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麼死的?|歷史驚奇
唐代詩壇巨匠李白於寶應元年(西元762年)離開人間,卒於當塗(今安徽省馬鞍山),享年62歲。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有不同的說法。
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61歲時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可惜行至金陵發病需要折返。此為「腐脅疾」之初期,即膿胸症,後回到當塗,最終死於當塗。晚唐詩人皮日休〈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認為李白是因酗酒致疾致命的。
另外,有人卻認為李白是溺死的,因為李白愛酒,也愛月、愛狂,他在安徽採石磯夜遊,因喝醉了酒而下江捉月亮,不幸溺水身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稱:「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看來,李白的死因與酒有關,那麼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溺死的呢?看來只能是一個謎了。
唐摭言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 諺語新知
科舉是古代讀書人踏入官場的最佳途徑,但是參加科舉前怎麼考,考什麼是很有講究的,因為科舉也是有難易之分。《唐摭言》中就有描述考進士科的難度,「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呢?
隋煬帝於大業元年(605年)首次開進士科,為科舉的開始。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細化,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在唐代初期,秀才是各個科目中才是最為重要的。但是秀才設置的時間不長,高宗年間就已經廢除。而剩下的科目中,屬於「文科」的就只有明經、進士兩門。明經一科,就是要明白儒家經典,主要考核內容就是考經學和時務策。在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正式頒布了由大儒孔穎達(574-648年,孔子31世孫)主持編撰的《五經正義》。如此一來,儒家經典有了官方教科書,於是經科的難度大大降低,學習官方正統的經學就可以了。
進士的情況就不一樣,進士科主考策論以及詩詞歌賦,並且要求文理兼長,對考生的要求較高。在武則天當政的時期,為了與唐朝宗室、善考明經的士族抗衡,特別重視進士科的地位。於是,她將殿試制度化,通過當面問答來評奪進士之間的優劣,並將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舉世皆知。為了奪得這天下第一才子之名,學子們考進士的動力就大大提升。但是進士科不但講求文采,也講究考生的名氣。士子在應試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會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薦,叫作「行卷」。這亦令考進士的難度大大增加,要成為進士,天分和名氣缺一不可,加上每年進士只錄取二十個不到,隨時要考十多次方有機會成功,所以當時人才會稱「五十少進士」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中國歷史 #歷史
唐摭言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貴人多忘事 | 諺語新知
「貴人多忘事」現在多數是求人辦事時會用到的一句話,往往是對方忘了你拜託他要做的事,用來打完場的。不過原來這句話的本意不但充滿諷刺意味,還帶有些許恐嚇的意味。《唐摭言》卷二:「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僕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台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僕,僕安能有色於君乎?」到底是誰寫出這麼一段話呢?
開元五年,有位叫王泠然的書生考中了進士,但由於朝廷每年錄取的人數太少,就算中了進士也沒法立刻當官。一次,御史大夫高昌宇巡查時,路過王泠然居住的宋城。這位御史大夫曾經在宋城任縣尉,王泠然也曾與他同事。沒想到高昌宇居然完全忘記了這位曾與他共事的進士,一場來到居然沒有邀請他。王冷然越想越氣,於是乎寫了一封極為強硬的書信,希望高昌宇能為他引薦一官半職。
這封《與御史高昌宇書》可謂古往今來,最有性格的自薦信。信的開頭就罵道:「僕之怪君甚久矣」,第一句就是「我怪你很久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重臨宋城卻完全沒有想到我。接著又繼續罵:「明公縱欲高心不垂半面,豈不畏天下窺公侯之淺深」,就是或許你心高氣傲不想和我來往,但是你就不怕天下人說你的是非嗎?當年我也受過你的教導,如今我也是進士了,整個黃河以北只有我一人而已。你要是好好對我,我也會將以往你薄待我的事情忘記。其實大家都是文人,應該同聲同氣,絕不能因為富貴就將故人忘了。你見我這麼慘的份上,幫我引薦一官半職,也不算過分。但要是你貴人多忘事,把我給忘了,有朝一日,我出其不意,也到了中央為官,我一定側眼看你,到時候你就會後悔的。
這封信從開頭就開始罵,罵到最後還狠狠地威脅了一番,也還真的挺有性格。不過據《唐才子傳》的記載:「泠然,山東人。開元五年,裴耀卿下進士,授將仕郎,守太子校書郎。工文賦詩。氣質豪爽,當言無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這位王泠然雖然性格怪異了點,但也是公認的才子。要是大家是高昌宇,看到這封威脅信,會怎麼做呢?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中國歷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