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calEducation🎓] June Leung 是有情有義的好老闆。身為上市教育公司主席,依然公開承認大學排名不重要,待人接物充滿人情味,很令我對補習這業界改觀,比起那些因循苟且而虛偽的大學官僚,更有對教育的一套大思維。感謝她邀請我當公司的非執董,希望能對未來教育的顛覆共同努力。
//有人說只要經歷過生死,人會放棄執著。當日在最驚怖之時,我們曾經說過,只要她健康地生存,其他什麼都不強求。我們與其他很多資優兒家長一樣,曾經精心策劃安排她入牛劍、哈佛。現在我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
當然,到了選大學時,也避免不了一番「惡鬥」:大人的勢利與小孩的夢想往往就是對立。她不喜歡大名的學校,更厭惡苦心鑽研部署,她有她的想法與打算,我們見她以一等一的成績錯過一個又一個的大好機會,急得直踹腳。
一日某H大學的教練主動提出要給Steph申請入學的表格,我們都興奮得不得了,可是,Steph拒絕!
姊姊怒火攻心,眼看兩母女即將開戰,我打了個眼色示意她冷靜,再輕輕說了一句:「記得嗎?」之後思潮瞬間回到那驚怖的三年,人變得心平氣和,什麼神校也不再重要了。
之後Steph入了Tufts,兩年後轉Duke,逐漸志向愈來愈清晰:她覺得香港在治療厭食症(更正確來說是Eating Disorder)的資訊與技術嚴重落後,就是連死於厭食症的數字也沒有統計,然而歐美國家的硏究大部分只針對西方國家的人民,一切尚待進一步調查與研究。
長遠,她矢志要在香港服務與她有相似經歷的女孩子,免得她們因失救而白白送命,或造成終生遺憾的傷害。
Duke畢業後她會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因為其中一位教授是專門研究亞洲女性進食障礙的權威,全球只有一位,而且該碩士課程非常適合自己。所以縱使Harvard在心理學排名全球第一,她心繫的也只有全球第五的Columbia University。//
梁賀琪 June Leung's Official Pag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
厭食症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善用「五覺」減壓 避免情緒性暴食【文/柯俊銘】
當心煩或苦悶時,許多人會以吃、喝來排解情緒及壓力。雖然進食能讓人暫時轉移注意,產生歡愉、滿足的感受,但過程中,容易過度攝取高糖、高鹽與高油脂的食物,長期下來除造成肥胖外,罹患腸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攀升。
另外,大吃大喝帶來的快樂,效果難以持久,待結束回歸現實,放縱飲食的罪惡感,與對身材橫向發展的擔憂、嫌惡,反而會成為更大的心理負擔,嚴重的話甚至因此衍生為憂鬱症、焦慮症或飲食疾患(如暴食症、厭食症)等精神疾病。
Ken Goss博士是英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處理酒癮與病態性進食的權威。他在最近發表的新書中,便鼓勵民眾學習專注與察覺本身的各類感官經驗,以簡單、健康的方式獲得平靜、和諧與安全感,藉以避免情緒性的暴飲暴食發生。
一般人常會忽略生活中熟悉或普通的事物,但只要願意花點時間用心體會,細細品味刺激的內涵,往往就能發揮調節情緒的作用。
找出良方 不靠吃喝恢復好心情
◎以下為透過5種主要感官知覺進行減壓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做為參考:
●視覺:研究發現注視大自然的景色(如花園、森林、大海等),只要持續約20分鐘,即使只是看照片,就能讓人精神轉好,情緒較為穩定。
●聽覺:聆聽旋律優美的音樂(如古典樂)或悅耳的大自然聲音(如海浪、下雨、溪流與鳥叫等)能使腦內代表放鬆的α波增加,代表緊張的β波減少。
●嗅覺:特定的植物香味已被證實能降低焦慮,鬆弛肌肉,緩解疼痛等不適感。例如檸檬馬鞭草、薰衣草、洋甘菊、鼠尾草、檀香等的味道都具有治療功效。
●觸覺:愛人的撫摸、擁抱或牽手,只要2分鐘便可刺激大腦分泌催產素,有助撫平煩躁,提升幸福感。泡澡、按摩、油壓也能解除緊繃,全身舒暢。
●動覺:快走、慢跑等運動能激發腦部釋放腦內啡,令人感到愉快。操作漸進式肌肉放鬆術或腹式呼吸,在肌肉鬆緊變化、呼吸調整間便能安定心神。
何種感官刺激減壓效果最好,其實是因人而異,建議不妨多方嘗試,找出自身的偏好,在條件許可下,「五覺」搭配進行,不靠吃喝,也能恢復好心情。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new/apr/7/today-health2.htm
厭食症心理學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痛的感覺”--
意味著,我們其實不需要為孩子著想那麼多。
與其叨叨念念希望他做到,不如讓他痛過一次,知道哪些事物其實不可碰。
痛,其實是種體驗和成長的力量。
有時我們捨不得讓他痛,其實是因為怕承受不住”看他痛的痛”……
你同意嗎?
--
以下出自 德瑞姆心理學院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痛的感覺
現在的你,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嗎?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們很容易焦慮、畏懼、恐慌……我們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從心理學上分析,這與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愛有關。或者你會想,小的時候,父母給予了我足夠的愛,每當我跌倒的時候,父母會緊張地跑過來把我扶;如果我在黑夜中迷失了,父母也會第一時間出現……也許你覺得父母的陪伴已經足夠了,但這恰好相反,正是父母的這種緊張與焦慮感讓孩子缺乏了安全感。
這是一個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會,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的孩子相當缺乏安全感,在日常生活的表現是:大人不在旁邊就容易焦慮不安;不敢一個人上厠所;太暗會怕,關燈會不敢睡;沒有大人陪伴就靜不下心做功課;常常黏在父母身邊,一刻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即所謂的「分離焦慮」;不敢主動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或在外頭被欺負了,不敢反擊,甚至回家也不敢講。
以上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如果沒有好好的面對及處理,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會以各類變化多端的身心症狀呈現。諸如經常的頭痛、肚子痛,一再的感冒發燒,頻繁的氣喘發作,跑遍各大醫院及大小診所;或演變為日後的精神官能症,比如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社交畏懼症、厭食症、暴食症,或瘋狂購物仍無法滿足的扭曲心理。
那麼,既然孩子缺乏安全感不但會對身心發展、學習能力及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更會對日後的成就(許多孩子的表現不佳都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導致的自信心不足,影響了學習表現及未來發展)、人際關係的好壞及婚姻的美滿與否(再次的,不是每個婚姻的破裂都是外遇導致,縱使有外遇及觀念不合的因素存在,但究其根本,彼此內心的缺乏安全感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吧!)影響甚巨。因此,好好來探討一下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的原因,或究竟我們要透過怎樣的「身心靈全人教育」才能栽培出健康、勇敢且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我們得先建立起一個重要觀念。沒錯,有時孩子的缺乏安全感來自先天敏感及內向的氣質,但大家一定要記得:「不安全感」是會遺傳的。意思是說,不管是透過遺傳基因、照顧孩子的心態及方式、所有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父母對自身、未來存在、金錢及健康的不安全感,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因此,這樣的畫面於焉形成:一個無微不至的照顧者,事先想到了孩子每個可能的危險及需求,竭盡全力地保護及照顧,希望孩子有最大的安全感。孩子的每次跌倒都會令大人們飛奔而至,還沒來得及自己爬起來,便已身在照顧者的懷中;在孩子因為輕微的擦傷,正在感受身體的疼痛,及學習如何自我療傷,或得到宇宙及大自然的撫慰之前,照顧者便「提早介入」,由一個外在客體立即提供安慰及支持。看起來,這個照顧者正全力避免孩子受傷,並提供最佳的保護及安全感。可是,也許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孩子真正感受到的不是被呵護的安全感,而是那照顧者本身內在深深的焦慮及不安全的情緒。
孩子被剥奪了獨處的機會(當然,這種獨處不是疏於照顧,或將孩子一個人丟在家中),沒能在獨處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內在客體(即所謂的內我)及外在大自然環境的支持陪伴。因此,孩子在獨處時是孤單、害怕、恐懼及缺乏安全感的,也造成長大後的「缺愛」及不斷的「討愛」,但內心卻一再的空虛和寂寞。
當孩子跌倒時,如果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有一對溫暖且充滿愛心的眼神,及一雙隨時可以幫助他的有力雙手適時給予支持,但卻不急着慌張地、充滿擔心地沖過來抱他,孩子會明白「痛的覺受」是生命中一個重要且自然的現象,並非「不好的」且「令人害怕及感到脆弱的」,因而心中升起一種力量及應付危險環境的安全感,同時感受到來自宇宙及內心的深深支持及撫慰。此時,他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一個人獨處而感到脆弱及害怕,卻已將父母給他的安全感、自己內心升起的力量和安全感,以及宇宙的善意保證,內化為自身內在的踏實與自信。
如果孩子的跌倒、獨處、小病痛,都立刻被大人慌張地介入,提供過度的保護,那麼,這孩子的自我保護、自我撫慰能力不但養成不了,而且「內心深深的不安全感」、「我是脆弱且無力面對外界威脅的」、「外界環境是危險的」、「痛楚及孤單是令人難以忍受的」這類信念及感受將開始惡性循環。總而言之,孩子的不安全感被加強了。
因此,身為現代父母,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隨時掌握狀況,卻不提早介入、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建立起和自己內在、和宇宙那種自在的安全感,才是根本之道。
厭食症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在進行教練跟教學的過程裡,遇到了不止一位、有好幾位,都有一個共同的議題,我在這邊跟你分享,你聽聽看,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態。
這些共同的議題就是,他們經常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都從「比較」作為出發點。比如說,他會覺得自己的年紀,跟他同年紀的人比較起來,大家都已經結婚、有小孩了,所以,他就會覺得自己這樣子很糟。
或者是別人的社會成就比自己好,別人家的老公比自己的伴侶,還要來的溫柔跟體貼。我想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會「比較」這是一個自然而且正常的情況,倒不是說,一定要把這個「比較」除之而後快,我今天沒有這樣的一個目的哦。
只是當這個「比較」放大,或者是佔據了這個人,他心裡的全部的時候,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換成是你,當你這樣子在活著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喜怒哀樂,你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幾乎都不是從自己「自覺式」的想要,自己「自覺式」的自我釐清之後,主動的去選擇,什麼是自己要的,什麼是自己不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並不是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想要,而是從「忽略自己」作為起始點。好像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大眾的認知,還是特定的個人,他的所有的言行舉止,他的所有對你的要求,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的,你都必須要呼應。
當你聽到這邊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或者是你,活的好累、好辛苦啊。就好像是有些年輕的女孩,她們得了一種叫「青春期厭食症」,為什麼會得「青春期厭食症」呢?
原因是在於喔,她們過分的減重,這樣的結果造成她們身體無法負荷。曾經就有研究者,以這些少女作為對象。他們測量這些少女,在看著自己本人的臉孔,跟他們在看其他人的臉孔的時候,她們的腦部活動的狀況,有什麼樣的差異?
其實,如果一般人的正常狀態來說,我們在觀看自己臉孔的照片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活動量,其實是比較高的;在看別人的臉孔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活動量,是比較低。
但是,這些「青春期厭食症」的患者、這些少女,她們剛好相反。她們的大腦活動,在觀看別人的臉孔的時候,反而是比較高的;然而,她們在看待自己的臉孔的時候,反而大腦活動是比較低的。
簡單來說,就是她們對於外在的關心程度,比一般人來得高;她們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外在的關心程度,比關注自己來的高很多。所以你會發現,就算你不是「青春期厭食症」的患者。
你可能會開玩笑說,我已經距離青春期已經很遠了,但是你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看待別人不管是「在意度」跟「關注度」,比你真正的看待你自己來的高,你覺得這合理嗎?
有什麼理由,你一定要把別人的標準套在自己的身上?更沒有理由的是,這個世界、大家都認為對的事,就真的一定是對嗎?它沒有被懷疑的可能嗎?
尤其現在的時代、現在的社會氛圍是很開放的,有什麼理由你不能選擇自己活著的姿態,只要你不傷害到任何人,這不就是你可以坦然,而且自主決定的生命樣貌嗎?
所以,最近當我遇到這樣的同學,跟這樣的個案的時候,我一方面為他們感覺到心疼,因為通常這一類型的朋友,你們的心靈都是細膩的,你們其實是在乎別人的。
但是這心疼的背後,我都會進一步的引導他們,或許你可以先從關注你自己。其實不需要在一剛開始,就直接挑戰那內在最深刻、最深層的議題。我想對於多數人來說,一下要走到「那」你可能會嚇死。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先從好好的「關注」自己的呈現,包含你的表情的呈現,包含你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你的語言的呈現。這個是只要你願意照鏡子,只要你願意在平常跟人互動的時候,把耳朵打開來,你就會知道自己「呈現」了什麼。
讓我很開心的是,因為這樣的引導作為一個起始點。他們開始慢慢的長出,可以好好面對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最後要去面對那個大魔王,就是內心最深層的恐懼、擔心跟害怕。
所以囉「凡事有起(啟)點」,這是一語雙關哦,因為我的公司叫「啟點文化」;但是,凡事也有它的起始點。如果你覺得自己活得很辛苦,甚至於活得很扭曲,那麼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學習讓自己可以開始先看見自己,先聽見自己,它會是一個很棒的起點。
如果你對於我今天分享的心有所感,而且想跨出前進的一步,那麼在今年的最後一期『人際回應力』在12月12號開課,它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就是一個起始點,讓你開始關注,並且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表情,包含自己在跟他人互動的時候,你回應了什麼給別人。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這一段分享,最主要的就是提醒你,我們生命所有的扭曲,其實都是從「忽略自己」開始的。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前面所分享的,今年的最後一期的『人際回應力』,在12月12號開課。如果錯過這一期的話,下一期就要等到明年4、5月之後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12月12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厭食症心理學 在 飲食失調包括厭食症及暴食症跟心理及情緒有連帶關係 - YouTube 的八卦

飲食失調,包括# 厭食症 及#暴食症。註冊臨床 心理學 家張傳義博士回應,其實跟心理及情緒有連帶關係,一般在焦慮或抑鬱狀態下,加上不想過胖, ... ... <看更多>
厭食症心理學 在 厭食症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疾病原因. 早期厭食症被認為是心理因素引起,經過研究後才發現其複雜性。如以生理學的角度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