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北流-臺北市ICT南鑽人才匯流計畫第一哩路正式起跑
今(13)早上代表市長主持由市府教育局主政舉辦「南向國家優秀人才與臺灣企業相見歡活動」,這代表臺北市政府「南洋北流-臺北市ICT南鑽人才匯流計畫」第一哩路正式起跑。
席間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羅清榮談判代表、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劉素妙專門委員、本府教育局曾燦金局長、印度臺北協會史達仁會長、賈旭明副會長、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馮淑娟拿督以及共同支持參與本計畫的6所頂尖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張淑英國際長、國立清華大學林聖芬副校長、國立交通大學陳俊勳副校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莊賀喬國際長、臺北市立大學江淑君國際長與6家企業和碩聯合、仁寶電腦、台達電子、大同公司、英業達、神通資訊等高階主管代表,以及各校目前第一批已招收20位印度籍及馬來西亞籍的國際學生共同出席參加。
「南洋北流-臺北市ICT南鑽人才匯流計畫」是為發展本市優質高等教育產業及培育ICT專業人才,並配合國家新南向政策,希招募印度及馬來西亞優秀學生來臺就學及就業,擴大臺灣軟實力。本計畫邀集臺北市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等6校ICT及機構設計相關科系共同參與,學生來臺就讀期間,提供學雜費補助、生活津貼、至我國優質企業進行實習之機會,以及學生畢業後留臺於相關產業服務2年以上之工作機會,就業媒合亦由臺北市政府提供平臺,目前已有和碩、仁寶、台達電、HTC、華碩、英業達、精英、廣達、緯創、研華、大同及神通等12家企業參與,並由企業提供學生就業及實習媒合機會。106學年度第2學期各校初步已招收共20名馬來西亞及印度籍學生。
我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邀請首批來臺學習就讀的印度、馬來西亞同學,與臺灣重要ICT產業代表及6所大學代表齊聚一堂,這20位學生分別來自印度和馬來西亞的ICT術領域的頂尖人才將為台灣協助產業發展之潛力軍及國際親善大使。
去年市長率領市府團隊到新南向國家參訪,期間拜訪了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所培養的ICT人才遍及世界各地,因此讓我們有了吸引印度人才來臺的想法。另外馬來西亞擁有優越跨國經商條件,根據統計資料,約有1200家台商已在馬國投資,臺灣高等教育的僑外生也以馬來西亞學生人數為多,因此,配合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南洋北流計畫,吸引印度及馬來西亞的鑽石級人才來臺就學,畢業之後留在臺灣工作,發揮所長,提供臺灣產業南向布局優質人才,加強人才培育與產業鏈結。
北市府提供就讀學生學費及住宿費補助方案,除吸引南鑽人才來臺就讀,我們相信學生們畢業之後,所學及實習工作經驗,將有助於臺灣ICT產業向前推進,並成為雙方頂尖企業重要人力及母國國際交流的橋梁。來臺就學生活、企業實習工作幾年後,深信將對臺灣更熟悉,這些優秀僑外生因兼具當地語言及台灣經驗,將成為宣傳行銷台灣,以及與印度、馬來西亞甚至國際接軌的重要大使。
臺北市2018 智慧城市展暨首長高峰會剛於3月30日順利落幕,在會中也提出「全球智慧城市聯盟(Global Organization of Smart Cities,Go Smart)倡議,而台北要發展智慧城市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吸引外國人才」,未來要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台灣,也要呼籲產業界共襄盛舉這個計畫,同時爭取更多國際合作,相信南洋北流計畫可促成台灣軟體、硬體廠商以及大學端的合作,共同推動台灣ICT產業再成長。
今天見面歡僅是「南洋北流-臺北市ICT南鑽人才匯流計畫」的起始點,臺北市政府將持續推動此計畫,我也期許勉勵這些國際學生們來台讀書就業期間都能有所收穫,並期待未來將有更多優秀學生來就讀,並希望國內有更多的企業共襄盛舉加入此計畫,相信透過「南洋北流-臺北市ICT南鑽人才匯流計畫」的施行成果,讓臺灣產業佈局南洋,落實並執行國家新南向政策,也相信透過人才交流,更能提升臺北國際化程度,讓臺北茁壯,狀大臺灣。
今日活動也特別邀請和碩公司說明企業合作與展望,並由交大電資國際學程碩士班的印度籍學生麥沙堤、清華大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洪欣君分享來臺就讀動機及未來就業期許;此外,馬來西亞在臺代表馮淑娟拿督,以及印度台北協會史達仁會長亦給予勉勵,大家都高度樂觀期待促進雙方高教交流及學子國際競合力,並強化產業南向布局優質人才,加強人才培育與產業鏈結。
臺北市政府後續將於107年5-6月份辦理企業與學生交流活動,南鑽學生將於暑期至企業實習;107年9月(107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有新一波印度及馬來西亞學生來臺,預計招收200名學生參與本案;預計自109年6月起就有畢業生,開始投入臺灣ICT相關產業服務至少2年。
南洋理工大學碩士 在 黎明柔 Facebook 八卦
這不只是一本料理書,它有的是食物的歷史,追本溯源。
這不只是一本料理書,它有的是對料理的感情、記憶與故事。
這不只是一本料理書,它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互動。
這不只是一份料理書,它有的是對品味的追求、對生活態度的縱容。
「走進這個那個各有特性特色的廚房,就像再多開一道門加開幾扇窗,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位那位朋友的生活態度以至做人原則。廚房和餐桌也成了一個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其實我們每個家庭最基本細緻的關愛,溝通對話以致爭執糾纏,不也就是圍繞日常生活中的飲飲食食發生的嗎?」
作者歐陽應霽善於談設計、談創作、談居家、談飲食,這一次,他走遍世界,足跡橫跨兩岸三地、東南亞、日本、歐洲,放下滔滔美食理論,拿起鍋鏟走入朋友的家中,探究飯人們心中專屬的那幾道私房,一起動手做菜。
於本書,我們隨著歐陽應霽探訪港人節慶祭祀時必端出的盆菜,西安城的百年小吃羊肉泡饃,高雄媽媽親傳的手工鵝油蔥酥,南洋華人家家戶戶的記憶美味娘惹菜,和風菜式的精髓京料理,還有鹿特丹、峇里等地市集找尋到的好味道。
25位友人,15個城市,140道經典料理,這群天生飯人用新鮮的食材、在地調味料,揮舞鍋鏟,魔術般地烹飪出屬於他們一道又一道的飯人美味,還有只屬於城市的獨特文化。
本書特色
● 15個城市的在地料理
● 15次深入文化的美食尋覓
● 25場最精緻的飯人饗宴
● 140道經典食譜
要完成如歐陽應霽這樣一本美食書著實不容易。我們看得愉快,在歐陽一篇又一篇的美食中吃遍各地,粵式料理、北京燒烤、台灣傳統口味、南洋娘惹風味、和風菜式,以及橫跨比利時、柏林、鹿特丹的歐洲佳餚,宛如隨著歐陽老饕了全世界。而想到歐陽是如何完成這樣一本書,又感於歐陽對於美食的執著,他總是每到一個地方便勤於拜訪當地料理達人,跟著學習變化出每一道包含著城市歷史文化的在地美味。
想像著他在一個城市與朋友約好時間,筆記著當地的滋味,深入市集尋找最傳統味道的食材,而後夥同扛著沉重器材的攝影助手,在不同朋友家中廚房記錄下大家一同做菜的步驟。光想像著歐陽於各城市間穿梭的身影,還有為了記錄美食而付出的汗水,便可以感受這樣一個人是如何打從心裡深愛著食物。何況於他的書中,我們見證的不只是食物的滋味、材料、步驟,還包含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每個人的回憶與情感,還有人與人互動的喜樂。
看得愉快的我們,一邊深感著天生飯人的歐陽是如此幸福,一邊又滿懷感激地謝謝他讓我們輕輕鬆鬆於床上吃遍四方。
作者簡介
歐陽應霽
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簽定位的創作人。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
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獲取榮譽學士及哲學碩士以來,長期對現代家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並對飲食文化吃吃喝喝深入體驗,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報章雜誌。
出版有生活寫作系列《香港味道》,《半飽》,《慢慢快活》,《放義大利》,《回家真好》及《設計私生活》。
文字寫作以外同時熱衷漫畫創作,出版有《我的天》,《愛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畫系列及專集。
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志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
個人網頁:www.auyeungishere.com 電郵:craig@auyeungishere.com
南洋理工大學碩士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八卦
明周專欄:聽雨樹的女人和男人
寫這篇文章之時,正是十二月初,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駐校期已經進入尾聲了。創作課完成了,所有的演講和活動完成了,寫作計劃也完成了。幾個月以來,見過許多文學上的新交和故知,獲贈著作甚豐,現在可以慢慢一一拜讀了。
八月初甫到步不久,就收到孫愛玲女士的見面邀請。孫女士是本地土生小說家,八十年代到香港大學念碩士和博士,留港工作十多年,之後才回到新加坡。我們在南大社會科學大樓下面的咖啡店見面,她一開口就和我講廣東話,感覺非常親切。八十年代末我在港大念本科,中文系和比較文學系同在本部大樓,很可能在什麼場合碰見過。作為上一屆南大駐校作家,她和我分享了她的經驗,也給了我一些提點。又贈我一冊短篇小說集《人也.女也》(他.她),看名字略有古風,但其實富有現代女性意識。
之後在一個稱為「文學之夜」的馬拉松式活動上,我和孫愛玲同場演講。活動在「藝術之家」舉行,場地是從前的國會議事廳,前排座位上以金屬牌標記主要官員的名字。我被安排坐在前總理李光耀的座位上,旁邊的中國詩人歐陽江河還給我拍了照片留念。「藝術之家」地處前殖民地和立國後的統治核心地帶,側面是由前法院改建而成的國家美術館,前面則是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會堂。
在講座上,主持人許維賢教授笑稱孫愛玲是「貴族後人」。我不知道孫愛玲的家族背景,但讀了她的小說,在人物和故事取材中,大概可以猜想一二。好些小說提到十九世紀廣州十三行的營商背景,到了祖父一代舉家移居南洋。在少女的成長回憶中,有着大家族生活的種種豐盛往事,頗有點縮小版《紅樓夢》的感覺。(孫愛玲的博士論文是研究《紅樓夢》的。)不過,這些小說並非旨在懷舊,而是書寫變遷。在社會層面上,是舊商人模式到現代資本主義的過渡;在個人層面上,則是由大家閨秀到時代女性的轉型。作者所屬的一代女性人物,無不必須通過學業和事業,去開拓獨立的生存空間。雖然小說大都牽涉男女情愛,但女主角們往往都不以情愛(更別說婚姻)為歸宿。
作為新女性的孫愛玲雖然拋開傳統「大家閨秀」的枷鎖,但卻保存了一份與生俱來的「貴族品味」,那就是對傳統工藝的迷戀。源自雲南的南洋蠟染、中國地方菜、戲曲、茶藝、陶瓷、珠寶、玉石、國畫等等,都一一進入她的小說裏。它們一方面呈現出南洋華人的尋根意識,但也包含某種轉化和融合的意味。相對於馬華文學經常呈現的原始熱帶雨林的野性,新加坡作家孫愛玲傾向於都市化的精緻。與同代人英培安相比,雖然有「貴族」和「草根」的出發點的差異,但兩者其實有許多共通點,特別是關於性別角色和男女關係方面。
在駐校作家展覽開幕的演講中,我談到了樹的意象。之後林得楠先生上前,興奮地自我介紹說,他是一個喜歡寫樹的詩人,並送我一本詩集《如果還有螢火蟲》。在晚宴上林先生一直談新加坡的樹和南大的樹。他對樹的熱愛和知識令人動容。他特別談到了雨樹。雨樹是熱帶品種,除了枝幹巨大、樹冠寬廣,樹身上還寄生着多種蕨類和攀援植物。我每天早上在南大校園散步,一路上的雨樹也蔚為奇觀。(大江健三郎有小說名為《聽雨樹的女人》,不知是否相同品種。)詩集中有雨樹詩兩首,其中一首以標點符號比喻雨,下在樹上,化成了雨樹,也即是雨樹的詩篇。林先生的詩詞句簡樸,結構對稱,隨心而出,富有童趣。他特別喜歡以影像和音樂配詩,成為一種交響演出,我在「文學之夜」中有幸見識過。
最近又和陳志銳見了面。四年前我應周星衢基金會的邀請來新加坡演講,當時擔任主持的便是他。陳志銳是新加坡文壇的中生代,多才多藝,除了寫詩和散文,還擅長書法和水墨畫。他任教的國立教育學院就和南大比鄰,他開車過來接我,原本是去吃一間自家種菜的餐廳。車子沿南大北上,我第一次見到新加坡還有四周全無人迹的郊野。很可惜那間餐廳沒有開門,我們在附近找到一個無人的度假村,裏面竟然有一間素菜舖子在做生意。飯後志銳又帶我去南大附近的陶光陶藝社,看了全新加坡僅餘的一條「龍窰」(隧道狀的陶窰)。據說此「龍窰」現在一年只生火兩三次,燒出來的陶器有獨特的色彩。
陳志銳贈我詩集一冊,名為《獅城地標詩學》,裏面分為「歷史」、「文化宗教」、「民生」和「旅遊」四類地標,共詩百多首,寫盡了新加坡的地景風貌,絕對是旅遊指南之外的極佳導覽。我發現裏面也有一首寫雨樹的,叫〈無所不在的雨樹們〉,結尾說:「島國無國樹/若有,莫非就是/為行道為騎樓為花園城市/遮雨擋風的/雨樹」。我終於明白新加坡人對雨樹的情感。陳志銳的詩溫文清朗,重語氣,不重文飾,時而環迴複疊,時而輕盈跳脫;抒情永不過火,諷喻往往內斂,就像〈舊國會大廈,新藝術之家〉:「最古老的/法庭 土地署 郵局/高等法院 國會/都曾在這裡老去/連殖民主義/也曾經在這裡被旁聽/被同步翻譯/後後來/最新的視覺藝術 電影音/樂 舞蹈話劇/才終於進駐/入座議會廳的座位/鑲嵌官員姓名的座椅/是藝術之家最明顯的隱喻/演出後/餐廳的咖啡突然苦澀/即使加了/一滴藝術的煉奶/兩顆政治的砂糖」
南洋理工大學碩士 在 #留學#新加坡 - 留學板 | Dcard 的八卦
南洋理工大學 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 12. 我是今年剛申請上NTU碩士準備要開課了~ 我GPA也才3.6 也不是所謂四大畢業但我有一些課外比賽與其他參與我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