「從未被解決」
你的案例裡,被打不算悲慘,比悲慘更悲慘的是,我們只看到一個悲慘的結局,只看見那些身上瘀青的照片,安慰妳、拍拍妳、擁抱你,卻從未陪妳認識事情的因果關係。我的好朋友啊,妳從未學習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強烈譴責他的暴力行為
但你的言語暴力也一樣該被改善。
若哪天你傷痕累累面對死亡威脅
我拉著你離開他。
但若你偏不離開,在你還能承受的前提下,我希望你先學習好好表達自己,我想看見你們共同進步,原先每週十個瘀青,變成五個瘀青,下週剩下一個,最後我相信你們依然會有吵架的時候,但在禁止言語暴力與肢體暴力的前提下吵架。
攻擊與攻擊之間,只會衍生出更多惡意,唯有其中一個人,願意先調整自己,以善意相待,兩人才有可能靜下來好好說話。
給自己一個停損點
在那之前
學習不帶刺的表達自己
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段相愛相殺的感情,或許是你必走的路,無論兩人是否能相伴到老,至少,在面對這些課題時,雙方都能稍稍進步一點,進化成更好的人。
即使未來,終究分開
各自遇上新的另一半,彼此都已是更好的自己。
.
.
.
.
.
我的新書出版了《 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1987
誠品書店:https://shopee.tw/product/211208801/11903500229
讀完記得說晚安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ajin Youtube 的評價
艾莉克絲排除萬難終於到達了金庫,卻發現裡面並不是甚麼武器,過去與未來的因果關係開始轉動。
射擊遊戲戰慄時空的最新作,故事時間在黑色高地事件之後,二代之前。扮演反抗軍艾莉克絲對抗外星種族合成人。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更多恐怖遊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user/kamiyu666/videos
同系列影片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zqZq_wDhpeRDf-Ih3LuVyUm2f9Cfbsk
直播台👉 https://www.twitch.tv/kamiyu666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ttd3/
你好啊 └(^ω^)┐我是《阿津》🙂,歡迎來觀看我的youtube頻道
頻道內容主要是錄製恐怖遊戲的實況影片
不時也會製作其他各種電玩的劇情遊玩影片
#阿津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豐富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丁學文
主題: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①《經濟學人》封面故事:Morning after in America 早晨以後的美國|談拜登就任後的危機四伏
②《倫敦金融時報》社論:Covid-19 congestion raises the spectre of inflation 談疫情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因果關係
③《經濟學人》緒論:Technology and geopolitics 談地緣政治與半導體產業發展
④《經濟學人》緒論:Why the young matter? 談中國的 90 後年輕人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1.27
#陳鳳馨 #TheEconomist #一週國際經濟趨勢
🔔 圖片取自:The Economist
https://www.economist.com/weeklyedition/2021-01-23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因果關係 故事 在 [繪本] 中秋/月亮主題繪本分享-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這禮拜借了一本《月亮的味道》
(台灣書名是《月亮是什麼味道?》)
(以下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這是一本可愛的小書,
故事雖然簡單,書名就就揭示了主旨:
「月亮是什麼味道?」
因為好奇,所以動物們都想嚐一嚐,
只是月亮實在太遠了,
動物們只好一個一個接力,
最後有沒有如願以「嚐」呢?
內容運用了孩子們最愛的重複敘事結構,
所以讀起來孩子很買單,
中間我也會停下來請她猜一猜,
這次加入了某某動物後,有沒有辦法吃到月亮?
一開始小孩都會樂觀的說「有」,
幾次之後發現重複結構,就會說「沒有」,
因為月亮又跑走了XD
書裡這個「月亮又跑遠一點」的概念,
我跟孩子都很有共鳴,
不論我自己還是孩子小一點(三歲左右)
都曾經發現月亮一直跟在我們身後,
但不論走多快多慢,
月亮好像一直都在遠遠的地方陪我們散步。
/
另外兩本跟月亮有關的繪本分別是
《月亮雪酪》跟《小星的大月餅》。
前者是白希那的作品,
用一貫富有想像力帶點點奇幻的視角來說故事。
故事時間點在夏天的晚上,實在太熱了,
家家戶戶都關緊門窗,開著冷氣想要一夜好眠,
門外的冷氣壓縮機隆隆作響,
沒人發現月亮也因為太熱開始融化了!
我去年帶孩子共讀這本繪本時,
孩子們有發現除了故事裡的主角狼婆婆,
家裡沒裝冷氣以外,公寓裡其他人都有裝冷氣。
這也是為什麼會是狼婆婆
第一時間發現月亮融化了的原因。
我佩服作者在畫面呈現時,
與故事情節相互呼應的細膩安排,
而大一點的孩子也能夠發現這樣的因果關係。
該拿融化的月亮怎麼辦呢?
狼婆婆決定將它倒進雪酪模型冰凍起來。
融化的月亮在臉盆裡依舊燦爛閃耀,
月亮真的會變成雪酪嗎?
真的可以吃嗎?吃起來又是什麼感覺呢?
故事的設定,
月亮雪酪是透心涼的滋味,
一掃前面滿紙酷夏的溽熱感,
又是一個首尾呼應。(作者真的很會寫故事~
或許因為我聯想到到嫦娥待在廣寒宮的淒冷,
所以對作者的這樣的設定會心一笑,
不曉得作者是不是從這個角度聯想到的呢?
/
最後這本《小星的大月餅》
結合了中秋節、月相、月餅的元素,
創造了一個可愛的現代神話。
故事從小星跟媽媽一起做月餅的畫面開始,
烤好的月餅要掛在天上放涼一晚。
結果本該睡覺的小星等不及了,
偷偷的吃了一口再一口,
結果月餅被吃得一點也不剩。
這一幕,有吃月餅的動態感,
也有國小自然課每天觀察月相的即視感,
我喜歡作者這樣的聯想跟呈現。
特別的是,
這本繪本的作者,林珮思,是亞裔美國人,
而台灣是她父母的家鄉。
她說曾經很討厭自己的亞裔身分,
覺得自己受限這樣的身分,
在創作上無法跳脫「東方臉孔」;
但後來她接受自己的身分,
甚至透過繪本作為介紹華人文化的媒介,
讓更多亞裔兒童認識自己的傳統進而自我認同。
或許因為作者這樣的背景,
所以能從傳統的中秋節主題翻出新意的原因。
或許這也能回應之前suction版友的提問:
「為什麼台灣文化主題的童書大部分都做得很無聊?各種節慶或是傳說的童書,通常都著
重在知識的傳遞而非閱讀的樂趣?」
以中秋節為例,
不管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
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故事,
要顛覆既有的故事框架,實在不容易,
若是能拋開傳統,創作一個新的故事,
也許能像這本繪本一樣,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
這三本繪本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吃月亮」。
所以可以結合即將到來的中秋節,
帶孩子利用輕黏土製作擬真版月餅。
這是去年帶孩子做的成果,
月餅模型直接是月餅底盒的廢物利用,
因為還有印半島的字樣,所以格外逼真。
今年則直接買月餅神器,
手殘黨也可以一秒變出五星級月餅。
輕黏土一開始很濕潤,不好脫模,
建議拿那種玩到快乾掉不黏手的黏土來使用,
不然就是拆封後先放一段時間,
讓水分蒸發一下再製作擬真月餅,成功率更高。
/
還有一款我覺得很像綠豆糕的版本。
這是我之前自製動力沙的意外發現,
使用麵粉+嬰兒油,約9:1的比例,
攪拌混合成可塑形的質地就完成。
放進月餅底盒,壓模塑型就成了好吃的綠豆糕,
也可以用花生油更像/香XD
以上分享,今年中秋帶孩子一起做月餅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3.140.136.32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94715523.A.7A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