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媒體投書,指出馬政府錯誤的自由經濟邏輯,對台灣有害無益
全文如下:
馬政府自由經濟邏輯有誤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打著自由經濟的名義,但摧毀的是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的精神。這樣說,因為台灣一直是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自由化模範生,從國際通用指標衡量,無論是商品或服務市場的開放程度,台灣皆名列前茅,更大幅領先競爭對手南韓,但因為來自對岸中國的打壓,台灣在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以致在出口商品及服務的市場可及性上吃了大虧。
不同於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經濟,台灣有相當規模的農業和製造業,以及依附這些產業的龐大服務部門,面對市場「進入易、出去難」,應該致力打開國外市場,確保台灣享有公平貿易的待遇;另一方面,更須大力強化產業發展基礎,尤其是農業及弱勢產業,以因應區域經濟整合潮流及市場進一步開放。
忽略產業轉型升級
馬政府「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卻是建立在一個完全錯誤邏輯上,認為只要「開放」自己的市場,台灣經濟就會興盛繁榮,完全漠視很多國內業者多年來打得是一場不公平的貿易戰爭,更忽略應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責任。
基於錯誤邏輯,馬政府試圖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標籤,片面開放台灣市場。根據示範區特別條例規定,各種產業園區包括自由貿易港區、農業科技園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工業園區、各地產業園區,以及主管機關及縣市政府新選定的區域,皆可申請成為示範區;區外事業只要在示範區設立公司,其區外的工廠或營運部門,也可成為示範區一部分;不適合在實體區發展的服務業,只要申請核准,也可化身為「示範事業」。而只要打著示範區或示範事業名號,就可以享有貨品或服務進口(包括目前管制進口的中國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及尚未開放陸資投資的服務業皆可開放)、租稅優惠、人員進出等特殊待遇。
試問:這種片面開放市場、遍地開花式的自由經濟示範,會不會讓台灣對外談判籌碼流失?會不會讓國內出口的農工原料及加工產品被免關稅進口的外來原料╱產品所取代?會不會讓既有產業管理體制四分五裂?會不會因大量行政裁量空間造成種種弊端與後遺症?答案不問可知。
園區數在精不在多
台灣已是成熟開放的經濟體,宜透過國際談判讓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作為相對打開國際市場障礙的交換條件,使權利和義務對等;片面開放市場不應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政府當務之急,是全力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和資源,負起責任推動核心產業或策略產業的發展;如部分開放、鬆綁及優惠措施有助產業升級,應全國一體適用;如有集中發展必要的策略產業,宜視客觀條件規劃建置策略性園區,但園區數目在精不在多,切忌天女散花。
所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應依上述理念大幅翻修,讓台灣經濟能實質受惠,而不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全文詳見: http://goo.gl/bdIfNS )
台灣農產品國際競爭條件 在 朱立倫 Facebook 八卦
反商、意識形態治國,民進黨犧牲了台灣的機會與競爭力
民進黨最近從蔡英文總統開始,針對自經區做了鋪天蓋地的抹黑和攻擊,繼之前蔡總統的「洗產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又編出「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這種謊言。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明明授權主管機關對進駐廠商有審查機制,開不開放,那些品項開放,還是握在農委會等主管機關手上。
當年農委會的陳保基主委,已經規劃自經區內,針對影響國內農產品的部分限制條件,或者要求搭配使用國內農產品;難道輪到陳吉仲當主委,反而不審查、不限制,完全開放?
不過,這種抹黑手法,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事實上,民進黨一路走來,只要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它們無一不是反對到底。20年前的亞太營運中心,在陳水扁執政時無疾而終;好不容易國民黨執政了,提出兩岸直航,被民進黨說是「木馬屠城」;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民進黨說「陸客來,外國觀光客都不來」;和對岸簽訂ECFA,蔡英文說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揚言上台廢止;後來的服貿、貨貿協議,也遭到民進黨的杯葛。如今,又輪到了自經區。
這些政策,有的民進黨反對成了,終於成了泡影。有的沒有反對成功,如兩岸直航;當年喊木馬屠城的民進黨,後來也極力爭取;陸客在民進黨上台減少,民進黨也極力拉攏;當年說要廢的ECFA,民進黨根本不敢廢止。這些證明,民進黨的反對,都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一來不希望國民黨做得好,二來扣國民黨紅帽子罷了。
至於民進黨自己的財經政策,根本提不出什麼遠大的願景和目標,不管當年的「全球運籌中心」,現在的「新南向」或者「印太戰略」,不是完全做不出成績,就是乞憐於美中衝突,在夾縫中得到一些小恩小惠。這樣的經濟戰略,才是完全拋棄自己的優勢,受制於人,受制於國際。
朱立倫誠實的說,世界當然沒有百利無一害的政策,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經濟策略。但是台灣在民進黨反商主義、反中意識形態下,經濟發展確實已經面臨瓶頸,必須找到突破點。對於在幫台灣想出路的人,民進黨永遠是千方百計找缺點唱衰、阻止,唯恐別人做得成功,把它給比下去。這樣的執政者,才是人民的悲哀。
台灣農產品國際競爭條件 在 朱立倫 Facebook 八卦
反商、意識形態治國,民進黨犧牲了台灣的機會與競爭力
民進黨最近從蔡英文總統開始,針對自經區做了鋪天蓋地的抹黑和攻擊,繼之前蔡總統的「洗產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又編出「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這種謊言。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明明授權主管機關對進駐廠商有審查機制,開不開放,那些品項開放,還是握在農委會等主管機關手上。
當年農委會的陳保基主委,已經規劃自經區內,針對影響國內農產品的部分限制條件,或者要求搭配使用國內農產品;難道輪到陳吉仲當主委,反而不審查、不限制,完全開放?
不過,這種抹黑手法,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事實上,民進黨一路走來,只要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它們無一不是反對到底。20年前的亞太營運中心,在陳水扁執政時無疾而終;好不容易國民黨執政了,提出兩岸直航,被民進黨說是「木馬屠城」;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民進黨說「陸客來,外國觀光客都不來」;和對岸簽訂ECFA,蔡英文說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揚言上台廢止;後來的服貿、貨貿協議,也遭到民進黨的杯葛。如今,又輪到了自經區。
這些政策,有的民進黨反對成了,終於成了泡影。有的沒有反對成功,如兩岸直航;當年喊木馬屠城的民進黨,後來也極力爭取;陸客在民進黨上台減少,民進黨也極力拉攏;當年說要廢的ECFA,民進黨根本不敢廢止。這些證明,民進黨的反對,都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一來不希望國民黨做得好,二來扣國民黨紅帽子罷了。
至於民進黨自己的財經政策,根本提不出什麼遠大的願景和目標,不管當年的「全球運籌中心」,現在的「新南向」或者「印太戰略」,不是完全做不出成績,就是乞憐於美中衝突,在夾縫中得到一些小恩小惠。這樣的經濟戰略,才是完全拋棄自己的優勢,受制於人,受制於國際。
朱立倫誠實的說,世界當然沒有百利無一害的政策,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經濟策略。但是台灣在民進黨反商主義、反中意識形態下,經濟發展確實已經面臨瓶頸,必須找到突破點。對於在幫台灣想出路的人,民進黨永遠是千方百計找缺點唱衰、阻止,唯恐別人做得成功,把它給比下去。這樣的執政者,才是人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