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 《寂寞星圖》其實是一場絕美的精神分析
自從我誤認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是《入侵腦細胞》(The Cell)的導演後,持續回溯與追蹤他的電影,沒想這個「誤讀」倒也都還挺像「正讀」,剛好《入侵腦細胞》的心靈探索主題在柯能堡的其他電影裡也都能「巧遇」,美麗的誤會。如誤讀那般,著名的《變蠅人》、《童魘》、《夢遊大都會》等作品都帶有精神分析的色彩,更不用說《危險療程》就是在描寫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決裂,2014年的作品《寂寞星圖》也是,那種華麗斑斕的扭曲與顛倒錯置的解放,正是這部片的題旨:一場精神分析。絕對不是你看到一些影評說的,描繪好萊塢的不堪秘辛,那有甚麼好看的阿。
為甚麼這部片要叫做Maps to the Stars?原本是從編劇華格納(Bruce Wagner)的黑色青少年記憶開始,是關於比佛利山莊的色情、藥物與死亡,也是關於誇張劇烈的人慾。柯能堡將之升格成宇宙諸星,像是「星圖」中的星座神話,將好萊塢浮誇的明星生活與神話混合成對「精神原型」的討論。所以,用明星/星系(stars)來暗示這部電影有神話學功能。
當然,神話學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指出人性的基本運作,就像在《危險療程》中大衛柯能堡對精神分析的熱愛,在《寂寞星圖》中,他直接操作了精神分析案例,同時也暗示人性的模樣。電影裏頭數度出現鬼魅般的影像在主角們的幻覺中,有時候是過去的夢魘,有時候則像是天啟,母親、水、火、糞便、死亡的意象纏繞著故事的發展,大衛柯能堡用這些符號隱喻在指引角色探索自己心靈上的空缺之處。
我們依照劇情來看,史塔佛韋斯(約翰庫薩克 飾)是心靈類書籍的暢銷作家,也是名流們趨之若鶩的心理諮詢師,看似光鮮亮麗的好萊塢名流家族,實際上早已徹底崩壞,他的兒子班吉是好萊塢小有名氣的童星,小小年紀就染上毒癮,韋斯太太則一心只想著如何重振班吉的演藝事業。另一方面,與家庭成員疏遠的女兒阿嘉莎(蜜雅娃絲柯斯卡 飾),從精神病院出院後瞞著家人回到洛杉機,想盡辦法應徵上過氣女演員哈瓦娜(茱莉安摩爾 飾)的助理。隨著她的回來,隱藏在韋斯家族過去的黑暗將毫不留情地被揭露,明星們光鮮亮麗的假面被層層剝下,所有人逐漸走向瘋狂。其中的最高潮是當小童星與女兒阿嘉莎發現自己的父母親是親兄妹後(亂倫),他們倆也如儀式般地在電影的最後象徵性地結婚(又亂倫)。
拍攝手法一如以往作品,電影裏頭充滿夢境且符號隱喻羅置:
過氣女星—《失竊之水》、死亡的母親—善忌
童星—死亡、泳池、紋身小女孩—自滿
心理諮商師—火災—愧歉
助理—被火燒傷、殺人—暴力
大衛柯能堡試圖在符號中對角色作精神分析。例如被火燒傷的助理是女武神的象徵,來自《尼貝龍指環》(也算是北歐神話的改寫),說明一種復仇與亂倫之愛,可以被當作某種暴力傾向的病例來看。或是,就是一個伊底帕斯的情節,父母是兄妹生產出另一對雜交的兄妹。上面這些病徵(病之所以為病,是因為定義為病),都被人類文明視為一種「偏離」、「偏差」的禁忌,維持這些禁忌的命令,讓人類社會的親屬結構得以穩定,但是,同時卻也是「規範的枷鎖」、「人性的束縛」,將人性排除於動物性之外方能成為「正常的人」。此時,究竟是堅持人性好呢?還是要找回動物性來回復George Bataille神聖的能量呢?
大衛柯能堡總是十分拿手用浪漫的方式解決這個難題,我相信他一定是一個「傅柯主義者」。導演讓這個伊底帕斯的情節儀式性地進行下去,成為某種節日,他讓童星與他姊姊在吞下迷幻藥之後交換亂倫父母的戒指繼續下一代的亂倫。電影極度唯美魔幻地將兩人吞噬在星圖中。伴隨著一首Paul Eluard 的詩,就是那天我給你們看的那段:
憑藉一個詞的力量,我重新開始生活,我生來是為了認識你,為了呼喚你的名字 ,自由。
沒錯!! 大衛柯能堡挑了有參加過情境主義國際的超寫實派詩人Paul Eluard的《自由》,一方面,我們可以確定《寂寞星圖》的確是以精神分析為主題,因為超寫實主義就是誕生於心理學翻騰的年代,並且試圖描繪人類精神的神秘深處;但這還不夠,情境主義國際者更大的目標是:接露意識形態與顛覆意識形態,他們透過精神分析的手段來「解放人類的自由」。大衛柯能堡他讓兄妹亂倫而且性別錯置(男女戒指互換),以揭露人性規範的鐵牢性質。所以,與其說,《寂寞星圖》是在批判明星的浮華與虛偽,不如說,是在讓慾望爆炸,讓迷失自我的慾望恢復神聖的力量。
危險療程影評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八卦
【有雷影評】《#愛上觸不到的你》相隔五呎的深厚情感 (7.8/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774656
《愛上觸不到的你》是一部美國青春愛情電影,由賈斯汀·巴爾多尼執導,海莉·盧·理查森、科爾·斯普羅斯主演,故事改編自2018年拉克爾·李賓科特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活潑的17歲女孩史黛拉,因為罹患隱性遺傳疾病「囊狀纖維化症」長期必須待在醫院接受治療,某天他遇到一位跟他有著相同症狀的男孩威爾,起初他不遵守服藥規定的行為讓史黛拉非常不滿,不過由於每天進行相同療程,兩人也開始熟悉彼此,但由於患者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距離,他們感情因此受到阻礙。
雖說片商在《愛上觸不到的你》上映前,不斷打著由「寇弟」演員科爾·斯普羅斯主演的行銷招牌,但就我而言,儘管對海莉·盧·理查森有相當程度的好感,還是無法壓過我一直都很不喜歡片中這種好像無時時刻都在告訴別人:「你們不會了解我。」且永遠一臉跩樣的青少男威爾。
但或許這正是《愛上觸不到的你》所帶有的魔力,成功的角色塑造,配上不淪為俗套、具有深刻意涵的故事內容,我特別喜歡片中史黛拉和威爾漸漸了解彼跟第一次約會的過程,從史黛拉最初一絲不苟性格、看不慣威爾漫不在乎的作風、因為進行療程而加深情感,到最後確認對方的心意,男女主角兩人牽著一根球桿在醫院裡散步,那種極具有火花的互動,完全消除了這類「青春YA」類型電影本該帶有的尷尬氣氛。
片中利用「囊狀纖維化症」相互感染風險巧妙地以「六尺距離」限制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並藉此製造他們互相喜歡,但礙於疾病而不能在一起的兩難衝突與矛盾,都是《愛上觸不到的你》讓人感到揪心的主因。看著史黛拉身患疾病依然保有的樂天態度、跟威爾兩人的心態對比,到他們認識互相影響,都不知不覺讓我設身處地為這兩位角色著想,深深體會到他們每天必須面對的難題,不光只有身體的病痛,更多的是外在對內心的限制與束縛。
因此與其說《愛上觸不到的你》講的是一段兩人碰不到對方的愛情故事,倒不如說是一段學會接受自己的心靈成長過程,它沒有太過濃烈的戀愛,反而透過一對男女情竇初開的感情與遺憾,把焦點放在因為疾病而必須接受隔離的患者本身,講述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和其生命的價值。接受治療與活著的意義,是本片最重要的主題,面對不確定的人生,該如何找到自己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儘管史黛拉的姊姊艾比在年紀輕輕就意外過世,但當眾人談起她時總有討論不完的話題,不論是她的精采人生,她留下的圖畫或講過的話語,都早已烙印在史黛拉心中,成為支持她走到現在的力量。因為疾病而限制了生活,必須攜帶過濾的空氣、戴著口罩、每天也要穿上特製的背心,但就因為他們遇見了彼此,史黛拉慢慢發覺生命的美好、威爾也找到接受治療的理由和能夠減緩病症的希望。片頭史黛拉說:「肢體接觸是人們最原始的情感連結。」但在這五呎之外,在兩人互相的鼓舞下,他們之間距離卻比什麼都還要近。
但即便如此,《愛上觸不到的你》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不論是透過回憶得知艾比的遭遇、還是史黛拉的死黨波在歡樂的慶生派對結束,毫無預兆地呼吸困難離世,其中都帶有太多難以料想、也難以改變的現實。因此史黛拉在片尾的任性,或許在幾位大人眼中是個非常危險且不符責任的舉動,但對一位幾乎一生都待在醫院的病患來說,失去摯友的難過心情,加上好像怎樣都無法挽回的失落與無力感,產生逃避心理是一點也不奇怪。
史黛拉想在生日當天看到彩燈,一方面是被姊姊勇敢的人生觀鼓舞,另一方面也是經由跟威爾的相處過程,發覺生命與世界的廣闊,離開醫院前她說:「我這輩子都是為了治療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而接受治療,這次我想真正活一次。」跟「生命奪走我這麼多東西,偷一點回來不為過吧。」讓人為之動容。也正因為如此,最終他們倆人在結凍的河中突破球桿5英呎的距離,究竟是不珍惜親友的關懷,拿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又或者是總算找到人生的方向,並第一次為愛奮不顧身的勇敢?
這不禁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曾因為每天忙於工作、課業或某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而一時忘記自己活著的意義,威爾說:「你的五年,對我來說就是一輩子。」電影經過無數愛情、友情、親情的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描寫,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愛上觸不到的你》把主旨拉回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自己活著的方式。或許史黛拉和威爾兩人,在這段打從一開始就不會有結果的愛情裡他們所要的,就只是希望在人生中能有一次為自己而活的權利。
整體而言,《愛上觸不到的你》在中國翻譯成《五呎天涯》真是恰到好處,清楚又不失質感的講出兩位主角的處境,全片在充滿青春、可愛、討喜氣息的同時,也保有現實中難以接受的遺憾,觸動人心的故事配上負有感染力的主題曲,在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類似題材,且廣受好評的《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電影表面以青春愛情與無法接觸彼此的題材來包裝,但實則講述一個人對自己與身邊珍視之人的重視與關懷,即便身體受到病痛折磨,但這份為愛才是我們心中無法抹滅的最珍貴情感。
采昌國際多媒體
危險療程影評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八卦
【有雷影評】《#愛上觸不到的你》相隔五呎的深厚情感 (7.8/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774656
《愛上觸不到的你》是一部美國青春愛情電影,由賈斯汀·巴爾多尼執導,海莉·盧·理查森、科爾·斯普羅斯主演,故事改編自2018年拉克爾·李賓科特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活潑的17歲女孩史黛拉,因為罹患隱性遺傳疾病「囊狀纖維化症」長期必須待在醫院接受治療,某天他遇到一位跟他有著相同症狀的男孩威爾,起初他不遵守服藥規定的行為讓史黛拉非常不滿,不過由於每天進行相同療程,兩人也開始熟悉彼此,但由於患者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距離,他們感情因此受到阻礙。
雖說片商在《愛上觸不到的你》上映前,不斷打著由「寇弟」演員科爾·斯普羅斯主演的行銷招牌,但就我而言,儘管對海莉·盧·理查森有相當程度的好感,還是無法壓過我一直都很不喜歡片中這種好像無時時刻都在告訴別人:「你們不會了解我。」且永遠一臉跩樣的青少男威爾。
但或許這正是《愛上觸不到的你》所帶有的魔力,成功的角色塑造,配上不淪為俗套、具有深刻意涵的故事內容,我特別喜歡片中史黛拉和威爾漸漸了解彼跟第一次約會的過程,從史黛拉最初一絲不苟性格、看不慣威爾漫不在乎的作風、因為進行療程而加深情感,到最後確認對方的心意,男女主角兩人牽著一根球桿在醫院裡散步,那種極具有火花的互動,完全消除了這類「青春YA」類型電影本該帶有的尷尬氣氛。
片中利用「囊狀纖維化症」相互感染風險巧妙地以「六尺距離」限制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並藉此製造他們互相喜歡,但礙於疾病而不能在一起的兩難衝突與矛盾,都是《愛上觸不到的你》讓人感到揪心的主因。看著史黛拉身患疾病依然保有的樂天態度、跟威爾兩人的心態對比,到他們認識互相影響,都不知不覺讓我設身處地為這兩位角色著想,深深體會到他們每天必須面對的難題,不光只有身體的病痛,更多的是外在對內心的限制與束縛。
因此與其說《愛上觸不到的你》講的是一段兩人碰不到對方的愛情故事,倒不如說是一段學會接受自己的心靈成長過程,它沒有太過濃烈的戀愛,反而透過一對男女情竇初開的感情與遺憾,把焦點放在因為疾病而必須接受隔離的患者本身,講述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和其生命的價值。接受治療與活著的意義,是本片最重要的主題,面對不確定的人生,該如何找到自己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儘管史黛拉的姊姊艾比在年紀輕輕就意外過世,但當眾人談起她時總有討論不完的話題,不論是她的精采人生,她留下的圖畫或講過的話語,都早已烙印在史黛拉心中,成為支持她走到現在的力量。因為疾病而限制了生活,必須攜帶過濾的空氣、戴著口罩、每天也要穿上特製的背心,但就因為他們遇見了彼此,史黛拉慢慢發覺生命的美好、威爾也找到接受治療的理由和能夠減緩病症的希望。片頭史黛拉說:「肢體接觸是人們最原始的情感連結。」但在這五呎之外,在兩人互相的鼓舞下,他們之間距離卻比什麼都還要近。
但即便如此,《愛上觸不到的你》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不論是透過回憶得知艾比的遭遇、還是史黛拉的死黨波在歡樂的慶生派對結束,毫無預兆地呼吸困難離世,其中都帶有太多難以料想、也難以改變的現實。因此史黛拉在片尾的任性,或許在幾位大人眼中是個非常危險且不符責任的舉動,但對一位幾乎一生都待在醫院的病患來說,失去摯友的難過心情,加上好像怎樣都無法挽回的失落與無力感,產生逃避心理是一點也不奇怪。
史黛拉想在生日當天看到彩燈,一方面是被姊姊勇敢的人生觀鼓舞,另一方面也是經由跟威爾的相處過程,發覺生命與世界的廣闊,離開醫院前她說:「我這輩子都是為了治療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而接受治療,這次我想真正活一次。」跟「生命奪走我這麼多東西,偷一點回來不為過吧。」讓人為之動容。也正因為如此,最終他們倆人在結凍的河中突破球桿5英呎的距離,究竟是不珍惜親友的關懷,拿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又或者是總算找到人生的方向,並第一次為愛奮不顧身的勇敢?
這不禁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曾因為每天忙於工作、課業或某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而一時忘記自己活著的意義,威爾說:「你的五年,對我來說就是一輩子。」電影經過無數愛情、友情、親情的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描寫,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愛上觸不到的你》把主旨拉回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自己活著的方式。或許史黛拉和威爾兩人,在這段打從一開始就不會有結果的愛情裡他們所要的,就只是希望在人生中能有一次為自己而活的權利。
整體而言,《愛上觸不到的你》在中國翻譯成《五呎天涯》真是恰到好處,清楚又不失質感的講出兩位主角的處境,全片在充滿青春、可愛、討喜氣息的同時,也保有現實中難以接受的遺憾,觸動人心的故事配上負有感染力的主題曲,在我心目中已經超越了類似題材,且廣受好評的《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電影表面以青春愛情與無法接觸彼此的題材來包裝,但實則講述一個人對自己與身邊珍視之人的重視與關懷,即便身體受到病痛折磨,但這份為愛才是我們心中無法抹滅的最珍貴情感。
采昌國際多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