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我滿佩服泛綠或是台派,為何會相對的理性些.每當遇到水災這樣類似的重大事件,神父總是喜歡,回顧.
當我回顧到去年的823的日子,人們在談論些什麼,在ptt,應該是蔡英文坐裝甲車勘災的照片,她微笑揮手,被民眾嗆下來用走的,災民有怨言,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媒體網路的風向.
他們誤導蔡英文不願意涉水,是在作秀,還有一些什麼鬼島狂新聞之類的粉絲團,說蔡指示陪同的裝甲兵荷槍實彈,槍枝都上膛,好像要對民眾不利,至於ptt,則是狂刷一堆「7.77就愛這味」的推文.
事實上,蔡英文全天穿著雨鞋,早已涉水了,而救災單位建議,積水較廣,為了盡速抵達勘災點,以軍卡車和輪型甲車搭載媒體和總統,到達地點較佳,蔡英文到達了以後,徒步挨家挨戶的,涉水探視受災民眾,至於揮手,也就是剛好在甲車上,回應民眾的加油聲而已.
那時的ptt,網路,媒體,全面操作著台灣的災情,人們唯恐天下不亂,先是高雄的五千洞,然後是賴清德,任何一字一句,都能挑出瑕疵,再怎麼微小的動作,都能生出天大的新聞來,網路上,有許多中國的水災影片混入,一個比一個誇張,彷彿,那都是台灣發生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賴清德,他幾乎承受了所有的負面聲量,「我代表政府向所有民眾致歉,所有責難由我一肩扛起」,他一邊處理災情,一邊解釋,人們全然忘記這是一場超出過往時期的暴雨量, 24小時雨量超過600毫米.我爬了一下文章,還有什麼打臉政治人物的影片,在攻擊前瞻計畫,說高雄12年來花了約303億治水打造15做滯水池,錢沾計畫編了2000億元治水,對照台北市一塊文山區的防洪整治,說沒淹水,還刻意標明是2015年的.稱他感覺2000億預算,不是拿來治水,是拿來分配.
他更舉出了台南市一名去世的獨居老人,說他是多年來賴清德的市民,家裡淹水,隔天,被發現溺死在自己家的客廳裏面,他的語氣哀傷,深表同情,影片後,放了一張柯文哲的照片.
仔細去查那則新聞,原來老翁有心血管病史,生前疾病發作,暈眩後倒在積水中,這應該是一場意外.
瀏覽那陣子的新聞,除了「『根本就是新潮流的打手』 柯市府今早定調『反制吳音寧』」,還有大阪事件,還有什麼蔡英文吐口水的影片、宅神怒罵吳音寧、台北市不久也遭遇暴雨淹水了出現了噴泉、國民黨在那南部淹水、老天有眼,有人的回應居然是振振有詞的,「垃圾不分藍綠」,結論,民進黨也一樣.
我看到龍應台在感嘆823雨轟炸脆弱的大地,政府卻拿著剪刀,當然我也看到和我相關的,比如「[問卦] KKC四年後有可能變第二個神父嗎」之類的,令人哭笑不得,我也看到政經看民視,那時他們孤零零的呼籲,別再罵了,一起救災.
對照現在,安靜,一片無聲.
那些打臉的、讚嘆的、怒罵的,打著監督的名義過度檢討的,他們不再說話.
當然有些泛綠或者台派的人,正在酸韓國瑜遇到淹水懈怠的事情,不過,通常會加一句,請高雄市民,留意腳上傷口,注意消毒清潔,甚至提醒注意登革熱,呼籲捐血,神父本想像當年一樣,發篇「天堂的倒影」,要大家不要太過度嘲諷高雄人,不過,沒想到,四叉貓先發了,他說,「希望大家不要為了嘲弄韓國瑜,把高雄的不幸當成笑話看」,他說人民都是無辜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家一樣,永久脫離淹水之苦.
原來他家住岡山,陳菊挖了兩個滯洪池,根除了他們那裏的水患.
這讓神父輕鬆了不少.
仔細想想,去年那樣的情形,應該很少見吧?假新聞滿天飛舞,謠言四處傳遞,低等的移情四處投射,人們都找到合理的理由,對著自家牆面,開槍開炮,紅媒橫行,操作民怨,無色覺醒,四處鼓吹著攻擊疲於奔命的民進黨政府.
今年少了,至少沒了中國的影片到處流傳,也許,這樣,才是正常的吧?
不正常的日子過久了,遇到了正常的日子,反而覺得不太習慣,希望明年2020過後,台灣島上的日子還能更正常一些,brother.
衍伸閱讀:
【天堂的倒影】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53.html
反移情處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倘若你不為自己而活,
究竟還有誰要為你而活
讀岸見一郎先生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不過,雖然讀起來不難,可是常想著,不知道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會是什麼樣?
不知道是不是阿德勒博士在天之靈有安排,讓我看到了《重新相處的勇氣》這本書,它正是岸見一郎先生以阿德勒心理學,回應各種提問的形式書寫。岸見一郎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超過50歲了,本身正是人生經驗與智慧臻至圓融成熟的時候。
「無法喜歡自己的人,要如何才能對自己產生好感呢?那就是不要去想自己有多麼沒用,而是覺得自己能以某種形式,對他人產生貢獻。儘管別人不一定會肯定、感謝你的貢獻,但只要確實感受到自己幫助了他人,那就足夠了。」
岸見一郎面對這樣的提問,期待開展人際,從喜歡自己開始。從反面來說,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又怎麼可能要別人來喜歡呢?
我個人會把「喜歡」用「接受」來替代,我認為「接受」自己這樣的講法,我比較好理解。如果一個人,願意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與情感,接受自己對人生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期待。那麼,接下來,想為了自己而活、為自己做選擇,並且為自己負責,變成了很自然的事。
要活出自己,常會面對一些阻力,我們因此疑惑煩惱。岸見一郎先生套用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來分析這樣的煩惱。
「我們之所以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是因為只要自己還在煩惱的一刻,就不用做出決定。當我們停止煩惱的那刻,就必須做出決定。一個人內心深處只要企圖拖延,當然就會無時無刻都煩惱。」
我們害怕為自己而活,害怕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所以使用「煩惱」這樣的情緒,讓自己不必下決定。然而這樣的情緒,同樣也阻礙了我們人生的前進,到最後,即便我們被迫下決定或被環境決定,我們還是得承受結果—那個我們並非主動選擇的結果。
這是談到做生涯選擇的時候,岸見一郎先生給我們的提醒,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曾思考過的議題。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岸見一郎先生也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析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我屢次忍不住拍案讚嘆。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必須是對等的。然而在日本的社會裡,大多數人都將職責的差異當作上下關係。的確,看在前輩和上司的眼中,剛進公司的年輕職員都很缺乏知識和經驗,但是同樣作為一個人,年輕職員絕對不比他們低等。先投入職場的人具備相關知識和經驗,肩負的責任與年輕職員截然不同,所以上司根本不可能等同於部下。然而就算不等同,也依然是對等的。」
阿德勒博士對兒童非常尊重,岸見一郎先生也認為,父母只是比孩子早出生而已,這樣的談法我很熟悉。可是,連職場也這麼貫徹地談平等,我非常佩服,因為這跟現實狀況有更明顯的差異,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能公開提出這種看法。
而且不只是理論,岸見一郎先生也很細膩地談到了實際的做法,包括主管可以如何領導下屬,以及下屬如何面對情緒控制不佳的主管,還有如何看待與應對同事的刁難…等。
「無法控制情緒的人,是因為內心不夠成熟。他們自覺在一般的狀態下,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才會藉由感情和攻擊性的表現,來掩飾自己工作上的無能。說穿了,這是一種過剩的自我防衛。」
這是談脾氣陰晴不定,喜歡痛罵下屬的上司。說得真是讓人痛快,又清楚明白。
「即使對方的身分是上司,但若是他的表現並不理智,而且明顯妨礙了工作的執行,你就該當面指明他的失態,並要求日後改善。」
剛開始我非常懷疑這段話的可行性,可是,後來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工作也要有尊嚴,很少人願意在這種上司手下工作,這相當可能影響到工作的成效。我們多隱忍一點,也只是多痛苦一點,很難因此換得上司的改變早一點。
「沒有自信好好經營愛情關係的人,很容易有這種想法。你不願意承認問題出在自己愛人的方式,才會下意識地喜歡上容易讓自己失戀的人。」
岸見一郎先生談愛情、談夫妻與伴侶,一樣談得讓人耳目一新—剛開始不完全習慣這樣的邏輯,可是越想越感覺,以前沒注意到的某些心理歷程,慢慢被腦海中的記憶印證。
「比起主動愛人,有人反而更渴望被愛,這代表他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被愛。這種人就會用移情別戀的方式,來獲得自己被愛的證據。」
這是在談外遇,但也討論到了,有人只想享受「被愛」,相對不想主動「愛人」的心理歷程。因為「愛人」的難度通常比較高,付出難免怕被辜負,要照顧對方的情緒,又要讓對方有自由的空間,還要給予信賴,不但自己要有比較多能量,還要處理很多這個過程中,自己會出現的情緒。
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後,在「愛人」這件事上,以前沒學會的能力,我們都會重新再領到一份考卷。阿德勒博士期待社會能改變,所以花了不少心力希望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這很自然。岸見一郎先生在這本書也花了最多的篇幅,談到親子關係。
岸見一郎先生寫到了許多父母的糾結矛盾,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親子困境。不過,因為篇幅所限,要請讀者直接看精彩的內文了。
如果想要重新以不同的方式,跟自己、跟他人相處,這本書可以是一個導師。岸見一郎先生,讓我們獲得勇氣,改變自己,也對他人有所貢獻。祝福各位朋友,在這本書獲益。
.
不要隨意介入他人的人生課題_重新相處的勇氣_岸見一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YWJJg8rqs
反移情處理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八卦
《生孩子不能解決問題啊,親愛的》
好幾次,當面或收到女讀者的詢問/來信,「我跟我先生感情有問題,沒有勇氣離婚,想說生個小孩看看有沒有辦法改善狀況....」有時問題出在夫妻作息不同、貌合神離、長期沒有性關係,或是丈夫早已移情別戀。
是說親愛的,妳怎麼會這麼傻?
平常妳試一間新餐廳,發現居然連招牌菜都難吃,不用說早已轉身走,怎麼可能會一直點一直點......非要把菜單上的東西都點光,賭氣式的試個你死我活,才終於發現,「沒錯,這店真他媽的什麼都難吃」,最後才懊悔不已呢?
何況這事攸關一個新的生命,複雜度要乘上10的N次方。
不能否認,許多生了小孩的夫妻比較難離婚,但妳千萬別以為,他們之所以不離婚是因為改善了彼此的感情現況,多半的時候,是他們發現,比起沒有孩子時單純的離婚,如今,兩人之間有了更多難以處理的責任,只好擺爛或等待奇蹟者到處都是。
於是,若妳以為生個孩子對兩人如薄紙一般的情感有幫助,我只能說,如果你們不直接面對彼此之間最核心的問題,孩子只會是紙鎮,壓住某一角,紙張依舊沙沙想飛。
抱著不敢伸頭一刀縮頭也一刀的心情,反而想用孩子的出生來解決問題,其實是完全不合理的。難不成換個角度想,妳心底其實希望孩子是把鍘刀,在呱呱落地的瞬間,也幫助妳,徹底鍘掉了妳對愛情,對自由或對好好善待自己的渴望?
好幾個月前,某位女讀者來信表明她已經不愛丈夫,甚至必要發生性關係時都沮喪得偷哭,但她還是沒有勇氣離婚,想懷個孩子看看是否能挽救現況。我最後只回了她一段話:
「(生孩子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只立基於兩種假設:
1) 妳覺得在這種情況下生了孩子之後,妳就可以再次熱烈的愛上老公,並擁有性愛合一的歡愉。
2) 妳打算自此之後,這輩子乾脆徹底放棄愛情與性。
妳真的確定以上兩者會發生其中一種嗎?」
我懂,人生難免有無助的時候,但千萬別用更大的挑戰來掩蓋眼前的困難。否則難題就成了困境,困境又往往容易讓人心生絕境。
反移情處理 在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 的八卦
與處理反移情。其次,再將受訪者的反移情經驗分析詮釋,分成下列三個面. 向做討論,以回應本研究欲探究的研究問題,並獲得以下研究結論:一、反. 移情經驗中,老年個案 ... ... <看更多>
反移情處理 在 【悠活-談心室】心理諮商—移情及反移情作用第130集- YouTube 的八卦
心理諮商及輔導過程中,有時雙方在感覺傾向中,產生了移情及 反移情 作用,從嘉賓李昌萬分享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如何 處理 個案移情輔導者此類的問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