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謝謝讀者們的留言鼓勵和熱情分享自己的經驗~ 本文目的是分享個人面試經驗,給大家之後在自己的面試準備上能有所參考如何應對類似情況或是考量不同類型的職場文化,不希望臆測特定公司。另外面試過程完全是公平公正的,對方公司透過模擬日常職場測試,審慎評估過後認為雙方不適合。僅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幫助到大家,我也還有很多地方待提升,未來也一起加油吧!
---
我前陣子被朋友內推,去面試了某間全球雲端龍頭廠商的業務類型缺,就說是OO公司好了。其中的面試環節為:
對方會先給一個Case Study,內容是某 XX 公司對雲端服務有興趣想要了解一下。看完該 Case Study之後會跟由面試官(都是 OO 公司的業務人員)假扮的 XX 公司 CTO 先約一通 15 分鐘的電話蒐集一下需求。
接著會給一週的時間完成一份PPT,再約個 1 小時的時間來做Presentation,模擬銷售雲端產品給 XX 公司,其中 CTO 會來參加(也是業務人員的面試官假扮的)。
以下是針對面試過程中企業文化不合的一些心得,也是我人生中面過最出乎意料的一次面試,想作為趣談跟讀者們分享。
花了蠻多時間準備好 PPT 之後,我剛開始講話就被對方不斷地打斷,最後一頁 PPT 都沒用到,全程一小時變成100%的Q&A。
同時這些問題當中,每一項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彷彿只是再考該雲端公司產品或服務知識的問答集。
舉例來說:OO產品彈性擴容的機制、帳號要怎麼開?我們怎麼從本地端移植過去?OO 在產品上手這塊能提供哪些資源?
雖然可以理解這是真實客戶會詢問或發生的情況,但這樣會覺得有點困惑,如果全程都是在問這些問題的話,為什麼還需要簡報Presentation環節呢?不用直接透過我的PPT呈現邏輯來做評價,只是用隨機抽考的方式測驗我夠不夠懂產品知識的話,直接用一個問答面試就能解決了。
另外,對方提出必須把搬移到雲端前後的成本換算比較列出來放進簡報當中。因此我也做了一份分析。
「…所以使用雲端之後您將能節省下這部分的人力成本。」我說。
「但我這三位Ops工程師我已經請了難道你要叫我解雇嗎?其中有一個還是我們共同創辦人欸。」對方質疑道。
「理解您的意思,我只是給您一個建議、在團隊節省了運維的人力之後,這些人力可以用於開發更多創新產品提高現有收入,或是學習雲端架構之後,來進一步協助團隊規劃您的整體系統架構。」
「但他就不會啊。他還要去花時間學習雲端嗎?如果說也要用到這些人的話你人力成本應該算回去吧。」
「我只是比較目前您營運的架構當中其實不需要高達三位運維人員,如果未來您用戶數成長到百萬人次在系統設計上還有很多需要人力的地方就不需要多請很多人了,用現有團隊就行。」
我補充道:「而且我了解到您先前提到目前最關注的問題就是高峰期間的流量會讓服務無法響應,才因此想要移植到雲端,這樣的話這幾位團隊同仁還不願意學習雲端的話,我不太理解這個情況?」
「你要這麼說的話你能給我一個說明看這些人員怎麼佈署嗎?不能的話你算成本給我幹嘛?」
「沒問題,我們後續可以再跟您討論這一塊。」我默默想結束這個話題。
---
接著又絲毫沒有喘息的問下一個問題,一樣沒有要進入簡報環節:
「我聽說 OO 公司的成本在所有雲端廠商當中價格最貴,你為什麼要把價格就放在第一部分講?」
「我相信 OO 的確產品價格更高一些,但相較於您目前自建在本地端成本而言,我也想要呈現給您看──同樣的架構,用我們產品的成本就可以節省到目前的1/14,已經遠遠比您目前的成本更低了。
但當然您可能會說『那其他雲端服務商說不定還能節省地更多』,所以我下一個環節就要跟您介紹我們的服務優勢,讓您了解到我們服務的強項、這也是其他家不能比的。」
「但我還是覺得你成本放第一頁跟我沒關係欸,我只是想要知道我現在痛點你怎麼解決。」
「好沒問題,讓我們來看這個系統架構怎麼優化跟提升,這個是團隊原本的架構…」我想趕快切入主題。(如附圖,面試文件中要求展示 XX 公司使用雲端架構之前、和用上雲端之後的架構對比)
「等等這是雲端吧,你用一個雲端架構圖跟我講要幹嘛,我又還沒有雲端。」對方質疑道。
「不是,這是本地端。你看這個只是VM,其他資料庫阿外部儲存阿也是你對應到你自己的資料中心。」我解釋道。
「我們本地端哪那麼複雜,我看不懂你在畫什麼,我們很簡單只有三層。你不能用傳統的三層架構直接來對比嗎。你這樣畫難怪每一項雲端產品都能夠直接做對應啊。」
「……」CTO會看不懂這張圖就已經包含在三層式架構裡面?
---
最後對方問我,如果重來一次會想怎麼優化這次的簡報。
「我本來認知中,對方之前在電話中提到希望透過這個會議能了解的資訊有三個層面:『不那麼了解雲端想要被科普』、『OO公司可以怎麼滿足XX公司目前提升系統效能跟可用性的要求』以及『XX公司未來新上的服務可以怎麼被支援』
所以我分別用『介紹什麼是雲、雲端你能省下的成本』、『OO產品系列對應到你現有服務、跟未來想加上的新服務的總架構圖』,這樣的思路去做這份Presentation。很抱歉我沒有第一頁就放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我說:「我會更理解對方急迫的痛點,每天晚上九點鐘網站流量會爆掉是他第一優先關注的話,我會在第一頁就優先跟他討論該怎麼做遷移、該怎麼抓一個時間我們一起討論把雲端服務Run起來解決他現在營運的問題,進入討論這樣的細節。成本或是新服務上線,只會作為亮點補充,最後再跟他探討。」
我頓了頓:「同時在PPT呈現上,如果客戶只懂三層架構,那我就不會用這種比較複雜的架構圖,我會用三層架構再加上分別對應的元件….」
有一個女面試官突然開口打斷:「好了好了不要再講技術了好嗎,可以結束了吧?」隨後把會議結束掉。
我一臉錯愕地盯著乍然黑掉的螢幕。
-------
最後快40頁的 PPT 一頁也沒有用到,長達一小時只是不斷地拋出問題並在同一個問題上持續糾纏。然而對方問的問題,都是在如果進入公司之後經過產品培訓就能夠有一套標準回答的問題。似乎沒有要聽你簡報思維脈絡的意思。畢竟這仍號稱是一個PPT面試,還滿令人出乎意料的。
我思考了一下,可能對方需要的人才就是在各種高壓情況之下都能溫柔以對的標準回答吧。隨後也立即拿到了Rejection Letter,深感自己的確與對方企業文化不合,想想人生中也沒遇過更神奇的面試經歷(畢竟做好的PPT一頁也沒有用到有點匪夷所思),忍不住上來分享給大家輕鬆看看。
問題分析與解決ppt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八卦
每一次睇到這類訪問,我都覺得自己是時候買套好看一點的衣服,剪個正常少少的髮型。可惜我太懶。
這位編輯小哥和之前港大學苑的Martin小哥都係把我寫得最人性化的人。我是個爛人,但他們把我寫得過份地好。我係一個跑緊山,遊緊水的年輕人,無賺好多錢,我都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和解決。身處政總,我是很期望被人收編的啊,共享成為大灣區人的榮耀嘛。可惜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
編緝小哥寫到我好像很眼淺,我本來想解釋一下我不是因為比人鬧而流淚,但好像越描越黑,所以算啦。
所有答案我沒有準備過,我無想過要講四年前的雨傘革命,無想過要講讀書,無想過要講得咁文青、咁哲學。
---我是分隔線---
90後上市公司執董渾水:我仍然是廢青
在政總的草地上,渾水在相機前露出帶點別扭的笑容。再看看他的衣著,斯文有禮,卻意外地毫不隆重,甚至有點普通。訪問前的閒聊,言談之間,穩重背後仍有稚氣。驀然記起,對呀,渾水雖貴為上市公司執董,又是著名專欄作家,其實亦是一位廿七歲的青年。
能文能商的命運
渾水儼然是這時代的矛盾結。90後,卻是白手興家,不靠父幹的最年輕上市公司執董。憑藉炒殼股賺得龐大財富,貴為金融翹楚,又同時是知名專欄作家,於多份香港媒體撰寫專欄,在數字之外享受文字。處於金融階層頂端的紙醉金迷,竟仍保有赤子之心,其立場亦與相對保守的金融界相違。許多許多的相異立場,集於一人之身,其獨特性格,或許源於他並不是blue blood出身。
渾水家境尚算小康,小學是真光(女校男生哦),中學則是一家Band 2中游Band 3頭的屋邨學校,甚至算是一名街童:「不過我很聰明的,我不會做被人欺負的大雄,但我亦不是欺負人的技安。」然而,有一種喜好將渾水與其同輩的命運錯開:閱讀。
「我阿媽會將很多書放進洗手間,你一爆石,無事可做,又無手機,自然會開始看書。」閱讀逐漸成為興趣,不過主要偏向小說類別。直至機緣巧合,有人介紹他看李天命的書,其興趣擴展至哲思層面:「以前一個903的DJ,叫Sa師妹,當時我中四傻吓傻吓報名了一個電台訓練班,她就介紹我看,我又真的跟著她的建議去看書。」
至於對經濟方面的興趣,渾水則居功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他的經濟學說很淺白,排斥數字和方程式作為工具……而且在科學方法論的層面亦與(哲思)有關。」由Karl Popper科學觀測-歸納法,到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再到張五常的成本改變行為的基本理論,渾水發現,原來似是數字主導的經濟學說,其實與文本的哲學一脈相傳,文字與經濟,原來可以並存,奠下其能文能商的命運。
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
憑著優異的成績,直入中大經濟系,由教授提名推薦,進入大行法巴任職,本應是前途一片光明,他卻毅然辭職,跳出comfort zone。箇中原因,卻有點廢青:討厭自己的工作,所以辭職:「(當時的工作)就是power point monkey,不斷做Ppt,不然就是excel monkey,或是check email monkey.」沉悶而異化的工作,令他開始質疑自身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他在翠華茶餐廳突然哭了起來。「當時壓力大,剛剛被老闆罵完,在翠華吃著吃著,竟哭了出來。我不是一個容易流淚的人,我在想,到底是否我承受壓力的capacity太低?」渾水難以接受,一個人竟如此討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此直接裸辭:「 完全沒有找下一一份工,連一份CV都沒有寄出去。」
還幸,憑著其金融知識,加上時勢相助,渾水以炒殼股起家,「人家眼中是垃圾,我眼中卻是黃金」,在大學時期已於股票市場大有斬獲,「我大致給你一個概念,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贏幾十萬。」炒股之餘,又適值是2014年雨傘運動,在金鐘和旺角街頭露宿了兩個月:「當時亦有幫助一些網上媒體做義務記者」,更逐漸興起寫稿的念頭,由投稿網媒輔仁開始,再到傳統媒體蘋果、信報等,「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抽少少時間寫稿」,一步一步,最終達致名成利就,除了財務自由,出版了數本著作,更是一位廣受歡迎的網上KOL。
然而,說起廢青,他這樣說:「其實我幾接受廢青這個Label。」
甘為廢青,也怕一天會變
渾水挺喜歡my little airport。那種一代的頹靡,在旋律上飄蕩的囈語,隱隱約約,與渾水中大時代的生活有著共鳴:「我選擇接受這種頹廢的生活形態,又或是那種思想模式。」他認為,廢青只是別人強加的定義,只要你接受,這個定義的威力亦只會投向虛空:「別人話你係廢青,係呀,我係廢青,吹咩,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擊倒你。」
金融界別的精英,基本上全是保守或支持建制之人。始終,香港的資本主義,通常以關係為先:「在知識和關係之中,我認為關係是較為重要。」自然,這種關係是圍繞穩定的建制建立。但觀乎渾水其文其行,敢言而反建制,完全有別於金融商業圈子,堪稱絕對的異類。
說來,渾水的文筆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正是那種矛盾的鋒芒:以公式建構出的金融理論,他卻能以其為工具,不限於投資財技,分析無常的社會政治,其風格可謂香港獨家。而且,一位俗稱上哂位的後生仔,筆下卻是獨立於銅臭與保守的尖銳,亦正正源於渾水甘為廢青的態度,甚至渴望停留在青年階段,並且恐懼隨著年歲,成為醜惡的大人。
他說出鍾情的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中一句著名對白:「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我不是聖人,我亦害怕總有一天會turn。Never say never.」
我們都是西西弗斯
有識之士常說,這一代的問題是不能上流。OCED的研究數據亦顯示,想在香港突破階級,需要七代的努力方有望成事。然而,渾水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論 — 以自身努力達致財務自由,簡直是完美的年輕人奮鬥故事。
渾水卻沒有自滿,自嘲除了成為葉劉J圖KOL之外,沒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他自謙財富源於才能,亦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勢,與曹仁超之見不謀而合:「當時大陸資金不斷流進香港買殼,所以好多垃圾股(仙股/殼股)都極好炒……根本是輕鬆贏錢。」所謂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亦有部分基於在大學時代股票市場賺取了一定資本,生活基本無憂。
這種謙遜而客觀的態度,令渾水看破了時下精英竟嘗試sell貼地的態度,富二代尚且自甘墮落,試問普遍的年青人又何德何能力爭上游?「這一代的精英根本難以向上突破,他們都『撈唔到』。」他理解年青一代的無力感,感受到時代的悲觀,不想離地的鼓吹正能量,更不想盲目鼓勵年輕人以他為鑑,貿然跳出comfort zone。
面對同輩,這一整個年輕而迷惘的世代,他有兩句說話:「第一,唔好死。」留著一口氣,在這渾濁的亂世繼續掙扎,守候一個改變的時機,「你看《蝙蝠俠—黑夜之神》中的James Gordon,整個警察系統都是腐敗,他仍然努力,只是等候一個時機,一個英雄……在這個角度,其實是很正面的。」第二句,效法西西弗斯:「接受自己的命運,同時蔑視自己的命運。」尤如廢青這標籤,接受,反抗,否定。不是盲目的樂觀,亦不是絕望的悲觀,「你是繼續營營役役,但你的心態沒有collapse,你反而會變得更堅強。」
問題分析與解決ppt 在 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Facebook 八卦
話說寫專頁兩年,當中最大的收穫,對我來說是認識了幾位筆友,渾水 絕對是其中之一。
老實說,我跟他只有一面之緣,喝過一杯咖啡(有人還要記錯地點從中環跑到尖沙咀,再由尖沙咀跑回中環),雖然遲大到,但真的很有誠意,點嬲得落?理論上算不上推心置腹,但可能是經常讀他的文章,倒是覺得自己跟人家熟了起來,呃... 我大概是那種典型的花癡(?!)讀者吧?
可能大家不相信,但我在現實生活裡是一個超級天然呆的人,也沒太多機心(一個成日俾仔圍、慣了被保護的人其實很難有什麼心眼),我是一直都當他是個股評人,沈大輸啲friend,我係見完面隔左好耐,先知呢條友原來咁把炮...
基本上我很少會主動私訊人,我唯一一次,係早幾個月,恆指仲係三萬點跌緊的時候,我私訊佢。股市專收聰明人,而且是年輕的聰明人。炒股我唔係太叻,但老seafood睇市都略有心得,我只是擔心年輕人就是同個市賭氣,越跌越買,到最後成手蟹貨。後尾我見佢買熊證,我就知道唔駛再擔心,股市專收聰明人,但他比聰明人更聰明一點。
有啲人好得意,睇人Hihi最開心;我調返轉,我幾時都望我身邊的人活得風光,因為我很清楚我絕對係走廢渣路線的角色,然後什麼都是靠身邊的人去幫拖,連寫文都要靠讀者proof-read... 佢地越好景,我就越高興,最好我個個friend都財務自由唔駛做,成日飛黎倫敦,陪我講下廣東話,你話幾好?
#開心分兩份
#風光需要很多觀眾大量賣力前來助吻
每一次睇到這類訪問,我都覺得自己是時候買套好看一點的衣服,剪個正常少少的髮型。可惜我太懶。
這位編輯小哥和之前港大學苑的Martin小哥都係把我寫得最人性化的人。我是個爛人,但他們把我寫得過份地好。我係一個跑緊山,遊緊水的年輕人,無賺好多錢,我都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和解決。身處政總,我是很期望被人收編的啊,共享成為大灣區人的榮耀嘛。可惜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
編緝小哥寫到我好像很眼淺,我本來想解釋一下我不是因為比人鬧而流淚,但好像越描越黑,所以算啦。
所有答案我沒有準備過,我無想過要講四年前的雨傘革命,無想過要講讀書,無想過要講得咁文青、咁哲學。
---我是分隔線---
90後上市公司執董渾水:我仍然是廢青
在政總的草地上,渾水在相機前露出帶點別扭的笑容。再看看他的衣著,斯文有禮,卻意外地毫不隆重,甚至有點普通。訪問前的閒聊,言談之間,穩重背後仍有稚氣。驀然記起,對呀,渾水雖貴為上市公司執董,又是著名專欄作家,其實亦是一位廿七歲的青年。
能文能商的命運
渾水儼然是這時代的矛盾結。90後,卻是白手興家,不靠父幹的最年輕上市公司執董。憑藉炒殼股賺得龐大財富,貴為金融翹楚,又同時是知名專欄作家,於多份香港媒體撰寫專欄,在數字之外享受文字。處於金融階層頂端的紙醉金迷,竟仍保有赤子之心,其立場亦與相對保守的金融界相違。許多許多的相異立場,集於一人之身,其獨特性格,或許源於他並不是blue blood出身。
渾水家境尚算小康,小學是真光(女校男生哦),中學則是一家Band 2中游Band 3頭的屋邨學校,甚至算是一名街童:「不過我很聰明的,我不會做被人欺負的大雄,但我亦不是欺負人的技安。」然而,有一種喜好將渾水與其同輩的命運錯開:閱讀。
「我阿媽會將很多書放進洗手間,你一爆石,無事可做,又無手機,自然會開始看書。」閱讀逐漸成為興趣,不過主要偏向小說類別。直至機緣巧合,有人介紹他看李天命的書,其興趣擴展至哲思層面:「以前一個903的DJ,叫Sa師妹,當時我中四傻吓傻吓報名了一個電台訓練班,她就介紹我看,我又真的跟著她的建議去看書。」
至於對經濟方面的興趣,渾水則居功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他的經濟學說很淺白,排斥數字和方程式作為工具……而且在科學方法論的層面亦與(哲思)有關。」由Karl Popper科學觀測-歸納法,到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再到張五常的成本改變行為的基本理論,渾水發現,原來似是數字主導的經濟學說,其實與文本的哲學一脈相傳,文字與經濟,原來可以並存,奠下其能文能商的命運。
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
憑著優異的成績,直入中大經濟系,由教授提名推薦,進入大行法巴任職,本應是前途一片光明,他卻毅然辭職,跳出comfort zone。箇中原因,卻有點廢青:討厭自己的工作,所以辭職:「(當時的工作)就是power point monkey,不斷做Ppt,不然就是excel monkey,或是check email monkey.」沉悶而異化的工作,令他開始質疑自身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他在翠華茶餐廳突然哭了起來。「當時壓力大,剛剛被老闆罵完,在翠華吃著吃著,竟哭了出來。我不是一個容易流淚的人,我在想,到底是否我承受壓力的capacity太低?」渾水難以接受,一個人竟如此討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此直接裸辭:「 完全沒有找下一一份工,連一份CV都沒有寄出去。」
還幸,憑著其金融知識,加上時勢相助,渾水以炒殼股起家,「人家眼中是垃圾,我眼中卻是黃金」,在大學時期已於股票市場大有斬獲,「我大致給你一個概念,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贏幾十萬。」炒股之餘,又適值是2014年雨傘運動,在金鐘和旺角街頭露宿了兩個月:「當時亦有幫助一些網上媒體做義務記者」,更逐漸興起寫稿的念頭,由投稿網媒輔仁開始,再到傳統媒體蘋果、信報等,「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抽少少時間寫稿」,一步一步,最終達致名成利就,除了財務自由,出版了數本著作,更是一位廣受歡迎的網上KOL。
然而,說起廢青,他這樣說:「其實我幾接受廢青這個Label。」
甘為廢青,也怕一天會變
渾水挺喜歡my little airport。那種一代的頹靡,在旋律上飄蕩的囈語,隱隱約約,與渾水中大時代的生活有著共鳴:「我選擇接受這種頹廢的生活形態,又或是那種思想模式。」他認為,廢青只是別人強加的定義,只要你接受,這個定義的威力亦只會投向虛空:「別人話你係廢青,係呀,我係廢青,吹咩,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擊倒你。」
金融界別的精英,基本上全是保守或支持建制之人。始終,香港的資本主義,通常以關係為先:「在知識和關係之中,我認為關係是較為重要。」自然,這種關係是圍繞穩定的建制建立。但觀乎渾水其文其行,敢言而反建制,完全有別於金融商業圈子,堪稱絕對的異類。
說來,渾水的文筆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正是那種矛盾的鋒芒:以公式建構出的金融理論,他卻能以其為工具,不限於投資財技,分析無常的社會政治,其風格可謂香港獨家。而且,一位俗稱上哂位的後生仔,筆下卻是獨立於銅臭與保守的尖銳,亦正正源於渾水甘為廢青的態度,甚至渴望停留在青年階段,並且恐懼隨著年歲,成為醜惡的大人。
他說出鍾情的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中一句著名對白:「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我不是聖人,我亦害怕總有一天會turn。Never say never.」
我們都是西西弗斯
有識之士常說,這一代的問題是不能上流。OCED的研究數據亦顯示,想在香港突破階級,需要七代的努力方有望成事。然而,渾水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論 — 以自身努力達致財務自由,簡直是完美的年輕人奮鬥故事。
渾水卻沒有自滿,自嘲除了成為葉劉J圖KOL之外,沒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他自謙財富源於才能,亦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勢,與曹仁超之見不謀而合:「當時大陸資金不斷流進香港買殼,所以好多垃圾股(仙股/殼股)都極好炒……根本是輕鬆贏錢。」所謂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亦有部分基於在大學時代股票市場賺取了一定資本,生活基本無憂。
這種謙遜而客觀的態度,令渾水看破了時下精英竟嘗試sell貼地的態度,富二代尚且自甘墮落,試問普遍的年青人又何德何能力爭上游?「這一代的精英根本難以向上突破,他們都『撈唔到』。」他理解年青一代的無力感,感受到時代的悲觀,不想離地的鼓吹正能量,更不想盲目鼓勵年輕人以他為鑑,貿然跳出comfort zone。
面對同輩,這一整個年輕而迷惘的世代,他有兩句說話:「第一,唔好死。」留著一口氣,在這渾濁的亂世繼續掙扎,守候一個改變的時機,「你看《蝙蝠俠—黑夜之神》中的James Gordon,整個警察系統都是腐敗,他仍然努力,只是等候一個時機,一個英雄……在這個角度,其實是很正面的。」第二句,效法西西弗斯:「接受自己的命運,同時蔑視自己的命運。」尤如廢青這標籤,接受,反抗,否定。不是盲目的樂觀,亦不是絕望的悲觀,「你是繼續營營役役,但你的心態沒有collapse,你反而會變得更堅強。」
問題分析與解決ppt 在 NTPU 劉偉澍老師「問題分析與解決」e-Learning 課程- YouTube 的八卦
講題大綱: 一、 問題 是什麼? 二、 問題 的 分析 方法三、 解決問題 的能力四、 解決問題 的方法五、 解決 方案之追踨與控制這是我在學校教的「核心職能」通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