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當婦產科醫師每天接生,自己怎麼不生一個?」、「夫妻都是醫師,生的小孩一定很優秀,不生很可惜耶。」
從十年前結婚後,這類問題就頻繁地出現在生活中,同樣的問題被問久了,除了一點無奈與不耐,其實偶爾也會自我懷疑:「對齁,到底為什麼我不打算生小孩呢?」畢竟現在的社會普遍仍認為「無孝有三、無後為大」,更將結婚和生育綁在一起,不論是童話故事裡的公主、金庸筆下的黃蓉、小龍女,最後似乎都要洗盡鉛華變為人母。小時候我也曾誤以為結婚生子是人生終極目標,國中摔車撞到骨盆,還傻傻直問醫師,會不會從此無法懷孕,影響下半身/生。
在這樣的氣氛下,現在的我卻如此叛逆地不生兒育女,我想這確實不能單用一句不喜歡小孩、不想當媽媽來解釋。
仔細回想,我第一次對生育排斥應該追溯到高中讀了一本科普課外讀物「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認為人像是被「基因」控制的機器,我們種種的行為包含求偶、競爭、生殖、偏心、外遇乃至於男女不平等,追根究底都是為了將我們的「基因」持續地傳遞下去。雖然事隔二十年再重讀此書時,不免覺得這樣的角度太過狹隘,抽離了人類的文化與喜怒哀樂,但書中對繁衍後代的詮釋讓當年的我覺得這像極了登革熱的傳播,而我只是一隻埃及斑蚊。我叛逆地不想「同流合污」,更不想當那隻蚊子。
再來就是高二時,我因搗亂班級秩序被老師警告,當時的班導師竟然為此打電話向我兩個死黨的媽媽告誡:「烏恩慈是單親家庭,我建議你們的小孩離他遠一點,免得被帶壞。」
雖然當時我們情誼不受影響,我也表現得毫不在意,但內心深處卻感到深刻的不平,暗自決定未來一定不要生小孩,免得有朝一日離婚時會害孩子被社會貼標籤、歧視。
上了大學進入戀愛的世界。愛在濃情蜜意時當然也會有點動搖,覺得如果對方盼望,那「幫」他生一個小孩好像不錯,也會好奇彼此的基因融合起來到底是什麼樣子。只不過當時對方無心的一句「我們的小孩以後一定很高吧!」卻瞬間讓我又意識到自己又變回一隻蚊子,只不過這次在傳播之餘還順勢「優化」了身高的基因。
當然,我也不是一直就懷抱著這樣有點複雜又偏激的情緒。成為婦產科醫師,我在產房見證了許多溫馨的場景,接觸到無數胎兒異常媽媽的辛酸煎熬,體驗新生命降臨或逝去的衝擊,我逐漸感受到在孕育生命的時刻,我們是有血有淚的主角,並非單純是傳遞基因的機器,我心中那隻蚊子也隨著新生兒的哭聲漸漸模糊。
不過當時的我只想好好工作,任何會中斷學習的事,從懷孕、生產、到產假都被我視為進步的障礙。試想,放兩個月產假會錯過多少練習縫合、做超音波的機會?我還記得,當時科內的老師還笑笑地和我說「你是不想負責任,才不想生小孩對吧?」我雖點點頭,但我心中沒說出口的是,「就現在的狀況,我不生才是對新生命負責吧!」
當然在那時候我也不敢把話說死,反正還年輕等到事業穩定再來重新考慮也不遲。
當上主治醫師工作漸漸穩定,身邊的朋友也接續當了媽媽,大家紛紛在社群上曬嬰。我也開始出現一種「大拍賣倒數」的矛盾心情。就專業而言,我也知道成功懷孕的機率會隨年紀而走下坡,錯過這一波,懷孕要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高。是不是也該和大家一樣趕緊來生個小孩?
不過,我先生一語驚醒夢中人:「你就從來沒真的想生小孩啊!小孩是包包嗎?別人有你也要跟風?到時候生了一定是我在照顧」。
知我者莫若君。我發現比起成為一個母親,我似乎更喜歡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興趣,在有限的歲月力毫不保留的探索自己的潛能,不為別人,只對自己負責。
觀察身邊的朋友,很多人在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是把所有家務、孩子的教養的都打點完善。每每看到她們努力的樣子,我總會幻想如果她們沒有小孩,事業的高度會不會有所不同?我也會好奇她們的另一半在育兒過程中,付出的是一樣的嗎?還是就如同「自私的基因」那本書所描述,女性終究是個被剝削的母親?
當然這些問題的答案永遠不會揭曉,也可能因人而異,但膽小如我並不敢身體力行去進行一場不能回頭的實驗,或許也可以說自私如我,並不想努力去兼顧這些、去分掉我本來能完美掌控的資源及生活品質。
或許有人會說,教育也是自己的成就、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就是媽媽的事業成功,但我卻無法真心以其他人的成功為榮,即使他留著我部分的血液。況且要是不幸失敗,孩子去作奸犯科,我也難辭其咎。簡單說,這個選擇就是不划算。
回首這些想法和轉折 ,每個時機點我的想法雖說是個人意志,但總感覺被一股無形力量控制。 雖說受到身邊人事物的影響,但最終還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我得感嘆的說,任何決定,人總是在自由與屈服之間爭取最大的空間。
我不敢說我不會後悔,因為我永遠不會知道我錯過了什麼,或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我會和其他媽媽一樣,因新生命快速成長而感動、甘願放棄一部分的自我,不計一切參與影響另一個人的生命、不求回報。
但在現在這時空,有了更多時間成本,我對自己的其他目標就更不敢鬆懈。想盡力撕掉單親家庭的標籤,因此每每看到刻板單親家庭的言論,我都忍不住變身糾察隊;我也希望這個社會不要打各種迷思連結到生育來束縛女性,喝一杯冰水都要被恐嚇會不孕、練重訓就要被威脅傷子宮;
當然我更想藉著自己婦產科醫師的角色,鼓勵孕婦努力維持最完整的自己。
這些都是我答應過自己,要努力做到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好好的保養、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因為老去時應該沒有人能幫我翻身推輪椅。
最後我想說是,如果你也和過去的我一樣,在生與不生中擺盪,我會鼓勵妳多從自己個人意願去思考、生育這件事,它本該是個選擇,而不是什麼女人天生的使命、更不是要做了才能完整自己的儀式。別人有,你未必要有,你沒有欠這個社會、也沒有義務要「幫」誰生一個小孩。
#果然得用兩千字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八卦
| 親愛的房客 Dear Tenant |
(整篇爆雷和劇透)
這部電影的好看程度已經反映在票房與口碑上,然而,我寫這篇文章是要給還在猶豫、考慮的朋友,一個去感受台灣電影和其他亞洲國家電影不同的機會。
尤其台灣已經可以討論「同志」組成「家庭」,及在社會中更廣泛的層面及深入的層次。
但對於「同志電影」有疑慮,擔心自己會莫名產生排斥的朋友也別擔心,與其說這是一部同志電影,更該將其定義為一部描述「人性中愛與恨、寂寞與原諒的電影。」
同志只佔電影中的三個角色,其他的角色都是異性戀,希望透過這樣描述可以舒緩這些朋友的緊張。李安導演在宣傳《斷背山》時也曾喊話:「帶你(妳)的異性戀朋友、男朋友、老公來看,他們會更懂得愛。」(大意)
李安和鄭有傑導演都是有結婚生子的異性戀男性,但兩人為何能把有同志符號的電影拍這麼好?
這樣的問題李安也曾經被問過:「身為直男怎麼拍出《斷背山》?」
李安的回答很詩意:「做藝術的有一些天份,能利用假借形容的方式,達到真情跟寫真的境界,讓大家能體會。」
鄭有傑導演自己同時是演員,且在《繁花盛開》飾演過扮裝皇后的角色,要「演」這樣的角色,演員得做的角色功課就是先「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當“她”以這樣的身份出現在大庭廣眾下,這種赤裸地身份暴露的方式,就能理解社會刻板印象中所謂的“異類”或“不正常”。
《親愛的房客》演員的戲都達水準之上,但鄭有傑導演本身絕對做足角色與劇本的功課,這個騙不了觀眾的。(可能監製楊雅喆導演本身是Gay菜也有幫助,他常出現在同志運動場了支持人權,透過體驗換成經驗。)
囉唆了一堆,我再講幾句就進入電影討論。關於這部電影多好看,或是在講什麼已經有非常多相關文章,所以,我想討論一些不一樣的。
這些不一樣不太算是腦補,而是緊扣電影劇情來發展,當然,這沒有什麼正確答案,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從官方釋出的未剪進電影內的片段開始,莫子儀(飾林健一)的廚藝原先並不符合老人家的胃口,到電影開始他像個好媳婦一樣燒了一桌年夜飯,而將健一是鋼琴老師的身份放入劇情,這樣的文化資本“大多”是中產階級才能有資源栽培出這樣的小孩。
姚淳耀(飾王立維)是的兼兩份工作才能養家與幫弟弟是元介(飾王立綱)還債的勞動階級。大家試想把世俗印象中好人家的女兒嫁到勞動階級、離婚單親、又有小孩的家庭中,還得賺錢養家。
今天把健一換成女性角色,婆婆陳淑芳(飾周秀玉)應該開心到要鋪紅地毯了吧⋯⋯(當然人家會離婚,是因為莫子儀隨便去幫人家跟老婆出櫃真夭壽。)
所以當林健一回檢察官訊問說:「今天如果我是女生,妳還會這樣問我嗎?」莫子儀演技好的地方就在於「悶著演」,即便是洩慾的戲也只讓觀眾感覺到他好苦,連高潮時都好悲傷。
如果大家在二刷時,可以仔細看檢察官的表情——雖然我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但我也是女人,你講的我能體會。
這也是我說鄭有傑導演導戲的細膩之處,他只用一幕就就讓女性溫柔、智慧、同理的人格特質表現出來,而不是為了強調同志角色,就讓同框的女性角色扁平化,變成只是點綴的工具性而非增加戲劇(畫面)張力。
婆婆要白潤音(飾王悠宇)好好讀書,像是元介一樣讀建中、台大一樣,但卻被小孩吐槽:「可是他在外面欠很多錢」,結果婆婆還是袒護自己的小兒子。
這回扣到是元介回來吃年夜飯,小孩子不是那麼喜歡他的原因之一,也跟他一開口跟媽媽說基隆有新建案,就被洗臉別肖想這間祖厝。
即便這樣,婆婆對小兒子還是疼愛,但同時腦袋很清楚不能把房子過戶給他,一定會敗光光。像這樣理性又感性的女性佔多數,她們比誰都知道自己生的孩子是什麼德性。
關於是元介的角色有一些說法他是「深櫃」,罵莫子儀「不正常」只是因為他對莫子儀闖入他家可能會讓他身份曝光感到恐懼。
雖然電影中沒有這個角色的其他線索,但媽媽在吃年夜飯時都沒問他:「交女朋友了嗎?」、「什麼時候要結婚啊?」是元介的角色恨林健一不單只是表面上房子、姪子被奪走,同時,他還能在自己的阿母面前“當”男同志等三重的斷然否定,阿母愛外人比愛你還多是很沈重的打擊。
換句話說,電影也讓我們去思考「家人」的意涵是不是跟「血緣」有這麼絕對的關係?反同方有一個說法是「沒有血緣的你(妳)不會愛!」現在社會大眾可以回:「敢按呢!!!!!!」
高山症的意外對我而言沒有那麼意外,姚淳耀的角色因為長期過勞工作,且在工作環境與家庭生活中又得掩飾自己的同志身份,「矇混通關」就是一種情緒勞動。
體力與精神上長期的負荷,久了人一定會出狀況,高山症只是致命的結果,但卻不是原因。
愛人死在自己的懷裡,莫子儀的角色扛起了養家的壓力,抽掉男同志的標籤,他就是一位努力養家照顧長輩和小孩的單親家庭好爸爸。
同樣地,他在職場上都隱藏自己的同志身份, 不然下場就是家長把他當怪物,不讓小孩靠近他,這樣的行為暗示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同志就會對小孩怎樣,當然,孤立他的原因同時交纏著他是謀殺嫌疑犯的可能。
鄭有傑導演功課做得深的地方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見,同樣討論「一夜情」、「約炮」、「交友軟體」、「迷幻藥物」他不會拍成刻板印象或通通化約成一種象徵意義,人跟社會都是複雜的集合體,任何社會現象都不會只有單一解釋及一種可能。
就好比當新聞播報上述標籤,媒體不會特別強調「異性戀約炮、異性戀嗑藥、異性戀愛用的交友軟體」,因為優勢階級不需要特別強調,這種觀念已經內化到日常意識中。
這沒什麼不對,但假設今天媒體要處理「同志」新聞時,通常就會強調「同志標籤」,這就是人為操縱要將同志與負面連結在一起;試想,如果今天同志造橋鋪路,媒體下標還在強調性向,是不是超詭異。
性向到底跟新聞事件本身有什麼關係?人就是人,大家都一樣,不用特別強調性向 。
回到婆婆身上,因為我阿嬤也因糖尿病過世。
在我讀小學時,她當時不要截肢在醫院裡嚎啕大哭,一樣的台詞為什麼她這麼命苦,一個人照顧小孩長大,老了還要洗腰子、截肢、洗腰子、截肢這樣循環。
當時還沒有全民健保,後來醫生只鋸掉她壞死的幾根腳指頭,就接回我家住。我媽嫁進來時,我阿嬤對我阿母非常苛刻,尤其第一胎生女兒時更是講了不好聽的話。
但當她躺在我們家為了照顧她隔了小隔間裡,哭著跟來探望她的婆婆們說她以前對我阿母真的太壞,沒想到現在卻是我阿母在照顧她。阿嬤在臨走前我阿母說早就原諒她了,要她不用再感到愧疚,但是每次過年媽媽提到年輕時阿嬤怎麼欺負她的,還是會眼眶泛紅。
所以拜託那些娶妻的直男朋友們,好好處理婆媳問題,不要讓女人為難女人。
我阿嬤躺在小隔間時,她身上常常混著體味(不方便每天洗澡)、尿騷味(她會尿在床底下的臉盆內),有時候她會呼我名字要我扶她起床,我扶著阿嬤的後腦勺讓她順勢坐起。
離開後,我認不住去聞了手掌,我覺得那是一個人接近死亡的味道。
電影中,婆婆躺在病床上聽著賣藥的廣播邊吃餅乾,但看到旁邊的截肢的床友就吞不下去了。我阿嬤也會偷偷泡泡麵吃,但不曉得是沒胃口還是罪惡感,最後她會叫我來幫忙吃掉,但眼前的麵不曉得泡多久,早已經吸乾湯汁泡爛了,我也不敢吃都偷偷倒掉。
如果婆婆真的截肢,莫子儀的角色得獨自負擔手術費、住院費用及之後的照護費用。不要說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就算是親生的子女都未必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大家可以回想一些社會事件,或是發生在自己、親戚身上的故事。
導演鄭有傑也讓觀眾知道小朋友比我們以為的承受更多,當他拿著聯絡簿跟導師的對話,以及同學說:「那個才不是你爸爸」。
電影想討論社會結構中對於「父親」、「爸爸」角色的認知,並非大家都一樣,但當事者卻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這些不一樣。
別說小朋友的詞彙少或表達能力還不成熟,大家可以試著用幾句話來跟別人解釋電影角色的關係,就會明白少數、不一樣的人(族群)面臨的社會壓力,以及語言及知識上的不正義。
譬如,當「GAY」、「同志」還沒被發明出來與指涉它的意思時,同志該怎麼自我介紹?可以簡單一句話就讓大家知道「我到底在講什麼?(而且還是不附帶歧視及污名的意涵)」
最後,電影選擇「基隆港」與「合歡山」這兩種時間感截然不同的場景很有意思,港口給人繁忙有秩序的時間感,而山嶽中卻能有打破時間感的無時間感。所以當林健一與王立維逃離日常(港口),到兩人最能放下束縛回歸自我時,就是到山裡去。
健一帶著小朋友想逃離世俗的紛擾,且回答孩子在港口的問題:「你到底是誰?」回到山裡就是健一的回答,也是自我介紹。
《親愛的房客》用心處理人之間情感的細膩之處,從導演與剪接師用日常聲響的說故事方法,堆疊各種情緒後然後靜默,這樣的拍攝手法能帶著「看電影」的觀眾連接回到「現實」,也就是為何後勁如此強烈,猶如一杯長島冰茶。
而我自己最喜歡這部電影哪個部分?我會說導演處理「帳篷」的手法,拍出人的情緒變化有一定的難度,但能把沒有生命的物體拍出情感,那絕對下了一番苦心(當時應該想破頭了吧)。
帳篷在一開始就出現,讓觀眾以為那只是擺飾或小朋友遊戲的地方(先忘記你看過預告或影評),後來劇情發展,帳篷卻成了串起兩人與小孩親密關係最重要的「物」。
導演讓觀眾看到的是「房契」繼承問題,其實更明顯的隱喻在那不起眼的帳篷。對於健一而言,他的家並非那間房子而是那頂帳篷,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是元介的角色只是在嘲笑我們這些俗人,念茲在茲的就是那間物質上的房子,而非精神上的家。
不過,我是俗人有人要過戶房子給我,我還是會很愛你啦昂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什麼是情緒勞動?◢▏
是女性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
包括成為傾聽者、忠告者、照護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這些工作單獨來看或許都不是大事,但每件事都勞心耗神,並且相互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多數女性抓狂沮喪。而且,「情緒勞動」不僅無償,而且長期不被多數人(尤其是受惠的家人)所重視、肯定與瞭解。
家裡牙膏、衛生紙快用完了,牛奶快喝光了,只有妳注意到;
安排家人的行事曆、親友聚會、歡樂時光,是妳的責任;
妳要照顧並肯定家人的情緒,同時還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妳是不是已經快要受不了?
但不管妳想不想做,還是只能默默繼續做;因為如果你不做,沒有家人會自動去做,你想請人分擔,想到還要好聲好氣的拜託別人就更累。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晚安:
「情緒勞動」的議題,之前在我的書《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裡面就已經提過了。不只女性需要情緒勞動,其實男性在現代社會,也被要求要情緒勞動,只是男女比例大大不同。
這議題在以前提到的時候,男性不太舒服。所以我也要先提醒,就我所認識的範圍,少數家庭中男性是育兒與家務的主力,特別是單親爸爸。只是就一般的狀況來說,男、女性對家庭的用心有相當差距。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差距比作者所描述的美國家庭,要來得大。
如同作者所述,不少男性根本搞不懂這個議題。有些男性的慣性應對是,反正所有家裡的事,都是「去找媽媽」!
有些男性寡言少語,甚至跟公婆互動,都要由太太出馬。即使男性真的去應對了,還是有很多後續的狀況還是要太太收拾。
我們能理解,這麼說,會傷到男性的自尊,尤其是現代社會壓力大,男性也有很多委屈。不過,只要願意多看幾個家庭,看過幾篇文章,我們可以對「情緒勞動」有多一些體會。
這本書明天才上市,感謝出版社早早就跟我討論過這本書,讓我迫不及待跟朋友們分享。媽媽系列的文章,我期待能討論得更深入一點。
如果各位朋友有空,可以多舉一些您自己遇到的生活上的例子,也許能促進兩性間的彼此理解。像是有朋友常說到的「情緒勞動」是,常常要排解「父子衝突」,真的很累!
祝願您,藉著這篇文章,感覺到被同理,因此紓解!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無形勞務永遠沒完沒了
【文/ 潔瑪‧哈特莉】
母親節那天, 我要了一份禮物:到府清掃服務。具體來說,是清掃衛浴和地板,如果加洗窗戶的費用也合理的話,那就一併清洗。對我來說,這個禮物與其說是在打掃居家,不如說我終於可以擺脫家務責任一次。我不必打電話向多家清掃公司詢價,不必研究及審查每家公司的服務品質,不必付款及預約清掃時間。我真正想要的禮物,是擺脫腦中那個老是糾纏著我的情緒勞動。至於家裡打掃後乾淨如新,那不過是額外的收穫罷了。
先生等著我改變主意, 要求一份比到府清掃服務更「簡單」的禮物,例如換成他可以上亞馬遜一鍵下單的東西。但我堅持不改,他失望之餘,在母親節前一天終於拿起電話預約,但詢價後覺得太貴了,誓言自己動手做。當然,他還是給了我選擇機會。他先告訴我到府清潔服務的高昂費用(因為我負責控管家用預算),接著不敢置信地問我還想不想叫他預約那個服務。
其實我真正想要的,是希望他上臉書請朋友推薦幾家清潔公司,自己打四、五通電話去詢價,體驗一下這件事要是換成我來做,勢必得由我來承擔的情緒勞動。我想找清潔公司來徹底打掃已經有一陣子了,尤其自從我的自由接案工作開始大幅成長,導致我分身乏術後,我更想那樣做。之所以遲遲沒做,部分原因在於不自己做家事會讓我感到內疚,更大的原因在於,我不想花心思去處理「請人來打掃」的前置作業。我很清楚事前準備有多累人,所以才會要求先生做,把它當成禮物送給我。
結果母親節那天,我收到的禮物是一條項鍊,我先生則是躲去清掃衛浴,留下我照顧三個孩子,因為那時家裡其他地方一片混亂。
先生覺得,他正在做我最想看的事—給我一個乾淨如新的浴室,而且不必由我自己動手清洗。所以當我經過浴室,把他扔在地板的鞋子、襯衫、襪子收好,卻絲毫沒注意到他精心打掃的衛浴時,他覺得很失望。我走進儲藏室,被一個擱在地板的塑膠儲物箱絆倒,那個箱子是幾天前先生從高架上拿下來的,因為裡面有包裝母親節禮物所需的禮品袋和包裝紙。他取出需要的東西,包好送給他母親和我的禮物後,就把箱子擱在地板上,變成礙眼的路障,(至少對我來說)也是看了就生氣的導火線。每次我需要把換洗衣服扔進洗衣籃,或是去儲藏室挑衣服來穿時,那個箱子就擋在路中間。幾天下來,那個箱子被推擠、踢踹、挪移到一旁,但就是沒有收回原位。若要把箱子歸位,我必須從廚房拖一張椅子到儲藏室,才能把它放回高架上。
「其實妳只要叫我把它放回去就好了。」他看到我為箱子心煩時這麼說。
那個箱子顯然就擋在路中間,很礙事,需要放回原位。他直接把箱子舉起來、放回去,不是很簡單嗎?但他偏偏就是繞過箱子,故意忽視它兩天,現在反而怪我應該主動要求他把東西歸位。
我說:「這正是癥結所在。」眼裡泛淚,「我不希望這種事情還要我開口要求。」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任務,對他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為什麼他偏偏不肯主動完成?為什麼非得我開口要求不可?
這個問題促使我含淚據理力爭。我想讓先生瞭解,為什麼當一個家管,身負發現問題、分配家務,還得若無其事地要求大家配合是那麼累人的事;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承擔了所有的居家打理責任,使其他人免於承受心理負擔。有事情需要處理時,只有我注意到,而且我的選項很有限,我要嘛得自己完成,不然就得委託別人來做。家裡要是牛奶沒了,我得記在購物清單上,或是要求先生去超市購買,即使最後一口是他喝光的。家裡的衛浴、廚房或臥室需要打掃時,也只有我注意到。再加上我十分注意所有細節,往往導致一項任務暴增成二十項。我把襪子拿去洗衣間時,沿途注意到有個玩具需要收起來,於是我開始動手整理遊戲間,接著我又看到一個擱在一旁的碗需要放入水槽,於是我又順手洗了碗盤,這種無止盡的迴圈令人煩不勝煩。
家務不是唯一令人厭煩的事。我也是負責安排時間表的人,隨時幫大家預約行程,知道行事曆上有哪些待辦事項。我也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舉凡我先生把鑰匙扔在哪裡、婚禮何時舉行及著裝規定、家裡還有沒有柳橙汁、那件綠毛衣收在哪裡、某某人的生日是幾號、晚餐吃什麼等等,我都知道。我的腦中存放著五花八門的清單,不是因為我愛記這些事情,而是因為我知道其他人都不會記。沒有人會去看學校的家長聯絡簿,沒有人會去規劃朋友聚餐要帶什麼餐點前往。除非妳主動要求,否則沒有人會主動幫忙,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然而當妳主動要求,並以正確的方式要求時,那又是一種額外的情緒勞動。在許多情況下,當妳委託別人做事時,妳還需要三催四請,別人聽多了還會嫌妳嘮叨。有時,這件事根本不值得妳一遍又一遍地以懇切的語氣催請對方(而且還要擔心對方嫌妳囉唆),所以我會乾脆自己做。有好幾個早晨,我幫女兒把鞋子拿到她的跟前,幫她穿上。並非因為她不會自己穿鞋,而是因為我不想同一件事得連續講十幾次,講到我發飆大吼快遲到了,她還沒把鞋子穿上。我希望先生打掃院子,但又想維持婚姻和諧時,必須注意自己講話的語氣,以免語氣中流露出些許的怨恨,因為我要是不主動提醒的話,他永遠不會注意到院子需要打掃了。為了迎合周遭的人,我不得不壓抑情緒,只為了讓日子過得更平順,毫無紛爭。要不然的話,我會自己做完所有事情。孩子當然不必做這種選擇,先生也不必,那是我的任務,一向如此。
而且無論我做了多少事,似乎總有更多事情在等著我,且那些事情比最終完成的任務還費時,但我周遭的人大多沒注意到。這種感覺對很多女性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讀蒂芙妮.杜芙的《放手》時,看到她講述生完孩子後對先生的怨恨,立刻感同身受,跟著氣憤起來。杜芙寫道:「我們在外面都有全職工作,但是回到家,我做得更努力。而且氣人的是,他似乎沒意識到我為了維持這個家順利運作所做的一半事情。換句話說,他不僅做得比較少,也沒意識到我做得比較多1。」然而在他的腦海中,他可能認為自己做的已經夠多了。男性大多是這樣想的,因為他們自覺已經比前幾代的男性做得更多了。一九六五年到二○一五年間,父親花在家務上的時間增加了一倍多,花在照顧孩子上的時間增加了近兩倍,但這些大躍進並未帶給我們完全的平等。家中的性別差異依然明顯存在。女人在家務及照顧孩子上所花的時間,仍是男人的兩倍。即使在比較公平的兩性關係中,男女雙方平均分配家務及照顧孩子的體力活,感覺起來還是女性做得比較多……她們確實做得比較多,因為我們並未把這些任務中的情緒勞動也量化計入。通常我們很容易忽略自己「多做」的部分,因為「多做」的部分大多是無形的。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保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件產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隱含著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6/23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在 我是OOO,來自一個由媽媽全力照顧的單親家庭,還有個姊姊 的相關結果
個人和家庭背景簡介我出生於OO縣OO小鎮,目前住在OOOO社區,畢業於OO科技大學。家中有父母親及弟弟,父親為OO和OO公司電子儀器工程師,母親 ... ... <看更多>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在 理了我~自傳範例!! 互相信任開發合作創造班代表 的相關結果
自傳範例我是OOO,來自一個單親家庭,不過我卻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家庭溫暖,雖然父母離異,但這並不影響我的求學處事及與人相處上的方式, ... ... <看更多>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在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的相關結果
單親家庭狀況描述 資訊懶人包(1),出生背景簡單提及您的家庭狀況─低收入戶單親家庭2....而這一面最好能突顯出你的獨特性,讓讀這篇自傳的人一看這些描述就知道是在形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