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台灣高股息ETF,台股代號0056,成立於2007年12月13日。
0056追蹤台灣證券交易所與FTSE合作編製的臺灣高股息指數(TSEC Taiwan Dividend + Index)。
臺灣高股息指數由30支成份股組成。候選名單,是台灣50指數與台灣中100指數共150支股票。然後從中選取未來一年預測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30支股票做為成份股。
加權方式則是以現金股利殖利率決定。殖利率愈高,該股票在指數中所占的比重愈大。
高股息指數是一種策略指數。投資人透過0056拿到的,是台股中現金股息較高的股票的報酬。
0056在2020年的績效是8.78%。0050這一年則是上漲31.63%。0056落後22.85%。高股息策略在2020帶來嚴重落後市場的成果。這就是進行策略指數投資的風險之一。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看。
有兩個標的。標的A單年報酬31%。標的B單年報酬8%。
哪個對你的投資成果,資產累積比較有幫助?
當然是標的A。
然後換個問法,標的A單年配息率3%。標的B單年配息率5%。
你選哪一個?
很多人就義無反顧的選B了。說B比較好。
哪裡比較好?B的總報酬比較低耶。
也有人說高配息的標的B對需要現金流的退休投資人比較好。
哪裡比較好?
投資標的A,去年每一千萬的退休資產,獲利316萬。選標的B的話,獲利只有88萬。
退休的時候,88萬是要怎樣比316萬好?
你七歲念小二的孫女,你問她:”你要300還是80元”,她都知道要選300耶。
不要以為高股息就等於高報酬。或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拿到比較差的報酬,還用一些很奇怪的邏輯跟論點說高股息比較好。
這段討論不是說未來高股息股票一定會帶來比較差的成果。
而是許多人在高股息ETF的確帶來比較差的成果時,甚至長期報酬嚴重落後市場時,還毫無所覺。或是一味的相信高股息就是比較好。
高股息等於高報酬。
高股息適合退休族。
這都是很常見,甚是被當成是”投資知識”的錯誤迷思。
或許可以說,0056高股息ETF的存在價值之一,就是驗證這些高股息迷思的錯誤。
0056完整歷年報酬與配息紀錄,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1/02/etf00562021.html
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富邦台灣公司治理100ETF,台股代號00692,簡稱富邦公司治理ETF,於2017年五月17日掛牌上市。
富邦公司治理ETF追蹤”台灣公司治理100指數”。該指數由台灣證券交易所編製。
”台灣公司治理100指數”以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普通股為成份證券候選者。其核心篩選標準是選出”最近一年公司治理評鑑前20%的公司”。
但實際執行時,是先以流動性進行篩選,去除每日平均交易金額最低的後20%股票。
第二個篩選標準才是公司治理。
第三個篩選條件是財務指標,
這個指數選出的不只是公司治理方面表現較好的公司,指數成分證券也是最近一年淨利與營收成長好的公司。其實是偏向成長類股投資。
透過這類ETF,投資人取得的是一種特定的選股策略所帶來的成果。這叫策略指數ETF。
這跟帶來整體市場報酬的全市場ETF,或帶來貼近整體市場成果的大型股指數ETF是截然不同的投資思維。
投資公司治理這類策略指數ETF,投資人是取得特定策略報酬。這不是指數化投資。策略指數ETF也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替換品。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在公司治理100ETF公開說明書中,有這樣的字句:
“被動式操作策略,基金持股變化小…..”
這是一種誤導的說法。
策略指數絕非被動式操作策略。公司治理指數代表的是一種主動用特定條件去市場中進行證券篩選的策略。絕對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其持股變化,仍是比單純接納整體市場證券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要高。
這是國內策略指數發展一個常見現象,就是試圖讓一般投資人以為這是指數化投資工具。
不僅在策略指數的公開說明書中我們看到這種混淆的說法,近來也有許多財經作者在文章或視頻中,將這些策略指數ETF稱為指標指數的”替代品”或是”低價版”。
這都不是很好的說法。或者更精確地說,都是嚴重錯誤的說法。
策略指數ETF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
富邦台灣公司治理100ETF的經理費是每年0.15%。保管費是0.035%。成立以來完整兩個年度的內扣總開銷是2018, 0.30%、2019, 0.35%。
這個費用會讓0050很有警惕。0050這兩年的內扣總開銷分別是0.44%與0.43%。
0050追蹤更單純的指數、規模更大,卻收取更高的費用。0050的內扣費用有不小的調降空間。
這個表格可以看到公司治理ETF在2020六月30日為止的過去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都勝過指數。過去三年績效ETF是26.33%,指數是12.41%。ETF三年績效領先指數近14%。
假如你對指數化投資有點基本認識,你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追蹤指數的ETF,居然可以持續的贏過對應指數。三年還贏十幾趴。
但”事實”就擺在眼前。明明就贏啊。問題到底在哪裡?
問題就在指數版本。
基金公司在公開說明書中選用的是未計入股息的指數版本。
公司治理100指數有另一個版本叫做”公司治理100報酬指數”。這是有計入現金股息的總報酬版本,這才是真正合理的比較基準。
換成報酬指數後,指數三年報酬從12.41%拉高到27.32%。足足增加近15%。實際上ETF在過去半年、一年跟三年,都是落後指數的。
一年落後0.27%、三年落後0.99%,以這支ETF的費用率來說,算可以的指數追蹤成果。
但資產管理公司為什麼不選用正確的指數?要選用”未計入股息”的指數版本?
這種狀況就像有個藥廠要測試新開發的藥物有沒有效果。
它不是將患者分兩組,一組接受新藥治療,一組接受安慰劑。然後兩組做比較。
它是將患者分兩組,一組接受新藥治療,另一組服用對身體有害的毒藥,然後比較。跟大眾說,我們的新藥的確對患者比較好。
假如有哪家藥廠做後面這種事,會在業界被人笑掉大牙。也會馬上被主管單位禁止新藥上市。
但是我們卻一再看到國內”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不斷在公開說明書中,把基金跟ETF的績效,跟成效一定比較差的”未計入股息”指數做比較。
這種在專業投資界會被笑掉大牙的事,在我們台灣投資界居然像是一個慣例。這些業者,真的覺得台灣投資人都那麼好騙,那麼沒知識嗎?
主管單位覺得都不需要出面改正嗎?
跟0050相比,公司治理ETF在2018這個台股下跌的年度是勝過0050的。但在2019沒有跟上0050的漲幅。
總結來說,富邦公司治理ETF是一支主動選擇證券的ETF,它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
它的費用率可以凸顯台灣指數化ETF收費偏高的問題。
公開說明書中以錯誤的指數版本進行績效比較,是很不專業的表現。
富邦公司治理ETF過去績效正如預期,策略指數並不是勝過市場的保證。
完整全文,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08/100etf006922020.html
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兆豐投信發行的”兆豐台灣藍籌30ETF”(台股代號00690),簡稱兆豐藍籌30,在2017三月31號掛牌上市。
兆豐藍籌30以完全複製法追蹤”台灣指數公司藍籌30指數”。指數編製者是台灣指數股份有限公司。
” 藍籌30指數”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所有的上市股票為成份股候選者。
首先進行流動性篩選。去除近一年平均每日交易金額最小的後20%股票。也去除掉近三個月平均成交量小於10,000張的股票。
然後以以下財務指標進行篩選:
1.稅後淨利連續三年大於零
2.稅後淨利/營收連續三年排名前50%
3.每股現金股利連續三年排名前50%
這三個財務條件前兩點選出的會是具有成長性的公司。
一般來說,公司營運前景具有成長性的話,公司會比較偏向把賺到的錢再投資,用於研發、聘請人才與員工、建立廠房。這樣才能在新市場中持續擴大、跟對手相比仍保有競爭優勢。
可是第三個條件卻是要求排名前50%的現金股利。這比較是趨於穩定(或說是沒有成長性)的公司才會進行的股利政策。
具有成長性的公司卻把大部分賺到的錢以股息配發出去的話,恐怕反而會危及未來成長性
這是矛盾的篩選條件。
從指數編製規則來看,投資朋友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採行特定選股標準的策略指數。兆豐藍籌30ETF完全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也不是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替代品。
但在藍籌30ETF的公開說明書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
“屬於被動式管理基金”
“採被動式操作”
這都是誤導的說詞。就基本投資策略來看,兆豐藍籌30是一隻主動管理的基金,採主動選股操作。它的主動,就表現在指數的主動選股條件上。
不能說ETF”被動”追蹤指數,它就是指數化投資工具。這種說法是在玩文字遊戲。
這份公開說明書一個很大的缺陷是沒有列出ETF追蹤的指數的報酬。讓投資人完全無法了解ETF的指數追蹤成果。這需要自行查詢與比較。
指數追蹤成果如何,以及與台灣50相比是領先還是落後
請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08/30etf006902020.html
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代號 在 有些股怎麼交易所查不到? - Mobile01 的八卦
上市公司查你貼的那個台灣證券交易所,上櫃公司要到櫃檯買賣中心的網站上市和上櫃的管理單位是分開的其他公告和相關資訊都匯總在「公開資訊觀測站」.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