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到嘉,青年回嘉。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到嘉義與在地方打拼的朋友聊天,也感謝嘉義市議會副議長蘇澤峰的幫忙,讓我有機會能跟嘉義在地優秀的議員們進行一場深度交流。從嘉義建設的方向到台灣未來的整體發展,我們交換了許多意見,我受益良多。
嘉義長期都是臺灣人才得培養地:蕭萬長前副總統、監察院張博雅院長、台語天后江蕙、本土搖滾天王伍佰、名製作人王偉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侯明鋒院長、新北市侯友宜市長等,不勝枚舉,嘉義地靈人傑、人才輩出。但嘉義人也不免感慨:為什麼我們總是產出人才,而不是讓優秀的嘉義子弟留在家鄉?
嘉南平原的重要糧倉,是嘉義傳統上在臺灣扮演的重要農業角色,但嘉義也同樣需要導入新科技,透過嶄新產業翻轉嘉義,讓年輕人有留在家鄉創新的機會。同時,我們也要透過產業佈局、建設投資、中央地方夥伴政策協力,讓產業在地方落地、成功轉型,把新興產業發展起來。
蔡英文總統說,我在談的,她都已經在做,但為什麼嘉義鄉親依然無感、嘉義的子弟依然在外飄流?
經濟發展無關黨派、不分顏色,台灣不能再陷入意識型態鬥爭的窠臼之中。尤其台灣現在處於蛻變升級的關鍵時刻,政治、產業結構都需要調整,因此如何幫助傳統產業、引進新興產業就非常重要。以嘉義來說,原來已經有豐富的觀光產業,帶動服務業的發展,現在應該再發展出一些製造業,可以讓嘉義更好。
臺灣還有很多機會,只要跟上世界趨勢,把新興產業在嘉義發展起來,嘉義子弟不必再看時鐘趕高鐵,在嘉也可以像新竹一樣成為臺灣的全球中心!
#帶嘉義子弟回嘉
#改變嘉義的時鐘
#搭高鐵回台北怎麼沒有撿到三百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70的網紅蕭美琴立委辦公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 在 郭台銘 Facebook 八卦
產業到嘉,青年回嘉。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到嘉義與在地方打拼的朋友聊天,也感謝嘉義市議會副議長蘇澤峰的幫忙,讓我有機會能跟嘉義在地優秀的議員們進行一場深度交流。從嘉義建設的方向到台灣未來的整體發展,我們交換了許多意見,我受益良多。
嘉義長期都是臺灣人才得培養地:蕭萬長前副總統、監察院張博雅院長、台語天后江蕙、本土搖滾天王伍佰、名製作人王偉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侯明鋒院長、新北市侯友宜市長等,不勝枚舉,嘉義地靈人傑、人才輩出。但嘉義人也不免感慨:為什麼我們總是產出人才,而不是讓優秀的嘉義子弟留在家鄉?
嘉南平原的重要糧倉,是嘉義傳統上在臺灣扮演的重要農業角色,但嘉義也同樣需要導入新科技,透過嶄新產業翻轉嘉義,讓年輕人有留在家鄉創新的機會。同時,我們也要透過產業佈局、建設投資、中央地方夥伴政策協力,讓產業在地方落地、成功轉型,把新興產業發展起來。
蔡英文總統說,我在談的,她都已經在做,但為什麼嘉義鄉親依然無感、嘉義的子弟依然在外飄流?
經濟發展無關黨派、不分顏色,台灣不能再陷入意識型態鬥爭的窠臼之中。尤其台灣現在處於蛻變升級的關鍵時刻,政治、產業結構都需要調整,因此如何幫助傳統產業、引進新興產業就非常重要。以嘉義來說,原來已經有豐富的觀光產業,帶動服務業的發展,現在應該再發展出一些製造業,可以讓嘉義更好。
臺灣還有很多機會,只要跟上世界趨勢,把新興產業在嘉義發展起來,嘉義子弟不必再看時鐘趕高鐵,在嘉也可以像新竹一樣成為臺灣的全球中心!
#帶嘉義子弟回嘉
#改變嘉義的時鐘
#搭高鐵回台北怎麼沒有撿到三百萬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 在 徐榛蔚 Facebook 八卦
【有機‧會幸福 一起友善地球為下一代永續資源】
全國首創2019花蓮有機農業論壇登場,邀集在地有機企業與民間業者、有機農友們及所有支持有機農業永續發展的鄉親齊聚一堂,一同聆聽專家學者們對於有機農產升級、有機農產創新策略及未來的發展與趨勢等,榛蔚受益良多,尤其在現代文明病的增加、污染食物源頭的案例頻傳等,要如何讓下一代吃出健康、友善環境及愛護地球,是我們目前應該要做的事!
很榮幸邀請到前行政院長兼在地小農的張善政、台東縣長慶鈴妹妹及新北市、雲林縣、宜蘭縣、台中市等縣市府團隊一起為台灣有機農業發展、有機創意行銷努力及堅持,共同討論有機農業與生態系統共生長存,擘劃幸福花園城市願景。
與鄉親們分享一些小心得,榛蔚贊同專家學者們提到的「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醫食同源」等概念與目前有機農業的趨勢,天下民以食為天,但是食物的來源、種植方式與培育方法才是重要的!非常符合我們現在花蓮推行的有機農業發展,目前花蓮有機驗證及友善審認面積達到2358公頃,占全國20.6%,高居全國之冠,之後每一年增加10%的有機耕作面積,鼓勵一般農戶轉為有機耕作;除了有機蔬食,也要跟畜產合作做有機家禽的養殖,期待未來有更多農友們、畜牧業等加入有機健康種植與養殖行列,一同友善地球、資源永續,為下一代打造幸福的根基。
#想知道榛蔚姊怎麼保養?
#當然是吃在地有機食品
#歡迎一起來花蓮當有機小農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政府願意更積極地與社會各界溝通,本席予以肯定,但是針對法規盤點包括國內的法規中落差的部分、及協助可能面臨 TPP 負面衝擊的相關弱勢產業,做了哪些準備?本席關切我國加入 TPP 的議題已歷經 3 任院長,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溝通」,但與國會溝通上的相關資訊明顯不足。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目前看來是宣傳多於實質。以日本為例,這必須靠整合外交系統、農業體系、經濟體系及貿易體系合力達成目標,絕非單靠個人的力量進行溝通或上網宣傳。
部長:已指示各部會於 3 月31 日前,必須將所有法規落差及盤點完成清倉,並列出最後的清單,屆時會是溝通的良好時機。將於 3 月底一併提出我國加入 TPP 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初稿。
▶各部會在評估的過程中,應特別關切弱勢產業尤其農業,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及最近農委會所提出的數據,預估將有 600 億到 700 億元的農業損害,勢必要儘快協助農民做相關產業調整與輔導措施。院長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在東部務農,但至今未見政府對東部農業積極的政策,好讓整體農村經濟出現新的活力與發展的契機。再者,即便東部地區有良好的農產品及極佳的天然環境條件,惟現今東部最匱乏的正是農業二級加工設施。東部良好的農產品送至西部加工,再送回原產地行銷,這些物品在交通運輸上所需要的成本,對一般的小農、家庭農業、部落型農業或社區型農業而言成本負擔大,對地方農村的經濟也沒有顯著的助益。東部地區所欠缺這些環節,本席與政府已經討論多年,從當初討論在地經濟的問題,直到現在我國準備加入 TPP 的過程,均遲遲未見政府提出相關配套與具體作為。現今農委會規劃的方向也較欠缺小農與家庭性小型農器的輔導與協助,大多以傳統的農會為輔導機構的型態,既無法因應新的趨勢,也無法提高年輕的農民願意留下來,以創造新的農業、農村活力發展的新契機。建請農委會在計畫推廣方面應該特別注重青年農村創業。另外,要個別農戶裝置自己的加工設施,經濟效益有限,所以需要進行整體區域性整合,這個整合該由誰來做?是否要依賴傳統的農會體系,還是要另外成立一個可以超越以鄉鎮為基本標的的新型態區域整合機制,理應跟地方、農改場、農糧署溝通,地方的農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返鄉的年輕人的需求是什麼?就我的了解,目前行政部門並未積極地跟他們溝通,就他們的需求做比較直接的規劃。
農委會主委:今年開始執行的花東計畫有機農業面積應會倍增,全國農業面積為六千多公頃,花東地區的面積則占一千五百多公頃,依照4 年計畫,未來有機農業將會倍增三千五百多頃。花蓮與台東的縣長都非常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與食品加工,譬如現今批發市場改建計畫須花費兩億多元,這部分在花東計畫中已經核定,至於相關的產銷履歷,或是保健食品方面,目前我們也正在評估花蓮縣的相關產量是否足夠,如果相關產量足夠,農委會將輔導他們成立加工廠。今年 1 月,已在花蓮舉辦青農座談會,將花蓮的青農為重點規劃對象。另外,除了農會以外,也會針對產銷班進行規劃,希望吉園圃能導向產銷履歷。
▶過去以相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做為補助依據,但是這個辦法也有一些限制,譬如當農損面積沒有達到一定比例時,農民就拿不到相關的補助,如果土地承租產生相關的爭議,農民也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之前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許多大佃農、年輕務農者都面臨極大風險,去年開始試辦農損災害保險制度,其實印度早就推行,其他國家推行的制度應該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為什麼試辦至今只有高接梨部分納入相關的保險機制,畢竟種植高接梨農民的比例還是不多,希望這個保險制度的建置能讓更多農民受惠。
主委:高接梨部分比較好推動,所以只納入高接梨,今年開始推動芒果、水稻、農業設施及漁業中的石斑魚,以及溫網室之類的農業設施。商業保險也正在談,如果保單出來,由農民投保即可辦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rPa6swjXXM/hqdefault.jpg)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 在 後疫情時代明道大學主辦國際有機農業趨勢研討會 - YouTube 的八卦
... 舉辦來台唯一一場學術見面會,會中分享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國際 有機農業趨勢 ,協助 台灣 為因應後疫情時代對農業 發展 與糧食供應的議題進行探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