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底迪我覺得很不錯,經他同意貼一下對話,我16歲都不認識巴爺爺,只會吃肯德基爺爺~
底迪:
升鴻投資的升鴻你好,我先自我介紹我目前還是個高中生(本身是商科的,就是有學會計、經濟的)目前16歲投資進場有1年多了,雖然我還沒賺到100萬(未來一定有)但是但是我非常想認識你,聽說你老了會想找徒弟,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在你身邊學習。
我接觸投資是在我9歲的時候,在圖書館裡看到巴菲特的自傳,從他的故事中認識股票,從此就踏上這條路上了,我先講一下我的投資邏輯,我是屬於偏價值投資的,比如說我自己最近在看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碳化矽)我都有在佈局,尤其是我佈局中美晶集團的公司旗下的像宏捷科、環球晶,我是看好未來的發展,在我的定義這算是價值投資啦(買入有價值的東西)像是航空股我也有佈局我是因為看好疫情之後全球的報復性旅遊。
我真的想跟你學習,雖然我年紀很小但我願意學習。
我:
你的本金哪裡來?
底迪:
我的本金是媽媽給的零用錢,還有自己之前存的,我目前是拿兩千定期扣006208,剩下的主動投資,錢不多只能買零股啦,等我考完試大學後會去打工存錢。
其實我是最近才比較認真存錢,真的自己進市場後發現本金真的很重要,所以我自己也會認真唸書繼續提升自己。
我:
你讀哪?
底迪:
我讀XX高商國貿科,我不像您一路都讀第一志願,但是我讀商科是我上高中前就想讀了,因為沒有人在台灣高中就可以讀大學才能讀的課(會計、經濟、國貿),我想早點接觸才會選擇商科。
我:
好,你看過哪些書?
底迪:
投資最重要的事
從零到一
致富心態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零規則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
以下是還沒讀完的書
投資金律(字有點多,我會比較有精神時多讀還沒讀完)
掌握市場週期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我:
大會計師這本可以分享一下嗎?
底迪:
那本書其實我看完我覺得他講的很好,他講說其實經營者不能不理解財報,投資者除了我們一般講的技術面、籌碼面、其中最重要的事基本面,其實我覺得還有心理面。
作者就用基本面來跟讀者分析說他覺得基本面強健的公司有哪些條件,他舉的例子是台積電,他簡單解釋什麼是三大財報之後他就說他覺得基本面很好的公司其中現金、應收帳款、存貨、不動產、產房及設備等等佔有比較多而不是都變賣不能一直賣的項目,像是把其他的公司的股票賣掉(今年的財報看起來很漂亮但明年一樣會有這個東西賣嗎?)所以他覺得資產負債表要以自身產業比較重要。
還有他又舉台積電的例子說自身產業的來策略性投資,而不是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投資,有策略的投資是像是創意IC設計、世界先進晶圓代工、精材封測。
他又說他觀察那麼多年以來如果有這個幾點很高機率是地雷股,低存貨周轉、高應收帳款。
還有蠻多我記我覺得重要的像是大股東質押股票,利多消息持續,股票異常飆漲(我覺得這不一定)過多的雜項項目(他說要看產業像是遊戲業)管理階層異動。
遊戲產業因為IFRS的關係所以他不是用應收帳款的方式入帳,而是用其他應收款入帳像是我們去便利商店儲值要以後者入帳。
差不多就這樣。
我:
不錯喔~
那巴菲特的股東信呢,有什麼心得?
底迪:
其實我覺得巴菲特真的是個蠻酷的人,其實我是聽到你說你未來會跟巴菲特一樣會拉近貧富差距所以才來找你,其實我看完之後心裡就是覺得雖然他很厲害,但他一直以來講的都差不多,就是要長期投資。
其中他也說他不會買黃金這點跟我的想法蠻像的,因為他不會買無法持續創造價值的產品,還有他也說他從遇到葛拉漢時的以便宜的價格買入低於價值的公司,到跟蒙格的以合理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
還有他因爲有保險事業所以有浮金所以才有現在的波克夏,還有其實我覺得他買的公司如果是我不太喜歡,我也尊重,投資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不要文人相輕。
我:
很棒的心得,16歲有這些體會不容易。
那從0到1這本呢,可以分享嗎?
底迪:
從零到一不用說一定是因爲Peter Thiel看的。
作者應該不用多做介紹就是PayPal幫的,(PayPal的各個都是厲害的人像是Elon Musk我個人也是他的粉絲)Palantir的創辦人。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就是簡單的描述他覺得成功的企業所要達成的條件,而裡面我覺得有關投資的就是未來現金流(我忘了他是舉哪間的例子應該是Twitter )其實我覺得這就跟DCF很像,其實這本有點像是如何打造被反壟斷調查的教科書,你在裡面說如何達成壟斷啊一定會被美國左派討厭。
而我覺得裡面講的80/20法則就不用講了,但我想單獨講的就是客戶的取得成本,應該來說以SaaS公司來講要越來越低,原因很簡單,因為原本的客戶已經用你的系統要持續留著客戶也較簡單(生態系綁架)像是你用SaleForce的CRM就不太會用其他家,這是B2B,而B2C的例子因該就是串流音樂因為你用Spotify你的歌單都在裡面就不會想換去其他家的,而新的客戶因為你的市佔高所以選擇你,而我覺得這點就有點像Ben Thompson的聚合理論。
我:
好,找個機會見面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saas公司」的推薦目錄:
台灣saas公司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八卦
昨晚剛好看到好久沒看的一支股票,以前有位價投朋友重押並大力推薦,但今年慘跌,看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原本以為會大幅成長,但不如預期,估值被大幅下修。
挺感慨的,講一下這幾年觀察到的現象。
我認識了很多風格的價投,我自己本人也在台股、美股、港陸股都重押過,所以對這些市場習性有一些了解,我發現,同樣都是資深價投,在不同市場做,績效天差地遠。
他們的對傳統價投大師的領悟力都很夠,但因為巴菲特那套DCF,包含商業模式、護城河、管理層...的評估,應用在不同市場,效果會差異很大,所以只要在非美股市場沒改良,很容易吃鱉。
我覺得,台股很容易反應短期的利多利空,不管是賣祖產、短期訂單或題材...等,市場喜歡買單,反倒是如果有什麼增加長期競爭力,短期卻看不到利潤的舉動,很多人不想等就直接砍。
但美股不一樣,美股能容忍你長時間虧損,只要一些長期競爭力的指標不錯,大家就願意等,較不在意當期的業績如何。
所以如果拿美股SAAS那套來做台灣的相關類股,一直說為什麼市場看不懂,那就非常痛苦,市場已經很明顯表示沒有看到業績就不買單。
有些基本面投資者很深知台股的習性,例如對營收、利潤率、一次性的處分或匯兌利多很有反應,他們就會去一直抓這樣的轉折,邏輯都沒有很難,但出奇的有效,就不斷吃波段,獲得教科書上沒有的年化報酬率。這種方法巴菲特看到一定會覺得神奇,因為這種利多很多都跟公司的長期競爭力無關(例如匯率),但偏偏台股市場就有效。特別是很多消費電子的供應鏈,一個短期訂單的業績暴衝,就可以讓本益比一下就提高到了超過20倍,即便這產品五年後都不知道還有沒有,巴菲特肯定沒興趣的產品業務...
有位葛老派的價投朋友,喜歡deep value那套,前幾年看到港股一大堆相對A股折價超過30%的H股,超級興奮,這些公司雖然平庸,但PB都不到0.5,現金土地都很多,就是葛拉漢最喜歡的股票,他撿了一大堆,說哈哈這裡真是寶臟,感謝市場給機會...結果港股歷經了貿易戰、反送中、疫情、監管...連續四年的打擊,外資完全拋棄這種小型價值股...做港股不尊重籌碼根本是找死。
不要高估自己等待價值回歸的忍耐期,超過兩年的盤跌,很難不崩潰的,事實上根本不需要忍耐,因為就已經有改良純價投很成功的做法了。
前陣子我問學弟航海王,美國有貨櫃股也超便宜的耶,要不要來點?學弟搖搖頭說,他的回測就是台股,不要越界。我覺得他邏輯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
總之,不要忽視每個市場的操作習性,這個重要性我認為大於基本面,所以我愈來愈重視籌碼的研究。
(被我提到的朋友,請多包涵,我們都曾受傷過,知道慘套的痛苦,把這些經驗說出來,希望新手們能少走些冤枉路)
台灣saas公司 在 Facebook 八卦
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怎樣經營才能「股票上市」?
人,是不是一種「軟體」?
三月底,台灣軟體公司「沛星互動科技」在日本股票上市。一個月後股價依然穩健,市值約17.6億美金,是營收的21倍。相比來說,模範生台積電的市值,還只有營收的13倍。微軟則是12倍。倍數越高,表示資本市場越看好。
為什麼市場這麼看好沛星?
因為公開上市說明書中頻繁出現的兩個字:「AI」和「SaaS」。
「AI」大家都聽過。「SaaS」是什麼?
「SaaS」的中文是「軟體即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個人或企業用戶,在使用電腦軟體時,不必再像從前那樣安裝在自己的電腦或伺服器,而是透過網路直接上「雲端」使用。因為儲存在雲端,所以不需安裝。軟體永遠是最新版本,也不再需要升級。我們每天用的Gmail,就是一種「軟體即服務」。
這不僅是新科技,也代表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職場心態。
過去的軟體公司,用大批業務人員,花冗長時間,爭取長期合約。如今的SaaS客戶,則是用「訂閱」方式,每月付費,隨時可以取消。
SaaS對客戶的好處是試用成本低、彈性大(用多少付多少)。
對軟體公司的好處,則是拿到客戶、安裝和更新產品的成本都降低。而且營收可以預期,易於規劃資源。
只不過一體兩面,客戶容易進來,也容易離開。所以軟體公司拼的,不再是銷售,而是從數據中了解客戶需求,依需求迅速升級、更新產品。客戶完全滿意,才不會取消。
「訂閱」模式,不只顛覆軟體公司,也影響其他行業。Netflix不斷上傳新影片,為的是讓你續訂。蘋果不但賣你手機,還賺你音樂和遊戲的月費。運動單車賣了機器之後,還要製作線上「課程」讓你訂閱…
SaaS興起,代表做生意的基本心態必須轉變。沒有任何公司再能因為拿到一紙合約而高枕無憂。客戶隨時可以取消,所以每小時都要監測使用數據,每天都要改善產品,每月都會收到判決。進步,不再是生存的「更高境界」,而是「基本要求」。
累!
這麼累的SaaS模式,適用於個人嗎?
知識工作者,就是「軟體」。好「軟體」的特色是什麼?簡單、快速、好用、能解決具體問題。
我們簡不簡單、快不快、好不好用、能解決問題嗎?
個人既然也是軟體,就要趕快轉型成SaaS模式。
因為雇主、客戶隨時可以「取消」你。個人拼的,不再單純是學歷、經驗、證照、關係。而是能像SaaS軟體,從數據中,即時了解雇主、客戶使用我們的方式、不用或取消我們的原因。
了解之後,迅速開發、升級、更新自己。並讓更新後的成果,能像放在雲端的軟體,立刻並簡單地被客戶所用。
職場任何關係的長度,如今是以「月」為單位。重點不是把自己「賣出去」,而是讓別人每個月「再回來」。
「成交」不值得高興,「成長」才值得慶幸。
別再期待別人自動延續對你的愛,期待自己持續「贏得」被愛的資格。
思考SaaS和個人的關係後,我發現很多大企業或新創公司的做法,都適用於個人。個人如果用這些經營公司的方式,有系統、有策略地來經營自己,加上天時地利,有一天也會被市場看好,創造高「市值」。
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課程,帶大家在森林浴中,學習把矽谷的心態和做法,應用在個人成長。現在開始招募20位同學,細節在這:
https://www.facebook.com/TheDreamSchool/posts/4662671803759375
網路時代,「成功」和「成長」,哪個容易?「終身成長」和「爆紅一次」,哪個困難?這趟旅程,給追求終身成長,想要升級自己的「軟體」們。
台灣saas公司 在 【SaaS概念股】史上最成功的Ad Tech廣告技術公司The Trade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