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發表了第二個總統任期的就職演說。全文如下:
一、作為共同體的台灣
今天我站在這裡,是以無比感恩的心情,再一次承擔台灣人民交付給我的責任。
這是中華民國史上,最特別的總統就職典禮。它特別的地方,不在於典禮的規模,也不在於參與的人數,而在於,我們都知道,這一路走來有多麼不容易。
我要感謝台灣人民,是你們讓這麼不容易的事,在台灣發生。
我要特別謝謝一些人,他們在過去這四個月的防疫期間,很少被人提及。我要謝謝每一位在防疫初期,在藥房門口排隊的台灣人民。謝謝你們的耐心,以及謝謝你們對政府的信任。是你們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即使在最不安的時刻,也能保持公民的美德。
我也要謝謝那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人。你們忍受生活的不便,為的是保護他人的健康。謝謝你們,展現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成就台灣防疫的成功。
國家的光榮感,生死與共的共同體,這一段記憶,將會存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團結的感覺,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今天現場,有許多各國使節代表,而且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許多國家,也都在關心台灣。
我想藉著這個機會告訴你們,你們看到的國家,有一群善良而堅韌的人民。這一群人民,無論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中,依然能靠著我們的民主、我們的團結,和我們對彼此的責任感,克服挑戰、度過難關,讓台灣在世界上屹立不搖。
二、空前的挑戰和絕佳的機會
從一月到現在,台灣連續兩次讓國際社會驚豔。第一次是我們的民主選舉,第二次則是我們的防疫成績。
過去這一段時間,因為防疫的成功,「台灣」出現在全世界的各大新聞媒體上。
「台灣」也寫在我們一箱又一箱送往國外的物資上頭。台灣人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一群人,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向國際社會伸出援手。
我也希望全體國人,除了分享光榮跟喜悅之外,也能體會「自助助人、自助人助」的精神。
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我們不能有絲毫鬆懈。就算疫情過去了,衝擊也不會立刻散去。
這次疫情對全球的衝擊既深又廣,它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的秩序,不僅加速、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重新排列了經濟板塊,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型態,甚至也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台灣和周邊情勢的想像。
這些改變是挑戰,但也是機會。我要請所有的國人同胞做好準備,因為接下來,還有各種考驗和難關在等著我們。
未來四年,誰能從疫情中脫困;誰能針對疫情所帶來的改變,研擬國家的生存發展策略。誰能在疫情過後,複雜詭譎的國際情勢間,掌握機會,誰就能讓國家在世界中脫穎而出。
治理國家從來不能依賴激情,而是要在變局中,保持冷靜、指出方向。過去四年,這一點,我做到了。
我說過,我會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各位。所以,下一個四年,在產業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民主深化,這四大面向上,我也會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我會帶領台灣迎向未來。
三、國家建設工程
#產業與經濟發展
我知道,台灣人民最關心的,就是我們的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我們在2016年啟動了「經濟發展新模式」,致力讓台灣經濟走向世界。四年來,在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局下,台灣不僅挺了過來,經濟成長更回到四小龍的第一名,股市萬點也成為常態。
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台灣至今,仍然可以維持經濟正成長,這是全球少有的。但我們在紓困以及振興經濟上,必須持續超前部署,全力維持經濟穩定成長。
未來四年,我們面對的,是全球經濟更劇烈變動,和供應鏈加速重整的局面。在整體經濟方面,我們將秉持「穩定中追求成長、變局中把握先機」的政策理念,持續落實前瞻基礎建設、兆元投資等重大計畫,來鞏固未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
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們更要抓住時機,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讓台灣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
#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第一,我們要持續強化資訊及數位相關產業發展。我們要利用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的優勢,全力搶占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讓台灣成為下一個世代,資訊科技的重要基地,全力促進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第二,我們要發展可以結合5G時代、數位轉型、以及國家安全的資安產業。我們要全力打造可以有效保護自己,也能被世界信賴的資安系統及產業鏈。
第三,我們要打造接軌全球的生物及醫療科技產業。這次疫情中,無論是試劑製造、或是新藥和疫苗的研發,「台灣團隊」都有足夠的能力,跟全球頂尖技術接軌。我們要全力扶持相關產業,讓台灣成為全球克服疫病挑戰的關鍵力量。
第四,我們要發展軍民整合的國防及戰略產業。除了已經在進行當中的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我們會更強力推動軍民技術整合,激發民間製造能量,更進一步進軍航空及太空產業。
第五,我們要加速發展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過去四年,再生能源有飛躍性的發展,台灣成為國際再生能源投資的熱點。在這個基礎上,2025年綠能占整體發電量百分之二十的目標,我有信心可以達成,台灣將成為亞太綠能中心。
第六,我們還要建構足以確保關鍵物資供應的民生及戰備產業。面對未來的全球秩序變化,從口罩、醫療及民生用品、能源到糧食供應,我們要把重要的產業鏈留在國內,維持一定的自給率。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中,誰能擺脫依賴,誰就能掌握國家生存發展的先機。我要請所有產業界的朋友們放心,政府不會讓產業孤單。在未來幾年,我們有幾個主要的策略,來全力帶動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策略
首先,我們要將國內需求,作為基礎能量,來帶動產業發展。尤其是公共部門的需求,以及維持國家安全的基本需求。
像是在這次疫情中,口罩等防疫物資的戰略需求,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的國防產業和再生能源產業,也都能循著類似的模式,加速發展。
不只有口罩國家隊,未來,我們也會視各產業的規模及條件,組成國家隊。藉由政府對內部需求的保證,建立「台灣品牌」的全球戰略物資製造業,並且拓展到其他市場。
再來,我們知道,金融支援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未來,我們會採取更靈活的金融政策,持續改革金融體制,運用更多元的金融手段,來協助產業的資金需求。
我們也會全力打造安全的產業環境。政府將致力於維持完善的公衛體系、堅固的國家安全體系、穩定的社會、良好的法治、以及健全的市場。有了這些保證,全球的高科技和戰略性產業,才會願意選擇台灣,作為生產和研發基地。
接下來,我們也要持續引導產業布局全球。和美、日、歐洽簽貿易或投資保障協定,這個目標我們會繼續努力。
我們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同時,也會積極開拓其他有潛力的市場,鼓勵廠商前往布局,為產業的國際合作,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當我們在全球尋找機會時,各地的台商將會是我們最好的夥伴。
最後,則是人才的問題。台灣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力量,就必須匯聚各方的人才。蔡英文的政府,會全力爭取國際上最頂尖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讓台灣產業的團隊能夠更加國際化,擁有全球競爭的視野和能力。
未來,台灣更要和國際進一步接軌,我們將在雙語國家及數位領域上,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和菁英,讓產業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未來四年,更融通的金流、更活水的人流、更強勁的產業實力、更與世界緊密連結的台灣,將開啟嶄新的經濟格局,迎向繁榮新時代。
#社會安定:醫療健康網、社會安全網,接住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不會忘記社會安定,也是人民對政府的重要期待。一個更好的國家,政府必須要擔起更多責任,來減輕人民的負擔,減少社會的問題。
過去幾年,我們把長照2.0、幼托照顧、居住正義的問題,一個一個補起來了。未來四年,我的目標,就是要把這張網,做得更綿密,接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盡量不要讓遺憾的事情再發生。
#健康防疫安全網
首先,我們要更強化健康和防疫安全網。台灣已經是高齡社會,疫病的流行,對人民的健康是嚴重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強化疫病防治和醫療能量,結合產業,在疫苗和藥物的開發、以及傳染病防治的領域,有更多突破,讓人民可以更健康、受到更好的照顧。
#社會安全網補漏網
接著,我們要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這幾年來,有幾起跟「思覺失調症」患者相關的治安事件,引起很多討論。不只是「思覺失調症」,其他精神疾病、毒癮、家庭暴力等問題也一樣。
我了解民眾的憂慮,這不只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更是政府的事。當家庭無法妥善照顧這些患者時,政府就有責任介入協助。
我會強化社會照顧體系,讓第一線的社工能量能夠提升,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讓社工能夠深入最基層,把過去社會安全網沒有接住的人找出來。
另外,對於個案所引發的爭議,我們不能把責任全部推給醫療部門、或個別法官。司法和行政部門,應該要檢討制度、優化制度,該修法的地方,就應該要著手修正。
#國家安全:國防事務改革、積極參與國際、兩岸和平穩定
一個更好的國家,也必須重視國家安全。過去四年,我們推動國防事務改革、積極參與國際,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希望讓台灣在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未來四年,這些政策方向不會改變,我們也會做得更多。
#國防事務改革
在國防事務改革方面,我們有三個重要的方向。第一是加速發展「不對稱戰力」。在強化防衛固守能力的同時,未來戰力的發展,將著重機動、反制、非傳統的不對稱戰力;並且能夠有效防衛「網路戰」、「認知戰」、以及「超限戰」的威脅,達成重層嚇阻的戰略目標。
第二是後備動員制度的實質改革。我們要提高後備部隊的人員素質和武器裝備;後備戰力提高,才能有效地跟常備軍隊協同作戰。此外,平常就要建立跨部會的常設後備動員體制,協調人力物力,平戰轉換時,動員才會順利。
第三是改善部隊管理制度。現在的年輕士官兵,都是在民主自由的社會長大,如何讓他們在軍中,發揮更好的戰力和專長,這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年輕人從軍出現適應上的問題,反映出社會轉變和軍中管理制度的落差。我們必須把落差補起來,不要因為制度的不周全,影響了社會對軍隊的觀感,也造成軍人的榮譽和士氣,在一個又一個的個案中,被消耗掉。
因此,我們要在制度上,強化軍中申訴關懷機制、建立公允的事件調查機制、以及滾動檢討人事配置。在教育訓練上,則要提升各級幹部領導統御能力,達成管理的現代化、專業化。
我們要在維持戰力的團隊軍紀,以及社會價值對個人的尊重之間,取得包容、取得均衡。
#積極參與國際社會
在國際層面,過去四年,我們積極參與各項國際重大議題,包括反恐合作、人道救助、宗教自由、以及非傳統安全等重要全球議題。
在這次國際疫情中,我們在能力範圍內,對國際社會展開無私援助,受到了高度肯定。
台灣,已經被國際定位為民主成功故事、可信賴夥伴、世界良善力量,這是台灣人民共同的驕傲。
未來四年,我們會持續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強化和友邦的共榮合作,和美、日、歐等共享價值的國家,深化夥伴關係。
我們也會更積極參與區域的合作機制,和區域相關國家攜手,共同為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實際貢獻。
#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面對複雜多變的兩岸情勢,過去四年,我們盡力為兩岸和平穩定,做出最大的努力,也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我們會持續努力,也願意跟對岸展開對話,為區域安全,做出更具體的貢獻。
我要再次重申「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這八個字。我們不會接受北京當局,以「一國兩制」矮化台灣,破壞台海的現狀,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原則。
我們也會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這是我們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一貫立場。
兩岸關係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雙方都有責任,謀求長遠相處之道,避免對立與分歧的擴大。在變局之中,我會堅持原則,並秉持解決問題的開放態度,負起責任,我也期盼對岸領導人,能承擔起相對的責任,共同穩定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
四、國家體制強化及民主深化
未來四年,除了國家建設的工程,政府體制的優化,也非常重要。立法院即將成立修憲委員會,提供一個平台,讓攸關政府制度、以及人民權利的各項憲政體制改革議題,能夠被充分對話、形成共識。
藉由這個民主過程,憲政體制將更能夠與時俱進,契合台灣社會的價值。而朝野都有共識的18歲公民權,更應該優先來推動。
在司法改革方面,上個任期,我已經實現了「司改國是會議」的承諾,讓「法官法」、「律師法」、「憲法訴訟法」、以及「勞動事件法」陸續完成修法,這都是改善司法體質的基礎工程。
但是司改還在轉型期,現階段的成果,和人民的期待,還有一段距離。我會繼續傾聽各方的意見,不會停下腳步,人民的不滿,就是持續改革的動力。
在未來四年內,國民法官制度一定要上路,讓人民進入法庭擔任國民法官,成為改革的催化劑,讓司法體系與人民的距離不再遙遠,更加符合期待,贏得信賴。
另外,所有憲政機關,都要持續改革的腳步。行政院組織改造工程,將在重新盤點後再次啟動,包括成立一個專責的數位發展部會,還有與時俱進地調整各部會,讓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貼近國家發展的需求。
監察院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將在今年八月掛牌成立,它將是台灣落實「人權立國」理念的里程碑,也是監察院轉型的起點。
我也會請九月上任的考試院新團隊,提出完整的改革方案,檢討過去的思維,轉型為稱職的國家人力資源部門,培育現代政府所需要的治理人才。
五、結論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七十年來,中華民國台灣,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越發堅韌團結。我們抵抗過侵略併吞的壓力、走出獨裁體制的幽谷,也一度走在被世界孤立的曠野之中,但無論什麼樣的挑戰,民主自由的價值,一直是我們的堅持。「自助助人、自助人助」的共同體意識,也始終是我們的信念。
今天我們的現場,有很多防疫英雄:口罩國家隊上中下游產業成員、疫情指揮中心的公衛團隊、以及蘇貞昌院長帶領的政府團隊。
還有更多沒有在現場的各行各業防疫英雄們,醫護人員、郵務人員、藥師、便利商店店員、以及運將朋友等等。
容我無法一一叫出各位的名字,但我想要告訴大家,七十年來,台灣可以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依靠的從來都不是一兩個英雄;而是像各位一樣,一起轉動歷史巨輪的無名英雄。是因為有你們,台灣世世代代的幸福、安定、繁榮,才得以延續。
我要向你們所有人致敬。所有的台灣人都是英雄。蔡英文跟賴清德,很榮幸能在此,接受各位的託付。
能在這樣艱鉅的時刻,承擔中華民國總統的重責大任,我心中的壓力多過喜悅。不過,我不會退縮,因為我有你們。
未來的路不會一片順遂,挑戰只會越來越多。不過,我們是一個在驚濤駭浪中走過來的國家。我們兩千三百萬人,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我由衷期許所有的國人同胞,要記得過去這幾個月,上下一心、緊緊相依、克服難關的感動。中華民國可以很團結,台灣可以很安全,當一個台灣人可以很光榮,可以抬頭挺胸、昂首闊步。
親愛的國人同胞,未來的旅程還很長,台灣的故事,也正在展開下一頁。台灣的故事,屬於每一個人,也需要每一個人。
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請當我們的導引,請當我們的夥伴,讓我們凝聚智慧與勇氣,一起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謝謝大家。
照片提供:中華文化總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保護國家資安,世界都在做,台灣得趕緊跟上。 在這段質詢中有篇新聞說我被局長嗆,其實我可以回話,但當時的背景是前面的立委提到「美軍駐台會不會被中國打」,我覺得這議題十分有趣,才會接續詢問「中國好打還是美國好打」,我確信我們的國安局長不好打,因為局長肩負著保護我國國安的職責,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自己人好不好...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中華民國105年6月15日於香港「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頒獎典禮」錄影演講稿(中文版)
Warhola主席,各位嘉賓,各位亞洲出版業協會的成員,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晚安!
在開始前,本人對未能親自參加此次盛會並演講,表達深切遺憾。
本人缺席的原因有點奇怪,上任不到一個月的臺灣新政府認為,我的香港行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問題,包括可能洩露國家機密,以及對我的人身安全保護有所不足。因此我訪港七小時並進行公開演講的請求,很不幸遭到總統府的拒絕。
喔,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各位女士與先生,你們最好小心了!
無論這些理由是否具有說服力,身為中華民國的前任總統,一定會對國家善盡職責。因此,我尊重繼任者蔡英文總統所作決定的職權。由於今晚未能親自與會,請接受我的誠摯歉意,雖然或許不該由我來向各位道歉。但在洩漏更多國家機密之前,請容我開始今晚的演講。
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談話。新聞的自由和專業的標準,永遠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指標,並反映臺灣與香港共同享有並支持的核心價值,SOPA自設立以來的努力與貢獻,大家有目共睹。
愈來愈緊密的臺港關係
我也很開心能和香港民眾談話,理由有三:
首先,我在香港出生,全家在香港住過一年八個月,1951年時搬回了臺灣。所以我也算是香港仔,對香港有一份感情。事實上,我媽媽是在臺灣懷了我,來香港後生了我。如果用企業的語言表達,我可說是臺灣製造,香港交貨,再出口到臺灣,是臺港合作的成果。
第二,香港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淵源很深。香港是中國國民革命的基地,也是現代化的先驅,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香港受教育,念過香港皇仁中學與西醫書院(就是香港大學的前身),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並設立革命組織。1896年他在倫敦被清廷公使館綁架13天,差一點被送回中國處決,當時營救他的就是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香港改變了國父的命運,國父又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而我是國父的鐵粉,對香港自然另眼相看。
第三,香港與臺灣的關係持續深化。香港與臺灣一同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起保衛釣魚臺,一起經歷天安門廣場上的六四民運。我記得七十年代臺灣還是戒嚴時期,出版自由仍被限制,我們都是在書報攤「偷看」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
尤其重要的是,香港和臺灣都使用正體漢字。現在全球使用中文的人口14億人,但使用正體漢字的不到4千萬人,臺灣和香港加起來就超過3千萬。這是連結傳統中華文化的臍帶,也是認識其他華人社會的橋樑,在文化、歷史及美學方面的意義無可取代。香港近年來透過文化、出版,在正體漢字上所做努力,值得臺灣高度肯定。
這些年臺灣和香港也彼此吸引。很多臺灣人第一次出境旅遊就是到香港,對香港大街小巷熟悉程度,不輸臺灣。在兩岸直航前,絕大部分臺灣旅客都是經過香港轉往大陸,香港一直臺灣是通往大陸的門戶。
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人因為喜歡臺灣的文化特色與生活品質,到臺灣旅遊,過去八年中,從50萬人增加到150萬。成長為3倍之多。有些人甚至想要移民臺灣。我聽說臺灣的誠品書店在香港很受歡迎,開了3 家。因為誠品賣的不只是書,還讓港人品味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上個月香港獲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2016年全球競爭力評比的第一名,值得慶賀。讓我們為香港鼓掌喝采!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兩岸關係
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去年11月新加坡「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過去八年,兩岸關係出現1949年以來最大的變化,變化的基礎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這基礎怎麼來的呢?
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開放兩岸人民探親,兩岸關係開始解凍。1991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開啟制度化交流。1992年10月,兩會在香港舉行事務性商談,大陸方面要求協商「一個中國」原則,但雙方沒交集。會後我方鍥而不捨,去函提出新建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所賦予的涵義有所不同,各自可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海協會在11月16日正式函告海基會,「充分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雙方終於達成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的由來。當時臺灣媒體就下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標題,沿用至今。 香港在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在這個基礎上,1993年4月,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與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新加坡成功簽署4項協議,這是兩岸在1949年隔海分治40多年後,首度由雙方政府授權相關團體,簽署正式協議。
但不幸的是,往後的15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動盪起伏,並不順利。從1996年李登輝總統執政時的臺海飛彈危機,與1999年提出「兩國論」的震撼,到2001年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2004年與2008年的公投綁大選,15年間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直到2008年,我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推動兩岸和解,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的主張得到超過80%臺灣民眾的支持,可被稱為「臺灣共識」,而「九二共識」則是兩岸共識,已是現狀的一部分。由於這些政策,兩岸關係開始穩定下來。
八年來,兩岸簽署23項協議,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會晤7次並互稱官銜。每週往返兩岸的航班從零增加到890班,去年到臺灣的陸客超過400萬人,增為14倍;陸生增加到4萬2千餘人,成長近50倍,臺海緊張情勢大幅降低。
這些發展將一個「衝突熱點」變為一條「和平大道」。也因為「九二共識」,我們才能連續8 次派衛生部長正式參加暌違3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這是因為我們改善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採取務實的「活路外交」,停止在國際上跟大陸為爭取邦交國而惡鬥,使得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不再是零和遊戲的「惡性循環」,而成為雙贏的「良性循環」,和平紅利開始出現,也已受到美國、歐盟與亞太等各國的肯定。
各位也許記得,1958年8月23日,廈門共軍開始大規模砲擊金門, 面積150平方公里的金門,44天內落下47萬發來自廈門的砲彈,平均每天超過一萬發,1979年起廈門才停止砲擊。2008年後,廈門不再射砲彈過來,送來的是每年平均超過17.5萬的觀光客。有趣的是,陸客在金門最喜歡買的紀念品,就是用共軍多年前打來砲彈殼所製作的菜刀!
由於兩岸累積了足夠互信,在尊嚴與對等的前提下,去年11月7日,我在新加坡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會面,是兩岸1949年隔海分治66年後的第一次。
雙方在會中確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臺海現狀」的共同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我並當面向習先生表示,「九二共識」的內容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可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也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我方不會表述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允許的。對我們而言,「一個中國」當然指的就是中華民國。「馬習會」後臺灣民調顯示,這種說法有6成民眾支持,比過去的支持度還要高。「九二共識」同時反映出臺海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概念。
如果您問:「馬習會」的意義是什麼?我會說,兩岸因內戰隔海分治67年,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握手言歡本身就有重大歷史與現實意義,等於搭建一座跨海的和平大橋,讓兩岸領導人可以直接溝通。
在「馬習會」前的籌備階段,雙方都同意:會談到第三地舉行,馬、習見面時不稱國名與官銜,互稱先生。最顯著的是,我們都同意事先儘早先通知美國。我們也同意舉行會後餐敘,但誰出錢?答案是:各自分擔。我們還各自帶酒來,他們帶30年份的陳年貴州茅台。我們帶25年份的陳年金門、馬祖高梁與老酒。會後發現,高梁酒喝得比茅台多。
讓中華民國成為和平締造者和人道援助者
過去八年來,我致力讓中華民國做「和平締造者」與「人道援助者」。我們「從臺海、到東海、到南海」三次實現和平,我們提供資金、糧食、衣物、醫藥、救援與醫療團隊、組合屋與其他救災物資給需要的國家,如日本、菲律賓、中國大陸、西非、敘利亞、加勒比海、尼泊爾與中美洲。臺灣如今已是國際社會的資產,而非負債。
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創造出豐富多元且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而臺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政經轉型的成功歷史,也深深烙印在人民的共同記憶中,成為臺灣社會最深層的底蘊,造就了臺灣的創造力以及人情味,這是大陸最需要了解的。
而大陸的遼闊疆域、人民勤勞,35年來的經濟改革,也使大陸的整體財富與力量快速成長,大陸現在已經非常不一樣了。雙方都要相互了解,將心比心。這8年來,我們歡迎大陸民眾造訪臺灣,鼓勵大陸學生來臺唸書,臺灣的大學校園出現了許多大陸學生,他們與臺灣同學在自由民主環境下,一起讀書、一起辯論、一起運動,一起遊憩,在他們人生比較早的階段,就開始交朋友,為兩岸未來永續和平與繁榮打下基礎。我相信我們將為臺海兩岸人民創造一個非常不同的未來。
記得4年前一月我競選連任成功的晚上,有兩岸大學生一起看電視開票。有國際媒體報導,臺灣同學向大陸同學稱道臺灣選務工作的效率。他說,「你看看我們開票的速度,我們早上投票,晚上就知道結果了!」。大陸同學聽了說,這沒什麼,在我們那邊,也是早上投票,但我們前一天晚上就知道結果了!」大陸學生的幽默感,顯然不比臺灣學生差。
結語
各位女士與先生,過去八年來,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不只為臺海兩岸,更為亞太地區帶來和平與繁榮。臺港關係也連帶水漲船高。我當然希望在臺灣政黨輪替後,這個趨勢仍可持續下去,我衷心希望新政府能有所需智慧與勇氣,維持馬政府過去八年所辛苦打造出的和平繁榮現狀。臺灣與香港本就共享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等核心價值。未來我期待雙方攜手合作,繼續對兩岸與區域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最後,敬祝各位貴賓健康快樂。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台灣來訪問,作我的客人。 謝謝大家!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馬英九總統3月29日晚間針對近日學生運動召開中外記者會,接受現場媒體提問問答全文】
問1:此次學生抗爭活動的起點,外界皆以為是從立委張慶忠關鍵30秒開始,您如何看待此次學生對於程序正義的要求?警方在3月24日行政院驅離過程結束後,公布警察有155人受傷,民眾有55人受傷,但此一數據遭網友質疑,總統如何看待此事?
總統:所謂張慶忠30秒通過服貿協議的問題,確實有需檢討之處,但我們也必須瞭解,當初之所以發生此一問題,是因民進黨的委員擔任主席主持會議時不讓國民黨的委員發言,等到輪到國民黨的張慶忠委員主持會議時,他連上臺主持會議都沒辦法,才會出現此一情況。因此我覺得,未來如果服貿協議要在立法院逐條討論、逐條表決的話,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兩黨彼此都不要杯葛,大家都非常平和、理性地審查,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成果。至於,3月23日有部分民眾與學生攻佔行政院,警察予以驅離而造成部分人受傷的情況,各位都知道,我們整晚都在關心,在行政院院區內民眾與警察有3、4千人,最多時近5千人,這麼多的人在推擠、拉扯,要想沒有人受傷恐怕是不容易。不論流的是一滴血,或是一塊瘀青的肌肉都是我們的國民,因此我們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現象再度發生,也希望未來警察在執法時,能比現在或過去更為謹慎,儘量避免任何傷害發生。
問2:總統回應學生的四項訴求,相較昨天行政院江院長的談話,總統認為公民憲政會議可以評估,有關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先立法,再審服貿協議的部分,您認為可以同步進行嗎?另針對有關外界認為以公投方式處理服貿協議,有何看法?
總統:有關服貿協議審查方式,現在已在立法院展開審查程序,至於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則尚未開始。實際上,兩岸服貿協議進入立法院前已進行相當多的討論,進入立法院後向委員會報告過三次,在立法院也辦理二十次的公聽會,這些程序似乎沒有必要再走一次,而應該往前看。而有關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相關法規的立法,可同時來做,這樣可以減少走回頭路,也會使程序更有效率。其次,有關公民憲政會、國是會議或經濟諮詢國是會議等,到底我們應如何面對臺灣經濟的未來,我們會請行政院相關部會評估,因為到底怎麼做?希望達到何種目的?能否解決目前的問題?這都是我所關心的,我已和江院長商量,希望行政院儘快提出評估結論,至於是否能採行公投的方式,各位都知道,此一法案已進入立法院審查程序,我們覺得應該在國會內尋求解決。最主要是在國會內才能做到逐條討論、逐條表決,公投是沒有辦法的,因此先從代議政治的國會來做,應該是正辦。
問3:政府是否同意學生及公民團體所提針對兩岸協議立專法?服貿協議中牽涉國家全的問題,目前政府的說法都因涉及政府的國際信用不能重啟談判,是否有可能向中國大陸表明該協議有部分條文臺灣民眾無法接受,而重啟談判?
總統:服貿協議有關國安的部分,第11條有例外條款,亦即倘涉及國安問題,可利用此一例外條款處理,第8條亦有緊急處理機制,倘發現實施後造成雙方貿易很大的衝擊,亦可利用此一條款。同樣在19條、23條亦有一年檢討及三年修正的條款;換句話說,不是上了車就不能下車。我看了許多外界所提有關國安的疑慮,例如營造業,如果公路交通的隧道、橋梁都由陸商來承包的話,將來發生問題怎麼辦?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陸資不能超過12%,他們也不能透過政府採購法來承包公共工程,因此此一問題根本不會發生。第二類的電信業,也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internet,所以實際上這些問題都已考慮過。前次記者會有人問及立法院是否要求國安局提出國安檢討報告?是有的,此一報告已送到立法院,我已和國安局說,在相關的部分,摘要應該沒有問題,萬一有問題,實施後也來得及補救,因有現成的條款可適用。
另外,為何在國會審查時不宜再改動?因為這是國際慣例,因為一改動,都與其他條文有關,其他條文也需跟著動,這時就可能需要重新來過,從國際慣例角度來看,可能對我國的國際信用有影響。至於訂專法的問題,主要是看有何內容,目前立法院已提出八個版本,加上學生及陸委會共有十個版本,有三個不同的型態,一是訂專法,一是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5條,第5條是有關監督機制的母條文,三是有人認為不必立法,訂定作業要點即可,因為這是程序性的。屆時再看立法院如何審議。
問4:您評估此次服貿爭議對兩岸關係有何影響?往後兩岸貿易或其它議題的商討是否將有所不同?「馬習會」是否將受到此次爭議影響?
總統:服貿協議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一部分,而ECFA有四個部分,包括貨品、服務、投資保障與爭端解決,因此服貿是在此一大架構之下,如果未通過的話,當然會影響ECFA,因為我們後續仍須與大陸洽談貨品貿易協議,目前雖已完成85%,若不通過一定會受影響。另外,您提到的「馬習會」與服貿協議毫無關係,因為服貿協議是約莫在一年半前開始協商,當時習近平先生還沒上任。
問5:兩岸監督機制如何增加透明度,以避免爭議?
總統:剛剛我們講到有四個階段,一開始概念剛形成階段,我們會與外界及國會溝通;第二個是業務溝通階段,即開始與對方談;第三個是簽約前階段;第四個是簽約後階段,這些都具有程序性,每一個階段都須到國會做報告。
服貿協議到立法院做了三次報告,包括去年四月及五月,許多現在反對服貿的民進黨委員皆有參與,其中一次密會,另外兩次則是公開會議,因此,不能說服貿協議都沒有跟國會報告過,實際上跟業者也溝通了110次之多。
問6:3月23號發生了流血衝突,很多人認為行政院江院長與警政署王署長應該下台,您有何看法?另外,學生明天上凱道後,大概七點會回到立法院,如果一直沒有共識,有沒有考量用什麼硬性或軟性的方式讓他們回家?有沒有設下時間點?
總統:3月23號發生的群眾攻佔行政院事件,警察依法予以驅離,造成部分民眾與警察受傷,這個事件,警察執法應該是符合我國現行法律要求。我認為,江院長與王署長都沒必要為這件事情下台,因為他們都是依法執行職務,尤其行政院是憲法規定的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反而攻佔行政院的群眾及部分學生在攻佔時,即宣稱「要讓行政院明天不能上班」,有這麼強的企圖,而江院長是行政院長,他擔心的是行政中樞受到干擾,有這樣的憂慮,我認為他所採取的行動是符合「比例原則」,且合法的,因此他不須下台。
有關明天凱道集會遊行,我看到學生特別說明「希望大家和平理性」,且其中一名(學運)領袖說,將於晚間7時帶群眾回去(立法院),因此你(記者)剛憂慮的問題,學生們都提供答案了!
問7:有人質疑總統兩岸政策是「親中賣臺」,您認為您兩岸政策進程是否太快或太慢?有否需要檢討?此外,服貿協議的爭議會影響兩岸和平協議、兩岸設處及「馬習會」等政策嗎?
總統:兩岸在我上任時,沒有任何一個正式航班,現在一個禮拜有828班,平均每天118班,所謂班機的意思是來一趟去一趟,亦即兩架次,即使如此,還是班班客滿。至於,所謂「親中賣臺」的質疑,不是我當了總統才有此說法,以前就有人喜歡這樣給我貼標籤,很明顯地,我上任後不僅降低兩岸緊張,促進兩岸和平與繁榮,也對臺灣真的有利。因此,我常說,我的政策,尤其是兩岸政策,都是「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不但沒有「賣臺」,而且是「助臺」,讓我們的國際關係參與更多。我上任時,給我國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國家及地區只有54個,陳前總統上任時即是54個,他的任內沒有增加一個,在我任內卻增加到135個,「這不是一個賣臺總統會做的事情」。各位可以看的出來,我做的事情都是「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至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到底是太快?太慢?還是剛剛好。對此,陸委會每兩個月會進行一次民調,最近一次民調顯示,認為剛剛好的還是佔最大多數,約有45%;認為太快的約30幾%,不到40%;認為太慢的約20幾%,不到30%,大概是四比三比二,多年來多是此一比例。至於我到校園演講時,學生的反應則多認為太慢,希望有更多交流。不過以全民而言,是認為速度剛剛好。
有關服貿協議的困難會不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其他部門,我覺得應該不至於。因為服貿協議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雖然做了很多溝通,但還是不夠,因為對象都是業者,跟一般人比較沒有接觸,這方面我們會予以檢討。現在經濟部也大量與學校及其他單位接觸,因為服貿協議經過這一番周折後,越來越多人對此感興趣,「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危機就是轉機」。經濟部以前發資料給大家,大家都不太注意,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邀請經濟部官員前往說明,這是件好事,因為一個公共政策應該多做說明。可是有時候大家忙,沒時間進行瞭解,所以往往得到的資訊不夠多。剛剛我提及,就在立法院的場外,很多學生在聽老師解說服貿,他們也自己看書,不是只有看懶人包而已。我對這些學生很肯定,他們願意透過這個機會瞭解更多,瞭解更多就知道服貿不是「洪水猛獸」,對臺灣是有利的。
問8:您致詞時提及民國79年的野百合運動,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接見學生代表,也召開國是會議,最後解散萬年國會,李前總統昨天也建議總統先召開憲政會議或國是會議,再來討論服貿,請問總統的看法?
總統:野百合學運與現在的學運相隔20餘年,當時國民大會與立法院都還沒有全面改選,國家的民主制度並沒有上軌道。野百合學運之後,大法官做成261號解釋,認為3個所謂的國會—國民大會、立法院及監察院都必須改選。因此從第2年開始,首先是國民大會改選,然後立法院。以前辦的是增額選舉,在那之後就是全面改選。李登輝總統當時承諾學生辦國是會議,籌備人之一就是我,所以我非常瞭解在那個國家制度沒有上軌道的時代,你必須要透過朝野在制度外進行協商,達成決議,以改變制度。現在情況則不一樣了,民主制度燦然大備,立法院是我們的國會,他有完全的權力來主導各種各樣的議案,這次是因為立法院被佔據了,沒有辦法發揮功能。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趕快解決問題,讓國會回復其功能。否則一碰到問題,就要開體制外的會議,真正的體制反而無法運作。因此拿現在跟野百合時代相比,在時間與世代上已有極大落差。
問9:學生抗爭期間,許多外資觀望不前,政事也因此停頓,企業界很擔心會否造成經濟停頓,請問總統若抗爭結束,未來政府有無具體措施提振經濟?4月10日博鰲論壇可能有「蕭李會」,總統剛剛有提到兩岸航班問題,航空業更關心此次會否談及陸客中轉議題,這對航空界將是一大利多。
總統:學生抗爭到底對經濟有什麼影響,可能還需要多做一些瞭解,從3月23日以後,股市看來似乎沒有很明顯的影響。至於應該採取什麼經濟復甦措施,政府一直在做,這兩天政府即公布景氣對策信號,燈號也由「黃藍燈」變成「綠燈」,25分。包括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等亦在積極推動中,而「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條例也已送至立法院,但是立法院若一直處於癱瘓的狀態,對此會有影響,因此我們當然希望國會能盡快恢復正常。
有關陸客中轉,上次我方跟大陸談的時候,好像有一點機會,我不曉得何時會做出最後決定,但這是我們努力好幾年的政策,我們也希望大陸能盡快讓我們獲得此一條件。「這個不是讓利」,因為我們的人到大陸去轉機已經非常普遍,臺灣到廣州或其他地方飛歐洲,非常普遍。這對我們實際上來講不太公平,為什麼他的二線城市不能到臺灣來轉機,而是我們跑到大陸去轉機。這部分我們過去幾年都據理力爭,希望能夠盡快取得此一權利,這對臺灣打造航空城,或作為一個東亞的中心也好,都是非常重要。能早一點獲得當然是最好。
問10:反服貿抗議事件持續到現在已經12天,現在傳說福建省的參訪團原訂3月31日的參訪也取消來臺。往後來看,4月有江蘇團、5月有河南團,都已經在觀望。您是否擔心兩岸的交流會出現新問題?
總統:到目前為止,觀光界的反應是,還沒有太大的影響,例如遊覽車、觀光旅館都還是蠻「旺」的,但如果(抗爭)時間長的話,我就不敢斷言。當然,這個情況我們密切注意中,因為臺灣的觀光賣點主要是美景、美食與美德,臺灣人民很友善、好客,且拾金不昧,尤其拾金不昧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我們不希望因為抗爭事件而改變觀光客對臺灣的印象,但到目前為止,我的感覺是還沒有很大的影響,但時間拖久了就很難論斷。
問11:請問總統您今天記者會一延再延的原因?外界懷疑此為一項戰略,您是否得到北京的訊息呢?另,國民黨立委受到黨紀的約束下,服貿協議的條文內容應如何修正呢?此外,總統您願意給予行政院多少時程去評估是否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呢?
總統:今天的記者會時間更改,是因為我有好幾個行程進行調整,所以才會延後,並沒有任何的陰謀在內,也沒有受到來自北京的壓力。
關於國民黨的黨紀問題,外界誤會是,隨時由我決定處罰誰。事實上,立法院的黨團有一個黨團運作規則,黨紀就是對於黨團通過的政策,黨團成員都要支持,如果投票時沒有支持或是缺席,就會有罰款,至於黨紀的處分是由他們做決定,而且經過黨團大會通過,可指定誰該處罰就處罰。外界有誤會,包括在立法院的學生也有誤會,基本上,黨團是自主運作的,尤其是每一個懲處案都需經過黨團大會同意。
另,針對學生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意見,我並不清楚這是何種會議,欲討論何種議題,與服貿有何關連?所以我請行政院去瞭解,多方徵詢。此外,「國是會議」也是相同的情況,所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我也不清楚,上次召開「國是會議」是民國79年,因為當時國家體制不完整,才需要召開這樣的會議,而我們現在是否仍需要,應好好評估。否則的話,就會產生一些問題。為什麼呢?現有的體制要不要用呢?還有人主張召開經濟的「國是會議」,也有這種看法,立意良好,大家看到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想要找更多人參與討論,對於這些意見,我們都願意虛心接受與評估。
問12:林飛帆說學生佔領國會是為了替政府爭取自由貿易談判的籌碼,在這段過程中,您有否與北京溝通退回服貿協議呢?未來是否利用此一事件作為兩岸談判的籌碼呢?如果明天學生集結凱道後欲衝進總統府,您是否可以保證不會有流血事件發生呢?
總統:我想學生衝進總統府這個問題,完全是假設性的問題,我沒有辦法答覆。
學生說他們的抗爭會增加談判籌碼,我不太瞭解。服貿協議已經談定了,也已經簽署了。目前並不是在談判當中,怎麼會有籌碼的問題呢?如果將來有改變的話,很可能會使服貿協議胎死腹中,這對臺灣而言,是很不利的。我在別的場合曾提到,服貿協議中,臺灣對大陸開放64項,大陸對臺灣開放80項,基本上對臺灣而言比較有利,因為大陸所開放的項目,除了在WTO開放的數量外,尚增加很多條件比WTO還好的項目,我們稱之為「WTO plus」,而臺灣過去雖然同時與大陸加入WTO,但是我們開放的項目並不多,所以這次對大陸開放的項目,部分與WTO相同,部分是「WTO minus」,所以對臺灣有利。
去年6月21日臺灣與大陸簽署服貿協議後,香港馬上向大陸抱怨,為什麼給臺灣而不給香港?因此,8月香港與大陸修正所簽署的CEPA(經濟合作協議),把大陸給予臺灣的一些經濟優惠,大部分也給予香港,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對臺灣有利的話,香港是不會來爭取、來抱怨的。
臺灣的電子商務到大陸福建去,我們持股可超過55%,大陸對很多外商都沒有這樣開放,且在簽署服貿協議的過程,政府也是根據以往簽署這類協議的實務經驗去進行,不可能像後來開公聽會時逐條討論,一定是只談一個大原則,否則的話,一旦曝光,對方就不會與我們談判。我想這點很清楚。
您剛提及我們是否與北京談「退回協議」?我的答案是沒有。
問13:日前某作家曾公開呼籲總統夫人給您建言,夫人給予您何種意見呢?夫人對服貿的態度為何呢?您認為323警方的行動是否合法?
總統:我內人非常支持服貿協議,也給予我很多意見,希望我多與社會大眾溝通,我內人一直覺得政府可以做得更多一點。
323晚上,我們都非常擔心會發生失控的狀態,幸好後來在晚上10、11點左右,情況逐漸控制住,像這類事情發生是非常不幸的。一旦發生了,警方也不能不處理,畢竟行政院是全國最高的行政中樞,像是日本的總理官邸、韓國的青瓦台與美國的白宮,都不可能容許有人侵入,因此我覺得警方採取必要的驅離行動,是法律所允許的。但是如果這個案子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夠周延,檢察官也正在蒐證當中,我相信一定會做妥適的處理。
問14:您曾提及服貿協議務必在今年6月前通過,現在該協議在國內產生重大爭議,您仍堅持在6月前通過嗎?時間表有任何改變嗎?
總統:服貿協議在去年6月21日就簽署了,6月27日行政院通過後,即送到立法院,而立法院開始辦理公聽會,到了10月份又決定再辦16場公聽會,同時決定在今年3月10日前辦理完畢,並於3月12日開始列入審查議程。
通常一個法案不見得在一個會期內完成,但服貿協議已經過去年9月至12月這個會期,現在是第二個會期,而當初通過時,立法院正好在開臨時會,因此我們當然希望能早點通過,對臺灣比較有利。
我剛才說過,其他國家看了很眼紅,希望中共給他們同樣待遇,如果我們能早一點得到,也許就能提早進入這個市場,對臺灣是好事。
當然你可能會說很多人不瞭解。對!我們必須多做溝通,等說清楚後,大家就會逐漸瞭解。有些人不是很瞭解這個議題,產生一些莫名的恐懼,擔心會受影響,譬如某教授說,會有幾百萬大陸人士入侵臺灣,但我們完全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臺,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大陸人士來臺設據點,現已成立495個企業,帶來的幹部共264人,而雇用的臺灣人則為9,624人。也就是說,這264人中,每人即可在臺灣創造36個就業機會,不但沒有搶掉我們的就業機會,反而增加了,這些都必須多做說明,例如剛才的例子,我已講了大半年,並前往大甲鎮瀾宮等廟口說了很多次,但很多人當時可能不關心這個議題。
事實上,來臺投資當然會帶來就業機會,怎麼會搶我們的就業機會。
問15:一名抗議學生說:「多數民意都贊成退回服貿,重新審查。」為何您這麼堅持與固執,並綁架您的立委。您如何回應學生的訴求?
總統:有學生說為何不退回服貿,不給他們回應,其實,我有回應,假如他們有機會與我對話,我想要請教他們為何要退回服貿。
事實上,所謂的「退回」,在立法院程序上,正確說法應是「撤回」,透過行政院撤回。然而,行政院去年6月底之前即將服貿協議送到立法院,立法院不但接受了,還納入審查,並從3月12日開始就進行逐條討論、逐條審查,請問有何理由把它撤回,尤其是對臺灣這麼重要的協議。
我剛才提到,服貿協議不但對臺灣未來參加TPP及RCEP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是ECFA的一部分,而ECFA又是WTO之下的雙邊貿易合作協定,(如果撤回),馬上就影響國際間認為臺灣好像不可靠,簽了約後還自己撤回。我們要參加國際活動,就要按照國際的遊戲規則運作,如果認為不喜歡就把它撤回,屆時我們將越來越孤立。
我們國家在國際上處境是很艱難的,若有機會的話,應該盡量爭取機會,而不是採取一些損害這些機會的作法,那樣子會讓國家鎖國。
我說過,我願意在沒有任何條件及前提下,與學生在總統府內溝通,且可全程公開,我們可以逐項討論為何他們這麼不喜歡服貿協議,有哪些問題造成他們產生這些印象,我會跟他們解釋清楚。
實際上,若能解釋清楚的話,這是一件好事,因此我還是會向同學們提出邀請,只要他們願意,將立刻邀請他們到總統府,且全程公開,不會玩任何花樣。
我4年前與反對黨蔡主席做過辯論,去年9月15日也曾安排與反對黨蘇主席辯論,結果他臨時爽約,我們很願意與大家開誠布公討論,並將正確訊息傳布出去,但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是否可麻煩向與你(記者)提問的同學轉達,如果他們願意,我非常願意與他們溝通,並請他們告訴我為何他們這麼反對服貿。
問16:抗議學生最常說「9趴總統,為何要聽你的」,如果您的民調較高,是否有助通過服貿協議?
總統:我認為服貿協議對臺灣是否有利,跟我的民調沒有關係。如果對臺灣有利,我們就應該去做;如果對臺灣不利,我民調再高,也不應該做,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今天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臺灣的前途,如果有機會通過服貿協議,臺灣與大陸的服務業貿易量將增加37%。臺灣服務業占我國整體產值70%,但其出口非常少,遠低於韓國、香港及新加坡,因此若有機會去大陸發展,將可帶動我們的服務業。
臺灣以前有一個很小的洗衣公司「象王」,在臺灣沒有人知道,可是到大陸10年,現在已開了800多家店面,是大陸十大連鎖加盟店之一,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公司。
臺灣人競爭力非常強,例如:蔡燕萍「自然美」公司,我以前只在忠孝東路看到它的店面,好像是個人工作室,現在於大陸至少開了1,400家分店,而85度C在臺灣開了300多家店面,在大陸也開了400家分店。
臺灣人的活力無窮,政府要幫他們創業,讓他們走出去,走向全世界賺錢,而不應該限制他們。
大陸服務業占大陸整體產值約46%,陸方推動「十二五計畫」,將發展服務業當作重點,現在正是臺灣(服務業)前往大陸的很好機會。
兩岸都開放了餐飲業,臺灣開放大陸一共19家餐廳,只有十家過來,現在剩下八家,生意普通。臺灣去大陸兩千家,共五十個品牌,我們不利用很多好機會,硬是把服貿說成洪水猛獸,我覺得沒有必要。所以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為臺灣思考,真的應該讓服貿順利通過,至於有沒有國安問題,產業會不會受到打擊,我們都有計畫,來幫忙受打擊的產業。各位想想,ECFA在四年前不也是一樣?那時候我被罵得多慘,可是四年下來,ECFA對臺灣的貢獻很大,最近這幾年的歐債危機,要不是ECFA能讓我們其中所涵蓋的貨品享有優惠,我們產業還會繼續成長嗎?我們跟大陸的農產品貿易過去一向是逆差,去年我們出現了幾十年來的第一次順差,從三億美元逆差變成一千萬美元順差。為什麼?臺灣的水果、石斑魚還有花卉到大陸都賣得不錯。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讓臺灣人民到大陸賺錢,我身為總統,仍然要限制他嗎?
問17:這次的群眾運動選擇了衝撞體制,他們認為既有的體制已經失靈,所以總統除了喊話以外,有沒有方式可以重建人民對制度的信心?另外總統有沒有注意到無論您說得再多,還是有許多人說服貿政策是所謂的「親中賣臺」這樣的疑慮總統打算如何化解?
總統:我想衝撞體制,也許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一定要在體制失靈、失能的時候才有其正當性。就像在3月23號(發生的事情),行政院似乎還沒有到失能或失靈的程度。人家說服貿是「親中賣臺」,我還是問一個問題,它哪裡親中?賣了什麼臺?能不能告訴我?可以請您多說幾句嗎?知不知道?或者有人有告訴你嗎?這是一個口號嗎?賣臺?賣了什麼臺?
問18:所以總統您有上網看網友的回應嗎?有很多網友都這樣說。
總統:我經常上網看網友回應,我也看了很多懶人包,懶人包人人會寫,效果各自不同。有人說現在大學生薪水只有22K,服貿通過會變成11K,問題是我們根本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臺,怎麼會一直有人認為(大陸)勞工要來臺?我現在要請教大家,我們要怎麼去說服我們人民:這不會發生。他們不相信,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在民國98年即開放大陸到臺灣投資,已經開放五年,五年來很多產業都來了,卻沒有發生太大影響,甚至剛開始時,中藥行開放,大家想說:「完了完了,北京的同仁堂要來了,一來的話我們的中藥行都要死光了」,問題是我們根本沒有開放中藥零售店,我們開放的是中藥批發店,開放到現在也快要五年了,有多少家來呢?一共登記了四家,兩家資金到位,一家還在營業,而我們自己的中藥批發商是460家,根本就沒有受到影響,來臺開店的商家也不能零售。
其實在臺灣已經有四百多家大陸企業,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尤其是服務業,臺灣是一個服務業很發達,而且市場相當飽和的地方,舉例來說,美容美髮業,景美男子剪髮一百塊錢,大陸的美容店會來臺灣搶這一百塊錢的生意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吧。而我們的無論是小林、曼都或者是蔡燕萍「自然美」,到大陸都很發。我們的技術、品牌以及代表的時尚,對大陸來講,我們只會贏不會輸,你可以想像來一家大陸的美容院,他的號召做的是廣州的髮型,這會有吸引力嗎?
問19:第一,大陸為什麼要與臺灣簽訂服貿協議,如果臺灣得到更多好處,那為什麼大陸要與臺灣簽這個協議?第二,如果服貿不通過會影響臺灣的國際信用,請總統用證據、數據來說服大家,為什麼簽訂服貿協議會對臺灣加入國際組織是好事?而且為什麼會影響到臺灣的國際信用?
總統:第一,您剛剛說到若服貿協議是對臺灣比較有利,大陸為什麼要與我們簽訂,4年前在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時候,我們當時也擔心大陸會要求臺灣開放我們受不了的項目,包括17種例如成衣、內衣與小型家電等,但在談判的時候講求的是give and take,所以最後我們爭取到這17項。在往後幾年當中,它們原來是無法賣到大陸去的產品,現在是可以銷售到大陸的,包括成衣、小家電與汽車零件,而在談判的過程並非只看一兩種貨品,它是看全面的,像是服貿就如同我之前所提的,它對於到大陸的外商通常要求是合資、參股不得超過50%,但這次如電子商務,它開放的福建,讓我們參股55%,臺灣的電子商業業者對此相當興奮,因為他們有機會到大陸去開創自己的品牌,所以這種條件並非是有所謂的陰謀詭計,基本上是互惠的,因為大陸的服務業相對較弱,我們去的話可以幫助大陸發展,而這種是無法去統計的,就如同當初我們去大陸投資與設廠的大多為製造業,在我們看來是把工作機會帶到大陸創造那邊的工作機會,但是我們也賺了許多錢,臺灣因此獲得大陸臺商採購大量貨品,使我們對大陸每年都保持高額順差,我們一年與大陸順差高達700多億元,所以這問題是兩面的,我們賺了他的順差,但大陸賺到我們工作,可是之後算起總帳來,大陸占的便宜並不很多,經濟的活動不是一個算一個,所以有人說我們的廠商在大陸8、9萬家替大陸繳許多稅,對!是繳許多稅,但我們考慮將來與大陸洽簽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使稅賦更為公平。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跟大陸是長期的貿易順差,而且額度都很大,我們全球貿易順差有2、3百億元,可是我們與大陸有6、7百億元的順差,若沒有和大陸貿易的順差,我們的貿易總額會出現逆差,所以這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與大陸的距離近,而且雙方風俗語言也相同,自然而然會有如此的成長,所以從貿易來看是非常正常。不過,我提醒您一點,我們現在對大陸出口再加上香港是38%,占我們出口比例很高,可是西元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只有24%,等到民進黨執政8年後,24%成長至40%,足足增加16個百分點,我們上任之後,有人認為我們與大陸關係不錯,所以比例一定會增加,但是沒有,反而減少,減少至38%,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我們與別的國家貿易量增加了,我們與東協與歐盟增加並分散,這使我們更有利,所以我們的做法不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上,相反地,我們做得更平均,比過去政府做得還要更平均,這是第一個。
第二,您提到的國際信用,所謂的國際信用指的是國際規範與慣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FTA)或經濟合作協定之後,通常不會去更動它的條文,為什麼?因為簽訂過程涉及幾千項的國際產品,若動了其中一項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國際慣例,並非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要參加國際活動就要照國際規則來玩,倒不是說是大陸的關係,我剛剛提到,ECFA是世界貿易組織之下的雙邊貿易協議,服貿又為ECFA的一部分,所以基本上從國際來看,與其他國際規範沒有什麼不同;最後您提到,大陸是否會阻撓我們參加TPP,大陸本身還不是TPP的成員,但是TPP的12個成員,有6個國家與大陸簽訂FTA,2個國家正在協議當中,而TPP的12個國家當中,7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都是大陸,與臺灣的情況相同,所以TPP是有影響力的,所以今天我們簽了服貿,我相信其他國家會相信臺灣對於自由貿易是有決心的。
問20:您有無更具體的數據或資料可以證明?
總統:若您要我把資料量化,我們現在能說的,TPP的12國家占我們的貿易量34%左右、價值200億美元,所以一旦加入對臺灣與這些國家必定是一件好事,都會大量增加貿易,我們與紐西蘭簽訂《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之後,我們原本與他們之間一年1億1千萬的紐幣貿易額,結果去年增加73%,臺灣對紐西蘭出口增加120%,我自己看到數字都嚇一跳,這是紐西蘭貿易局給我們的數字,所以自由貿易區與自由貿易協定是能夠增加貿易的;但若您要問我說是否有其他證據或數據能夠證明,如同我剛剛提到,TPP成員中有7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是大陸,所以大陸對於TPP是有影響力,但大陸重心現在是放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我們也希望參加RCEP,因為RCEP的國家占我們貿易額57%,所以RCEP與TPP都不能輕忽,因此我們現在若做出與國際規範相違背的事情的話,我不認為其他國家對我們會有好印象。我們須表現出我們不但開放市場,我們還鬆綁法規,而且我們照國際的經貿規範來推動對外貿易,這樣國外當然比較願意與我們打交道,更何況很多國家都願意與我們做生意,可是一碰到要簽約就猶豫,為什麼?就因為外交關係,所以在此事後,我們更須表現出對國際規範的尊重,我相信這樣可以讓臺灣順利參與國際經濟整合。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評價
保護國家資安,世界都在做,台灣得趕緊跟上。
在這段質詢中有篇新聞說我被局長嗆,其實我可以回話,但當時的背景是前面的立委提到「美軍駐台會不會被中國打」,我覺得這議題十分有趣,才會接續詢問「中國好打還是美國好打」,我確信我們的國安局長不好打,因為局長肩負著保護我國國安的職責,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自己人好不好打,而是我們如何共同保護台灣。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發,國際上除了忙著防疫之外,竟然也要忙著防止中國大外宣假訊息的滲透,甚至中國開始聲稱這一波疫情災難來自於美國,出現美國肺炎 一說,如此規避責任的行為,引起國際不滿!
為了讓中國正視自己闖的禍,美國前司法部檢察官克萊曼18日發起集體訴訟,指控中國政府、解放軍與武漢病毒研究所違反生物武器的國際條約,將向中國求償20兆美元(約新台幣605兆元),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之下,台灣要和誰站在一起?答案很明顯吧!
近期FB發現中國網軍向台灣民眾散播有關武漢肺炎疫情的假消息,已在近日下架超過60個帳號,都是惡意針對台灣民眾散播虛假資訊,包括製造假公文和傳播有關政府的謠言,內容都與武漢肺炎有關,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製造社會恐慌,讓台灣政府背黑鍋。
國際與我們面臨同樣的假訊息威脅,美國正在快速深化與台灣的網路安全合作,幫助台灣加入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自動指標分享系統」(Automated Indictor Sharing),之後便能快速分享網路威脅指標,去年底美國也提出擬設立台灣的「國際網路安全卓越中心」,提供平台,讓在台灣及全印太區域的公私部門能夠在資安議題上密切合作,尤其是在網路安全、5G 和新興資安標準等領域。我希望國安局、國防部資通電指揮部能加速協調腳色的定位與分工,加快守護台灣資安的進程!
第一線醫護救護人員替我們擋下許多疫情擴散的危機,身為國防外交的立法委員,能夠做的就是守護我們的資安,讓社會民心安定,讓第一線人員的辛勞不會因為假訊息而有所委屈,這是我們能捍衛的,也希望大家能謹慎看待網路上每一則有疑慮的訊息,小心求證,共同守護台灣資安!3Q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評價
本日針對美國選後的台美關係評估進行質詢。
國際情勢波濤洶湧,特別是中國在美國大選時動作頻頻,日前中共在 10/23 高調紀念「抗美援朝」爆發 70 週年,習近平發表了措辭強硬的長篇講話,其內容矛頭指向美國意味強烈,並向美方釋放 3 大訊號:
1.可以打贏 中國警告若被侵犯有能力反擊美國:「中朝軍隊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中國不惜與美國打極限戰:「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在這樣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
3.中國不能惹 中國已經強大,惹不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從中國大肆宣傳「抗美援朝」,可以發現他們試圖強化對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升高與美國的敵對狀態,並重塑冷戰時期自由對抗共產的氛圍。之前我在質詢時也曾經說過,中共習慣「內壓外轉」:把內部社會矛盾跟治理壓力透過外部的戰爭、侵略、挑起區域衝突等手段進行「轉移」。
例如:日前南韓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獲頒美國范符立特獎時,隊長 RM 致詞時悼念韓戰的苦難靈魂,遭到中國網友指責 BTS 涉嫌「辱華」,並表示「國家面前無偶像」,中國網友認為中國才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因此引發小粉紅和韓團 BTS 粉絲在網路上全面開戰。戰狼式外交做過頭,已經造成中國在國際、外交場合上的負面形象,加上疫情影響,世界各國反中情緒升高,類似攻擊 BTS 這種釋放民族主義情緒的舉動將更損害中國的形象。
一直以來,中國都很強勢,台灣要加入各種國際組織,最大阻礙就是中國,這兩天土耳其總統致謝文,原本放上中華民國國旗,後來又刪除重上架的例子,再度證明中國的打壓。雖然我明白台灣長期的外交困境,但中國強勢的戰狼外交,從上述例子來看,我認為也是雙面刃。
對台灣而言,這其實也是我們是推進和反中/理念相近國家近一步交往的機會。面對國際關係變化,台灣應該謹慎地思考戰略位置,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近年美國和台灣密切且頻繁的交流,而且是全方位的,但對台灣而言很大的變因就是「下任美國總統是誰」,本次美國大選選情緊繃,民眾也很擔心影響未來台灣與美國的交往狀況。
今日我也特別請教外交部,就目前的評估,川普或是拜登當選總統,會不會影響台灣和美國合作的關係?舉例來說,從 2019 年 3 月正式成立的「台美印太民主治理諮商」會議、還有邁入第五年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會持續嗎?就此部分,外交部表示目前已公開在推動的計畫,應都會持續進行。
另外我也擔憂影響台灣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可能性,如目前企業拉離中國供應鏈的情況是否會有變化?之前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來台時介紹的「經濟繁榮網絡」(EPN)還會持續推動嗎?
面對大選,台灣並非單邊押寶,外交關係上,單邊押寶本來就不是成熟的做法,因為你是跟國家打交道,不是跟個人交朋友。雖就目前氛圍而言,兩大黨對中方向可能維持反中態勢,但力道和方向仍會有不同。這部分也請外交部持續積極了解與推動,保證不管美國局勢如何,外交部都做好相對應的對應策略,讓民眾安心,以保證台灣和美國的合作關係、以及台灣在世界的經貿地位。
其實除了「總統是誰」,對台灣而言同樣重要的還有「國會」的選舉結果,日前美國國會各種動作顯示出對台灣的支持,也陸續通過、推動友台法案。目前穩固美台關係的很多法案,是來自美國參眾議院不同黨派議員共同的推動成果,並非單一黨派,我們也很樂見這樣的狀況。
例如:
10/20:參議院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聯合民主黨籍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提出《台灣關係強化法案》,可說是近年友台法案集大成之作。
10/20:眾議院「中國工作小組」提出包裹式法案,其中包括支持美台交往限制鬆綁、定期軍售及台灣國際參與等 7 部挺台法案。
但有一些很挺台議員可能因為要退休、或者選情落後,下一屆未必會繼續在美國的國會,我也期望外交部能確實掌握。
2020-11-02,外交部 吳釗燮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安倍晉三提出的「印度 太平洋」概念,為何能牽動美國 的相關結果
那年秋天,日本副外相鈴木浩向他在川普政府的工作夥伴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現在大家稱它為FOIP)戰略,或許這是FOIP真正開始影響深遠的轉捩點。 ... <看更多>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印太區域:新情勢․新契機」研討會 - 中華經濟研究院 的相關結果
2017年美國提出「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政策,這個西起印度西岸至美國西岸,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印太區域,與中國大陸「一帶 ... ... <看更多>
印太區域誰提出 在 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 維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印太地區」作為地緣政治概念最早出現在1924年德國地政學家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的《太平洋地政學》(Deutsche Kulturpolitik im indopazifischen Raum)等書當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