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與全球農業認證GlobalG.A.P.簽訂合作備忘錄
今天,嘉義縣政府和GlobalG.A.P.德國總部的代表共同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我們亦針對推動優良農業規範及實際執行面交換意見,我們相信,這是嘉義農產與全球接軌的第一步。
GlobalG.A.P.的前身是EUREP GAP,從2007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球優良農業規範的龍頭,其認證範圍包括水果及蔬菜、農糧作物、養殖水產、畜產、花卉及觀賞植物,目前在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共有16萬個認證農戶。
GlobalG.A.P.針對中、小型農戶發展一套可以因地制宜或量身訂做的方案「Local GAP」,同時也透過「農場諮詢師」提供諮詢和顧問服務,協助農民取得驗證,以及稽核作業的技術支援,擔任農民和驗證機構的溝通橋樑。
GlobalG.A.P.的發展和嘉義縣的構想不謀而合,嘉義縣政府發現要提升農業整體產業水平必須從農業從業人員著手,這幾年已經陸續舉辦許多場次「農民學院」,就是希望透過演講、課程、訓練和相互觀摩等活動,將新觀念、新知識帶給農民,提升農民田間管理能力以及合理用藥和環境保育等觀念。
我們以進軍全球為目標,具體推動Local GAP和「農場諮詢師」計畫,培養兼具輔導和服務功能的農場顧問群,機動地深入各生產區協助有意願的農民符合驗證標準,一旦啟動LocalG.A.P.方案,5年之內要達到GlobalG.A.P.標準,使嘉義縣農業規格與國際接軌,我們有信心可以加速完成。
嘉義縣已申請加入GlobalG.A.P.會員,不僅是第一個台灣會員,也是第一個以地方政府身分加入GlobalG.A.P.的案例。我們認為,發展有競爭力的「攻擊型農業」是嘉義縣的政策目標,因此,生產規範和農產規格與國際接軌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課,我們將朝打造安全、安心、健康的嘉義縣「品牌農業」持續努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Jerry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 因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
嘉義技術學院前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昭和19年(1944年)3月7日,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其中18位虎尾北國民學校(今虎尾國小)校友的合影。
謝謝國立虎尾高中圖書館主任吳清海老師分享這張珍貴的照片。
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為了紓解臺南州虎尾郡的升學壓力,特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街平和厝 233 番地外十四筆(今雲林縣虎尾鎮光復路222號)設立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修業年限為本科四年、補習科一年,多為日籍公教人員或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員工的子女就讀,當時在南臺灣之名聲僅次於臺南州立第一、第二高等女學校和嘉義高等女學校。
1940年4月,虎尾高等女學校第一屆招生,為今雲林縣境內的第一次高級中學招生考試,不過考試顯然有利於畢業於日人尋常小學校的考生(包括臺籍生),而不利於公學校畢業者, 因為命題都出自於尋常小學校教材,所以臺籍考生的錄取名額偏少,這一屆臺籍生只錄取44名,日籍生則多達72名;不過,供臺籍生就讀的虎尾北國民學校(原虎尾公學校)竟一舉考上18名。
1944年,隨著二戰戰局逐漸明朗,日軍敗象已現,部分日人遂返回日本內地,這時候虎尾高等女學校的臺籍學生數才開始超過日籍學生數。1945年3月3日,該校日籍校長野上征雄棄職返日。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改臺南州為臺灣省臺南縣,中方負責接管之機構「臺南州接收委員會」派當時虎女的教務主任江炳焜代理校長一職,並將虎尾高等女學校改制為臺灣省立虎尾女子中學;江炳焜就任校長後,將該校於日治時期制定的規章、教材全數廢除,並延聘中國大陸籍人士任教。1946年2月8日,江丙焜獲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真除,正式成為虎女在戰後的首任校長,當時的虎尾女中為三三制學制(即初中、高中各三年)。
1948年7月,臺糖聘用江炳焜出任虎尾糖廠副主任,於是江炳焜在8月辭任校長,其校長職位由當時的教務主任陳東榮代理,同年9月18日,臺灣省政府正式任命陳東榮為校長;當時初中有13班,高中有3班,學生712人,教職員51人。
1949年9月1日,虎尾女中與臺南縣立虎尾初級中學(簡稱虎尾初中)合併為臺灣省立虎尾中學(簡稱虎尾中學、虎中),以原虎尾初中為男生部,原虎尾女中為校本部,亦為女生部。
1950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考量地方人士提出該校男女兩部之距離過遠,導致行政與課務推展不便,於是訓令省立虎尾女子中學自8月1日起復自省立虎尾中學獨立設校。同年,臺灣行政區劃重劃,虎女所在虎尾鎮改隸雲林縣。
1951年8月,省立彰化女中訓導主任談太儁因積功調陞虎女校長,她於任內著重推動與實踐生活教育。
1957年7月,談太儁奉教育廳令改調省立嘉義女中校長,由何珍淑接任虎女校長,並於7月31日辦理交接。
1959年8月,新竹女中(今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曹金英接任虎女校長。
1967年6月3日下午,曹金英校長於校內泳池游泳時,不幸因體力不支而溺斃,終年52歲,其校長職務由教務主任黃柏升代理。
1967年7月3日,臺灣省政府派遣新竹縣立第一女子中學(今新竹市立光華國中)校長石宛珠接任虎女校長,她在任內致力推行生活教育。
1970年7月1日,依照「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虎女之初中部停招,改制為臺灣省立虎尾女子高級中學。
初中部停招後,學生數量驟減,又逢臺灣經濟起飛,鄉村居民大多將子女送到都市學校就讀,於是虎尾女中和原省立虎尾中學改制的省立虎尾高中皆出現招生危機。此時,虎尾高中校長李士崑希望兩校可以合併以解決學生過少之問題。
1979年2月1日,虎女校長陳永英自請調任臺南女中,由虎尾高中校長李士崑兼代虎女校長,教育廳遂令虎尾女中自當年暑假起停止招生,直至在學學生全數畢業後結束。而原為男校的虎尾高中改為男、女兼收。
兩校合併後,虎尾高中雖成為存續學校(使用虎尾高中校名並以虎尾高中為行政主體),但李士崑校長堅持以原虎女校區為校地,於是原虎尾高中校區於1980年7月改設臺灣省立雲林工業專科學校(簡稱雲林工專,後於1981年改制為國立雲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虎尾技術學院,2004年更名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1980年8月1日,虎尾女中與虎尾高中兩校進行初步合併,統一行政單位,虎尾高中的教職員與學生全數遷至虎尾鎮光復路上的虎尾女中校區上班、上課,而原虎尾女中則僅剩高三學生。
1981年6月,虎尾女中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兩校至此合併完成。
2000年,因臺灣省虛級化(精省),省立虎尾高中改隸教育部,改制為國立虎尾高級中學。
【虎尾國小簡史】
虎尾公學校設立於大正7年(1918年),為今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小的前身,其校史沿革簡述如下:
1918年,創立土庫公學校五間厝分校,王仲先生捐資獻地興建校舍。
1921年,獨立為虎尾公學校。
1942年,分設虎尾南國民學校( 今虎尾鎮立仁國小),原虎尾公學校改稱虎尾北國民學校。
1945年,台灣光復,派莊文杞為校長。
1946年,改稱臺南縣虎尾鎮第一國民學校。
1949年8月。改稱台南縣虎尾鎮北國民學校,派彭春明為校長。
1950年,地方行政區域改制,改稱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民學校。
1958年,分設中正國民學校。
1960年,分設平和國民學校。
1966年9月,派沈紹發為校長。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民小學至今。
由於校址位於市鎮鬧區,校地狹窄、交通複雜,影響師生安全及正常教學,虎尾國小因而產生遷校之議。後來校區在1974年都市計畫修正中,奉內政部核定為商業區,時任雲林縣縣長的許文志在1981年12月就職後,積極爭取省府支持,加上地方各界通力合作,虎尾國小遂開始籌備遷徙至現址之計畫。
1982年9月公開徵圖,邀請專家審慎評選,決定委託趙啟南建築師設計監造。1983年6月公開招標,並於7月25日開工,全部工程歷時1年8個月,耗資新台幣8400餘萬元,於1985年8月2日順利竣工複驗通過。
此番建校工程之宏偉可稱得上是居雲林縣各級學校之冠,凡普通教室、特別教室、辦公室、圖書室、資料室等均設置齊全,整體規劃,一次完成,非但有助於該校教育之發展,對社區民眾休閒教育等,亦提供優良之場所,誠為地方教育之福。
1985年8月7日,虎尾國小由舊址遷入新校區(雲林縣虎尾鎮明正路88號),校史自此展開了嶄新的一頁。
嘉義技術學院前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昭和19年(1944年)3月7日,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其中18位虎尾北國民學校(今虎尾國小)校友的合影。
謝謝國立虎尾高中圖書館主任吳清海老師分享這張珍貴的照片。
日治時期昭和15年(194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為了紓解臺南州虎尾郡的升學壓力,特於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街平和厝 233 番地外十四筆(今雲林縣虎尾鎮光復路222號)設立臺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修業年限為本科四年、補習科一年,多為日籍公教人員或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員工的子女就讀,當時在南臺灣之名聲僅次於臺南州立第一、第二高等女學校和嘉義高等女學校。
1940年4月,虎尾高等女學校第一屆招生,為今雲林縣境內的第一次高級中學招生考試,不過考試顯然有利於畢業於日人尋常小學校的考生(包括臺籍生),而不利於公學校畢業者, 因為命題都出自於尋常小學校教材,所以臺籍考生的錄取名額偏少,這一屆臺籍生只錄取44名,日籍生則多達72名;不過,供臺籍生就讀的虎尾北國民學校(原虎尾公學校)竟一舉考上18名。
1944年,隨著二戰戰局逐漸明朗,日軍敗象已現,部分日人遂返回日本內地,這時候虎尾高等女學校的臺籍學生數才開始超過日籍學生數。1945年3月3日,該校日籍校長野上征雄棄職返日。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改臺南州為臺灣省臺南縣,中方負責接管之機構「臺南州接收委員會」派當時虎女的教務主任江炳焜代理校長一職,並將虎尾高等女學校改制為臺灣省立虎尾女子中學;江炳焜就任校長後,將該校於日治時期制定的規章、教材全數廢除,並延聘中國大陸籍人士任教。1946年2月8日,江丙焜獲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真除,正式成為虎女在戰後的首任校長,當時的虎尾女中為三三制學制(即初中、高中各三年)。
1948年7月,臺糖聘用江炳焜出任虎尾糖廠副主任,於是江炳焜在8月辭任校長,其校長職位由當時的教務主任陳東榮代理,同年9月18日,臺灣省政府正式任命陳東榮為校長;當時初中有13班,高中有3班,學生712人,教職員51人。
1949年9月1日,虎尾女中與臺南縣立虎尾初級中學(簡稱虎尾初中)合併為臺灣省立虎尾中學(簡稱虎尾中學、虎中),以原虎尾初中為男生部,原虎尾女中為校本部,亦為女生部。
1950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考量地方人士提出該校男女兩部之距離過遠,導致行政與課務推展不便,於是訓令省立虎尾女子中學自8月1日起復自省立虎尾中學獨立設校。同年,臺灣行政區劃重劃,虎女所在虎尾鎮改隸雲林縣。
1951年8月,省立彰化女中訓導主任談太儁因積功調陞虎女校長,她於任內著重推動與實踐生活教育。
1957年7月,談太儁奉教育廳令改調省立嘉義女中校長,由何珍淑接任虎女校長,並於7月31日辦理交接。
1959年8月,新竹女中(今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校長曹金英接任虎女校長。
1967年6月3日下午,曹金英校長於校內泳池游泳時,不幸因體力不支而溺斃,終年52歲,其校長職務由教務主任黃柏升代理。
1967年7月3日,臺灣省政府派遣新竹縣立第一女子中學(今新竹市立光華國中)校長石宛珠接任虎女校長,她在任內致力推行生活教育。
1970年7月1日,依照「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虎女之初中部停招,改制為臺灣省立虎尾女子高級中學。
初中部停招後,學生數量驟減,又逢臺灣經濟起飛,鄉村居民大多將子女送到都市學校就讀,於是虎尾女中和原省立虎尾中學改制的省立虎尾高中皆出現招生危機。此時,虎尾高中校長李士崑希望兩校可以合併以解決學生過少之問題。
1979年2月1日,虎女校長陳永英自請調任臺南女中,由虎尾高中校長李士崑兼代虎女校長,教育廳遂令虎尾女中自當年暑假起停止招生,直至在學學生全數畢業後結束。而原為男校的虎尾高中改為男、女兼收。
兩校合併後,虎尾高中雖成為存續學校(使用虎尾高中校名並以虎尾高中為行政主體),但李士崑校長堅持以原虎女校區為校地,於是原虎尾高中校區於1980年7月改設臺灣省立雲林工業專科學校(簡稱雲林工專,後於1981年改制為國立雲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虎尾技術學院,2004年更名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1980年8月1日,虎尾女中與虎尾高中兩校進行初步合併,統一行政單位,虎尾高中的教職員與學生全數遷至虎尾鎮光復路上的虎尾女中校區上班、上課,而原虎尾女中則僅剩高三學生。
1981年6月,虎尾女中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兩校至此合併完成。
2000年,因臺灣省虛級化(精省),省立虎尾高中改隸教育部,改制為國立虎尾高級中學。
【虎尾國小簡史】
虎尾公學校設立於大正7年(1918年),為今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小的前身,其校史沿革簡述如下:
1918年,創立土庫公學校五間厝分校,王仲先生捐資獻地興建校舍。
1921年,獨立為虎尾公學校。
1942年,分設虎尾南國民學校( 今虎尾鎮立仁國小),原虎尾公學校改稱虎尾北國民學校。
1945年,台灣光復,派莊文杞為校長。
1946年,改稱臺南縣虎尾鎮第一國民學校。
1949年8月。改稱台南縣虎尾鎮北國民學校,派彭春明為校長。
1950年,地方行政區域改制,改稱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民學校。
1958年,分設中正國民學校。
1960年,分設平和國民學校。
1966年9月,派沈紹發為校長。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雲林縣虎尾鎮虎尾國民小學至今。
由於校址位於市鎮鬧區,校地狹窄、交通複雜,影響師生安全及正常教學,虎尾國小因而產生遷校之議。後來校區在1974年都市計畫修正中,奉內政部核定為商業區,時任雲林縣縣長的許文志在1981年12月就職後,積極爭取省府支持,加上地方各界通力合作,虎尾國小遂開始籌備遷徙至現址之計畫。
1982年9月公開徵圖,邀請專家審慎評選,決定委託趙啟南建築師設計監造。1983年6月公開招標,並於7月25日開工,全部工程歷時1年8個月,耗資新台幣8400餘萬元,於1985年8月2日順利竣工複驗通過。
此番建校工程之宏偉可稱得上是居雲林縣各級學校之冠,凡普通教室、特別教室、辦公室、圖書室、資料室等均設置齊全,整體規劃,一次完成,非但有助於該校教育之發展,對社區民眾休閒教育等,亦提供優良之場所,誠為地方教育之福。
1985年8月7日,虎尾國小由舊址遷入新校區(雲林縣虎尾鎮明正路88號),校史自此展開了嶄新的一頁。
嘉義技術學院前身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
因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之後由日本政府開始做為安撫原住民、教化漢人百姓的工具,由官方高調歌功頌德,拍攝歌舞劇、電影,宣傳原住民文化屬於「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被描繪為「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為其治理政績背書而廣為老一輩人所知。
到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時代,不僅直接翻譯並延用日本人的著作,繼續發揮其政治宣傳效益,吳鳳的故事更加被渲染炒作,在嘉義縣中埔鄉有了吳鳳廟、吳鳳紀念園,甚至阿里山鄉的前身也叫做吳鳳鄉,今日也有以吳鳳為名的技術學院等等。透過教育宣傳,文學渲染,電影戲劇等等的影響,這些「感念吳鳳」的舉動使漢人角度的吳鳳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史實」。
不過比對鄒族口傳歷史、傳統文化則有許多疑點,偏離事實、歧視原住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備受批判。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yFox - Riding The Wave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g4_XaC8IJ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