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想討好的罪惡感
她有點不安,跟我分享這幾天的經歷。
剛好兒童節,帶著孩子出去玩,很容易遇到推銷。有一個推銷員,對著孩子說:「想不想要企鵝?」
孩子碰巧很喜歡企鵝,她就跟孩子傻傻地坐到了DVD前面,她誤以為推銷員的講法,是代表有什麼免費的企鵝貼紙或者氣球可以拿。原來,是要推銷DVD,孩子一邊看企鵝影片,她想要跟孩子討論,螢幕上有趣的片段,結果推銷員一直打斷她。
其實,她也能理解,推銷員想要在短時間之內,就介紹完他們的產品有多好多好,刺激家長的消費行為。可是,一直被人打斷其實不是很舒服的經驗,幾次之後她終於受不了了,跟推銷員說:「你讓我跟孩子講幾句話行不行?!」
她才剛講完螢幕裡面出現的地點應該是南極,提醒孩子剛好最近講的故事書裡有相關的內容,推銷員又開始插話。而且也不是順著她的話講,又拿出了完全不相干的系列產品目錄,還問了孩子,卻又不等孩子回答,自顧自換了其他的影片。
孩子本來是因為企鵝來的,既然拿不到什麼,又切換了其它影片。她跟推銷員禮貌性地說謝謝,叫孩子起身,準備離開。推銷員一副不想結束的樣子,一直勸她要留下來,又不斷問孩子想看什麼。她很火大,冒出了一句她幾乎沒講過的話:「我們要走了,我們不想買,一點興趣也沒有!」
她說,她說完之後,臉上有種火辣辣的感覺,趕快抓著孩子離開,像逃跑那樣。她是那種很怕衝突的人,講起話來,除了委婉禮貌,還會加敬語,很怕得罪人。可是,她在孩子面前講了這句話,怕是不是不好的身教?!
如果是別的家長,我還會多問幾句。可是她的個性如此,我還常怕她講話不夠堅定果決,最好多練習在別人面前好好表達自己的生氣。
如果她碰到不夠尊重她的人,那她真的是很容易「人善被人欺」。她曾經跟我提過,她不想要再這樣子下去,當了媽媽,是不是該「為母則強」一點?
她為了孩子,想讓自己更好,這是開始改變的動機。可是,她終究要明白,要搞清楚自己的主張,表達自己的立場,是為了她自己。人與人之間有不同想法很正常,可是,現代社會步調快,自己的想法沒講清楚,很可能被對方忽略,甚至被強迫、利用。像是她真的曾經在有點不甘願的情況下,買了一套繪本。
我跟她談過「討好」的概念—把對方的情緒,放在自己的情緒前面。她的狀況是變成,慣性地討好,即使不想這麼做。偶爾把孩子的情緒,放在自己的情緒前面,她很樂意;但是為了怕陌生人不高興,也勉強自己,這就不太對了。
就先天來說,也許她比較容易害羞、畏懼,在人前不敢言語。可是,就後天來說,父母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情緒獨立的個體,很重要。也就是,我們期待孩子能按照他的意願過活,他能視自己的情緒需要被尊重,他也有權力請對方重視他的情緒,即便可能讓對方不高興。當然,相對來說,他也要學習同等地尊重他人的情緒。
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情緒,可以注意禮貌,雙方都講清楚之後,是要輪流還是折衷,才比較好說。可是,該說而沒說,事情不好做,對方如果想讓我們高興,也得知道我們要什麼吧?!
當然,也不是什麼情況都要表達自我,有些情況、有些人,多講只是浪費時間。有時候,講講社交話,帶過去就好,還比較輕鬆。可是,那都是經過自己判斷之後的行為,而不是被迫之後的不得已。
不過,很可惜,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以父母的情緒為優先,基本上就是上一代的傳統教養方式。所以,她從小被教育,要學會看父母的臉色過活,「被人喜歡才是好的」,這個價值觀很清楚。只是,被父母喜歡的女兒、被丈夫喜歡的太太、被公婆喜歡的媳婦、被孩子喜歡的媽媽…,樣樣要兼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接下來會出現的感受,就是委屈,然後感覺自己沒有價值、可有可無。這種心境下,怎麼會教出有自信的孩子呢?她有這樣的自覺,這是她醞釀改變很重要的力量—先為孩子勇敢,再為自己勇敢。這樣的順序,比單純為她自己勇敢,可以少一點罪惡感。
我開玩笑地跟她說,她多找人吵幾次架,吵之前多練習幾次,吵的過程中,學習放鬆。慢慢地、慢慢地,習慣就好,把架好好吵完,該講的都講了,會很舒服的。
當然不是真的要她到處找人吵架,而是在她過去的經驗裡面,表達自我好像就很容易吵架,門檻很低。我還跟她分享,我認識的家長裡面,夫妻溝通到雙方都在情緒上的時候,不要說是吵架,用打架來表達情緒的也有。
我其實就這次事件,來鼓勵她,真的好棒棒。她對推銷員說的話,確實是她真實的意思,言詞也沒有過激,就整個脈絡來看,其實也不算沒禮貌。如果以後有時間,我希望再跟她談談,別過於「討好孩子」這件事,我猜,這邊如果沒有講清楚,大概一、兩年之後,她跟孩子的互動,就很有可能會自動化地啟動「討好」模式,而不自覺了!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限量作者簽名書衣已送完):http://ppt.cc/Qv9m5
2.博客來(簽名款已售完):http://ppt.cc/XpS6Y
3.誠品(限量明信片首刷已送完):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5/22(日)下午3:00-5:00 【台東】公益講座(免費,需電話報名)
報名資訊: http://ppt.cc/EtWiL
動機單純的力量電子書 在 Facebook 八卦
#自信是什麼 #從他人眼光發掘自信
#自信的躍進 #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
.
我遇見一位非常特別的登山家:艾瑞克德康(Érik Decamp),這位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與同是登山家的妻子凱特琳德提維爾(Catherine Destivelle)一同攀登過許多世界最高聳的山峰,包括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象鼻神山四號峰,以及西藏的希夏邦馬峰等等。
.
德康同時也身兼高山嚮導───這是一份與自信心高度相關的工作,他必須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並知道如何將信心傳遞給自己帶領的人。為了幫助他的隊員們擺脫恐懼,德康有一招看似冒險,但多半非常有效的策略:如果一位隊員在攀登前的準備與訓練中,全程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他就會在正式攀登時指定這位隊員打頭陣。通常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對方很快脫離焦慮狀態,並因為從嚮導身上得到了自信,立刻認為自己變得強大。
.
德康在訓練的過程中,會給出明確的指示和解釋,讓隊員們重複練習正確的動作,然後指定一位最害怕的隊員走在前面。而這位隊員會將信心轉換為行動,證明自己值得眾人信任。
.
這正是瑪麗亞蒙特梭利所提倡的教育方針中,非常核心的一環。蒙特梭利教育法立基在善意與信心之上,時至今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位義大利籍的教育學家不斷提醒父母:「絕對不要幫助孩子做一件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對孩子們具有信心,表現出來的話,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自己有時想要「示範一下」時,孩子會顯得不耐煩:我們想快一點把事情做完,於是插手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孩子的確有惱怒的理由,因為我們這麼做,是不夠信任他們的表現。
.
父母、教練、老師及所有亞里斯多德定義中的朋友,都該熟悉這兩種培養自信的交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
.
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中,常會混雜了這兩種自信發展的層面,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在他人眼光中發掘自信,便會覺得自己更加強大。
.
身為哲學教授,我經常體驗到這個過程。有時我會不經意地在演講中偏離原本的主題,甚至在某個時間點忘記要怎麼回到自己原本的論點上,因此覺得困窘、甚至快要失去信心,但臺下聽眾與學生們充滿興趣與好奇的眼神,總能夠讓我平靜下來。我有時也會突然驚覺,剛剛發給學生的哲學文獻,對我自己而言也相當晦澀難解,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我的信心,總能讓我很快理清思路。
.
艾瑞克德康告訴我,他也有過一模一樣的經驗:登山隊出發探險時,隊員對他的信心會增強他的自信。我們畢竟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因此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
德康和我都像他的登山隊員一樣,因為感受到肩上承擔著他人的信心,因而找到了自信。
.
自信是他人給予我們的禮物,而我們欣然接受。若有學生問我一個困難的問題,我會反過來告訴他:你其實知道答案。我給予學生信心,而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收到這份信心禮物的學生都能在幾秒鐘內給出一個有趣的答案。
.
我們有時會聽到某人──可能是同事或家人──說他們缺乏自信,讓我們覺得自信似乎是種自我內在的問題。但如果從來沒有人相信他們、給予他們自信,他們理所當然會為焦慮所苦。看到這些能力超群卻缺乏自信的人,有時真是令人驚訝。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而不是孤立、獨自累積技能的單元體。
.
《仁慈的力量》(Puissance de la douceur)與《冒險禮讚》 (Éloge du risque)的作者安杜弗勒芒特爾(Anne Dufourmantelle)也是精神分析師。二〇一七年因為救援溺水的孩子,自己反而不幸溺水身亡。她的行為用一種激進的方式證明「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
.
病人們在諮詢椅上把感受到的痛苦化為語言,而杜弗勒芒特爾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病人的焦慮大多來自於對他人缺乏信任,這是童年時缺乏內在安全感導致的災難性結果。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沒有能夠給予他們信心的人,因此即使從悲慘童年倖存下來、長大成人,依然無法對自己抱有信心。當安杜弗勒芒特爾說「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時,她的意思是,缺乏自信事實上就是缺乏對他人的信心。
.
對自己的信心及對他人的信心,實際上是同一件事。
.
這也可以解釋「妄想型人格」(患者對他人極度不信任和懷疑,常將別人的動機視為惡意的。)背後的原理: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別人也沒有信心,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懷疑所有外在事物──周遭環境、媒體訊息。簡單來說,他們深深為「內在的不安全感」所苦, 因此懷疑整個世界。也因為這份無所不在的不信任感,讓他們無法找到適合培養自信心的施力點。
.
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
🟧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
.
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
.
記得我們稍早之前提過的兩歲小男孩嗎?他主動靠近來訪的陌生客人──小男孩當然心裡會有些害怕,因為陌生人侵入了他的家中,但即使心有恐懼,他依然勇往直前。他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位陌生人有信心、同時也對家中其他親近的人有信心。這份信心並非由基因或生物因素決定,而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藉由各種交織的人際關係,一步步培養起來,最終像是包裹初生嬰兒的布巾一樣,讓孩子充滿了安全感。
.
我們有時會撫摸孩子幼小的軀體,讓他們知道我們在旁邊、會照顧他們、他們不是孤獨的。藉由這些關注的舉動,讓孩子有了信心,這正是他們成長中最需要的東西。孩子大一點之後,藉由讓他獨自進食、讓他大膽地踏出第一步,展現出對孩子的信心。
.
沒有人能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信心,自信最初的來源是愛與友誼。
.
--
.
🏷本文節錄自《自信的躍進: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作者沙爾.貝班(Charles Pépin)是法國哲學家;畢業於巴黎HEC商學院畢業,曾於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哲學,也是法國《心理學雜誌》和《哲學月刊》的專欄作家。中文版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圓神出版社 發行。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2cum6vt
.
這是一個人們不曾如此需要自信,也不曾這麼難以獲得自信的年代!我們在自信的路上,容易跌跌撞撞、進進退退,因為對自信的認識,既不完整也不深入。自信,不是關起門就能練!本書帶你我看見自信的10大真諦,找回探索世界的膽量。
.
自信,看似你我生命中虛無飄渺卻不可或缺之物,但其實它並非單純的內在問題,而是人類存在的核心,無法只以單一觀點看待。自信,並非天生擁有,需要後天養成,更需要與他人合作,並懂得自我傾聽、決斷與行動。就拿學習腳踏車的例子來說,自信的組成有三:
.
自信是對他人有信心
——相信在旁邊扶著車子的他人
.
自信是對自我能力有信心
——應用他人指導,學會重要的生活技巧
.
自信是對生命有信心
——內心的喜悅超越單純的滿足感,得以與生命共鳴
.
了解了自信的真諦,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舞步,讓信心得以大步躍進,讓生命能夠遇難不退、遇風起飛。
.
💻 閱讀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本書優惠特價中
👉 http://moo.im/a/cmrACE
動機單純的力量電子書 在 動機,單純的力量- 丹尼爾‧品克 - Readmoo分享書- 讀墨 的相關結果
內容簡介>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就人類真正的激勵源頭做了一番撼動管理典範的檢視,指出人類或可利用這個洞察走向更有智慧的工作方式 ... ... <看更多>
動機單純的力量電子書 在 動機, 單純的力量: 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有最單純的動機 的相關結果
動機, 單純的力量: 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有最單純的動機,才有最棒的表現:《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爾˙品克就人類真正的激勵源頭做了一番撼動管理典範的檢視 ... ... <看更多>
動機單純的力量電子書 在 博客來-動機,單純的力量: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有最 ... 的相關結果
書名:動機,單純的力量:把工作做得像投入嗜好一樣有最單純的動機,才有最棒的表現,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0316445,頁數:280,出版社:大塊文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