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朝北醫院」四個字的新模樣,我不禁倒抽一口氣。
上、下圖由張哲生分別攝於2015年9月11日和2021年5月7日。
在2016年初成為市定古蹟的朝北醫院,目前正在進行第二期修復工程,由許派崇建築師事務所監造、笙原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懸掛於工地圍籬的工程說明告示牌上所述的施工期間為2019年12月9日至2020年12月27日,不過至今仍未完工。
坐落在艋舺青山宮附近路口的朝北醫院,地址為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181號,是一棟轉角六開間二層樓的店屋建築,主體結構以磚木構造為主,牆體採用紅磚砌成,外覆洗石子飾以立面,室內樓板則為木造;由其精細的石雕裝飾與氣派之門樓,得以窺見昔日風光。
朝北醫院所在區域在日治時期稱為「入船町」,當時這棟建築隸屬於臺灣遞信協會所有,後來由萬華著名的西醫李朝北先生(1893出生)向臺灣遞信協會理事長山管芳次購下,並於1921年開設「朝北醫院」。
1945年二戰結束後,因產權問題,李朝北先生曾向法院提出請求確認產權之行政訴訟。
朝北醫院位於三角窗,地理位置良好,是目前臺北萬華地區僅存的日治時期醫院建築,過去曾有日本料理店「葵屋」進駐,在該店家遷出後便閒置至今。
順便一提,「葵屋」搬到附近的康定路上(近長沙街口),以「三十三間堂」之名開張,店內養了許多貓,且沒有提供菜單,由店家為客人依照預算出菜,是萬華地區一家評價兩極化的人氣餐廳。
2002年,臺北市文化局將朝北醫院建物列冊追蹤。
2014年9月15日,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四位文資委員偕同李姓屋主,前往朝北醫院會勘建物。
文資委員認為,朝北醫院建築融合中西方特色,具有保存價值,同時也向李姓屋主解釋文化資產所有人的相關權利與義務,而屋主李先生也有意保留。
2015年3月17日,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召開第67次審議會,會中通過指定萬華「朝北醫院」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位於臺北市貴陽街二段181號的「朝北醫院」,為日治時期萬華最著名的醫院之一,在當年有「北仁安、南朝北」的說法。(柯謙諒醫師在1927年創設的仁安醫院位於臺北市延平北路與涼州街口,已於21世紀初由屋主柯賢忠贈予台北市政府,成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之歷史建築。)
朝北醫院早於2008年因民眾提報會勘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予以列冊追蹤,在華西街「青雲閤事件」發生後,文化局通盤檢視萬華區列冊建物,並於2014年9月邀集文資專案小組,對朝北醫院進行文資價值鑑定會勘,初步認定具有文資保存價值,續送文資審議大會審議。
已近百年歷史的朝北醫院建物臨臺北市貴陽路與西園街口,轉角立面之洗石子裝飾極為優美,泥塑裝飾極具特色,尤以垂花飾最為特殊,在台北市屬罕見;另二樓木作隔間尚存,原有格局尚可見原有醫院舊貌。
朝北醫院創辦人李朝北為日治時期艋舺名醫之一,院址位在艋舺發展的樞紐地區,深具地方發展的意義,故通過指定包含臺北市貴陽街二段181號、臺北市西園路一段41-5號及41-6號之「朝北醫院」建築物為市定古蹟。
2016年1月29日,臺北市文化局公告朝北醫院為市定古蹟,公告文號為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530341000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翁千筑專訪 靜止的溫柔與憂愁 著迷於人們淡然所思的表情與氛圍,翁千筑以木雕刻劃人像,試圖傳達生命經驗中的憂愁與溫柔,期許作品中的生命力讓觀者投射所感。 ▶成長過程◀ 成長於嘉義布袋的翁千筑,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每位家人對她走藝術創作這條路都有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址 在 吳沛憶 Facebook 八卦
我們到底還要拆掉多少文化資產?
就在華山文創園區旁,忠孝東路二段 1 號,樺山町 68 番地,這棟日本昭和時代罕見的商辦大樓,再次被台北市文資會判定「沒有文資價值」。
昭和大樓,戰後收歸中央審計部財產,閒置多年。現在文資會判生死,它的下場很有可能又是被拆除。
我翻閱北市文資委員現勘的會議紀錄,只能說,非常草率。
關於這棟建築的歷史調查完全沒有做,只用肉眼評判建築現況,就下「沒有保存價值」的結論。
就如同上個月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台大日本時期宿舍,也是經過文資委員兩次現勘,文化局都告訴我們說「審查結果是沒有價值」。
直到民間團體提出新事證,說明這是文學大師 #臺靜農故居,最後文資會才依 #歷史紀念價值 判定保存。
沒有做歷史調查,就進行文化資產審查,#這樣的審查才叫作沒有價值!
文化局把自己當建管處,只看建築現況,#這還叫作文資審查嗎?
今天我已經送出新事證提報表,請北市文化局針對這棟昭和時代建築再次啟動調查。
這棟昭和大樓是屬於公有列冊建築,歸監察院審計部所有。多年來,審計部閒置處理,現在則很有可能因為北市文資會審查結果,直接拆除。
即將卸任的文化部長 #鄭麗君 任內倡議「部部都是文化部」。
這個概念我很認同,她說:「文化是國家的內涵,是每個人的事。」
若公部門本身,對待文資的態度都是如此僥倖、排斥,能拆就拆。我們又如何期待私有產權人,放棄蓋大樓的機會,願意保存文資呢?
我衷心希望,即使審計部不是文化主管機關,仍應展現公部門帶頭重視文資的態度。
忠孝東路、杭州北路口,這麼一棟美麗又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請把它留下來吧。
比起拆掉蓋大樓,把它修復好再利用,和華山文創園區一起整體規劃,為台北市增添一處新的文化地景,這才是公部門應該做的事。
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該做文化守門員,而不是帶頭成為文資殺手。
———
感謝各界關心昭和大樓朋友的協助,以下是我們提供給文化局的資料:
該樓所座落土地,依據地籍資料以及土地台帳記載,1922 年前為地方漢人祭祀公業周金隆所擁有,並有祭祀公業管理者周祖北、周屬等人,地方土名為三板橋庄大竹圍。1920 年代町名改正後,該處地址改稱為樺山町 68 番地,並於 1933 年轉交給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開發後於轉手給齊藤樹所擁有,此位齊藤樹即為 1940 年接任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的齊藤樹。最後所有權由臺灣重要物資營團所接手,1948 年日產轉手成為財政部國有財產。
目前所見之建物,為建於 1942 年前後的「昭和ビル」為日治時期少見的辦公大樓,依據 1943 年台灣會社年鑑記載,地址登記在台北市樺山町 68 番地的會社共有 3 家,分別是義和產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三友商店台北出張所、以及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以下分別逐一介紹其重要性。
一、義和產業株式會社
該株式會社為日本時代臺灣人所創,「義」與「和」皆為李式宗親當年感念先祖而使用的特殊名稱,日本時代當時有「李義方祭祀公業」、「李太和祭祀公業」、「李德安祭祀公業」、「李三合祭祀公業」、「李智記祭祀公業」、「李謙記祭祀公業」,共六單位合併而成的株式會社。
「義」為紀念 15 世祖義方公、「和」感念17世祖渡海來台的開台祖。日本時代因李家事業有成,1937 年使用這兩名號,成立義和產業株式會社,二戰後,改為義和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另又在 1956 年以此公司主要成員與創辦理念為出發點設立「財團法人台北市義和堂」,目前活動依舊熱鬧多元。
二、株式會社三友商店台北出張所
株式會社三友商店成立於 1936 年 8 月,本店位於大阪市東區安土町 3 丁目 21 番地,是鐘淵企業下的鐘淵紡績株式會社關係企業。鐘淵紡績株式會社前身是 1887 年成立的東京棉商社,1889 年 5 月在日本東京創立第1座新式機械紡織工場,並改名為鐘淵紡績株式會社,之後不斷拓展工場據點,成為日本最大的紡織商,甚至在中國都有多座紡織廠,之後又跨足化學工業,生產化妝品、藥品及食品,如現在全球知名的化妝品品牌佳麗寶(Kanebo)。
鐘淵企業在臺灣目前留下的相關文化資產還有鐘淵曹達工業株式會社台南工場。
三、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成立於 1930 年 11 月,本店位於東京都小石川區春日町 1 丁目 1 番地,是株式會社三省堂書店的關係企業,三省堂書店創立於 1881 年 4 月,店名來自於論語學而篇的「吾日三省吾身」。東都書籍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是由池田敏雄與金關丈夫合辦的《民俗台灣雜誌》,《民俗台灣》是第 1 本探討台灣民俗學的專門刊物,於 1941 年 7 月 15 日創刊,至 1945 年 2 月因戰事吃緊而停刊,一共發行了 43 期,因該雜誌的編輯係出自對台灣文化的關心,出刊後頗受好評,內容中立石鐵臣的版畫和松山虔三的攝影也讓雜誌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也是各類臺灣民俗風情短冊的出版處,如圖所示的《臺灣的家庭生活》、《臺灣的少女》。
可說該大樓見證了臺人臺灣祭祀公業、日人重要紡織集團,以及日治時期臺灣民俗學的熱烈與其成果的生產重地,皆可視為該建築的保存價值。
建築特色:
位於街廓西南角,立面設於西南方面向馬路交會處,共三層樓高。一樓位置以 12 座仿石材質柱子做騎樓,大門口處木門上有精緻菱形紋路做裝飾。二樓、三樓部分皆做狹長型長方窗,北側與東側設廊道以避免直接被日光照曬,內部隔間以鋼筋混擬土做寬廣的開間,但若干細節如窗戶、樓梯,天花板等,也有簡約的歐風造型以做裝飾。西側臨杭州北路側做頂樓至底排水的外露排水管。整體而言為 1940 年代當時十分少見的鋼筋混凝土 3 層樓商辦大樓,另推測審計部時期只對該樓做立面修改,並未對該樓做不可逆的隔間調整,因此也可窺見日本時代商辦大樓的辦公空間分布情形。
環境特徵:
鄰近糧食局舊倉庫、原華山樟腦精製工廠、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場,呼應日本時代開發此鄰近華山車站的開發歷程,且該樓於戰後改為審計部使用,見證此處由工廠、倉庫轉向為政府機關的發展歷程,現周遭為林務局大樓、農糧署大樓,以及審計部新大樓本身。
附註:以上資料為凌宗魁、蕭文杰、呂其正先生提供整理,部分內容經原作者林先生同意轉載,出處為其網站「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延伸閱讀: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03.html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址 在 Facebook 八卦
2021年5月16日,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和西園路口,正在進行維修工程的朝北醫院,令人耳目一新的屋頂。(張哲生 攝)
在2016年初成為市定古蹟的朝北醫院,目前正在進行第二期修復工程(2019年12月開工),由許派崇建築師事務所監造、笙原營造有限公司施工。
坐落在艋舺青山宮附近路口的朝北醫院,地址為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181號,是一棟轉角六開間二層樓的店屋建築,主體結構以磚木構造為主,牆體採用紅磚砌成,外覆洗石子飾以立面,室內樓板則為木造;由其精細的石雕裝飾與氣派之門樓,得以窺見昔日風光。
朝北醫院所在區域在日治時期稱為「入船町」,當時這棟建築隸屬於臺灣遞信協會所有,後來由萬華著名的西醫李朝北先生(1893出生)向臺灣遞信協會理事長山管芳次購下,並於1921年開設「朝北醫院」。
1945年二戰結束後,因產權問題,李朝北先生曾向法院提出請求確認產權之行政訴訟。
朝北醫院位於三角窗,地理位置良好,是目前臺北萬華地區僅存的日治時期醫院建築,過去曾有日本料理店「葵屋」進駐,在該店家遷出後便閒置至今。
順便一提,「葵屋」搬到附近的康定路上(近長沙街口),以「三十三間堂」之名開張,店內養了許多貓,且沒有提供菜單,由店家為客人依照預算出菜,是萬華地區一家評價兩極化的人氣餐廳。
2002年,臺北市文化局將朝北醫院建物列冊追蹤。
2014年9月15日,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四位文資委員偕同李姓屋主,前往朝北醫院會勘建物。
文資委員認為,朝北醫院建築融合中西方特色,具有保存價值,同時也向李姓屋主解釋文化資產所有人的相關權利與義務,而屋主李先生也有意保留。
2015年3月17日,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召開第67次審議會,會中通過指定萬華「朝北醫院」為市定古蹟。
文化局表示,位於臺北市貴陽街二段181號的「朝北醫院」,為日治時期萬華最著名的醫院之一,在當年有「北仁安、南朝北」的說法。(柯謙諒醫師在1927年創設的仁安醫院位於臺北市延平北路與涼州街口,已於21世紀初由屋主柯賢忠贈予台北市政府,成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之歷史建築。)
朝北醫院早於2008年因民眾提報會勘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予以列冊追蹤,在華西街「青雲閤事件」發生後,文化局通盤檢視萬華區列冊建物,並於2014年9月邀集文資專案小組,對朝北醫院進行文資價值鑑定會勘,初步認定具有文資保存價值,續送文資審議大會審議。
已近百年歷史的朝北醫院建物臨臺北市貴陽路與西園街口,轉角立面之洗石子裝飾極為優美,泥塑裝飾極具特色,尤以垂花飾最為特殊,在台北市屬罕見;另二樓木作隔間尚存,原有格局尚可見原有醫院舊貌。
朝北醫院創辦人李朝北為日治時期艋舺名醫之一,院址位在艋舺發展的樞紐地區,深具地方發展的意義,故通過指定包含臺北市貴陽街二段181號、臺北市西園路一段41-5號及41-6號之「朝北醫院」建築物為市定古蹟。
2016年1月29日,臺北市文化局公告朝北醫院為市定古蹟,公告文號為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530341000號。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翁千筑專訪
靜止的溫柔與憂愁
著迷於人們淡然所思的表情與氛圍,翁千筑以木雕刻劃人像,試圖傳達生命經驗中的憂愁與溫柔,期許作品中的生命力讓觀者投射所感。
▶成長過程◀
成長於嘉義布袋的翁千筑,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每位家人對她走藝術創作這條路都有所影響。對文化歷史很有興趣的父親,節儉卻不吝於為家中添購書目,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就是伴她成長的漢聲繪本。在幼稚園任教的母親,讓她幼時開始接觸摺紙、3D手作紙模型,啟發在立體類創作的興趣。除了父母親,身為老么的翁千筑有兩位優秀的姊姊,她微笑說家有三姊妹,十分熱鬧也發生許多趣事,從小擅於畫畫的二姊可說是繪畫的啟蒙者,說到大學考取台藝大雕塑系,翁千筑笑說進入台藝大是一圓與姐姐同校的夢想!
▶求學與踏入創作◀
木雕創作削、切這樣(減)的過程,對翁千筑來說如同挖鑿內心深處,在創作時釋放自己情感,這也是為何翁千筑如此喜愛木頭的原因。她從小性格就很鮮明:我喜歡整理東西、收納整齊,也善於保存物品,應該是有點整理癖吧!在她的創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疾不徐的步調,與有些內斂拘謹的氣質。在台藝大求學期間,只要創作上遇到技法上的瓶頸,翁千筑便會默默投注更多時間來克服問題,也因此經常在早上五、六點遇到來工作室看學生作品的老師。翁千筑認為老師們願意在課後私人時間來關心學生創作很令人感動,也感受到系上師生間緊密的關係。木雕創作的啟蒙恩師為賴永興老師,另外一位楊北辰老師則是思想上的啟蒙老師,畢業展時楊老師一句話:妳的作品有一種氣質。成為翁千筑持續創作的原因。大學畢業後為顧及生計歷經了五、六種工作,其中有台北故事館的導覽員與咖啡廳店員等,也因為擔任導覽員這份工作,有了機會訓練面對大眾的膽量與口條。
▶以人為創作◀
從很小開始翁千筑便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尤其著迷中性獨特的氣質,作品中的人物多半來自翁千筑的想像,再參考自己的樣貌刻劃而成,藉由記住生活中片斷的畫面或感受,表現記憶中的情緒。
人物木雕創作者中,翁千筑很欣賞日本的舟越桂和義大利Bruno Walpoth,他們的作品都有著平淡的表情,卻極具情感穿透力,能深深打動她。兩位木雕家的作品呈現也是她想追求的美與目標。Bruno Walpoth曾說他對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是最滿意,因此對於作品總是不太自信。翁千筑覺得自己的作品總是不滿意、覺得可以更好,一件作品的形成要經過思考與多次的修改與調整,因此她期許能將沒有自信的部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讓創作達到更高的境界。
▶溫柔與憂愁◀
此次展出主題(靜止的溫柔與憂愁)象徵著正面與負面情緒,兩者存於她的性格當中,也在作品中交雜並存著(憂愁)來自於她的性格特質,經歷親人的病逝,以及生活不穩定所帶來的焦慮、憂愁與壓抑的狀態…,在翁千筑看似平靜的表情下,內在部份卻是情感濃烈、亟欲宣洩,卻又難以釋放。她將這些情緒置入作品當中。除了憂愁,(溫柔)也是她本質的一部份,那淡淡的溫柔是什麼樣呢?翁千筑舉例攝影師Jenny Lewis在母親與新生兒的系列作品中,母親溫柔而淺淺的微笑,就像是她欲表達的溫柔氛圍。
▶將生命經驗融入作品中◀
翁千筑所刻劃的人物以簡單的肢體動作,表達出在生命中各種困頓、焦慮抑或欣喜的心理狀態,希望作品能呈現某種情緒與氛圍,緩慢滲透而出,引領觀者進入我想表達的靜與美。相似的沉靜感,藉人物臉部些微的表情差異和肢體動作,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藉由下面介紹本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希望能讓讀者與觀者更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氛圍,(夕陽下等待)刻劃年輕女子拉長著頸與思索的表情,似乎獨坐久候多時,源自於翁千筑看見至親坐在椅上、思念已逝老伴,那看向窗外、望其歸來的樣貌,將等待思念對方的氛圍轉換為不同形體的木雕呈現出來。(入懷)刻劃兩位相似的人們輕擁彼此,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默契不言而喻、樣貌有許多契合之處,這件作品在表達遇到氣味相投、聊得來的知己時,感到輕柔放鬆的甜蜜、欣喜之感。(融不進的圈)則是翁千筑以自己的樣貌作刻劃,前傾的姿態像是想要接近,卻微駝著背、避開視線交集。人物的表情與姿態象徵創作者逃避於人群,卻想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矛盾感,消失的嘴巴代表其不善言語,在團體中常感覺到格格不入的邊緣感,孤獨而壓抑的心理狀態。
電影導演李安曾說:我是個脆弱的人,但我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脆弱,才有動人的作品。對翁千筑來說,創作像是揭露自己內在的過程,當中有些矛盾、猶豫與膽怯,對她來每件創作都像是一種自我挑戰與突破。
翁千筑 – 以木雕將記憶中的情緒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刻劃出來,靜靜傳達那憂愁與溫柔並濟的氛圍。
翁千筑簡歷:
2012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
2014~至今 /進駐於435藝術家工作室, 435藝文特區, 新北
獲獎經歷:
2016 / 第34屆桃源美展雕塑類 入選,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
2014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入選,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3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佳作,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1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師生美展 木雕類 優選獎, 新北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fV2ofPQxo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