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參議院議長9月初帶團來台灣6天參訪引起不少國際關注,也等於是告訴中國,你有你的「一中原則」,我有我自己的「一中政策」彈性。被中國外長王毅威脅的議長也得到像是斯洛伐克、德國、法國還有歐盟的支持。看起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逐漸對於中國這種戰狼外交失去耐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德國,更著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中美逐漸走向兩極化的情況下,歐洲會怎麼做?
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捷克訪台的後續效應。首先在中國外長王毅歐洲行引起批評之後,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箎後腳跟著就到了跟中國友好的希臘跟西班牙,要趕在習近平參加歐中峰會之前打好關係。相較於王毅,他比較低調,而且都在強調一帶一路的合作,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也只說「個別大國唯我獨尊,強權霸凌,毒化國際關係」。
中國在跟美國關係持續惡化下,是很希望可以拉攏歐洲的。但是王毅這次歐洲行之後,彭博的分析最好笑,用了一個新聞標題叫做,「歐洲剛剛從中國宣布獨立」,說歐洲在日益兩極化的世界裡,選擇團結對抗北京。所以王毅在記者會上威脅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才迅速回應說,「歐洲人會密切合作,而且要求中國尊重,說這樣威脅在歐洲是不合適的。他還說歐盟不會成為中美競爭中的「玩物」。要知道外交界是行禮如儀,馬斯直接打臉王毅其實象徵歐洲面對中國有新的基調和方向。
不過這是真的嗎?這些年來,很多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在中國侵犯人權、利用歐洲的開放市場和欺負鄰國時,出於商業上的原因,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想這次不是說說而已。就在王毅離開不久之後,德國政府在9月2日首次推出「印太戰略」,有沒有覺得這個詞很熟悉,印太戰略我們比較常聽到是美國的說法,過去德國會談亞洲政策或是對中國的戰略,但是用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去參與或是打造未來國際秩序的決心,真的是滿罕見的。
想當然這就是衝著中國來的,不管是宣稱有南海九段線主權跟中印邊界和巴基斯坦的分進合擊,還有對於民主台灣的侵略,甚至對於歐美國家在新疆、西藏、香港問題上的威脅,德國的「印太戰略」是強調跟亞洲國家,像是日本、印度以及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協一起合作。而且不只是本國,也要在歐盟層面推動架構21世紀國際秩序。裡面關心的議題當然就包括加強多邊主義,增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公平的自由貿易,和對抗氣候變遷,促進人權和法治。
在這個印太戰略裡,德國強調的是要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在這4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到了2018年,德國國內逐漸對於經濟依賴中國有所警覺。德國工業聯合會還站出來警告不要過多依賴中國市場。2019年開始,針對新疆還有香港議題,德國政府和德國大公司受到來自公眾更大的壓力和批評,要求他們不要為保護商業利益而忘記人權價值。
德國總理梅克爾就一直強調對話,因為她擔心如果政策太強硬會導致中國對德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以及德國對中國出口採取報復性措施。德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還有醫療物資對中國的依賴性等等也突顯了德國的弱點。這些都是她知道,但要小心處理的。
中國《環球時報》在德國推出印太戰略的隔天就登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的評論文章強調,德國跟美國之間的分歧不斷擴大。德國強調的多邊主義跟川普政府推動單邊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重商主義不同。還說川普點燃的美歐貿易戰,也不理會歐洲和德國的安全要求,說這個新的印太戰略實際影響力不大。其實他說的還是有一點有道理啦,川普繼續執政,我想美歐是很難有什麼新的局面,但中國別忘了拜登現在的民調也不低,他的路線跟德國就是一致的。
我想接續觀察的重點就是習近平在9月14日要在線上跟歐盟領導人舉行的峰會,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防止歐盟和美國拉幫結派對付中國,而且透過相互投資關係牽制歐盟。但是歐盟在德國主導新的印太戰略下,只會對於中國投資限制越來越多,並且把人權議題納入討論。不過實際狀況有待觀察。
以現在的美國來說,歐盟要施力還是有困難,比起美國現在逐漸讓本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歐盟聽起來只是想更多元化,而且還要在兩個不可靠的超級大國所主導的世界中保留一點自主權。不管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這個目標都不會變。無論是哪種方式,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好在未來的訪問中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太囂張。你覺得歐洲能夠成功減少對中國依賴嗎?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捷克參議院議長9月初帶團來台灣6天參訪引起不少國際關注,也等於是告訴中國,你有你的「一中原則」,我有我自己的「一中政策」彈性。被中國外長王毅威脅的議長也得到像是斯洛伐克、德國、法國還有歐盟的支持。看起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逐漸對於中國這種戰狼外交失去耐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德國,更著手調整對中國的政...
唯我獨尊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韓流風潮席捲全球,至今已經超過二十年,成為半導體產業之外,韓國經濟發展另一顆成長引擎,重要的出口產業,。以2018年數據來看,韓流文創產業出口總額,甚至超過了過去做為韓國代性出口品項的家電產品出口,一個當紅男子團體的年產值及帶動週邊效應,相當於26家中小企業的貢獻。但韓流帶來的不會永遠都是「成功」、「賺錢」的保證,韓國官方發佈的2018年文化內容白皮書,針對韓流現象帶來的負面印象進行調查明確的點出了問題,「同質性高」,「過度商業操作」,開始讓消費者感到厭煩。同時像是中國、越南這些學習模仿能力強大,快速成長的競爭者正在迎頭趕上,從美妝到手機,娛樂產業,韓流開始失去既有優勢跟競爭力】
{內文}
1999年韓國文化觀光部,正式使用「韓流」一詞來標識韓國文創產業,至今超過二十年,過去提到「韓國」聯想到的是三星 現代,現在「韓流」成了韓國的代名詞。
(泰國偶像劇製作人)
韓劇拍攝地場景非常美麗,像這樣的樹林泰國就沒有
(記者)
K-Dance課學生為了搶到好位子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入場
(新聞旁白)
20年前根本想像不到所謂「文化輸出」這種事,首先來看音樂漫畫等文化內容輸出,(2018年輸出總額)較七年前(2011年)增長了二倍以上,總輸出額甚至比起韓國代表性輸出品項的家電產品還要多,因為喜歡韓流來到韓國的外國觀光客,七年之間也成長近二倍,特別是赴韓留學人數,2003年僅一萬名左右,現在海外留學生已經超過14萬人
韓流開創的產值有多驚人,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七月發佈最新統計,2017年韓國文創內容產業出口總額達到88.14億美元,同比增長46.7%,增幅遠遠超過韓國整體出口表現。
(新聞旁白
根據調查,BTS搭著現代汽車出席海外活動場合,現代汽車獲得了相當於六千億韓元的宣傳效果,LG電子新手機廣告啟用了BTS,52天裡廣告片瀏覽量就達到1億5千萬次,驚人宣傳效果
連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都特地針對偶像效應進行了一次調查,時下當紅的BTS,七個年輕人組成的唱跳團體,2013年出道後,平均年產值達到4.14兆韓元,相當台幣1130億,等於26家韓國中小企業的貢獻,偶像效應更帶動消費財輸出,包括服裝 化粧品 食品等,年均增額11億1700萬美元,佔韓國消費品出口額的1.7%,韓劇更是刺激消費,輸出文化的最佳媒介。
2018年底,一部以線上遊戲為題材的韓劇,找來一線男星玄彬飾演遊戲開發公司總裁,大玩虛擬與現實結合的AR遊戲,結合想像力與現實景點,打遍全世界的遊戲關卡設計,正是韓國政府列為重點培植線上遊戲產業的未來藍圖。從影視音樂產業邁出步伐的韓流,擴散到多元文化層面,席捲了全球許多國家和消費者的心,但韓流並不一定等於成功。
(記者報導)
這裡是(江原道太白市)搭著韓流熱潮而興建的韓劇場景主題園區,不過三年時間,觀光客大幅縮減,現在正在進行園區整修工程
韓劇裡的浪漫橋段 唯美場景,每年吸引龐大的海外遊客追星追劇而來,一時之間,各大小城鎮搶搭韓劇順風車,甚至以置入方式爭取成為韓劇拍攝地,打造韓劇景點園區,但大多數都在熱潮過後就成為蚊子館,或者直接關門大吉。明星也不見得就是賺錢保證。
(記者報導)
這裡是幾年前由知名韓國藝人投資,位在曼谷市中心的韓流購物中心,韓國超市 K-Beauty專櫃現在全都是歇業狀態
(越南留學生)
過去越南藝人人氣比不上韓流藝人,現在好幾個越南歌手已經不輸韓流明星
(中國留學生)
韓劇現在在中國的人氣普普通通,中國化粧品(取代韓國品牌)也很多人買的
韓流正面臨,學習能力強大正崛起中的外來競爭者,以中國市場為例,禁韓令之後,韓劇影響力快速退燒,取而代之是中國自身的影視產業,藉著模仿學習雄厚資金投入,搶回了大部份領地,KPOP在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唯我獨尊,連帶的,韓國美妝 韓國手機人氣下滑,而中國品牌迎頭趕上,呈現迅猛的成長走勢。
(金道順/韓泰商公會所長)
市場接近呈現飽和狀態,有實力的競爭者持續加入不容忽視,這些都是威脅到韓流能否持續下去的因素
(金英俊/韓國內容產業振興院長)
(娛樂的)韓流已經發展了20年之久,現在是要結合飲食 醫美 再來像是電子產品 汽車等製造業,將其結合在一起形成文化的生活形式的「新韓流」來推廣出去
韓國官方發布的2018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白皮書,調查了消費者對韓流的負面印象 前三名是,過度商業化 同質性太高看多會膩 過度煽情,恰如其份的點出韓流發展瓶頸及需要克服的難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c4vkoIGOQ
唯我獨尊線上看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八卦
人生沒有成功捷徑,不過可以少走點冤枉路
我傲慢自大、我自以為是、我桀驁不馴、我口不遮攔,我是公司裡的麻煩人物,我也是個讓主管頭疼、老闆心煩的討厭鬼。因為,我總認為自己堅持做對的事情,必然能做出對的結果,即使需要犧牲掉什麼,像是同事之間的情袍、主管的信賴,能換取到自己想要的,絲毫不在乎。我,唯我獨尊,世界能繞著自己轉。
職場前十年,我在工作之中與同事、主管吵架、謾罵,然後被開除,再找工作,再被開除,又一次的找工作。短則一週,長則不過十個月的時間,一份又一份的工作換,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與煎熬。起先,我以為是人們不了解我、不認同我,直到當我面臨失業,生活變得拮据,工作不再好找,現實向我重重甩了巴掌,狠狠的令我知道自己不是那麼重要。甚至,連朋友都離我而去。
失魂落魄的我,躲在線上遊戲的世界之中,成天跟網友組隊練等級、打副本。生活,表面上看似沒什麼不同,但那段沈迷於遊戲世界之中的我,本以為要過得快樂才是,可卻偶爾浮現在職場工作的片段、回憶,那種打從心理而生的感覺,不停告訴著我:「好想找到一份工作,好想要一份好的工作,好想要能好好、穩定的做一份工作,能有一份工作,我願意做出改變與讓步,要我做牛做馬都甘願。」
苦痛聲音,盤旋在腦海之中,沒有消散。
數個月失業,徹底將我的自信擊潰。從人力銀行寄出去的履歷表,已超過三百封,連個面試都沒有。每天起床,期待的不是打開遊戲主機玩線上遊戲,而是看看有沒有面試邀約信件。從北部的工作,找到中部去;從具有專業的設計職,找到只需要出力出時間的工讀生;從全職工作,找往兼職與實習去做。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我,期盼能從噩夢般的循環走出來,並時時警惕自己,別再跟同事、主管、老闆過意不去。「不想連五斗米都沒有,就得懂得為五斗米折腰。」
「隨便什麼工作就好,老天爺,拜託給我一份工作,只要我能做的,可以有一些收入,我都甘願去做。」每天乞求著一個機會,一個可以稍微轉身的可能。終於,好不容易在朋友的介紹之下,我又重回職場。退下了自信、拋棄了自尊、屏除了自我,唯一想要的不過是一份可以每個月固定領薪水的工作。我從原本的一個樣子,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一個我自己都不認識的樣子。每每看到跟自己思想與價值觀不合的事物,總會強力壓抑自己,不要跟工作過不去。
於是,我好不容易變成了一個跟所有人都一樣的普通人。
然後,領著低薪,看不到未來,只想得過且過,一天過一天,能安然度過一天,是一天。我開始被人說:「你都沒有想法嗎?怎麼感覺好像都沒個性?大家說什麼都好?問你意見也沒意見?不喜歡用腦思考與回答嗎?」我只能淡淡的回:「我只想當個簡單做事的人,其他的事情真沒太多想法,可以平穩做事已經很幸福。」升遷離我越來越遠,同年紀的朋友薪水越領越多,轉眼間,我到了三字頭的歲數。
十年工作資歷,到了個十字路口。我選擇放棄思考,不思索成長,只想要穩住自己的內心,別再跟過去十年一樣,將自己變成人見人厭的傢伙,單純只想領一份薪水,可以對自己與家庭有所交代。放棄曾有過的夢想,拋下對於未來的想像,選擇當一位平凡無奇的上班族。但,人生世事難料,在三十一歲那一年,父親離世,公司面臨結束營業的窘境,三位同事看在辛苦做的事情沒有結果,還想再拼一拼的情況之下,選擇走上創業一途。這一走,差點走到人生盡頭,也幾近崩潰,摧毀折磨自己的靈魂。
接下來十年,又一次將自己捲入另一波風暴、龍捲之中。比起前面十年,我的角色從僱員,變成創業者,然後是經營者,再來又變成僱員,而後則是自顧者。屢次變換不同的身份,再加上年齡增長,體力大不如前,解決處理問題的反應跟速度,已不像過去那般,可是面對問題的心智或心臟,稍微變得堅強、茁壯。過去,會影響自己的事物,越來越無感,而在乎、在意的事情,同樣開始退化、淡化,似乎理解到什麼叫做「歷經滄桑過後才能有的惆悵」。
《做事先得學做人:職場生存必備學》是我最新的出版書籍,也是為了跟我一樣在職場曾有過迷惘的朋友而寫。相較於過去的內容有所不同,此次增添不一樣的觀點,每篇文章分成三個部分,從(一)職場現況及面對問題遭遇的分析,再加上(二)我個人過去曾有過的親身經歷,以及(三)身在四十歲再度創業的我所能給予的職場生存技巧,期望能夠讓你(妳)別再跟我走上一樣的冤枉路,想要好好做事,還是得先搞清楚怎麼做人,事情才得以做下去。
希望,這本書能幫得上忙。也期望,我走過的冤枉路,可以成為借鏡。有些事情、有些地雷,做過踩過就夠了,別跟我一樣,人生繞了好大一圈,才慢慢回到軌道上,有些根本不需要去體驗的事情,能迴避就沒無需硬往坑裡跳,再看看自己已年過四十,想要奠定成長的基礎,早已晚人很多步,何苦伴隨著遺憾與悔恨過著。領悟人生的疼痛、折磨,不需親身經歷,看看我,將我當成你(妳)的養分,讓我變為你成長的小幫手。也許,你應該也值得成為比我更好、更優秀的人,並且獲得更棒、更精彩的職場成就。
畢竟,有個墊底的我在你前面,看一看、笑一笑,有個傻瓜在前面亂闖,別誤當成榜樣。但,至少那個曾在前方中箭、中彈,更甚者時常跑去當砲灰的我,歷經各式各樣的折磨到不成人樣之後,還能繼續活著分享這一切,希望你能過上比我更好的人生,掌握職場最佳的生存技巧。
2019/07/16(二) 網路書店預購開跑
2019/07/19(五) 全台書店優雅上市
博客來:https://reurl.cc/d33l8
誠品:https://reurl.cc/y88GD
金石堂:https://reurl.cc/NMMg6
時報悅讀網:https://reurl.cc/aYYg7
唯我獨尊線上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捷克參議院議長9月初帶團來台灣6天參訪引起不少國際關注,也等於是告訴中國,你有你的「一中原則」,我有我自己的「一中政策」彈性。被中國外長王毅威脅的議長也得到像是斯洛伐克、德國、法國還有歐盟的支持。看起來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也逐漸對於中國這種戰狼外交失去耐性,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德國,更著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中美逐漸走向兩極化的情況下,歐洲會怎麼做?
我們可以先觀察一下捷克訪台的後續效應。首先在中國外長王毅歐洲行引起批評之後,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箎後腳跟著就到了跟中國友好的希臘跟西班牙,要趕在習近平參加歐中峰會之前打好關係。相較於王毅,他比較低調,而且都在強調一帶一路的合作,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也只說「個別大國唯我獨尊,強權霸凌,毒化國際關係」。
中國在跟美國關係持續惡化下,是很希望可以拉攏歐洲的。但是王毅這次歐洲行之後,彭博的分析最好笑,用了一個新聞標題叫做,「歐洲剛剛從中國宣布獨立」,說歐洲在日益兩極化的世界裡,選擇團結對抗北京。所以王毅在記者會上威脅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才迅速回應說,「歐洲人會密切合作,而且要求中國尊重,說這樣威脅在歐洲是不合適的。他還說歐盟不會成為中美競爭中的「玩物」。要知道外交界是行禮如儀,馬斯直接打臉王毅其實象徵歐洲面對中國有新的基調和方向。
不過這是真的嗎?這些年來,很多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在中國侵犯人權、利用歐洲的開放市場和欺負鄰國時,出於商業上的原因,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想這次不是說說而已。就在王毅離開不久之後,德國政府在9月2日首次推出「印太戰略」,有沒有覺得這個詞很熟悉,印太戰略我們比較常聽到是美國的說法,過去德國會談亞洲政策或是對中國的戰略,但是用印度太平洋的概念去參與或是打造未來國際秩序的決心,真的是滿罕見的。
想當然這就是衝著中國來的,不管是宣稱有南海九段線主權跟中印邊界和巴基斯坦的分進合擊,還有對於民主台灣的侵略,甚至對於歐美國家在新疆、西藏、香港問題上的威脅,德國的「印太戰略」是強調跟亞洲國家,像是日本、印度以及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協一起合作。而且不只是本國,也要在歐盟層面推動架構21世紀國際秩序。裡面關心的議題當然就包括加強多邊主義,增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公平的自由貿易,和對抗氣候變遷,促進人權和法治。
在這個印太戰略裡,德國強調的是要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在這4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到了2018年,德國國內逐漸對於經濟依賴中國有所警覺。德國工業聯合會還站出來警告不要過多依賴中國市場。2019年開始,針對新疆還有香港議題,德國政府和德國大公司受到來自公眾更大的壓力和批評,要求他們不要為保護商業利益而忘記人權價值。
德國總理梅克爾就一直強調對話,因為她擔心如果政策太強硬會導致中國對德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以及德國對中國出口採取報復性措施。德國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還有醫療物資對中國的依賴性等等也突顯了德國的弱點。這些都是她知道,但要小心處理的。
中國《環球時報》在德國推出印太戰略的隔天就登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忻華的評論文章強調,德國跟美國之間的分歧不斷擴大。德國強調的多邊主義跟川普政府推動單邊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重商主義不同。還說川普點燃的美歐貿易戰,也不理會歐洲和德國的安全要求,說這個新的印太戰略實際影響力不大。其實他說的還是有一點有道理啦,川普繼續執政,我想美歐是很難有什麼新的局面,但中國別忘了拜登現在的民調也不低,他的路線跟德國就是一致的。
我想接續觀察的重點就是習近平在9月14日要在線上跟歐盟領導人舉行的峰會,習近平的首要目標是防止歐盟和美國拉幫結派對付中國,而且透過相互投資關係牽制歐盟。但是歐盟在德國主導新的印太戰略下,只會對於中國投資限制越來越多,並且把人權議題納入討論。不過實際狀況有待觀察。
以現在的美國來說,歐盟要施力還是有困難,比起美國現在逐漸讓本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歐盟聽起來只是想更多元化,而且還要在兩個不可靠的超級大國所主導的世界中保留一點自主權。不管下一任美國總統是誰,這個目標都不會變。無論是哪種方式,中國的外交官們最好在未來的訪問中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太囂張。你覺得歐洲能夠成功減少對中國依賴嗎?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唯我獨尊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你可能對於一個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的歸因。
多數時候我們直覺上,會覺得他陷入了困境、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低谷跟低潮,或者是他遭逢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於「自殺」這個主題,有一位專家,他是「紐澤西里查斯托克學院」的心理學家,叫「大衛.萊斯特」,他專門研究這個主題。
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從很多的角度去研究,他透過2500多篇的學術論文的發表,探索「自殺」和其他事物的關聯。
包含酒精、憤怒、抗憂鬱劑、星座、生物化學、血型、體型、憂鬱症、藥物濫用、槍支管控、快樂、假期、網路的使用、IQ、心理疾病、偏頭痛、月亮;音樂、國歌歌詞、性格類型、性向、抽煙、靈性、看電視,以及開闊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部分,只要是跟「自殺」有關,或有人把它跟「自殺的研究」扯上關係;他都全部涉獵。
所以你可能會想喔,萊斯特他透過這些研究的蒐集,他應該有得出一個統一的「自殺理論」吧?
然而,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到目前為止,他只有提出一個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想法,或許可以稱為「自殺理論」。而這個「自殺理論」呢,萊斯特把它稱為「沒有事務可怪罪」。
你可能在這之前會想,自殺率最高的人,是那些生活最苦的人;而萊斯特和其他人的研究則發現喔,可能正好相反。生活品質比較高的人,自殺反而會更普遍,因為他「沒有事務可怪罪」。
怎麼說呢?萊斯特他說喔,如果你不快樂,你有東西可以怪罪你的不快樂。像是政府啊、經濟啊,或別的東西;那有一點可以讓你對抗自殺。但是呢,當沒有外在的原因,可以去怪罪你的不快樂的時候,人是最可能自殺的。
他利用這個概念,解釋為什麼非裔美國人的自殺率會比較低?還有為什麼盲人在恢復視力之後,通常會變得比較有自殺的傾向?還有為什麼青少年的生活品質提升之後,自殺率通常會升高?
這裡面就浮現出「沒有事務可怪罪」這個主題。
你想想看哦,一個盲人在他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之前,他至少可以怪罪,是因為我眼盲了,所以我會遇到這些困境。
可是當他眼睛看到之後,他已經沒有這個理由,可以當成是「他怪罪的標的物」。這時候你想,他還遇到了主觀上的不快樂,或者是主觀上的困境,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怪罪,自殺是不是成了他的選項?
就像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他追求財富,他總覺得他的困境,可以透過錢來解決。可是當他真的有點錢了,他發現困境依然是困境;那你說這樣的人,他連一個責怪的對象都沒有,他是不是很容易讓自己走上,那最不好的結果呢?
可是就算是像萊斯特這樣的一個專家,他自己都承認,他對於「自殺」的研究,他並不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
比如說喔,到目前為止我們不太清楚,人們在自殺前尋求協助的百分比;而且對於自殺衝動的這個議題,所知也不多。
一個人決定自殺和他真的去自殺之間,相差多少時間?我們甚至於不知道,自殺成功者有多少人是罹患了精神疾病?
萊斯特他就表示,這個議題有太多的爭議,估計值從5%~94%都有啊!他自己很無奈的表明,他說「人們期待我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和朋友閒聊的時候,他常常承認喔,我們真的不太清楚人們為什麼會自殺?!
其實今天拿「自殺」這個主題,跟你做分享,我想有兩個點是我很想要進一步,去做一些思想上面的探討。
第一個點,就叫做「沒有事務可怪罪」。
這裡面是不是常常,我們背後隱藏了一個假設的信念,叫做「我的問題、我的困境,一定有一個外在的、物質的解決方案」。
而不是回到自己的內在、回到自己的生命裡,很真實的去問自己,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而不是透過這些外在的、物質的去做填補。
當我們是透過外在的跟物質的,去做填補的時候,難怪當那個你一直追求的事情終於到手了,反而是你走向自我毀滅的開端;這裡有多麼大的矛盾跟諷刺啊!
而第二個我想要做個思想討論,就是關於「自殺」這個主題的研究。
我們常常會覺得,某些專家他一定要有於那個領域的答案。然而這個研究,卻很有趣的告訴我們,可以說是這世界上、這地球上,關於「自殺討論」的最權威的人,他自己承認,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人會自殺?
這說明了一件什麼事情,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信心,覺得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
比如說吧,「偏見」這個主題。
「偏見」是不是我們已經先預設了立場,我常常會遇到很多朋友,他從來不花時間,甚至於不去看自己的預設立場,自己對於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他根本不想、也不會去承認,自己原本的觀點可能是錯的。他寧可抱持著一個錯誤的想法,堅持走到底。
然後搞的自己很辛苦,別人也很辛苦。這裡面是不是又浮現了更多、也更大的荒謬呢?
然而在我真實的生命經驗裡,那種對於事物真正理解通透的人,他反而不會給你那種偏見式的、預設立場式的,不管是說辭還是答案。
當他要對任何事情下任何結論之前,他總是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他的「前提」是什麼?他怎麼思考、爬梳這件事。
然而他的答案,是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才會成立?如果這個條件不成立,那它的答案也只能參考,甚至於要推翻他自己。
所以囉,這不免讓我想到所謂的「無知」是什麼?
或許,有一個最明顯的判斷標準供你做參考。所謂的「無知」,就是那一個人信誓旦旦的、預設立場的、大言不慚的,直接告訴你,他的偏見就是對的。
那麼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有一種不由分說的篤定、有一種唯我獨尊、我一定是對的,這樣的自信。
那麼或許它是個訊號,你是否願意在此刻停下腳步,去針對你所相信的,還原它應該有得脈絡。
或許透過這個過程,你對於很多事包含信念、包含他人,所謂的寬容、所謂的智慧,是透過這樣子能夠成長出來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您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真正在面對很多事物、很多他人的時候,怎麼樣去還原它應該有的脈絡。
在真實的人際裡面,每一個人都會有包裝,都是社會化過程的結果;這無關於對、錯,因為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正確的方法,能夠去理解別人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那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並且在這之後,透過有效的問句,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也是圓滿我們人生當中的一個必然的前進。
10月15號的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唯我獨尊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書名叫做《改變自己的藝術》。這一本書說到在歷史上,人類受過三次很重的挫折;或者是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羞辱。
第一次來自於「哥白尼」;因為哥白尼指出,地球其實不是太陽的中心。也就是說喔,我們所認知的一切,並不是繞著我們人類打轉。
而第二個羞辱是什麼呢?第二個羞辱是「拉馬克跟達爾文」。他們兩位提出了「演化論」的原則,告訴我們人類其實是猴子的後裔。
換句話說喔,我們之所以能夠以人類獨有的生理條件,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不是因為我們是上帝的選民。
而是在自然法則的狀況底下,一切的偶然造成了今天的人類。所以呢,感覺起來我們也沒什麼了不起!
而最後一個挫折跟羞辱,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那些難以覺察,但是呢,又真實存在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的言行舉止。
所以呢,我們從來就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而且不止如此哦,只要我們活著,就不可能擺脫潛意識的魔爪。
當你聽完這些,還感覺到人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存在、人是一個所謂的萬物之靈?不知道這些想法,會不會對於活於現代的我們,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呢?
其實也不用談這麼遠哦,我們談一些我們生活上,比較近的部分;到底那個「自我」啊、到底那個「我」啊,它到底有多大呢?
比如說,我們在跟別人交換想法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觀點跟角度,我們往往是堅信不疑的;而且我們會有很多的預設立場。
原本的「討論」,很快的會變成「爭論」。雙方呢,都會互相指責對方無知啊
、愚蠢啊、沒有看見真相的能力啊!
在這些討論之中呢,毫無交集的思考方式跟邏輯語言,就像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設備,就算研究的對象相同,還是雞同鴨講。
所以呢,我常常會感受到喔,真正的智慧並不是在於能夠明白真理,而是在於能夠接受自己的真理,跟別人的真理,都是真理;儘管它們可能不一樣,甚至於是南轅北撤。
我們能不能去承認,自己其實也是戴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只能看到,光譜裡面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
其實這就讓我想到,丹麥的物理學家「波耳」他所說的:「正確的意見的反面,是錯誤的意見;但是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外一個真理。」
所以呢,從波耳的角度,其實真理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對或錯的二分法;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真理,往往是能夠並存的。
希望今天跟你分享的這些,不會讓你覺得太哲學、距離你太遙遠,因為畢竟引發今天分享的這一本書《改變自己的藝術》,它的副書名叫做「22則讓生命轉彎的哲學練習題」。
其實不管你會不會接觸哲學,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在於你有沒有思考的能力?
然而「思考的能力」,它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於你能不能接受多元的觀點、你能不能接受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外一個真理?
如果回到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我們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也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有時候,能夠真正解決爭端的方法,並不是去判斷到底是誰對誰錯,而是在於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切入角度。
這是一個「思考」的練習,它更是一個真實生命,要平衡圓滿的重要能力。
你想想看,如果你跟你最親愛的家人、跟你的伴侶,每天針對任何事情,柴米油鹽醬醋茶;你都要去爭個對錯,你們還能夠好好在一起嗎?甚至於,你真的能保證,你所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