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末代周朝天子為何躲高台逃債|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債台高築」一詞的典故來源,實在是中國一段荒唐與苦澀的歷史。
典故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台。」唐代顏師古註:「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債)急,乃逃於此台,後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齡等著《晉書•食貨志》對此也有記載:「王赧雲季,徙都西周,九鼎淪沒,二南堙盡,貸於百姓,無以償之,乃上層台以避其責(債),周人謂王所居為逃責(債)台者也。」
這段歷史講的是戰國時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當時秦國日益壯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憂心忡忡。這時,楚國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周赧王便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會合一起出擊。不料,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這樣,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台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台稱為「逃責(債)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狽避債境況呢?其實,這是周王朝滅亡的一個前奏曲。西周時期的周王室,無論土地、人口、軍事、經濟力量都是最強大的,各諸侯國都認真地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些諸侯國發展起來,周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黃花,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特徵:
一是版圖縮小。周平王東遷初期,周王室尚擁有以成周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還可堪稱「小康」。然而,這種境況,周平王的子孫卻不能維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於虞國滅掉虢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變局,關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為周王室所有,只能侷促在東部的數百里間,從而降為二等諸侯國。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擁有的土地,東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財力窮困。東周王室土地大為縮小,收入銳減,財力窮困當是自然之理。其實,周王室到處「乞討」索求的窘況,在春秋初年就顯露了出來。周平王死後,繼位的桓王無力置辦喪葬用品,於是派人向魯國索求。周襄王時沒有乘車,也派人到魯國去討。周襄王死後,為置辦喪具開銷,又派人向魯國要錢。王室地盤小,財力弱,諸侯國與王室的地位自然顛倒了過來。
三是天子權威迭落。東遷以後,周王定期到全國各地視察考核諸侯政績的「巡狩」再沒有進行過,諸侯也不朝見天子「述職」了。按照舊禮制,諸侯新君王繼位的「請命」和「受命」儀式也沒有了。在諸侯的爭霸鬥爭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號令諸侯的旗號,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為了「尊」他們自己。更有甚者,鄭莊公公然開著軍隊搶割周人麥谷,同周王對攻,並射箭擊中周桓王肩頭。對這個「大逆不道」行為,卻沒有一位諸侯國站出來表示譴責。
四是諸侯僭越禮制。戰國時期,周王室權威微弱。各諸侯國內的貴族紛紛起而打倒國君,新的貴族起而為諸侯。這些新貴族先在國內奪取了政權,後又稱「王」,向天子的目標進軍。從此,周天子獨專的「王」號喪失,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君,而諸侯卻都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天子」了。
五是王室內亂不斷。戰國時期,小小的周王室發生分裂,分成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後,東周和西周實行分別治理,各自為政並互不相統屬。毫無力量的周赧王又從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於西周君下。西周和東周這兩個小政權,後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見。
六是宗法制度崩壞。西周時期的王權,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緊密相結合的,被稱為「王綱」。進入春秋以後,東遷後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諸侯國力量強大起來,諸侯與周天子間大宗、小宗的關係就動搖了。宗法制度的破壞,使得固有的社會秩序崩潰。
這些特徵已經預示著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脈已經不絕如縷。周赧王時,周朝既小又窮,可是還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懼的秦國,這個「把頭伸到餓虎口中的壯舉」,不但欠了一屁股債被人催討,而且激怒了秦王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將軍摎討伐西周。西周君忙趕到秦國叩頭謝罪,把所轄的36個城邑和人口3萬全部獻給秦國。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繼死去,秦國把周王室傳國的九鼎取去,西周滅亡。西周滅亡後七年(公元前249年),秦莊王滅東周。至此,東、西周兩個小政權皆被秦滅。
周王朝的滅亡教訓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為鑑,為政以正、勤、廉、儉為本,從而使政局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繼位後,制定刑律,減輕刑罰,施善政於天下。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內外交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周厲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國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興」,可幽王是個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斷送了。周平王即位後只得遷都洛邑,西周政權傾覆。周王室衰敗之勢已經不可輓回,但周朝的君王們還要擺周天子的派頭,既要維持王室的各種開銷,又要給來朝的諸侯以賞賜,財政必然發生很大的困難。「天子不求私財」的面子也就顧不得了,到處伸手索討已成常態。
在周王室衰敗過程中,「政以賄成」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第一次劇烈變革的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興起,私有制發展,傳統的淫逸暴斂的貪賄方式和新型的以財賄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貪賄結成的惡果反覆出現。天子貪圖享樂,喜好聲色,親近權奸。卿大夫貪利私慾,各地斂財,富有積聚。
《詩經•大東》中云:「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揭露東方的大小諸侯國被徵斂得連織機上的織品都空蕩蕩了。《詩經•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講的是譴責高官貴族對人民的強取豪奪。於是,如柏楊先生所說的那樣:「這個立國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學派讚不絕口的周王朝,在沒有一聲嘆息中滅亡。」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周天子地位下降 在 賴小脆 Facebook 八卦
早上看到新聞,
今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慈故能勇。
老實說我還不知道真正的意思,
上網google看一下,
原來是老子的經典名句:)
。。。。。。。。。。。。。。。。。。。。。。。。。。。。
名句的誕生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珓第六十七章
讀懂名句
我擁有三件珍寶,我持有它們而且珍惜它們。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儉樸,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慈愛所以產生勇武,儉樸所以能夠寬裕,不敢為天下先,反而獲得愛戴,成為人們的領導。如果捨棄慈愛去追求勇敢,捨棄儉樸去追求寬裕,捨去退讓去追求爭先,那麼就將走向死亡之途了。三寶中,慈愛是最重要的,用慈愛之心來征戰,能夠得到勝利;用慈愛之心來進行防守,能夠得到鞏固。上天要來救助人,必先用慈愛來衛護他。
名句故事
為政者若能勤儉愛民,體認「儉故能廣」的道理,將更能獲得百姓愛戴!唐太宗便是一個好例子。
唐太宗認為身為國君,必須先以人民生活安定為念,壓榨人民滿足自己奢侈浪費的生活,無疑是割自己腿上的肉來吃一樣,雖然吃飽了,但是身體也糟蹋了。一個國家會滅亡的原因,不外乎是群王為達成自身欲望罷了。有了山珍海味、歌舞笙簫,欲望會愈來愈膨脹,需要的費用也會隨之增加,這麼一來將會陷人民於困苦之中。於是唐太宗自我提醒,不要掉入欲望的深淵。
一日,大臣們向唐太宗建議,「夏之月可以居台棚」,認為宮中濕氣太重,對身體有影響,因此希望唐太宗趕快建築高殿。但是唐太宗婉拒了,他說:「在濕氣重的地方雖然對我的健康不好,但是建造一座宮殿需要一筆龐大的費用。從前漢文帝打算營造宮殿時,發現需要的費用相當於十戶普通人家的資產,就打消念頭了。而我的德行遠遠不及漢文帝,卻要更多花費來建宮殿,這怎麼行呢?如果這麼做,將是身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職的地方!」
唐太宗愧為明君,他以儉樸自居,為百姓帶來富足的生活,進一步締造了大唐聖世!
新說名句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爭奪到些什麼,而是貢獻了些什麼!多少頂尖的風雲人物在歷史中淹沒,然而讓我們歌頌的,卻是常常奉獻自我成就他人,不計較得失的耕耘者。
「提燈天使」南丁格爾,原是出身名門貴族,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護士的地位低下,而南丁格爾放棄了自身的享受,自願擔任護士。
當時正值英俄戰爭,南丁格爾前往前線,她不嫌辛勞,親自為傷患清洗傷口、消毒、包紮,並且按時換藥,努力改善伙食。不但如此,她經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滌傷患帶有血跡的衣物,維護環境的衛生。
南丁格爾每天晚上提著一盞油燈,在四公里的巡診線上逐一看顧傷患的病情,為他們唱歌,給他們溫暖與安慰,常常一天工作二十小時以上,也不以為苦。
因她的努力,傷兵的死亡率大為降低,從百分六十下降至百分之○‧三,她一直堅持著,直到英、俄停戰,最後一名士兵離開戰場,她才回到家鄉。
回國後,南丁格爾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因她的貢獻良多,世界紅十字將她的生日五月二十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是什麼力量讓南丁格爾捨棄原有的名門地位?該是她對病患的慈愛,讓她擁有更巨大的勇氣,因為這份大愛,讓這位柔弱女子成為勇敢的巨人!(商周出版社)
周天子地位下降 在 無待堂 Facebook 八卦
【盧斯達:超譯《六國論》— 想解決問題 卻無意中成為國家滅亡的注腳】
特區政府改變考試安排,收窄範文考核範圍,不考《六國論》和《岳陽樓記》。有人認為,這是教育局為了「避諱」,以免那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觸動北京神經。
雖然話就話一次半次,個人亦不相信長期由工商理科人掌管的教育局,會有這樣的意識形態敏感度;但既然保安局近來也說過,要「清理」好教育界,未來在這些關節動刀,亦非不可想像。2019 年初,中國也在考試中刪除了《史記.陳涉世家》,那篇就是寫一個在大澤鄉起義的秦國公務員。所以要杜絕以古非今的歪風,港中一體,拿《六國論》來祭旗亦合乎「新常態」。
六國論的前設問題
《六國論》表面上講六國其實並非打不過秦國,只是六國競相向秦國獻媚自保,不去團結抵抗,最終被逐個攻滅。然而《六國論》不是史書,而是一篇史論。寫史論,必然會挑選自己合意的素材,亦無意扮演「上帝視覺」。秦國的西北軍事體制、軍事技術、全民皆兵的程度,就遠遠優勝過其餘六國;最快「胡服騎射」的趙國、以及同樣鄰近蠻族的燕國,也撐持很久,就因為他們技術上體制上與秦國相似,但他們總量太小,就算國家換代升級,僅只能自保,打不過秦。
越接近「華夏」,時間就流得越慢,也就是其他傳統國家,像齊、魯乃至周室,都因為周制難脫,貴族政治橫行,擁抱蠻風的速度不夠,是結構性問題。戰爭時期,就是一場軍事技術升級的競賽,像德國已經研究核武器,美國也要落場爭,才搞「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六方團結,當然好難,大家彼此都有新仇舊恨;但即使合眾,是否就打得過軍事已經升級的秦國?等於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六個國家聯手,是否就打得過美國?至少中東國家真的團結圍毆過以色列,但也打不過。
六國作為地理的犧牲者
回到戰國,技術既然要更新,當然要跟外面接觸。秦國在西邊邊境,幾乎全部與「非周天子領土」接壤,也就是他們不斷與蠻族交流,又打又降,互有勝敗,有利輸入戰爭技術。而北方的趙、燕兩國,也有很長的異族介入線,他們也跟外族打仗和交流。三條在「周天下」北面的長城遺址,就是對外頻密交往/戰爭的事實物證。
而處於「周天下」中間和核心位置的國家,就受到地理詛咒,因為他們較難接觸外面,他們的鄰國,又是是升級換代極慢的技術弱國。戰國時期也有「資源詛咒」的概念,你血緣上越接近周王室,那你的封地就越接近中原,身份尊貴,但也因為這樣,從先世以來就截斷了與異族文明接觸/打仗的機會,那就從創業開國之先,已經將滅亡的成局寫在了牆上。
澶淵之盟與六國論
《六國論》作者蘇洵飽讀詩書,而且比較實務,未必不知道是否賂秦,可能都改變不了結果。然而,蘇洵寫這篇文,不是在乎秦國為何稱霸,他是想問,宋國如何面對敵對的遼國和契丹人。
蘇洵生於 1009 年。在他出生 6 年前,北宋面對契丹人遼國侵略,激戰一輪之後,宋軍已經基本形勢佔優,朝廷竟然決定議和,訂「澶淵之盟」,「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宋人還每年向遼國課金,與遼國互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簽了,已經是政策。幣是歲歲輸,而且遼國還可以要求你加課金。
在之後長大的蘇洵,想必覺得喪權辱國,形勢亦不可持久。他寫《六國論》講一個道理:我們向蠻族輸幣,能夠解決遼國問題嗎?會不會重覆六國被秦國打爆的結局?雖然他力主宋人不應走向課金保平安,但「澶淵之盟」還是確定了輸出戰馬和屬於國防重地的燕雲十六州,仍然由遼國控制。
當時停戰,是由於遼軍大將被流矢射殺,加上宋真宗「親征」到達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其實借勢進攻,奪取燕雲十六州,亦未嘗無可能,反正宋軍也可說是自衛反擊;但宋帝選擇議和,明明很想要回十六州,但沒有以戰勝國的身份索要。
議和可以令軍費支出大幅度下降,之後幾十年確實亦基本上和平;然而這燕雲之地,仍然成為宋人內心的刺,最後成為自己的滅亡遠因。之後的宋人,仍然很想奪取燕雲之地。也有後繼皇帝透露過自己有「山後之志」。
多年以後,被契丹人長期欺壓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形勢更加複雜。金國要打遼國,就自然拉攏宋國,宋人因為太想要回燕雲十六州,竟然答應。最終金兵打爆了遼國,但同時金人也通過合作看清了豬隊友戰力何等腐敗,於是轉個頭又攻打宋國,後者兵敗如山倒,金人擄去宋國宗室,那就是南宋岳飛說的「靖康恥」。
《六國論》在蘇洵年代,受惠於刻印技術發達,文章流傳甚廣,也有很多 Fans 去學其寫作方法。在朝廷圈子,蘇洵有極大影響力,甚至被譽為「一人改變宋初浮靡文風」的 KOL,與韓愈、孟子等以鬧交著名的地圖炮宗師並列。
因為「澶淵之盟」的刺激,產生了《六國論》,也產生了最後的主戰派宋徽宗。因為「澶淵之盟」的記憶,他們對燕雲十六洲 (或廣義的收復中原)更加執迷。面對金國聯金滅遼的提議,徽宗竟然傻呼呼答應,並夢想著金兵如約歸還燕雲十六州,並且可以長期保有勝果。最後金兵反悔,當然是實力主義,但藉口還是燕雲十六州的歸還接收問題。
靖康恥雖然可歌可泣,但某程度上就是決策失誤,導致事態更嚴重。
之後宋室南渡。經靖康一役,宋人已經跟金人結成世仇。到蒙古提議想聯宋滅金,宋人就馬上應允了,因為宋人實在太想金人陷家產,之後的都是歷史。
宋的軍事弱勢以燕雲開始,也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多次陷入毀滅性泥沼,最終亡國。不是輸幣令其滅亡,而是「燕雲復國運動」令宋國徹底陷入致命戰略被動。
六國論作為宋人愛國主義的物證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文本似乎想力挽狂瀾,但似乎它在宋國邁向毀滅的路上,產生了負面效果。《六國論》想要解決領土不完整和輸幣予蠻夷的地位失序感,但燕雲十六州卻是無法突破的技術瓶頸。當技術無法突破,就算多麼團結一齊行動,都無助事態。遼國滅亡之後,宋還是打不過金,便說明了宋人自身有某些軍事、體制、後勤的長期缺陷,便不是大家齊心就能解決。
最大的問題是,宋國處於多個民族帝國並立的困難時代。正是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宋人在文化上淡雅,但在政治上激進。宋人並不擁有天下,是事實,也是今日的現狀,但士人自視為中華,便非常憂患。他們喋喋不休討論甚麼王朝屬於正統,潛意識便是害怕「我朝不是正統」。宋人幾次重大起落,都是「自視為中華」的意識形態和現實起重大衝突的結果。
尚武是應當的,宋軍亦不是如教科書般說得文弱,否則怎能對抗遼軍很多年;在歐洲已經大片淪陷於蒙古鐵蹄的時候,南宋也頂了很多年。然而文人精神世界建構的尚武,往往用錯地方,他們內心難以接受中國已經變成「國際」,有不同的國家,領土爭議必然導致產生不必要的敵國,而後續戰爭亦可能引致自身徹底滅亡。
宋國在多民族諸帝國的壓迫下,也發展出某種國族主義,否則不會兵敗時有軍民死戰殉國的光輝歷史。然而「宋人愛國主義」就是由於精神高尚、現實骨感的不調和所致,由於自己不是真命天子,所以更要努力去證明。越努力去證明 (要收復燕雲之地),就越遭遇失敗,越失敗就越要去證明,惡性循環。
聯金滅遼,從了;聯蒙滅金,又從了。自己加速作為戰略緩衝的鄰國滅亡,戰略上看來愚不可及,卻完全表達出宋人在心理上隱秘的共通矛盾。因為他們太恨遼國。遼國比他們強大,宋人不可以做阿二,為了戰勝遼國而不顧一切;為了戰勝遼國,造成了靖康之難。
現在的宋人愛國主義
宋人愛國主義在香港也有,因為我們一直在秦政以外,但自己又被異族殖民統治,大家就不斷離岸地製作中國符號,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戰後古裝劇、金庸小說、新儒家大一統史觀、中國水災香港捐錢、愛國者認為香港才是真正的中華.......都是香港人當年扮演了南宋角色的物證。在蠻族的包圍下,宋人只能更加確信自己就是正統,就是中華文明的傳人,才能自我定位。
當新中國在文革終結後拋棄共產主義,進入國際政治之後,他們完全吸納了香港創造的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想像,他自己固然成為「正統」的統治者,香港在他們眼中則成了蠻夷,而中國人看世界,則尤如回到 11 世紀的中原。外面有西夏,有遼,有金,有蒙古。而中國的燕雲十六州,可能是晶片制程、美元霸權、香港和台灣等等。說來原來《六國論》是中國人此時此刻很應該讀的救國書。
宋「朝」情結,苦害過香港,也正在將中國拖入泥石流。
周天子地位下降 在 周朝、周天子南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我读史记发现周朝的地位貌似是突然降低的,之前虽然威信也不高,但是起码许多国家还把周国当成共主,景王的儿子子朝篡位,晋国还帮着讨伐,显王时期秦国会诸侯还要在秦国, ... ... <看更多>
周天子地位下降 在 周朝、周天子南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我读史记发现周朝的地位貌似是突然降低的,之前虽然威信也不高,但是起码许多国家还把周国当成共主,景王的儿子子朝篡位,晋国还帮着讨伐,显王时期秦国会诸侯还要在秦国, ... ... <看更多>
周天子地位下降 在 歷史.doc - 台東高中 的八卦
(A)指居住在城牆外廣大農村的被征服者(B)是奴隸,主要來源是戰俘和罪犯(C)地位和國人有 ... (A)各國競相發展軍國主義,實施富國強兵之策(B)周天子大政奉還,將權力移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