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OMO將引發中國經濟新風暴 |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欄
“未來世界即將迎來‘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時代,而中國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將有望在全球範圍內首先實現OMO。”
昨天,我在經濟學人雜誌上發表專欄文章,討論樂OMO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以下內容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11月22日,創新工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The World in 2018 特輯發表專欄文章,結合出行、零售、教育等領域,描述了OMO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在過去三年,移動支付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培育了摩拜、滴滴、美團等公司。之後,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的感測器、電腦視覺感知逐步穿透實體世界,將把汽車、商店、商場、診所和學校等現實世界的場景和行為即時數據化,自此,數據世界和實體世界將完全整合。
當然,在從中獲益、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中保護個人隱私和安全。
以下是文章譯文,由創新工場翻譯,已獲版權方授權。
兩年前,早上當我從北京的辦公室裏往下看,看到的是車水馬龍,擁堵非常嚴重。而今天我再往下看的時候,卻是來去匆匆的橘黃色自行車,這就是現在的上班族騎的“智能”自行車。如今,“智能”自行車正在悄悄改變中國繁華城區早晚高峰時的景象。
“智能”自行車的代表品牌——摩拜單車,是創新工場所投資的一家企業,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實現了每天2500萬的騎行量。這些都在顯示,在即將到來的2018年,我們將迎來一場有力的變革:線上與線下的界限被消除。
這些單車並不是北京早期黑白照片中那些生銹破舊的自行車,而是裝上了太陽能全球定位系統、加速器、藍牙和熱探測器的智能體。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就能啟動車上的近場通訊和麥克風。註冊騎行也很簡單,用手機支付押金後,摩拜單車上的智能鎖就會自動打開。
在騎行過程中,各種感測器會把用戶的移動座標和其他數據傳輸到雲計算伺服器。每天,中國大城市的數百萬摩拜單車會產生20T的數據,並回饋到雲伺服器上,從而將人、自行車、道路和目的地連接起來,構成了全球最大的“物聯網”網路。摩拜單車伺服器採用人工智慧來分析交通狀況並平衡供需關係,從而實現效率最大化。
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即將到來的未來世界“OMO”(線上與線下融合)。四個因素將助力OMO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應用、流暢的支付系統、質優價廉的感測器、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國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並且未來將有望首先實現OMO。
中國現在有7.31億智能手機用戶,這些智能手機上都配置有全球定位系統和感測器。在這7.31億用戶當中,70%的人在購物時,會使用移動支付取代信用卡或者現金付款。流暢的電子付款幾乎是即時到賬,通常不收取手續費,而且不限制最低購買量。此外,不像銀行卡只能用於個人對企業轉賬,移動支付可以實現個人對個人轉賬。
在過去的三年裏,這種購物方式在中國的經濟領域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除摩拜單車外,便捷的移動支付系統還為滴滴、美團和許多其他新興企業鋪平了道路。其中滴滴相當於中國的優步,美團每天有1000萬的外賣訂單量。現在這些都在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在未來,我們日常使用的工具中將更普遍地安裝感測器,從而產生更多的數據。這些感測器可以捕捉個人地理位置、動向等資訊,並將這些資訊傳輸到伺服器。這些資訊與線上數據相結合,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的分析,將為眾多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場變革。
F5未來商店也是創新工場投資的一家企業。這是一家自動化商店,總部位於廣州。目前,“自動化商店”正在呈現另一片OMO發展藍圖。F5未來商店出售普通便利店中的各種熱賣單品,包括熱餐。
跟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的模式類似,F5未來商店從備餐到結賬都通過機器實現了全程自動化,但F5搶先一步,首先實現了規模化和盈利。未來,這些商店都會裝上感測器,識別客戶的身份、動向、行為甚至是意圖,就像用戶流覽電子商務網站資訊一樣,實現無縫跟蹤。
最後一個例子是教育行業。語言學習在中國十分盛行,未來的語言學習將會把外籍老師、本地助教、自動化軟體和自動化硬體連接起來:由外籍老師負責遠程授課,本地助教負責活躍氣氛,自動化軟體負責糾正發音,自動化硬體負責作業和測試評分。通過對VIPKID、盒子魚以及七天教育的投資,我們已經幫助他們在中國的學校和培訓中心實現了這種模式。
一旦在汽車、商店、商場、診所和學校裏安裝更多的感測器,那些能獲取數據的企業就能夠知道並追蹤消費者的行為,甚至獲取的數據比通過跟蹤線上資訊獲取的還要多。
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知道一個人選了和買了哪些東西,或者又把哪些商品放回了貨架;並能夠獲知用戶是否感冒發燒或者是否在樓梯間摔倒;以及他們要去哪里,並推斷他們可能會做什麼(例如午餐會議、就診、回家等)。
下一步,服務方將會實現線下與線上數據融合,提供精准的客戶推薦,提升店內服務,並實現供應鏈自動化和即時庫存管理。
未來OMO和人工智慧將推動消除線上與線下數據的區分,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在這個全新的融合世界中保護個人隱私和安全。
經濟學人雜誌文章地址:
http://www.theworldin.com/…/145…/edition2018meet-omo-sapiens
(本文英文版刊於The Economist出版的The World in 2018。《財經》雜誌將在2018年2月獨家出版The World in 2018中文版《世界2018》。)
午餐會議 英文 在 奧地利山邊小屋裡的Zero Waste樂活 Facebook 八卦
今天與新的創業夥伴,親愛的醫師娘伊莎貝拉開早午餐會議,暢談細商一上午。
當初依著緣分、直覺和衝動,選擇了對方在瑜伽導師之路攜手並進,今天深談後,才發現好多共通點。
在發現她記不得自己的三個孩子幾歲,也不清楚孩子上哪個班級還有老師叫什麼名字後,我簡直要跳起來擁抱她了。
居然也有跟我一樣,連自家門牌號碼都會記錯的人啊。
「我只記得攸關性命的大事!」我們異口同聲地說,接著一起笑了個東倒西歪。
我們交換了對這份工作的理念,理解彼此對瑜伽生活的看法,制定了瑜伽工作室的發展路線,還有開課的原則。
接下來還有一些執行細節要持續商討。整個復活節假期,因為都離家度假,我們將遠距聯繫和備課,讓大小事一一到位。
假期結束後,診所開張,音樂院也開課,我們還是想方設法地在繁雜的時間表裡擠出共同的空檔來預演一切流程。
我們都各自有正職與跨領域的工作,除了全職照管先生的人氣診所外,有翻譯研究所碩士學位的她,定期在醫師公會教授醫療英文專業課程,還有發表與語文學習研究相關的文章,也擠出寶貴的時間很積極地參與各式語言研討會,力求精進。
除此之外,她也認真照顧家庭,期許在三個孩子需要她時,永遠都在孩子身邊。
我們都以母親的身分,想方設法突破重重侷限,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也因此一拍即合。
我負責瑜伽工作室的大方向發想規劃統整,而她接手執行聯繫與文書等細項。就連團練主題也很剛好地各有所長,她偏好強調肌力耐力的動態瑜伽,而我喜歡沈浸在拉筋體位和靜思冥想的靜態瑜伽。
她是點了火就向前衝但是事先要考慮很久的獅子座,而我是異想天開想幹麼就不顧一切熱情投入但是無暇管理細節及瞻前顧後的天蠍座。簡直是天作之合。
她與先生成功創業多年,經營口碑極好的、以草藥/中醫/自然療法為主體的人氣家醫診所,而我,這幾年跨足醫療保健領域,我們有著一樣的健康概念,聊起中醫、藥草與芳療時,簡直欲罷不能。
在商討中,我們又激發另一個合作的點子,也許我會試著與診所業務合作,達到醫療及保健二方互相支援的互助模式。
我目前正在研讀中醫與穴道治療,計畫成為「中醫芳療師」,加上歐洲藥草師的資格,也與診所相輔相成,也許可發展成「駐院中醫芳療師/藥草師」之類的工作領域。這方面需要更精確的籌劃,畢竟醫療院所的規章非常嚴格,但我們看到好多令人欣喜的互惠發展可能性。
能夠與醫療體系結合,發展出公信力,讓芳療得到應有的尊重肯定,是許多專業芳療師的願望。讓大眾真正知道,「芳療師」是結合諮詢與身心醫療知識的專業,而不只是許多人印象中的「賣精油」或「精油按摩」的狹隘面向。
帶著傻氣的使命感,期許自已可以在醫療保健領域,向著身心靈平衡照護的「完全醫學」方向前進。
不管是芳療、藥草、瑜伽、冥想、花精、順勢療法或是音樂,都是引領我們拿回自身力量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