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出墨 態度,對理財與投資的思考
黃治強
這兩天,好像各臉書社團裡都在瘋傳、討論經濟日報的這篇報導,老蟲我也在思考,第一時間想的是:
這個時間點報出這新聞,是啥意思?
當然,也許就只是個巧合,無關什麼勸敗文。
本來,老蟲也想像其他網友一樣提出自己的良心建議,但,沉寂了一下......
如果你去搜尋關鍵字 [ 四百萬能投資什麼? ],google會搜尋出不少網友的超神建議,就如同這篇新聞裡的網友神回一樣,有的獲得不少路人甲乙丙的呼應。
話鋒一轉,如果是老蟲突然有了4百萬元,我該怎麼做?
老蟲頭上的兩根天線突然聯想到一件不相干的事「從34英呎人類最恐懼高度一躍而下_跳傘訓練」。
如果飛到極高空、外太空,看地球時你會是什麼的感覺,絕對美的讓你尖叫那是必須的!如果只是站在一層樓高的高台向下望呢,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危險感,只有這個離地34英呎的距離是經過心理計算,這是號稱「人類最恐懼的高度」,只要有膽量一躍而下,你就絕對沒有懼高症。
.
這跟有4百萬元該如何投資有什麼關係?看起還是沒有什麼關係, 「向量」 ,知道什麼是向量的觀念吧,4萬、40萬、400萬、4000萬、甚至是4億,全是錢,貨幣這個單位的向量,如果你有4個億,就像是從外太空看地球一樣,就算放在銀行裡只有個1%報酬率也很好過,要是買個國債有個2~3%以上的報酬率,怎麼投資都是美,報酬拿出來生活絕對都挺滋潤的;反過來看,4萬太少了,我們拿40萬來看,年輕人怎麼投資基本上都不怕輸,因為你的大腦會直覺得判斷,一台國產小車的價值,還有時間一兩年內可以再賺到,唯獨這個4百萬,好像就挺尷尬的量度,若有個4000萬也好使好用,就4百萬元買個房產、開個小店生意、買股票、買債券.....投什麼都好像不夠看。
.
這篇新聞裡反映出來的是這個年輕人,手中拿著媽媽的400萬元雖說是異常興奮,其實是非常戒慎恐懼的,做什麼都很猶豫,所以才要上網請教。買金融股有沒有風險?風險大不大?這問題見仁見智,但老蟲提出一個方向讓你去思考,坊間有許多公私立的財團法人基金會的設立組織,有的都挺有資本額的,基本上是基金會的性質都是需要自給自足,受捐贈是主要財源之一,另外一個就是孳息。可以去打聽,如果台灣的銀行股甚至所謂的定存股平均年孳息率都有超過3%以上的,他們願不願意去購買?為何盡乎都很保守的放銀行定存這問題?你說,他們難道不懂 "不賣,就是不賠"、"銀行倒,就是國家倒" 的道理嗎?
.
回過頭來,既然是講向量,有頭腦的人就會想到「那何不把400萬元,切分成10個40萬,分散投資到不同的領域」,對,會這麼想的人你的機會就變多了,恐懼感也變小了。
.
你,還會猶豫不決、戒慎恐懼嗎?
.
什麼時後是做量化投資的好時機,打個比方,一家好公司每年的配股配息雖然都超過了10%,但是你的資金不夠一次買下10個單位,你就沒辦法產生複利的效果,再買一個單位。量化投資的終極成果就是儘早實現"零成本",各行各業都有淡旺時節交替,或長或短,除非你是特有專精,能掌握到每種的時機,但這種人,根本就不必上報了不是。
.
一個看起來很高風險性的高收益商品,通常都帶有極高配息率伴隨,這是投國人的最愛所好,問你能不能買?老蟲只會說,如果不能買早就下市了。
.
剩下的問題只是:怎麼買,何時賣。
.
會注意這則新聞的肯定不會是一般的投資高手,我們不知道行業的景氣循環,只有一個大原則可以遵守,借Prudentmanjl Lin 校長在私社團裡寫下的一段話做ending
.
「.....Peter 先, 是老迪化街,對股票方式是: 逢大淡季大利空分批買,只買長期有配現金息的,通過他的經營階層誠信驗證,放長投資等等,通常人氣瘋就分批換現.....」
.
此文,獻給我所敬重的巴大臨別FB前小作
Sign: ^^nm..
單位向量意思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八卦
[臉書人的評鑑制度] 收集「謝謝」,寫完評鑑給你打電動
轉眼阿雅在臉書六個月了!這個月是臉書人的痛苦月,也就是全部人的半年度評鑑月,到底臉書人怎麼決定誰升官、誰拿多少獎金、誰被開除?就是跟不少大公司類似的評鑑制度。其實早在三個禮拜前,阿雅就已經收到了評鑑內容,但我真的太害怕了,一直不敢打開看同事給我的評鑑,直到今天我跟我一個友好的公司其他單位的同事說,他說要陪我一起看,我們下班後喝了一杯,壯了膽,看了!內容也還蠻順利的,呼!
臉書的評鑑制度PSC (Performance Summary Cycle)是這樣的:
首先,臉書平常是用臉書跟同事溝通的,不是一般的臉書,而是長得像臉書,但只有同事的Workplace,平常你會po工作的進度,然後在寫進度的時候如果你加上謝謝#thanks後面放同事名字,這個謝謝就會進入對方的評鑑制度,收集「謝謝」。
每半年(六月和十二月)你會要邀請同事幫你寫評鑑。也不是隨便邀請你公司的好朋友,邀請誰必須要跟你老闆討論過,當然是合作密切的同仁還有你服務的單位。評鑑的時候你必須寫下:
1. 影響力:這個同仁做出了什麼成果?Impact: What key results did this person achieve?
2. 行為:舉例這個同仁是如何做到的?Behavior: How did this person achieve results?
3. 這個同仁可以如何改善?舉例並給建議這個同仁如何增加影響力。
How can this person improve?
• Give examples you’ve observed.
• Include suggestions for this person to increase their impact in the future.
其實寫這個東西是有點痛苦的,畢竟合作的人很多,大概有十幾二十人,要寫得誠實正面又有建設性並不容易,還好公司每一欄超過字數兩百就會提醒你寫太多了,不然還真得花上好幾天。寫完後你可以選擇要分享給對方以及他的老闆,還是只給他的老闆看。當然通常只給他老闆看的應該都不太好。
接下來難的來了,就是寫自我評鑑,首先要寫工作成果還有影響力,影響力的意思是很數據話的,簡單的說就是要KPI重要評鑑指標創造了多少可以量化的成果。Please summarize your results and impact during the past half. Share specific examples of results you achieved relative to goals and expectations.
還有需要寫下半年如和加強,包括你想要達成的目的,如何善用你的優點,還要寫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及想要學習的新經驗。阿雅非常相信善用優點的邏輯:善用優點而非改善缺點,畢竟缺點再怎麼改善也不會比其他人的優點強啊!
Please summarize how you can increase your impact during the next half. Some areas to consider:
- What you’d like to achieve
- Specific strengths you want to leverage
- Areas where you can improve
- New experiences you’d like to gain
公司很貼心地在寫完以後,結束頁放上了電動,「寫完了應該很累,打個電動放鬆一下吧!」(雖然寫完以後只想關上電腦立刻回家!)
寫完同仁評鑑後,對方不會立刻看見,是截止日後大家都寫了,才會開放,所以不用擔心妳寫壞對方也給你壞(當然半年後對方可以記仇啦,哈)。開放後你不會看到那些選擇不給你看的內容,也不會看到你的屬下和上司給你的評鑑,主管給你的評鑑要等校準會議結束之後才會有。
接下來的一個月就是可怕的人力校準會議calibration了。在eBay和Sears通常是有九個方格,一個向量表示你對公司實質貢獻多少,另一個向量表示你在專業上是不是已經沒新的東西可以學了。要是你對公司有超過預期的貢獻,又已經在專業上出師了,就表示你應該要被升遷了。
當然,上司通常會希望把同仁都放在好的格子裡,這樣大家都有獎金,皆大歡喜,不過通常公司會按照部門的業績表現決定有多少人可以在最上面和最右邊的欄位,所以就只好默默將同仁移到比較差的欄位裡了。
雖然阿雅沒有很喜歡臉書的制度,因為感覺需要討好其他同仁,不像eBay只需要保證老闆開心。但eBay的也有缺點,通常快調單位的同事會被丟在最差的地方。我也不是很喜歡Sears的邏輯,因為一定要做鐘型曲線,總有同仁要吊車尾。但聽說谷歌還會把自我評鑑發給所有合作同仁,另外大家還要為所有合作的同仁排名,感覺更可怕呢!
雖然在評鑑的過程中會聽到自己的成就,但相信不少人跟阿雅一樣自我要求很高,聽到缺點都是很痛苦的。但我們也都在評鑑的過程中學到建設性的建議。記得善用優點然後寫完評鑑打個電動啊(劃錯重點)!祝大家都在公司大紅大紫、老闆同仁都愛你!👍
#臉書 #人力資源 #管理力 #Facebook #management #leadership #humanresource #矽谷企業
單位向量意思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量化「跑步經濟性」的另一條進路】
運動科學家在量化跑步經濟性時,使用的攝氧量和速度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誰能用最少氧氣能跑出相同的速度,就代表誰跑得最有效率。也就是「單位時間內所用的能量」愈少,經濟性愈高。
兩星期前在香港參加研討會,主講者之一是來自瑞典的Dr. Fredrik,他設計出了一套能夠方便「量化跑步經濟性」的軟體「MotionMetrix」,硬體用的是XBOX 360的kinect來搜集數據。他運用他的物理知識來計算跑步經濟性(他是物理學博士),而且他的方法只需要40秒,相較於費時費事且硬體需求大的攝氧量測試,這種方法的確方便多了。
背後的物理原理他有公開講授,也有展示在每一份報告裡,這邊也分享出來(見附圖)。
先簡單定義一下圖中的名詞:
* 跑步經濟性 Running Economy,簡稱RE
* 總作功 Total Work,簡稱Wtot
* 彈力交換 Elastic Exchange,簡稱EE,或ε
RE = Wtot × (1 - EE)
力學能量的「總作功」(Wtot)是從三個面向來計算,分別是:
* 垂直振幅所作的功
* 肢體擺動時所作的功
* 水平位移所作的功
每次測驗只需40秒,我用4:17/km的配速跑了40秒後,系統算出我的EE是25.4% (他說袋鼠可達90%)。我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所使用的能量是:2.73 Jouels/kg/m。在同樣的配速下這個數值愈低愈好,報告的分類中只要低於2.7就進入菁英等級。
Dr. Fredrik另闢蹊徑,從力學能量 (Mechanical Energy)的觀點來量化跑步經濟性,非常有意思。在角度、力量和力矩的計算的準確度應該已達到某種程度的精確性,但在計算「免費外力」上的精度尚有待商確(因為沒有考慮到「重力力矩」和「落下角度」,我也找機會跟他提了),不過,我覺得方向是對的,對我很有啟發……當時聽到演講時心理驚嘆:「原來也可以這樣來運用!」
完成兩天的研討會和工作坊後,主辦人Chris和Oscar請我們在大排檔吃飯,Dr. Fredrik直說這是他這次來香港最棒的一餐。我和Dr. Fredrik也直接在街邊討論起力學和能量,我提出了一個分析的觀點,希望他能考慮到重力力矩的作用,他說他從來沒想過,會回去好好想想。我們也問他EE是怎麼直接透過動態的視覺分析算出來的,他委宛地說這是機密。但我真的好想知道XD!!這幾天只要有空就一直在想幾種EE演算法的可能……。
他在演講中的一句結論,我印象特別深刻:「只有角度而沒有力量向量的分析是意義不大的。」因為力矩需要有「力量」和「力臂」,只有角度是無法計算壓力的。這套系統被Chris與Oscar用在物理治療工作的診斷與預防傷害上,他們會去觀測各個關節。
要量測角度,才能確認「力臂長度」,有時雖然受力很小,但角度很大,(力矩大)會帶來較大的桿杆壓力;有時雖然角度很小,但受力很大。哪一種情況受傷風險高並不一定,要透過「力×力臂」來量化之後才能知道。他這套系統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直接透過視覺影象分析就能計算各「支點」所受的「力量大小」,進而計算力矩,這也是Dr. Fredrik比較自豪的地方。
Dr. Fredrik從2012年開始研發……他說了這段辭職在家靠老婆養,創業到2014年賣出第一套之後才算確認這個工具被市場接受,目前持續優化、也持續賣到世界各地,年底將有第二代全新的產品上市。真的很佩服他,跨領域結合他的物理專業和對跑步的熱愛,為量化跑步經濟性與受傷風險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法、製造成產品,又找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當場看到資深的物理治療師Chris透過40秒分析出來的跑步或步態分析數據就能找出問題。Chris說這套系統很強大,應用空間很廣。
這是他們系統的官方網址,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了解:https://www.motionmetrix.se
目前這套系統已在香港、上海、北京和世界上其他七個國家採用,包括菁英運動領域(聽Dr. Fredrik說北京清華大學相關科系也跟他採購了一套,看來數據上的精確度已被各領域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