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為何變成護國神山?是怎麼從小弟一路走到大哥?
嗯,以前我會覺得這就是歷史巨流,人類無法逆轉,現在覺得這就路徑依存,大家順著習慣去做,就變成這樣。然後,如果我們現在順著另一套思路去走,幾十年後又會變成那樣,事後回來看,稱之歷史巨流誰都無法改變。
呃,基本上這叫做事後解釋,找理由大家都會。
我也在幹一樣的事情,所以不是在戳你。
以下很長,都是個人的事後解釋,不是預測也不是系統歸納,純粹天橋邊榕樹下阿伯碎念。
============
咳,我是覺得,台灣的矽盾會成真,跟那些李國鼎啥米碗糕的高瞻遠矚,一點關係都沒有,台灣被選上為電子代工基地,幾十年前在美國國務院開會時決定,我們只是被動接受這個政策結果。
但同樣要成為美國的技術轉移對象,優良的代工基地,從80年代開始,除了東亞以外,西非跟冷戰結束後的東歐,都曾經是候選,怎麼都弄不大起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就更別說,完全是依靠成本外部化做起來,用世界標準去看,中國的效率極差。
那台灣矽盾怎麼在今天突然成真?有人指出,台積電的製程精密,良率極高,讓成本壓低,競爭力超強。所以連美國都覺得,找台灣代工比較實際,自己做太誇張。
這我承認是對的。
前幾周,不是因為缺晶片,出現一堆中國超爆幹強,沒兩年就可以超英趕美的理論?這套宣傳為何越來越行不通?在台灣尤其相信的人越來越少?就,進入奈米的世界,我這個做過研究的,立刻就曉得難度跟成本不是線性提高,是指數倍增加,但宣傳還是線性,就我們有碰過的人來說,當然一聽就唬爛。而台灣現在碰過相關理工課程的人會很少嗎?
跟一般人解釋一下,非奈米的傳產要提高產能跟良率,類似提高2倍要1億,4倍要2億,要預估所需資源不會差太多。但奈米技術下,提高2倍要10億,4倍可能要100億。為何?很難跟業外人解釋,要多增加一點精密度,提高一些些良率,所要增加的設備,夭壽靠杯多的。
但我比較想知道,為何台灣才能產出爆肝工程師?在其他國家,相同勞動條件,早就抗議跟工會罷工,弄到要鎮暴部隊出動了,立院光是開勞權相關會議就開不完。
可我們台灣人,鍵盤抗議勞動條件差的人滿坑滿谷,竹科人拼命想選一個可以上台改法案,瞬間薪資跟勞動條件就改善的立委,但要大家罷工抗議來點硬的,沒半個響應。
我也不是沒見過在那邊哀嘆台灣人奴性重的左左,都不跟他一起站出去對抗強權,活該被奴役之類等等...
那怎麼會選出蔡英文?現在應該還是蔣家天下啊。
嘛
這也不是儒家教育造成的,不然韓國比我們更變態,也沒看三星把台GG踩在腳底下。要說是台灣人有受過日本人教育,但現在幾乎所有爆肝工程師主力,都是黨國年代教育訓練出的,日本成分只有老一輩有。
我為何認為是路徑依存?這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世界奇觀就是得要各種條件齊備,不是有錢就蓋得起來。科技樹走到這一條路,就會犧牲其他的,而且需要很多輔助系統協助主系統運作。
很多人都不知道,台GG相關的產業,一路峰峰相連到天邊,而為何會這樣?我認為也是一種路徑依存的結果。在發展史上任何一點歪了,都會讓矽盾變成紙糊的脆弱。
首先,我們的教育體制,大體上還是遵守著兩種人會出頭,記性好、耐力好。想要考到頂大,如果不是記性很好,就得要坐得住,可以磨練心性讀書不起來。即便多元教育、素養教育想要改變,但不管怎麼變,至少在這十年,我看不到這兩個基本要素會被剔除。
但記性好、天分高的人少,中等之資但有耐性去磨的人多,所以今天台灣頂大出去,會被台積電等看上的工程師,幾乎都受過多年磨練。也就是說,高強度的工作,需要的心性早就練好,被教育體制篩選過兩輪,進得去的多半都能接受。(頂多嘴巴不要,身體很老實)
雖然階級複製是事實,但台灣跟韓國又有決定性不同,我們的歷史中,高階級的台灣人,經歷日治到國民黨來台後的白色恐怖,土生土長的菁英被洗過幾輪,一出生就是高階級人很少。而這些高階級的又多半是黨國後代,養尊處優下根本沒多大能力。
而教育體制強調依照分數標準,以及各級學校的排序,成為一種另類的階級翻身途徑。即便聯考還是在加強複製,但教育體制內從上到下都是以平等的概念教學,至少在表面上如此,這讓頂大生畢業出去後,優越感並非建築在學歷標籤上。
意思是,不會因為你進了科技業,變成了科技新貴,你就會以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上流人。至少心態上,你還是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工程師,就算上級學歷低你一點,但他的經歷夠還是可以服你。這在韓國更加學歷競爭的社會,就會逆向淘汰中階人,在其他有階級傳統的國家,像是印度會出現管理災難。
說白了,就是台灣科技業雖然匯聚台灣最強的數理菁英,但這些菁英在心態上,平均來說多數人...
一. 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其他人都是下流人
二. 同時具有傳統定義上,在中低階級才有的工作韌性
但若只有這樣,還是不會有台積電這種公司出現。
台灣很妙,這種要投入舉國資源的產業,在其他國家往往變成特許,不是法規特許,而是制度上會有特權。像在中國,排廢水都沒在管你去死的,但在台灣即使是台積電,一樣被環保團體跟環保單位,圍毆到標準世界夭壽高。
然後這又遇到扁馬16年開始的中國大磁吸效應,大量台灣產業西進中國,造成本國傳產類的消費力低落。這直接的結果就是,唯一有賺錢優勢,還有機會進去的就科技業,其他傳產若非早就被老人卡位,新人找不到出頭路,就是發展到極致,很難有進一步揮灑空間。
結果,每一年畢業的理工菁英,發現自己只有這條路可以走,其他的就是低薪跟更糟的勞動環境。這促使即便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台灣工程師的勞動條件很糟,大家還是買單,只有嘴巴碎念。
如果2000年之後的台灣就業環境,就跟7、80年代電子加工狂飆時一樣,這些理工菁英待兩年都會出去創業,過著所謂財富自由跟快樂人生,誰想要爆肝。
各種路徑都有一個依存,教育上我們走著聯考複製階級的道路,但在民族整體上,國民黨來台造成日治時代的中高階級崩潰,重新洗牌一次,變成幾乎所有人都沒有資本積累,由此訓練出世界難得一見的工作心態,而經濟上又正好遇到中國磁吸,台灣消費力變弱,更不敢輕易離開有競爭力的產業。
那現在,狀況會改變嗎?看來有點難。
突破了一個關口後,現在台灣這些新一代的菁英,可能在歐美國家的產業考量下,變成逆向輸出代工模式,而這些人力素質,至少全世界我看不到有哪個國家,可以跟台灣一樣。成績跟學科可以練,心態養成可要10年為單位。
即使這樣,還是很難複製台灣模式,電子業有太多輔助系統,整廠搬過去,但沒有把整個新竹搬過去,或是把整個台灣搬過去,歐美想要複製本土台積電,成功率也不高。
嘛,所以說,我們能不能預測後面的結果?說真的不行,每一個環節有去了解一下,我都發現他環環相扣,扣到整個台灣身上。畢竟台灣不大,要找到自己公司的活路,往往是一家成功的公司,做的生意都不怎麼單一,橫跨多個領域,透過多年市場競爭留存下來。
這不是替代掉這家公司就好,這家小公司牽出去的蛛網可能是10多條,想在他國複製,等於要扶植好幾家小公司,而不是就這家。
我是不相信中國做得到,就不提欺騙造假是常態,成本外部化過頭,現在任何追上世界標準的改善,都會立刻降低利潤。光是那個心態,我就可以篤定中國人做不到。
為何?
台積電的人自己可以講,你會不會在廠裡,因為小事對上司不爽,就故意整條產線搞到停機?把上億的機器砸爛?這個可是被某些媒體推崇的狼性喔,為何你做不到?
為何你會變成一個,循序漸進、有耐心磨耗、遵守規範的工程師,而不是動不動就要打破現狀,懲罰削自己面子的敵人,亂衝亂闖的戰狼?
不是嘴巴說要做,是你真的做得到嗎?
別說台積電的啦,一般小公司的你,做得到嗎?
這不是奴性喔,不要平行移植歐美觀念,認為這就是奴。
台積電 日本 設 廠 幾 奈 米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八卦
https://youtu.be/GLQvI1HW8Sg
覺青們甚麼也不懂就把台積電是護國神山這件事情掛在嘴邊,搞不好最近還趁著股市熱買了幾張,賺了點錢,但你知道當年是美國人不要晶圓代工,不要廠,不要生產,只想設計和軟體,才讓台灣撿到意外的機會嗎?
但美國現在發現狀況不對,想要收回來在美國本土製造,以繼續量子霸權和AI霸權,美國要的,你能不給嗎?
根據中時電子報的報導,同為產業受害者的日本就對這件事情看得很透徹啊:【《日本經濟新聞》讚譽當時台灣當局(註:時任總統為蔣經國)敏銳察覺產業風向變化,研判半導體對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是一大機會,從美國找回張忠謀成立台積電,而1987年台積電成立剛好就是在《日美半導體協議》擊垮日本半導體業者後,伴隨美國推進的分工模式成長,智慧型手機問世後又掌握住加速趨勢,將代工所獲巨額資金再投入技術研發,不斷推進技術又帶來更多訂單,形成良性循環。
美國雖然因為推進分工誕生高通(Qualcomm)、NVIDIA等IC設計、處理器領域頂尖業者,但自身半導體向專利、數據等無形資產發展,把生產甩鍋給亞洲,卻讓台積電、三星等企業有了出乎意料的實力,現在又開始以安全保障等理由要拉這些業者到美國投資,格外諷刺。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美國連續制裁華為、中芯國際等大陸企業導致世界出現前所未有半導體短缺,三星甚至已經開始研究車用半導體缺口外溢到消費型電子產品的可能性,也導致台積電等台灣半導體廠訂單進一步增加,而本月台積電在法說會又證實有計畫擴充南京廠產能(註:該廠以28奈米成熟製程為主),「行業歷史表明,美國每次挑起事端,就會打破平衡。以台積電為中心,混亂局面仍在繼續。」】
台積電 日本 設 廠 幾 奈 米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八卦
這篇採訪還滿簡單易懂的,受訪者很中肯,尤其談中國那段非常正確,不熟悉晶圓廠但又想多瞭解的人可以看這篇。
————————
中國發展半導體業主要有一個大基金支持,規模很大,這個大基金什麼都要做,從系統IC設計、晶圓代工、記憶體,封裝測試再到設備跟材料,不像台灣的台積電只專心把資本支出投入晶圓代工。
從金額上來看,大基金無法集中投資,二來每個省的經營跟另外一個省沒有從屬關係,綜效沒有發生。
其次,有很多是從地方政府甚至到企業負責人,可能是先有這樣的計畫去做得到補助,再積極的累積經驗。
台灣半導體業早期也想跟其他國家競爭,很多廠商當時都不用台灣的設備跟材料,觀念不同,造成不同的文化。如台積電早期還是用美歐日的設備,期許自己是世界一流的企業,為客戶、股東負責,所以沒有太多民族大義,讓客戶得到最好的成果,就是整個企業思考的邏輯。
韓國在三星的扶植下,會培養自已的設備跟材料廠。三個地區的風貌跟生態就不同。台積電對於客戶或供應商,基本上採取的是一個大同盟的概念,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半導體很多的技術門檻跟專利是很難突破的,前段的晶圓代工設備,即使台灣現在是最大的設備購買國家來談設備的本土化,基本上也是非常大的門檻,所以半導體的技術跟專利其實進入門檻很高。
相較這二十年的發展來看,中國半導體絕對有長足的進步,但離台灣還有一段蠻大的距離。以中芯國際為例,現在製程技術從28奈米到14奈米,但以台積電來看,已經從7、5看到3、2奈米。
所以中國這十多年來確實是有長足的進步,但離世界一流的競爭對手,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在過去五年,中國其實比較大的進展是前面早期比較多在做晶圓代工的部份,過去幾年才開始發展記憶體。
另外,不同的區塊都有不同的差距,原先台灣比較擔心是IC設計的部份,中國有自己的品牌、系統廠商,然後系統廠商養了自己的IC設計公司,這方面對台灣的競爭優勢是比較大的影響。
現在在整個的中美貿易限制過程中,其實對中國IC設計公司有部份的影響,三大EDA(電子設計)工具公司都是美國公司及美國友好的盟友等,在晶圓代工的部份,每個世代約有兩年以上的差距,現在中國卡在14奈米,台灣已經往5、3、2、1奈米走,一樣的狀況,你做不到7就做不到5,這沒辧法彎道超車的。
現在全球在先進製程上的晶圓製造商,大概玩得起的只有台積電、英特爾跟三星,不管在資本上的實力,或以技術上的能力,即使在中段的晶圓代工,像聯電跟格芯也都放棄往先進製程的方向走。
如聯電自從宣布不往微縮的方向推下去之後,財務壓力狀況就減緩,可以去調整體質,不用去做先進的投資,把財務調整後,橫向的去購買如日本的半導體公司,成為成熟跟主流的一個玩家。
台積電跟三星的競爭已經很久,不管從7奈米、5奈米,或3奈米,三星在蠻多世代宣稱比台積電快,但從實際銷售成績與掌握度來看,台積電還是領先三星很多的。台積電三奈米在明年下半年試產,與三星時間點差不多,台積電領先的部份不只是技術,還有對客戶的掌握度,以及客戶的信賴度,這對三星來說,短期內或許難超越台積電,長期則未知。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1824/5109496?from=ednap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