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支 (三)
終於到了新家,那是一個充滿刺鼻味的乾淨空間。
由於到達的時間是大半夜,所以阿寶一家人匆匆的將少部分的家具跟個人用品歸定位之後,簡單洗個澡就各自睡覺去了。
隔天一早醒來,阿寶這才有機會好好的看看新家。
三房兩廳兩衛浴,牆壁刷著雪白的新漆,湊上去嗅了嗅才明白原來整晚的刺鼻味就是從這兒來的。
新做好的櫥櫃貼著乾淨的木皮,滑動的玻璃門開關起來順暢極了,完全不像舊家的木櫥總要費勁拉上半天才能移動個幾公分,一不小心用力過猛還會把滑門給整個扯下來,裝回去過程又免不了行上一番功夫。阿寶忍不著用手推著玻璃門滑來又滑去了好幾回,心理滿意極了。
走進浴室,哇~有蓮蓬頭跟浴缸耶,好高級喔!在蘆洲舊家洗澡,用的是兩個接著橘色塑膠管的水龍頭,一冷一熱把水接進紅色的大塑膠盆。但由於熱水器常常不靈光,所以光著身子等水熱也是很稀鬆平常的狀況。冬天的時候,還真是一件不小的苦差事,雞雞常冷到縮成皺皺的一小球。
至於臥室,全家共有六個人分配在三間房間。爸媽一間不用說,大姊跟二姊住一間,阿寶跟三姊睡一間,床則是沿用從舊家搬過來的上下舖。
舊家是狹長的老式建築,只有兩房。爸媽跟阿寶一間,三個姊姊擠一間,中間僅以薄薄的木板牆隔著,空氣完全不流通,夏天往往又熱又擠又悶。
但新家格局方正,每個房間都有窗戶,隨時都有光線和新鮮空氣進出,再加上不必跟爸媽一起睡,阿寶認為新的房間真是一個終於有隱私的新天堂啊!
跟新家的相見歡,讓阿寶心情好的不得了。
對蘆洲的悲傷離情,也因此緩解了不少。
幾天後,新學校的開學日終於到來。
新學校全名叫做”中山實驗國民小學”,簡稱中山實小。
阿寶心想…
實驗啥?總該不會抓學生去開腸剖肚吧?(抖)
還是某些科目不用上,藉此實驗學生會不會變笨或變壞?如果是這樣,有沒有可能不上數學跟國語?只上體育跟音樂課?(樂)
管他的咧!既來之則安之,畢竟我再蘆洲國小也經過大風大浪,算是個見過世面的小學生。跟同學打過架,也被老師毒打過,下課時間去福利社搶麵包也都搶的到….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想到這裡,心情頓時輕鬆了不少。
到了三年十班報到後,阿寶更樂了!因為阿寶發現全班同學幾乎彼此都不認識,因為小二升小三學校進行了一次分班,簡單來說,大家都是新同學。
哇哈哈哈哈哈…阿寶之前所有的擔心通通都不成立了!
接下來,他利用下課時間到處溜達,東看看西看看,幾天之後就對學校有了很清楚的概念。知道該去哪裡上廁所、該去哪裡找老師、該怎麼排路隊跟著路隊走回家、該怎麼上福利社搶飲料搶麵包,一切都在阿寶的掌握之中~
想到這裡,阿寶又忍不住手插著腰仰天大笑三聲…..哇哈哈~
跟新學校的相見歡,也讓阿寶心情好的不得了。
對蘆洲國小的悲傷離情,更是因此又緩解了不少。
每個人對於未知都難免害怕,但實際走到未知時才會發現:未知裡面除了可怕,其實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奇跟有趣,一切都要親身走過才知道。
阿寶很幸運,從小就想通了這個道理。
於是在中山實小的第一年,阿寶算是平平順順的度過,表現沒有特別突出,也不算糟。他很輕鬆自在的漸漸適應板橋的空氣,板橋的空間,板橋的味道。
不知不覺間,阿寶開始成為了板橋人,中山實小的三年級學生。
人在遷徙的過程中,都會調整自己的身體跟心理狀態,讓自己可以很快的適應新環境的變化與衝擊,這點在阿寶家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阿寶這一家是很標準的鄉村移出人口。
老家在彰化務農,擁有一些田地,按照季節輪替種植著水稻、四季豆、龍眼等作物過活,發不了財卻又餓不死,整年的農忙能換得的僅有起碼的溫飽。
當時臺灣的十大建設剛完成,全省經濟正值高速起飛階段,幾乎是作什麼活都能賺到錢,膽子大一點的人就創業一搏,通常都能有不錯的成績。阿寶的爸爸在朋友的介紹下得知台北有工作的機會,只要願意隨時都能上工開始賺錢。
在回家跟阿寶的媽媽商量過後,兩個人就做出了決定:舉家北遷。
要做這個決定實在是十分的不容易。除了親戚之間會有說不完的閒言閒語,有時候還會被扣上”不孝”罪名這個大帽子。因為親戚會說:家裡明明就有田可耕,有房可住,老人家年紀也大了,你們這樣一家子說走就走,可見得對這個家族真是一點感情都沒有,爸媽的養育之恩你們在乎過嗎?
這樣的話聽在寶爸寶媽耳裡,當然很不是滋味。
但寶爸寶媽很清楚,自己耕田務農一輩子沒什麼不好,但四個小孩子的教育如果到了都市裡應該會有機會得到比較好的環境,眼界也能相對的開闊。不走出去,一點機會都沒有。走出去,辛苦個幾年之後,一切都有機會變好的。
至於親戚們的責難,隨他們去吧!他們又沒辦法為我們家的人生負責。
當時的阿寶,還只是個兩歲的娃兒。掛著鼻涕、咬著奶嘴傻呼呼的被家人輪流拎著、抱著上了火車,聽著火車的汽笛聲,隨著火車駛在鐵道上發出的節奏聲響,跟著家人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離鄉背井。窗外經過的風景阿寶完全沒印象,這一切是在多年之後由家人的轉述才得以知曉。
就這樣一家六口滿身家當的搬上台北,落腳蘆洲。
在那些年,跟阿寶家一樣的故事在中南部到處都有。每一個家庭懷抱著不同的夢想、帶著不一樣的故事和情緒往北方移動,心裡所期盼的卻都同樣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從故鄉到異鄉,然後異鄉變成了另一個故鄉。環境在變,人在變,心也在變。但阿寶一家幸運的是:一家六口不管好壞總是要聚在一起,這點始終沒變。
所以不管是從彰化老家搬上台北蘆洲租房子,再從蘆洲搬到板橋自己買的房子,阿寶一家總能互相扶持,好好的安身立命,算的上是很有福氣的一個家庭。
搬到板橋的第一年轉眼就過去了,阿寶即將升上小學四年級,等在前面的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新生活呢?他不知道,他這時更在乎的是四郎與真平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大力水手將會如何拯救陷入奧莉薇。
阿寶還聽說學校會再分一次班,也就是說班上的同學要再洗牌一次。但他沒在怕,一回生二回熟。分就分,死不了人的!
但這次分班後就會一直維持到畢業,阿寶還是難免會祈求老天爺慈悲一點,讓自能夠分到一個能快樂過日子的班級,畢竟三年的日子不算短啊!
這時的阿寶,完全不知道在他四年級的第一天就會遇到他人生中的最大驚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
四季豆種植過程 在 克里斯餐桌 Facebook 八卦
克里斯一向對食材來源相當感興趣,尤其像產地到餐桌這種話題。
(因為我就是餐桌啊😆)
過去在餐廳工作時,通常一通電話打給菜商食材就送到,加上工作繁忙,其實沒什麼機會到產地一探究竟。
直到這次有幸受到美濃區農會的邀請,也才得以有機會深入產地的第一現場,讓我這個城市鄉巴佬一了心願、大開眼界!
(謝謝美濃區農會~)
❤高雄147號米
曾拿下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金賞」,是美濃才有的品種。
稻田嘛~我在彰化有看過(騎車時常經過),但跟著美濃區農會總幹事與農民這麼深入觀察還是頭一次,原來以前常看到田裡的瑞士捲,是一捲捲的秧苗啊!
且總幹事親自下田翻開秧苗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因為秧苗根部密集交錯生長,才長得像塊海綿一樣,我一直以為是把種子撒在什麼墊子上面(烏鴉飛過......)。
❤敏豆(就是俗稱的四季豆)
當農民在我面前親手摘下敏豆時,真的是完全讓我耳目一新。
「J個色澤、J個觸感?跟我平時在菜市場裡看到的不一樣,好水嫩啊!」
(沒想到我居然有天會用水嫩來形容敏豆)
敏豆是很需要耗費心思照顧的作物,由於在市場上,敏豆的長短與形狀都會影響價格,所以農民必須花很多心思照顧,常常需要跟時間賽跑採收,非常辛苦。
❤紅豆
不是每一種農作物都要在最鮮綠的時候採收,像紅豆就是個例外。
豆莢外表呈現枯黃才代表成熟,且也得等到葉子也枯黃才能開始採收,
否則嫩綠的葉子會因為尚有水份而卡在收割機裡面排不出來,造成採收不便。
主任說美濃紅豆種植使用的是自然落葉法,不使用落葉劑,雖然等待時間比較長,但是對環境比較友善。
我下田抓起一條豆莢輕輕壓:「 裡面真的有紅豆! 」
(第一次看到躺在豆莢裡的紅豆實在很新鮮)
且未經處理的紅豆其實是霧面的,一般其實是經過拋光處理才會得到光滑的表面,雖然美觀但也犧牲掉部分營養,而美濃農會則是選擇讓紅豆保持原貌,盡可能保留完整營養。
❤橙蜜香蕃茄
來到隔天要參賽的番茄園,農民一來就向我們展示明天的要比賽的番茄。
「J個是蕃茄?跟我平常吃的完全不同級別啊!」
(又一個驚呼!今天真的是高潮迭起)
由於蕃茄不會攀爬,所以得在每個時期固定在棚架上,且為了確保蕃茄得到充足的養分並控制透光率,還必須定期摘除多餘的葉子與枝枒。
且直到農民掀起地上的黑布我才發現,正片蕃茄園都被整齊的黑色除草布覆蓋住地面,才得以在不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防止雜草生長。
今天的資訊量真的太龐大了,為了照顧好這些作物,農民們真的無所不用其極啊!
❤美濃的早晨大好
比賽當天,我特地提早起床去美濃湖散步,為等等的比賽做準備(咦?)。
(這天早上才八度但中午就熱到穿短袖,高雄溫差真大啊!)
緊接著準時前往橙蜜香蕃茄比賽現場。
是說,農民的番茄比賽我來幹嘛?
沒錯! 我就是要來示範用番茄做料理~(掏)
(在番茄比賽用番茄來場廚藝秀也是合情合理吧😂)
❤美濃在地綜合水果佐特調橙蜜香番茄油醋醬
(名字長聽起來才厲害)
在等待比賽結果出爐前的料理演示時間,我將帶著陳其邁市長及美濃區農會總幹事,一起準備這道料理。
美濃在地水果:芭樂、哈密瓜、火紅果切丁,香蕉切片,橙蜜香番茄對切
(火龍果容易染色記得要最後切)
特調橙蜜香蕃茄油醋醬:橙蜜香番茄乾(以橙蜜香番茄經80度低溫烘烤3小時製作而成)糖、醋、味霖用攪拌棒打勻,並且搭配上冷壓初榨橄欖油
切完美濃當地盛產的水果,再淋上特調的油醋醬,將橙蜜香蕃茄的風味發揮到極限!
公布名次的過程中,當主審開始開票唱名時,所有農民都圍上前,那氣氛真是緊張刺激!
中獎的農民與親友忍不住大聲歡呼,但其他的農民卻也不見失望的表情。頒完獎後,他們馬上就起身準備回到農地上認真做事,雖然比賽有輸贏,但農民不氣餒不計較的樣子,認真耕作的
身影,才真的讓我動容的地方!
喔對了,這兩天吃到最好吃的一道菜是「炒豌豆莢」,這道菜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很慢的尚青」😎
四季豆種植過程 在 Mini Bubble Corner Facebook 八卦
依排沉寂了,並唔係懶左,反而係忙左😂。無得出街既日子,我同QB就租左塊田開始農夫生涯👩🌾,這決定也並非因為悶而揾d野搞,反而係因為難得清閒,可以把一直喜歡的事付諸實行💪!
『真. 動森』🌾並唔係想像中塞粒種子入泥🌱,得閒先去睇下佢就會有收成,『不勞而獲』種植中不可能發生!記得最初落粟米種子🌽,一星期出芽好鼓舞,點知隔幾日去睇就被雀仔擔晒出來玩🐦,個下真係好洩氣💔;但第二日我就收拾心情再去落種子同防鳥網,之後粟米就茁壯成長!
短短兩個月唔夠,我地塊田就種左十幾樣野,通菜、莧菜🥬、蕃茄🍅、青瓜🥒、四季豆、粟米🌽、秋葵、洛神花、茄子🍆等,耕種過程中都是邊種邊學,而且深明點解d人話不時不食既道理💢,種野一樣係不時不種;終於明白農夫最怕打風暴雨🌀,亦最討厭蟲害🦗,每次有蟲蟲就要即刻去了解係咩蟲,要點防患;亦要了解每種植物的特性,邊d不能暴曬☀️,邊d要棚架,邊d要用咩肥料,真係好多學問。
街市10蚊8蚊一斤菜,原來係要好多心機去種,大熱天時落田係攞苦黎辛,但也是對自己一種鍛煉,試過有次暴曬完頭痛一整天疑似中暑😖;QB一向都超怕熱,落田每次都呻熱呻痕想坐埋一邊,但每次叫佢幫手除草🍀、淋水💦,慢慢見到開始有果實🥒,菜有收成都會好開心好滿足話好好玩,仲不停同人講係佢塊田,佢自己種既🤣!
田裡既莧菜、通菜種左一個月左右就收成得,這兩星期都在吃自己種植的蔬菜🥬,雖然辛苦,但又好有滿足感😍!以前自己最怕見到蟲🐛,依家已經無咁驚啦,而且不同昆蟲都有其作用🐝,只要不是損壞農作物的,就讓牠們共存!不過,我還未過到自己學其他媽媽咁養蟲蟲🤢🤢
三個月過去,大家的生活和心態改變了什麼嗎?疫情漸漸緩和,我卻沒有很懷念五光十色的City Life,反而是想着該如何平衡繁忙VS閒適的心境更為重要!大自然,永遠充滿哲理,也是小朋友的活動教室👩🏫,學習付出、堅持、生態循環、珍惜食物和幸福!
#QQFarm #港孩改造計劃 #自給自足 #農夫唔易做 #歸癮田園 #動森真人版 #何來有時間玩虛擬版
四季豆種植過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kW_b5ediU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