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構造建築也需要轉型正義!
今天在「全國木構造建築論壇」上,我用了這樣的說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台灣的建築法規一向奉混凝土建築為市場的主力,長期扶植RC、鋼構這種高碳排的建築材料與工法,對木構造建築則充滿過時的偏見,各項營建法令規章對木材料充斥不友善與不平等的對待。
事實上,搭配高科技與新技術,國際上開始大力倡議木構造建築, #木構造是能防火防蛀防腐的,在建築性能的強度上皆不輸我們所習慣的水泥建物。
在對環境的影響層面,木構建築最能符合永續再生、 #循環經濟 的新時代趨勢,最能實踐 #福祉建築 與 #建築減碳 的精神。
台灣的林業資源豐富,但政策一再打壓木構建築,間接造成台灣人造國產材的使用率不及1%,林農被迫轉作茶樹、果樹等高經濟作物,反而造成國土生態更大的破壞。
而國產林業不振,對大量人工優質造林不鼓勵經營,捨近求遠依賴進口材料,從日本、加拿大、新南向國家進口可能來自天然林的木料,身為地球公民的我們,是該改變這樣不合理的政策了!
所以我說,回復事實真相,平反錯誤成見,建築材料的選用也需要轉型正義!讓多元的材料可能性被選擇、被合理對待。
終於,林務局訂定2016為 #台灣林業復興元年,開始倡議奠基於人造林需要適度撫育疏伐,森林保育才更為有利,也獲環保團體的認同。我們更持續力推本土永續林業,期待將木材料作為 #綠色採購 項目。
在國內專家團體的奔走、思瑤過去四年努力下,內政部營建署也終於開始研修不合時宜的建築法規,鬆綁對木構造建築的過當管制,未來期望讓台灣營建管理與國際接軌,推廣綠色木構建築。
水泥與木材,哪一樣對環境更友善?
當東京奧運主場館選擇木構造建築,歐美先進國家出現愈來愈多木構高層建築,台灣應該迎頭趕上,突破政策盲點,善盡地球公民的環境責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