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則令人傷心的新聞…關於曾出演日本實境節目《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 TOKYO)》的女子摔角選手 #木村花 自殺驟逝…才芳齡22歲的她是如此地純真而美麗…😞
關於她選擇結束生命的原因,大家都懷疑是由於她在節目中的表現而遭受嚴重網路霸凌。
網路時代,這種悲劇不斷地在發生,不只是公眾人物,連一般人的同儕關係都受到影響…
⚠️ 而面對網路霸凌,你/妳到底該怎麼做?
我想以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
針對網友給自己留下的負面言論,首先要區分一下到底是屬於『建議、批評、霸凌』中的哪一種?(或是綜合)
讓我舉個例子:某網紅PO了一張在風景區的網美照,但卻被人懷疑是跨過禁止進入的警戒線所拍攝的。
以同一事件來說,網友的負面回應也會有這三種不同類型。
【建議】▶︎
網友針對你所做出的行為給予直接的建議,有可能用詞嚴厲,但最終目的是希望你正面回應。
網友:「這是在禁區拍的嗎?希望妳解釋清楚,不要做不良示範!」
【批評】▶︎
以先入為主的想法,非指名道姓且拐彎抹角地批評你做出的此項行為。
網友:「唉…某些網美就是這樣沒水準~看不見警示牌嗎?」
【霸凌】▶︎
已經非關單一事件,而是人身攻擊甚至污衊的留言(而且不只一個帳號在做這件事)
網友1:「妳長成這樣也敢出門?豬頭要不要去死一死啊?」
網友2:「醜女!連照片都噁心!」
當然,上傳了一張美美的照片,最希望收到一面倒的讚美,也希望大家跟你的想法觀念一致…但如果得到網友針對事件、而非人身攻擊的『建議』跟『批評』,最好的處理法,就是以高EQ對網友質疑的爭議點去做公開澄清。
若真是自己犯錯被抓包,就老老實實地誠心道歉、刪文止血,隨著時間過去大家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若是被誤會,就要解釋清楚,但也必須要有『即使解釋了,人家依然不會相信』的心理準備(一定要先有這個心理建設!),如果無法承受…?一樣,當作自己犯下造成別人誤解的愚蠢錯誤,道歉止血。除非你覺得自己行得直做得正,而完全不Care批評(但有這種人格的話應該也不會在乎網路霸凌了)。
要是真遇上不明就裡的網路霸凌呢?我們就得從『法律層面』跟自己的『心理層面』兩方去處理。
【法律層面】▶︎
言論自由並非無限上綱,網路上的人身攻擊都有可能觸法,即使對方匿名,警察也能靠IP位置抓得到人。也因此,若遇上不理性的網路留言,請先低調截圖蒐證,再列印下來或帶著檔案去警察局備案。
【心理層面】▶︎
老實說,在心靈方面,承受網路霸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有很多年輕人因受網路霸凌而憂鬱、自殘,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自己是受網路霸凌的過來人,在十幾年前(也差不多22歲⋯)奇摩家族(那個年代還沒有臉書😂)曾有一個社團叫《為什麼討厭歐陽靖》,成員有800多人,討論的都是關於我的事情…
「歐陽靖是不是有被強姦過啊?是個臭B。」
「譚艾珍做了那麼多好事,還不是生出這種女兒…」
「歐陽靖拉K、嗑藥、抽大麻、整形⋯」
「歐陽靖根本就在藉由朋友的死炒新聞⋯」
這些是當時我每天在網路上所看到、針對我個人的謾罵留言。我覺得非常難過,我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被罵成這樣…?只因為我是個星二代?只因為我刺青、外觀特立獨行?
我因此而失去理性自殘,還把自殘後的照片PO上網⋯但這脫序行為不但讓我的媽媽傷心落淚,還引起更嚴重的批評…他們罵得更難聽了…
有那麼一度,我好想順酸民的意,乾脆自我了結…但身邊有愛我的媽媽,還有我愛的貓咪。
那時,我突然想到一個方法。
我拿出兩張紙,一支筆,然後把這些辱罵我的酸民名稱(帳號)通通抄在其中一張紙上,再把我愛的人、守護在我身邊的人的名稱寫在另外一張紙上。
寫好之後,我凝視著這些名字,一一詢問自己以下的8個問題:
❶ 你認識這個人嗎?他是誰?做什麼的?
❷ 這個人在過去曾跟你有過接觸嗎?
❸ 這個人在未來會跟你的真實生活有連結嗎?
❹ 這個人認識真正的你、了解你嗎?
❺ 這個人從發表對你的批評言論這件事之中,可以獲得些什麼?
❻ 如果你消失了,他會怎麼想?
❼ 如果今天被霸凌的對象不是自己,你覺得這個被霸凌的人應該要怎麼做?
❽ 承上題,如果現在能跟這位被霸凌的人面對面,你會對他說什麼?請把要對他說的事情寫下來。
很神奇的是,當我完成這些所有問題後…我變得能夠感同身受地了解施暴者的心情,他們去霸凌別人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的自卑…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網路酸民事實上跟自己的人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也是我一路走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
既然成為公眾人物,能比一般人受到更多愛載,當然也會被用放大鏡檢視、甚至受到更多無端的批評…若沒有堅強的意志,這絕對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霸凌別人的人,通常自己都有很大的心理問題,例如曾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忽視、被遺棄、被瞧不起。唯有充滿愛與包容的相處能停止這個惡性循環…希望有一天,世界上再也沒有霸凌、再也不會有靈魂因此而受傷害🙏🏻
・・・
照片是2005年,週刊關於我的負面報導。當時我22歲,承受了非常嚴重的網路霸凌,還因此自殘,做了最壞的不良示範😞⋯此後更加被眾人討厭。
這篇報導我一直留存著,藉此面對不堪的過去。對於錯誤的行為,我痛定思痛、誠心道歉⋯但也提醒自己永遠不要被網路霸凌給打倒!💪🏻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
包容別人例子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我關心的就是一件事 人能不能活在愛裡
不是只有愛情那種愛.....】
「你說 台灣最大問題是心理問題
我覺得 不幸福的來源是一些很細微的感受
感受我們沒有辦法去做想做的事
這來自於社會上的觀念 所謂的文化
例如我們談的例子中 女性還是一直在面對著強跟弱的事情
妳事實上要很堅強 可是妳表態的方式
好像要很輕柔
在這裡面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
這東西其實是很難改變的
可是如果我們不去動它 沒有人出聲的話
改變是很慢很慢的 我們的兒女們仍然要面對一樣的事」
「人的創造性是生命力的來源
你覺得今天可以有一點創造性
你就會覺得你活著 有往前 有開展
榮格心理學重視的創造性 意義在於 超越現有的對立
我們人生當中會有很多opposites
就是對立的事情
例如 黑跟白
你自己
創造出來的把現有的東西融合
但是又跳脫又超越的狀態 就是創造性
我們依據一直以來的關注 繼續前進
不是為了變成誰或像誰 這是自我的創造性」
「其實 我關心的就是一件事
人能不能活在愛裡面
不是只有愛情那種愛
例如說 一個家裡面
假設你的人生方向跟我不一樣
我能不能放手 然後祝福
或者 在你往前走
任何時候 遇到困難的時候
我還是可以支持你
即便我的理念和你不同
我們仍然缺乏這樣的融合
很多人對於生活選擇不一樣的人
仍然有排斥 有歧視
為什麼情緒勒索一詞會引起那麼多的共鳴
因為我們都覺得 有太多的力量
要求我們放棄自己的夢想 放棄自己的信念
我們每一個人 都或多或少的在抵抗外界這些東西
每天有很多很多的自我質疑:你這樣 ok 嗎?
親近的 有影響力的人
會用他的不滿來強迫你改變
很多比較柔和的人
都不知不覺在配合別人
沒有往自己自我實現的路上去走
這其實是我最有感觸的
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事情
想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事
卻有那麼多人要阻礙
只談如何抵抗別人的干預 也許是不夠的
我們應該好奇 為什麼有些人不管別人不行?
有問題的 不是努力實現自我的人
而是看到別人不像自己
就會不舒服 然後一直要去排斥的那些人
那些人其實是需要被療癒的
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而深深焦慮著
因此想要控制別人 你們一定要跟我用一樣的方式過人生
如果不用這種方式 代表你否定我
這些人寂寞 不安
需要就由控制來膨脹自我
試著了解這些問題
如果能夠跨過這個分隔
對於分裂的療癒 才可能發生
「很多願意理性思考 感性包容的人 都很安靜
甚至安靜到已經不再期望被了解
而改變 其實是需要更積極的
不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什麼
因為有太多
不能瞭解我們的聲音 在主宰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土地
不管是和個人 夫妻 或 家庭做心理工作
事情最後都會回到一個集體的層面
意思是
從好的地方去想 個人一個小小的變化 會發生效應
開始影響周邊的人
但從比較令人擔憂的層面來講
個人如果不行動 就等著被旁人的動態吞噬
我們接受一個挑戰
如果要開始 讓溫和的自己 決定如何生活
就必須學習跨出同溫層
跟九十個會質疑你的人對話
跨越那個割裂
其實 心理治療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Bridging
橋接
願我們都在一起
包容別人例子 在 Facebook 八卦
#謝謝大家的建議文章內容修改如下(編修時間 2021/04/26,據說今天打這個日期好像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
.
昨天有一個教練將一位七歲的男童摔至腦死的新聞,我邊看著手機一邊好難過不忍心,可是看了一些討論之後,我發現在這個事件以外還有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孩子口中的那個「不要」?
舉例來說,你小的時候聽過這樣的話嗎:
.
1.我這是為了你好!
2.這麼小就不能吃苦,長大當兵怎麼辦(以後嫁人怎麼辦)
3.你們這一代真是草莓族耶,當年我⋯⋯
4.你沒聽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5.連這一點小事都受不了,養你不如養豬!
.
作為一個以「吃苦」當作核心價值的華人文化,我們擁有許多其他文化沒有的美德,但同時,我們也經常會因為這個價值,而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忍受的極限」這件事情。尤其是大人管教小孩、教練帶領學員,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再多忍耐一點一點、要再多撐一點、撐下去就是你的⋯⋯」,為了大人口中那個「更好的未來、更有用的人」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要跟大家說,小小年紀就要「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而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聆聽自己、聆聽孩子?
.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幾天看到 Shu Ting Chen與Eva Shi 2位專家(4/24 PM 5:02)**在網路上討論,受到很大的啟發,文章裡面提到:「台灣每天平均有34個兒童虐待的通報案。」,於是有人建議說要教育小孩說「不要」, 像是新聞當中七歲的那個小男孩在過程中明明一直強烈的表示不要了,但大人仍然不顧孩子的意願,沒有停止動作。
.
文章當中也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就算小孩學會說「不要」又有什麼用?大人真的會重視小孩的不要嗎?還是仍然會忽視小孩的不要、把小孩當成大人的延長?然後或許就因為這個忽視,像新聞當中,因為大人忽視孩童的疼痛,在90分鐘的訓練當中摔了27次,最後腦死。
.
這個令人難過的新聞,揭發了兩個重要的現象:
1.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如何的抵抗,都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就會放棄抵抗了,因為再大聲地說不要,也只是浪費力氣。你可以想像那個孩子有多麼的無助。
2.大人是否把孩子當成「所有物」?前幾天我聽到 哇賽心理學 談到一個重要的現象,許多大人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當成是「所有物」,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會在公共場合羞辱小孩、違反小孩的意願把他拉走、甚至是動手處罰。
.
可是我們能不能夠,多一點溫柔,尊重孩子口中的「不要就是不要」。當我們不斷地在倡導身體自主權的時候,卻忘記了那個「不習慣尊重自主」的我們是「怎麼」被養成的?會不會在過往的日子裡面,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沒有被尊重?(就像前面那些大人逼你吃苦而不尊重你的感受的例子)。
.
記得黃致豪在節目*中說了一句讓我覺得很感動的話:「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來到我們的生命,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報恩,也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了離開。」(謝謝大家的提醒,我的確疏忽了性別的部分,在這邊把成為改成「爸爸」)
.
對呀,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許多家長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子,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長,還沒有適應孩子逐漸在長大、逐漸在和我們分離,可是當你從小就沒有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可能會面臨:
1.不尊重自己的需求,不會練習感覺自己的痛
2.不尊重別人的需求,無法同理別人
.
當然,教養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我們更要練習時時刻刻覺察親子關係當中的情緒以及權力,想一想每一次的衝突互動裡,是不是是不是拿自己的權利去「輾壓」孩子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受傷的情緒。
.
如果你小的時候就是那個沒有被尊重的孩子,那麼從現在開始,至少你可以練習尊重你心裡面的那個痛,在不要的時候開口說、在難過的時候允許自己留下眼淚,自己當自己心裡那一個溫柔的大人,練習拒絕、練習說不,練習把自己的需求當作一回事。
.
如果你現在也有小孩,在他們發脾氣、在他們說不要的時候,可以先試著蹲下來用他們的身高,去感受他們的感受,不要急著用你過往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從孩子眼睛裡面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並不相同,但也因為看到這個不同,你更可以對自己,也對孩子溫柔。
.
一起練習尊重,選擇溫柔。
#分享給你的新手爸媽朋友
#也分享給童年有逼迫經驗的朋友 #柔道 #腦死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b9458hf7mu0821a22nlcdd
**感謝提醒,是我疏忽沒附上出處,在這裏加上貼文原文,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大家可以點進來看!  https://reurl.cc/dV3aRg
——
#後記
也謝謝大家的留言和指教,對於這次用詞沒有注意、文章內容也沒有看清楚事件的始末,就引用,這是我的錯,身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更不該犯這樣的錯誤,我真的感覺到很抱歉。
.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是我太過疏忽,就算自己修過性別相關的課,還是很容易掉入性別刻板印象的陷阱,忽略了那日常生活當中,更會因為一些用詞而沒有注意到性別的平等。前陣子唸批判主義念到「語言即權力」,那時候還沒什麼感覺,現在才發現原來權力、不平等就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用詞。
.
我針對文章做了一些修正,如果還有可以調整的部分,請不吝告訴我。
.
但比起這個我更開心的是,能夠有這些討論,所以我傾向把留言留著。我覺得大家都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除了及時認錯和修正之外,但更重要的是犯錯之後的溝通,謝謝幾位朋友願意在這裡開啟一個包容和溝通的空間,不只是讓兒童虐待這個議題本身,也讓性別議題能夠被看見。再次跟我沒有注意到的部分說聲抱歉,如果有我能夠做得更好的地方,我會再更加努力。
包容別人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當你遇到別人誤解你的情況,你能好好說清楚自己,讓關係圓滿、事情順利嗎?
在收看影片之前,不管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或收聽,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具體支持,是我們製作節目最大的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你有沒有被人誤解的經驗呢?
就好像在職場上,你可能是個業務高手,每天跟同事一起拜訪客戶,服務客戶,甚至帶了業績回來,卻被同事貼上「愛出風頭」、「搶功勞」、「收割王」的標籤,這讓你很受傷。
被貼標籤,怎麼辦?
而你為了顧及同事間的和諧,不讓自己的「動作快」變成「搶功勞」,所以你試著放慢腳步,但沒想到腳步一慢,業績少了,上司卻覺得你退步,這讓你衝也不是,不衝也不是,有一種不上不下的感覺!
這時候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惑,是不是多做多錯?可是不做,你又覺得很空虛,不喜歡虛度日子的感覺,然而更不喜歡自己的認真把別人給推遠了。
最近我就聽到一位朋友,有類似的困擾,他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我這位朋友,是家網路行銷公司的主管,負責推廣產品,常常需要撰寫行銷文,就上網應徵「行銷文案」這類的人才,陸續用了幾個人,可都達不到他的要求,於是他想起一位老同學。
這個老同學是個設計師,很喜歡寫東西,經常在個人部落格寫文章、分享生活趣事,文筆還不錯,所以我的朋友就說服老同學兼差,寫寫看文案,說不定可以發展出第二春。
原本以為交情好,合作起來應該會很有默契才對,結果沒想到文案一寫下去,雙方對於「行銷文」的想像有落差。
溝通幾次後,這位行銷主管覺得老同學「太難搞」,而被請來寫文案的同學,則是認為行銷主管「太粗暴」。
兩個人差點要撕破臉,文案不僅生不出來,關係還變得很尷尬,彼此情緒都很滿,不曉得該怎麼收尾。
溝通陷入僵局,怎麼解?
我試著問行銷主管,他所謂「太難搞」是什麼意思?他表示老同學太在意「氣氛」的舖陳,所以文案開頭寫得落落長,把要「產品」壓到最後才寫,這完全違反行銷上的「產品優先」原則!他求好心切,給建議時很直接。
偏偏這位同學是搞藝術的,個性比較敏感、纖細,就是俗稱的玻璃心,所以行銷主管的話,聽在耳裡都是一種否定,「覺得」行銷主管的話太直接粗暴,到最後兩個人根本無法溝通。
開班授課這麼多年,我很清楚人跟人的誤解和糾葛,之所以會越來越深,往往是因為很多重要的感受沒有表達清楚,造成巨大的鴻溝。
所以我繼續往下問,我問這位行銷主管對同學真的只有負面評價、覺得他太難搞嗎?主管很快回答:「當然不是,我同學很細心,也很負責任的!」
我接著再問:「那你有對他說出你這份欣賞嗎?」這位行銷主管沒說話,只有對我搖搖頭。
我又問他,以他對老同學的了解,同學會說他太直接、粗暴,可能的原因有什麼?
結果這位行銷主管想了想,才緩緩的說:「老師也知道我一急起來,嘴巴就跑得比腦子快,直接批評他的文案,太文青、不落地,一點銷售的力道都沒有,但我真的是為他好,才這麼說⋯⋯」
文青與商業,怎麼平衡?
故事先說到這邊,不曉得你聽出來了沒有?事實上,這兩個人能維持長時間的友情,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契合和了解,很少有人會故意跟好朋友作對。
所以回到「行銷文案」這件事情上,他們其實都很想把事情做好,只是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場,少了從對方的「出發點」來看事情的角度,這件事才會無解。
幸好這位行銷主管有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經過我的陪伴之後,他對自己的「直接」有些懊惱,如果時間能倒轉,他會願意換個方式表達。
例如他可以說:「敏感和纖細是好事,有敏感跟纖細才能寫出好文字,只是在『行銷文』上,產品才是第一順位,而不是『氣氛』。」
我還鼓勵他進一步跟老同學討論「敏感纖細」可以怎麼運用,只要放對地方,氣氛的營造也很重要。
要是下次老同學的「敏感纖細」又放錯地方時,兩個人可以怎麼幫彼此踩剎車,澄清彼此心中的優先順序跟具體方向,再往下走,就能避免爭執。
後來,他帶著這些體會,回去找老同學,重新表達一次,老同學能體諒他的求好心切,坦承自己對行銷文的掌握度不夠,實在沒必要反應這麼大,還感謝行銷主管願意慷慨分享業界經驗。
現在他們倆恢復了友誼,而且雙方的合作也越來越上軌道~
二個方法,讓人靠近你
從這個小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人跟人相處時,也許事情本身並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就像是文案要賣產品,本來就是寫文案的目的。
假如文案能多寫出氛圍,提高文案的質感,沒有什麼不好,也就是說,寫文案這件事情是中性的。
真正讓情緒失控的原因,是受到片面反應,或是不完整的言語刺激,就像是「太難搞」、「太粗暴」這些不恰當的標籤影響,進而導致人際關係上的災難。
那麼要是你也渴望說清楚自己,不讓他人有誤解的空間,同時又能照顧到對方的感受,讓人願意靠近你,我可以提供你兩個簡單的步驟,那就是~1.覺察自己,完整詮釋、2.關注他人,標定善意。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我們一開始說的「業務高手」,因為動作快、又熱心的情況下,幫整個部門拿回業績,卻跟同事有些嫌隙,受到排擠時。
就可以先使用第一個步驟,覺察自己的本意,先對同事說明:「我提早把事情完成,是怕拖越久變數越多」。
再來,第二個步驟則是把焦點放在同事們身上,好好的說:「不過,我能拿下這些業績,是大家一起努力耕耘的結果,沒有你們,我一個人是辦不到的,謝謝大家的協助~」
我相信,只要你能這樣完整的表達自己,又能看見他人的善意和付出,就能擁有很多支持者~
要是你對自己的期望更高,不希望跟人有了磨擦,或是對人造成傷害之後,再來挽回和彌補,我再提供一個更根本的方法~那就是學習「隱喻」的語言。
如何使用「隱喻」的語言?
「隱喻」在古希臘文裡,代表著「轉換」的意思,特別是「情緒」和「理解」上的轉換。
舉個例子來說,你是個很注重時間,很守時的人,但你今天跟一個朋友約,對方遲到了半小時,一屁股坐下來也沒解釋遲到的原因,就開始聊天,這時候你很生氣,但又不想發脾氣壞了友情,可以怎麼使用「隱喻」的語言呢?
你可以溫和且堅定的跟朋友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剛剛已經存了三十兩黃金在你的戶頭裡了,哪天我缺錢時,我會記得跟你要喔!」
你可以感受一下,像這樣子把時間比喻成「黃金」,是不是可以輕鬆的說清楚「時間」這種很抽象,又看不見的東西,它對你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而且不帶攻擊和指責,不讓對方感覺受傷,又能巧妙讓對方理解「遲到」這樣的行為,對你來說是「重大損失」,明白時間對你的「珍貴價值」。
更重要的是,有了使用隱喻的能力,你不必強忍情緒,就能適當的表達自己,
而那些原本對朋友遲到的負面情緒,像是憤怒、失望、不滿。
在你使用隱喻的過程中,因為多了一份詩意和美感,讓負面情緒可以平安落地,也就不會跟人撕破臉,傷害到你的人際關係。
那麼要是你感受到隱喻的妙用,也很想學習的話,我很鼓勵你加入我們最新推出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是由國際級隱喻大師~哈克,黃士鈞博士所主講。
哈克這一門課程,除了能幫助你更容易建立關係,跟人產生連結之外,更難得的是,哈克還會陪伴你「了解自己」。
關於「了解自己」,哈克曾經說過一段話,他說:「為什麼我們要探索自己的內在?這是因為當我們探索、好奇自己多一點,我們對自己多懂一些,於是當別人想要靠近我們的時候,就多了語言和文字可以表達~」
而在【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課程當中,哈克就為「了解自己」找到了一個好隱喻,那就是「太陽」與「月亮」。
一般而言,我們對太陽的印象是熱情、充沛、恆常存在的能量,而月亮則是輕輕柔柔,隨著潮起潮落,每天都有盈缺的變化~
帶著這樣對太陽和月亮的認識,回到人際關係裡,到底要怎麼運用「隱喻」呢?這就像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行銷主管,要是他先上過哈克的課程,在哈克的陪伴下先向內探索、了解自己。
那麼當他決定跟老同學一起工作的時候,他就可以先打預防針,好好的跟同學說:「我能帶給人的能量是『明確、迅速』,這樣的能力是我的太陽,請享用它,同時我也有月亮,我的月亮是『願意嘗試、懂得反思』,這是我的柔軟面,請善待它」。
有了重新了解的基礎,當他跟老同學針對文案意見不同的時候,那位敏感、纖細的老同學,對他的理解就會是想把事情做好,所以心急了,就不會直接被他的太陽灼傷,甚至有可能因為懂他的月亮,願意付出更多體貼和包容。
這就是哈克說的,開啟一段內在旅程,探索自己的太陽與月亮,你就能了解自己、讓人懂你,更喜歡跟你靠近~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
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f5InrH2pEk/hqdefault.jpg)
包容別人例子 在 爽樂團 Youtube 的評價
「在網路的世界裡,你是殺人狂嗎?」
同性議題一直都是個沈重的議題,可以說是傳統以及開放思維拉扯的例子之一。然而,即使法律部分能給他們一個明文保障,這個社會風氣還是要過上很久的時間,才能讓彼此的衝突與誤解完全消失...... 這首歌就是在寫這樣的現象,但也不僅僅限於同志議題。 今天一個人是好還是壞,取決在他的內心,而不是宗教、學歷、金錢、背景甚至是他的性向,這點其實所有人都是知道的,一定了解「包容」「理解」「和善」等等的正面詞彙。 然而清楚歸清楚,實際上親身遇到時,卻有不少人是身為「丟石頭謾罵」的那一方,去了解狀況、釐清思緒等等的都不做了,藉著網路的便利性以及匿名型,不假思索、口舌心快、不負責任地含血噴人竟已成為時下社群網站、PTT的常態。 人的心中,都有那麼的一把尺,衡量一切、判斷定義事情的好與壞。但是這世界並不是童話般的非黑即白,所以也不該用那把尺四處見人就劈;我們都有言論自由,但過度地無限上綱,把言語當刀子砍呀砍、肆意妄為、謾罵批評...... 這跟殺人狂沒有分別。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詞/曲:禮義
編曲:爽樂團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 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 受傷的胸口
你的心頭 是否有那麼的一把尺
衡量一切 判斷定義事情好與壞
我都知道 但世界並不是只有黑白
所以不要用那把尺 四處見人就砍
小明很乖 散播正能量善良的他
然而大家 因為心靈不同而討厭他
惡意撻伐 言語刺呀刺呀最後逼死他
不知道為啥 暴民不看見做好事的他
人的好壞 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這很重要 讓我再唱一次給你聽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別毀了別人應該擁有的美好一切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 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 受傷的胸口
大聲講話就是老大 先砍人的絕不會受傷
哇靠你們這些傢伙難道都是白癡嗎
你說言論自由 我說你啊別無限上綱
把言語當刀子砍呀砍呀 這叫殺人狂
批判很爽 踩著傷口再給他一顆糖
反正全世界上 只有你是對的是嗎
瘋了嗎 我們拿著石頭互砸
很爽嗎 直到我們遍體鱗傷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人的好壞是決定在他的內心
這很重要讓我再說一次給你聽
不是宗教職業學歷還有他愛的人是誰
別讓仇恨散播 不要當嗜血傻B
別毀了別人應該擁有的美好一切
陌生人他又撿起了 那顆批判兇殘的石頭
無助的他又不說了 輕輕摸著受傷的胸口
爽臉書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oul
_
曲 Composed/詞 Lyrics:禮義
製作人 Producer:禮義
編曲Music:爽樂團
主唱 Vocal:紅中
貝斯 Bass:禮義
鍵盤 Keybroad:小樂
吉他 Guitar:維軒
錄音 Recorded:賴威成_喜歡音樂錄音室
混音 Mixed:康小白_小宇宙音樂工作室
影片腳本/拍攝/場地道具:Molly Chiu
影片剪輯:禮義
出品:尬音樂 Got Musi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hEdyomzRpk/hqdefault.jpg)
包容別人例子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評價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十集,尋找CEO的四步驟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明君找能臣,齊桓公找管仲,當代企業必須選擇合適的CEO,道理從古至今相同。知名商業顧問大師拉姆查蘭,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The Secrets of Great CEO Selection〉一文,講述選擇CEO的4個步驟原則,和當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現在來看異曲同工。
第一,是具備關鍵能力。先搞清楚公司的實質需要,再根據公司的需要去找CEO。候選人只需具備最關鍵的能力即可。董事會必須先認清自己發展的路徑與方向,才能找到合適的CEO。
1993,IBM走向衰退,甚至要宣佈破產,董事墨菲和伯克要開始找合適的CEO,當時行業的人都認為,IBM會選擇一位技術出身的CEO,《紐約時報》還專門刊文給出了幾個優秀人選。但墨菲和伯克用了一個月時間,訪談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客戶和行業專家,最後發現,公司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IBM需要的是一個有商業頭腦、還能以客戶為導向的CEO。明確目標後,最終找到了在一家煙草公司任職的郭士納。郭士納果然讓公司起死回生。
鮑叔牙對齊桓公說,「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要治齊國,用我跟別人就好,要稱霸天下,得靠管仲)管仲具備王佐之才之關鍵能力,正投齊桓公所好。
第二,保持開放的頭腦,減少偏見。有些公司董事長只見過候選人一面,因為種種因素,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錯過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同樣地,有些董事因為某些候選人做過成功的報告,雖然不符資格,卻被格外青睞,也是不對的。不論是外來的或是公司內部培養的人才、獵頭公司推薦的候選人,都該秉持就事論事,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的態度,才能對候選人有客觀良好的評價。而齊桓公能原諒管仲過去的一箭之仇,挖掘管仲的能力,當然是典範。
第三,深入瞭解每位候選人。拉姆查蘭舉了個例子,面談越深入,還會發生出乎意料的變化。美國一家保險公司成立了一個選拔小組,確認了CEO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後,針對符合條件的五位候選人分別深入面談。小組再交流看法,發現五名都有缺點。原本,他們希望尋找幫企業拓展新領域業務的CEO,但在面談過程中,發現公司的主業務還有很大成長空間,「關鍵能力」變了,就否決了五位候選人,再依照新條件尋找新的CEO。齊桓公對管仲的面試當然也不少,甚至還坦承自己的過錯,也是變相考驗管仲。
第四,包容缺點。每位CEO都有缺點,比如很多財經類出身的CEO缺乏運營技巧和人事管理技巧,技術類出身的CEO又不太瞭解財務管理。拉姆查蘭給的建議是,給最佳備選的CEO找一個合適的搭檔,取長補短。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齊桓公能放下恩怨,任用過去的仇人管仲,在現代社會,你能舉出什麼具體的例子嗎?而管仲背叛了原來自己的老闆,該如何評價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aSBBOwKXY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