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潛艇
#淺談漢利號 #頭號潛艦 #戰爭
-
和僅容納一人操作,也是人類首支運用在戰爭的海龜號不同。
漢利號(H.L.Hunley)就如同她的姐妹艦:先鋒號(Pioneer)和美利堅潛水者(American Diver)一樣,是美國南軍邦聯軍為了突破當時北軍對各州港口的封鎖行動,因而建造的戰爭潛艇。
當時三艘潛艇的設計師為:何瑞斯·勞昇·漢利(Horace Lawson Hunley)和所旗下的團隊,甚至連船體的建造工程是由漢利自己出資建造,雖然前兩艘潛艇剛完工後不久,就因各種原因而先後沈沒。
因此漢利號的誕生,則代表著漢利本人在吸收過往的經驗後,所精心建造出的頂尖鉅作,甚至他還以自己的名字替新艦命名。
漢利號的艇身構造,是使用曾遭廢棄,後被拿來用的「柱塞式蒸汽鍋爐」為基礎,並在中間插入長條裝的踏墊以作為壓水艙的空間。
在人力上,則需要由八個人員同時操作,透過手搖式的曲軸功能,好帶動螺旋槳、操作轉向與浮沉的功能,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設施,已具備當代潛艇所必要的條件。
在火力上,則是使用竿式魚雷的原理,先將魚雷桶掛在船首,潛艇本艦則使用衝撞的方式把魚雷插進敵船上,最後再後退把拉開插銷後,將魚雷徹底引爆(#真的夠物理)。
-
不過因為艦身的不穩定性,當漢利號立刻被邦聯陸軍徵召之後,在進行模擬測試時就發生了很多意外。
例如一次因失誤沒有把水密艙蓋關上,最後海水灌進去把五個人溺死
最慘的還是有次上浮失敗,結果陪同觀察測試的漢利本人,與其他七名船員就這樣溺死在艦艙內(X)
然而軍方還繼續漢利號打撈上來來服勤。(幹)
儘管從當代的角度看來會覺得這種作戰非常風險,但這也是漢利號能夠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中,成功將北軍的豪薩托尼克號軍艦(USS Housatonic)擊沈,並帶走五條人命的原因,也因此更證明了水下作戰的可行性。
1864 年2月17日,由喬治·E·迪臣中尉(George E. Dixon)和7名人員駕駛的漢利號,在查爾斯頓港進行首次任務成功。
然而當漢利號向本部發出信號,並告知回航後,從此就失去任何聯繫了。
-
最終,漢利號仿佛從未存在般,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就連後人的各種下落推測都未有統一的結識。
一直到事發132年後,由知名小說家克萊夫·卡斯勒(就是寫幻想小說《打撈鐵達尼號》的那個)帶領的國家水下與海洋組織,才在查爾斯頓港不遠處的淺海底下,在周遭全覆蓋淤泥的情況下發現。
在考古人員鑑定艦身可以承受拖吊的壓力後,2000年8月8日,
漢利號終於重獲天日,成功從海底打撈上岸。
並隨即送往沃倫·拉施保護中心的特製大水缸內,以供研究學者進行調查。
-
在清除艦艙的淤泥後,除了內部部件稍微破損之外,最大的發現則是迪臣中尉和其他船員的骨骼,被發現時依然還在他們的崗位上。
在近年公佈的新證據表明,漢利號在進行豪薩托尼克號的攻擊時,可能距離爆炸點非常接近,爆炸傷害也因此波及到艦艙。
此外也推論出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艦上人員直到潛艇沉沒前一刻,都可能沒察覺危險,因而錯估情勢而未能啟動龍骨墩,進而導致悲劇性的下場,不過到現在為止,使漢利號沉沒的確切原因仍然是個謎。
2004年4 月17日,漢利號的船員遺體在查爾斯頓的白玉蘭公墓舉行的軍葬儀式上安葬。據說此時有3.5萬和5萬的哀悼者,這場嚴肅的儀式也被稱為「邦聯軍的最後葬禮」。
-
#另外攻擊對象反而比死在潛艦上的人還要少
#漢利號事件後則被翻拍成電影頭號潛艦
#留言收本次參考資料和其他相關圖像
Search
另外攻擊對象反而比死在潛艦上的人還要少 在 潛艇構造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 ... 的八卦
另外攻擊對象反而比死在潛艦上的人還要少 #漢利號事件後則被翻拍成電影頭號潛艦#留言收本次參考資料和其他相關圖像. app-facebook.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