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馬林一起》
芬蘭女總理時尚雜誌拍深V露胸照片,引發《我和馬林一起》的運動
當時尚雜誌出版,形成政治風暴時,芬蘭千名女男網友露「深V」力挺!
而且問:為什麼俄羅斯總統普丁可以裸露上身,無人驚訝,且迎接大批女粉絲?
* 去年12月,芬蘭剛剛迎來全世界最年輕的總理之一——桑娜·馬林。
這位34歲的芬蘭女總理的前半生,已相當非凡。
一剛開始人們以為她來自「單親家庭」,但她實際上來自一個同性家庭。
她在2018年1月生了個女兒,兩年半後今年8月才和伴侶步入婚姻殿堂。
芬蘭著名時尚雜誌《TRENDI》這期封面,使她成為討論焦點。
芬蘭企業家Aki Pyysing嘲笑她胸這麼小也敢露,批評她嘩眾取寵。
這個發言居然迅速獲得了芬蘭右翼民族聯盟黨的幾名議員的社群媒體轉發。
他們作為馬林主要的政治對手,似乎想告訴芬蘭人,馬林不能勝任首相這種嚴肅的工作,因為她穿得太不職業了。
挑毛病的人,什麼都喜歡説:例如妝容也要被挑三揀四:她眼妝太濃了。讓她的眼睛和臉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也不那麼性感,刻薄。
這場謾罵讓《TRENDI》雜誌的媒體總監帕羅薩洛很驚訝,「我們以前在女性時尚雜誌上也有過這樣的照片,包括名人等等,但它們從未引起過這樣的反應。」
這些胡亂丟話的人網友顯然忘了自己的潛意識歧視,俄國總理普丁半裸騎馬,半裸游泳都被誇地感覺良好,這就是性別主義的偽善,就是赤裸裸的男女雙重標準。
於是芬蘭一堆女性表態了。
她們在推特和ins上發起「我和馬林一起」的活動,曬出了自己的深V照片。
呼籲大家不要以「暴露」與否,定義一位女性的角色。
這個新聞,比過度激情的美國總統大選有趣多了!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同志相關議題一直是被大家所關注的,但近來越來越多人能接受同性戀,大家也都能用寬廣的心去看待。 「同性家庭」其實並不會與「異性家庭」有什麼不同,有許多研究也都證實了無論是在異性或同性家庭成長的孩子並未有顯著的差別,大家就來看看這個同性家庭的生活是多麽的溫暖有趣吧! 影片授權:@Boiz Dorm男生...
同性家庭 在 洪慈庸 Facebook 八卦
不論性/別,其實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啊。
作為人,我們得花一生的時間去學習成長;往後成為了家長,也免不了得用上餘生去操心如何好好教育孩子。我們一直都是在摸索,過程中自然會有摩擦、晦暗,和種種的不完美。
是的,同性家庭和異性家庭,都同樣可能面對美滿與破碎、和諧與衝突,因為這都是人生平凡的樣貌。
支持同性婚姻合法,不是因為同性婚姻就會比異性婚姻更幸福、溫暖,更不是要追求比異性婚姻更多的權益;婚姻平權,僅僅是讓願意承擔婚姻權利義務的人,不受性別的限制,能有一樣的選擇權。
我們都不完美,我們也不需要是完美的,才能去追求生而為人應有的平等權利。
同性家庭 在 段宜康 Facebook 八卦
如果有人告訴你:
民法修正案的婚姻平權條文,會改變現有家庭制度、會改變家庭稱謂,要嘛他們沒看條文;要嘛根本騙你!
尤美女版本的修正案,只増加了同性婚姻「平等適用」異性婚姻的規定。
現有的家庭,不管是叫爸爸、叫媽媽;還是叫爹爹、叫阿娘,一點兒也不會改變。
只是在家庭型態中,加上一種「同性家庭」。
太多編出來嚇人的謠言,四處流傳。其實都是因為反對的人,提不出正當的反對論點。他們不敢把心裡頭認定同性戀是病態、是該被撲滅的想法講出來,只好造謠來嚇人。
連課本上教導孩子尊重不同選擇、尊重不同特質的內容,都會被曲解為鼓吹同性戀。
健康的性教育也被指責為搧情動慾。
難道我們要倒退到視自慰為骯髒、老師不敢教健康教育第14章的年代嗎?
誰說家庭型態都不准變?
被最高法院宣告違憲之前,美國還有將近1/3的州,禁止跨種族通婚。白人和其他種族的婚姻,不但無效;甚至有刑責。
你以為這是2百年前的事嗎?
哈!這也不過就發生在1967年。
即便在廢止這些法律之後,當年的蓋洛普民調仍然只有20%美國人,接受黑白通婚。
自己嚇死自己之前,先弄清楚確實的情況吧!
http://lci.ly.gov.tw/…/wo…/09/02/09/LCEWA01_090209_00020.doc
同性家庭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評價
同志相關議題一直是被大家所關注的,但近來越來越多人能接受同性戀,大家也都能用寬廣的心去看待。
「同性家庭」其實並不會與「異性家庭」有什麼不同,有許多研究也都證實了無論是在異性或同性家庭成長的孩子並未有顯著的差別,大家就來看看這個同性家庭的生活是多麽的溫暖有趣吧!
影片授權:@Boiz Dorm男生宿舍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同性家庭 在 夫夫之道 FuFuKnows Youtube 的評價
〖SUB CC〗
夫夫的新手爸爸體驗,好累卻好珍貴。
去年一月,我們參與靜宜大學大傳系第12屆的畢業製作。
由「Woman愛睏影像製作團隊」所企劃的實境節目秀《當我們ㄊㄨㄥˊ在一起》
在四天三夜的時間裡,與另外兩組同志家庭相處,
並協助照顧小小孩!體驗新手爸爸的感覺。
然而會有這樣的節目源自於團隊想要探討「家」的形式,
他們認為「家,不單單只有一種形式,
只要我們認為它是一種歸宿,是心停泊的港灣,
它可以給任何一個人溫暖的感覺
這就是所謂的家。」
今年是同志婚姻專法兩週年的日子,
但同志家庭的權益仍受到忽視...
如同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所提出的「少子女化對策納入同志家庭」提案,
關注到修正人工生殖法、子女親權、收養等等議題,
需要你我一起支持與關心。
很開心能夠參與到這麼珍貴的企劃,
很開心能夠認識另外兩組超級可愛又給予我們很多正面影響的同志家庭,
很開心看見這個世代的學生對性別的重視與關心。
那是令人難忘的四天三夜,
用這支珍貴的五十分鐘的影片,
和大家分享關於愛的故事。
🙏歡迎訂閱我們頻道並把這支影片分享給更多人吧!
🙏英文翻譯:小藍
❤️團隊成員「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監製 余國強老師
製作人 方妍茹
攝影 林之詠
剪輯 張瓊文 林之詠
後製 何庭瑩
美術 吳芳瑜 張瓊文
成音燈光 廖淨緹
😍歡迎關注IG
夫夫之道➡️fufuknows
Leo➡️heyitsleo_kai
阿凱➡️eyo_wang
#PRIDE #LGBT #GAY
同性家庭 在 夫夫之道 FuFuKnows Youtube 的評價
《友善城市 一起成家》
第七屆桃園彩虹野餐日,同時迎接第一屆的桃園彩虹遊行。
走在桃園的路上,我們並肩而行
沿途揮舞著各色旗幟,期許讓更多人看見我們。
看見多元的群體與豐富的色彩。
為平權前進,為愛而走。
友善城市一起成家,
有人說家是避風港,有人說能夠放鬆的地方就是家
有人說家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隨著時代改變,家的定義越來越多元。
有小家庭、隔代家庭、甚至同性家庭等等。
當我們願意尊重身邊的各種不同,
便能展現更多家的樣貌,
愛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Friendly city, varied families”
The 7th Taoyuan Pride Parade and picnic day
We walk hand in hand along the streets of Taoyuan.
We wave flags of different colours hoping we will be seen
and our diversity appreciated.
We walk for equality.
We walk for love.
Friendly city, varied families.
Some say home is one’s safe haven.
Some say home is a place where one can relax.
Some say home is where your family members are.
As times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family widens.
There are small families.
Inter-generation families.
Same-sex families.
Different forms of family can surface.
when we truly embrace diversity.
Home is.
where love is.
#Gay #夫夫之道 #桃園彩虹野餐日
同性家庭 在 同性家庭 - Dcard 的八卦
與同性家庭有關的話題. ... 嗯我不是同性者,但我支持同性婚姻,恭喜你們可以結婚了,我愛你們️️️. 愛心. 49. 13. 收藏. 閒聊. 2019 年2 月13 日 ... ... <看更多>
同性家庭 在 [討論] 同性家庭養育對兒童沒影響嗎- 看板MenTalk 的八卦
若不適合在這討論將刪文
https://goo.gl/l7rFDd
同性家庭養育對兒童沒影響嗎
曾淑賢/中原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在最近幾周劇烈的同性婚姻爭議中,除了平等權的論戰以外,另一個最多被提到的觀點是
關於孩童養育與教育的問題。對於反同人士的質疑,許多支持同婚的人士舉證歷歷,指出
國外研究結果一致支持同性家庭與異性戀家庭養育兒女的結果無異,彷彿這已經不該是個
議題,只是反映出對方的歧視與偏見。
現有研究方法的限制
但是,從教育學研究的觀點來看,每一個可能影響孩童的政策本來就需要有更完整仔細的
樣本追蹤,評估孩童發展階段與其照顧家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才能得到比較有說服力
的結論。這方面的研究方法多半並非是以性別或社會學研究為主的學者所熟悉的,也因此
讓大眾對其結果可能有誤判的空間。
事實上,目前這些研究結果幾乎都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卻鮮少被指出的一致性,就是礙
於同性伴侶收養的個案量少分布又廣,這些研究都難以有代表性的取樣,也難以配對比較
或施測評估,以致於這類研究相較於其他教育研究的可信度較低(Eggebeen, 2012)。例如
:美國心理學會APA在2005年支持同性婚姻的摘要中指出:「沒有一份研究發現女同性戀
者或男同性戀者家長的孩子,對比異性戀家長的孩子,在任何重要方面上有不利之處。」
但是,許多學者卻發現其所引述的59份研究都不成熟且有許多嚴重瑕疵和限制 (Amato,20
12; Eggebeen, 2012)。支持此聲明的學者當然也知道此事,卻認為不成熟的知識總比完
全不瞭解好“some knowledge about a topic is better than no knowledge” (p.772,
Amato, 2012),因而聽在支持者耳中,就容易被過度解讀為「毫無差異」的結論。
筆者再以支持者最常引用的數據來源UCLA William’s Institute(美國長期追蹤性別議題
最具權威地位的研究機構)為例,其最新的研究報告(Bos, Knox, van Rijn-van
Gelderen, Gartrell, 2016)中僅有156個同性家庭訪談樣本,佔其總隨機樣本(95,677家)
約千分之1.6的比例(低於實際有養育孩子的同性家庭比例)。而做過家庭訪談研究的人都
知道,願意在電訪中表態的特殊樣本往往也是比較有自信或是持有顯明立場的,因此此樣
本的代表性可能是值得更多斟酌的。
此外,此論文的研究者先將這156個同性家庭中排除掉有經歷家庭變動(離婚或分居)的50
個(佔總數近三分之一),僅使用最後95個女同志所組成的家庭為樣本,以致未能呈現所有
同性家庭的樣貌。最後,此研究對於孩童受影響評估的測量方式,竟然只是使用僅有四個
0-5分的家長自陳問題:「請問您的孩子:1.多健康?2. 多不快樂?3. 面對問題時多冷
靜?4.寫作業時多需要協助?」相信任何人都看得出,用這樣簡單的提問來判斷孩童的發
展是相當不完整的,而且很容易受到主觀立場影響。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分依賴於這份研
究而無條件地支持同性伴侶養育。
同性家庭的高變動率
但類似被排除的樣本在稍早Potter (2012) 的研究中反而被納入了。他們從全美國幼兒園
的六歲孩童中隨機抽樣19107位學童,於1998年開始追蹤到這批孩童八年級(相當於國中二
年級,共九年時間)。根據其數學及閱讀成就測驗表現來判斷孩童的學習成果。結果顯示
,一開始成長於同性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後來在學科表現都比一般雙親家庭差。進一
步階層分析(HLM)發現孩子落後的原因可以被家庭後來的變動次數所解釋。家庭關係不穩
定顯然對學習有負面影響(Rosenfeld, 2015),而單親和同性家庭的孩子皆需要額外的關
注與支持。當然這個研究也仍然有類似樣本數不足的限制,但其掌握到同志伴侶撫養的孩
子比例還是比UCLA的樣本高出兩倍以上。
此外,Potter的個案到八年級時,85%的同志家長已經分手(事實上,女同志伴侶是100%離
異),相較於一般家庭的69%高出許多。其實已經有許多研究文獻一致性地證實,同性家庭
的變動率遠高於一般家庭,特別是女同志家庭(Schumm, 2016)。荷蘭統計局(2015)的十年
追蹤報告亦顯示女同志的離婚率是男同志的兩倍,但其養育兒女的意願卻明顯高出許多。
對兒童性傾向認同的影響
最後,同性養育對孩子發展和學習之影響程度雖然仍待更多嚴謹的研究確認,但在引導和
鼓勵同性傾向的結果十分明顯(因為親身的示範)。統整諸多研究結果可推估約有40%同性
家庭的青少年認同自己是LGBT,是同儕的三倍以上(Schumm, 2016)。如果這些孩子因這樣
的引導更認同自己的同性傾向,進而接受自己而活出更好的生命品質,我們應當樂見其成
。
只可惜,不勝枚舉的追蹤研究顯示,即使在對LGBT高度接納的國家,其成人族群仍有顯著
較高的性別流動、高憂鬱症、焦慮症、自殺傾向、與藥癮問題等等(Pl鐰erl&
Tremblay, 2015),顯示這些在同性伴侶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有更高的比例會承受並繼續
依循這樣因性別流動與關係變動所帶來的風險。這結果不可能全部都推諉於社會的歧視所
致,需要有更多與更持久的觀察才能逐漸釐清。
我們的孩子也要加入這個實驗嗎?
其實,婚姻如果只是兩個成年人彼此間對共同生活或親密關係的約定,本來就應該不分性
別地予以平等對待,而這也是筆者與許多支持同性婚姻者所共同期待的。但是在台灣社會
的文化脈絡下,目前的同性婚姻修法也必然與下一代養育相關連,並非「只是兩個成年人
的事情」。這部分就需要有更仔細的評估。
因此,身為教育研究者,在面對台灣近期可能要考慮開放同性婚姻與收養的時間點,筆者
不禁要問我們社會是否已充分掌握可能的假設與風險,因而願意一同參與這樣在西方國家
仍未完成的實驗方案?而誰又可以為那些性傾向認同可能被誤導,因而面臨婚姻家庭更高
變動風險的孩子負責?在保障同志朋友的權益與降低孩童可能受到的不必要影響之間,如
何拿捏準確合適的作法,是需要我們更謹慎地評估的,而非只是一昧的支持或反對。
心得:
不可否認一些研究認為同性婚姻對孩童的影響是不利的
1.不利養育孩童與雙方關係。
有些研究發現,單一性別之兩個人在家庭結構上發揮的角色,互補功能比較低。例如女同
志的婚姻讓兩個母親養育孩子,卻造成兩個母親彼此嫉妒競爭(Chrisp, 2001;Gartrell
at al., 2000),基於母性特質照顧孩子卻衍生出競爭關係,是同志家庭無法穩固的原
因之一。
2.子女缺少兩性平衡之角色典範。
研究顯示異性戀父母家庭的孩童,所表現的性別差異比同志家庭的孩童來得明顯。而且研
究顯示女同志家庭的男孩,因缺乏男性角色模範,而比其他種類家庭(男同志家庭、單親
家庭……)的男孩更少表現男子氣概,反而因耳濡目染而出現女性特質(Goldberg, Kash
y,& Smith, 2012),這是同志家庭無法兼顧男女平衡結構的結果。
3.同志彼此忠誠度不夠,難委身於長期關係,家庭結構脆弱。
同志的感情關係不穩定,進入婚姻後,家庭結構也比較脆弱。研究顯示孩子在穩定的婚姻
關係下成長比較好(Brown, 2004),不穩定與不確定的家庭會傷害孩子(Cherlin, 2009
)。2003-2004年Gay/Lesbian Consumer Online Census網路問卷調查7,862名同志,其中
42%的同志承諾關係(結婚或同居)維持不足四年,71%不到八年,只有9%超過16年(關啟
文,2013)。造成同志伴侶穩定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同性伴侶的關係不受家庭、文化及
制度支持,退出關係時也沒有阻礙(Biblarz & Stacey, 2010),形成合則來、不合則去
的現象。
二、子女福祉
1.同志婚姻關係不穩,導致收養子女的學業表現不佳。
研究發現在數學方面,同志婚姻收養的孩子比起異性父母家庭的孩子,成績比較差。很多
研究也確實顯示同志、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關係穩定的孩子。但是這並
不是因為家庭結構的關係,而是因為家庭的分裂、不穩定與改變,很容易影響孩子學業表
現(Potter, 2012)。此外,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18-39歲的年輕人,將受訪者
分成八種家庭類型,就40項與社會、情感及人際關係相關的項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異性戀雙親家庭養育的子女在不同方面皆呈現較好的結果,女同志家庭的子女在許多項
目上是八種家庭類型中結果最差的。
2.同性父母潛移默化其子女開放同性關係。
研究指出,6位由女同志所養育的成人子女(5女1男)表示自己跟同性有過性關係,而由
異性戀母親所養育的成人子女則沒有。而且女同志所養育的女兒,對同性戀行為很開放(
引自Gartrell, Bos, & Goldberg, 2011)。研究顯示,女同志父母對於子女的性別角色
,比異性戀父母更開放(Fulcher et al, 2008;引自Goldberg, Kashy, & Smith, 2012
),因為同志比較不會用社會刻板印象規範孩子。如Fulcher、Sutfgin與Patterson (20
08)研究得到的結論,父母的態度與行為比父母本身的性傾向,在孩子的性別發展上具有
更大影響力(引自Tasker, 2010)。我個人以為,同志婚姻的結構只有單一性別,子女比
較少均衡學習男女兩性角色的機會,所以孩子的人際關係,有可能比較拘泥於同性之間。
3. 同性父母影響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
Regnerus(2012)訪談2988名成人子女,發現女同志家庭的子女(介於18-39歲)比較少
認為自己是異性戀(69%,所有類型中最低),男同志家庭的子女為第二低(71%),原
生雙親家庭之成人子女則有九成(90%)認定自己是異性戀者。甚至同志家庭養育的女兒
在性伴侶(不分男女)數量,都比異性戀雙親家庭的女兒多。由此可知無論是成人子女、
或青少年子女,同性父母對於子女認定其性別傾向,均具重要影響力!
三、社會秩序
1.同志家庭子女受到不當性接觸比例偏高。
根據Regnerus(2012)的研究, 23%的女同志家庭子女表示有被父母或照顧者以性的方式
碰觸、強迫碰觸,或強迫發生性關係;同樣的事情在異性戀雙親家庭中只有2%。31%女同
志家庭的女兒表示與父母或照顧者,有過性接觸或遭受性侵;異性戀家庭的女兒是3%。更
誇張的是有48%女同志家庭的女兒及52%男同志家庭的女兒表示,曾經被強迫發生性行為!
這似乎跟同志性生活比較複雜有關
2.女同志家庭之女兒成為雙性戀的機率較高。
Gartrell、Bos與Goldberg (2011)研究發現在女同志家庭中,青少女比起青少年更加明
顯認定自己是雙性戀。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科醫師徐山靜公聽會的談話:
同性戀者常說,從有記憶開始他們就是如此,但據統計,他們首次被同性吸引時為10歲。
亞洲及台灣缺少同性婚姻成長的個案,若倉促立法,將使孩子成為白老鼠,猶如侵犯他們
的人權。近年有些有關於同婚家庭當中成長孩子的研究,顯示他們可能在情緒、心理、生
理受到傷害。
葡萄牙同性收養是全民公投覆決,希臘則是禁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6.117.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nTalk/M.1481043316.A.02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