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商業名片英文 在 喵喵狗的鄉民日報 PTT Daily Facebook 八卦
先說明一下,小弟進出美國很多次,
15年前是拿F1學生簽証,拿了一個碩士,
再來是工作簽証,在美國待了5年,
每年誠實納稅。
後來回台灣定居,因工作需要辦了B1/B2商務簽証,
每年至少到美國1至2次,
每次就2、3個禮拜而已。
近年來因為台灣變成免簽,
所以在去年我第一次申請了ESTA,
去年五月也用ESTA進來美國。
ESTA效期兩年,所以今年我當然也是用ESTA進來。
5/8本周一,我坐華航直飛紐約JFK機場,
這次來美國,時間很短,只打算待四天的時間,
因為之前讀書與工作就在東岸,
所以這裡朋友很多,
想利用這幾天假期跟朋友們敘敘舊,見面聊天打屁。
跟往常一樣,下了飛機就直衝海關,
因為每次排隊都要排很久,
但這天運氣很好,海關處沒什麼人,
我就走「2nd time ESTA」的通道,
很快的排到一台自助電腦,
依照指示操作後,
出來一張畫著大叉叉的紙,
嗯,聽說只有拿美國護照的才有圈圈,
像我們這種都是叉叉,
也就不以為意地去排海關。
我前面的前面,是一個男生(其他國藉),
他辦一辦以後,被海關請到小房間,
因為海關離開座位把他帶到旁邊的房間,
所以我那排等超久,
正在想要不要換排的時候,海關回來了,
我前面的女生,拿台灣護照,很快地也就過關了,
輪到我,我也自信滿滿地走過去。
照例,照相、壓指紋等程序,海關都沒說什麼,
最後問了我一句,你來美國幹嘛?
我說,我來 visiting friends,
就這麼一句話,接著,他站起來,請我跟他走。
到了旁邊的房間,
一邊都是座椅,一邊是一排海關人員,
這時來了一個會說中文華人面孔的海關,
用中文跟我要行李牌,我拿給她,
她隨口問我一句,你會講英文嗎?
我說會,她就跟台上的海關說 he can speak English,
接著人就不見了,應該是去提領我的行李箱。
不一會,我的行李送到,
此時前排一位女性海關人員把我叫過去,
開始問話,像是你來這裡是拜訪什麼朋友,
把名字寫下來,朋友的電話多少?
你來美國要住哪裡,要在美國待多久等等。
有的資料我拿得出來,像是回程的機票,
但旅館因為是我朋友幫我訂的,
所以,我手頭上沒有booking confirmation,
但我知道飯店名稱及地址,也就寫出來給她。
不一會,又來了兩個男性海關人員,穿著便服,
首先先出示證件給我看,
接著,他們要開我的行李箱檢查。
到此,總共有三個海關人員圍著我,兩男一女。
在開箱之前,照例問了一堆問題,
包括行李是不是你自己打包的?是
有沒有人托你帶東西?沒有
裡面有違禁品嗎?沒有
裡面有無現金?沒有
其中,現金的部分問了我兩次,我都說沒有。
接著,把我的行李打開,
檢查地非常仔細,衣服一件一件地摸,並放到旁邊桌上,
行李箱的夾層也摸遍了,找不到任何違禁品。
再來,要搜我的隨身包和電腦包,
我說好哇,也是搜得十分仔細,
一樣一樣東西拿出來,
錢包裡的卡一張一張抽出來看,
所有的紙張都打開來檢查,
看到藥品,一樣一樣問我這是吃什麼的。
摸到我的名片夾,問我這是我的名片嗎?
我說是,他就拿一張去影印。
整個隨身包和電腦包都搜完了,完全沒什麼問題,
這時,一個男性海關(後稱他為R)跟我說,
他要扣留我的筆電和手機,
要求我提供筆電和手機的密碼,
能不給嗎?當然不行!
所以,他就把我的筆電和手機扣留了,
填寫了一張扣留表格,給我一個收據。
之後就放我走。
海關R有留他的個人手機給我,
並叫我隔天一定要打電話給他,
裝孝維,把我手機收走,還叫我要打電話給他,
我有這樣回他哦,他也只是苦笑。
我的飛機2030就到了,結果我到旅館已經快午夜。
隔天,5/9禮拜二,借了朋友的手機打給R,
他跟我說,還不知道筆電和手機要檢查到什麼時候,
我說,我5/12早上1:30的飛機就要回台灣了,
你一定要在這之前還給我,他說他知道。
5/10禮拜三,打了好幾次電話給R,都是語音信箱,
這時我朋友看到我的Skype是上線的,
可恨,正在看我的電腦吧。
接近18:00時,來了一個陌生電話,
接起來,也是Home land Security打來的,
很誇張,打來跟我要「電源線」,
我跟他說,明天晚上我就要回台灣了,
電話那頭回答,只要我把電源線送到他們辦公室,
他保證,明天下午可把東西還我。
我的老天爺啊!
沒辦法,只好坐計程車,
把電源線送到他的辦公室,
好讓他繼續查看我的電腦。
5/11禮拜四中午,R打電話來,說他要把東西送還給我,
要我給他一個住址,那就飯店吧。
因此,就在幾個鐘頭前,
我跟R在飯店的 Lobby 碰面,
他把筆電+電源線+手機,還到我的手裡,並要我簽收。
所以,我現在才能用我的電腦打出這段經歷。
我的資料是不是被美國政府拷貝了?我不知道
我的手機和電腦是否被植入了什麼程式?我也不知道
這段時間,我也上網查了一下,
發現美國海關的確有權查看任何人的手機和筆電,
不用任何理由!
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確保了人民的隱私權,
但機場未進關之前,不算是美國國土,
因此,那個區域不受美國憲法管轄,
海關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次的事件,想警告大家,
以後進入美國,電腦和手機當中千萬不要存任何機密文件,
不管是商業機密、個人病歷、銀行記錄等等,
在美國海關面前,你沒有任何的隱私權。
在此也謝謝紐約駐外辦公室的協助。
反向思考,那我們台灣海關是否也能隨意扣查美國人的筆電和手機呢?
六小時之後,我就要飛回台灣了,
這次美國行,很不開心,
但起碼,能拿回自己的筆電和手機,不幸中的大幸。
--
商業名片英文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八卦
【把路人變貴人的好習慣】
剛畢業的台灣女生 憑什麼讓《紐時》、《華郵》高層約面試
上班族該懂》鄭雅慈用五百封履歷修煉出的心法
撰文 / 周岐原 出處 / 今周刊 1032期
你曾經多努力求職?為了現在這分工作,你投出的履歷是一分,五分,還是十分?鄭雅慈說:「我為了找到第一分工作,丟履歷超過五百分!」可貴的是,鄭雅慈主動出擊,從這五百分履歷表中,充分學到如何維繫人脈的寶貴經驗;正是這種無形的互動訣竅,讓鄭雅慈的職場生涯越走越開闊,從一位毫無背景的台灣留學生,如今在矽谷站穩腳跟,進而成為跨國公司的部門主管!
以七年級生而言,鄭雅慈的工作經驗很可觀:她曾擔任麥當勞全球數位產品資深總監、美國沃爾瑪最大的競爭對手目標超市百貨(Target)平板電商部門總長,希爾斯百貨(Sears Holdings)數位行銷策略經理,現在則是知名電商公司eBay在地行動拍賣(eBay Classifieds Group)全球新興市場產品長;另外,她的團隊還是美國堪稱APP領域的奧斯卡獎Webby獎的得主。
雖然履歷頭銜豐富,不過,鄭雅慈一開始在美國求職經驗,幾乎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我是二○○八年底畢業的,剛好碰上金融海嘯」鄭雅慈想起當時的艱難,睜大眼睛說:「那時候美國失業率超過十%,根本沒有老闆願意聘請外國員工!」盡管鄭雅慈有行銷與傳播名校-西北大學碩士學位,但她的英文談不上流利,而且人浮於事,她問遍了師長,也找不到一個職缺。
主動出擊 菜鳥也能打造精英人脈網
鄭雅慈於是另闢蹊徑,她先列出當時在媒體、行銷廣告業擔任要職的知名校友,買機票飛往媒體重鎮洛杉磯、紐約,各用一個月時間,就近約這些學長姐一對一見面。白天,她四處外出求職,晚上窩在友人家沙發過夜。主動出擊找機會,是鄭雅慈頂住不景氣,慢慢織成自己人脈網的第一根線頭。
「那兩個月裡,我見到很多大咖;像是紐約時報執行長、華盛頓郵報副總裁、以及兩大電視網-ABC與NBC的高層,」鄭雅慈興奮說:「例如Verizon(美國最大電信商)傳播長,就很爽快的答應跟我見面,他直接說:『你知道為何我願意見你?因為敢主動約我一對一面談的年輕人,實在太少了!』」正是這分企圖心,讓這位台籍新鮮人,在許多美國媒體高層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你可能會懷疑,職場新鮮人本沒有人脈可言,不斷面試、碰壁,更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哪裡有什麼學問?鄭雅慈卻從不這麼想。正因為她決定要留在美國工作,而這五百張履歷表,代表自己與業界精英面對面的上百次經驗,無論有沒有錄取,這些現任高層的名片,都是她寶貴的人脈。她更認為,不管就讀什麼科系、有沒有出國留學,這種經驗,都是職場新鮮人一定要努力的功課!
保持聯繫 你也能幫上大人物的忙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可能對這些成功人物有什麼貢獻,」鄭雅慈說:「但社會學的『六度分隔理論』顯示,你與任何陌生人間,只要六個人就能建立聯繫,所以總有一天,你一定有機會幫到這些大人物!」
例如畢業時,鄭雅慈曾經到NBC電視、與副總面談,「當時他說很多,我都聽不懂,但還是留下他的名片」,雙方維持互動。幾年後,這位副總遭資遣,鄭雅慈得知後,就把CNN副總經理的聯絡方式給了這位朋友,並對他說:「我沒辦法幫你,但這人可以幫你!」透過鄭雅慈介紹,這位副總果真聯繫上不少幫忙他的人脈,「現在我到紐約,他再忙都一定盡力撥空跟我喝咖啡。」鄭雅慈說。
由此可見,即使是缺乏經驗的新鮮人,只要大膽、主動踏出第一步,人脈網的威力同樣很可觀。
小標:籌建台灣校友會 建立第二道人脈網
很可惜,盡管如此,在當年找工作時,這樣密集邀約、每天至少找三人面試的日子,鄭雅慈過了好幾個月,遞出去的履歷表,至少超過五百分。雖然這些面談,最後還是沒有帶來一分她渴求的工作。
當鄭雅慈回到芝加哥,她「反敗為勝」的不服輸性格,仍讓她決定作最後一搏:鄭雅慈找上最初拒絕聘僱自己的產業雜誌社,告訴對方,她花了兩個月、從各家媒體高層得知的市場最新趨勢,並且提出一份商業計劃,這家雜誌社當下決定錄取鄭雅慈。她要留在美國工作的願望,費盡心力後,終於達成了。
開始工作後,鄭雅慈除了下苦功進修英文,每天晚上回西北大學圖書館請義工幫忙改隔天計畫寄出的電子郵件,還積極建立第二道人脈網-校友會。在西北大學就讀時,鄭雅慈曾擔任台生會會長,當時她發現台灣畢業生人數眾多,但一直沒有校友會組織;為了讓日後台灣學生得到更多資源,勇於任事的鄭雅慈,又親力親為、和友人合力聯繫了數百位校友,一一年時,西北大學台灣校友會正式成立。鄭雅慈還邀來前財長、現任台灣金控董事長呂桔誠擔任第一屆會長。
無論是業界或校友會,鄭雅慈擅長從無到有、組建成一個龐大的人脈網絡,這股主動出擊的精神,讓她在講求實力的美國職場,成功突圍而出。
鄭雅慈 Anya Cheng小檔案
學歷:芝加哥大學MBA、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碩士
現職:eBay在地行動拍賣(eBay Classifieds Group)全球新興市場產品長
經歷:麥當勞全球數位產品資深總監、美國目標百貨(Target)平板電商部門總長、希爾斯百貨(Sears Holdings)數位產品與行銷策略經理、卓越行銷公關經理、蘋果日報記者
獲獎:Webby Award for Best Shopping App, BMA Best Mobile App Award, ABBY Awards, Communicator Awards, MobileVillage Mobile Star Awards, Top 10 Mobile Retailer獲獎; Folio Magazine Audience Development Award提名; Min Magazine's Integrated Marketing Award - Fashion category and Life-Style category入圍; Min Magazine's Marketer of Year, Best Use of Technology Award, and Best Web and Print Campaign Award提名
作品影片:
Target iPad App
http://bit.ly/2gvU2qP
McDonald's Delivery
http://bit.ly/2gzJtRg
eBay Classifieds Group Product
http://bit.ly/2gvPe4J
http://bit.ly/2fBXzzz
DEO Shopping
https://vimeo.com/114251202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58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