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與人發生激烈爭吵,然後一直想責怪對方,那麼趕快採取行動:搖醒自己的同理心。方法如下:
1在家人、同事或是朋友之中,挑出經常讓你失望、生氣或是很受傷的人。
2回想他曾做過讓你煩心的事,這個行為至少要讓你覺得至少有八分以上的氣惱(以一到十分來評斷),在腦海裡想像當下的場景,觀察自己在經歷此事時有何感受。
3現在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想像我這個心理醫師幫你問他,你做何事最讓他生氣、失望或是覺得很受傷。替他回答,也許他會說:「你吹毛求疵、很愛批評別人、老是想博得別人的同情或是很會指使別人……」請誠實說出你給對方的負面感受。
4接下來,想像我問他:「這些行為會讓你很受傷和難過嗎?」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心情,你就會說出:「嗯,很受傷、很難過。」
5接著想像我問他,請說出一件你曾經讓他很受傷的事。請回想你做過什麼讓他覺得受傷的事,並以他的角度來描述經過。
6最後以一到十分來評量你目前還有多氣對方。
做完之後感覺如何呢?心裡剛開始的感受是生氣,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後,心裡的憤怒程度大多會跟著降低。當我在引導一群聽眾這樣做時,憤怒指數會從八、九分降到三、四分。這是因為你無法在與對方感同身受的同時又能恨他。
取自《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
*****************************
我曾經帶著朋友們,進行觀想他人痛苦的練習。這練習可以培育慈悲心,更是增進同理心的好方法。
在談理解、諒解、和解的時候,同理能幫助我們把理解與諒解這兩個階段,經歷得完整。當我們的生氣轉化之後,重新變成了一股新的能量,能幫助我們過生活。
所以傾聽講到深了,同理不能忘。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我們內在能更有能量,觀照更全面,更安穩篤定,能過一個平靜的生活。
一個善於同理的人,內在常感覺溫暖,也可能自然而然表現出一種幽默感。這幽默感來自於,我們不再那麼僵化地看待事物,感受到某些荒謬與趣味性,這帶著我們更有機會化解歧異。我們藉著同理,內在安穩靜定。
摘文中的舉例,很適合拿到不少關係中使用,拿來自我成長也很好。祝福您,在二元觀照中圓融,進一步感受到愛的存在!
*****************************
同理心如何起作用
【文/ 馬克.葛斯登】
同理心是感覺上的體驗,它會啟動神經系統的感覺區塊,包括之前提到的鏡像神經元也是一樣的原理。但是,生氣憤怒是屬於「運動動作」(motor action),大多是在認為受別人傷害時所產生的反應。因此在讓人跳脫生氣狀態,轉而進入同理心的過程,「同理心震撼教育」就會讓大腦從動作大腦 (motor brain) 切換至感覺大腦 (sensory brain)。
也可以換種方式說:憤怒與同理心就像是物質與反物質,無法同時並存,換一個進來,另一個就必須離開,因此當你幫指責者替換上同理心,他的憤怒也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處於防衛、氣到內出血的這一方原本感到很挫敗,因為他很像個人肉沙包,一路挨打,因為不管他怎麼表現:我很抱歉、我很困惑、我很害怕、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無知的怪罪者不知是聾了還是瞎了,就是毫無所動,被攻擊的這方通常就會選擇沉默下來,隱忍心中熊熊的怒火。
然而,如果怪罪者突然意外地醒悟原來對方很難過、生氣、害怕或是孤單,他當下就會立即投入對方的陣營;被攻擊者在對方終於懂得他的感受後,防衛心也會瓦解,將對方視為盟友。因此,心中那道防禦的高牆以及隱忍的怒火、沮喪自然就會消散,不再對怪罪者感到恐懼或是厭惡,感激之情會取而代之,憤怒也會轉換成原諒,更棒的是他會願意配合,一起找出解決之道。
***
同理心震撼教育的應用時機
當你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人,殘酷地相互攻擊,無法理性溝通,或是某一方只是一味在傷害對方而不願意傾聽時,同理心震撼教育是一個很棒的調停方法;一發覺場面快要失控時就可以使用,提供一個案例給各位參考:
軟體部門經理:公司已經宣布這套軟體下週發表,但是我剛得知發生了問題。
賽門:沒錯,是出了問題。麗金給的時間不夠,她設定的期限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沒有人做得到。
麗金:(暴怒)如果賽門照我說的去做就一定可以來得及,他浪費了三天時間加了根本沒人會在意的花俏設計。就是這些無用的功能害我們無法準時讓產品上市,這個錯不要怪在我頭上。
經理:了解,在我們討論軟體發表的事情之前,先來談談其他的事,你們兩位在各自的工作上都表現得很優秀,事實上,是我共事過的人裡頭能力數一數二的。我知道要你們合作很不容易,但請先各自回答我同一個問題,看看是否能改善你們共事的情況?
賽門與麗金:(都很不認輸地應了聲)好。
經理:那就從麗金開始,你覺得與你共事時哪一點最令賽門頭大,如果我問賽門的話?
麗金:(沒料到會是這種問題)嗯……我想他會說我不尊重他的專業,我只在意完成的時間,都不會想讓產品做到最好。
經理:那你的要求會讓他怎麼想?
麗金:他會很生氣,因為……好吧,我知道他很想讓這套軟體成為市面上最強的產品,但這是做不到的。我真的可以理解,但這不是公司的做事方法。
經理:謝謝你的回答,我很感謝。賽門,同樣的問題,你覺得與你共事哪一點最讓麗金頭大,如果我問她的話?
賽門:(敵意已經因為麗金了解他的感受而瓦解) 嗯……我會說我明知上級要求如期完成,但我還是一意孤行,把時間耗在公司沒要求要有的功能上,不能準時上市會害她受上頭指責。這個我懂,我真的懂,只是如果讓不完美的產品就這樣上市,我實在無法接受,當然我也知道這對麗金來說很為難。
經理:那你一意孤行會讓她作何感想?
賽門:大概會害怕因此丟了工作,或是氣我搞砸她的案子。
經理:謝謝你們誠實地回答。現在我們三個一定都得想想,該如何先在期限內達成目標,但是之後你們是否願意一起討論,怎麼做可以讓賽門設計出完美產品,麗金也能給上頭交待?我有信心你們一定可以找出很棒的解決方法。
使用同理心震撼教育時,要避免把自己的意見摻入談話之中,這樣行不通,即使是正面的看法也不行(像是「我同意你說的,賽門真的很有才華」),你的目標是要讓兩個人能夠倒映彼此,你擋在中間的話,他們就無法做到這點,因此你要做的是引導這個過程,而不是跳進去插一腳。
再來,你要知道自己跳下來不是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像是孩子過了宵禁時間才回來、同事沒有按時完成工作等),你要做的是引導別人切換至他們能彼此自行解決問題的狀態,他們才有辦法應付下一回發生的問題,以及日後所發生的問題。
正確地使用這個技巧,將來需要解決的狀況就會變得愈來愈少,因為試過這個方法之後,人們比較不會一心要毀掉對方,而會希望事情圓滿解決,讓雙方都開心。這是因為他們「體驗過」當對方的心情,至少有那麼一刻,並且知道那樣的滋味。
***
類推的效用
你也可以使用同理心震撼教育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譬如說有個同事老把事情做一半,常要勞煩你收拾爛攤子,你可以這樣問他:「如果客人在承諾的時間沒匯款項過來,你收不到錢但又不能得罪客人,又得擔心他不付錢,會不會覺得很悶?」
當這個人回答了「會悶啊」之後,你可以繼續問他:「那你會不會很生氣,甚至很害怕再跟這個客人做生意?」
同事回答了「會」之後,你可以更溫和地說:「知道被人丟著不管的感受後,你還會對其他人這麼做嗎?」
你應該會得到「嗯,當然不會」的回答,這時你就可以說:「這就對了,在我必須仰賴你完成一些工作,卻不知道你會不會如期完成時,就是這種感覺。我很喜歡你,所以不想給你難堪,但是每每想到也許又得要幫你收尾,就覺得很煩、很擔心。」
對方很可能會默默地把這段對話記在心裡,同理心震撼教育可以讓對方以後更用心配合。
***
自己也來上一堂「同理心震撼教育」
你也是無知的怪罪者嗎?其實每個人三不五時都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與人發生激烈爭吵,然後一直想責怪對方,那麼趕快採取行動:搖醒自己的同理心。方法如下:
1在家人、同事或是朋友之中,挑出經常讓你失望、生氣或是很受傷的人。
2回想他曾做過讓你煩心的事,這個行為至少要讓你覺得至少有八分以上的氣惱(以一到十分來評斷),在腦海裡想像當下的場景,觀察自己在經歷此事時有何感受。
3現在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想像我這個心理醫師幫你問他,你做何事最讓他生氣、失望或是覺得很受傷。替他回答,也許他會說:「你吹毛求疵、很愛批評別人、老是想博得別人的同情或是很會指使別人……」請誠實說出你給對方的負面感受。
4接下來,想像我問他:「這些行為會讓你很受傷和難過嗎?」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心情,你就會說出:「嗯,很受傷、很難過。」
5接著想像我問他,請說出一件你曾經讓他很受傷的事。請回想你做過什麼讓他覺得受傷的事,並以他的角度來描述經過。
6最後以一到十分來評量你目前還有多氣對方。
做完之後感覺如何呢?心裡剛開始的感受是生氣,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後,心裡的憤怒程度大多會跟著降低。當我在引導一群聽眾這樣做時,憤怒指數會從八、九分降到三、四分。這是因為你無法在與對方感同身受的同時又能恨他。
下次你又氣到想揍飛他時,請深吸一口氣,找個安靜的地方,先做一次這個練習,你極可能就會放下很多怨恨與負面情緒。
***
智慧帶著走
沒有人能夠在好奇想了解一個人的同時又想攻擊他。
***
行動藍圖
想要同理心自然而然發生的話,可以每天練習一次同理心震撼教育。譬如你討厭的同事正在和奧客講電話,你可以自問:「如果我是他,和奧客講電話會不會很生氣、失望或是難過?」或是主管今天比平常白目,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我要承擔像他這麼多責任和擔憂那麼多事,我的心情會如何?」你愈常這樣練習,周遭的人就愈不容易帶給你壓力或是痛苦,你也會愈來愈能影響他們。
.
以上文字取自
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贏得認同、化敵為友,想打動誰就打動誰。[暢銷慶祝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526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博克多恢復套原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與人發生激烈爭吵,然後一直想責怪對方,那麼趕快採取行動:搖醒自己的同理心。方法如下:
1在家人、同事或是朋友之中,挑出經常讓你失望、生氣或是很受傷的人。
2回想他曾做過讓你煩心的事,這個行為至少要讓你覺得至少有八分以上的氣惱(以一到十分來評斷),在腦海裡想像當下的場景,觀察自己在經歷此事時有何感受。
3現在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想像我這個心理醫師幫你問他,你做何事最讓他生氣、失望或是覺得很受傷。替他回答,也許他會說:「你吹毛求疵、很愛批評別人、老是想博得別人的同情或是很會指使別人……」請誠實說出你給對方的負面感受。
4接下來,想像我問他:「這些行為會讓你很受傷和難過嗎?」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心情,你就會說出:「嗯,很受傷、很難過。」
5接著想像我問他,請說出一件你曾經讓他很受傷的事。請回想你做過什麼讓他覺得受傷的事,並以他的角度來描述經過。
6最後以一到十分來評量你目前還有多氣對方。
做完之後感覺如何呢?心裡剛開始的感受是生氣,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後,心裡的憤怒程度大多會跟著降低。當我在引導一群聽眾這樣做時,憤怒指數會從八、九分降到三、四分。這是因為你無法在與對方感同身受的同時又能恨他。
取自《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
*****************************
我曾經帶著朋友們,進行觀想他人痛苦的練習。這練習可以培育慈悲心,更是增進同理心的好方法。
在談理解、諒解、和解的時候,同理能幫助我們把理解與諒解這兩個階段,經歷得完整。當我們的生氣轉化之後,重新變成了一股新的能量,能幫助我們過生活。
所以傾聽講到深了,同理不能忘。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我們內在能更有能量,觀照更全面,更安穩篤定,能過一個平靜的生活。
一個善於同理的人,內在常感覺溫暖,也可能自然而然表現出一種幽默感。這幽默感來自於,我們不再那麼僵化地看待事物,感受到某些荒謬與趣味性,這帶著我們更有機會化解歧異。我們藉著同理,內在安穩靜定。
摘文中的舉例,很適合拿到不少關係中使用,拿來自我成長也很好。祝福您,在二元觀照中圓融,進一步感受到愛的存在!
*****************************
同理心如何起作用
【文/ 馬克.葛斯登】
同理心是感覺上的體驗,它會啟動神經系統的感覺區塊,包括之前提到的鏡像神經元也是一樣的原理。但是,生氣憤怒是屬於「運動動作」(motor action),大多是在認為受別人傷害時所產生的反應。因此在讓人跳脫生氣狀態,轉而進入同理心的過程,「同理心震撼教育」就會讓大腦從動作大腦 (motor brain) 切換至感覺大腦 (sensory brain)。
也可以換種方式說:憤怒與同理心就像是物質與反物質,無法同時並存,換一個進來,另一個就必須離開,因此當你幫指責者替換上同理心,他的憤怒也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處於防衛、氣到內出血的這一方原本感到很挫敗,因為他很像個人肉沙包,一路挨打,因為不管他怎麼表現:我很抱歉、我很困惑、我很害怕、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無知的怪罪者不知是聾了還是瞎了,就是毫無所動,被攻擊的這方通常就會選擇沉默下來,隱忍心中熊熊的怒火。
然而,如果怪罪者突然意外地醒悟原來對方很難過、生氣、害怕或是孤單,他當下就會立即投入對方的陣營;被攻擊者在對方終於懂得他的感受後,防衛心也會瓦解,將對方視為盟友。因此,心中那道防禦的高牆以及隱忍的怒火、沮喪自然就會消散,不再對怪罪者感到恐懼或是厭惡,感激之情會取而代之,憤怒也會轉換成原諒,更棒的是他會願意配合,一起找出解決之道。
***
同理心震撼教育的應用時機
當你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人,殘酷地相互攻擊,無法理性溝通,或是某一方只是一味在傷害對方而不願意傾聽時,同理心震撼教育是一個很棒的調停方法;一發覺場面快要失控時就可以使用,提供一個案例給各位參考:
軟體部門經理:公司已經宣布這套軟體下週發表,但是我剛得知發生了問題。
賽門:沒錯,是出了問題。麗金給的時間不夠,她設定的期限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沒有人做得到。
麗金:(暴怒)如果賽門照我說的去做就一定可以來得及,他浪費了三天時間加了根本沒人會在意的花俏設計。就是這些無用的功能害我們無法準時讓產品上市,這個錯不要怪在我頭上。
經理:了解,在我們討論軟體發表的事情之前,先來談談其他的事,你們兩位在各自的工作上都表現得很優秀,事實上,是我共事過的人裡頭能力數一數二的。我知道要你們合作很不容易,但請先各自回答我同一個問題,看看是否能改善你們共事的情況?
賽門與麗金:(都很不認輸地應了聲)好。
經理:那就從麗金開始,你覺得與你共事時哪一點最令賽門頭大,如果我問賽門的話?
麗金:(沒料到會是這種問題)嗯……我想他會說我不尊重他的專業,我只在意完成的時間,都不會想讓產品做到最好。
經理:那你的要求會讓他怎麼想?
麗金:他會很生氣,因為……好吧,我知道他很想讓這套軟體成為市面上最強的產品,但這是做不到的。我真的可以理解,但這不是公司的做事方法。
經理:謝謝你的回答,我很感謝。賽門,同樣的問題,你覺得與你共事哪一點最讓麗金頭大,如果我問她的話?
賽門:(敵意已經因為麗金了解他的感受而瓦解) 嗯……我會說我明知上級要求如期完成,但我還是一意孤行,把時間耗在公司沒要求要有的功能上,不能準時上市會害她受上頭指責。這個我懂,我真的懂,只是如果讓不完美的產品就這樣上市,我實在無法接受,當然我也知道這對麗金來說很為難。
經理:那你一意孤行會讓她作何感想?
賽門:大概會害怕因此丟了工作,或是氣我搞砸她的案子。
經理:謝謝你們誠實地回答。現在我們三個一定都得想想,該如何先在期限內達成目標,但是之後你們是否願意一起討論,怎麼做可以讓賽門設計出完美產品,麗金也能給上頭交待?我有信心你們一定可以找出很棒的解決方法。
使用同理心震撼教育時,要避免把自己的意見摻入談話之中,這樣行不通,即使是正面的看法也不行(像是「我同意你說的,賽門真的很有才華」),你的目標是要讓兩個人能夠倒映彼此,你擋在中間的話,他們就無法做到這點,因此你要做的是引導這個過程,而不是跳進去插一腳。
再來,你要知道自己跳下來不是為了解決眼前問題(像是孩子過了宵禁時間才回來、同事沒有按時完成工作等),你要做的是引導別人切換至他們能彼此自行解決問題的狀態,他們才有辦法應付下一回發生的問題,以及日後所發生的問題。
正確地使用這個技巧,將來需要解決的狀況就會變得愈來愈少,因為試過這個方法之後,人們比較不會一心要毀掉對方,而會希望事情圓滿解決,讓雙方都開心。這是因為他們「體驗過」當對方的心情,至少有那麼一刻,並且知道那樣的滋味。
***
類推的效用
你也可以使用同理心震撼教育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譬如說有個同事老把事情做一半,常要勞煩你收拾爛攤子,你可以這樣問他:「如果客人在承諾的時間沒匯款項過來,你收不到錢但又不能得罪客人,又得擔心他不付錢,會不會覺得很悶?」
當這個人回答了「會悶啊」之後,你可以繼續問他:「那你會不會很生氣,甚至很害怕再跟這個客人做生意?」
同事回答了「會」之後,你可以更溫和地說:「知道被人丟著不管的感受後,你還會對其他人這麼做嗎?」
你應該會得到「嗯,當然不會」的回答,這時你就可以說:「這就對了,在我必須仰賴你完成一些工作,卻不知道你會不會如期完成時,就是這種感覺。我很喜歡你,所以不想給你難堪,但是每每想到也許又得要幫你收尾,就覺得很煩、很擔心。」
對方很可能會默默地把這段對話記在心裡,同理心震撼教育可以讓對方以後更用心配合。
***
自己也來上一堂「同理心震撼教育」
你也是無知的怪罪者嗎?其實每個人三不五時都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與人發生激烈爭吵,然後一直想責怪對方,那麼趕快採取行動:搖醒自己的同理心。方法如下:
1在家人、同事或是朋友之中,挑出經常讓你失望、生氣或是很受傷的人。
2回想他曾做過讓你煩心的事,這個行為至少要讓你覺得至少有八分以上的氣惱(以一到十分來評斷),在腦海裡想像當下的場景,觀察自己在經歷此事時有何感受。
3現在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想像我這個心理醫師幫你問他,你做何事最讓他生氣、失望或是覺得很受傷。替他回答,也許他會說:「你吹毛求疵、很愛批評別人、老是想博得別人的同情或是很會指使別人……」請誠實說出你給對方的負面感受。
4接下來,想像我問他:「這些行為會讓你很受傷和難過嗎?」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心情,你就會說出:「嗯,很受傷、很難過。」
5接著想像我問他,請說出一件你曾經讓他很受傷的事。請回想你做過什麼讓他覺得受傷的事,並以他的角度來描述經過。
6最後以一到十分來評量你目前還有多氣對方。
做完之後感覺如何呢?心裡剛開始的感受是生氣,但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後,心裡的憤怒程度大多會跟著降低。當我在引導一群聽眾這樣做時,憤怒指數會從八、九分降到三、四分。這是因為你無法在與對方感同身受的同時又能恨他。
下次你又氣到想揍飛他時,請深吸一口氣,找個安靜的地方,先做一次這個練習,你極可能就會放下很多怨恨與負面情緒。
***
智慧帶著走
沒有人能夠在好奇想了解一個人的同時又想攻擊他。
***
行動藍圖
想要同理心自然而然發生的話,可以每天練習一次同理心震撼教育。譬如你討厭的同事正在和奧客講電話,你可以自問:「如果我是他,和奧客講電話會不會很生氣、失望或是難過?」或是主管今天比平常白目,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我要承擔像他這麼多責任和擔憂那麼多事,我的心情會如何?」你愈常這樣練習,周遭的人就愈不容易帶給你壓力或是痛苦,你也會愈來愈能影響他們。
.
以上文字取自
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贏得認同、化敵為友,想打動誰就打動誰。[暢銷慶祝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526
.
花蓮公益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4928098212372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博克多恢復套原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採行這套超速學習法的好理由不少:
首先,深度學習能帶給你一種人生使命感。培養技能對你別具意義,對某事十分在行的感覺也很棒。超速學習是一條證明你有能力改善並充分利用人生的道路,能帶給你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其次,深度學習是你得到超大回報的方式。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永遠不會用高強度去學習你感興趣的領域。即使只有幾個月,這麼做都將幫助你出類拔萃。而只要你出類拔萃,就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談到比較高的薪水或較多自由的時間、與更有趣的人建立關係網絡,此外還能提高你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水平。超速學習能幫助你培養可運用在其他地方的影響力。
最後,深度學習是可能的。知名企業家與投資人保羅‧葛藍(Paul Graham)曾說:「在許多領域,一年的專注工作加上經常的關注就已足夠。」同樣地,我想大多數人也會對自己不到一年(或幾個月)的專注學習所能成就的事感到驚訝。高強度的自主學習過程,可培養出你從未想過能學會的技能。超速學習可以幫助你發揮潛能,而這或許是實行它的最佳理由。
~詹姆斯‧克利爾,暢銷書《原子習慣》作者
取自《超速學習》
*********************************
各位朋友,晚安:
學習是快樂的事,我很贊同這段話—因為我常在跟不同朋友的互動中,去理解朋友們的處境,去看到朋友們面對各自困難的強韌生命力,很多我可以學習的部分。
尤其我很專注在聽對方說話的時候,我感覺內在升起一股平靜的能量。當我跟對方順暢地互動,愉悅感幾乎要滿出來的感覺。
各位看到摘文,便可能猜到我的用意。雖然機率不高,或許幾千萬人當中才會有一個這樣的人,但一位忙碌於生活的媽媽,也可以有超凡的展現—我希望能鼓舞每天為生活忙碌而感到迷茫的朋友。
專注投入,是一種極其享受的過程。即使是做家事,一樣能進入這種狀態。有時候,肢體在活動,心卻靜止了,彷彿遺世獨立,超然物外。
目前還有一些考生,還沒完成人生大事。這本書很值得參考,有勵志的部分,但也有實際的方法,也許可以在最後這段時間幫點忙。
祝願您,因學習而愉悅,知道人的潛能超乎想像!
*********************************
專心致志—把刀磨利
【文/ 史考特‧楊】
現在我比較不會分心了。
—右眼失明後的瑞士知名數學家李昂哈德.歐拉
要是有個最不可能成為科學偉人的人選,那一定是瑪莉.薩默維爾(Mary Somerville)。她出生在十八世紀一個貧窮的蘇格蘭家庭,那時受高等教育對一名女性來說是不合體統的。她母親並未禁止她閱讀,但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贊同。一名姨母就對她母親批評道:「我不懂妳怎麼會讓瑪莉浪費時間去看書,她縫的衣服還沒一個男人縫的多。」當她真的有機會短暫去上學,她母親卻後悔付了那些學費。薩默維爾解釋道:「我只要學會把字寫好與記帳,她就很滿意了。那就是人們期望一個女人知道的一切。」身為一個女性,肩負著家務責任和比任何自學都重要的社會期待,讓她面對莫大阻礙。「男人永遠可以用公事當藉口來支配他的時間,女人卻完全不被允許這麼做。」她哀嘆道。她的第一任丈夫就強烈反對女性學習。
但儘管阻礙重重,薩默維爾仍完成莫大的成就。她贏得數學方面的獎項、學會流利說好幾種外語,也懂得如何畫畫與彈奏鋼琴。在一八三五年,她與德國天文學家卡羅琳.赫歇爾(Caroline Herschel)成為皇家天文學會首度推選的女性會員。最後讓她功成名就的,是她把拉普拉斯《天體力學》的前兩卷翻譯出來並加以延伸。那是一部探討重力與高等數學的五卷巨作,被譽為繼牛頓寫下《數學原理》之後,最偉大的知識成就。拉普拉斯評論,薩默維爾是世界上唯一了解他著作的女性。
對薩默維爾的處境與成就之間的巨大差異,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天才」。毫無疑問,她確實擁有不可思議的敏銳頭腦。她女兒曾表示,她母親在教導她的時候會變得很不耐煩。「我清楚記得,她修長白皙的手很不耐煩地指著書或書寫石板說:『妳難道看不出來嗎?那一點都不難,很清楚啊。』」可是,讀完她的人生自述,可了解這位表面上的天才深受許多不安全感的困擾。她聲稱自己「記性很差」,敘述自己兒時在學習新事物上的掙扎,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年紀太大而無法學會外語」。我們無法得知那是客氣謙虛,還是自覺不夠好的真實感受,但至少知道她並非天生就有無可動搖的信心與超高天賦。
再探究得更深一點,浮現的是薩默維爾的另一幅影像。沒錯,她有一顆非常敏銳的頭腦,但她擁有的更棒特質,是一股非比尋常的專注力。青少年時,當大人要她去睡覺,不准她點蠟燭看書,她就在腦子裡讀遍歐幾里德的數學著作。她還在為孩子哺乳時,一個朋友鼓勵她研讀植物學,於是她每天早上投入「一小時去研讀那門科學」。
即使在完成她最偉大的成就,即翻譯與延伸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期間,她都得做完所有撫養小孩、煮飯與清潔的家務。「我永遠都該待在家中,」她解釋,「我的好友與相識的朋友不遠千里、舟車勞頓地專程來看我,不接待他們就太不客氣也太吝嗇了。然而,有時當我正在思考某個困難的問題時,有個人跑進來說:『我來陪妳幾小時。』我會覺得很煩。不過,我透過建立習慣,已學會放下一個主題後,可以立刻再回到那個主題,就像在一本我讀的書上做個記號。」
在成就偉大知識的領域當中,快速且深刻的專注力可說無所不在。愛因斯坦在構思廣義相對論的期間,專注程度之高讓他的胃出了問題。數學家保羅.艾狄胥服用大量安非他命來增加專注力,一個朋友打賭他不可能戒掉,就算是短時間不吃也沒辦法,他卻設法辦到了;但後來他抱怨,戒除安非他命的唯一結果是,在他無法專注的缺席期間,數學研究進度整整倒退了一個月。
看到這些極端專注的歷史人物的故事,人的腦海中通常會浮現一幅孤獨天才心無旁騖工作、不問世事的影像。無論這有多麼引人注目,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薩默維爾擁有的那種專注。她身處的環境裡,不斷有人打擾、社會支持極少,還有盡不完的責任與義務,一個人如何有辦法擁有持久的專注力,不僅能學習驚人且廣泛的主題,還能到達如此深入的程度?就連法國數學家西莫恩.泊松都曾盛讚:「法國能看懂(她的)書的男人不超過二十個。」
薩默維爾是怎麼做到如此善於專注的?從她在不盡理想的條件下完成困難心智工作的策略中,我們能蒐集到什麼訊息?
人們在專注度上會遇到的困難,主要以三種情況出現:無法開始、無法維持,以及無法做到真正的專注。超速學習者會堅持不懈地想出辦法來解決這三個問題,也形成了良好專注力與深度學習能力的基礎。
.
以上文字取自
超速學習:我這樣做,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四種語言,完成MIT四年課程
博客來 https://bit.ly/02900180-B
誠 品 https://bit.ly/02900180-E
金石堂 https://bit.ly/02900180-K
momo https://pse.is/02900180m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