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戰爭過去了嗎? 台灣會受到什麼影響?】
週一油價大漲,汽油漲2元,柴油漲2.2元,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排隊加完油了?
最近兩個月,大家加油應該很有感,但大家或許會有疑惑,為什麼聽說原油當期期貨都跌到負值,我加油卻沒跌這麼多呢?而在兩個月的低油價過後,油價會漲回來嗎? 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呢? 要知道背後的故事,就要說從世界能源三大角力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之間的愛恨情仇說起。
1. 沙烏地、俄羅斯、美國三方角力形成的油價崩跌與金融危機
3月6日,武漢肺炎已從中國擴散席捲世界,全世界經濟急凍,油價需求大減,但OPEC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俄羅斯,卻未能就延續減產達成協議,俄國堅持「我要增產」,引發沙烏地阿拉伯不滿。
於是在三天後,第二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發動了「油價戰爭」,大幅降低出口原油售價,並擴大增產,沙烏地阿拉伯聲稱這種七傷拳招式,是為了懲罰俄國拒絕配合減產。
那俄羅斯又為什麼不願配合減產呢?這就要說到美國的頁岩油。美國因為頁岩油,直追OPEC會員國產量,甚至「超俄趕沙」,重登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認為,每次減產,都讓美國的頁岩油搶佔市場客戶,俄羅斯對此非常不爽。
因此,這看似沙烏地阿拉伯對俄羅斯的報復行為,衝擊最大的卻是美國頁岩油。 早在2014年時,產油國就曾經透過增產,想以破盤價打死頁岩油,但頁岩油最後靠著借貸生存了下來。
這次油價戰爭,雖說起因是俄羅斯不想減產,但沙烏地也跟進,除了是兩生產國角力,其實背後是順便想藉機打死頁岩油,也想逼各國重回談判桌。
2. 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選在武漢肺炎時機點出手
因武漢肺炎,全球石油需求明顯降低,航班不飛了、貨運減少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在此時大幅增產,讓油價暴跌態勢遠超過2014年,頁岩油因為需要技術與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對於許多靠著融資生存的中小型廠商,立刻造成壓力。 兩國在此時間出手,看似非常完美,可以讓美國頁岩油廠商壓力暴增。
但一個月後武漢肺炎疫情擴大,美國進入準戰爭狀態,政府權限擴大,聯準會丟出無限QE,美國並開始對沙烏地阿拉伯,運用外交、軍援等手段條件多方施壓。
美國政府注資能源業,甚至揚言最後不排除祭出「石油關稅」等手段。 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只靠著外匯存底打石油戰爭,對照美國整體金融實力與外交影響力,這場油價戰爭,時間拖得越長,就越是捉襟見肘。沙烏地阿拉伯眼看自己收入大減又被施壓,俄羅斯境內的能源公司巨頭也群起不滿,因此兩國內部的壓力並不小。
於是,到了4月,在川普直接和俄、沙領導人聯繫與施壓下,4月12日OPEC+終於通過減產協議,在5、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原油。然而,由於在疫情肆虐下,全球原油需求量預計短缺,4月中油價繼續狂瀉,甚至西德州原油即期期貨一度跌到一桶-40美元的破天荒新低價。
要搶救這個危機,川普祭出擴大戰備儲油(SPR)、研擬政府入股原油產業等措施,甚至強硬表示不管國會通不通過都要買。但最後,挽救油價的還是從5月起疫情預料放緩,各州與歐洲國家研擬開始經濟解封。最終經濟復甦的態勢,才是決定油價的最大因素。
那麼,油價戰爭誰是贏家呢? 最近大家可能會看到一則新聞,台灣外匯存底超越沙烏地阿拉伯,躍居世界第四。原因之一就是油價戰中,沙國消耗大量外匯存底。同樣的,俄羅斯在油價戰中,也因油價快速下滑,嚴重影響其政府收入。對於石油業國有的沙、俄兩國,雖然開戰容易,但是收入短少的受傷也更直接。
相對的,美國的石油產業多半是民營,政府的角色在於如何拯救石油業,以挽救大量失業,避免石油公司失去償債能力爆發的經濟危機。雖然美國政府無法強硬要求減產,但頁岩油產業早已依市場機制「自動」減產200-300萬桶,更已有油商開始倒閉,頁岩油產業短期內難以恢復榮景。
但,這表示OPEC+勝利,頁岩油垮了嗎?這倒未必!
3. 美國頁岩油革命始末和未來趨勢
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認為石油即將在21世紀就耗盡,但諷刺的是,當時的專家學者萬萬沒想到,人類解決這件事的方式,不是透過節能減碳,而是升級挖油技術,讓石油潛在蘊藏量大增,其中開花結果的技術就是頁岩油(shale oil)。
其實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蘊含頁岩油,但美國特殊的環境,才得以開花結果。
頁岩油開採技術,早已在1940年出現,理論上很簡單,挖一個很深的洞,直抵含有油氣的頁岩層,然後打進一種液體,造成足以打碎岩石的壓力,把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出來。
然而,由於頁岩普遍深度較深,大多公司不願意嘗試,或是試了也失敗收場,直到一位叫做喬治.米契爾(George Mitchell)的仁兄出現。
米契爾活脫是個我們在《世界末日》之類電影看到的鑽油狂人,他擁有地質學與石油工程學位,就像傳統的德州牛仔一樣,他認定那些悲觀論者都錯了,他花了20年在德州東北部的頁岩層拼搏,但這些年鑽探的成本遠遠超越收益,到了1990年代,他已經年近80,患有前列腺癌,妻子得了阿茲海默症,公司也搖搖欲墜......
這時候,米契爾能源公司裡面一名年輕工程師,想到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裂解頁岩:水。
在和其他獨立業者技術交流下,他們成功的用水沖裂頁岩,釋放巨量天然氣,而且源源不絕,勢頭不減。消息傳開後,眾多獨立業者紛紛跟進,不但鑽出天然氣,也開始鑽出原油。米契爾名利雙收,在2001年把公司以30多億美元賣掉,活到94歲的高壽才在2013年過世。
這個故事,體現了頁岩油技術會在美國開花結果的原因:一是美國的頁岩油離地表較淺,開採難度相對較低。二是美國政府對於開採頁岩油,多採取正面態度,且採油點多是私人產權土地,爭議小。三是美國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獨立業者眾多,形成頗富創意、大膽冒險與願意嘗試失敗的社群(甚至曾嘗試用核子裝置鑽油,相當成功,但鑽出的油有放射性不能用),孕育了全世界最先進的鑽油技術。種種因素,造就了美國頁岩油產業的一支獨秀。而這樣的特質,在俄羅斯、中國等同樣有頁岩層的國家並不存在。
過去 OPEC可輕鬆控制全球油價, 但自從美國有了頁岩油後,OPEC 對世界油價的掌控逐漸消退,OPEC會員國內部矛盾也不少,加入又退出的戲碼已不是新鮮事。
2007年以來,每年靠著能源產業,有一千億美元注入美國經濟,每年創造超過10萬的高薪工作機會,2016年,美國從油氣輸入國變成輸出國,大大影響地緣政治,其他能源輸出國,以能源影響、要脅其他地緣國家政治的程度開始鬆動,而頁岩油也成為美國「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一大資本。
說到頁岩油,也要提一下頁岩氣。本來美國的傳統天然氣產量銳減,但技術突破後,有了頁岩氣這項生力軍,美國天然氣產量因此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可說是「頁岩氣革命」。過去俄羅斯常藉著天然氣這項資源,掌控其周邊地緣政治,但頁岩氣革命後,俄羅斯牌桌上叫陣的聲量仍在,卻難免削弱了不少。因此,頁岩氣重要性絕不輸頁岩油。
能源就是國家安全、能源就是國家戰力、能源就是國家保障、能源就是國際政治籌碼,這點可從頁岩油革命、頁岩氣革命的故事上,充分感受這道理。雖然頁岩油產業在這波油價戰中受到重創,但美國作為能源出口國的地位,已經是OPEC+無法改變的了!
4. 世界能源供應重組,台灣戰略態勢調整
我們把話題回到台灣,去年,台灣的原油1/3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而1/3來自其他海灣國家(大多是OPEC會員國),剩下1/3來自非洲和印尼等國。至於天然氣,1/3來自卡達,1/3來自澳大利亞,剩下1/3來自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等國。
因為台灣沒什麼從美國買油,所以大家加油的油價,公式中也不是以西德州原油計算,最大宗的是以杜拜原油計算。
大體來說,台灣能源的命脈,仍然是從波斯灣->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這條路線,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海上油路」,其中,8成的原油和98%的天然氣,都會經過南海,也是中國想要完全控制的水域。
2019年很微妙地,中國、俄羅斯、伊朗,以護油、打擊海盜為名,在印度洋和阿曼灣舉行聯合軍演。俄羅斯在中東向來活躍,中國也一直試圖深入中東,就是想控制這條「海上油路」。
而美國開始把突然暴增的頁岩氣半賣半強迫地,供應日本、南韓、英國與歐洲。也就是,這會削弱俄羅斯、中東的優勢,俄羅斯也不能再靠天然氣勒索歐洲,這會重新創造以美國為核心的能源供應網。
這也是為何,俄羅斯找到機會就要在石油戰上突襲美國的原因。也或許是,美國開始整肅親俄、親中勢力的一個引發點。
看似是能源戰,其實早已是戰爭。
目前看起來,這場戰還沒打完,減產量並不足夠,但已經能確定,「沙俄突襲珍珠港」,忘記炸掉珍珠港的油庫,或許這就是一個注定好的命運,終究無法打垮美國頁岩油氣的崛起。
這場頁岩油革命,應會成為美國對戰俄羅斯、甚至間接對付中國的籌碼。
此外,我們也觀察到,美國、中國,都趁油價跌落的此時,大量購買戰備儲油。台灣目前和石油以法律訂定的方式,儲備在民營機構,比如中油、台塑等油槽。
這些戰備儲油,除國防外,還可用於調節油價失衡的狀態。曾有報導這樣說,「要想成為一個現代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儲備。」
美國靠戰備儲油渡過了幾次石油危機,中國則在2007成立了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未來這些戰備儲油,能讓中國在能源戰中取得部分籌碼。相較於中國,美國有地理優勢,有先天地下鹽岩洞穴可儲油,中國則必須使用價格較高、很容易在空中辨識的地上儲油罐。
那台灣在這樣風雲詭譎的情勢下要如何調整戰略?
值得注意的,中油也取得了美國頁岩氣的權益,去年以以4.75億美元(約142億台幣)購入美國路州海恩斯維爾(Haynesville)頁岩氣礦區三成油氣權益,每年約分得15億立方公尺天然氣;此案預計年底簽約,投資長達35年,預計總收入達57.6億美元(約1700億台幣)。
現實來說,台灣是能源淨輸入國,這短中期都很難改變。
但是,如果能源輸入方向從中東=>東南亞=>南海=>台灣,變成美國=>太平洋=>台灣,台灣的生命線就此劇變,也會改變台灣海上生命線的戰略。兩條路線風險不同、掌握該區域的海權勢力的國家不同,對於台灣的國防、外交、經貿傾向,從此就是滿舵迴轉的方向。這當然會影響我們的外交、國防路線,甚至海軍該買什麼武器,該做什麼演訓,其實都和台灣對外的生命線息息相關。
戰爭,從來就不只是拿槍拿砲,也不只是比誰的人多。
戰爭,早就在你我生活之間,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
超前部署,就是台灣掌握命運的唯一法門,公衛醫療如此,國防外交亦是如此,資源經貿更是如此!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唐湘龍 × 陳鳳馨 主題:6%,中國為什麼這麼低調? 節目直播時間:週二 14:00 本集播出日期:2021.03.09 #唐湘龍 #陳鳳馨 #中美對抗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陶傑 Facebook 八卦
武肺在美國爆發,死亡與確診直線上升,曾引起中國網民一陣歡呼,慶祝美國國力終於衰落,中國有機會成為霸主。
然而隨著美國紐約州和加州確診宗數不斷上升,而密蘇里州帶頭向中國索償,其中或有一陣隱隱然的陰謀論異味:會不會在美國,有的地方,將並不死於武肺的病人,包括老人院內其他肺炎自然死亡的數字,也列為死於武肺計算,以利於美國律師出頭追討賠償?
會不會是川普將計就計,誇大數字,借此東風順水推舟,實現生產線加速搬回美國?
畢竟川普說過,美國若有十萬到二十萬人死亡,就算是勝利。若死亡人數在十萬以下,則川普超前「達標」,可以以勝利者姿態聲稱領導全球抗疫成功。
但若只七八萬人死亡,另加八十萬人確診,這張賠償帳單,由各州政府向中國分別追討,聯邦政府和白宮,反可以逸待勞。此一戰略圖謀,加上「珍珠港」事刻的記憶效應,中國可能發覺讓網民慶祝美國災情加劇對自己並無好處。
中國二月雖然復工,但不少地方政府陽奉陰違,拖慢復工進程。申請復工,要多部門發出文件,手續繁複。中國各地方省市也像美國五十州一樣,各自負責一盤 GDP。
但若各省市出現第二波爆發,「中央」又命令絕不容許,否則「提頭來見」。加上歐美消費力衰退,訂單大舉萎縮,各樣訂單大幅滑波,紛紛表示不要送貨。即使復工率接近百分之百,但員工勉強上班,在工廠閒坐,民企老闆還要照舊支薪,生產線卻停頓。這種政治化的生意又如何做?真是一個難題。
玩具業和紡織業受打擊最大。四月開始玩具訂單下跌兩成,大陸大部份工廠轉為生產醫療級別的口罩、眼罩和防護衣,但因為隔行而一窩蜂上馬,製作過程 QC 不足,簡陋容易出錯,輸送外國,大量不適合使用,遭到各國退貨。
因此即使中國工廠急速轉型,口罩生產雖可填補一時空缺,卻絕非能取代出口的長久之計。
歐美日本已經鼓勵製造業撤離中國,美國更指出對中國冷戰,包括口罩在內所有醫療物資若皆在中國之手,會導致美國戰敗。因此中國民間工廠即使臨時轉型為口罩加工廠,長遠不能填補 GDP 的崩塌。
香港和台灣廠商早已及早分散風險,研究在東南亞設廠,其中緬甸將會受惠,或成為亞洲的墨西哥。
至於中國大陸的國企和民企,若也想趁亂出走,混入港商或親國民黨的台商名下,又或冒稱越南柬埔寨製造,貼上虛假標籤,暗渡陳倉式的輸出,也會遭到美國下一步嚴 打。
畢竟有大量劣質口罩,用料纖弱,竟已出現縫上 Made in Taiwan 的虛假標籤。
因為許多年前,我目擊在外國的一些中國人逃避買票,登上火車,遭到查票人揭發訓斥時,就聲稱自己是日本人,將犯法的行為轉撥入日本配額。
這種行為二十年來司空見慣,唯恐難再欺騙世界。
然而,當世界經濟結構大洗牌,香港往何處去?答案是:當美國和英國都想恢復本國的工廠勞動人口,理論上在大陸的港商同樣可以將工廠撤出,考慮優先回香港,畢竟香港面臨暴升的失業率,飲食零售無法在承接大陸自由行的泡沫輸送,香港也必須跟着轉型,轉型的主要目標反而是手工業,在這方面,香港還有大量的工業大廈。
美國有五十萬露宿者,新增一千六百萬人失業,美國雖然高科技發達,一旦與中國市場脫鈎,家庭大量輕工業品,不是矽谷能製造出來的,也要咬牙恢復由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工廠實業經濟自救。
美中恢復冷戰,而在上一輪的冷戰時代,美國的中產階級市場,反而需要英國殖民地香港製造的紡織品、膠花、玩具、原子粒收音機。
但今日香港在美國的眼中,地位與形象,開始變質了。
面對此一循環,如果美國今日,仍然承認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承認香港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優點,香港反而不再需要發展什麼高科技,因為美國的高科技出口會制裁香港。
香港剩下來的空間,反而是還原六十年代「工廠妹世界」,但必須貼上「香港製造」的標籤,以避開美國對中國市場的脫鈎,香港可以混入東南亞的行列,理論上,香港製造的一些低端貨品,可以直接輸往美國和歐洲。
但大前提是,香港必須要被美國和西方視為「與中國不同」,亦即經濟及商務局局長邱騰華,去年曾跟美國駐香港總領事表達的 Hong Kong is not China。
但現在,太晚了,香港特區化之後,地位開始尷尬,連美國的 Google 也將香港剔出海底電纜通訊範圍。香港的廠商很現實,要視乎美國市場是否接受自己的產品,才會在哪個地方設廠。即使香港大量年輕人,如美國一樣,願意返回工廠,時機已經錯失。
這就是中國和林鄭月娥合力炮製「取消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特區政府、選出林鄭月娥的那個「選舉委員會」(其中有不少是廠家)自我施加的歷史的懲罰。
因為香港對西方出入口地位的萎縮,求仁得仁地,港幣更將為人民幣取代,沒有金融、沒有泡沫的零售消費、沒有輕工業出口,四十年來架空而架高了的香港,明天之後,還剩下什麼?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陳明文 Facebook 八卦
這是今天阿文質詢張院長的質詢稿.
【8年入T,交接進度在哪裡?】
馬英九宣示入T,有進度交接嗎?
院長,既然談到政務交接,我們就來討論一下TPP的政務交接,2012年馬總統在媒體上講:「排除障礙,調整心態,8年入T,能快就快。」,當時馬總統公開宣示「8年入T」,院長,現在過了4年,政權第三次輪替,到了要交接的時刻,請問現在的行政院要交接甚麼樣的「入T」進度給總統當選人蔡英文?
院長,2015年10月5日TPP 12個發起國就達成共識,確立 TPP的成立,TPP涉及到1萬8千多項的關稅減免,經濟規模高達28兆美元,占全球生產總值的36%,TPP整個經濟體是中國的3倍,對台灣出口來非常重要,號稱4年前就開始準備「入T」的馬政府,難道現在一點進度都沒有嗎?
院長,制度上、法律上的配套方案改革進行到哪裡?請院長說明。院長,加入TPP是台灣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面臨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機會,如果政府處理得不好,帶來的衝擊可能非常恐怖,可能會造成數萬人的失業與眾多企業的倒閉。
但是馬政府卻只是把「入T」當作口號,沒有在這四年間產出相關配套方案,根本就是把台灣人當作笨蛋,難怪2014和2016都會大敗。
《入T至少12國同意,台灣得幾票?》
院長,根據TPP的規定,第二輪要加入TPP的國家,必須經過TPP全體成員的同意才能加入,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新的TPP會員國加入,台灣的「入T」案至少必須經過12個原始會員國的同意,請問院長,台灣有把握拿下幾票?
院長,這12個會員國,跟台灣關係比較好的應該是美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和越南這五個國家,其餘7國如汶萊、馬來西亞、加拿大、澳洲、墨西哥、祕魯和智利跟我們並沒有特別的關係。院長,這7國你可以拿下幾票?
馬政府上台8年最引以為傲就是「外交休兵」政策,但這對外交官來說就是「外交休克」,馬政府這8年為了討好中國,根本沒有積極發展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之前傳出可能簽訂的台馬FTA和台澳FTA就是因為中國的杯葛而胎死腹中,但馬政府卻沒有記取教訓,仍然維持「外交休克」的狀態。
院長,台灣對於那7個不熟的TPP發起國,根本沒有熟門熟路的外交系統,你們要怎麼去遊說這7個國家支持台灣加入TPP?
《入T之前要先簽訂貨貿協議或服貿協議嗎?》
院長,馬政府最常洗腦國人的說法,要加入TPP之前,要先簽訂貨貿協議和服貿協議,請問這兩者有甚麼相關性嗎?
院長,馬政府這個說法已經直接被美國商會打臉,根據美台商會會長 韓儒伯 的說法;「美國政府願意強力支持台灣,中國是不可能阻擋台灣加入TPP。」韓儒伯也強調「兩岸貨貿協議」跟台灣能否加入TPP一點關係都沒有。最重要的是得到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進而得到其他國家對台灣的支持。
院長,請馬政府不要再拿「貨貿協議」或「服貿協議」來恐嚇台灣人民,因為連美國商會會長都說這兩個協議跟台灣能否加入TPP沒有關係。
馬習會之後,我們不知道馬英九到底向習近平承諾了什麼,我們只有看到馬政府為了迎合中國,積極對美國和日本進行外交挑釁,一副想要讓台灣「入T破局」的態度,難道「入T破局」就可以讓「兩岸統一」成為台灣經濟上的唯一選項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馬政府根本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政府。
《入T談判首先要照顧農民》
院長,TIFA和TPP談判一定會談到美豬、美牛、美稻的進口問題,每一項都跟國內農民的收入有密切關係,希望政府在談判的同時,要密切注意國內農民的利益。
院長,根據農委會自己的評估,加入TPP之後,台灣農產品生產總值可能會下滑16%,如果我們用2011年的4758億元的總產值來計算,TPP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可能超過761億元,為什麼政府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
整個農業裡面又以畜牧業衝擊最大,產值下滑程度可能超過22%,以現在最多人關心的豬肉來看,現在豬肉的關稅12.5%,入T之後豬肉關稅就會變成零關稅,台灣民眾每人每年豬肉食用量約37公斤,遠超過牛肉的4.91公斤,全國的養豬戶約8000戶,養豬頭數超過550萬頭,一年的產值超過664億元,佔台灣畜牧業的44%,是台灣農業的重大品項,衰退22%意味著養豬產業的產值要減少146億元,院長,這個數字就代表的國內豬農可能要倒掉3成以上,你可以繼續漠視這個問題嗎?
院長,既然入T對台灣農業的衝擊這麼大,那我們來看看政府做了甚麼準備,政府現在只準備了100億元的「因應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來做為台灣加入TPP的因應,你認為足夠嗎?
院長,當初為了加入WTO,政府準備了1000億的經費要來補貼農業,這一次的TPP談判,光是初步估算,整個農業受影響的規模就超過761億元,政府卻只有準備了100億元來應付。
院長,為了因應未來的TPP談判,政府是不是應該先把救助農業的財源找好?不然政府要如何評估我們可以農業市場可以開放到哪種程度?可以補貼農民到什麼程度?
院長,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台灣要加入TPP,在農地農用的前提下,要如何放寬農地管制,取消不合時宜的農地規定,這些都是現在的張內閣應該先思考的。
院長,本席要特別強調,TPP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的發展,現在離我們要加入TPP,大約只剩下15-20個月的時間可以準備,但是現在的政府看起來可能連10%的進度都沒有,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地方。
院長,為了讓520之後的新政府能夠運作更順利,我們希望張內閣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深度研究,好好分析TPP的架構與條約內容,同時也要先把國內的產業狀況分析完畢,然後520之後再交接給新政府,這樣才能夠讓未來的TPP談判順利銜接。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豐富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唐湘龍 × 陳鳳馨
主題:6%,中國為什麼這麼低調?
節目直播時間:週二 14:00
本集播出日期:2021.03.09
#唐湘龍 #陳鳳馨 #中美對抗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豐富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唐湘龍 × 陳鳳馨
主題:中美這七場戰爭,決定中美誰當老大
節目直播時間:週二 14:00
本集播出日期:2021.03.09
#唐湘龍 #陳鳳馨 #中美對抗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Lew Mon-hung劉夢熊 Youtube 的評價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道行政命令,對總值六百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百分之二十五的懲罰性關稅,由此揭開了中美貿易戰的序幕。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
我認為從表面上來看,特朗普說從1985年到2017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極度不平衡—中國從美國身上取得了43,350億美元的外貿盈餘。也就是說,在過去幾年間,中國在全盛時期超過40,000億美元、現在還維持31,000億的外匯儲備,基本上都是從美國的錢包裏面掏過來的。
另一方面,比較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美國認為中國沒有兌現加入世貿時的承諾。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時,曾經承諾十五年之後就會全面開放市場、削減關稅的壁壘,但是2016年到期了,十五年的過渡期也過去了,中國仍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到了現在2018年,特朗普他們認為美國太過吃虧了,所以就希望扭轉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於是對中國實施301調查,指出中國政府實行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政府補貼,還有強迫美國在華投資的企業轉讓技術,以及剽竊美國的知識產權,把美國的商業機密、技術機密據為己有等等。
不過,特朗普所計算的數字也是有水份的。美國方面認為,在過去的年月裏,中國從美國手上取得了43,350億美元的外貿盈餘。這個數字不是不正確,但其實很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本身就是美國企業、日本企業、韓國企業、台灣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繼而在投資生產之後,把那些產品輸送到美國的。而中國的工人實際上所賺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這些品牌由於是美國的、是日本的、是韓國的、是台灣的,所以賺主要利潤的,是這些外資。
實際上,中國真正賺的錢,在比例上並非如美國所聲稱的那麼高,所以中國也有她的道理。雖然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時許下很多十五年之後的承諾,但畢竟到了現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與美國的實力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旦進行對等的開放,或者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的自由兌換,將對中國造成很大的風險。所以中國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也不可以說以前承諾過什麼,現在都能全部兌現。
然而,貿易的不平衡只是表面的,中美之間的關係現在之所以惡化,與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當中的「修昔底德陷阱」有關。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崛起的「老二」和原來的「老大」,早晚會有衝突和矛盾。中美之間就是恰巧到達這個地步,雙方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上的衝突是陸續有來的。
基於這個緣故,我們更加要維護我們香港的獨特地位、獨特的優勢。一旦中美之間的衝突升級的時候,香港可以作為中國的太平門、安全島。這見諸於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時也好,或者改革開放初期也好,香港的獨特作用、獨特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
從這個意義來說,大家一定要抱有信心!不宜妄自菲薄!

台灣出口關稅計算 在 課徵進口關稅的影響? Import tariffs【經濟學學什麼】 - YouTube 的八卦
課徵進口 關稅 的影響? Import tariffs【經濟學學什麼】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障礙: 關稅 ,對於價格會有什麼影響?進口國是大國或小國,又有什麼差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