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精選導覽活動】
九月份是各個學校的開學日,台北城市散步自然也不落人後,在這個月份為大家準備好「開學」的課程,讓久未與老師/大師學習的你,回到「街頭學校」,聽聽老師與學校們的故事。
09/03(日) 19:00-21:00《神鬼西門町之神妖故事集》黃永銓 https://goo.gl/L7BFxr
鬼月特別企劃好評再加場!讓西門町紅樓商場自治會的黃會長,告訴你西門町的神鬼怪談!
09/10(日) 14:00-17:00《台灣大學 X 戰後建築》徐明松 https://goo.gl/NamhuY
考不上台大也能認識台大,二戰後台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楊卓成、張肇康等人在此留下精良的傑作。這回由徐明松老師帶你散步台大,一次搞懂台大校園建築!
09/17(日) 10:00-12:00《台北城的信息中心:書院町》凌宗魁 https://goo.gl/ota8MG
台北城內也有書院!?這個被稱作書院町的地方,起源於清朝時期所蓋的「登瀛書院」,在日本時代陸續建起遞信部 、土木局、臺灣銀行、軍司令部等精美建築。它們的故事,就讓凌宗魁老師來告訴你。
09/24(日) 09:00-11:00《大龍峒:磚頭落下砸到的都是讀書人》何良正https://goo.gl/YK1hjW
看不到孔劉沒關係,不如跟我們去看孔子!九月二十八日是教師節,是位在大龍峒的臺北孔廟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每年都由年輕學子以最隆重的八佾舞來祭拜孔子。在教師節前,和何良正老師一起來認識臺北孔廟,以及過去的「明星學區」大龍峒的故事吧!
導覽詳細內容: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sp
直接上網報名:https://goo.gl/JN5adp
================================================
【其他精選導覽活動】
08/20(日) 10:00-12:00《城內台北大空襲》凌宗魁
08/25(五) 19:00-21:00《講座:何必去基隆,台北也有鬼門開》張靖委
08/26(六) 19:00-21:00《神鬼西門町之神妖故事集》黃永銓
08/27(日) 13:00-16:00《建築與公共建設:宜蘭田中央的人文建築哲學》白宗弘
09/03(日) 19:00-21:00《神鬼西門町之神妖故事集》黃永銓
09/10(日) 14:00-17:00《台灣大學 X 戰後建築》徐明松
09/17(日) 10:00-12:00《台北城的信息中心:書院町》凌宗魁
09/24(日) 09:00-11:00《大龍峒:磚頭落下砸到的都是讀書人》何良正
導覽詳細內容: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sp
直接上網報名:https://goo.gl/JN5adp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甘坑」,原為瑤族聚居地,清初時梅州客家人因看上此地的自然環境而定居開墾。於2012年由北大研究院進行四期規劃設計,打造成集客家飲食、文化、總面積達230餘公頃的觀光休憩區。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勘古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三百五十多...
北大讀書地方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八卦
文字,如酒,宜「品」。慢慢、細細,品讀。
讀完,帶著書來聊聊?
台北:08/16
屏東:08/22
台東:09/06
高雄:09/20
鄉親簽名趴踢、支持街坊書店:08/21,潮州獨家
———————————-
《大武山下》小說後記
......屏東在台灣的最南端。小鎮潮州孕育了這本書。
一個閩、客、原住民混居的五萬人小鎮,還是那種辦紅白事或選舉動員時要用塑膠布把街道圍起來的鄉下,滿載著人的單純與溫潤......
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唯一真實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對號入座。只是下回走進任何一個鄉間小鎮,你知道,馬路上走著的、市場裡蹲著的、田裡頭跪著的,斗笠和包頭布蒙著的,皮膚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迴和動盪。
......臉書上的十幾萬讀者,更是神奇。生活在四面八方各自的國度城鄉,奔馳在情境相異各自的生命軌道,卻因為文字的牽引而心靈時時有約,蜂因蜜而翹首。書成,跟他們默默的、樸素的文學陪伴有關。——龍應台
********
看一棵樹 2020/06/30 中國時報
龍應台
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非常喧譁。語言成為辯論的工具,而且辯論的舞台,不熄燈,不謝幕,不關機。
在這無止盡的喧譁中,我坐在水一樣的溶溶月光裡,納悶:語言,怎麼只有一種用途呢?生命明明不是只有辯論。
月亮升到了山頂,夜露重了,草葉尖一顆露水滿盛月光的檸檬色,在微風裡搖搖欲墜。
貓頭鷹的叫聲,穿透桃花心木的層層樹葉,傳到夜空裡。小獼猴蜷曲在母猴的懷裡,母猴窩在相思樹凹下的樹杈中。
山豬用凸出的白牙撬開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野兔驚慌一躍而起。
村莊外面的墳場,一片喜悅的蛙鳴;地下的白骨,曾經是肉身,情慾飽滿、愛念纏綿,肉身化為白骨灰燼,跟大武山的泉水淙淙同一個節奏。
小鎮住在廟旁的農人在半醒半夢時,看見自己死去的母親走進來,摘下包著花布的斗笠,在床角默默坐下。
每一片樹葉,都有正面和背面,正面光滑美麗,可是實質的葉脈都在背面。語言,怎麼不用在生命安靜而深邃的背面呢?
辯論一千次樹是什麼、樹應該是什麼,不如走進山中一次,看一棵樹。
人,直立起來走路,離開了大海,離開了森林,離開了獸群,也離開了星空。不再認識大海森林,不再理解蟲魚鳥獸,不再凝視星空以後,其實也離開了最初的自己。身體越走越遠,靈魂掉落在叢林裡。對細微如游絲的空、飄渺似銀河的光、沉浮於黎明邊界的空谷之音,不再有能力感應。
如果我停止辯論了,那是因為,我發現,一片枯葉的顏色所給我的感動,超過那許多偉大的、喧譁的、激動的舞台。
小說,不必辯論。
將近三年的大武山下生活,原來僅只是為了失智的母親,陪伴她走「最後一哩路」,卻意外讓我回到大海和森林,重新和蟲魚鳥獸連結,在星空下辨識回家的路。北大武、南大武兩座山峰巨大如天,卻有著極為溫潤的稜線,陽光把溫潤的線條映在土地上,農人就在那片被磅礴大山柔軟覆蓋的土地上,深深彎著腰。
●
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唯一真實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對號入座。只是下回走進任何一個鄉間小鎮,你知道,馬路上走著的、市場裡蹲著的、田裡頭跪著的,斗笠和包頭布蒙著的,皮膚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迴和動盪。
插圖也不是插圖,而是我寫作時邊查資料邊做的塗鴉筆記。譬如寫到食蟹獴──天哪,食蟹獴到底長什麼樣子?得仔細看,看了還不夠,得自己畫一遍,確切知道他的兩撇白鬍子長在臉上哪個部位,才算認識了。含羞草,人人都覺得太普通了,不值一顧,我卻要看個明白,才知道,四枝葉柄必須長在一起,仔細端詳,算算每一枝葉柄上的葉子是互生還是對生,總共有幾瓣葉片,含羞草的花,是哪一個濃度的粉紅?在想像一條狼狗身上有斑馬的黑白紋時,就隨手畫,手隨著想像走,畫出來了,我就認識了他。本來畫一條老狼狗,後來想想,小鬼小時候,家裡的張大頭應該還是個小貝比,所以改畫一隻貝比狼狗,斑馬紋。
檳榔樹──到處都是,每天看見,但是,我真的看見了嗎?總以為他的樹幹就是挺直的一根柱子,仔細看了,才發現,檳榔樹幹的粗細、色澤、紋路,葉苞從樹幹抽出來的地方,有無數的細節。塗鴉,補足了文字的不足。我的筆記本,因此充滿了做功課的線索斑斑:撿起的枯葉、貓咪的腳印、翻倒的咖啡、偶落的花瓣,還有無數亂七八糟的塗鴉。
手繪地圖,是因為在書寫時,左轉有天后宮、右轉有茄苳樹、東邊是毛豆田、西邊是香蕉園;員外住南邊、小鬼住北邊、製冰廠在前面、文具店在後面……轉來轉去自己都昏了頭。畫了地圖,小鎮就清晰而立體了。
至於小鎮地圖是真是假?讀者不妨帶著小說去旅行,按圖索驥走一趟文學行腳。
小說裡那麼多植物、動物? 動物植物原來是人類的叢林姐妹,我們把姐妹毒了、殺了、滅了、吃了,剩下少數的,我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屑於知道。我承認,是的,我是帶著匍匐在地的謙卑和感恩在書寫他們的;他們,不是它們。
●
屏東在台灣的最南端。小鎮潮州孕育了這本書。
一個閩、客、原住民混居的五萬人小鎮,還是那種辦紅白事或選舉動員時要用塑膠布把街道圍起來的鄉下,滿載著人的單純與溫潤。
哥哥應達讓我無條件霸佔了他的家,感冒臥床時雅芬帶藥來探視。離鄉背井來自菲律賓的Emily每天早晨九點把美君帶到我書桌旁,留在我視線所及範圍內,我低頭工作,她餵美君喝牛奶。我的思緒進入了大武山的迷幻世界,但是一抬頭,看見媽媽坐在眼前,就覺得安心。
郵差從騎樓裡來電話,「你的包裹。」傾盆暴雨中,電話裡的聲音,聽起來混沌。我下樓,帶一罐凍頂烏龍,希望這全身濕透的人回家能喝杯熱茶。
劉日和夫婦帶了工具來,胼手胝足幫我建築了一個雞園。鐵絲網做成可以開關的籬笆門,好像五十年代家家清貧、戶戶養雞的時光,我開始每天有新鮮雞蛋可以當早點。
肇崇非常慷慨地贈我以時間,帶我到深山裡沒有路的地方看滿林紫斑蝶,看溪水最清澈的山的倒影。
在潮州常常接到包裹。米,是親自種稻的人碾的;鳳梨,是親自扎下「栽阿」 的人採的;蜜棗,是每天巡果園的人摘的,每次果園空了以後,他都「悵然若有所失」;芒果,是老是擔心炭疽病侵襲的那個人種的;蓮霧,是不斷在尋找新品種的人親手剪下來的;文心蘭,是一株一株花細細看的人精心培養的……
走過潮州的街道,一路要打招呼。走過花店,花店的老闆跟你說,女兒進了山地門的舞蹈團。走過屋簷下的蛋餅攤子,要停下腳聊一會兒天;邊揉麵,他邊告訴你,當年是怎麼跟一個東北老兵學了做餅,沒想到現在成為謀生的絕技。
買了六份蛋餅,帶去給按摩店的員工吃。要他們搶空檔趁熱吃,他們就在放了熱水、為客人浴足之前,到廚房裡把蛋餅給吃了。然後說,「是哪一家的,怎麼這麼好吃。」
按摩店那細細白白的女老闆,拿出一片編織,說,「你看,圍巾已經幫你打了一半,只剩下一點點毛線了。」
轉個彎經過飯湯店,愛讀書的老闆娘追出來說,「怎麼這麼久沒見到你,有新鮮竹筍,煮給你吃好不好?」
人在山林,城市裡的情義網絡仍舊讓我依靠。一稿粗成,交老友楊澤審閱。他永遠有辦法在不徹底擊潰你的前提下把致命的缺點誠實說出來,而他提醒的每一件事,都像一條細線必須找到的針眼。
稿成,開「第一讀者校對趴踢」,幾個資深文青、一疊厚厚稿紙、數杯淡淡甜酒,一頁一頁節次傳閱,這個閉門閱讀趴踢,一開就是好多個接力小時。啟蓓、文儀、齊湘、應平、逸群、信惠、筑鈞、如芳、狄沅、存柔、于瑤……
塗鴉的信手拈來,往往畫得不倫不類,性格如春風的貞懿就會溫柔救援,三兩下指點,原來東歪西倒的隨筆,看起來竟然也有點像插圖了。
臉書上的十幾萬讀者,更是神奇。生活在四面八方各自的國度城鄉,奔馳在情境相異各自的生命軌道,卻因為文字的牽引而心靈時時有約,蜂因蜜而翹首。書成,跟他們默默的、樸素的文學陪伴有關。
鄉間旅次,雲煙歲月,接受這麼多的人間「寵愛」,無法不覺慚愧。唯一能夠回報的,也只有我親手耕種的文字。
06/15/2020於屏東潮州
#大武山下龍應台
#大武山下
香港版:https://www.facebook.com/314769825735/posts/10157245787720736/?d=n
北大讀書地方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八卦
《大武山下》小說後記
......屏東在台灣的最南端。小鎮潮州孕育了這本書。
一個閩、客、原住民混居的五萬人小鎮,還是那種辦紅白事或選舉動員時要用塑膠布把街道圍起來的鄉下,滿載著人的單純與溫潤......
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唯一真實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對號入座。只是下回走進任何一個鄉間小鎮,你知道,馬路上走著的、市場裡蹲著的、田裡頭跪著的,斗笠和包頭布蒙著的,皮膚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迴和動盪。
......臉書上的十幾萬讀者,更是神奇。生活在四面八方各自的國度城鄉,奔馳在情境相異各自的生命軌道,卻因為文字的牽引而心靈時時有約,蜂因蜜而翹首。書成,跟他們默默的、樸素的文學陪伴有關。——龍應台
********
看一棵樹 2020/06/30 中國時報
龍應台
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非常喧譁。語言成為辯論的工具,而且辯論的舞台,不熄燈,不謝幕,不關機。
在這無止盡的喧譁中,我坐在水一樣的溶溶月光裡,納悶:語言,怎麼只有一種用途呢?生命明明不是只有辯論。
月亮升到了山頂,夜露重了,草葉尖一顆露水滿盛月光的檸檬色,在微風裡搖搖欲墜。
貓頭鷹的叫聲,穿透桃花心木的層層樹葉,傳到夜空裡。小獼猴蜷曲在母猴的懷裡,母猴窩在相思樹凹下的樹杈中。
山豬用凸出的白牙撬開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野兔驚慌一躍而起。
村莊外面的墳場,一片喜悅的蛙鳴;地下的白骨,曾經是肉身,情慾飽滿、愛念纏綿,肉身化為白骨灰燼,跟大武山的泉水淙淙同一個節奏。
小鎮住在廟旁的農人在半醒半夢時,看見自己死去的母親走進來,摘下包著花布的斗笠,在床角默默坐下。
每一片樹葉,都有正面和背面,正面光滑美麗,可是實質的葉脈都在背面。語言,怎麼不用在生命安靜而深邃的背面呢?
辯論一千次樹是什麼、樹應該是什麼,不如走進山中一次,看一棵樹。
人,直立起來走路,離開了大海,離開了森林,離開了獸群,也離開了星空。不再認識大海森林,不再理解蟲魚鳥獸,不再凝視星空以後,其實也離開了最初的自己。身體越走越遠,靈魂掉落在叢林裡。對細微如游絲的空、飄渺似銀河的光、沉浮於黎明邊界的空谷之音,不再有能力感應。
如果我停止辯論了,那是因為,我發現,一片枯葉的顏色所給我的感動,超過那許多偉大的、喧譁的、激動的舞台。
小說,不必辯論。
將近三年的大武山下生活,原來僅只是為了失智的母親,陪伴她走「最後一哩路」,卻意外讓我回到大海和森林,重新和蟲魚鳥獸連結,在星空下辨識回家的路。北大武、南大武兩座山峰巨大如天,卻有著極為溫潤的稜線,陽光把溫潤的線條映在土地上,農人就在那片被磅礴大山柔軟覆蓋的土地上,深深彎著腰。
●
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唯一真實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對號入座。只是下回走進任何一個鄉間小鎮,你知道,馬路上走著的、市場裡蹲著的、田裡頭跪著的,斗笠和包頭布蒙著的,皮膚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迴和動盪。
插圖也不是插圖,而是我寫作時邊查資料邊做的塗鴉筆記。譬如寫到食蟹獴──天哪,食蟹獴到底長什麼樣子?得仔細看,看了還不夠,得自己畫一遍,確切知道他的兩撇白鬍子長在臉上哪個部位,才算認識了。含羞草,人人都覺得太普通了,不值一顧,我卻要看個明白,才知道,四枝葉柄必須長在一起,仔細端詳,算算每一枝葉柄上的葉子是互生還是對生,總共有幾瓣葉片,含羞草的花,是哪一個濃度的粉紅?在想像一條狼狗身上有斑馬的黑白紋時,就隨手畫,手隨著想像走,畫出來了,我就認識了他。本來畫一條老狼狗,後來想想,小鬼小時候,家裡的張大頭應該還是個小貝比,所以改畫一隻貝比狼狗,斑馬紋。
檳榔樹──到處都是,每天看見,但是,我真的看見了嗎?總以為他的樹幹就是挺直的一根柱子,仔細看了,才發現,檳榔樹幹的粗細、色澤、紋路,葉苞從樹幹抽出來的地方,有無數的細節。塗鴉,補足了文字的不足。我的筆記本,因此充滿了做功課的線索斑斑:撿起的枯葉、貓咪的腳印、翻倒的咖啡、偶落的花瓣,還有無數亂七八糟的塗鴉。
手繪地圖,是因為在書寫時,左轉有天后宮、右轉有茄苳樹、東邊是毛豆田、西邊是香蕉園;員外住南邊、小鬼住北邊、製冰廠在前面、文具店在後面……轉來轉去自己都昏了頭。畫了地圖,小鎮就清晰而立體了。
至於小鎮地圖是真是假?讀者不妨帶著小說去旅行,按圖索驥走一趟文學行腳。
小說裡那麼多植物、動物? 動物植物原來是人類的叢林姐妹,我們把姐妹毒了、殺了、滅了、吃了,剩下少數的,我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屑於知道。我承認,是的,我是帶著匍匐在地的謙卑和感恩在書寫他們的;他們,不是它們。
●
屏東在台灣的最南端。小鎮潮州孕育了這本書。
一個閩、客、原住民混居的五萬人小鎮,還是那種辦紅白事或選舉動員時要用塑膠布把街道圍起來的鄉下,滿載著人的單純與溫潤。
哥哥應達讓我無條件霸佔了他的家,感冒臥床時雅芬帶藥來探視。離鄉背井來自菲律賓的Emily每天早晨九點把美君帶到我書桌旁,留在我視線所及範圍內,我低頭工作,她餵美君喝牛奶。我的思緒進入了大武山的迷幻世界,但是一抬頭,看見媽媽坐在眼前,就覺得安心。
郵差從騎樓裡來電話,「你的包裹。」傾盆暴雨中,電話裡的聲音,聽起來混沌。我下樓,帶一罐凍頂烏龍,希望這全身濕透的人回家能喝杯熱茶。
劉日和夫婦帶了工具來,胼手胝足幫我建築了一個雞園。鐵絲網做成可以開關的籬笆門,好像五十年代家家清貧、戶戶養雞的時光,我開始每天有新鮮雞蛋可以當早點。
肇崇非常慷慨地贈我以時間,帶我到深山裡沒有路的地方看滿林紫斑蝶,看溪水最清澈的山的倒影。
在潮州常常接到包裹。米,是親自種稻的人碾的;鳳梨,是親自扎下「栽阿」 的人採的;蜜棗,是每天巡果園的人摘的,每次果園空了以後,他都「悵然若有所失」;芒果,是老是擔心炭疽病侵襲的那個人種的;蓮霧,是不斷在尋找新品種的人親手剪下來的;文心蘭,是一株一株花細細看的人精心培養的……
走過潮州的街道,一路要打招呼。走過花店,花店的老闆跟你說,女兒進了山地門的舞蹈團。走過屋簷下的蛋餅攤子,要停下腳聊一會兒天;邊揉麵,他邊告訴你,當年是怎麼跟一個東北老兵學了做餅,沒想到現在成為謀生的絕技。
買了六份蛋餅,帶去給按摩店的員工吃。要他們搶空檔趁熱吃,他們就在放了熱水、為客人浴足之前,到廚房裡把蛋餅給吃了。然後說,「是哪一家的,怎麼這麼好吃。」
按摩店那細細白白的女老闆,拿出一片編織,說,「你看,圍巾已經幫你打了一半,只剩下一點點毛線了。」
轉個彎經過飯湯店,愛讀書的老闆娘追出來說,「怎麼這麼久沒見到你,有新鮮竹筍,煮給你吃好不好?」
人在山林,城市裡的情義網絡仍舊讓我依靠。一稿粗成,交老友楊澤審閱。他永遠有辦法在不徹底擊潰你的前提下把致命的缺點誠實說出來,而他提醒的每一件事,都像一條細線必須找到的針眼。
稿成,開「第一讀者校對趴踢」,幾個資深文青、一疊厚厚稿紙、數杯淡淡甜酒,一頁一頁節次傳閱,這個閉門閱讀趴踢,一開就是好多個接力小時。啟蓓、文儀、齊湘、應平、逸群、信惠、筑鈞、如芳、狄沅、存柔、于瑤……
塗鴉的信手拈來,往往畫得不倫不類,性格如春風的貞懿就會溫柔救援,三兩下指點,原來東歪西倒的隨筆,看起來竟然也有點像插圖了。
臉書上的十幾萬讀者,更是神奇。生活在四面八方各自的國度城鄉,奔馳在情境相異各自的生命軌道,卻因為文字的牽引而心靈時時有約,蜂因蜜而翹首。書成,跟他們默默的、樸素的文學陪伴有關。
鄉間旅次,雲煙歲月,接受這麼多的人間「寵愛」,無法不覺慚愧。唯一能夠回報的,也只有我親手耕種的文字。
(本文轉載自龍應台著《大武山下》小說,時報文化七月出版。七月一日全台開始預購,七月二十一日正式出版。)
#大武山下龍應台
#大武山下
香港版:https://www.facebook.com/314769825735/posts/10157245787720736/?d=n
北大讀書地方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甘坑」,原為瑤族聚居地,清初時梅州客家人因看上此地的自然環境而定居開墾。於2012年由北大研究院進行四期規劃設計,打造成集客家飲食、文化、總面積達230餘公頃的觀光休憩區。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勘古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髮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如今,客家人張開誠摯的雙臂,用包容的胸襟廣納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甘坑體驗、探索深圳客家文化。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再造深圳的中部華僑城,還深圳人一段慢時光。2016年,政府與華僑城集團簽訂協定,華僑城將投資500億元, 把現有的甘坑客家小鎮擴大一倍,建設“華僑城甘坑客家新鎮”這個文化產業新巨頭,屆時,甘坑客家小鎮將成為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即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鎮入選首批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甘坑炮樓院]小鎮內賣較多小食的一區,樓頂紅色旗幟隨風搖曳著,這裡曾是東將縱隊司令員─曾生動員當地人民參與抗日的地方,爾後曾生也與甘坑結下了不解之緣。繞進「甘坑炮樓院」旁小巷便是明清時期史稱『七都116村』。因近年來改革開放下人民所得增加,多數居民早已於老村旁山上建起了樓房,巷弄內老宅多數早已人去樓空,所幸仍保存著質樸的外觀藝術展館外頭放了一對引人側目的瑞獸石刻。在景觀湖旁的一棟古意建築已有百年歷史,上頭掛有大大『文魁』二字匾額,名為「南香樓」。木屋皆由卯榫組合,本為閩南一大戶人家所修建,用來讀書、藏書之所,後由閩南移遷至此。小鎮尾端的「狀元府」,府內共分前廳、中堂、後院。相傳清朝雍正年間一劉姓名選者因高中狀元,鄉紳商賈們群捐策應,為其建府第。後因歲月更移,輾轉由皖西移遷鵬城。在一幢幢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深圳生長的時候,甘坑村人期以實際行動將小鎮打造成為融入生態旅遊與客家文化的社區,告訴過往遊人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史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yK3vOP-NhY/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pUka4hxtyQjZczuRHlQtLzpsZow)
北大讀書地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偽婚世代》傳送門~
★博客來:https://is.gd/sjsnvu
★誠品:https://is.gd/lwnNz2
★金石堂:https://is.gd/Rcst5k
★讀書共和國:https://pse.is/G5XZS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明星外遇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談話性節目一連三天都在討論這個議題,可見這個主題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才可以吸引這麼多眼球,持續發酵。
而討論的面向除了傳統的誰對誰錯,要不要離婚之外,我開始發現有些人不再只是謾罵,批評,他們開始有預防的概念,不是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怨嘆,而是在發生前,盡可能降低風險。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怎麼預防外遇。
這裡談到的預防,可不是什麼馭夫術、馭婆術,死盯著另一半的行蹤,非得要對方交代自己的密碼和手機訊息不可,這樣的做法不僅防堵不了外遇事件,還有可能加速關係的惡化,讓人更想遠離你。
真正釜底抽薪的辦法,其實是強化我們的自制力,當誘惑發生,或是兩個人的互動一下子變得太親密時,能維持好那條界限,即使滿滿的友情也不變質。
而且這不只是在關係中或是婚姻裡的人要學,單身的人也得練習,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了不讓自己「愛到卡慘死」,不管是明知故犯,還是被蒙在鼓裡,不小心讓自己當了小王或小三,提升意志力都有助於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可以更理智一些些,做出比較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
怎麼做呢?是不是一有心動的反應,就趕快跳開,避免後面會糾纏不清。
當然不是,如果把所有可能發生情愫的人都排除在外,那我們的生命會變得多慘白,結婚後,就只能跟這個世界一半性別人的做朋友。
這種避嫌法,其實只治標不治本,因為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你越想壓抑的就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反而會變成另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讓人想要變壞。
在我分享做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西北大學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研究,他們想知道一個為期兩週的意志力訓練可不可以降低家暴的發生。
所以他們將四十名有伴侶的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三個小組中。其中一組要求受試者要用非慣用手吃飯、刷牙和開門。
第二組受試者被要求不可以罵髒話,而且不能說「是啊」,要說「是的」。第三組沒有特別要求。
兩週過去後,結果發現那兩組有被要求做一些改變的受試者,比較不會因為一些典型事件,像是爭風吃醋、或另一半質疑自己,就對伴侶暴力相向。
相反的,第三組受試者,也就是什麼也特別練習的人,暴力的情況就維持不變。
研究者發現暴力之所以下降,並不是那些小事,像是換手吃飯、不罵人,真的發揮功效,而是透過有意識地鍛鍊特定注意力,使我們的大腦慢慢培養起,對自己的覺察力,變得更加留意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夠選擇比較困難的那件事情來說,而不是簡單的事情。
而且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他們與最終目標無關,也就是他們並不是直接告訴受試者不要打人,要好好對待自己的伴侶,這樣的目標都太大了,很容易讓人放棄,並且引發人被剝奪的感覺。
所以他們操弄了人的認知,改用其他瑣碎的小事來提升受試者的自制力,使得他們在暴怒的情況下,還是對自己的行為能有控制感。
回過頭,在面對外遇問題時,也是一樣的邏輯,不是直接去制止,而是透過增強這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來預防傷害。
我很喜歡鄧惠文醫生曾經做過的一個比喻,她說她在教小孩的時候,都會跟小孩說水只能倒一半,為什麼呢?因為小孩肌肉還沒長好,控制力比較不好,倒太滿水一下就灑出來。可是等他長大一點,小孩自己就會知道,其實水是可以倒八分滿的,如果他平衡很好,要全倒滿也可以,只要他能hold住就好。
所以面對情感的碰撞,並不是你一直告訴自己或伴侶,不可以有婚外情就會消失的。你反而是要提升自己覺察力和自制力,設計一套方法,讓自己願意做比較困難的事情,像是戒吃甜點、抬頭挺胸、閱讀書本取代滑手機等等,而不是隨意地放縱自己做比較簡單、容易的事情。
意志力的強化有很多做法,在這邊我只簡單講兩個大原則:第一個目標要小,不要大,太大反而容易挫折自己,讓意志力更快崩潰。第二,每次完成目標,都要感謝自己。
如果你就能把力量收回來,不被外界的世界給迷惑。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嘉玲。
假如你想再多了解一點,婚外情,或是在婚姻裡每一個角色的掙扎,我最新出版的小說【僞婚世代】,就做了很多剖析,而且你可以在一個安全的距離看別人的故事,不用自己以身試法,啊!說錯了,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這樣講好像也怪怪的,算了不越描越黑了。總之,小說超好看,一定要購買,當作是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a5k1R_RsU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