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橋】
一座專為野生動物設計,橫跨高速公路的生態橋
https://goo.gl/Rvi4HK
官方網站有詳細的介紹
https://goo.gl/EiPpwk
用google翻譯就看的懂了
2016年的總整理
【怪手與牠們的鏟地】
https://goo.gl/ukCQeR
資料都在裡面了
之後在臉書上也常常會看到已經瀕臨絕種的石虎被車撞死的慘劇消息。但是大家似乎也就麻木了,想想真是悲哀。人民可以麻木,市府官員不可以麻木啊。(google「石虎 路殺」就一堆新聞)
中華民國的官僚很喜歡講兩個東西
一是國際化,二是拼經濟
但是真的常去國外看過世面的都知道
「越在地,越國際」這個硬道理
然而2017年了,還是很多人還在崇拜那一套短視近利的「拼經濟」。把古老的文物拆除燒毀。弄成長的都一樣的「老街」,進駐的是中資一條龍統包的坑殺觀光客玉石店、名產店。把山林良田剷除,蓋成沒人買的起,只有炒房客在亂搞的鬼城豪宅。
我們喜歡去東南亞玩,不是看吳哥窟等文化古蹟,就是去看哪些美麗的沙灘海洋和海底美景。難道要是專程要去看台灣人在那邊賣的土產?中華民國在台灣,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很多老官僚還在幻想自己是「中國」一直用「大陸型」國家的思維去思考海島型國家「台灣」的未來,不論是各種經濟產業、觀光、國防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事實上台灣這種海島型地理環境,應該仿效歐洲小國的經濟,如瑞士、荷蘭、比利時,或東南亞島國等,不論是精緻的觀光、工業、國防軍火、或台灣特有的農漁產技術都是獨步國際的。世界上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小國比比皆是。整天只想搞美國、中國那種大陸大國模式的經濟發展,整天催眠自己「中國才是活路」,真的是很沒有國際觀。中華民國的憲法是為大陸型國家量身訂製的,而不是為海島型國家,從我們政府對於海洋的不重視就知道了。
台灣的在地化,才是屬於我們的國際化
近十年來,中華民國官僚一直在講「拼經濟」。大家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什麼樣的經濟模式,是台灣人該追求的,是長遠而永續發展的。
以苗栗的例子,8年過去了,石虎瀕臨絕種,苗栗負債648億,市府公務員發不出薪水。犧牲環境和文化的「拼經濟」,終究是一場騙局。不過就算是前苗栗縣長想要蓋這種生態走廊,如網友洞見的,一定也經過無數次剪綵,預算比國外多十倍百倍,之後在無限追加百億預算,最後會蓋成名為「生態文創園區」的百貨公司。
維基百科:
「劉政鴻在地方上素有「苗栗理財王」、「劉百億」之稱,與苗栗縣政府負債新臺幣648億有關。根據監察院公報,劉政鴻在八年任內還清自己的負債5200萬元,完全與縣長的薪資不相稱,繼任劉政鴻的苗栗縣長徐耀昌則表示,對於前朝沒有看法,不便置喙。但當媒體追問,檢調恐將調查劉政鴻時,徐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
阿密陀佛去對石虎說吧。
======反觀分隔線=====
前幾天剛好也看到這則新聞
[新聞] 柯P:2年市庫結餘420億元
http://disp.cc/b/163-9SGQ
內文和留言都可以看一下
真的有心要之做事的人,不用滿嘴喊拼經濟
結果事情能做,經濟也能拼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很多地方出產陳皮,但古往今來,以新會陳皮最有口碑。千多年前,中國宮廷御醫已用它治病,蜚聲遐邇。很多人買陳皮仍指明要新會貨,在市場上獨佔鰲頭。 新會陳皮之所以成為名物,因為這裏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三面被山巒包圍,北有圭峰山,西有古兜山,東有牛牯嶺,依山面海,河網密佈,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濕盆地」地...
古 坑 地理 環境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
【墨西哥芮氏規模8.1強震也震驚美國 因為墨西哥.南加州.北加州.西雅圖同屬聖安德列斯斷層 若強震發生在這些人口稠密區 造成的傷亡將難以想像 歷史上13個古老文明有11個將城市建在斷層帶上 目前全世界前20大城市也有10個位處斷層帶 帶您解密斷層對於人類的致命誘惑】
地球深處,是一個未知的世界,熾熱,條件極端惡劣,為我們征服這個星球提供了原料,但地球也索取了重大代價。
伊朗的盧特荒漠上,可以清楚看出原因,地表佈滿了,幾百個排成一列列的坑洞,每天,像侯賽因這樣的工人會進到,50公尺深的井底進行維護工作,冒著幽閉恐懼症的風險,進行這項工程的原因,到了井底就一清二楚了,地球上每個文明必不可缺的要素,冰涼,新鮮的飲用水。
這些開鑿在堅硬岩石上的坎兒井,可擷取深藏沙漠下方的地下水,這裡因為是斷層線地帶,水從山上流下,形成一個地下水庫,在這裡開鑿坎兒井作為導水渠,其他就交給地心引力了。
今日,坎兒井仍然把盧特荒漠的地下水,輸送到鄰近的巴木城,並灌溉該區名聞遐邇的椰棗果園,
如果我們回顧遠古時代,會發現斷層線,水,和一些最早出現的城市之間的,緊密聯繫,2千多年前,約旦的佩特拉古城,是中東最重要的貿易樞紐,它沿著死海斷層線的分支而建,完全倚賴從斷層湧出的天然泉水,附近坐落著據說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耶律科,因為斷層線湧上來的地下水,創造了沙漠裡肥沃的牧場。
遠古文明受惠於斷層帶來的礦物質,金屬和水等資源,事實上,遠古時代,13個最重要古文明中,就有11個把城市,建在板塊交界線附近,不過,儘管斷層線帶給人類資源,甚至財富,但是地球也會索取昂貴代價。
世界最古老的城市耶律科,曾被大型地震襲擊超過15次,因坎兒井著稱的巴木城,2003年也遭受一次強震的蹂躪,罹難者超過3萬人,當兩個連接在一起的板塊突然分開,會導致毀滅性的地震,但這個發現,卻沒有影響我們對居住地的選擇。
如果看看這些板塊交界處,就會清楚看到很多城市位在附近,實際上,全世界前20大城市中的10個,都位於危險的斷層線周圍。
實際上,幾乎所有讓加州致富的一切,或多或少都和聖安德列斯斷層有關,就連這個美麗的景緻,也是互相碰撞的板塊,推擠加州海岸線上的山脈而成,自然美景,每年為加州賺進20億美元的觀光財,還有釀酒業,也得歸功於聖安德列斯斷層,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遇到山脈阻擋,形成雨水 滋潤這片乾旱的土地,正是這種微氣候,令此地成為美國,最多產的農業區之一,而聖安德列斯的終極禮物,則是這個,石油,俗稱的黑金。
加州的沙漠挖掘了20多萬個油井,每天仍從地下汲取70萬桶原油,使加州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產地之一,因此 聖安德列斯斷層,為加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這片土地,塑造了適合開採石油的地理環境,也替農業,酒業,甚至旅遊業創造了條件。
這份餽贈價值究竟多少呢,金融家按了按計算機,估計加州每年因為聖安德列斯斷層,進帳大約1千億美元。
而造成2500億美元損失的大地震,約每1百年才會襲擊洛杉磯一次。
以一個世紀來計算,是一筆40比1的交易,加州的地理環境,就像是一台印鈔機,難怪吸引了稠密的人口。
自從我們的祖先,最初在板塊分界處定居下來,1萬年後,人類持續生活在,斷層線帶來的好處和危險之中,或許下個1萬年也將是如此。
古 坑 地理 環境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八卦
中華兒女表示 :
『立法院裡還躺著一堆民生法案要審
蓋什麼生態橋? 為什麼不專心拼經濟?』
#團長
【生態橋】
一座專為野生動物設計,橫跨高速公路的生態橋
https://goo.gl/Rvi4HK
官方網站有詳細的介紹
https://goo.gl/EiPpwk
用google翻譯就看的懂了
2016年的總整理
【怪手與牠們的鏟地】
https://goo.gl/ukCQeR
資料都在裡面了
之後在臉書上也常常會看到已經瀕臨絕種的石虎被車撞死的慘劇消息。但是大家似乎也就麻木了,想想真是悲哀。人民可以麻木,市府官員不可以麻木啊。(google「石虎 路殺」就一堆新聞)
中華民國的官僚很喜歡講兩個東西
一是國際化,二是拼經濟
但是真的常去國外看過世面的都知道
「越在地,越國際」這個硬道理
然而2017年了,還是很多人還在崇拜那一套短視近利的「拼經濟」。把古老的文物拆除燒毀。弄成長的都一樣的「老街」,進駐的是中資一條龍統包的坑殺觀光客玉石店、名產店。把山林良田剷除,蓋成沒人買的起,只有炒房客在亂搞的鬼城豪宅。
我們喜歡去東南亞玩,不是看吳哥窟等文化古蹟,就是去看哪些美麗的沙灘海洋和海底美景。難道要是專程要去看台灣人在那邊賣的土產?中華民國在台灣,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很多老官僚還在幻想自己是「中國」一直用「大陸型」國家的思維去思考海島型國家「台灣」的未來,不論是各種經濟產業、觀光、國防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事實上台灣這種海島型地理環境,應該仿效歐洲小國的經濟,如瑞士、荷蘭、比利時,或東南亞島國等,不論是精緻的觀光、工業、國防軍火、或台灣特有的農漁產技術都是獨步國際的。世界上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小國比比皆是。整天只想搞美國、中國那種大陸大國模式的經濟發展,整天催眠自己「中國才是活路」,真的是很沒有國際觀。中華民國的憲法是為大陸型國家量身訂製的,而不是為海島型國家,從我們政府對於海洋的不重視就知道了。
台灣的在地化,才是屬於我們的國際化
近十年來,中華民國官僚一直在講「拼經濟」。大家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什麼樣的經濟模式,是台灣人該追求的,是長遠而永續發展的。
以苗栗的例子,8年過去了,石虎瀕臨絕種,苗栗負債648億,市府公務員發不出薪水。犧牲環境和文化的「拼經濟」,終究是一場騙局。不過就算是前苗栗縣長想要蓋這種生態走廊,如網友洞見的,一定也經過無數次剪綵,預算比國外多十倍百倍,之後在無限追加百億預算,最後會蓋成名為「生態文創園區」的百貨公司。
維基百科:
「劉政鴻在地方上素有「苗栗理財王」、「劉百億」之稱,與苗栗縣政府負債新臺幣648億有關。根據監察院公報,劉政鴻在八年任內還清自己的負債5200萬元,完全與縣長的薪資不相稱,繼任劉政鴻的苗栗縣長徐耀昌則表示,對於前朝沒有看法,不便置喙。但當媒體追問,檢調恐將調查劉政鴻時,徐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
阿密陀佛去對石虎說吧。
======反觀分隔線=====
前幾天剛好也看到這則新聞
[新聞] 柯P:2年市庫結餘420億元
http://disp.cc/b/163-9SGQ
內文和留言都可以看一下
真的有心要之做事的人,不用滿嘴喊拼經濟
結果事情能做,經濟也能拼
古 坑 地理 環境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中國很多地方出產陳皮,但古往今來,以新會陳皮最有口碑。千多年前,中國宮廷御醫已用它治病,蜚聲遐邇。很多人買陳皮仍指明要新會貨,在市場上獨佔鰲頭。
新會陳皮之所以成為名物,因為這裏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三面被山巒包圍,北有圭峰山,西有古兜山,東有牛牯嶺,依山面海,河網密佈,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濕盆地」地形。每年雨季,經常綿綿小雨,雨水恰到好處,不澇不旱,適合種柑。
新會位於珠江口三角洲鹹淡水交界,剛好是潭江與西江交匯處,同時又是河水出海口,河海相連,泥土得到河海滋養,自古稱「三水融通」。每年雨季,西江及潭江會將遠至雲貴高原的沃土沖到新會。到了冬天旱季,江水減少,海水又會倒灌,帶來微生物豐富的海泥。
三水融通下,新會沉積土非常厚,平均四五米,中央銀洲湖沿岸最高達九米,同時含有海洋及有機物及養分,尤其適宜種植柑樹,柑子格外清香。專家曾做過化驗,證實新會茶枝柑的果皮含有24種香油、41種養分及礦物質,比其他地方出產的多兩三倍。
根據古書記載,最早的新會陳皮用野柑製成。由於供不應求,七百年前新會人開始墾地種柑,柑園逐漸增多,從數百畝增至現在近萬畝,大部分適合柑樹生長的土地都已闢作柑園,主要分佈在新會市郊,南坦島、銀湖灣、天馬村、東甲村、三江鎮、羅坑等。
土壤得天獨厚,加上新會人累積數百年的種柑智慧和經驗,造就獨步天下的陳皮。要種出好柑,新會人還有一絕技——在柑林旁種葵樹。因柑樹是灌木,矮小枝幼,容易被巨風吹倒,而且陽光不能過多,否則柑葉太茂盛,柑枝亦會長出青苔,分薄營養,結不出好柑。葵樹把柑園重重包圍,可擋風遮蔭,柑子長得更健康。
柑農亦有一套採柑古法。柑子成熟後,他們只會採摘掛在樹上的,整顆連蒂剪下,掉在地上的沒蒂柑子,因為營養不良,都丟掉。
記者:陳佳男
攝影:《飲食男女》攝影組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古 坑 地理 環境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第十九集:黃山腳下行紀
攝製組繼續在安徽省黃山市的旅行。沿著神奇的緯度線行駛,尋訪中國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來到徽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黟縣,前往西遞古村跟隨中國知名置景師品味徽派建築。採訪古村裡的老居民,品嘗著名徽菜臭鱖魚。
西遞古建築群位於安徽黃山市黟縣城東7公里。村落面積12.96平方米。西遞村始建於北宋,已有950年的歷史。西遞村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街巷兩旁的古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佈局相宜。 西遞村中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是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典範。2001年,西遞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遞原村名西溪,因村中有三條平行山溪,自北而南,在村口交匯,然後“不之東而之西”,與傳統的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江河自西往東流淌相反,故以此特色而得名。西遞村始建於北宋,已有950年的歷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古的古民居建築成一船形,建築物主要為木構磚牆,採用抬梁或穿鬥構架,院落平面講究對稱,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入口處有天井。自由組合成二進、三進、四合等多種形式院落。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彙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西遞村古村落佈局與環境融為一體,建築風格統一,組合豐富多變,色彩淡雅,裝飾精良,是皖南傳統村落範例。 西遞村的村口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它是西遞村的標誌,胡文光刺史牌坊建于明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高12.3米,寬9.95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石雕牌坊,通體採用當地的“黟縣 青”大理石雕築而成,整個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來,而每一處圖案都蘊含有極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莊 重、典雅,石刻技藝出眾,是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太平猴魁是產於安徽黃山區(古稱太平縣)的一種綠茶,名列中國十大綠茶之列。太平猴魁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屬綠茶類的尖茶,被譽為中國的「尖茶之冠」。猴魁尖茶的外形奇特,特點是葉芽挺直肥實,兩頭尖而不翹,不彎曲、不鬆散。太平猴魁滋味鮮爽醇厚,回味甘甜,泡茶時即使放茶過量,也不苦不澀。太平猴魁始創於19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山區(原太平縣)新明鄉猴坑一帶的猴村、猴崗、顏家三合村。傳說「猴魁」原本是野生茶,產於黃山東北山麓六百里的山高聳雲天,後來飛鳥銜來茶籽撒播在石縫之中,於是逐漸繁衍生長成林。可是四壁陡峭無人能上,山民就馴養猴子上峰頂採回茶葉,並經手工精製成猴魁。目前,太平猴魁知名品牌有猴坑、猴崗、顏家、魁冠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太平猴魁榮獲一等金獎。
古 坑 地理 環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