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這種民眾按照偏方自行去藥房抓藥吃出問題的案例。
「60歲王姓男子長期背痛,聽信古藥方,到中藥行請其依照古方進行配製。...」
中藥材附子使用不當中毒 男子急診救回一命
http://udn.com/…/1845721-%E4%B8%AD%E8%97%A5%E6%9D%90%E9%99%…
--------------------------------
這個故事套在西醫,就像是民眾聽街坊鄰居三姑六婆說某血糖藥很好,就自行去買了一堆血糖藥吞,結果吃到低血糖被送到急診室。
這是血糖藥的錯嗎?靠背阿當然不是阿。
這完全是誤用濫用的問題啊。
以中醫師的立場,其實很厭惡這種事情。
因為這種偏方中毒的事情只要諮詢好好諮詢過中醫師,幾乎都可以避免。
以前媒體很習慣直接把這些東西歸因於:
中醫藥不安全、中醫藥傷肝傷腎傷他個祖宗十八代,
偶爾順便再挑起中西醫對立...等等之類的
幹這根本莫名其妙。
幸好這個現像這一兩年有開始變好,
真的感謝。
--------------------
以這次的例子來說好了
附子有生附子、炮附子、黑附子、白附子、鹽附子…等各種不同基源和不同的加工處理方式。
每一種形態的附子有不同的煎煮方式,
病人的病情、男女老幼、體質的寒熱虛實…都會影響這些附子的選用及劑量。
就像是西醫降血壓,有些病人適合給ACEI / ARB、有些人適合calcium channel blocker一樣。怎麼選?一天要吃幾顆一次要吃半顆還一顆?這要靠醫師診斷!
同樣的,一帖能治病的中藥,需要同時仰賴兩個因素的成就:
一是中醫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参之後的正確診斷後開藥方,
以及有經驗的中藥鋪或藥師的藥物鑑別、處理以及管理。
缺一不可。
所以「民眾自行拿著偏方去藥房抓藥吃然後中毒」的問題關鍵在哪裡,一目了然。
用藥就是要找醫生,中藥是藥(除了公告食藥共通者外)。
故事就是這麼簡單。
------------延伸觀念------------
以下是我自己堅信的概念。
是藥就有效,沒效的東西就不是藥。
有益的效果就是藥物療效,無益的效果就是毒或副作用。
我不相信「純天然就沒有副作用」這種話,古代藥書會寫什麼「無毒可久服」是有當時的時空背景和科學限制。這點現代不必墨守成規。
西藥因為有處方和比較完善的藥事制度,所以誤用濫用問題較少。
相對於西醫,中醫藥的國家政策相當零散破碎,這對中醫藥發展及民眾健康是極度不利且有害,是該打屁股的。
要是這幾年能順勢把雜亂的中醫藥法規好好翻修就太好了呢。
古代三姑六婆 在 吳淡如 Facebook 八卦
最不能投胎的時代🤬🤬(文長慎入喔)
不負責任讀書筆記之五
如果我上上上上…輩子有所選擇,鐵定不投胎商朝,
対於"美好的古代",我完全缺乏我的偶像老子古朴美好的想像。
"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這描寫很像我童年回憶,做什麼事(其實我這麼小隻又怕事,能做啥事?只是常常禍從口出。)鄰居都會告密,然後就會挨扁。
老子時代缺乏吃飽閒閒的三姑六婆。
我才不要。
老子大哥是不喜進化論的,奈何過了二千年,歷史不管再怎麼迂迴,偶爾荒腔走板在某個極權笨蛋的管理下小倒退.但是它還是朝進化方向前進,不變。
你喜歡古代?不然你把手機馬上丟進水溝裡呀。👻👻
當現代人當然比當古人好,不然你的感冒或者是破傷風(打仗時候常常會發生)馬上就沒命。
投錯胎也許只需要多奮鬥,投錯時代怎麼奮鬥都沒有用。商最慘。
有關於商朝人們已經挖到了大量的文字記載,烏龜殼和青銅器上都有一些,這些並不是正常的書寫品,拜託你千萬不要以為古人那麼傻每天都千辛萬苦地在這麼硬的東西上寫字:只是因為這兩種東西不容易磨滅腐壞,幾千年後還硬撐著留下來。
絕對不要當商朝人的理由:
最重要的只有一個:你很容易陪葬,或者被活埋,或者被當成豬狗牛祭品…。不管你身在皇室,不管你老公有多愛你,不管你有多有用,不管你年紀多大!
老公死,妳該死;老闆死,你該死;當俘虜,投降之後還是死,家裡沒錢,人家可以買你讓你死。 你跟GG的人關係越好,你越有資格去陪人家死!
而且那些讓你死的人把死當成:你的光榮,或炫耀了他的孝順。奇怪,這麼孝順為什麼不自己也去陪老爸?
每個巨大的墳墓都挖到了殉葬著,😱😱
一個國王或貴族死掉,殺幾百人去陪他,有的砍頭有的活埋,想法簡單:掛點的貴族到了陰間生活無能症需要有人服侍。
(在這裡本來應該放上一些很可怕的骷髏頭照片,不過因為不美,也不太正面,又怕被人家趁機檢舉說我們有恐怖照片⋯來下架我們,照片不美不是本FB的風格,比如本人的照片都經過了巨大美肌效果才能PO😂⋯⋯)
劉邦廢除過這個制度,然而後來后妃陪葬三不五時又開始流行,尤其是在明朝…。明朝宣宗有十四歲的官家女,被選入宮當妃子,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到,不到一個月皇帝就去世了,也被"光榮的"列為陪葬人選⋯就這樣消失了。(你想知道明朝的妃子如何殉葬,請等我講到明朝)真正下令禁止后妃陪葬的是明英宗。這個皇帝在歷史上並不英明,但他長在後宮,聽多了這些可怕故事,至少做一件有人性的事。
商朝個奴隸制的國,人跟牲畜也差不多。
除了陪葬,商朝最愛把人當祭品的,就是最英明的君主武丁。他只要一缺祭品就去討伐外族,成千成百帶回來祭祖先⋯
甲骨文中有記錄的,是他一口殺了五六百的戰俘,紀念他的順利,送給祖先"吃"。
祖先怎麼吃人呢?舉行祭典的人,嘰哩呱啦弄個恐怖,把男人砍頭,女人和兒童綁手直接活埋。在河南安陽的商朝國王墳墓區,曾經挖到了190多個祭祀坑,總共找到的1000多具的"人牲"。不只如此,每個祭祀場一挖就近千具。
講到這裡寒毛直豎了吧?2020年,一開頭就不是個好年,講一些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會讓人相對覺得,這個時代還不錯。
PS,❤️1你真的想活在古代嗎?穿越劇看多了⋯😂那不是現實。
2,越喜歡你的人越會害死你,在商朝是真的。
3,孔子是對的,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當然是在罵人!不過我對於漢儒的注釋不太滿意。孔子不只是在罵用"人俑"陪葬,(俑字在漢朝變成了陪葬人偶的通稱)孔子真正痛恨的應該是在春秋時期還非常盛行的陪葬風俗。甲骨文的俑,寫法是一個人躺在一個青銅鐘旁邊⋯我認為應該就是指活活送死的陪葬者啊😱😱😱😱
古代三姑六婆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八卦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青春期世紀大擴展?】
現在空巢期,所以常常只剩下我和老公兩人吃晚餐,這陣子忙,有時我就懶得煮飯,前兩天就到附近一家叉燒飯吃便餐。
才點完餐坐下去未久,一大群汗臭青少年瞬間爆進,每一個男孩看起來體格健壯,都穿著一致的運動衫和運動褲,大約是一個來參賽的運動團隊。
每個人找到空位就立刻坐下,緊接著,像是被下了符咒一般,幾乎動作一致的都掏出手機,然後,每個人立馬開始盯著手機,不動如山,一整片靜默。
直到一個看起來也沒比他們大多少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教練)一個個走過去問他們要點什麼餐,才聽到他們每一個人難得的開口說話,報完自己想吃的餐點,立馬低頭。
只有一位同學主動站出來(大約是隊長)幫老師招呼記錄和傳遞餐點。
這一群跟我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孩子讓我的母性立即湧出,覺得每一個小鮮肉真的都很有型、很帥、很可愛,
特別他們是運動隊員,比一般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鍛鍊體魄,所以身材線條都相當俐落緊實帥氣,整間餐廳立即滿溢著令人振奮的青春氣息。
就像觀察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其實對於這個年紀群體的互動模式相當好奇,也很想知道,這些孩子在一起吃飯時大概都聊些什麼、彼此會不會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練練肖話,就此來推測一下自家孩子在學校大概的樣貌。
不過,從頭到尾,這整間充滿汗臭淋漓青春氣息的餐廳、這整間平均顏值瞬間提昇的視覺宴饗,卻只有畫面,沒有聲音,詭異出奇地安靜。
每個人都俯頭盯著自己的手機,幾乎沒有任何交談。偶而只在傳遞餐點時抬頭,或者要釐清自己餐點時才開金口,當然,除了大約是隊長的孩子,也沒半個人主動站起來幫忙取餐。
直到餐點來齊,我想,大概有些人會收起手機,和左鄰右舍同學說說笑吧?
就像遙遠的我的青春時代,中午吃飯時間一到,教室裡便自動一落落三五成群,嘰哩瓜啦,嘻嘻哈哈,天南地北,
從連續劇漫畫到偶像明星、從家事國事天下事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處處都是搶話刷存在感的三姑六婆;
你吃我的一口,我交換你的一道菜,吃飯時間,正是一整天在學校最沸騰的社交高潮。
然而物換星移、時空轉變,眼前這一大群在我想像中應該早就把整間餐廳都掀掉的青少年,卻是完全沒有任何互動,
有些孩子兀自對著手機傻笑,有些則對著手機兩隻大拇指激動緊張的拼命亂滑,偶而才空出手來扒一口飯。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真的驚呆,但是想想,平常在餐廳看到的景象不就是這樣嗎?
爸媽帶著甚至更小的孩子一起出來吃飯,就已經是全家人形同陌路、各自躲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毫無互動,
那麼,長到了青春期,和同學吃飯,這種沒有實際人際互動的模式,才是最可能發展的正常結果吧。
我問孩子,現在中午吃飯是不是也這樣?早就讀大學的孩子給我的答案讓我很驚訝,
他說,學校都有網路啊,他讀高中時,中午時間一到,有的追美劇、有的打電動,多數同學也早就是在自己手機裡各忙各的啊。
有個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曾經跟我抱怨,她說,現在的大學生幾乎都不太懂人情世故,也不大會看老師的臉色,簡單的說,就是不會察言觀色。
有時她都已經明講,學生就是聽不懂,硬是傻傻踩她的雷。
就連網路禮貌也是讓她大搖其頭。寫個電郵來請求她幫忙,還要求她必須配合他們的條件與時間,整個自我大中心。
「以前的大學生像是已經打磨了六七成的石頭,雖然也還有點稜角,但是不算礙事,稍微提點就懂事了,但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青春期繼續無限延長、未打磨也懶得被人打磨的孩子,我一定要說服自己用『服務業』的心態來從事教育工作,才不會憂鬱症發作!」
學校日時,孩子的老師也曾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一年就一個世代,她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團隊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大幅退步,
只要是分組要做的報告或作業,常常出現溝通不良或衝突頻傳,而現在的孩子如果可以選擇,寧願自己來,普遍不喜歡和別人合作。
「最嚴重的問題不是不會溝通,而是根本沒有意願和動機跟別人合作。」
我就在想,從小到大就已經習慣只跟虛擬世界互動,怎能好好磨練察顏觀色的能力,更怎能進一步要求孩子磨練通達人情的技巧呢?
然而,常去小學演講的我卻常常聽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三四年級就已經提早進入青春期了,因為過早接觸複雜的網路世界,現在小學生的思想更早熟,
也因為網路社群的複雜互動模式,霸凌、排擠、網戀等現象也往下延伸,這讓中高年級的孩子也愈來愈難駕馭。
一位資深老師跟我說:「才小五,就情竇初開、亂交網友,爸媽也被蒙在鼓裡,這是過去我根本沒想過要處理的棘手問題」。
「現在的孩子對人際也很防衛,因為他們自己會建立各種私密社群,有的社群是專門攻擊某位同學,有的社群特別把一些同學排擠在外。
中高年級以後,孩子的網路社交比我們想像得複雜多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比較防衛、心思複雜,因為他們幾乎都參加過各自不同的私密社群,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成為別的社群的攻擊目標。」
「再加上青春期孩子都喜歡刷存在感,不少人喜歡貼炫耀文,讓自卑的孩子心理更痛苦。」
我記得幾年前會考完,我家小子之一就跟我說有一個孩子考上北一女,居然張貼自己的成績單圖檔到社群,這還不夠,更私訊給一些她認為是對手的同學下馬威,
孩子說,她的舉動真不知道刺傷了多少考不理想的同學。
看來,如今網路世界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
(((小學生提早國中化、高中化,大學生普遍幼稚化)))
這背後的意義是:因為網路世界、少子化等等各種因素,人類的青春期往下延伸、更往上延伸。
以前定義的青春期是12-18歲,現在,九歲的孩子就已出現青春期症頭,需要用青春期的教養方式來應對;
然而,少子化、接受過度保護的成長歷程,又讓青春期往上延展,太多孩子是二十多歲快三十歲了,都還像青春期孩子般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生活技能的磨練及通達人情世故。
有臉友跟我開玩笑:「中二病的發作整個大擴展!」真是意想不到的人類發展。
青春期不斷延長,我都在想,過去心理學家所劃分的生命各階段,會不會總有一天要改寫,
事實上,青春期一詞,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為兒童期一結束,就等著擔負責任,隨著生理成熟,就得各自立業分家。
但是,青春期這一詞不僅在近代出現了,而且在網路時代,會不會延長成人類生命歷程中最長的一段?
隨著青春期不斷延長,父母的責任更重了,要學的新功課也更多更繁雜了。這也無怪乎最近英國有一個研究,結論是:
「未婚無子女的女性最快樂也最長壽!」
這個結論是否也就呼應了青春期大擴展的新現象,因此讓爸媽痛苦指數不僅增加,受苦年限更不斷延長。
要學的教養技巧愈來愈新,親子功課愈來愈多。
爸媽們,大家都辛苦了啊。
【延伸閱讀推薦】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英國報導在此】
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1210?fbclid=IwAR1k533qQ4pVxyVIBdp2Ro4QZnwor3TWXShwGT8kflov5-FZQ5OWj4Nlm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