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譯,意思就失落了。讀許多世界文學的英文譯本,許多譯者在前言都會解釋:例如,普希金的詩,在俄文中,原來有一股俄文才體現出來的磅礡,一經英譯,原意多少就失落了。不是譯者筆拙,而是兩種語文,畢竟如兩個人的性格,要把他們匹配在一起,無論怎樣水乳交融,總有些字眼傳遞的感覺,是英文無法表達的。
Lost in Translation,是一個翻譯家無法訴說的遺憾。原文含蓄百轉千迴,話中有話,意外別有洞天,他十分清楚,但翻譯的搜索枯腸,確實找不到心心相印的字眼。此中有真意,欲說已無言,翻譯家常常有這樣的痛苦,不是不精通外文,而是翻譯時多方尋覓還是無法搭得上電線。
例如:中文一句:「捨不得啊」,怎樣英譯呢? Cannot afford?太冰硬了。 Miss it very much?也不是這個意思。中文的「依依不捨」,一硬譯成英文,原文的那股纏綿繾綣的意思就失落了,這就叫 Lost in translation。
還有,從前的中國少女,向男人撒嬌,一跺腳,喜歡說:「我不依你」。「我不依你」,有千般的嗲氣,萬分的嫵媚,在輕罵之中,帶有像絲一樣的溫情,不可能英譯,這是語文的一種奇特的意態,再高手的大師,在外文也找不到一項言詞的配混。
還是英文和法文之間比較易溝通。大量的法語詞彙,直接入侵英文,像 Deja-vu,乾脆用法文原文入英,市場不干預 Laissez-faire,法文最先發明,今天已無國界。連開演唱會,最後一句 Encore,也必定由千萬歌迷狂呼高喊才有地動山搖的震撼,用英語叫 Again,或者 Once more,不行,這就叫 Lost in Translation。
人世間的溝通,常有百詞莫辯的時候。一個詞彙的精緻,一碟小菜的美味,還有一個女人的溫柔,該怎樣來傳遞而表達呢?花能解語,但語不可詮花,一切的美感都凝聚在舌尖, Lost in Translation,是一種酥在骨子裡的痛苦。惟有經歷過這樣的折磨,才明白這世界,不止翻譯是徒勞,有時溝通也是白費,真情幻意的妙諦,盡在意會之中。
【誠徵翻譯評論】
clip #39 的主題為翻譯文學,以下摘錄自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的原文選段,並引張愛玲、藍婷和楊照的譯本,希望收集讀者對各譯本的評語,由編輯部整理後刊於專題。
讀者可於留言欄發表評論,字數不限。
----------------------------------------------------
Original text by Ernest Hemingway:
“You better be fearless and confident yourself, old man,” he said. “You’re holding him again but you cannot get line. But soon he has to circle.”
The old man held him with his left hand and his shoulders now and stooped down and scooped up water in his right hand to get the crushed dolphin flesh off of his face. He was afraid that it might nauseate him and he would vomit and lose his strength. When his face was cleaned he washed his right hand in the water over the side and then let it stay in the salt water while he watched the first light come before the sunrise. He’s headed almost east, he thought. That means he is tired and going with the current. Soon he will have to circle. Then our true work begins.
After he judged that his right hand had been in the water long enough he took it out and looked at it.
“It is not bad,” he said. “And pain does not matter to a man.”
He took hold of the line carefully so that it did not fit into any of the fresh line cuts and shifted his weight so that he could put his left hand into the sea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iff.
“You did not do so badly for something worthless,” he said to his left hand. “But there was a moment when I could not find you.”
張愛玲譯:
「老頭子,你還是顧你自己吧,你也得勇敢,有自信心,」他說。「你沒讓他掙脫,但是你收不回釣絲來。但是他不久就得要轉圈子了。」
老人現在用他的左手和肩膀來拉住他,他彎下腰來用右手掬起水來,洗掉他臉上糊著的稀爛的鯕鰍肉。他怕那腥氣會使他作嘔,他一嘔吐,就沒力氣了。他臉洗乾淨了,又把右手伸在船邊的水裏洗了洗,然後就讓它泡在那鹽水裏,同時他注視著日出前天剛剛亮起來的情景。他是差不多朝東走,他想。可見魚是疲倦了,跟著潮流走。不久他就得轉圈子了。然後我們真正的工作就開始了。
他認為他的右手泡在水裏時間夠長了,就把它拿出來,朝它看看。
「不壞,」他說。「疼痛是不礙事的,並不傷人。」
他小心地握住那釣絲,使它不至於嵌進新割破的地方,他向另一邊倚著,使他可以在船那一邊把左手插到水裏去。
「你這無用的東西,這次成績倒還不錯,」他對他的左手說。「但是起初有那麼一會子我找不到你。」
藍婷譯:
「你還是自己勇敢一些,對自己要充滿信心才是、老頭。」他對自己說:「你現在只能握住繩子,可是你還不能收回繩子。相信他很快就會繞圈子了。」
老人現在用左手和肩膀撐住繩子,彎下腰用右手掬起水來,洗掉臉上糊成一團的肉渣,他很怕那腥味會使自己作嘔,只要一嘔吐,就會沒力氣了。他把臉洗乾淨,又把右手伸到船邊的水裏洗一洗,然後就讓他泡在鹽水裏,並注視著太陽升起之前的第一道曙光,魚幾乎是朝東方前進,他想,這表示牠已經很疲倦了,所以只好順著海流前進。相信等一會牠就會開始轉圈子,到那時候我們便要一決勝負了。
他認為他的右手在水裡泡得夠久了,於是便把他拿回來瞧一瞧。
「還不算壞嘛!」他說:「疼痛並不礙事,也算不了甚麼。」
他小心地握住繩子,使它不致於又磨擦新割破的地方,然後,把繩子向另一邊轉移一下,以便左手可以在船的另一邊放進海水裏面。
「你這沒用的傢伙,你還不算太差勁!」他對著自己的左手說:「不過有一陣子我差點找不到你。」
楊照譯:
「你自己最好甚麼都不怕,充滿自信,老傢伙,」他說:「你又掌握住他了,不過你沒辦法把線拉回來。不過很快地,他得繞圈圈。」
老人用左手和肩膀掌握那魚,彎下身舀水在右手,把臉上黏著的海豚魚肉洗掉。他擔心魚肉讓他噁心,一旦吐了會失去力量。臉乾淨了,他將右手伸出船沿進到水裡,然後讓手留在鹹水裡,看著太陽升起前最早的光線出現。他幾乎是朝東了,他想。這意味著他累了,所以順著洋流游。很快地他就得繞圈圈了。那樣真正的活兒就開始了。
他判斷右手在水中夠久了,他把手拿出來,盯著手看。
「還不壞,」他說:「疼痛對一個男人來說不算一回事。」
他小心地握住釣線,避免碰到新割的傷口,然後移動重心,以便能夠將左手從小船的另一邊放進海中。
「你這次還算蠻有用的,」他對左手說:「但有一陣子我找不到你。」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英文」的推薦目錄: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英文 在 黃暐瀚 Facebook 八卦
不能出席演講 馬前總統虧:「原來香港這麼危險」?
今天晚上因為一時手癢,跑去打了幾個小時的籃球,打得全身大汗,暢快淋漓,因為這樣,我今晚沒時間寫馬前總統的演講評論了,真抱歉,各位。
不過明天早上他會在台北開記者會,並接受台灣記者提問,我會去,並補上我的評論。
有些朋友還沒看過影片,貼出這個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大家晚安。
暐瀚 2016-6-15 de 台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ULbVKFn6Y
講稿全文: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15 日於「香港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頒獎典禮」錄影演講稿(中文版)
Warhola 主席,各位嘉賓,各位亞洲出版業協會的成員,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晚安!
在開始前,本人對未能親自參加此次盛會並演講,表達深切遺憾。
本人缺席的原因有點奇怪,上任不到一個月的臺灣新政府認為,我的香港行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問題,包括可能洩露國家機密,以及對我的人身安全保護有所不足。因此我訪港七小時並進行公開演講的請求,很不幸遭到總統府的拒絕。
喔,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各位女士與先生,你們最好小心了!
無論這些理由是否具有說服力,身為中華民國的前任總統,一定會對國家善盡職責。因此,我尊重繼任者蔡英文總統所作決定的職權。由於今晚未能親自與會,請接受我的誠摯歉意,雖然或許不該由我來向各位道歉。但在洩漏更多國家機密之前,請容我開始今晚的演講。
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談話。新聞的自由和專業的標準,永遠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指標,並反映臺灣與香港共同享有並支持的核心價值,SOPA 自設立以來的努力與貢獻,大家有目共睹。
愈來愈緊密的臺港關係
我也很開心能和香港民眾談話,理由有三:
首先,我在香港出生,全家在香港住過一年八個月,1951 年時搬回了臺灣。所以我也算是香港仔,對香港有一份感情。事實上,我媽媽是在臺灣懷了我,來香港後生了我。如果用企業的語言表達,我可說是臺灣製造,香港交貨,再出口到臺灣,是臺港合作的成果。
第二,香港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淵源很深。香港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基地,也是現代化的先驅,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香港受教育,念過香港皇仁中學與西醫書院(就是香港大學的前身),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並設立革命組織。1896 年他在倫敦被清廷公使館綁架 13 天,差一點被送回中國處決,當時營救他的就是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香港改變了國父的命運,國父又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而我是國父的鐵粉,對香港自然另眼相看。
第三,香港與臺灣的關係持續深化。香港與臺灣一同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起保衛釣魚臺,一起經歷天安門廣場上的六四民運。我記得七十年代臺灣還是戒嚴時期,出版自由仍被限制,我們都是在書報攤「偷看」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
尤其重要的是,香港和臺灣都使用正體漢字。現在全球使用中文的人口 14 億人,但使用正體漢字的不到 4千萬人,臺灣和香港加起來就超過 3 千萬。這是連結傳統中華文化的臍帶,也是認識其他華人社會的橋樑,在文化、歷史及美學方面的意義無可取代。香港近年來透過文化、出版,在正體漢字上所做努力,值得臺灣高度肯定。
這些年臺灣和香港也彼此吸引。很多臺灣人第一次出境旅遊就是到香港,對香港大街小巷熟悉程度,不輸臺灣。在兩岸直航前,絕大部分臺灣旅客都是經過香港轉往大陸,香港一直臺灣是通往大陸的門戶。
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人因為喜歡臺灣的文化特色與生活品質,到臺灣旅遊,過去八年中,從 50 萬人增加到 150 萬。成長為 3 倍之多。有些人甚至想要移民臺灣。我聽說臺灣的誠品書店在香港很受歡迎,開了 3 家。因為誠品賣的不只是書,還讓港人品味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上個月香港獲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2016 年全球競爭力評比的第一名,值得慶賀。讓我們為香港鼓掌喝采!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兩岸關係
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去年 11 月新加坡「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過去八年,兩岸關係出現 1949 年以來最大的變化,變化的基礎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這基礎怎麼來的呢?
1987 年臺灣解除戒嚴、開放兩岸人民探親,兩岸關係開始解凍。1991 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開啟制度化交流。1992 年 10 月,兩會在香港舉行事務性商談,大陸方面要求協商「一個中國」原則,但雙方沒交集。會後我方鍥而不捨,去函提出新建議: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所賦予的涵義有所不同,各自可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海協會在 11 月 16 日正式函告海基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雙方終於達成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的由來。當時臺灣媒體就下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標題,沿用至今。 香港在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在這個基礎上,1993 年 4 月,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成功簽署 4 項協議,這是兩岸在 1949 年隔海分治 40 多年後,首度由雙方政府授權相關團體,簽署正式協議。
但不幸的是,往後的15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動盪起伏,並不順利。從 1996 年李登輝總統執政時的臺海飛彈危機,與 1999 年提出「兩國論」的震撼,到 2001 年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2004 年與 2008 年的公投綁大選,15 年間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直到2008年,我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推動兩岸和解,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的主張得到超過 80%臺灣民眾的支持,可被稱為「臺灣共識」,而「九二共識」則是兩岸共識,已是現狀的一部分。由於這些政策,兩岸關係開始穩定下來。
八年來,兩岸簽署 23 項協議,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會晤 7 次並互稱官銜。每週往返兩岸的航班從零增加到890 班,去年到臺灣的陸客超過 400 萬人,增為 14 倍;陸生增加到 4 萬 2 千餘人,成長近 50 倍,臺海緊張情勢大幅降低。
這些發展將一個「衝突熱點」變為一條「和平大道」。也因為「九二共識」,我們才能連續 8 次派衛生部長正式參加暌違 38 年的世界衛生大會。這是因為我們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採取務實的「活路外交」,停止在國際上跟大陸為爭取邦交國而惡鬥,使得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不再是零和遊戲的「惡性循環」,而成為雙贏的「良性循環」,和平紅利開始出現,也已受
到美國、歐盟與亞太等各國的肯定。
各位也許記得,1958 年 8 月 23 日,廈門共軍開始大規模砲擊金門, 面積 150 平方公里的金門,44 天內落下 47 萬發來自廈門的砲彈,平均每天超過一萬發,1979 年起廈門才停止砲擊。2008 年後,廈門不再射砲彈過來,送來的是每年平均超過 17.5 萬的觀光客。有趣的是,陸客在金門最喜歡買的紀念品,就是用共軍多年前打來砲彈殼所製作的菜刀!
由於兩岸累積了足夠互信,在尊嚴與對等的前提下,去年 11 月 7 日,我在新加坡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會面,是兩岸 1949 年隔海分治 66 年後的第一次。
雙方在會中確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臺海現狀」的共同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我並當面向習先生表示,「九二共識」的內容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也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我方不會表述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允許的。對我們而言,「一個中國」當然指的就是中華民國。「馬習會」後臺灣民調顯示,這種說法有 6 成民眾支持,比過去的支持度還要高。「九二共識」同時反映出臺海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概念。
如果您問:「馬習會」的意義是什麼?我會說,兩岸因內戰隔海分治 67 年,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握手言歡本身就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等於搭建一座跨海的和平大橋,讓兩岸領導人可以直接溝通。
在「馬習會」前的籌備階段,雙方都同意:會談到第三地舉行,馬、習見面時不稱國名與官銜,互稱先生。
最顯著的是,我們都同意事先儘早先通知美國。我們也同意舉行會後餐敘,但誰出錢?答案是:各自分擔。我們還各自帶酒來,他們帶 30 年份的陳年貴州茅台。我們帶 25 年份的陳年金門、馬祖高梁與老酒。會後發現,高梁酒喝得比茅台多。
讓中華民國成為和平締造者和人道援助者
過去八年來,我致力讓中華民國做「和平締造者」與「人道援助者」。我們「從臺海、到東海、到南海」三次實現和平,我們提供資金、糧食、衣物、醫藥、救援與醫療團隊、組合屋與其他救災物資給需要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中國大陸、西非、敘利亞、加勒比海、尼泊爾與中美洲。臺灣如今已是國際社會的
資產,而非負債。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創造出豐富多元且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而臺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政經轉型的成功歷史,也深深烙印在人民的共同記憶中,成為臺灣社會最深層的底蘊,造就了臺灣的創造力以及人情味,這是大陸最需要了解的。
而大陸的遼闊疆域、人民勤勞,35 年來的經濟改革,也使大陸的整體財富與力量快速成長,大陸現在已經非常不一樣了。雙方都要相互了解,將心比心。這 8年來,我們歡迎大陸民眾造訪臺灣,鼓勵大陸學生來臺唸書,臺灣的大學校園出現了許多大陸學生,他們與臺灣同學在自由民主環境下,一起讀書、一起辯論、
一起運動,一起遊憩,在他們人生比較早的階段,就開始交朋友,為兩岸未來永續和平與繁榮打下基礎。我相信我們將為臺海兩岸人民創造一個非常不同的未來。
記得 4 年前一月我競選連任成功的晚上,有兩岸大學生一起看電視開票。有國際媒體報導,臺灣同學向大陸同學稱道臺灣選務工作的效率。他說,「你看看我們開票的速度,我們早上投票,晚上就知道結果了!」。
大陸同學聽了說,這沒什麼,在我們那邊,也是早上投票,但我們前一天晚上就知道結果了!」大陸學生的幽默感,顯然不比臺灣學生差。
結語
各位女士與先生,過去八年來,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不只為臺海兩岸,更為亞太地區帶來和平與繁榮。臺港關係也連帶水漲船高。我當然希望在臺灣政黨輪替後,這個趨勢仍可持續下去,我衷心希望新政府能有所需智慧與勇氣,維持馬政府過去八年所辛苦打造出的和平繁榮現狀。臺灣與香港本就共享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等核心價值。未來我期待雙方攜手合作,繼續對兩岸與區域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最後,敬祝各位貴賓健康快樂。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台灣來訪問,作我的客人。 謝謝大家!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英文 在 沙發衝浪客 Facebook 八卦
『日本。語言偽術』
在東京留學時,我曾在日本某公司工作過一年,亦同時在一間日本公司當翻譯,私下亦得到一個機會教一位日本人社長英文。這一年的工作經驗非常開心和值得,認識了很多朋友以及學習了很多。回港前,其中一位上司更很好人地願意給我工作簽證,但我覺得自己不適合,便決絕地放棄了。先不談人際關係,這一篇主要以語言藝術方面談一下職場日本。
(注:請注意這篇文章主觀及有偏見。不同人的經歷和想法不一樣實屬正常,別太焦急要反對,別太勞氣,大家分享分享交流交流吧。)
如果只是在日本旅行,我是客人,被服侍的那一位,而日本人又以客人為先,自然覺得日本人親切、溫柔、有禮,而且他們亦沒有期待我作為一個旅客需要說日文,不會對我有要求,在這裡旅行和生活當然舒服。可是在日本生活跟在日本工作真的有差,進入職場後的我必須盡快融入和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分子,他們自然對我的要求跟對日本人的差不多,非常嚴格,要在這裡生存,我必須要像其他日本人一樣遵守日本人的社會規則(包括沒清楚說明的潛規則),例如語言上的一些規則。
第一項規則,你要猜測他們心裡真正想說的那句。真心話是永遠不會說出口的,亦即所謂的「建前」和「本音」文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很少很少聽到日本人直接說「不」(いいえ),要推搪別人邀約的話便會用各種藉口婉轉表達自己沒有空出席,當然還要說句「真可惜,下次再約吧!」下次是什麼時候?這根本不重要。
即使他們不爽你,並不會直腸直肚地說出來,反而會笑笑口然後「俾說話你聽」。「不幸地」本人是直腸直肚的人,因此我覺得「把最想說的話一直放在心底」很痛苦。在日本生存,你便要懂得察言觀色和「閱讀空氣」(空気を読む),因為他們的心底話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這就是語言的藝(偽)術。除了要懂得推測別人的心底話,你亦要像個日本人般含蓄說話,不然你就是一個不懂日本文化的外國人。當然,這一點亦有它的好處,凡事以和為貴,爭執也少一點。
第二項規則,就是要學習好敬語,學懂日本的人際關係。上下有別,男女有別。即使是同意思的一句話,不同性別、身份、對象等,都會決定了你最後說出口的話。敬語裡包含了太多社會潛規則了,這一篇寫不完,就留給有興趣學日文的朋友上網找找看吧。
即使不懂完美的敬語也不用擔心,因為幸運的話,他們對外國人的要求會降低,即使你的日文或言行舉止沒有100分,做不到日本人最標準的那一套也沒關係,因為他們知道你是一個「外人」(外國人、非日本人)。可悲地,這意味著他們從沒當你是他們圈內的一部分,你一直就只是一個在日本工作的外人而已。
日常更新:www.instagram.com/cserinhk
http://cserinhk.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