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隨心情而探索未知的領域
「彈奏的那些旋律並不在記憶之內,那是隨著內心狀態改變而創作出的一種新的音樂。」― 盧凱彤
把《如夢幻泡影》幻化成聲音的實驗旅程 —專訪音樂人于逸堯、盧凱彤
【明覺雜誌】第334期 2014年8月5日
當中有一幕,舞者前去伸手掃她的結他一下,盧凱彤(Ellen)頓時覺得很有感覺︰「嘩,那一刻是真正的互動﹗整個演出頓時很有張力。」她回想起《如夢幻泡影》音樂舞蹈演出中最難忘的一幕,神情瞬間變換成驚奇的模樣,似乎回味那一揮即就的一刻。
音樂人眼中的「如夢幻泡影」﹖
本身不是佛教徒的Ellen,擔當進念.二十面體主辦的《如夢幻泡影》一劇中的結他演奏,因此表演才初次接觸「如夢幻泡影」的概念,她先用了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之後才再看經文的注解,我覺得當中『如』字最難表達。」探索如字的過程中,讓她發覺這世界有很多時都是「如我們形容一般去存在的」,她感覺︰「可以是如花、如詩、如風、如綠草,存在是因為我形容到它,要如何形容我腦裡的概念,才能讓這個概念在別人的腦內也栩栩如生呢﹖」結果她用最大的「嘈音」去做這個「如」字的處理︰「刺耳的音色為何就不算是音樂﹖」為突破大家對音樂的框框,每次她參演《如夢幻泡影》時,都會選幾支最多用途的結他,「在台灣演出,我拿了一支雙頭的、一支只有一條弦線的、一支可拍打的結他,就為了要做到結他不像結他音色的效果。」
曾參與《華嚴經》舞台劇音樂設計的于逸堯,這次擔任《如》劇的音樂總監,認為「如夢幻泡影」讓他聯想到音樂的本質︰「音樂是觸摸不到的,是一種很抽象的存在。即使寫在樂譜上的音符也不能代表音樂存在,有別於其他的表達方式,它的存在只在弦線振動的一刻,過後便沒有。」
「巴哈有首作品,原本是寫出來給管風琴彈奏的,若我們改用弦樂或電子樂器去演奏,聲音不同了,那它還是不是原本的作品﹖ 」于逸堯發現,很多人只喜歡聽現場演奏,覺得沒經過修飾的才算得上是真的音樂,但怎樣才算是真﹖他比喻︰「即使盧凱彤在我身邊,我聽到她彈結他的過程,也得經過弦線、空氣振動、耳朵接收等等,還要我在這之前聽過結他聲,我的腦袋才能感知它是結他聲。這和透過錄音去聽那一段音樂,分別在哪﹖當她彈奏的時候我的心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我是否又能完全感受演奏者的感覺﹖」
實驗性的音樂舞蹈旅程
「大家可以一起去想這個問題,也不一定需要有答案。」《如》劇以實驗性質登上舞台,並沒有指定目標或效果,純粹想分享問題,了解其他人的看法;Ellen則覺得,沒有標準答案反而是《如》劇的成功之處︰「這種表達形式很有餘韻,在台灣演出後設分享會,九成人都留了下來,他們對這個演出都有很多問題想發問,我覺得很感動。」
「因為沒有樂譜,要讓結他和舞蹈演出互相擦出花火,全都是即興的彈奏,所以需要很專注。」《如》劇中Ellen為舞蹈作結他伴奏。在台上觀察著舞蹈員狀態的她,既是觀眾卻又同時是表演者。彈得一手好結他的Ellen,和結他有深厚的默契,按她形容,就像兩個小孩子在舞蹈員之間穿插。當她看到一位很嚴肅的舞蹈員出場,她就會俏皮地刻意彈奏些幽默的旋律,又或者索性留白不作任何彈奏,這樣創造了一種強列的反差,呈現出張力, 這個過程訓練她對自己每一刻身處的狀態變得敏銳︰「彈奏的那些旋律並不在記憶之內,那是隨著內心狀態改變而創作出的一種新的音樂。」
九月《如》劇將會在香港首演,這次演出可有什麼新的元素﹖她回答得很妙︰「現在的我跟三月時的我已經不同了,人是不停改變的。」
從心的交流改變狀態
「在演出期間,我不斷找一種適合的狀態去迎接一場表演,有些時候可能需要放任,有些時候則需要專注。」整個演出都是在Ellen和舞者的狀態交流,她因此需要留心自己的狀態︰「在後台準備演出時,我會和于逸堯談天說地,講講音樂、逛街、美食,每次我在對話中會察覺自己,然後我感知自己今天的狀態有點磨蹭;有時候又太興奮。」
于逸堯則會把握在後台的聊天時間,調整表演者的狀態︰「因為在她準備演出前的說話會直接影響表演,我會說一些令人感覺舒服的話,令她在上台時放心,並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正面語言的能量不容小覷﹗盧凱彤說出那個難忘的經驗︰「某次還有半小時就要上台,後台裡沒半點風,我感到翳焗,就提出調校一下冷氣機。大家說今天的冷氣機有點問題,就只能這樣了。于逸堯在這時候站出來說︰『怎麼可以﹖你還得待在後台半小時呢。』」15分鐘之後,盧凱彤突然感到有陣風吹來,回頭便見到有個座地風扇直直的立在門口,風直吹到房間。那電線還插在拖板上,她聯想到電源必來自更遠的地方,肯定費了很多工夫才有這個效果。「其實那陣風不是真的讓人感覺涼快,而是我的一個小小要求,有人這麼認真對待,感到被關愛和重視。」她一直都惦記著這件事,那天晚上,她感覺自己的狀態回復到良好的水平。
本身是結他發燒友的她,平常一拿起結他就彈個不停,演出《如》劇之後,反覺留白更有力量︰「就是用力掃完結他弦,然後手一放消音。那一刻,那個沒聲的狀態才最強大。」
如果要讓他倆大膽假想,把這套劇搬到任何地方,兩人異口同聲的表示,能呈現強烈音樂共鳴感的空間是首選,于逸堯說︰「我想在教堂演出,你看唱聖詩時那共鳴多悅耳﹗」Ellen大膽假想︰「山洞應該不錯﹗那回音很強,有沒有觀眾都沒關係。反正山洞就是人類的原產地嘛﹗」
轉載自︰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1279
《如夢幻泡影Dream Illusion Bubble Shadow》
藝術總監:平珩 (台北)
導演、設計及編舞:胡恩威
音樂總監:于逸堯@人山人海
現場演奏及音樂創作:盧凱彤
舞台設計:陳瑞憲 (台北)
演出及編舞:松島誠 (東京)、黃大徽、楊永德、舞蹈空間
舞蹈空間舞者:戴于修、陳柏文、陳楷云、駱宜蔚、蘇冠穎
甘翰馨、張智傑、吳禹賢、陳韋云、邱昱瑄
日期︰9月19–21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40, $190, $280, $420, $1,000*
*慈善門票
門票已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演出長約9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Photo by 顏涵正
Multimedia Dance Theatre
Dream Illusion Bubble Shadow
Artistic Director: Ping Heng (Taipei)
Director/ Design and Choreography: Mathias Woo
Music Director: Yu Yat-yiu@PMPS
Live and Recorded Guitar Music: Ellen Joyce Loo
Stage Designer: Ray Chen (Taipei)
Performers/ Choreography:
Makoto Matsushima (Tokyo), Dick Wong, David Yeung, Dance Forum
Dance Forum Dancers: Yu-Hsiu Tai, Po-Wen Chen, Kai-Yun Chen, Yi-Wei Lo, Kuan-Ying Su, Han-HsingKan, Chih-ChiehChang,Yu-Hsien Wu, Wei-Yun Chen, Yu-Hsuan Chiu
Sep 19 – 21
Grand Theatre,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Ticket Price︰$140, $190, $280, $420, $1,000*
*Charity Tickets
Tickets NOW available at URBTIX www.urbtix.hk
Running time approximately 90 minutes with no intermission
化城喻品經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尋找未完成的詩 ◎#林婉瑜
被書寫的母鹿穿過被書寫的森林奔向何方?
是到複寫紙般複印她那溫馴小嘴的
被書寫的水邊飲水嗎?
她為何抬起頭來,聽到了什麼聲音嗎?
──摘自〈寫作的喜悅〉辛波斯卡,陳黎、張芬齡譯
被書寫的母鹿穿過字裏行間來至
被書寫的森林:「這是火,火焰;聲,音樂,語言;
這是風,以及風的方向。」我跟隨鹿的足印,學習
辨認巨大世界更多的陌生部分;星座群標,
葉的色澤,時間,曆法與季節,天,
日月,鳥以及飛行。(一行詩句的振翅
發動地球最遠處的颶風風暴)
鹿靜止於隱喻希望的辭彙旁(有沒有詩
足以召喚遠行的戀人,離散的時間?)踢踏,試探隱喻的強度
(以符號寫成,僭越符號?);被書寫的河流衝擊河床
發岀詩句被閱讀時的慨歎(記載深夜最末一秒與
凌晨的交界,海洋最遠與天的交界,理智
情感的分野,人與獸的分別);枝椏末梢,詩句變黃,落回土地
進入下一季輪迴(在一首詩的長度經歷一生)
分行、斷句被輕盈越過,鹿於留白處跪足
休憩(記憶起慾望,餓,痛,病
老,死,以及重生);我走向下一次的詩句
夜間,筆跡涉足每條路徑,為事物命名(天空、土地、土地上的生命,
夜晚、白天、事或現實)夜鷺啣著思想的果實飛躍我的額頭;
白晝,意義在日光下化合,將存在擴展得更為盛大(地圖未曾
標示森林盡處)。而我的步伐堅定,如鹿知道每一個
納入眼中的目標,每次
前往的方向
靜聽,水流流過意義的轉折處
水沖激岩塊發出血液衝擊血管的聲音
靜聽,被書寫的蝴蝶撲動翅膀
繞行尚未開放的花朵,飛行途徑構成神秘而隱喻的圖騰
昆蟲鳴叫如低吟經文。在一個被書寫的下午
或者是森林與鹿從真實世界找到我
將我寫入字裏行間?
被書寫的母鹿領我來至被書寫的森林,學習
廣袤世界更多陌生部分。我記得行旅最初
與最終,記得暗示與譬喻(和那些被命名的)。雨季之後
天色的藍,燃燒過後餘燼的灰;借描述彰顯(或猶疑)的真理
我記得落筆前的猶豫,每一筆劃的堅定
眼淚般的墨水,墨水其下的眼淚;我記得鹿
和她的足跡
--
◎作者簡介
林婉瑜
一九七七年生,台中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劇本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www.poem.com.tw年度詩人、青年文學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小學國語教材等中外選集。編有《回家—顧城精選詩集》(與張梅芳合編);著有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웃賞析
詩人之間以詩來對話,總是相當地精彩。我們讀過了辛波絲卡〈寫作的喜悅〉,對於寫作有了更多想法,來看看林婉瑜的回應,又想說些什麼呢?辛波絲卡說寫作是創造世界,是人類之手的復仇,林婉瑜則給我們另一種視角。
從題目「尋找未完成的詩」,很自然可以知道林認為這是一個探索的旅程:「我跟隨鹿的足印,學習/辨認巨大世界更多的陌生部分」比起寫作,林所說的可能更偏向閱讀,透過閱讀詩,我們跟隨其他詩人所創造的事物,探索他們創造的世界,因而看到更豐富的風景。類似〈寫作〉一詩,本詩也用了相當多自然界名詞,「星座群標,葉的色澤,時間……」,但看到括弧中的句子令人眼睛一亮「(一行詩句的振翅/發動地球最遠處的颶風風暴)」以蝴蝶效應,形容詩的影響力比我們想像得要大,簡單的詩句可以流傳,可以震撼人心很久。
第二段,林提到一些詩相關的名詞來書寫,例如:「鹿靜止於隱喻希望的辭彙旁」、「分行、斷句被輕盈越過,鹿於留白處跪足/休憩」,隱喻、分行斷句、留白,這些我們在詩中看到的技巧,如今被具象化出來,成為一棵樹、一條河、一片草地。詩中的模糊邊界(記載深夜最末一秒與/凌晨的交界,海洋最遠與天的交界,理智/情感的分野,人與獸的分別);詩句的生命(在一首詩的長度經歷一生)(記憶起慾望,餓,痛,病/老,死,以及重生);這些都隨著意象而鮮活了起來。
從首段的發現、學習;第二段的細微探索;到第三段,詩人開始確認,「為事物命名」、「意義在日光下化合,將存在擴展得更為盛大」、「而我的步伐堅定,如鹿知道每一個/納入眼中的目標,每次/前往的方向」,然後靜聽詩句的聲音和所傳達的意義。在第三段的末三行,她反轉了詩和人的位置,「在一個被書寫的下午/或者是森林與鹿從真實世界找到我/將我寫入字裏行間?」這個逆轉也是反思,究竟是人書寫詩,還是詩書寫人呢?
最末段,詩人為她的思考整體再作一次回顧,「我記得行旅最初/與最終,記得暗示與譬喻(和那些被命名的)」,回到本篇賞析前面所提到的,這是一個探索的旅程。於是再看看這首詩的題目:〈尋找未完成的詩〉,為什麼是「未完成」?我認為詩人要傳達的意思是,因為未完成,所以才有探索更多的可能,一個還沒被創造完全的世界,才會繼續發展,帶領讀者往詩的更深處前進,像一個持續膨脹的宇宙,永遠有我們未知的、神秘的地方。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8/20150816.html
化城喻品經文 在 雀雀看電影 Facebook 八卦
【原力與你我同在】#12月新片
《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 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 ★★☆
盧卡斯架構的星戰,本來就不是一個以優秀劇本著名的作品。其獨特的魅力來自其角色設計及其背後的隱喻。眾所皆知隱喻納粹的銀河帝國就不用多談了,刻意以多族裔所組成的反抗軍議會,在危及存亡之秋前爭吵、甚至瀰漫著投降主義,像極了二戰前的歐洲各國;龍蛇雜處的聖城,除了風暴兵不斷的盤查、為數眾多穿著伊斯蘭女性傳統服飾波卡的(外星)人、反抗帝國勢力的恐怖攻擊,也在在呈現了耶路撒冷或是整個中東的戰況。而別於過去系列主角,每主要角色似乎都有著些不光彩、殘缺的過往,因此《俠盜一號》的敢死隊式行動彷彿變成是種贖罪,劇尾群戰於是編織出了星戰系列電影從未有過的壯烈度與感人度。這些不是絕代武士的小兵小卒,口中宣稱他們都幹過不光彩的事,若非搭上俠盜一號,過往幹過的醜事就只能是他們生命中的污點而無法被世人看作是實踐抱負的假動作,即便所謂的抱負與正義之名其實也不過是從本來沒得選擇的鼠蟻人生進入到掙當一次平民英雄的機會,但至少是個選擇。一如他們這輩子或許都沒親身見證過原力的存在但仍然願意選擇相信,是故「原力」二字化做為甄子丹丹哥口中的洗腦經文,其影響力也神奇地擴及到每個生命體心裡了。
全影評→http://cheercut.com/rogue-one-a-star-wars-story/
Star W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