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開學,台灣高校里就沒有陸生新生了。》
#請耐心等待官宣#
前兩周,一位學弟在公眾號後台問我,學姐學姐,請問該怎麼報考台灣啊?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到四年前,赴台就學前人可供參考的資訊不多,我一邊備戰高考,一邊纏著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去台灣讀書的學長,追問他一切關於台灣的消息。
那時候的我,還未磨去虎牙尖尖,單純、冒著傻氣,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我想找陸生招生網,來告訴學弟該怎麼做,結果輸入「陸生」二字,跳出來的居然是「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陸生哺乳類動物」雲雲。
嗨,我都忘了,陸生這個詞,若不是處在兩岸語境中,還真的很難反應過來是講什麼東西!陸生,是指從大陸去台灣念書的學生。我,是其中一個。
本想找說明文件,卻發現今年的招生須知寫著:「請耐心等候官宣」,我當時以為還沒更新,就回復學弟,你關注這個網站,偶爾上來看看。我當年是四月份留意,五月份報考,成績出來後填報志願。注意哦,一旦填報台灣學校,則以台灣志願優先,大陸志願會無效哦。
我讓他先好好復習,拿下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他給我發了好多個感嘆號,說好的!這樣朝氣蓬勃,我真為他高興。鳳凰花開,畢業季後,九月份又來了,下次回學校呀,大學里又會出現很多追著我們問長問短的可愛小大一了!
#此陸生,彼陸生#
昨天,好多人發私信問我,「你看到這個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
其中談到疫情和兩岸目前的關係形式,「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升讀」?讓人困惑,是指現任陸生大一升大二,還是說現任陸生可以從大學升研究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用「升學」呢?「自願」又作何解,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看到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對海外留學生的關懷,我相信官方同樣會保障我們的權益,不想過度解讀,但難免為台灣捏一把汗。
北藝大陸生楊正濃用三年時間,在台灣取材並拍攝了國民黨老兵人物紀錄片《日暮·歸鄉》。
當時,正濃帶著萌芽的念頭,跟我說自己的這一個想法時,他說:
「我們是新一代的陸生。但要知道,1949年也有一批陸生來台,他們是當年稀裡糊塗跟著蔣介石來台灣的人。我們是可以‘回去’的,而他們,有很多直到離開人間,也不能回到家鄉看一眼。要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我不曾意識到,未來我們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台灣。
山東律師高秉涵爺爺也是一位老陸生,在台灣的這些年,每逢大年初一,便對著淡水河,流淚大喊:娘!我想你啊!而等他終於能回大陸了,母親卻已離開人世。
藝人郎祖筠在節目里說,父親當年跟奶奶說出去買東西,結果一買就是四十年,郎奶奶再次看到他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幾十年你給我買什麼好東西了啊?」
我們這一代陸生,對於台灣,
或許沒有這樣撕心裂肺的血淚,
卻像是大人在爭吵中摔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我們哭,我們鬧,
我們滾地,我們尖叫,
卻不起任何作用。
終於,我們學會了把它默默藏在心裡,在綿長的思念中,以孩子的青澀而天真的視角,跟時代的傷痕妥協,和解,繼而成長。
#亞細亞的孤兒#
我一位對大陸的態度偏激的朋友,他看到新聞後,也很震驚,「天啊!」我說是的,以後學校可能沒有陸生了,等我們這群人畢業以後。
陸生群里有同學說:「真成了一座孤島。」
最近我總是哼起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回想過去一年我看到的一場名為「台灣大選」的狗血鬧劇,因選舉,台灣各族群、世代空前對立,小小一座島,2300萬人,在政治的操弄下,草木皆兵,暗潮洶湧著無解的仇恨和矛盾。我感到難過。
昨夜的陸生,悲從中來。
那昨夜的台灣呢,大家在幹嘛?
台灣被世衛總幹事譚德賽點名,今天,此消息傳到台灣,從官方到民間一陣狂轟濫炸。
「已被罵翻了,不知怎麼了,好像集體瘋狂,不同聲音出不來。」老師如此回復。
台灣好像平行時空,或是被一個真空玻璃罩罩住了,任何聲音都傳不進去,也冒不出來。外界只能看到裡面的人誇張的面容和滑稽的動作,瘋狂自娛自樂自導自演,同時,不斷催眠、消耗與窒息著自己。
台灣昔日榮光何在?傲視亞洲的姿態,經濟的騰飛,城市的浪漫、悠閒、溫情,文化的底氣,思想的開放、包容、人民的幸福、互愛、 所有的所有,讓我難過。
除了島上的異類,真正有感觸的,也只有我們這些在台灣生活過、耕耘過、親身經歷過、並喜歡她的「陸生」了吧。
2016年,我懷抱被兩岸一家親媒體塑造的對寶島的完美幻想而來。但現在,我目睹以上所述,沒有對台灣失望,而只是讓我對她的感情,更踏實而真切了一些。
是的,我對她,多了一層憐惜,彷彿看穿她的弱點,觸碰到了她最柔軟的地方。如果可以,我多想盡自己所能,守護這一座小島。
#悲情城市#
在台北冬季雨夜,我的思緒總是難以平靜。原來,台灣是一座悲情城市。她的基調,其實是微涼、透著寒意、濕嗒嗒、淅瀝瀝的雨季。
一個台灣人跟我說,「台灣啊,只要瞭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它實在是不容易!而如果看著她一路走來啊,也要感嘆一句:台灣啊,實在是不簡單!」
我在無數個徬徨而無助的夜晚,在無數個人生失意的關口,被這座小島的溫存所治癒。
但當我撕開她的微笑面紗,看到她傷痕累累、不斷陷落沈淪不可自拔的時候,我竟是恨自己!
我恨,我恨我只是一昧索取,一昧計較,一昧不滿,卻不能為她做點什麼。我無數次被她拯救,如今卻連陪在她身邊,都不能做到。
我問陸生朋友,你明年就畢業了,那你在台灣找到自己想要的了嗎?朋友是個果斷而決絕的人,但那天,她沒有回答我。
我相信,在她搜索記憶的過程,出現在她眼前的所有幸福、溫暖、驚喜、悲傷、懊惱、氣憤,所有「好的、不好的」的集合體,是她與台灣的私事,是屬於她的、宇宙最獨一無二的寶藏。
#陸生來台,最重要的「完成」,不是學業#
年近七十的台灣老師跟我說:「其實你們陸生啊,來台灣,最重要的不是學業。」
官方賦權的不對等,被來自民間額外的照顧與福利所融化,人際交往的無奈,被早餐店老闆娘的加倍關心沖淡,社會輿論的曲解,因寒暑假來自遠方的一句問候而消散;
經受打擊、又被溫暖裹挾,
經受挫敗、又被幸福治癒。
「最美的風景是人。」很多人不同意,我也不同意。因為台灣最美的地方,是她可以讓每一個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在離開前,找到自己最美的樣子。
我們面對的,
除了每個人本該經歷的大學歷程,
論文黑洞,社交壓力,就業困境,
還有一層,
是「陸生」這個身份所賦予我們的,
渺小的個人與巨大的時代對質時,
那浩浩蕩蕩的失重和掙扎。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就已然被拋了出去,我們要靠細幼四肢,找到著力的平衡,在所能被測量的理性認知域值的最兩極,從中找到人性最「蠻不講理」、最感性的觸動。這是專屬於「陸生」,專屬於我們這群人的功課。
我一直都知道,出現爭端時,陸生總是同時承載台灣和大陸雙重的排斥、謾罵、嘲笑,自我懷疑,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是家常便飯。
填補幾十年前兩岸撕裂留下的巨大傷口,是精衛鳥般幼稚與不自量力,但是我們,從未停止嘗試這樣做。
所幸,我們總是用自己發出的最幽微的光,吸引來了無數的太陽。我們除了手執真理,往往選擇擁抱超越真理的那一份深情。
陸生的學習,除了書本和專業,還有在這特定歷史時空下,進行的一次人間救贖。一次人生的自我完成。
我總是覺得,網絡和現實,也是兩個平行空間,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岸的網友從沒見過彼此,卻對對方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我為陸生,為每一個踩在晨昏線上,卻毫不猶豫選擇奔向白晝的我們,而無比驕傲!
我相信,陸生來台,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會「沒有意義」,我們這批人,就是在見證歷史,我們是大筆頭下的小墨點,我們是波濤前頭的細碎浪花,我們精神充沛,我們雀躍明朗。
未來,若有人將每一個陸生的心路歷程寫下來,就是一部兩岸交流真實又夢幻的時代標本。我們來到台灣,就是站在歷史的第一線,並用親身體驗給了自己明確而唯一的答案:光明,一直照亮黑暗。
#我對台灣的態度#
那天M在刷抖音,她說靠,某個中國企業家在這次疫情給美國捐了好幾個億,他怎麼這樣呢,也不看看這一年來美國做的那些鳥事!
我說,其實我挺能理解的。
無論未來,台灣和大陸之間發生什麼,無論兩岸網友有多少過不去的坎,無論台灣人對我們的偏見有多大,如果未來台灣有風災、水災或任何問題,我一定會為她獻上我的那一份,而誰詆毀她,我第一個不允許,我要像守護一座花園一樣,牢牢地守護她。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個企業家在美國經歷了什麼,也許在我們看來,美國和中國不夠友好,兩國人並不總是善解人意。
但是這位企業家,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他有自己的鄉愁。也許他在舊金山遇到了自己的初戀,也許他在華盛頓求學,也許他在紐約度過人生某個重要的階段,遇見改變自己命運的老師,結交伯樂與知己;
他在加利福尼亞看見了美麗的風景,他在曼哈頓經受第一次重創,又重振旗鼓收穫了華爾街第一桶金。而現在,他眼裡沒有別的,他只知道,大洋彼岸,那裡有他信任和牽掛的親人與朋友...
台灣於我,是一樣的。台灣於我們,是一樣的。我就是這樣想的。我愛台灣,她也是我的故土,我的家鄉,沒得商量,永不改變。我是陸生,我今天是,明天是,畢業了也是。永遠都是。
#為什麼?
#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從16年到現在,我目睹了三屆陸生畢業離開,某個八月份的深夜,一位大四學姐發文,說自己此刻就在世新順安街和大坪林的十字路口,看著這條自己來往了四年的路,她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即將要離開了。
大選過後,生活歸於平靜。
我和一位台灣阿姨喝咖啡,她問我:「那你什麼時候回去?」我說我希望繼續讀研。她說啊,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都待不下去了,你怎麼還會想要留下來?
我一下子就哭了。我真的一下子就哭了。我用力撰著阿姨的手,眼淚嘩嘩掉。我說:「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我從前很孤僻,和家人關係也不好,不是值得疼愛的人。2018年,我大二,遇到困難,休學了。
台灣朋友若莓一個人從坐飛機來珠海找我。她不知從哪裡幾經周折,聯繫上我初中同學,問到我家的地址。她對大陸一點都不熟悉,從澳門過關,倒好幾趟公交,拖著箱子,在深夜十二點多,帶著所有老師、同學對我的祝福和期待,一堆的小禮物和卡片,來到了我家門口。
神經病!真是個瘋子,神經病!
她帶來老師給我買的一塊香皂,丟給我,讓我把這個臭烘烘的自己洗徹底、衝乾淨,跟她回台灣。我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有病吧!我真是莫名其妙,我翻了好幾十個白眼,根本不想理她,也不想讓她進我家的門。
你算老幾啊?
我根本不把你當一回事,
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憑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你經過我同意了嗎?
你在自作多情什麼啊?
系上的老師來大陸上課,特意轉車到珠海,想來看看我。我嚴厲地威脅媽媽,如果讓老師過來,我就再也不出門了!老師知道我不願見面,就手寫一封信寄給我,兩頁紙,滿滿的字。包裹里還有一盒酥餅和一隻保溫杯。
那一年,在我睡覺的時候,我媽總是偷拍我的背影,為了拍到我的正臉,還要聽我的腳步聲,等我出現在轉角時突然咔嚓一下!我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師父和學長姐關心我,大家私下裡跟媽媽打聽我的近況,想知道我好不好。想看看我的樣子。
我慢慢地意識到,
原來有人這麼關心自己,
原來有人比我更希望我能夠好起來。
再回過頭來時,我恍然大悟,這些跟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對我這麼好,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呢?
他們為我做的,我為什麼感受不到,為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也是這樣無數次被我的冷淡和無情拒之門外,我的心難道是石頭做的嗎?我的良心是被狗吃了嗎?
是我在台灣遇到的師長、同學、陌生人,逐步打開了我接受他人溫暖的感官。
也許就是要這樣才能「回頭」吧。
我們都要在人生某個時期,
遇到某位長輩,在和他們的相處中,
返照自己與父母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在與他們的交談和相伴中,
理解父輩的用心良苦和偉大無私。
才恍然,能拯救自己於深淵的,不是加倍加量的小白藥片,而是勇敢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並大聲、大膽地回應!
台灣,就是這樣,安排不同的角色,跟我講不同的故事,給我以「回頭」的力量,讓我修補從前被自己放逐、逃避、得過且過的每一段瑣碎的親情與友情。
#台灣教會我們柔軟#
未來還能待多久,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更不知道。師父說不信我們師徒緣分這麼淺,我說我也不信,我不信我與台灣的緣分這麼淺。
第一代陸生(老兵)的鄉愁,是悲傷的,疼痛的,是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是走向未知與遺憾。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的鄉愁,是恬靜的,是溫馨的,我始終堅信,兩岸共同的未來是明朗的,黎明定將到來。
學期結束,回廣東。
飛機起飛,我俯瞰窗外,開始自言自語:
「台灣,太美了,你要等我回來哦。綠色的,好像衣服的補丁。你們看那邊的海,海和天連成一體了。好長好長的海岸線,看到白色的風車了嗎?農業規劃得真的很好,魚池,間隔在密集的農田之中。看上去非常混亂,實際上是井然有序的。」
「藍綠色的,你們還找得到海和天的邊界嗎?我真的找不到,就好像我在這裡生活久了,我在台灣生活久了,我已經找不到,我,和台灣的邊界。」
「師父說,我前世是雲遊詩人,因為我對土地,沒有依戀感,我從來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我喜歡到處走,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想念家鄉,不會想念,這些停留過的地方。」
「是我在台灣遇見的人事物,讓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台灣給我的太多了,我開始感恩,開始重新去看待養育我的每一片土地,所以我是因為台灣,才重新去看待我生長的家鄉,珠海,廣東,甚至於,整個中國。」
「我有一位陸生朋友,她寫了很長一篇文章,我都不記得了,只有最後一句是,感謝台灣,教會了我,柔軟。柔軟?這不是很奇妙嗎,我們離山過海,孤身一人,橫渡彼岸,我們學會的,不是堅強,不是獨立,而是柔軟,柔軟的心,柔軟待人,柔軟待事,柔軟地,對待自己。」
「這不是很奇妙嗎?台灣沒有告訴我,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里要如何武裝自己,她只告訴了我,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放鬆自己,舒展自己,打開自己。是台灣,給了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我現在,用這一雙眼睛,去眺望一整個宇宙。」
「其實剛剛,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我哭了,因為我這次回來,最想見的那一個男孩子,我沒有能夠見到,但我哭了一下我就不哭了,因為這小半年啊,我遇見的,新的人事物,使我根本來不及沮喪,來不及悲傷,我活在巨大的幸福感之中。」
「這個時間,是高考剛結束,學生填報志願的時間,有很多學弟妹問我:學姐,我該不該來台灣讀書,該不該去台灣交換?我只叫他們問自己,你們喜歡台灣嗎?」
「如果喜歡,那所有的,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兩岸的矛盾,都沒有辦法阻撓你,因為你喜歡,而只要你喜歡台灣,台灣就不會辜負你。」
「我不會相信網絡和媒體告訴我的一切,我只相信,我懷著巨大的喜歡和熱切來到台灣,而台灣又是如何,用最美好的,最光亮的回饋給我...」
2020.04.10
凌晨執筆
圖文簡體版🔗:
https://mp.weixin.qq.com/s/WfyXMLC29O5nIIcRUFhP3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細女第一次上鏡講嘢.... 你的月亮又如何呢? 《第108故事分享: 公主的月亮及Johari Window》 從前有個公主由細到大都好鍾意望住個月亮, 佢好多時一望就望足成晚, 因此成日都冷親發病。 有一次公主大病緊嘅時候, 佢仲想要去花園望月亮。國王好擔心就問佢: 「你點樣先可以唔好成...
周哈里窗未知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婚姻當中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隨著兩個人分工的不同,各自的世界越來越不一樣,在認知上的公開區也就越來越少。
這時候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聊,另一個人懶得問, 這個「未知區」就會越拉越大,再想溝通就難了。
那些懂得經營婚姻的人往往能有意識地製造新的話題,發掘新的興奮點,不斷開發和擴大公開區,縮小未知區。對於他們來說,「三年之痛」、「七年之癢」的問題可能會大大減少。
取自《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我在松菸誠品的直播中,談到這篇摘文的概念,我想把原文拿出來補充。「你說的和別人聽到的,很可能並不一樣」,這說法也是昨天提到的重點。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32711376915391/
有效的溝通,是以大家都能感知到的事實為基礎,擴大對彼此的理解。適切的同理,能幫助雙方把連當事人自己都不一定能清楚覺察的部分,慢慢談出來,變成共識。
譬如說,有對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關係漸行漸遠,話少了,似乎愛也淡了。但在某次因為觸景生情,意外談到彼此年輕時剛剛認識的那一個瞬間,當時的一見鍾情,讓雙方眷戀懷念。
先生才在這股情緒帶動之下,提到現在太太的眼神常放在孩子與手機上,有時候想找太太說話,但太太常心不在焉。還好這個開誠佈公的冒險,得到太太善意回應,也覺察到自己長期忽略孩子的爸爸,也是自己的情人,承諾多找一些雙方能獨處的時間。
這種先生很難得,在傳統對男性的制約下,還願意坦誠自己的受傷。也是因為觸景生情帶動了情緒,這實在超級巧合。
太太也難得,知道這個時候得好好接住先生的情緒,讓關係能修補靠近。如果太太這時慣性地選擇忽略,下次要有這種開放性溝通,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之前有朋友談到,家庭溝通可以用在職場。我於是倒過來想,職場溝通也可以用在家庭作參考。
商管類的書,我在版面上很少分享。但在職場談溝通,那有相當具體的目的性,不管牽涉到的是專案的合作,還是業績的達成。
簡單來說,在職場工作的人,也不是吃素的。其實認真研讀,都是心理學,都可以回到人性的交鋒。
今天晚上9點半會有這本書的贈書直播,不管對職場或家庭有興趣的朋友,都歡迎參與。傾聽、表達,以及兩者結合的溝通,是各種關係要維繫的必要活動。
祝願您,能靈活運用多元知識,裨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
|周哈里視窗|
沒弄懂溝通區域,怎麼溝通?
【文/ 路騁】
▍「溝通漏斗」
我年輕的時候玩過一個遊戲,就是一群人圍坐在一起,主持人跟第一個人小聲說一句話,然後這個人把這句話原封不動地悄聲傳達給第二個人,以此類推。按道理說,傳話沒什麼難度, 而且主持人說的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阿蘭德龍,我愛你。」結果到最後一個人大聲公布時,他聽到的是:「樓上的沒有樓下的高。」這和原話已經相去甚遠。這個遊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你說的和別人聽到的,很可能並不一樣。
有一個著名的「溝通漏斗」理論:你心裡想的是100%,嘴上能說出來的是80%,別人能聽到60%,聽懂40%,而最後付諸行動的只有20%。
▍周哈里視窗的4 個區域
怎麼避免進入「溝通漏斗」的陷阱,讓溝通達到最佳效果呢?我們先來理解一個關於溝通區域的概念:周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
周哈里視窗根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別人知道— 別人不知道」這兩個維度,將人際溝通劃分為4 個區:公開區、盲目區、隱蔽區、未知區。
所謂公開區,是指訊息對你和他人都是公開的。比如你今天穿了一件黑色T 恤,別人看到的也是一件黑色T 恤,毫無疑問。這就叫作公開區。
所謂盲目區,是指別人知道、你不知道的訊息。比如,你吃完飯沒擦嘴,臉上掛著飯粒而渾然不知⋯⋯所謂「被蒙在鼓裡」,說的就是這種在盲目區的狀態。
所謂隱蔽區,是指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區域,也就是你心裡的小祕密。比如我每個月拿多少薪水,我自己知道,但是你不知道。這條訊息就在隱蔽區。
最後一個,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區域,叫作未知區。比如一個人生了重病,因為症狀不明顯,自己沒有察覺, 別人更沒發現。
從周哈里視窗的4 個象限可以看出來,真正有效的溝通是在公開區裡進行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打開天窗說亮話」。也就是說,要想讓溝通更有效,就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公開區,努力縮減盲目區、隱蔽區和未知區。我們通常可以有3 種方法做到這一點。
第一,請教與反饋。主動尋求對方的解釋和說明,瞭解對方的想法,以此縮小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區。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埋頭於手頭的工作,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的口頭禪是「怎麼沒有人說過呢」、「你怎麼不早點告訴我呢」⋯⋯ 對於這類人來說,公開區域永遠都很小。這裡說的請教與反饋, 不一定是下級向上級、晚輩向長輩,而更強調「積極尋求」、「主動獲取」。就像我經常問別人「我帥不帥」,這就是在主動尋求反饋,雖然得到的答案一般都不是我想聽的。
第二,自我暴露。縮小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隱蔽區。比如,曾經有人告訴我交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對方你的一個小祕密。如果你看過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應該還記得,孫紅雷從來都不好好完成導演組布置的任務,全程就是耍寶、搞怪, 被評為極限三傻的「大傻」,但他卻能收穫最多人氣。為什麼? 想清楚這個道理,你就知道「自我暴露」的威力了。
第三,共享發現。嘗試搞定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未知區。共享發現其實是結合了上面的兩點,相當於在尋求反饋的同時,主動自我暴露。婚姻當中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隨著兩個人分工的不同,各自的世界越來越不一樣,在認知上的公開區也就越來越少。這時候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聊,另一個人懶得問, 這個「未知區」就會越拉越大,再想溝通就難了。那些懂得經營婚姻的人往往能有意識地製造新的話題,發掘新的興奮點,不斷開發和擴大公開區,縮小未知區。對於他們來說,「三年之痛」、「七年之癢」的問題可能會大大減少。
…………
周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
周哈里視窗是美國學者喬瑟夫(Joseph Luft)和哈里(Harry Ingham)共同提出的一個理論,它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 反饋模型」。它把人際溝通比作一扇窗,將其分為4 個區域: 公開區、盲目區、隱蔽區和未知區。
…………
一句話理解周哈里視窗:
你說的和別人聽到的,很可能並不一樣。
.
以上文字取自
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用得上的商學課,全球超過81萬人訂閱,100則超實用商戰策略:用得上的商学课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493831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B149383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E1493831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K1493831
聯經出版
.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周哈里窗未知我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贈書直播_放過他,也是放過自己
討論書籍:
放棄的魚,就是你選擇熊掌的代價:用得上的商學課,全球超過81萬人訂閱,100則超實用商戰策略:用得上的商学课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493831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B149383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E1493831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K1493831
聯經出版
討論概念:
機會成本
沉沒成本
周哈里視窗
關鍵對話
非暴力溝通
非語言溝通
拒絕
.
摧毀溝通的第一大殺手就是好勝心太強。
一味地拒絕,會失去朋友;一味地順從,會失去自我。
婚姻當中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隨著兩個人分工的不同,各自的世界越來越不一樣,在認知上的公開區也就越來越少。
這時候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聊,另一個人懶得問, 這個「未知區」就會越拉越大,再想溝通就難了。
那些懂得經營婚姻的人往往能有意識地製造新的話題,發掘新的興奮點,不斷開發和擴大公開區,縮小未知區。對於他們來說,「三年之痛」、「七年之癢」的問題可能會大大減少。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兩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
周哈里窗未知我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評價
我細女第一次上鏡講嘢.... 你的月亮又如何呢?
《第108故事分享: 公主的月亮及Johari Window》
從前有個公主由細到大都好鍾意望住個月亮, 佢好多時一望就望足成晚, 因此成日都冷親發病。
有一次公主大病緊嘅時候, 佢仲想要去花園望月亮。國王好擔心就問佢: 「你點樣先可以唔好成日為左望月亮而冷親呀?」
公主就話如果國王可以幫佢擇個月亮落嚟呢,就以後唔使望住佢啦 。
國王之後就召集晒全國嘅聰明智士研究各種方法點樣擇到個月亮落嚟。
有人就話個月亮起碼去到成鄰國咁遠, 黐住喺個天空,無可能擇落來。 又有人話月亮起碼成個皇宮咁大, 摘咗落嚟都冇位放。 又有人話月亮應該係個螢光氣體壓縮而成,無人能夠捉得住佢。
係個個大臣議論紛紛嘅時候, 有個宮女細細聲話:「點解無人問下呀公主佢點諗嘅?」
宮女問:「公主呀, 你覺得個月亮有幾大呀?」
公主回答:「大概我手指公咁大啦!」
宮女再問:「咁你覺得個月亮有幾遠呀?」
「我成日都見到月亮掛係前面棵樹上面, 大概嗰度咁遠啦!」
「公主呀,咁你覺得個月亮係咩做㗎?」
「咁靚,硬係黃金啦?」
就係咁,國王就馬上叫人用黃金做咗個手指公咁大嘅吊咀,假裝係棵樹上面摘落嚟俾呀公主, 吊喺佢條頸度。又就係咁, 公主就馬上病好。
佢擁有咗個月亮之後就好開心, 可惜下一個問題就馬上嚟啦。 國王心唸,擇個月亮落嚟之後,如果公主佢第二日又見到個月亮繼續喺個天空度,咁咪穿煲囉?!
於是有人提議不如搵個黑沙罩住個皇宮,有人提議不如晚上放煙遮住個天空, 人提議晚上唔好再畀阿公主行出花園, 種種嘅方法都好似唔係太可行。宮女又細細聲講:「點解又無人問下呀公主佢點諗呢?」
公主點答呀?
公主回答:「 月亮摘咗落嚟之後,梗係會生番個出嚟啦。 我隻牙齒甩咗,都會生返喇。有乜問題呀?」
就係咁,問題就解決啦! 故事帶出乜嘢理念?
凡事唔好成日淨係自己諗埋一邊, 估下估下,不如多問對方意見, 答案可能更加清晰。
根據美國兩位著名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同埋 Harrington Ingham, 係1955年發明咗一個叫做 Johari Window (周哈里窗 - 以佢哋兩個人嘅名為名),用56個 adjectives 形容詞,展示咗關於自我認知、同其他人對自己嘅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情況下嘅差異。由此分割為四個範疇:
(1) 人知,我都知 (又叫做 Open / Free Area ,開放我) - 例如: 我專買舖,係人都知
(2) 人知,我唔知 (Blind Area,盲目我),即是盲點 - 我以為自己好有型,但其實個個都覺得我好樣衰, 但冇人同我講
(3) 人唔知,但我知 (Hidden Area,隱藏我) - 其實我 我內心世界係一隻小綿羊, 好怕俾人呃
(4) 人唔知,我都唔知 (Unknown Area, 未知我) - 原來我識得飛天, 但你同我都唔知
做人嘅目的,就係希望盡量將呢個open同free 嘅 area盡量打開, 咁你就更加能夠了解/改善自己,人哋又更加能夠明白/信任你。 由於你嘅自我認知 (self-awareness) 同埋別人對你嘅了解 (understanding by others) 範圍大咗,咁樣你嘅發揮同埋被接納嘅空間亦同樣增大啦。
點做? (1) 主動問多啲,feedback solicitation, 就會更易令你睇到自己盲點。 例如: 唔主動問都唔知原來嗰個人都覺得我樣衰, 咁我咪打扮得好啲,個格都執返好啲啦。
(2) 主動講多啲自己嘅唸法, 甚至乎多披露自己脆弱嘅內心世界,self-disclosure or exposure, 就會令到其他人更加明白你, 續而更加信任你。 例如同人講:「我心入面有隻小綿羊 ,怕畀人呃, 我要耐啲時間先同到人friend到, 我比較慢熱!」
主動問多啲,講多啲, 透過 other's observation (別人觀察), self-discovery (自我發現), 同埋 shared discovery (人哋同你自己共同發現) 去發掘你嘅unknown area (未知我) , 呢個 area 框住個位, 亦都係叫做你嘅 potential (潛能)啦。
有啲地方你可以繼續收埋唔畀人知, 有啲地方就係始終人哋知,但你自己唔覺。 唔重要, 最重要就係個 total open area大咗,咁你都升呢咗。
好似上面個公主咁,問多啲,講多啲,你懂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