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角下的馬祖與台灣🌏
課程名稱:國際關係與公約
南亞技術學院 馬祖進修課程
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李問
這學期起,我開始在南竿教「國際關係與公約」課程。由於是通識課,內容以實際案例和外交實務經驗為主,再輔以少部分理論。希望透過實際案例講解,讓同學掌握對世界各國的基本知識,特別是東亞的區域安全。
馬祖地理環境特殊,位處國家邊境。雖然面積小,卻也是國家的門戶,在區域政治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因此,戰後不論是美軍顧問團或是日本的「白團」都有派人來馬祖,更不用說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有各方海上勢力在此交會。
小小的島嶼,因為各種歷史機緣,突然站上世界政治的斷層交界,躍上國際舞台。
第一堂課,我們練習世界地圖填空,也針對台灣和各個國家的直線距離進行練習。畢竟,學習看地圖是基本功!你,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嗎?
📌課程規劃(共十八週)
一、課程介紹:地圖看世界、認識外交與國際關係
二、台美關係:臺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雷根六項保證、美國友台法案
三、東亞地緣政治:冷戰體系、美日同盟、後冷戰體系、印太戰略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歷史發展、外交機構、戰狼外交、一帶一路
五、海洋安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灰色地帶、海上民兵、中國海警法、海盜
六、亞洲導火線(一):南北韓、南海、釣魚台
七、亞洲導火線(二):蘇比克灣、中印邊界、克什米爾
八、國際組織:聯合國、歐盟、北約、東協、石油輸出國組織
九、期中考
十、國際經貿:戰後東亞經濟、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戰、貿易戰
十一、台灣軟實力:公益活動、醫療與技術協助、人權外交、公民及社會運動
十二、區域專題:東南亞、東協十國、新南向政策
十三、區域專題:邦交國(南太平洋、加勒比海)
十四、區域專題:中國少數民族與中亞(藏人、維吾爾、蒙古、滿州、哈薩克)
十五、當代戰爭與時事:亞美尼亞vs亞塞拜然、敘利亞、伊拉克
十六、國際視角下的金門與馬祖
十七、書本討論:《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Ian Easton)
十八、期末考與討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日本高塔六兄弟,你認識了幾座? 有「塔博士」之稱的建築師,究竟在日本蓋了幾座塔? 東京鐵塔的雄心壯志,就是「世界第一高」! 塔的前世今生、美麗與哀愁, 除了讚嘆它的氣勢宏偉,你還看見了什麼? 不同的視野...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李問 Facebook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關於『機械系課程地圖』,你不可不知的兩三事-第19屆成大 ... 的評價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精準疫調是降級後關鍵 高雄+0疫情未擴大】
指揮中心記者會重點:
(公告:#727降級後高雄好過日防疫記者會整理將不再於每日下午2點即時發布,我們會繼續追蹤疫情狀況和高雄本土案例)
■今日本土24例,境外1例,新增2例死亡。
■新北市9例、臺北市7例、桃園3例、彰化2例、台中1例、苗栗1例、基隆1例。分佈縣市有增加。
■12例為居隔陽性(新北4,台北2),合計有17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性不明,3例疫調中。連續一週關聯性不明小於10例。
■5月11日至7月22日1431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54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6%。
■疫調輔助平台今天上線,提供跨區調閱,包含確診軌跡、熱區地圖、簡訊實聯制,查詢均有紀錄。希望可以幫助第一線人員(也讓疫調不力的一些地方政府加加油。)
■近來有些案例,都是去北部訪友,或北部友人跨區移動,為了讓降級後疫情不至於擴散,疫調非常重要。
■民俗調理業,包含整復推拿腳底按摩等項目,在防疫規定下開放,要戴口罩、面罩,手套(每次更換),並且要清消與保持社交距離,採預約制且人流要間隔管制,床與床之間要拉開2公尺,禁止在密閉空間服務。如果有確診病例或足跡都要有應變措施,立刻通報與暫停服務,確診需停業清消。
■開放內用要加強健康管理與衛生行為,吃飯不同桌之間要有1.5公尺間距,使用屏風隔板來增加物理障蔽,同桌也要有隔板,婚宴每個隔間最多50人用餐,同桌也要梅花座用隔板,並且禁止離開座位敬酒。
■托嬰中心防疫管理,接種疫苗要達8成,接種第一劑還沒滿14天要有3天內快篩,並且依警戒層級,進行分艙分流、分組課程、訪客管理、並暫停室外活動。疑似病例也要有通報、隔離、清消機制,確診後要停托清消,每天要傳送托嬰人數到地方主管單位。
■昨天打了25萬1942劑疫苗,涵蓋率26.05%,完整接種率0.97%,劑次人口比27.02%。
■#台北市長昨天造謠疫苗有20萬劑將要過期,實情是Moderna疫苗解凍後效期剩下28天,有三批會在8/6以前到期,但現在全國約剩7萬劑(並非台北就20萬),目前會一直督促地方做好規劃。針對在7/31以後還沒有預約的疫苗,中央會收回疫苗,並配發新效期的疫苗,來解決台北等地施打不力的情形。
Q&A
■學校教職員的疫苗會在開學前14天打完。
■台大醫師說隔板防範氣溶膠無效,當然通風越好越好,但最基本功防飛沫要做到。
■文化部戶外250人以下不用報備,此指引有經過指揮中心討論核准。
■潛水可以浮潛不行,會再跟觀光局討論,可能和有沒有水肺等裝備隔絕有關。水上活動起來可以用防水夾鏈袋放口罩,立刻使用。
■歐盟核准Moderna疫苗12-17歲使用,我們會由食藥署核准,會請廠商提供資料。
■境外移入BNT打完兩劑還是確診(突破感染),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保護力95%還是會有5%感染,只是幾乎不會重症),因此層層保護很重要,打完疫苗還是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且中視問的這案例根本還不算打完兩劑,第二劑只打了2天。
■國內打完兩劑14天還是感染的有5例,感染率0.004%。
■長照機構和醫院目前都不放鬆,還是不能會客。
■密室脫逃等業者要求開放,部長表示沒提到的行業,提出防疫計畫就能申請。(不可能叫指揮中心指引涵蓋所有行業)
■有醫師認為降到2.5級,是一種賭一把的心態(這什麼鳥問題?)部長:長期用高壓手段無法一直控制疫情,一定要適度放鬆,但目前不明感染源還有,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因此隨時要滾動檢討。世界各國疫情都是要在兩邊(經濟、防疫)取得平衡,一定要在疫情變化和社會需要間檢討。
■孕婦有零星確診案例,但沒有死亡案例。
■潛水有開,游泳池沒開,是因為游泳池還是比海域小很多,無法保持距離。
■台北市長說唐鳳系統不好用所以剩很多疫苗,部長回:他(柯)本來說有20萬,後來發現是1萬,不知道他說的是哪個?#唐鳳系統至少不會把數字弄到差20萬。
■取菜原則,不要交互使用器具,不要有飛沫噴濺,如果自助餐就是要拉出距離,有人幫忙夾等。
■記者問ACIP明天開會要關注哪些重點?部長:關注專家的共識(部長內心給記者白眼)。
■部長感謝診所醫師協助打疫苗,重點在趕快打而非口水謾罵。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八卦
遠觀自己、相互扶持,航向不確定的世界
.
藍佩嘉2019/6/1 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
.
各位畢業生、各位家長、各位老師、以及現場的啦啦隊、親友團,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代表台大社會系的老師跟大家說幾句祝福的話。其實,我自從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了,自己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原因有兩個:其一,因為典禮上的致詞通常都很冗長、無聊,其二,因為我的哭點很低,在這種場合可能變得非常狼狽。今天,我會努力讓這兩件事不要發生。
首先,恭喜大家順利畢業!過去這四年來,你們很認真地完成社會系繁重而紮實的訓練,你們不僅在課堂與圖書館裡學習,也進入不同的田野操作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許多人也在社區、街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進行公共參與的實作,關心社會改革的議題。作為老師,我們從你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我在過去八年來開授<<社會心理學>>的必修課程(大家都有修過,有些人還修過兩次),每一年的期末作業我都請同學回顧他們的親子關係與童年經驗,並且回答以下的問題:你的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來自怎樣的階級背景,對於他們的教養方式有何影響?又形塑了你怎樣的秉性與機運?修課人數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位之間,每年我都大略統計了同學們家庭背景的分佈。平均來說,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來自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也有一半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唸大學,有些透過做小生意改善了經濟處境,也有一定人數的學生,來自勞工階級的背景,他們的父親是黑手、司機、作業員,他們的母親是店員、菜販、清潔工。
現場的畢業生中,如果你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你應該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你
的努力突破了結構的限制。駱明慶、林明仁等學者利用台大校務資料或是全國的稅務資料
,都發現親代的收入、資產愈高,教育支出也越高,而子代越容易就讀公立大學、頂尖大
學。不論是在過去獨尊聯考的時代,或是多元入學的管道,都出現類似的現象。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也受到學校老師及其他社會的善意支持。許多來自階級弱勢家庭的同學告訴我,因為遇到一位相信他的老師,因為未婚姑姑的細心呵護,讓他們接觸到更豐沛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機會。當這些同學穿越階級界線或是跨過城鄉差異,來到台北、台大求學,這樣的經驗往往帶來許多非預期的文化衝擊。我也想告訴你們,這些不安全與挑戰所培養出的韌性與彈性,在未來都會成為你人生裡豐碩的養分。
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同學,看完我的研究論文後驚訝地說:「啊,原來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當然,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也很努力,但是,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努力的人,他們並沒有類似的機運,因而在遇到某個瓶頸時滑落了。所以,請你記得,形式上的「公平」,並不是實質的平等。
在台大教書、讀書的我們,其實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得利者。我們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我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譏笑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同理心」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能力,這不是要你同情不幸、可憐弱勢,而是能夠透過分析與比較,看穿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進而反思自身的限制與盲點。
菁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我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讓我們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價標準。拉開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而要把世界放在你的中心。
我也要感謝在場的家長,當初,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後來,也沒有逼著他們轉到貌似較有市場價值的科系。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的角色是什麼?我想借用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比喻,我們要做孩子的園丁,而非木工師傅。木工師傅在意的是精確規劃,企圖降低混亂與不確定。但其實,教養更像照顧一座花園或菜園,我們只能定期澆花施肥,給予充分的日照與安全的環境,大自然、風土、天候都充滿不確定性,開花與結實令人驚喜,但蟲害等意外也難以避免。未來的路上,請繼續給予孩子們支持,讓他們有摸索與嘗試的機會,讓他們逐步打造自己人生的藍圖。
為人父母者,需要提醒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人子女者,也要記得「你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我不贊同父母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承擔感恩或回報的義務,但我也不認為子女有把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支持當成天經地義的權利。待會請抱抱你的父母與家人,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與困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讓我們摸索照護彼此的方式、尋求相互滋養的可能。
各位畢業生,你們即將離開這所系館、這個校園,甚至這個國家,航向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出發前我想送給大家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希望它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陪伴你,就像我時時提醒我自己:
首先、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十多年前我開了一場小型眼部手術,當醫生剝開我的角膜、完全沒有光的那一刻,我感到極端的恐懼,突然我想到可以這樣鼓勵自己:「你就當作在做田野觀察好了!」瞬間我勇氣充滿,細心「觀察」(雖然看不到)醫生說話的口氣與動刀的方式,好像回去可以寫兩頁田野筆記。我跟大家保證,未來的人生絕對比統計考試、研究法團體報告來得困難許多,你一定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你難免會經歷失敗與挫折,你必定會有時感到徬徨無助。這些時刻,我希望你能帶著做田野的心情來面對人生,不論研究發現為何,過程本身便是重點。祝福你內心中有不滅的田野魂,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燃起勇敢與堅持的火苗。
第二,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不安全與不確定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常態,產業與科技日新月異,全球與在地交互影響。大學教育能提供給你的,不是人生的地圖或說明書,而是探索的羅盤與工具箱。我希望你們的眼神中能永遠閃爍好奇的光芒,視不安全與不確定為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不斷質疑單一的框架或二元的分類,同時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家庭組成,因為,唯有在生態多元的菜園裡成長,我們才能欣欣共榮。
第三、時時反思自己,重建結構的磚牆。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社會學學得越多,越感到無力。課堂上談到的問題,父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大家要記得,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結構」,我們就是「結構」的一部份。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也就是說,結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做性別」、複製種族刻板印象、漠視階級不平等。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重建。改變絕非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
最後,我期望你們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扶持他人,做一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也許有一天你會成為父母,或者,你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拉拔下一代的孩子。你不需要發大財、成為台灣之光,甚至征服宇宙,但祝福你們能成為更好的照護者,滋養自己,也扶持他人。謝謝大家。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塔:仰望高塔,俯瞰日本」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日本高塔六兄弟,你認識了幾座?
有「塔博士」之稱的建築師,究竟在日本蓋了幾座塔?
東京鐵塔的雄心壯志,就是「世界第一高」!
塔的前世今生、美麗與哀愁,
除了讚嘆它的氣勢宏偉,你還看見了什麼?
不同的視野,不同的風景。從不一樣的角度、高度看日本!
東京鐵塔、晴空塔、江之島海燭台、大阪通天閣、神戶港灣塔、函館五稜郭塔、京都東寺與京都塔、瀨戶內大橋塔……各式各樣的高塔,佇立在日本各地,通常是該地醒目而顯著的重要地標,也標誌出各地獨有的特色。
為何要建造一座高塔,背後可能蘊含種種原因。人文地理學教授津川康雄以塔作為地標的重要性開始,談及塔與超高層大廈的建設目的與時間,並聚焦於誕生背後的故事,以及從這些建築看見的風景、地區,以及塔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帶出塔和超高層大廈作為地標的意義,與之相聯的歷史,以及人們心之所繫的意念。
全書共分九大主題,包羅萬象的內容,有啟發民智、讓日本與世界接軌的電視塔;宛如現代天守閣般的市政廳;能夠同時瞭望大海與市街的塔;還有能鼓舞人心的塔等等,外加有趣的塔豆知識,例如,溫泉鄉別府塔的廣告,一直以來都是……啤酒(只是從札幌啤酒換成朝日啤酒),還有塔引發了電梯競速技術比賽!這本書不只是日本各地塔的巡禮導覽,更是深入了解地方歷史人情,空間與地理人文的最佳入門。
作者簡介:津川康雄(Yasuo Tsugawa)
一九五三年生於東京都,立命館大學研究所主修文學研究科地理學,取得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後肄業,文學博士。現在為高崎經濟大學地域政策學部教授,專業為人文地理學(都市地理學、地標研究),尤其是進行國內外都市、各地區地標的條件整理和田野調查。從高處俯瞰該地,與從汽車、火車車窗眺望風景,已成為他的習慣,並且極為享受此一樂趣。著有《地區與地標》、監修作品有《從江戶到東京 大都市TOKYO何時形成?》、《從地圖解讀江戶.東京》等書。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八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為了解決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 的 ... ... <看更多>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八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為了解決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 的&nbsp;... ... <看更多>
台大經濟課程地圖 在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八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為了解決 中央經濟課程地圖 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