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老爺爺今早過世了,林良的小女兒、國語日報主編林瑋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今天早上照例要幫父親翻身、放鬆肌肉,發現父親已安詳地辭世。
我手邊的《小太陽》版本是純文學出版社,後面版權頁註明:「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版,第二十四次印刷,自六十一年五月到七十六年二月共印六十九次。」書本的定價是一百三十元,那時候一天的零用錢是十塊錢,因為是拿自己的錢買的,等於是自己的資產,空白處還用鉛筆歪歪曲曲地寫著宣示主權:「七十六年婦女節前夕,購於華聲兒童語文中心,十二歲。」
那一年我小六,覺得自己長大了,閱讀從標示注音符號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和《吳姊姊講歷史故事》,跳到金庸三毛張曼娟瓊瑤了,大人閱讀和兒童讀物於我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標示注音符號,子敏的散文雖然沒有標示ㄅㄆㄇㄈ,但他寫自己三個女兒瓔瓔,琪琪,瑋瑋和家中養著狐狸狗如何如何,筆調平和,還是親切得如同童話故事。
六年前,他接受OKAPI的專訪,被問最近讀過喜歡的書,他說是:「《賈伯斯傳》,《翁山蘇姬》,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張靚蓓的《十年一覺電影夢》。」
想想跌宕的前半生喜歡《大江大海》《巨流河》是情理之內:他出生一九二四年,祖父在廈門原有家室,但長年在日本經商,又娶了日本太太,生了林良的父親。林良是長子,一九二四年在廈門一出生就到日本去了,七歲才回廈門。亂世中一家六口一次次棄家逃難,愈逃愈窮,期間,父親見人溺水前去搭救卻意外過世。戰爭終了,林家長子在報館當編輯,隔年報館倒了,他考上國語推行員,被分發到台灣國語日報當兒童副刊編輯,搭船那天,他向母親道別,母親卻躺在床上面對牆壁不發一語,「她很捨不得我走,幾個孩子她最疼我,但是她想,孩子要追求前途也不該阻撓。」亂世之中,生離等於死別,一走就是一輩子。
林良四八年進國語日報當兒童副刊編輯,一九九五年從國語日報董事長位置退下,一待就是四十七年。一九五二年,他三十二歲才與同事鄭秀枝結婚,他說當初來台生活不穩定,直到收到一筆稍多的稿費才覺得可以結婚了。寫作是為了賺取稿費,《小太陽》第一篇文章《一間房的家》,他寫一家三口住兩尺見方的房間裡,做飯就在公共宿舍的籬笆旁搭著更小的廚房,下雨天太太要去做菜,他都有一種送她出遠門的感覺。為了賺錢貼補家用,他大量接稿寫專欄,以「子敏」為名寫「茶話」和「夜窗閒談」。他說自己熬夜寫稿,肚子餓跟大老鼠一樣,東找找,西找找,也研發了許多家庭名點,例如餅乾盒的碎屑加糖沖開水,例如開水沖醬油就烤著麵包吃。
種種專欄之中,最受歡迎的文章,當然是一九五六年起發表的《小太陽》家庭散文,一寫就是十四年,經年累月被問何以寫自己私人的生活?他總是說:「我一直覺得散文從生活中取材最方便、最容易表現文字的獨特也比較有感情。而且那時我在國語日報工作,白天工作很忙,晚上還要寫稿,雖然跟孩子住在同一屋簷下,卻沒時間跟她們談談、玩玩,有一種愧疚的心理,寫作時,會一直想到她們讓我懷念的、有趣的情節,藉著書寫,好像又跟她們在一起了。」
散文中爸爸的形象,和藹,親切,跟外省台灣男人的父親形象全然不同,他幫女兒洗澡「…所以幫這個兩歲半洗澡,等於自己也洗了一次蒸氣浴,渾身是汗。這個小傢伙一切都有『標價』,脫衣服的標價是一塊餅乾,進澡堂也是一塊餅乾,抹肥皂又是一塊餅乾,離開澡盆又是一塊餅乾。…」他帶兩個女兒南下找太陽,正月初三晚上十點出發,隔天六點五十分到高雄,一張全票一張半票花三百二十元,花一百元訂了高雄榮光旅社,遊春秋閣澄清湖,再隔一天搭金馬號到鵝鸞鼻墾丁四重溪,大人九十四元,小孩四十七元,一日遊,然後再返回台北。
全書但凡所有的開銷花費他皆留下物價和明細,看似瑣碎而囉唆,但也意外地替整個時代留下了一份詳盡的流水帳,那是一個小孩子要考初中的年代,那是白色恐怖的年代,那是貧窮的年代,大男人家庭生活,他說是一種冒險,在題材上是一種挑戰,但辛辛苦苦執筆發掘家庭生活的情趣,他希望讀者受了他的感染,也能深刻體認家庭生活的溫暖---時代充滿著威脅和恐怖,但至少可以退回自己一間房子的家,安身立命,創造一個避世的天堂。
「窗外冷風淒淒,雨聲淅瀝,世界是這麼潮濕陰冷,我們曾經苦苦的盼望著太陽。但是現在,我們忘了窗外的世界,因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小太陽了。」他寫長女出生,是心中的小太陽,順著這個意象,他也變成了一片晴朗天空,包容太陽,天空下是藍天白雲,青草綠地,讓好幾個世代的讀者躺在上頭懶洋洋地曬著太陽,能安穩地做夢和發呆。
呆鵝出版社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八卦
林良老爺爺今早過世了,林良的小女兒、國語日報主編林瑋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今天早上照例要幫父親翻身、放鬆肌肉,發現父親已安詳地辭世。
我手邊的《小太陽》版本是純文學出版社,後面版權頁註明:「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二月二版,第二十四次印刷,自六十一年五月到七十六年二月共印六十九次。」書本的定價是一百三十元,那時候一天的零用錢是十塊錢,因為是拿自己的錢買的,等於是自己的資產,空白處還用鉛筆歪歪曲曲地寫著宣示主權:「七十六年婦女節前夕,購於華聲兒童語文中心,十二歲。」
那一年我小六,覺得自己長大了,閱讀從標示注音符號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和《吳姊姊講歷史故事》,跳到金庸三毛張曼娟瓊瑤了,大人閱讀和兒童讀物於我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標示注音符號,子敏的散文雖然沒有標示ㄅㄆㄇㄈ,但他寫自己三個女兒瓔瓔,琪琪,瑋瑋和家中養著狐狸狗如何如何,筆調平和,還是親切得如同童話故事。
六年前,他接受OKAPI的專訪,被問最近讀過喜歡的書,他說是:「《賈伯斯傳》,《翁山蘇姬》,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張靚蓓的《十年一覺電影夢》。」
想想跌宕的前半生喜歡《大江大海》《巨流河》是情理之內:他出生一九二四年,祖父在廈門原有家室,但長年在日本經商,又娶了日本太太,生了林良的父親。林良是長子,一九二四年在廈門一出生就到日本去了,七歲才回廈門。亂世中一家六口一次次棄家逃難,愈逃愈窮,期間,父親見人溺水前去搭救卻意外過世。戰爭終了,林家長子在報館當編輯,隔年報館倒了,他考上國語推行員,被分發到台灣國語日報當兒童副刊編輯,搭船那天,他向母親道別,母親卻躺在床上面對牆壁不發一語,「她很捨不得我走,幾個孩子她最疼我,但是她想,孩子要追求前途也不該阻撓。」亂世之中,生離等於死別,一走就是一輩子。
林良四八年進國語日報當兒童副刊編輯,一九九五年從國語日報董事長位置退下,一待就是四十七年。一九五二年,他三十二歲才與同事鄭秀枝結婚,他說當初來台生活不穩定,直到收到一筆稍多的稿費才覺得可以結婚了。寫作是為了賺取稿費,《小太陽》第一篇文章《一間房的家》,他寫一家三口住兩尺見方的房間裡,做飯就在公共宿舍的籬笆旁搭著更小的廚房,下雨天太太要去做菜,他都有一種送她出遠門的感覺。為了賺錢貼補家用,他大量接稿寫專欄,以「子敏」為名寫「茶話」和「夜窗閒談」。他說自己熬夜寫稿,肚子餓跟大老鼠一樣,東找找,西找找,也研發了許多家庭名點,例如餅乾盒的碎屑加糖沖開水,例如開水沖醬油就烤著麵包吃。
種種專欄之中,最受歡迎的文章,當然是一九五六年起發表的《小太陽》家庭散文,一寫就是十四年,經年累月被問何以寫自己私人的生活?他總是說:「我一直覺得散文從生活中取材最方便、最容易表現文字的獨特也比較有感情。而且那時我在國語日報工作,白天工作很忙,晚上還要寫稿,雖然跟孩子住在同一屋簷下,卻沒時間跟她們談談、玩玩,有一種愧疚的心理,寫作時,會一直想到她們讓我懷念的、有趣的情節,藉著書寫,好像又跟她們在一起了。」
散文中爸爸的形象,和藹,親切,跟外省台灣男人的父親形象全然不同,他幫女兒洗澡「…所以幫這個兩歲半洗澡,等於自己也洗了一次蒸氣浴,渾身是汗。這個小傢伙一切都有『標價』,脫衣服的標價是一塊餅乾,進澡堂也是一塊餅乾,抹肥皂又是一塊餅乾,離開澡盆又是一塊餅乾。…」他帶兩個女兒南下找太陽,正月初三晚上十點出發,隔天六點五十分到高雄,一張全票一張半票花三百二十元,花一百元訂了高雄榮光旅社,遊春秋閣澄清湖,再隔一天搭金馬號到鵝鸞鼻墾丁四重溪,大人九十四元,小孩四十七元,一日遊,然後再返回台北。
全書但凡所有的開銷花費他皆留下物價和明細,看似瑣碎而囉唆,但也意外地替整個時代留下了一份詳盡的流水帳,那是一個小孩子要考初中的年代,那是白色恐怖的年代,那是貧窮的年代,大男人家庭生活,他說是一種冒險,在題材上是一種挑戰,但辛辛苦苦執筆發掘家庭生活的情趣,他希望讀者受了他的感染,也能深刻體認家庭生活的溫暖-\-\-時代充滿著威脅和恐怖,但至少可以退回自己一間房子的家,安身立命,創造一個避世的天堂。
「窗外冷風淒淒,雨聲淅瀝,世界是這麼潮濕陰冷,我們曾經苦苦的盼望著太陽。但是現在,我們忘了窗外的世界,因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小太陽了。」他寫長女出生,是心中的小太陽,順著這個意象,他也變成了一片晴朗天空,包容太陽,天空下是藍天白雲,青草綠地,讓好幾個世代的讀者躺在上頭懶洋洋地曬著太陽,能安穩地做夢和發呆。
呆鵝出版社 在 酪梨壽司 Facebook 八卦
【三月書團精彩書目之四】孤單寂寞覺得冷時,讓Strictly No Elephants為你暖暖心
★部落格易讀版:http://www.cwyuni.tw/blog/post/43468025
.
「養一頭象當寵物的困擾是,你永遠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是書中主人翁的開場獨白。
.
一般孩子養的都是小貓小狗小鳥金魚,只有這個小男孩與眾不同,養了一頭迷你象。
.
小象不只是寵物,也是他最親密的好朋友,他們每天一起散步,雨天小象會用鼻子幫他撐傘,小象害怕人行道上的隙縫,男孩也會使盡吃奶的力氣抱他跨過難關,因為「這都是朋友該做的啊」。
.
某天男孩和迷你象滿心期待盛裝打扮去參加寵物俱樂部的聚會,卻吃了閉門羹。俱樂部門上掛了一個告示牌,明文標示「嚴禁大象入內」。
.
可憐的小男孩和他的小象,就這樣被那些養「正常寵物」的小朋友冷冷拒於門外。
.
彷彿還不夠慘似的,天空忽然下起大雨,寂寞的男孩與小象,淋雨併肩傷心漫步。無對白的大跨頁,灰藍色的街景與路人黑色的雨傘,讓氣氛格外落寞揪心。
.
男孩與小象在轉角遇到一個坐在長椅上抱著臭鼬發呆的女孩,發現她也遭寵物俱樂部排擠,男孩於是提議:「不如我們自己組一個俱樂部?」
.
就這樣,所有孩子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寵物,包括迷你象、臭鼬、刺蝟、企鵝、蝙蝠、穿山甲、長頸鹿、劍魚(?),浩浩蕩蕩組團出發,尋找屬於他們的新天地。
.
沿途小男孩再三確認小象有跟上腳步,因為「這也是朋友該做的」:絕不丟下任何人。
.
他們找到一間樹屋當成新俱樂部據點,在門上掛上「All Are Welcome」(歡迎所有人來玩)的招牌。
.
最後小男孩特別提醒讀者,如果找不到俱樂部,小象會幫你帶路,因為「這就是朋友該做的啊」。
.
【親子共讀筆記】
.
《Strictly No Elephants》是一個關於友情與包容異己的故事,不只故事暖心,畫風也輕柔療癒,大量使用磚紅、秋葉黃、青苔綠、土耳其藍等充滿秋意的顏色。作者沒有特別說明背景城市,但熟悉的街景總讓我想起紐約的秋天。
.
出版社建議適讀年齡是四到八歲,但我覺得故事篇幅適中,用字也不算艱深,三歲左右就能享受共讀的樂趣。愛動物的孩子,光是看到小男孩帶小象散步和奇怪寵物街頭大遊行的畫面就會對這本書著迷;與四歲以上的大孩子則可以進一步討論友情的真諦、學習尊重並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事物。
.
這也是一本適合大人收藏的美麗繪本,經得起細細琢磨,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動。
.
第一次讀《Strictly No Elephants》給小寶聽時,他是個兩歲半的動物迷。當我告訴他寵物俱樂部門上招牌的意思是「大象絕對不可以進來」時,他一臉疑惑:「為什麼?我好喜歡大象喔,為什麼他們不讓大象進來?」
.
我解釋,因為其他人養的都是小貓小狗小鳥金魚這種常見的寵物,只有小男孩養的是象啊。養狗養貓的小朋友覺得養象當寵物很奇怪,所以不想跟他們一起玩。
.
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這個年紀的小小孩腦中還無法區分「常見寵物」和「奇怪寵物」,只對小男孩能有隻小象當朋友這件事欣羨不已。看到男孩和小象吃了閉門羹後垂頭喪氣在雨中漫步的場景,他也陪著他們傷心。
.
我祈禱兒子能保持這顆純真開闊的心,接納包容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事物,也但願他永遠不會成為被排擠的那一個。
.
但若真有那麼一天,他也成為那個被主流團體拒於門外、格格不入的寂寞小男孩,希望他能想起這本書,試著勇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別放棄尋覓志同道合的真心朋友──就算可能只有一兩個,也不像故事中這麼容易在轉角遇見。(未完)
.
→因為太有愛不小心寫太長,完整版共讀心得請見部落格:http://goo.gl/P6EVX0
.
【哪裡買?】
.
《Strictly No Elephants》是三月童書團精選書目之一,這本2015年10月出版的繪本,知名度和銷量不算特別高,但國外書評網站上的讀者評價超優。我和小寶讀過都愛不釋手,立刻決定要介紹給大家。已提前準備現貨讓大家選購,現貨售完也會開放預購。
.
三月書團將於3/1(二)在酪梨壽司臉書開放訂購,本週會陸續介紹本團精彩書目,開團前一兩天也會公布參考書單和訂購流程。請鎖定我的臉書,在按讚的地方勾選「搶先看」和「接受通知」,才不會漏掉重要訊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