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感。
有一天我坐公車回家,一位操著濃厚鄉音的老先生站在門口突然大叫:下車!司機立刻很不客氣地說,這邊沒有站,老早就取消了。然後公車就轉彎了。一轉彎,老先生突然很生氣地一直念著說,怎麼會沒有站@#$%&......司機也很凶地回,就是沒有&^%$#@......然後兩個人越來越生氣,老先生爆出一句,小心我投訴你!你一輩子沒用就只能開公車。然後原本不客氣的司機先生也完全失控開始大罵三字經,兩個人漫罵的語言開始進入一些意識形態的政治詞語,什麼台獨啊榮民啊滾回中國啊之類的話,最後馬英九陳水扁也都出現了。
在場的乘客,大多都是老弱婦孺,大家一旁勸,卻也不知道該勸誰,因為兩個人的態度從一開始都很不客氣,但畢竟老先生年紀大,司機在工作,放了老先生下車後,司機一路繼續大罵,滿口三字經,車上的其他乘客只好繼續按捺著想趕快到站下車。
我昨天跟一位老同學吃飯,敘舊之間談了一點政治。我們都是家裡上一代政治色彩濃厚的後代,她的媽媽是國民黨的政要,我的爺爺外公是國民黨的退役軍官。一直到今年總統大選,我看到一個新聞說,像我們家這些所謂「純種外省人」的全台灣只剩3.5%。
上禮拜去台南演出,住在佳里這個小鎮,每天都在驚訝炎熱的六月天,台南人真的可以一早起床就吃熱熱的牛肉湯配飯,或咸粥虱目魚湯,一個小小的台灣,光是在飲食,南北差異可以是天地之差。我也同時注意到,所以到處都能看見很多去濕降火的甜湯,就像香港總是到處見到涼茶,於是人與環境的共存方式,就這樣讓各種生活飲食文化自成體系。一個端午節,都要台北粽互相較勁,還冒出節日根源來自哪為什麼要慶祝的一些政治意識形態的爭辯。
我和朋友說,像我這樣家庭背景,在台灣土生土長,願意獨立思考的族群,其實心裡是很矛盾的。因為我們清楚自己追求的價值與捍衛的東西,卻在台灣這個因為歷史宿命的領土上,非常容易被貼上各種標簽。或說,根本不是在台灣,全世界,有人的地方都愛把人歸類,貼標籤,然後就可以開始大肆品頭論足。
我曾為了捍衛我所相信的事,跟父母親鬧翻,一個月沒有回家。那次的爭執讓我重新思考我相信的方式。越來越明白,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自己的方式去傳遞,但我不再花力氣去爭論去解釋去為被亂貼標簽的自己說話。誤解你的,不是想要去瞭解你,只想搜尋更多誤解的線索繼續錯置你。而那些抱持保留的人,自然會在觀察的過程,漸漸更明白你。那些努力捍衛相信的事,都不是三言兩語的概念就能解釋清楚,更又如何三言兩語就辯解成功?現在只求基本的彼此尊重與說話的禮貌道德罷了,因為這顯示的是一個人的素養。
看到分裂的世界不斷在分裂下去,還是會有感,尤其是分裂的那麼醜陋時。不過,相比於去說服別人,為自己撕掉標籤,我更關注的,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結果?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還將會經歷到什麼?
赫然發現,歷史裡全是線索。原來戰爭不斷在重演,只是不是每次都是槍砲彈藥罷了,輸贏都是傷害。我們不會噤聲,用自己的方式繼續下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2分之一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bit.ly/2TplFCQ 來賓:小禎、陳珮騏、小優、Julie、Paul、夏語心、Ruby、Paul、蘿莉塔 各國型男:杜力、夢多、賈斯汀、賀少俠、法比歐、吳子龍、佩德羅、山姆 00:01:10 北方人老愛嘲笑南部人?東西南北文化戰很大!? 00...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魚夫 Facebook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南北食物大不同~ - 美食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到底有多大?看完以后我都不敢吃东西了! 的評價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魚夫 Facebook 八卦
台灣小小的,飲食文化卻南北大不同,肉粽南部用煮的,北部是炊的;肉圓南部是炊的,濁水溪以北就是炸的。米糕亦同。口味的不同不只移民前後的差異而已,我把這些異同寫入新書<樂暢人生報告書>裡,從飲食文化來重新認識台灣。希望大家會喜歡。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八卦
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台灣的飲食瑰寶
南北輝映的南粽與北粽
私房菜vs.微辦桌?
管媽是中部人,但到高雄來的20年中,確實品嚐到以水煮,軟嫩而充滿粽葉香,內容融為一體,美味好吃的南部粽。
這幾天看到網路許多戲謔所謂的北部粽是「油飯包粽葉」。上星期到許陽明的兄嫂家,聽他們在回憶小時祖母家中包粽子的慎重與用心,我認為南北粽都是台灣的飲食文化的瑰寶,可以比較差異,但千萬不要誤會。
許陽明他母親的兩個娘家,親生家與養母家,都居住台北圓環與大稻埕,已超過百年的歷史,也有多位妗、姨,在圓環邊當年尚未拓寬的重慶北路「露店」(今稱攤販)從事「油湯」事業,飲食堪稱具有某種所謂「北部」的代表性。
他們包肉粽的回憶是:
1. 米採「長糯米」,而非「圓糯米」。以適當的紅蔥頭酥,以醬油、豬油翻炒至七、八分熟備用。
2. 粽葉的使用,在「鹼粽」與「肉粽」分別各有相當明顯或嚴格的區分。「鹼粽」使用「麻竹葉」為主,肉粽則選用面積較大的「桂竹筍殼葉」為主。前者取「葉香」為主,後者取「筍香」為主。兩種葉子都是要清洗乾淨泡水放軟後再使用。
3. 他們最豪華的肉粽使用下面12種料:蚵乾、滷肉(七分瘦、三分肥,務求軟嫩而不膩)、鈕扣香菇(需小而厚實)、金勾蝦、鹹鴨蛋仁、花生、魷魚乾(需泡軟)、干貝、栗子、鮑魚片、芋頭、蓮子。(用料的份量大小視各人喜好而定)。
4. 晚近一般販賣的北部粽,因為成本,或販賣的價格不宜過高,所以用料方面確實簡化很多,以致有包油飯的誤解。
5. 因為包粽用料豐富,所以需選用較大的桂竹筍葉,體積也相當有份量。肉粽包好後以蒸為主,水煮為輔。
6. 這種包粽,以「筍香」、「微辦桌」為思維,要澎湃來慶祝佳節,絕非以「做油飯」為思維。
7. 我家許陽明出身台北大稻埕,也擔任過台南市副市長,深知兩者的長處與美味。他認為說北部粽是「粽葉包油飯」,或批評南部粽是「混濁油膩」都是以偏概全。
哈哈哈!話說回來,南北拼場,炒熱吃粽子的情感,也不錯呦!
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台灣的飲食瑰寶,南北輝映的南粽與北粽吧!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2分之一強 Youtube 的評價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bit.ly/2TplFCQ
來賓:小禎、陳珮騏、小優、Julie、Paul、夏語心、Ruby、Paul、蘿莉塔
各國型男:杜力、夢多、賈斯汀、賀少俠、法比歐、吳子龍、佩德羅、山姆
00:01:10 北方人老愛嘲笑南部人?東西南北文化戰很大!?
00:42:43 南方北方鄉音差很大!老外連說話速度都要戰?!
01:23:40 刻板印象橫行台灣!北冷漠南熱情老外很有感?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bit.ly/2Jg6lG5
★最新【媽媽好神】►►https://bit.ly/2BhiQfU
★最新【醫師好辣】►►https://bit.ly/2qUdNvR
★最新【太太狠犀利】►►https://bit.ly/2S3Quvi
★特別推薦【請你跟我這樣過】►►https://bit.ly/2OP42sr
★訂閱【醫師好辣】Youtube►► https://bit.ly/2L6f2jz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台灣味菜市場」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楊路得
內容簡介:
28座台味菜市仔,最道地的家鄉滋味,最豐富的人情故事。
菜市仔,最想念的家鄉味!
俗稱菜市仔的傳統市場,不僅販賣琳瑯滿目的食材,更是展現不同族群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不管是客家人、外省人、本省人或原住民,甚至新移民,都因為不同的生活習慣,讓食材活了起來,菜市場的面貌與人文味也因此更加鮮明豐富。
作者藉由家族的廚房故事,帶出台灣近五十年來飲食文化,講述南北各地台灣市場內特別濃厚的民情點滴,並發展至個人的私房美食,以最道地的普羅大眾文化──市場的人物、食材與店家風貌,展現屬於在地的菜市場。
本書特色:
1.作者深入走訪南北台灣各區具特色的傳統市場,並將市場裡食材帶回廚房,料理成桌上私房佳餚的故事。
2.作者藉由家族廚房故事,帶出台灣近五十年來飲食文化,講述台灣市場風貌與人情點滴,並以最道地的普羅大眾文化──市場的人物、食材與店家風貌介紹,展現屬於在地的家鄉味。
3.市場,本身所販賣食材雖大同小異,然而台味菜市場最大的差異,其實是在不同族群之食材與飲食文化的思維。不管是客家人、外省人、本省人或原住民,甚至新移民,因著這些人與其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讓食材活了起來,菜市場的面貌與人文味也因此豐富起來。
作者簡介:楊路得
住過台北、中壢、台中、宜蘭,目前定居於高雄。曾任職於外商公司、上市上櫃公司。
著有《戀食人生》(與沈倩如合著)、《新港都‧舊食光―高雄巷弄間的百樣滋味》以及《Bonjour,菜市場―從市場到料理的味覺之路》。《戀食人生》並為美國西雅圖與麻州Lexington圖書館藏書。早期作品多刊登於報章雜誌與月刊,多年前於部落格書寫旅遊手札∕美食烹飪等主題。2016年,獲選高雄市文化局舉辦之「書寫高雄散文類人選」。2017年,再獲「書寫高雄散文類著作」之獎助。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到底有多大?看完以后我都不敢吃东西了! 的八卦

【盗月社】中国最神奇的烤鱿鱼店,深夜12点才热闹起来! · 北方人才是真正的干饭人?! · 聊聊中国 南北 方巨大的思维 差异,南方真比北方观念更开放吗?(小叔TV ... ... <看更多>
台灣南北飲食文化差異 在 南北食物大不同~ - 美食板 | Dcard 的八卦
南北 因為族群差異的問題,同一種食物有不同的做法跟吃法,身在台北的我真的很想念南部的食物,這裡不討論南北哪個比較好吃,畢竟口味這東西很主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