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本校榮獲師鐸獎教師 曾宛如特聘教授】
.
曾宛如特聘教授對於教學、研究有極大的熱情,臺大法律系畢業時應屆考取司法官及律師。但由於一心一意想投入學術研究,因此進入臺大法律研究所就讀,取得碩士學位後出國深造,先後於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碩士學位、英國倫敦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返回母校任教。主要教學領域為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票據法等,五次獲得臺大教學優良教師、二次獲得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殊榮。
曾老師曾擔任臺大法律學院科法所所長、副院長、院長兼法律系系主任。任內為使法律學院同學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努力募款全面升級教室硬體設備。為落實教學國際化以拓展法律學院同學的國際視野,募款設置供學生出國交換、實習及留學的獎學金,並積極開辦英語專業課程。
曾老師十分重視品德教育,將如何為國家培養好的商法律師、具有專業知識的法官及法務人才視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以培育優秀且品性端正的學生。曾老師努力讓教學內容深入淺出、互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她認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是法律人必要的條件,因此藉由分享案例與人生經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所謂公平與正義,不在於口號,而在於實踐;也不在於過度傾斜正義天秤的一端。
法律系課業繁重,曾老師曾遇到遭到家庭劇變的同學以致於無法如期參加國考;也有同學因壓力在考試前情緒崩潰。她的方式都是耐心傾聽、理解,必要時連絡其他老師、家長一起協助,陪伴學生共度難關,只希望學生們不要放棄自己。很多人最後能找回自己,這是曾老師最樂見的結果。
曾老師獲知得獎後表示,擔任教職可以跟善良而純真的同學在一起,充滿樂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在她心中,教育不止是百年大業,更是社會進步、良善的基礎,她樂於承擔這份工作,且如履薄冰,努力不懈。
.
#師鐸獎 #曾宛如 #臺灣大學法律系 #臺大企業暨金融法制研究中心
哈佛大學入學條件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八卦
長春藤裡的長春藤
最近有幾個美國亞裔學生申請大學的新聞,很讓人注意,我來幫大家注解一下重點。
比較受注目的是哈佛被亞裔學生告入學歧視的新聞,因為證據太充足,原告要法官不用審判了,直接判哈佛違法。證據力多強大呢? 連哈佛自己內部在2013年的分析報告,都說對亞裔有不公平的標準。原告找來的專家,杜克大學經濟系的Peter Arcidiaconoe出具的專家報告說,一個錄取哈佛機率為25%的亞裔學生,如果其他條件一樣,只是換成白人,錄取率變為36%,換成拉丁裔的話,提高為77%,而換成黑人的話,錄取率則高達95%。
...Continue Reading
哈佛大學入學條件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八卦
父母的背影
我的父親出自高雄的農村。
大學畢業後,為了養家做過很多工作。
後來最主要的工作從事養殖漁業相關產業
我有幾個患者的家長是在湖內、茄萣養魚的,經常有話題可以聊。
雖然我沒有父業可以繼承,但父親努力工作的身影,對我影響是很深遠的。他很強悍,可是幾乎沒有打過我(在那個年代的父親,這是少見的)。
他的缺點當然很多(還好他不會看到這篇XDD)
但對我的正面影響是巨大的。
我也期許我也可以做孩子的榜樣。至少他長大後想到父親,是個正面的形象。
我想,我們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好的「背影」吧
(為什麼我會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呢?)
這張照片,是三十多年前跟爸爸去澎湖義診的時候照的。
最近一位負責哈佛大學醫學院入學面試委員十多年的的教授告訴我,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每年收到全球大約八千分申請書,初步篩到八百人之後,進行面試,最後錄取一百五十人入學就讀。這位教授負責面試這關,要把八百人篩到最後一輪一百五十人。我很驚訝的聽到這位教授和她的委員會的成員們,認為面試的目的,是要找出那些人來唸這裡會快樂、適合當醫師並且可以熱愛他們的工作,我想,也許成績、論文數目、過去在校表現多優秀,在這八百人當中已經差異不大了。
跟台灣的學生一樣,很多哈佛申請人會在申請書中寫上一些到偏鄉、開發中國家的服務經驗。只是美國還沒有聽到厲害到像台灣,還有專門的公司(營利的,且不只一家),可以提供志工旅遊服務,讓學生家長付錢,利用暑假送小孩到開發中國家服務,增加履歷。哈佛大學的教授說他們看的是consistency,意思是說,要看看這些人是否真的始終如一、持續地在做些工作。教授說,如果一個學生真的很關心弱勢,他不會忽然到了要申請學校才開始。哈佛大學委員們曾經用consistency這個條件,抓出一份作假的申請書:某個學生寫道他去牙買加的soup kitchen (免費供餐給街友的服務)服務了十二天,細心的教授去查了之後,發現這個人是跟家人去牙買加度假十二天,其中花了兩天去soup kitchen當志工,拍照留念。為什麼口試委員可以抓出來這個作假? 因為從這個學生前面的紀錄,看不出來他會有興趣和熱情去做的事情。
每當放榜季節,就會有許多網路文章報導某同學考上或申請上醫學系,有時候這些報導會講這些學生立志習醫的是因為小時候家中有人經歷疾病之苦。這跟我父親立志習醫的故事很像,他在1945年左右,因為美軍轟炸台北,我的祖父帶祖母、七個小孩舉家到大屯山腳躲避空襲數月,我的祖父染上感染症(不知道是瘧疾、或是腦炎)過世,兩歲就喪父的父親,從小立志要當醫師救人。第一年考上中山牙醫,讀了一年後,利用生物實驗課翹出來重考,實驗課的助教跟同學說他考不上的,後來重考上了北醫牙醫,當了第四屆學生,據說當時台幣十萬元捐給學校,可以從牙醫系轉藥學系,再加碼可以轉醫學系。家裡沒錢,所以父親沒有轉系圓醫師夢,就這樣繼續唸完牙醫系,之後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做住院醫師,然後在台北開業。
開業以後,父親沒有改變初衷,他跟馬偕醫院從1980年代開始利用每年暑假期間到澎湖的離島義診,連續去了十年後,馬偕因為換了院長停辦,他用個人的力量自己去,前前後後總共持續了三十年。不跟大醫院去後,義診需要自備器具,他去高雄拆船公司購買輪船上拆卸下來的壓縮機,自己裝上木板和輪子。有幾個小時候依稀記得的畫面是,父親帶著一家人到離島義診,我負責拖著父親自製的壓縮機,在前往將軍島的小船上,一面暈船嘔吐。
很多參與過義診服務的醫師會質疑義診的成效,因為看一次、給一次藥就可以治療好的疾病真的很少。但牙醫的義診不一樣,例如拔牙是一次就好。我爸爸還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他幫比較辛苦的病人免費裝假牙。他曾經幫服刑人、身心障礙的病人免費裝假牙,他需要在現場打模後,飛回來台北找技工做好假牙,之後再飛去澎湖一次,親自幫他們裝上,這種免費服務做了很多年之後,因為擔心這樣做會影響當地牙醫師的生意,才停止。
照出這張三十多年前的照片,是因為最近爸爸帶著孫子們去澎湖旅遊,重溫過去三十年爺爺走過的足跡。(我們家還在美國所以這次沒跟上,但下次是一定要的)。我認為那是孫子輩們非常好的教育。這讓我想到我在南非的牧師有一次講道問的:你給你的孩子們什麼畫面? (甚麼樣的身影?) 南非許多人在家中有酒窖,酗酒的問題也嚴重,牧師在台上演出醉酒的爸爸,問:這就是你想要給孩子們的畫面嗎? 其實牧師在講的是impartation (有點難翻譯的字),老師傳遞知識給學生叫做impart知識,前提是老師要先有知識,那麼父母親impart character (品格)呢? 做父母的要先問自己有什麼可以好的生命性情可以impart。
離開臨床太久,我已經沒有辦法給自己的小孩診治病人的畫面和身影,也許小孩長大後記得爸爸的身影是滑手機、對著筆電打報告、讀paper,或是偶而去演講。 但是我還是需要勉勵自己,把從我爸的身影那得到的impartation(希望有):
第一、 始終如一、持續 (consistency)
第二、 關心比自己更辛苦的人 (莫忘世上苦人多)
第三、 當個傻子 (有時候)
這幾件事情傳遞給下一代。
(遲來的)父親節快樂,謝謝爸爸。I am so proud of you, daddy.
哈佛大學入學條件 在 成績差也能申請上哈佛博班? - 留學板 | Dcard 的八卦
為什麼這本書的主人翁條件貌似不佳,卻能申請到哈佛博班呢? ... 既然大學認為這位學生成績好,那它們才會送入學邀請,是不是草包,在入學前變知道了 ... ... <看更多>
哈佛大學入學條件 在 【如何申請美國名校?哈佛準研究生秘訣大公開 ...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