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個打拚的日子,感謝有您】
「如果總統阿姨連任,媽媽安心了,就可以回家陪你。」今年大選前夕,我把我的決定告訴了我五歲多的孩子及家人。今年初,蔡總統順利連任,我曾於1月16日向蘇院長提出辭呈,報告我希望卸下職務,在孩子上小學前專心陪伴他一段時間。不過,後來肺炎疫情爆發,由於掛心疫情對藝文產業及藝文工作者帶來衝擊,防疫及紓困工作迫在眉睫,因而暫延了離開的時程。
這段時間以來,我跟文化部同仁全力投入防疫工作,逐步建立各式場館的防疫措施,近日也配合指揮中心,提出分階段開放建議辦理原則;另一方面,我們積極爭取預算,推動歷來規模最大且難度最高的藝文紓困補助。如今,藝文紓困1.0已審查完竣,藝文紓困2.0預算提升,也推出線上申請,並已接續上路,持續不斷電支持藝文產業工作者。
去年一月內閣總辭,原打算去職,感謝蘇院長誠摯邀請,後來決定留下來繼續服務。這一年多來,在院長的支持下,又推進了許多重要的工作。轉眼間,擔任文化部長已屆四年。回想五年多前,我還是在野黨立委,孩子尚未滿月,我便趕赴立法院開議,開始忙於工作。四年前,我曾為了孩子年幼而掙扎是否入閣,但我告訴自己:「拚一下吧,或許可以為更多孩子預約一個不一樣的台灣。」因此,我以「服兵役」的心情接下文化部長職務,帶著文化政策白皮書,希望為台灣文化發展建立文化治理體系。只是,身為母親,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心裡的掙扎與日俱增,對於自己無法送他上下課,沒能幫他做晚餐,沒能在他成長關鍵期多陪伴,心裡總是感到遺憾。
台灣文化多元而美麗,感謝蔡總統及林院長、賴院長、蘇院長讓我有機會擔任文化部長,為人民服務,這是一件幸福而光榮的事。這一次,謝謝蘇院長的成全,讓我可以遵守與家人的約定,把人生中的一段時間留給家人,專心陪伴孩子一段時光,以盡為人父母的責任。
衷心感謝這四年來社會各界的監督、鼓勵與合作,讓我們一起見證許多重大的里程碑。我相信,在文化部一千多個為理想而努力的日子,將會是人生中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刻。深深感謝文化部上千位同仁、相關法人機構的各位先進、監督惕勵我們的所有立委,以及更多長期灌溉文化的諸多前輩與夥伴,一起開拓了文化治理的新視野。
這四年來,我們共同相信,文化是國家的內涵,是每個人的事,文化部的使命不在治理文化,而在建立「文化治理」的架構,為文化長遠發展立下基礎。因此,我們以「文化民主化」為核心理念,召開全國文化會議,訂定「文化政策白皮書」、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倡議「部部都是文化部」,並推動文化平權,尊重多元差異。我們完成了《文化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設置條例》等重要立法;提出「公共媒體法」草案、「行政法人國家語言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修正草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草案、「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以及「文化科技施政綱領」、「社造3.0願景與策略」、「博物館發展願景與策略」等政策藍圖。我們讓文化預算突破政府預算1%,更加支持人才與創意,透過「以軟帶硬」發展文化內涵。
我們推動「歷史扎根、教育扎根、在地扎根」等基礎性文化扎根工程,讓文化像大樹一樣,從土地、歷史與生活裡自然成長。為此,我們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大規模文化保存運動,將文化視野融入城市的發展,並倡議「文化資產保存2.0」新思維,啟動公有文資的跨部門治理;我們成立「公視台語台」,和原民台、客家台成為本土語言新三台,讓孩子們可以以母語為傲;我們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重建台灣美術、音樂、工藝、攝影、建築等藝術歷程;我們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我們讓「史前南科考古館」開幕、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在地知識學」、「傳統藝術接班人與開枝散葉」、「文化體驗教育」等計畫,讓下一代更認識自己,更有自信講自己的故事,不再做「故鄉的異鄉人」。
我們重建「藝文發展生態系」,強化藝文專業治理,完備「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台中歌劇院、衛武營三大劇場,並結合前瞻計畫推動地方中小型場館軟硬體升級並導入專業治理;我們讓「傳藝中心臺灣戲曲中心」開幕;我們讓「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完成修復、啟動「台北機廠」修復並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啟動「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建構計畫、透過「華山2.0內容產業聚落計畫」帶動文創園區轉型。我們落實臂距原則,充實國藝會預算,並擴大支持青年藝文創作,透過試辦公共出借權、藝文採購改革、藝術產業及圖書銷售營業稅減免等法規革新,持續優化藝文發展環境。
我們整備「文化內容產業生態系」,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以前瞻計畫支持多元內容產製並加速文化科技應用、爭取國發基金百億投資帶動民間投融資、首創漫畫輔導金及漫畫基地、推動台北國際書展及文博會等展會升級轉型、改革金音獎、設立台北時裝周、推動電影票房透明化、與戲院建立「國片映演協商機制」(國片排片率三年內從10%倍增為20%)、完成國家影視聽中心法制化並成立影像資產修復實驗室、提出「國家典藏片庫及影視聽博物館計畫」等。我們也加速文化內容跨平台、跨國合資合製及國際傳播,從台片、台劇大爆發,以及文創產值逆勢成長,都讓我們相信文化新經濟正在形成,文化台流指日可待。
往下扎根,優化環境,台灣文化的大樹,必能往世界展現自己的樣貌。我們推動國際文化交流體系化,增設駐外文化組、簽署多項合作協議、開拓文化合作與傳播通路等。我們讓「越在地,越國際」不再只是一句口號,將讓世界看見最自由、多元、包容且創新的台灣文化。
我知道,朋友們一定會說,許多工作還是未竟之功。的確,有些政策剛起步,還有法案及計畫正在行政院審查中,有更多工作仍需時間才能看到成果。但是,我有信心,文化治理的基礎已經打下,個人何其渺小,唯有眾人的理想才能一起拓寬台灣文化的道路。因此,我想我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了,是時候讓新繼者有更嶄新的作為。公共事務的本質就是一棒接一棒,每一棵前人種下的樹,未來都將開花結果。感謝蔡總統四年來力挺文化發展,蘇院長亦始終全力支持文化施政,我深深相信,文化,一直都會是政府施政的重要核心。
過去四年來,我所獲得來自土地與人文的滋養,其實遠比我的付出更多。我所遇見的每一位藝術文化耕耘者、學習的每一段歷史、走過的每一個地方、聆聽的每個樂章、閱讀的每個故事,都讓我的人生與台灣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年輕時懷抱文化理想,原以為只是個人浪漫情懷,豈料人生有幸擔任文化部長,往後我不會停止對文化的關懷,亦將持續盡一己之力,和大家共同努力。也希望接下來能有時間沉澱學習,以這些年從事智庫工作、立委及政務官等經驗,對於台灣的民主治理,整理一些省思。
最後,容我分享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說過的一個小故事:將一塊石頭放在一塊石頭上面,一塊接一塊,這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曾經有一位異鄉人問工匠:「你們在做甚麼?」工匠回答:「我們在堆石頭。」接著在稍遠處,他又問另一位工匠同樣的問題,對方卻回答:「我們在蓋一座大教堂!」 這正是理想與願景所帶來的差異。從事公共事務者,只要心中懷抱理想與願景,不論在政府或民間,不論堆的是哪一塊石頭,終將能合眾人之力,一起起造心目中的大教堂。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會再相遇,一起成為起造理想國度的快樂工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神戲 #導演賴麗君專訪 女主角 安妮 (Ngoc A'nh)專訪 #神戲上映記者會現場報導 致詞 #台灣新住民親子關懷協會 陳英俊理事長 2016台灣最療癒的真實電影「神戲」耗時三年跟拍、兩位導演 賴麗君、 彭家如漚心瀝血之作,首次跨越台灣越南的戲曲傳奇11/1...
台灣 戲曲 發展 在 李進勇 Facebook 八卦
《看雲去》2月11日起,每晚在農博生態園區中央草皮區演出三場,歡迎大家一起手牽手《看雲去》!
2017台灣燈會以「友善大地」為主軸,邀請國內知名製作團隊全新打造製作雲林第一部大型環境劇場《看雲去》,傳達雲林人愛天敬地守護幸福的故事,動人歌舞結合精彩視覺效果,絕對是這屆燈會最受矚目的必看焦點!
《看雲去》由國內新銳編舞家李國治執導,並邀請到跨界鬼才導演李小平、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主任李曉蕾聯手指導,結合專業視覺設計車克謙、配樂大師范宗沛、新生代劇場服裝設計師林秉豪等台灣一流劇場設計菁英,以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師生與專業舞者熱力演出。
劇情從雲林農業發展脈絡中取材,描述大地萬物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工業所面臨的挑戰,最後在眾人齊心協力下復育大地,人們歡欣慶賀之餘更決心要永遠守護這片幸福家園,藉此傳達人們必須友善大地才能擁有永續和諧的未來。
故事情節與人物設計上大量運用了雲林在地特色,如主角奇雞一家是象徵雲林正港土雞,還有著名的雲林快樂豬及農特產如稻米、美生菜、紅蘿蔔、青蔥、小白菜等,更加入了色彩繽紛的藍鵲、八色鳥、朱鸝及土豆鳥等雲林常見的鳥類,來呼應園區的自然生態。
舞台佈景的材質工法上特別結合花燈工藝來呼應燈節氛圍,而位於圓丘頂端的「雲爺爺」佈景裝置是本劇最大的視覺亮點,由花燈結合機械動態及LED打造寬近7米高達4米的雲爺爺可以藉由眼睛及鬍子的變化來展現不同的情緒,旁邊的四朵雲還能開合移動,此外,真人飾演的雲爺爺更站立在這離地至少有3層樓高的裝置之上進行表演,搭配服裝造型,展現高高在上的氣勢。
而為了增加觀眾的驚喜感與戲劇張力,場景中還隱藏了桔梗花、樹苗等數件大型彩繪充氣道具,配合劇情瞬間出現讓觀眾驚艷連連,傳遞四顆希望種籽氣球的互動橋段更激起現場民眾的童心,大人小孩紛紛加入傳球,現場歡笑聲不斷!
【節目展演資訊】
演出日期:2月11日至2月19日,演出9天,每晚演出三場,共27場。
演出場次:
2月11日(開幕日)~ 20:10、21:10、22:20
2月12日至19日~19:10、20:10、21:10
節目長度:約18分鐘
表演者人數:25名
觀賞區:農博生態園區中央草皮區(席地觀賞)
無障礙觀賞區(愛心專區):供使用輪椅及行動不便長者使用
-----
手機下載「台灣燈會雲遊趣」,隨時掌握最新燈會資訊,並可抽轎車等大獎,歡迎大家賞燈遊雲林!
#Android版:http://goo.gl/9x4LvK
#iOS版:http://goo.gl/ws60qU
#2017台灣燈會官方網站
http://2017taiwanlantern.net/
台灣 戲曲 發展 在 孫翠鳳 Facebook 八卦
努力再努力~
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軟實力👍~
【臺灣文化台柱—歌仔戲】
日本動漫鬼滅之刃有帥氣的九大柱,臺灣有 #文化台柱 #歌仔戲!現場真人live演出,衣著、招式、故事與動作,樣樣精彩絕倫,不只演給人看,更演給神看!
歌仔戲是臺灣常民文化代表,也是我們重要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1900年代發源於宜蘭,揉合了各種戲曲音樂、吸收民間歌謠,加入不同劇種的戲碼、裝扮、服飾、身段,形成獨特且豐富多元的臺灣本土戲曲。
透過通俗的劇情和白話的唱詞,迅速流行到整個臺灣。人們攜家帶眷上街看野臺戲,各地戲班、劇團也蓬勃發展,歌仔戲遂成為臺灣最興盛的民間戲曲。至1920年代,許多戲班更被延攬進入戲院,發展成售票演出的內臺歌仔戲。
雖曾因為政權更迭、視聽媒介演變擠壓了發展空間,歌仔戲仍透過許多重要傳承藝師的努力,保存了民間表演藝術的精髓、讓傳統技藝更臻完美。1980年代,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直到今日,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眾多劇團加入更豐富的表演元素,包括佈景、聲光的變化,曲調、劇情的再創造,在科技發展下利用新的技術,為這個臺灣本土生長的傳統戲曲更添許多生命力。
#歌仔戲是臺灣文化台柱
#多元豐富能量滿滿的傳統藝術
圖| 明華園《濟公活佛之雪狐情》 劇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NCFTA 提供
台灣 戲曲 發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神戲 #導演賴麗君專訪 女主角 安妮 (Ngoc A'nh)專訪
#神戲上映記者會現場報導
致詞 #台灣新住民親子關懷協會 陳英俊理事長
2016台灣最療癒的真實電影「神戲」耗時三年跟拍、兩位導演 賴麗君、 彭家如漚心瀝血之作,首次跨越台灣越南的戲曲傳奇11/18~24即將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深情上映!
首位新住民傳承台灣歌仔戲的「神戲」電影,主要是描述來自越南的安妮,從小就渴望成為越南歌仔戲演員,卻陰錯陽差當上越南國家馬戲團台柱。因著巧妙的緣分,安妮來台嫁給祖傳三代戲班團長芳遠,也意外接續她兒時的夢想。她花了無數青春歲月,從一句國台語都不會學習陌生的語言,和深奧的台灣歌仔戲,終於成為戲班的當家花旦。然而,野台歌仔戲早已隨著時代變遷沒落,安妮的命運跌宕,帶著長期洗腎而發展遲緩的小女兒,隨著戲班漂泊逐居廟口,即使沒人看,沒有掌聲,安妮和戲班人仍為看不見的觀眾—「神」賣力演出。
「大家都看我外國人會演台灣歌仔戲就很厲害,但是我要跟台灣人比,一直努力成為一位真正專業歌仔戲演員!」神戲女主角阮安妮說,希望藉由神戲電影,讓大家看見女性新住民在台灣為傳承本土文化的努力,能夠更加接納包容她們。
導演賴麗君和彭家如也表示,台灣新住民人口已高達七十萬人,女性就占了六成以上,許多逐漸沒落的地方傳統藝術,由她們來傳承,不管日子多苦,她們依然默默承擔,讓本土文化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我們希望透過神戲,讓台灣人看見女性新住民在台灣正發揮她們柔性的新興力量,為台灣寫下充滿時代意義_歷史的一刻!
神戲獲得2016金穗獎、入圍23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是今年嘉義電影節開幕片,曾經受邀英國倫敦種子電影節,「拍攝者適切運用主角唱的歌,組成整部影片的迷人魅力,整部影片以細膩的手法….每個階段都是主角的人生詩篇,拍攝團隊在艱辛的旅途中,帶著我們感受一個異鄉人的孤獨與她的堅毅。」這是金穗獎評審知名導演鄭文堂對神戲的評語。
#神戲將於2016-11-18至11-24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熱烈上映
#全省包場請洽神戲粉絲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bHAUEKimYI/hqdefault.jpg)
台灣 戲曲 發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戲劇史綱」介紹
訪問作者: 黃宣諭
內容簡介:
歌仔戲、南北管、京劇、崑曲、布袋戲、傀儡戲、車鼓陣、採茶陣、番婆弄、桃花過渡、布馬陣……無論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永不停歇的在地「歌」、「舞」、「演」、「樂」
自漢人來到台灣,戲曲及戲劇活動與庶民生活便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每逢歲時節慶或迎神酬神往往可見到各類戲曲演出,如梨園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掌中戲、歌仔戲、高甲戲、車鼓戲、採茶戲、京戲等。不但是民間地方的風俗與特殊表演展現,也是傳統社會最興盛的娛樂休閒活動。
清領時期,戲曲的盛況甚至牽動官府頒布禁止演戲的規約。顯見戲曲在日常生活上受到民眾歡迎的程度。
而日治時期雖見民間戲劇被迫轉型為改良戲,服膺於皇民化運動。仍無法改變戲劇與常民的連結。其次,新劇的加入,更是讓西方的戲劇類型進入台灣民眾的觀劇活動中。雖然型態會因應時空而改變,但是人們看戲時的內心,那源自古老的慶典祈福與當下的情感淨化卻永恆不變。
了解戲劇史除了可以增加賞析深度外,本書更採地毯式走訪,搜羅了全台灣在地戲曲、劇團、老戲院、特殊慶典等綜合藝術文化介紹。堪稱第一本圖說台灣戲劇發展史書。
作者簡介:黃宣諭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專長:戲劇教育、劇場編導、演員。曾任道禾實驗學校戲劇教師。現職:童顏劇團副團長、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系兼任講師。2015年劇本《媽祖的眼淚》獲選台中市媽祖文化節劇本甄選,傳統戲劇組優選。2016年童顏劇團年度製作《綠野幻想曲》編劇、導演。道禾實驗小學畢業演出《童年心事》編劇、導演。教學專長:現代及傳統戲劇劇本創作、技術劇場概論、西洋戲劇發展史、台灣劇場發展史等。
作者粉絲頁: 圖解台灣戲劇史綱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9a2_zYZW0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