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rea.bunshun.jp/articles/-/7154
王牌投手絢麗登場
在大學棒球界活躍的曹佑寧
去年造成台灣社會現象並且締造大熱賣記錄的,是由永瀨正敏所主演的『KANO』。在電影中,飾演接受永瀨所飾演的魔鬼教練指導的王牌投手‧吳明捷的,是因演出本部作品而成為國民明星的曹佑寧。實際上於大學棒球界以運動員身分活躍的他,回想了第一次的體驗。
崇拜的選手是鈴木一朗
――您的父親原來是壘球選手,對你開始打棒球有很大的影響嗎?
是的。從小的時候父親就常常帶我們去看棒球比賽。由於家裡一直都有手套及球棒,小學三年級的暑假父親問我「你要試試看嗎?」的時候,沒有理由拒絕。因為我排行是三兄弟的中間,以前哥哥與弟弟也會一起打棒球。但是現在還在繼續打的人只有我。
――請告訴我們棒球作為一種運動吸引你的理由。
因為我是外野手,喜歡追逐著飛球時的感覺。然後,也喜歡接到彷彿接不到的球時的充實感。還喜歡打擊時的「鏗!」的聲音。
――個人有崇拜的棒球選手嗎?
鈴木一朗先生。雖然他的體型纖瘦,但是非常有爆發力。而且也很崇拜他的速度。再來,也欣賞阪神虎的西岡剛先生,我認為他是非常帥氣的選手。
試鏡時被起用為傳說中的投手一角
――若有對除了棒球以外的興趣請告訴我們。
什麼都不用想的在家附近閒晃與散步。還有,常常聽我有演出MV的林凡小姐、及如梁靜茹小姐等音樂人的療癒系的音樂。
――接下來,由於有為了演出『KANO』而參與試鏡,具體是如何進行的呢?
由於有符合「有5年以上的棒球經驗」的第一個條件,只記得面試時是與馬志翔導演談了各式各樣的話題。首先,導演問我「知道這個故事嗎?」,我對嘉義農林這所學校的了解僅限於知道名字及這所學校曾經去過甲子園這件事情。我所飾演的吳明捷的事跡是後來才學到的。導演與我們談話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我們的個性。
――由於實際上的位置是中外野手,對於飾演傳說中的投手吳明捷有怎樣的想法。
因為從開始打棒球就一直只有擔任外野手的位置,最初是擔心投球的姿勢,而馬導為了我的演出已作了各種的研究調查,吳明捷先生的特徵姿勢已鮮明的在腦海中――具體來說,是由上往下大振臂的投球姿勢,我就安心了。
影迷搶看大學棒球
――試鏡合格後,好像有為了拍攝而從大學休學一年,關於這點,父親的反應是如何呢?
合格當時,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或許是可以拍電影的唯一機會,飾演的也是我從事了很久的棒球選手的角色,我想珍惜這次的機會。告知父親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對於要拍電影這件事情沒有特別的反對。我記得父親反而告訴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堅持下去做」。
――拍攝很辛苦,最有印象的是什麼呢?
因為學到的全部都是第一次的經驗,對全部的事情印象都很深刻。若要提出最特別的,就是拍攝甲子園冠軍戰時的高潮部分。當時,記得因為是嘉義農林的選手的心情感動了聚集在甲子園的許多觀眾的場景,我盡力的演出了。
――去年公映時在台灣締造了爆發的大熱票房記錄,亦成為了社會現象,你自己也成為了爆紅人物,說實話有預期過這種狀況嗎?
拍攝的當時,只想著要如何進行第一次拍電影這件事。不過,或許對於會到達什麼樣的程度還是有些期待的(笑)。現在看過電影的影迷也會來到大學棒球的比賽現場。而且不僅有年輕女性,男性以及帶著小孩一起來的人也增加了。在此之前會來看比賽的,大約只有家人、親戚與朋友,因此很讓人開心呢。
演出電影只能說是增加了其他條路
――去年11月所舉行的「棒球21U世界盃錦標賽」,所隸屬的台灣隊打敗了日本成為了首屆冠軍。你自己也獲選為最佳九人,不是因為電影演出所帶來的人氣,可以達成這樣結果的理由是什麼呢?
從小學時開始就持續在打的棒球,已經佔了我人生的一半。因此,即使這次演出電影,對於棒球也完全沒有考慮要中途放棄或偷懶的打算。這次,演出了一部電影,也只能說是增加了其他條路。從今以後,會作怎麼樣的選擇,或是走哪一條路,因為我才20歲,還可以仔細的考慮。
――現在,應該也有很多演員活動的邀約,未來的目標是什麼呢?
當然,有打職棒的夢想。不過,未來也會視機會作決定。演員的活動也是,若有不錯的機會,我也不想錯過。
曹佑寧
1994年4月24日出生。台灣台北人。從小學時開始打棒球,2011年獲得玉山盃全國青棒錦標賽明星選手獎,2012年的IBAF世界盃青棒錦標賽也成為中華台北代表隊選手。以演員出道作『KANO』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獎,成為受矚目的新生代演員。目前擔任輔仁大學棒球隊的外野手。
『KANO』
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擔任嘉義農林棒球隊新教練的近藤(永瀬正敏)。從吳明捷(曹佑寧)開始自小在台灣長大的漢人(台灣人)、台灣原住民、日本人所混合的隊伍,在經過新教練的嚴厲指導下從弱小的隊伍成長。接著於1931年獲得前進甲子園出賽的門票。
(C)果子電影
2015年1月24日於新宿Wald9等戲院全國公開上映中
http://kano1931.com/
翻譯 by Paul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
台灣原住民 特徵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八卦
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台灣原住民 特徵 在 BaoBao的世界最棒工作 Facebook 八卦
兩大洋的兩億五千萬人,都受到台灣影響!?
👴🏾萬那杜長老:你從哪裡來?
🙎🏻我:台灣!
👴🏾萬那杜長老:我知道啊,聽說我們祖先就是從台灣來的!
🙎🏻我:台灣???😱
.
.
台灣耶!🇹🇼🇹🇼🇹🇼🇹🇼🇹🇼(心中的國旗在飄揚)
.
.
那天晚上,因為長老這段話,我在網路找了一堆資料,這個過程,不只是小島大歌計畫的起源,更發現了我原本不知道的台灣!這段台灣和兩大洋間的關係,到底是誰說的?是從哪裡生出來這些的?
.
嗯... 是時候全部招出來了!🤓🤓🤓
.
.
25年前,澳洲考古學家Peter Bellwood提出的 "出台灣說" ,發表了依據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台灣極可能是散佈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南島文化起源地,自此之後,台灣是不是南島文化的起源,就被廣泛討論。
.
🔆〽️♨️ 語言學方面,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 - 李壬癸曾在他的書「珍惜台灣南島語言」中提到,至今有兩億五千萬人使用的南島語系,因為在台灣的分歧性最高,以及最多古語特徵,最有可能是由台灣擴散出去的。
.
🐵🙈🙉 遺傳學方面,摩洛哥學者Jean Trejaut以及「台灣血液之母」的林媽利醫師,透過DNA研究發現台灣原住民、美拉尼西亞人,以及波里尼西亞人的 DNA 樣本中,同時存在著在其他東亞民族上並未發現的基因變異。而紐西蘭生物學博士 Geoff Chambers 的研究發現,許多台灣原住民及其他亞洲大陸的民族,都有兩條對應酒精反應的基因,然而一些台灣原住民卻僅有一條此基因,正好和毛利人相同!
.
🌳🌴🌾民族植物學方面,去年十月,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透過台灣隨處可見的「構樹」與大洋洲收集的604樣本進行分析比對,找出台灣特有的序號CP-17基因單型,明確指出這些構樹原產於台灣,成為「出台灣說」的佐證!
.
🎺🎸🎤 樂器研究方面,馬達加斯加的樂器也是南島語族的樂器,從這些樂器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南島語族的遷徙過程,就是在印尼、台灣及菲律賓這一帶有的樂器在馬達加斯加也有,例如弦樂器Valiha。
.
而國際上其他受矚目的相關文章,包括美國地理學和生理學專家戴蒙Jared M. Diamond於2000年於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台灣給世界的禮物」、R. D. Gray 和 F. M. Jordan同年於《自.然》雜誌發表的「特快車模式圖」,及美國語言學家白樂詩Robert Blust提出的「南島民族台灣原鄉論」等。
.
.
.
《小島大歌》計畫,就是以對這些學術論文和研究粗略了解為背景,加上我們對音樂和說故事的熱情,和最後一點點豁出去的衝勁堆疊而成的😝
我一直聽說過南島語系,但那對我來說,只是歷史課本裡的東西,直到那位萬那杜長老,真真實實的站在我面前,告訴我,他的祖先來自台灣......
.
.
.
我們雖然不是學者,也不是研究人員,但是我們都有自己的使命吧,我們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呈現故事,然後帶給世界ㄧ點點的影響。
.
---------------------------
.
小島大歌群眾募資計畫,用音樂重新串連台灣和兩大洋! 用音樂告訴世界,台灣是兩大洋的原鄉!
https://www.flyingv.cc/freebird/9426
.
----------------------------
.
🎬 參考連結:
.
傳說解密了:毛利人的家鄉,是來自於台灣!
http://www.pure-taiwan.info/…/12/07/maori-hawaiki-is-taiwan/
.
構樹遺傳多樣性成重要拼圖 學者證實南島語族“出台灣說”
http://e-info.org.tw/node/110713
.
美國學者R. D. Gray 與 F. M. Jordan於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特快車模式圖」 http://www.nature.com/…/v405/n6790/fig_tab/4051052a0_F1.html
.
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中譯版)
http://www.tyjh.kh.edu.tw/…/%E7%89%A…/%E9%80%A0%E8%88%B9.htm
.
李壬癸 - 台灣南島語言的奧秘
http://www.sinica.edu.tw/as/advisory/journal/15-1/59-62.pdf
.
音樂數位博物館 - 師大六十年數位典藏計畫 馬達加斯加
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mu…/instrum-madagascar.html
.
.
如果有任何錯誤還請大家指證,也歡迎分享!😁
台灣原住民 特徵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台灣原住民 特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