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誤信網路謠言了
#小英總統的學位是貨真價實的
#淺談哲學博士學位
前幾天小英總統走訪低卡辦公室,不免俗地拿出她的LSE(倫敦政經學院)畢業證書來申請低卡帳號。眼尖的人就發現:咦?小英不是唸法律和經濟學位的嗎?怎麼上頭寫著一個大大的「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一般美國簡寫為Ph.D.,英國則常寫為D.Phil.)。
甚至有一些比較有心的農場群組,還盛傳小英拿出的是假證書,因為學位不符…
不才小編也是「哲學博士」,看到LINE群組裡瘋傳的此類文章,真的是差一點從椅子上摔下來。小編的學位是電機,跟哲學系的什麼理則學、形上學、哲學史之類的是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那麼,「哲學博士(Ph.D.)」是怎麼一回事來的?既然小編和小英總統「同病相憐」,這裡就來簡單談談「哲學博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好了。
要搞懂哲學博士這件事,得從博士(doctor)這個辭眼說起。我們小學補英文的時候都知道doctor是醫生的意思。但其實這個字的原意是「教師」,例如說,天主教把一批早期對基督教的知識傳承與理論發展很有貢獻的聖人,尊奉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church)」。
人類的高等教育,是從學士(bachelor)、碩士(master)向上發展到博士(doctor)的。bachelor原來的字意就是「年輕人、學徒、助手」的意思,master則是「熟手、師傅」的意思,來到doctor則是「教師」的意思。
也因此,中古歐洲的博士學位,旨在培養高等教育體系裡面的教學人才。一般而言,中古歐洲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專院校有這麼多花樣百出的學科,而是將學問粗略分為文藝、神學、醫學與法學四大學門,也沒有很嚴謹的學位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大致定型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
「哲學博士」這個詞眼首見於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嚴格說來,當時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尚未成立,應該算是普魯士為首的德語世界)。在德語世界裡,中古世紀的「文藝(arts)」學門,被叫做哲學(philosophie)。當時以普魯士的柏林大學(今天叫做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為首的教制改革,在哲學學門裡面推出了「哲學博士」這個學位。
更進一步說,所謂「哲學博士」,是要求博士生必須具備有自主蒐集知識、構築知識體系、從事原創性研究並能拿出成果,甚至必須經過論文口試答辯。這樣的高要求,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觸及了「哲學」的範圍了。
普魯士教改十分成功,為許多歐陸國家所效仿,甚至聲名遠揚到新大陸去。當時美國還沒有此類高等學位,很多美國的青年才俊,哈佛、耶魯唸完想再更上一層樓,都跑到德國去進修拿博士。也因此,美國以耶魯為首,在十九世紀中也引進了「哲學博士」的制度。
而同一時期,英國也發展出自己的研究型學位,稱之為「科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簡寫為D.Sc.或Sc.D.)」。但後來二十世紀初,英國也開始採行德國、美國的制度,引入哲學博士的學位。而原先的D.Sc.,在英國則成為了「具有優秀貢獻,超乎一般哲學博士之上」的榮譽性質的學位。
但經年累月的變化,當時德國學制中的所謂「哲學學門」,其實包羅萬象,涵括了現在我們觀念中的人文、科學等領域。在當時德意志人的觀念中,搞物理的、搞化學的、搞歷史的、搞文學的,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哲學家」。也因此,現在唸電機、資工、生物什麼巴拉巴拉的,到頂了拿的都是「哲學博士(Ph.D.)」,其實這也是沿襲故舊,從當年德國的觀念來的。
而美制當中,與哲學博士相對的,是專業性質的博士學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 degrees)。例如說醫師(doctor of medicine,簡寫為MD)和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簡寫為JD)即屬此類。此類學位通常會成為取得專業證照的先決條件,例如說,在美國要成為執業醫師必先取得MD學位,而在一些州要成為執業律師也必須先有JD學位。
順帶一提,小英總統取得的學位是Ph.D. in Law,也就是說,在一般法律職業訓練之上,還要求有學術研究的訓練與能力。英國我不太清楚,但一般而言,在美國體系中,Ph.D. in Law被視為比J.D.更進階的學位,亦擁有應考律師執照的資格,但在一些學校體系中,如果要成為教授,則非有Ph.D. in Law不可。
類似的狀況也可見於醫師這一行業,要在醫學院執教,通常必須擁有MD Ph.D.的學位。
底下照片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取得博士學位者,包括教授、來賓與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有穿著博士袍的資格。一般而言美國的博士服裝是學校的代表色,手臂上繡三槓,再加上八角博士帽。
(照片來源: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老王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原創性研究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不要再誤信網路謠言了
#小英總統的學位是貨真價實的
#淺談哲學博士學位
前幾天小英總統走訪低卡辦公室,不免俗地拿出她的LSE(倫敦政經學院)畢業證書來申請低卡帳號。眼尖的人就發現:咦?小英不是唸法律和經濟學位的嗎?怎麼上頭寫著一個大大的「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一般美國簡寫為Ph.D.,英國則常寫為D.Phil.)。
甚至有一些比較有心的農場群組,還盛傳小英拿出的是假證書,因為學位不符…
不才小編也是「哲學博士」,看到LINE群組裡瘋傳的此類文章,真的是差一點從椅子上摔下來。小編的學位是電機,跟哲學系的什麼理則學、形上學、哲學史之類的是一點都扯不上關係。
那麼,「哲學博士(Ph.D.)」是怎麼一回事來的?既然小編和小英總統「同病相憐」,這裡就來簡單談談「哲學博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好了。
要搞懂哲學博士這件事,得從博士(doctor)這個辭眼說起。我們小學補英文的時候都知道doctor是醫生的意思。但其實這個字的原意是「教師」,例如說,天主教把一批早期對基督教的知識傳承與理論發展很有貢獻的聖人,尊奉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church)」。
人類的高等教育,是從學士(bachelor)、碩士(master)向上發展到博士(doctor)的。bachelor原來的字意就是「年輕人、學徒、助手」的意思,master則是「熟手、師傅」的意思,來到doctor則是「教師」的意思。
也因此,中古歐洲的博士學位,旨在培養高等教育體系裡面的教學人才。一般而言,中古歐洲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專院校有這麼多花樣百出的學科,而是將學問粗略分為文藝、神學、醫學與法學四大學門,也沒有很嚴謹的學位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大致定型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
「哲學博士」這個詞眼首見於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嚴格說來,當時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尚未成立,應該算是普魯士為首的德語世界)。在德語世界裡,中古世紀的「文藝(arts)」學門,被叫做哲學(philosophie)。當時以普魯士的柏林大學(今天叫做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為首的教制改革,在哲學學門裡面推出了「哲學博士」這個學位。
更進一步說,所謂「哲學博士」,是要求博士生必須具備有自主蒐集知識、構築知識體系、從事原創性研究並能拿出成果,甚至必須經過論文口試答辯。這樣的高要求,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觸及了「哲學」的範圍了。
普魯士教改十分成功,為許多歐陸國家所效仿,甚至聲名遠揚到新大陸去。當時美國還沒有此類高等學位,很多美國的青年才俊,哈佛、耶魯唸完想再更上一層樓,都跑到德國去進修拿博士。也因此,美國以耶魯為首,在十九世紀中也引進了「哲學博士」的制度。
而同一時期,英國也發展出自己的研究型學位,稱之為「科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簡寫為D.Sc.或Sc.D.)」。但後來二十世紀初,英國也開始採行德國、美國的制度,引入哲學博士的學位。而原先的D.Sc.,在英國則成為了「具有優秀貢獻,超乎一般哲學博士之上」的榮譽性質的學位。
但經年累月的變化,當時德國學制中的所謂「哲學學門」,其實包羅萬象,涵括了現在我們觀念中的人文、科學等領域。在當時德意志人的觀念中,搞物理的、搞化學的、搞歷史的、搞文學的,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哲學家」。也因此,現在唸電機、資工、生物什麼巴拉巴拉的,到頂了拿的都是「哲學博士(Ph.D.)」,其實這也是沿襲故舊,從當年德國的觀念來的。
而美制當中,與哲學博士相對的,是專業性質的博士學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 degrees)。例如說醫師(doctor of medicine,簡寫為MD)和法律博士(juris doctor,簡寫為JD)即屬此類。此類學位通常會成為取得專業證照的先決條件,例如說,在美國要成為執業醫師必先取得MD學位,而在一些州要成為執業律師也必須先有JD學位。
順帶一提,小英總統取得的學位是Ph.D. in Law,也就是說,在一般法律職業訓練之上,還要求有學術研究的訓練與能力。英國我不太清楚,但一般而言,在美國體系中,Ph.D. in Law被視為比J.D.更進階的學位,亦擁有應考律師執照的資格,但在一些學校體系中,如果要成為教授,則非有Ph.D. in Law不可。
類似的狀況也可見於醫師這一行業,要在醫學院執教,通常必須擁有MD Ph.D.的學位。
底下照片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取得博士學位者,包括教授、來賓與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有穿著博士袍的資格。一般而言美國的博士服裝是學校的代表色,手臂上繡三槓,再加上八角博士帽。
(照片來源: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原創性研究 在 許峰源-法羽老師 Facebook 八卦
推薦好書:《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
內容簡介
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報、亞馬遜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富比士》雜誌:「這或許會是你讀過最有價值的商業書。」
《紫牛》作者賽斯‧高汀:「無論你做哪一行、現在爬到什麼位置,這本就是你現在該看的書。」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查爾斯‧杜希格:「說故事是必要的商業能力,能讓數據變得更吸引人,讓溝通變得更有效。透過這本書,金卓拉‧霍爾讓人人都能學會說故事。」
故事是一座橋,只要你學會了,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掌控說故事的能力,掌握你的工作與人生!
實驗證明有效的策略性說故事方法,
每個人都能輕鬆學會用一個架構、四大環節,說出四種影響人心的故事。
想法來來去去,只有故事深入人心,
用史代拉敘事架構說出好故事,
化不可能為可能!
那天,一個故事綁架了我先生。
讓一個不逛街、不購物、不用香水的男人,
心甘情願買了從來不用的古龍水,而且是連聞都沒聞過的古龍水。
是什麼故事這麼有魅力?是怎樣的故事能如此改變人心?
◎每個商業人士、公司、企業都必須說的四種故事
價值故事:提升銷售和行銷效果。
創辦人故事:提高自信,並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
使命故事:凝聚並激勵團隊。
顧客故事:改善銷售、行銷和可信度。
◎說好一個故事所需的四大環節
鮮明角色:不是英雄,而是角色,一個我們在乎且同情的對象。
真實情感:無須誇張,簡單常見的真實情感。
特定時刻:在空間、時間或情境中的特定點,讓聽者將其中一幕看得更清楚。
具體細節:越具體越好,細節用得越多,聽者就越能感受到你多麼了解他們。
阻止你說故事最大的障礙在於,你以為自己沒有故事。但其實,不是你沒有故事,而是你不知道怎樣把它們找出來、說出來。
本書作者金卓拉‧霍爾是屢獲殊榮的故事大師,服務過的客戶包括臉書、波克夏及哈佛醫學院。在本書中,她提供了一套簡單卻實證有效的策略性說故事方法,讓你可以透過故事感動人心、達成業績、讓對方說「我願意」!
★故事專家許榮哲、李洛克推薦
李洛克:「堪稱經典的故事學之作,教你如何靠故事綁架讀者,靠故事讓自己與眾不同!」
【國際讚譽】
◎「故事是這樣的:你的生意處於某種狀態,你去買了這本書,像我一樣一口氣讀完,大徹大悟,然後你的生意大大改善。劇終。說故事的人很多,但說得好的沒幾個,而其中一個能教你怎樣說故事,也就是金卓拉和這本書。」──史考特‧史崔登/獲獎暢銷作家,知名演說家暨說書人
◎「我對書很挑剔,尤其是商業書籍。金卓拉這本從第一頁就讓我上鉤了,我再也放不下。這就是說故事的威力。你如果想激勵顧客和團隊,開創出令人產生共鳴的願景,並改善行銷成果,那你非讀這本書不可。」──蘭德‧費希金/SparkToro創辦人
◎「在短篇新聞、短句和流行語氾濫的今天,很多人不再關注說故事這門技藝,這真的很不幸,因為人類在擁有語言能力以來,就是透過故事來建立關係。在本書中,金卓拉‧霍爾巧妙說明說故事的重要性,以及塑造故事的最佳辦法。每個業主和網紅都該聽取她的建議。」──梅爾‧羅賓斯/暢銷書《五秒法則》作者
◎「這本書是必讀之作,書中的故事案例令人動容且效果強大,能教你如何運用故事的力量來促使生意成長。大推!」──傑‧巴爾/「說服與轉變」(Convince & Convert)公司共同創辦人
◎「在我的生意上,說個私人故事能讓人看見我的誠意,也能證明我提供的協助確實能讓你獲得成果。我和我的團隊都認同故事的重要性,我們就是透過這個途徑來觸及客戶的心。」──奧頓‧卡拉布里斯/創業家、健身與營養專家
作者簡介 金卓拉‧霍爾(Kindra Hall)
屢獲殊榮的說故事專家,全美知名演說家。
現任史代拉顧問公司(Steller Collective)總裁兼首席說故事專家,先前擔任市場總監兼銷售副總裁一職。這家顧問公司致力於將說故事策略應用於當今的溝通挑戰。金卓拉服務過的客戶包括臉書、希爾頓飯店、泰森食品、波克夏及哈佛醫學院。她是受到全球諸多知名品牌信任的演講者之一,他們公司提供的演講和培訓,可以激發團隊和個人透過策略來講故事,更好地傳達公司、產品和個人價值。
她是國家級說故事比賽冠軍,並擔任國家說故事網路董事會成員,擁有傳播學碩士學位。她也對此進行原創性研究,深入了解說故事在定義和呈現組織文化中發揮的作用。
http://xn--entrepreneur-oi8se41a3rkg4s0f3ctzeq19f9ea.xn--cominc-k76j.com/,此外,她也擔任過《Success》雜誌的特約編輯。她若不是在前往說故事的路上,就是在家與丈夫、年幼的兒女在一起。現居紐約市。
圓神書活網:
https://www.booklife.com.tw/product-detail/02900183
原創性研究 在 老王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有“現代物理學之父”之譽。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0:36 愛因斯坦的遺屬
1:00 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偷走了
2:16 偷取大腦的事情被揭露
3:36 研究大腦
4:00 哈維失踪
4:53 找回哈維
5:53 神經系統學家
6:35 愛因斯坦的孫女
7:20 幫助愛因斯坦完成遺願
8:17 回到原地
8:35 各種發現
9:33 愛因斯坦的孩子

原創性研究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坦白說,一個國家若不是統治權出現了很大的正當性動搖,是不應該,也不會對自己的國民做這種將所有異見都視同中共同路人的研究。
因為你我都知道,國防安全研究院是國防部底下的智庫,沒有上級先射箭的指示,這些單位是不會做這種假設國民皆是敵人的原創性的研究的。
而且,你我都知道,這些人並非叛國,這些人只是對行政的防疫作法感到不滿,以言論自由的角度來抱怨,結果國家的智庫是怎麼處理的?用虛假的分析與數據,硬是將這些人打成通敵叛國者:而這種作為只是提供了洗腦死忠支持者的工具,更是提供了國民彼此互相殘殺的數據,這是以偽學術出發的統治者之鞭!
身為國民,實在感到深沉的悲哀,因為這個國家已經不愛自己的國民了......
國防部底下不是有一個這個
國防安全會做了一篇報告
就是以前在菜市場政治學寫網路的
一個叫蔡榮峰
真的啊你把他名字弄出來了啊
小弟是TCIA
他就定了幾個他用六個定義
那六個定義這個叫做
就是所謂配合中共同路人的認知作戰
竟然把批評疾管家批評台灣的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都把他納入
變成中共同路人
所以我說蔡榮峰你這個研究
你本身就是中共同路人
因為你這樣一搞
台灣的中共同路人突然過半你知不知道
批評防疫的人有多少啊
我跟你講中間有一個人還有網友
因為我們這邊有人是那個四十七浪人之一
他說他有看到有一個網友啊
就是在做什麼
就是他接種了那個高端
他參加高端的測試
結果發現那個測試的過程
沒有像疾管家講的跟仙一樣
所以他就出來就講說
我覺得這個流程不對
那個流程不對真是很糟糕
然後我再跟你講 阿宅我剛剛講了一半
後來我們那個徐巧芯她就決定去對
那個報告裡面認定是中共同路人來做一下
他們過去的言論紀錄 反查嘛
反查你過去的言論數據
結果發現高達74%都是發表過反中
反國民黨支持民進黨言論的人
結果這74%的人
現在居然都被他定義為中共同路人
這真的是很糟糕
這個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就是以前這些人都是反串
那大家都是林瑋豐 不是嗎 對啊
那第二種就是很多人因為防疫
現在都站到反面去了
不是因為你做不好
我批評一下不行嗎 是嘛
所以就是說他們過去
比如說反過中國反過國民黨
或者支持民進黨
那個是基於人家各別事情的判斷
難道你防疫我就要永遠死忠到底嗎
真的不行
我都是蔻蔻嗎我都是林靜儀嗎
而且我又沒拿標案
所以他這個研究變成非常荒唐
結果我們巧芯妹妹一公開
原來這個不是反串
就是你低估了良心發現的那個動力
坦白講我認識很多朋友對防疫有意見
很多很多本來都是綠
這跟我上次跟你講跟停電一樣
事實上PTT我觀察了好一陣子
太賭爛了當然翻臉
就是人家就是覺得你實在太過分了吧
那大概是從停電跟防疫開始
官逼民反你官做的好丐幫哪會多
你就是官做不好丐幫才多
我你講那個國家安全研究院的報告
都會送到總統府跟國安會
這個就是悲哀
而且你這個調查水平這麼低
你那個六個定義範圍
憑什麼把反對疾管家批評對防疫批評
對疫苗的批評都納入
你這是基於什麼方法論啊
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跟你講這個徵兆是什麼咧
就是從國防安全研究院針對
網路的認知作戰的研究
然後進一步就要就要叫NCC推動
數位網路的什麼視聽服務法
然後接下來就要來抓阿宅就這樣
看起來就是我啦
不好意思容我當一個矛尖部隊
我被折斷了大家就要完蛋
就是網路視聽服務法一定會規定一些罰則
罰到我叫不要啊
下架啦
我覺得從學術的角度
我看到這樣的東西
我都會特別的有感
或者是更進一步講會特別的憤怒
為什麼說憤怒
因為我覺得在學術圈
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的話
你不能先射箭再畫靶
我覺得犯了...
看起來我必須說
這看起來像是學術研究的東西
他很容易混淆視聽
他很容易讓很多人覺得
這是一個多麼嚴謹的研究
可是因為大部分的人
不會認真的去看裡面的內容
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個報告
他的一些圖表覺得哇這好酷這好炫
這有什麼精密的統計分析又是大數據
所以一定是對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這種假象所迷惑
都會覺得說人家很專業
可是真的拿專業
就是我們真的從學術的角度
去看這個東西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問題非常的多
他裡面提到的不只是這四十七個人是
找的這四十七個人的這個帳號是
這個有問題的
他所做的所有的假設
就像我說的先射箭再畫靶
他的所有的假設他有六大假設
他說這些論述都是有特意為之的帶風向
我就很好奇就是說
大家如果真的認真看的話
大家難道不會覺得
他所舉出的六種敘事的方式
或者是六種所謂的網路的風向
每一個都是可以擊破的
我所謂的擊破是每一個都有邏輯上的瑕疵
他不相信輿論public opinion
是可以自然產生的
他認為背後只要不符合我的假設
就有問題 就是壞蛋
這個很幼稚 是抓鬼是不是
當代的這個科技抓鬼嗎我不太理解
所以我就說像這樣的一個學術
看起來像學術然後包裝他的論述
其實他才是 這樣的東西才是真的帶風向
而且你可以想像
因為他是特定的這個智庫機構
所以可能會有媒體可能會有一些相關的報導
然後再接著就把這樣的報導的剪裁出來說
你看這些人都是台灣現在就是很明顯的
有所謂的可能被認知作戰了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風向會出現
像是他講說懷疑美國捐贈疫苗
是不是有其他的政治考量
或者其他的外交考量
為什麼不能問呢
任何人對我們好
我們可以感謝可是在感謝的同時
也可以看國際政治的局勢
我也常常說我們感謝美國
但是美國他做任何的事情
絕對不可能是完全出於
完全沒有私心
或完全沒有其他的考量不可能的
我們就說美國
如果說美國要沒有私心的在捐疫苗
他可以捐給COVAX
他可以捐給世衛組織公平去分配
就像德國法國
他們捐是捐COVAX
德國總理梅克爾還自己講說
他們不打算要捐各別的國家
因為如果捐各別國家
對方接受者會有壓力
就必須要聽我的話
梅克爾就很直白的講我不幹這種事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美國
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日本
為什麼不能質疑其他的國家
當然可以質疑
可是在這個文章裡面
他就把這樣的質疑或者是任何的疑問呢
就說你可能是中共同路人
你可能就是那個認知作戰的人
我現在不能有question
我不能問政府說你為什麼不多買一點疫苗
不能
因為你質疑政府那代表說
你可能是你可能有其他的用心
我們只是單純的問說
為什麼我的父母親
老父老母不能早點打到疫苗
你早點買早點就有
就是這種很簡單的問題
不行你通通都是壞人
你只能站在政府的角度就是說
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疫苗就是買不到
可是我們在美國就是看到
到處你走進去都有疫苗
你怎麼讓我相信說這個什麼買不到
或者是...
總而言之
你如果拿出去到真的國際期刊
或者是真的學者當中做Peer Review
一定會被打回票
一定會被說太多太多的邏輯謬誤
有網友講說民進黨想要做台灣的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是什麼狀況
你覺得台灣有進到這個情形嗎
我覺得是麥卡錫的2.0這才是我所擔心的
因為麥卡錫的時代五零年代六零年代
他是在扣帽子
他用這種論述用媒體用廣播用電視台
用扣帽子的方式 當時因為反共
所以把所有他不滿的人
他用虛造的故事用捏造的故事說
有很多的共產黨潛伏在政府當中
他沒有證據
可是因為當時大家很怕共產黨
所以當時他說美國聯邦政府有很多的共產黨
就搞成這個整個政府是天翻地覆
接下來人人都不敢說話都覺得說
我如果幫誰說話就變成了共產黨
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社會上面
在美國社會造成很大很大的騷亂
撕裂跟仇視彼此鬥爭
對撕裂跟仇視
直到後來有國會議員跳出來
撕裂這個國王的新衣
我們在等待在台灣是不是有更多有良知的人
敢講真話不應該被貼上標籤的
你敢提出質疑不應該被貼上標籤
我覺得現在的台灣的輿論的氛圍
問題是出在說太多的媒體都可能
都已經出現了寒蟬效應
所以我覺得像這樣的東西
在年輕世代的它的影響力會很深遠
很多的年輕人會以這樣的證據
作為全台灣都受到認知作戰
老人家你們都不懂我們最懂
我們要守護台灣民主
可是忘記了本身他們拿到的這個證據呢
就是有極大問題的
所以我比較擔心的是
這樣的一個現象繼續發展下去
整個年輕世代到底看到的資訊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覺得這個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吧
把真的話講出來吧
直播yt連結:
07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9hqvgcXP4
07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_HRJFMpN8&t=5s
直播主題:
0720
聽黨指揮,永遠跟黨走,黨在我心中,世界第一免疫橋接疫苗是我大台灣第一,只要聽黨話,病毒也會無力化~~~~我編這個超棒的是不是可以加入民進黨?
0721
從國防安全院的報告說起,台灣新一代網路文字獄...對政府有不滿就等於親中?友邦史瓦帝尼和海地一團亂,外交部覺得設置台灣辦事處是超級大突破

原創性研究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上次話香港的競爭力低過深圳,我已經覺得不重要,競爭力是一很複雜的東西,但大致上來講,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在於有沒有足夠的資本,即有沒有足夠的資源令經濟發展。一個地方很窮,沒有足夠的錢做事,那當然是不夠競爭力。資源其實是用錢來實現。
第二,競爭力在於人和人才的問題。而那些人才是否適合這個世界的發展,像如果有個讀八股文的人才,那也是沒有用的。有很多電腦方面的人才才有用。人才對當時的適應性。還要看人才有沒有創新的精神,有時有很叻的人才,但他們沒有創新精神。有一個創新的意念,要有一個自由的意志才有用。所以我經常講到一個獨裁國家扼殺了創新,所以經濟不能走上高峰。
第三,要有足夠且穩定的平台,讓這些人能夠發揮他的能力。一個經常打仗或者饑荒的社會,那麼人才也發揮不到能力。或者一開始研究到新產品也會給人搶走的,那也不會去發揮能力去開發。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社會,而且有高的效率,。在競爭才能把人的原創性激發出來。社會的交易成本要低的,因為若報稅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甚麼都不用做,這些東西都是減弱社會的競爭力的因素。
另外,有時環保也很重要,像香港的空氣質素很重要。因為它阻礙有才能的人來港,所以清潔的環境也很重要。有齊這些條件之後,之後不要干預社會,社會自然會找到最適合的方向去做。這是不能統治者所能明白。我經常講香競爭力因部分東西不自由,加上環保做得錯。
但為何法治也很重要呢。規則清楚和穩定都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要怎麼做,跟循規矩知道怎麼做。如果一套規則像大陸電影不會告訴你批不批,到時任他們決定批不批。這樣就少了很多人拍電影,因為不知道怎麼拍。在香港,那規則很清楚,我可以依照那規則知道能否拍。但大陸可以因為電影中柯震東吸毒便不批。競爭力基本上就是如此。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