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英傑處長給台灣人民的道別信
「隨著我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日子即將畫下句點,我也即將離開台灣,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一番歷練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當我說擔任AIT處長其實是我這輩子的榮幸,也讓我得以實現長期職業生涯中的抱負與理想,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我19歲時第一次離開家鄉,就是來台灣。對年輕的我來說,從那時起,台灣就成了交流與理解、探索與冒險的同義詞。台灣不僅有著讓人眼花撩亂的異鄉風情,也代表著意想不到的嶄新機會。我在這裡嘗試新奇的食物,像是水餃和臭豆腐,並且學習如何在擠滿單車和機車的大街小巷穿梭自如。一方面,我努力用我粗淺的中文,讓別人聽懂我說的話;但同時我也發現,無論走到哪裡,迎接我的都是滿滿的親切友善與熱情好客。
因此,在成為美國外交官後,能夠以台灣作為我派駐海外的第一站,真是再適合不過了。畢竟,是台灣首先點燃了我對亞洲、尤其是台灣的畢生興趣,也激發了我對跨文化理解和共享目標——也就是外交工作——的終身熱忱。此後,我也曾派駐其他地點,多數是在大中華區域,但我的台灣經歷與回憶始終常存我心。最終我能以美國駐台最高層級外交官的身分回來這裡,可說是我多年職涯的高峰。顯然,我這一生注定與台灣有著深刻的連結,或者也叫作「緣分」吧,才會讓我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台灣。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台灣。我總覺得:「答案不是很明顯嗎?」不過如果一定要我從個人與專業的角度,解釋我對台灣的喜愛與敬佩之情,我通常會提到以下幾個領域:
首先,台灣兼具活力與穩定、進步與延承、還有創新與傳統。每次回到這裡,我都對台灣社會在各個方面日新月異的進步感到驚艷不已。台灣的民主更臻成熟,經濟益加蓬勃,環境保護更受關注,藝術文化發展也生生不息。
台灣在許多最先進的科技產業上持續為全球創新樹立標竿,但與此同時,台灣的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依舊令人欽羨佩服。儘管生活充裕且形象良好,台灣人民卻依然謙虛樸實、平易近人。在台灣,最古老的傳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文化和歷史古蹟受到妥善的修復與保護;年輕人也可以學習代代相傳的書法技巧,接著再把作品秀在Instagram上。
再者,對美國來說,台灣正是共享利益與共享價值交集的典範。美台夥伴關係的重點在於確保科技發展能夠嘉惠、而非傷害我們雙方的經濟,科技突破則應被用於鞏固、而不是破壞我們的原則。美台之間自由、多元、平等及透明等共享價值,時時激勵我們努力在世界各地打造民主社會的韌性。而我們也持續尋求新的方式,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貢獻,這麼做不僅是因為能夠造福我們自己的人民,也是因為我們相信,身為21世紀敦親睦鄰的好夥伴,就是該這麼做。
最後,每當我想到台灣、以及整體美台關係,我總會想到希望、光明和成長。美台的情誼在過去40年來不斷拓展與茁壯。我相信每任處長都會同意,他們離開台灣時的美台夥伴關係,比起他們剛上任時都更上一層樓。同樣的,當我向AIT告別的那一天,我的心中將充滿肯定與成就感,因為我知道,美台夥伴關係比以往都更加深刻和強健,我也對自己能為美台關係今天亮眼的進展小有貢獻,而深感驕傲。
但是,比起這些事情,我想我更難忘的是台灣在我生命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記。我永遠會記得我在台灣度過的第一個聖誕節,還有第一個農曆新年。我永遠會記得台灣朋友的真摯與溫暖、教會同伴堅定的信仰、炎炎夏日來一碗芒果冰的沁涼、資源回收車沿街播放《給愛麗絲》的回音,還有巷弄中撲鼻而來的茉莉花香,這些都會是我畢生珍藏的美好回憶之一。我也會記得好友間的餐聚、充滿歡笑和故事的夜晚、以及一路以來我受到過的無數的善意與關懷。我更會永遠記得,是各位台灣朋友們,你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我和我家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美好。對此,我要衷心地謝謝大家。
雖然我將離開台灣,但台灣不會離開我。」
—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酈英傑
✅信件全文亦可至AIT官網查看:https://bit.ly/2TSkLDF
📝A Farewell Letter from AIT Director W. Brent Christensen
"As my time as AIT Director draws to a close and I prepare to leave Taiwan, I w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ell you what this experience has meant to me.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is has been the honor of my life and the fulfillment of a career-long aspiration.
The first time I left my hometown at age 19, it was to come to Taiwan. From that early age, Taiwan became synonymous for me with the ideas of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exploration and adventure. Taiwan represented both disorienting foreignness and unexpected opportunity, as I tried new food – like shuijiaos and qiu doufu – and learned to navigate my way through streets crowded with bicycles and scooters. And struggled to make myself understood with my rudimentary Mandarin. But all the while discovering the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that welcomed me wherever I went.
It felt appropriate for me to serve my first tour as a U.S. diplomat in the place that first sparked in me a lifelong interest in Asia – and in Taiwan in particular – and in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hared purpose, or in other words, diplomacy. After that, my career took me to other places, but mostly still in the China region. But the memories of my experiences in Taiwan stayed with me. And finally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as the top U.S. diplomat to Taiwan was the culmination of all the years that came before. It is clear that I have a lifelong connection to Taiwan, or “yuanfen,” that has led me to return again and again.
People often ask me why I have such a fondness for Taiwan. “Isn’t it obvious?!” I always think. But when forced to explain my affection for and professional fascination with Taiwan, I usually come back to a few themes.
First, dynamism and constancy; progress and preservation;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Every time I return to Taiwan, I am immediately struck by the many ways Taiwan has advanced as a society. Taiwan’s democracy grows more mature, its economy more prosperous, its environment more cared-for, and its arts and culture more vibrant.
Taiwan’s industry continues to set the benchmark for global innovation in som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aiwan society is remarkable for its stability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Taiwan’s people, despite their relative wealth and stature, continue to be modest and unassuming. Taiwan’s most ancient traditions are alive and well. Cultural and historic sites are restored and preserved. Young people may learn calligraphy techniques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but then share their work on Instagram.
Seco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exemplifies the intersection of shared interests and shared values. Our partnership is about making sure our economies are beneficiaries rather than casualtie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nsuring tha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dvances rather than undermines our principles. Our shared values of freedom, diversity, equality, and transparency inspire our efforts to build the resilience of democrac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we continue to find new ways to contribute to global problem solving, both because it benefits our own peoples and because we share the belief that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 good neighbor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ly, I associate Taiwan – and the broader U.S.-Taiwan relationship – with hope, promise, and growth. This friendship has expanded and flourished over the past 40 years; I believe every person who has done this job walked away knowing they left this partnership better than they found it. I will similarly leave AIT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success, knowing that the U.S.-Taiwan partnership is deeper and stronger than ever, and feeling immensely proud of my small role in getting us there.
But more than any of these things, I will remember the ways that Taiwan has touched me personally. I will always remember my first Christmas in Taiwan – and 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 I will remember the warmth of Taiwan friendship, the faith of my fellow church members, the taste of a mango bing on a hot summer day, the echo of “Fur Elise” from the recycling truck, the fragrance of jasmine blossoms in village alleyways – these are just some of the memories I will treasure. I will remember the long dinners with dear friends, full of laughter and stories. And I will remember their many kindnesses. I will remember all the ways big and small that you, the people of Taiwan, touched my life and the lives of my family. And for that, I thank you.
I may be leaving Taiwan, but Taiwan will never leave me. "
-- AIT Director William Brent Christensen
✅Read the letter: https://bit.ly/3hUrsgw
同時也有29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含羞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含羞草日記-草爺 2020全新單曲,邀請曾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張再興」、草屯囝仔「阿倉」、前MP魔幻力量主唱「嘎嘎」飾演拜把兄弟。此外還特定請來顏寬恒做為客串大哥,以及許多義氣相挺的兄弟們的熱情參與演出! 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是:出了社會之後,我們都會與不同形形色色的人交集,也會經歷風風雨雨,但是...
「力豆力豆幾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曲家瑞 Facebook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Facebook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含羞草 Youtube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Vicky Tsai Youtube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寶寶] 點讀筆推薦-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有買過泛亞文化力豆力豆套書的媽咪爸比請進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Re: [寶寶] 大家聽過力豆力豆嗎? - 看板BabyMothe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力豆力豆值得買嗎的推薦與評價,媽媽經、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力豆力豆幾歲 在 泛亞新出版月刊-小豆苗-精彩翻頁介紹 - YouTube 的評價
力豆力豆幾歲 在 曲家瑞 Facebook 八卦
過去,爸爸媽媽總是形影不離,一直以為他們倆會白頭到老的,怎知爸爸先走留下媽媽,房間兩個人的雙人床顯得分外孤單,衣櫥裡一整排用不著的衣架,飯後手牽手的散步時光,睡前再睏也要聊幾句的那幾分鐘,媽媽的生活瞬間多出了從未有的空間與時間。
我們4個子女,因性格與專長的不同,發揮了各自強項,試著填滿媽媽接下來多半是一個人的時光。像弟弟有了孩子起得早,姊姊下班陪到晚,妹妹寒暑假報到,而我外向活潑又過動,獨樂樂不如與媽媽樂樂,舉凡娛樂性質、逗她開心、出了家門以外的事都由我負責。於是,我的旅行玩伴,從男友、姊妹、閨蜜換成了媽媽,原本我行我素的個性,慢慢地學會從她的角度設想,她的喜好選擇為優先考量。
年近80歲的老人家,很難跟著旅行團走那種幾天3個城市,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一大早出發,晚上才回旅館的吃到飽行程 (別忘了我也年過半百喔),於是我選擇單純去1個城市,逛一天休息一天的悠閒遊,讓媽媽放鬆許多,畢竟年長者步伐緩慢,不適合久站或曝曬在寒風烈日下,也不需為了趕下一個行程而有壓力。
飯店的選擇非常重要,希望給她舒適的居住環境,這部分我是不會省的。評價、地點、安全為優先考量,上網瀏覽做功課之外,個人的經驗是直接與飯店聯繫,告知你的需求以及旅遊網站提供的優惠,應該都有再低的折扣,且很多連鎖飯店,一但成為了他們的常客,未來入住其他國家或城市,還有可能拿到更好的房價。
當然,沒有帶著媽媽會省很多,9年前在巴黎,拖著2個行李箱爬上旅館的四層樓,跟朋友擠在只容得下一張床的房間,當時覺得這一切酷斃辣,早餐一個可頌一杯熱咖啡,整天背著相機在街道巷弄裡,逛到喜歡的店就走進去,迷了路也不擔心,對我而言就是曲式瀟灑自在的遊。
可是媽媽不一樣,必須規劃好路線,希望她能在旅途中睡得好吃得好,安全第一、不要生病,所以我才要努力工作,趁著媽媽還能走,陪著她去看世界的風景,讓她沒有遺憾。為了陪媽媽逛街,我可以捨去參觀設計展的行程,經過我最愛的品牌,也沒有停下來的慾望,天天陪她去同一家餐館,同樣的幾道菜(麻婆豆腐、醬爆茄子、青椒肉絲),也吃得津津有味,這都是我過去做不到的。
今年暑假,我們母女重返意大利佛羅倫斯,連續兩年同一個城市同一家飯店同一間房,有如回到熟悉的老地方與老朋友相聚。在這裡的10多天,早餐是媽媽最期待的, 不僅豐盛美味,還能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由於媽媽年紀大,多數人經過我們桌都會微笑點頭,甚至來一句Nee How,媽媽也會大方說hello,她很喜歡觀察用餐的客人,我就找機會與他們聊天,再把每個人的故事說給媽媽聽。
我們遇到紐澤西來的祖孫三代8人行,也有50多歲退休夫妻的二度蜜月。餐廳經理馬力歐總是西裝筆挺,20歲進入這間飯店體系,17年來一路從倫敦的吧台小弟、米蘭的服務員到佛羅倫斯的經理,私底更下熱衷慢跑,參與歐洲各大馬拉松賽事,與同事們組了一個慢跑團,每天清晨6點從飯店出發。
來自紐約,退休的阿公與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律師老婆,拎著剛滿2歲的外孫女Ami世界趴趴走,Ami的談吐思想超齡,不僅每天穿的衣服自己選,還會批評外婆的鞋子與上衣不搭,十足小大人,抬頭望著我媽媽還會叫一聲阿嬤,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隔壁桌一家四口,爸爸不時叮嚀孩子吃多少拿多少,重複使用餐具,環保不浪費,溝通也是輕聲細語,讓孩子充分表達再分析道理。我忍不住上前打招呼,這位父親也很大方暢談他的成長。出生貧困,赤手打拼創辦醫療企業,如今生活富裕,仍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本,更要孩子懂得惜福,我問他如何把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女教育成全A的學生? 答案是週一至週五沒有電視、網路,專注在閱讀與課業,週末上教會學習感恩。
飯店大廳負責迎接賓客的Dominico,與我同年同月同血型,他說在這個集團的福利就是能夠免費住宿全球的飯店,正在與男友規劃明年去曼谷度假呢,聽了這對伴侶10年長跑的愛情故事好感動,無論台灣還是義大利,男生還是女生,人人都有平等去愛的權利。七老八十銀髮阿伯,潮T配上酒紅色格紋垮褲,光著腳丫,挽著小他至少50歲(我目測)的妹,一早喝著香檳宣告他們的爺孫羅曼史。
來自邁阿密的作家Emma,伊朗籍丈夫一年前猝逝,過度悲傷封筆一年,幾星期前開始了一個人的旅行,她握著手機快速滑過一張張兩人生活的畫面、曾經去過的地方,囑咐我要愛自己、活在當下,至於我嚴重骨折的手腕,她說沒什麼大不了,人生再怎麼困難,日子還是要繼續,別因為這意外的插曲影響了原本的規劃。聽了Emma的話,媽媽說風景固然美不勝收,但人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與收穫。
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故事,媽媽與爸爸的回憶,憑著一張30年前夫妻倆在佛羅倫斯的黑白照,為了尋找照片裡的那條街,我們來回在市區走了一下午也沒找到,母女倆癱在路邊滿身大汗望著對方,其實爸爸一直活在我們心裡,那條街只是形式罷了,媽媽邊擦汗邊說:好餓!我說現在好想吃麻婆豆腐、醬爆茄子、青椒炒肉絲。
因為旅行,重新認識彼此,我們沒有距離,衣櫥裡的衣架永遠在搶著用,兩個人睡一張床,整夜一路打呼到天亮都沒在care對方。因為旅行,我們更親近,也更珍惜當下,每天晚餐結束,媽媽總會勾著我散步回飯店,還有什麼比這更溫暖。睡前躺在床上話家常,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逗得她哈哈大笑,在台灣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很少互動,因為旅行,整天黏TT都不會膩,夜裡,房間永遠為她留一盞燈方便下床走動,媽媽也會不厭其煩為我把踢掉的被子蓋好,畢竟在她心中,我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一起旅遊四年了,早已認定對方是最佳拍檔,就算這次我在佛羅倫斯撲街摔倒骨折,也阻止不了我們倆結伴前往下一個城市探索的計畫。媽媽,我只能說,做您的女兒好幸福。
寫了這麼多,你們肯定想知道佛羅倫斯到底有多迷人? Well,她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真的,一切都值得了!
#有時間多陪陪爸爸媽媽
#珍惜當下每一個moment
#謝謝您對我在每次旅途中的包容
力豆力豆幾歲 在 Facebook 八卦
媽祖遶境的第二天,我們跟著媽祖婆到台中的大肚車站。路上遇到64 歲的阿姨跌倒,請她先搭我們的車休息,我跟老婆輪流背女兒們去走路。
小孩子好奇的觀察周圍環境,我們慢慢往前走。路上的人都非常的熱情,我自己也忘了到底拍了幾張合照!有人遠遠的地方喊:吳鳳!有人說:吳鳳弟弟!小孩子叫我:吳鳳哥哥!不管什麼稱呼,我都覺得好親切。
我一直覺得如果想要看真正的台灣,參加遶境就有機會可以看到最單純的台灣精神。熱情、大方、樂觀。其實遶境沒有什麼你是誰、我是誰這種觀念!大家都是一樣的,公平的❤️
我在拍片的時候,媽祖婆的神轎靠近我,剛好那個時候扛轎的人把我拉進去,把他自己的位置讓給我,我也就扛轎了一小段時間。第一次扛轎的時候是2012 年,我覺得自己很幸福,結果今天再一次扛轎讓我更感動。
好多人跟我合照,後來我跟老婆走失了,我在找她的時候發現一個人跟我揮手。原來是豆花店老闆,在他的店請我老婆跟女兒吃豆花😄 (大肚薏糖豆花❤️)
今年因為疫情,所以沒辦法鑽轎底也沒關係,媽祖婆經過我們前面的時候,大家一樣收到她的祝福。現場很熱鬧,大家的臉上有很大的笑容就是最大的魅力。
最後我們把受傷的阿姨送到附近的廟,她說要拜拜就要回家休息。我非常開心認識她,也跟她說:遶境不一定要走到底,每個人的體力跟生活不同。有的人工作沒辦法參與也ok,基本上遶境或任何一種活動,是給人民一種力量。我也希望透過我拍的影片,把現場的祝福透過鏡頭來分享給大家 ❤️
接下來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忙,所以這次安排2 天一夜的行程。全家一起跟著幾萬個人共同分享美好的時刻。希望明年一樣健康,一樣有精神的話,我再一次來陪媽祖婆走路❤️ 媽祖婆,謝謝您,祝所有大家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明年再見!
力豆力豆幾歲 在 含羞草 Youtube 的評價
含羞草日記-草爺 2020全新單曲,邀請曾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張再興」、草屯囝仔「阿倉」、前MP魔幻力量主唱「嘎嘎」飾演拜把兄弟。此外還特定請來顏寬恒做為客串大哥,以及許多義氣相挺的兄弟們的熱情參與演出!
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是:出了社會之後,我們都會與不同形形色色的人交集,也會經歷風風雨雨,但是直到你碰上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才會發現留下來的人才是真兄弟。
-
各大平台聽起來~~~
數位連結
https://lnk.to/mimosa_
兄弟你說
詞/曲 梅海強 演唱 草爺
看著手上的時間 茫茫的夕陽下
終於說出心底的話
一回首經歷了這些年 我從不後悔認識你
是否還能叫你一聲兄弟
假如你累了 轉身回頭看看我
這條路上還有兄弟陪伴你走
還記得 那時候
曾經不後悔咱們的夢
醉著說 將來還要一起瘋
兄弟你說 來喝酒 一句話說走就走
兄弟你說 別淚流 義氣永遠在身後
兄弟你說 幾年後 我們會功成名就
走情路 走江湖 都有我(兄弟你說)
這條熟悉的老街 人們來來去去
又有誰能明白情義
走過了光輝的歲月 沒辜負年輕的自己
驕傲的說 要做一生 兄弟
體會過社會的黑暗
記得我們說好不會走散
不變的約定 不變的河岸
肩並肩走過人生的路
再多委屈 我們共同背負
如果你累了 這裡是你歸宿
兄弟你說 來喝酒 一句話說走就走
兄弟你說 別淚流 義氣永遠在身後
兄弟你說 幾年後 我們會功成名就
走情路 走江湖 都有我
兄弟你說 來喝酒 一句話說走就走
兄弟你說 幾年後 我們會功成名就
走情路 走江湖 都有我
製作團隊
出品Presented by / 混血兒娛樂
監製Executive Producer / 合情合理工作室
宣傳Promotion / 司徒建銘
音樂製作人Producer / 王士榛
詞曲Lyrics&Composer / 梅海強
編曲Music Arranger / 王士榛
錄音Recording Engineer / 王士榛
吉他Guitar / 利惟庸
和聲Chorus / 楊博涵
錄音室Mixing Studio / 上路錄音室
演員名單 Cast
主演Starring / 張再興 潘俊佳 李明倉
特別演出Special Appearance / 顏寬恒 吳慈敏 草爺
友情客串Guest Appearance / 方昶詠 超艾夾 肉圓
陳本燙 梅海強 魏宏 張家輝 甯伯霖 瑋哥 戰神駿
陳比熊 古拉 張璃 司徒建銘 李齊 姚馨怡 林怡馨
簡雅雯 黃宥寧 鳳梨(依出場順序)
藝人經紀公司Artist Management / 合情合理工作室
工作人員名單Credits
MV製作Production / 扁條線國際有限公司
監製Executive Producer / 黃奕昕 江治緯
執行企劃Executive Planner / 張芷嘉
導演Directed by / 蘇宣隼 江治緯
編劇Screenplay / 蘇宣隼
副導演Assistant Director / 趙家樑
導演助理Assistant to Directo / 李宜庭
製片Producer / 崔恩旂
生活製片Craft Service / 吳啟宏
攝影D.O.P / 邱皓
攝影大助1st A.C. / 簡志宇
攝影助理Assistant Camera / 上遠野舞
燈光Gaffer / 李紹榮
燈光助理Assistant Best Boy / 蔡守富 汪俊言
電工Electrician / 王明福
造型Stylist / 李圓嘉
造型助理Stylist Assistant / 吳育哲
髮型Hairstylist / 吳冠輝
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 / 吳沛修
空拍Aerial Photography / 瑋業科技-麥克
剪接Editor / 熊熊亂走工作室
特效VFX Supervisor / 歐冠廷 李佳軒
調光Color Grading / 熊熊亂走工作室
片尾音樂Soundtrack / 古拉
協力單位Partners /
合情合理工作室
彈菸灰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
皮諾丘娛樂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台中樂成宮旱溪媽祖廟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
財團法人台中影視發展基金會
台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三分局
旱溪臭豆腐
東園餐飲設備量販批發廣場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司徒建銘 周岑霓 蔡佳純 超艾嫂 李齊
姚馨怡 林怡馨 簡雅雯 黃宥寧 李宜庭
甘儇儒 葉力寰 林建佑 李邵慈 蘇善蕎
陳又禎 阮奕嘉 江佑真 徐如珠 蘇立興
感謝協助這支影片的所有人
以及當天所有來參與的親朋好友們
#兄弟你說#單曲#含羞草日記草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TYXorv2Zwg/hqdefault.jpg)
力豆力豆幾歲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真的好久都沒有翻譯影片給大家了 十分抱歉啦😢
也是因為剛經歷了段考和一些比賽 所以現在才有一點時間可以翻譯
大家都說高中忙 原本不以為意 現在經歷了才知道真的很忙啊
要上高中的會考戰士們好好努力呀!!雖然高中忙碌 但是其實還是很有趣的xd
這首歌Kurt也有Cover的版本 但是我覺得Megan的聲音配上這首歌我比較喜歡
所以就把這個版本翻譯給大家~
這首歌貌似是最近經過Faded後最紅的電音歌曲了
雖然歌詞簡單也一直重複 但是就是給人一直很洗腦的感覺
副歌部份真的超級讚的 第一次聽到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喜
之後就瘋狂愛上這首歌了
希望大家也喜歡喔~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notif_t=page_fan
❄常見問題回答:
1:使用製作的軟體:Final Cut Pro
2.使用的字體:翩翩體/手札體/金鐘體/綠豆體/雪山體(順序按照使用頻率)
3.怎麼去製作呢:有做教程的影片歡迎大家去找來看~
4.Vicky幾歲:芳鄰16卻如30歲的老人
5.Vicky的FB: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notif_t=page_fan
(私人的不方便直接公開但是很容易找的😂)
Vicky的instagram:vicky.tsai
⚠ 還有問題的話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或是到粉絲專頁私訊我喔~
(一般私訊的話回覆會比較快 因為留言有點多看的會比較慢喔)
*--------------------------
*Original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2TJzXuqiM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pNxj-Wgqc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4BI8bXAOyvai6mKyThhK2Pvm36A)
力豆力豆幾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雷氣」行江湖;97年接老父棒,始見一個更大的江湖:一碗糯米飯,竟然走出灣仔,享譽十八區。自此投身飲食,他義無反顧。
強記美食位於駱克道和馬師道交界,是個樓梯底小鋪。食物放在幾架車仔上加工加熱;主打外賣,也設堂食;格局簡陋,摺枱膠凳只坐得下十四五人,不過一樣客似雲來,多是被糯米飯勾了魂。
蒸熟的糯米飯,先在熱氣騰騰的車仔上快速打鬆,混入油爆過的臘腸、膶腸、臘肉、蝦米和冬菇,撒上葱花,澆上自家調味豉油翻炒幾下,香氣瞬即飄滿街。
一碗飯紅紅綠綠端上來,很燙口!爽身不膩,香、甜、鹹、糯兼而有之,惹味十分。隨便問問客人,這個吃了40年,那個20年,都稱水準一直保持,難怪不同年代的食家如江獻珠、蔡瀾、歐陽應霽、林澄光都為它撰文。米芝蓮將小店歸入「街頭小食」一類,上月連續第四度推介;「我覺得有種滿足感,有種滿足感,起碼有人認同,這很重要的。」本來一臉嚴肅的阿細,開懷笑。
投入,經驗就出來了
強記一年四季都賣糯米飯,冬天日煮100斤米。「以前在街邊賣更多,最高紀錄在大寒賣280斤。食糯米飯暖胃的習俗,現在後生都不懂了。」阿細說。
阿細選用泰國米,透露新米和舊米有不同浸法。「熱天浸的水暖些,浸出來的米腍些;冬天水溫是冷的,浸出來的米硬些,那就看浸的時間長短。」他師承父親,但父親講得不仔細,選米浸米全憑自己摸索,「當你做一件事,你放心機去做,你會領略到很多經驗出來。」
他用本港一級臘味,蝦米和冬菇也要一級的。「用料要最靚,因為你有更好的師傅也無用,如果無好材料煮不出靚食物,不能腐朽化神奇。」從前父親的糯米飯沒冬菇,現在他一碗放一個,「擺個冬菇仔靚些,最重要是冬菇做得好吃。」阿細得意地解說。
強記賣的貴精不貴多。獨沽一味豬骨粥,用上新鮮連肉豬骨;淡菜洗完又洗去淨細沙,爆香才下煲;粥在車仔再滾時加入少量皮蛋,一碗粥特別綿。
糖水只三款:喳咋,香濃;綠豆沙,煲到起沙,下大把臭草平衡涼性;腐竹薏米糖水,順滑卻不漿口。豬皮蘿蔔炆得入味;來貨腸粉也特別加工煎出一層薄脆。這些烹煮講究分量和時間掌握,全是磨人的工夫。每日阿細六時多起身,煲糖水煮糯米飯三個小時左右,接着開鋪,中間瞌一陣,收鋪已經午夜。阿細坦言年紀大了,愈感辛苦,人做到愈來愈瘦。自己朝朝掌廚免不了,近年樓面就和三弟兩家人輪流做。
牛雜強,闖出名堂
早在父親年代,強記已是灣仔有名的街邊車仔檔。話說父親吳志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廣東寶安走難來港,做過電車車長、在羅素街開過大牌檔,因為爛賭輸光,1951年開始在鵝頸橋側賣牛雜和牛雜粥,街坊叫他「牛雜強」。1970年,益新飯店的大廚教他煮糯米飯,同時來自澳門的紅顏知己教他賣喳咋;從此,強記多了糯米飯和糖水。
「我十歲時已經坐在馬路欄杆『睇鬼』。哎呀!走鬼呀!跟着推入後巷。」半世紀前的慌亂,阿細歷歷在目。六七歲他就跟父親開檔,「他賣牛雜時,放下我們幾兄弟,我們是街童,找些紙皮盒已經玩一餐。」一家七口上柴灣公屋前,就住在鵝頸橋側的天棚木屋,「漏水就拿盆來接;我們真是捱過,豬油撈飯捱過,腐乳送飯又捱過。」
父母很早分開了,阿細在街頭長大,十三四歲就進入江湖。「那時灣仔有很多江湖人士,感染到甚麼都講『雷氣』。」阿細憶述輕狂歲月自己「想事不深入,想做就去做」。那時義氣先行,諢號「糖水細」的他,常常為朋友打架群毆。父親為口奔馳,有時勸他幫手看檔,「唔好咁百厭!」
阿細強調,那個階段過去了。「人大了,我已結婚,有兩個兒子,我也要為他們着想。」97年,他建議父親入鋪,「那時街邊檔已經式微,我們被市政拉了很多次,不斷罰錢、充公搵食架生。」就在長期擺賣的馬師道上租了現址小鋪位,同年他正式接手強記,帶着三弟少明做到今天。
「覺得很自豪,因為我爸爸很出名,那種自豪感跟在江湖的自豪感是兩回事。當我站在檔口,我知道客人來自四方八面,有的光顧了很久,我知道我需要放心機下去了。」
執着的基因
阿細第一碗糯米飯是父親煮的,味道早忘了,但父親的堅持深烙腦海:「八號風球或者傷了腿,他也堅持開工。六六、六七年暴動,沒巴士沒電車,周街『菠蘿』他也堅持搭貨車尾,由柴灣來到灣仔。」他發現父親煮得出色,不少人慕名而至。他「不想影衰爸爸」,着實有壓力。幸好他有爸爸的「執着」基因,若然失手食物煮不好,他整天都不開心。「有時回家望望大腿,為何紅了?因為糯米飯不熱不好吃,爐不熱就打不開糯米飯。」寒天企檔,站近火爐一晚,腿也炙紅了。
阿細回憶,入鋪初時自己很火爆。「我當這裏是武館,請了夥計,枱椅抹得不乾淨,我即刻反枱。」今天,24歲的大兒子Elvis有意接手家業,放工放假主動來跟他學師,第一樣就是學抹枱,「做飲食業一定要乾淨企理。」Elvis很認同。阿細指兒子降龍十八掌,一式也未得。12歲開始就來店幫手的Elvis道來實情:「我只能從旁看他煮飯。他對出品很執着很嚴格,最多讓我打飯——打鬆糯米飯。」
時間 親情
今天,強記的食客版圖由父親的香港十八區,拓闊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遊客常常十盒八盒的外賣糯米飯。只是,近幾年米芝蓮的加持,父親已經看不到。
夜風吹來,店前樹搖、影動。阿細憶述:「我好記得爸爸走前一個月,我去拜阿嫲和祖先。爸爸搭着我膊頭。他說:『少峰,你如果不是選擇江湖那條路,你會很成功。』」父親一直無病無痛,2011年中風遽然離世。
日復日蒸煮煲,是漫長的修煉,火爆的阿細變得沉着內斂。「在江湖上有得有失:得的就是多了很多朋友兄弟;失是失去了時間,其實我應該放時間在爸爸的生意上。」往事並不如煙,父親一直在心頭。
「多少位呀?裏面有位坐的!」每次經過強記,都聽到老闆娘賣力揚聲,炒麵煎腸粉收錢如三頭六臂。阿細有時累了,走到馬路邊點煙提提神,但雙眼一直留駐小店,「我甚麼運氣也沒有,最好是娶了一個最好的老婆。」當年因為妻兒,他才決意轉投飲食江湖。
「以前很懶惰,常不開鋪。」兄弟其中一個想休息,就齊齊放假。客人經常摸門釘,又愛又恨。「現在大家有共識,都想留些東西給下一代,也不想爸爸辛苦留下的名字,或者這麼好的食物失傳了。」一年前,阿細榮升爺爺,對血脈親情、店號傳承更加在意。
在廚房,手只一對。當年阿細放棄了父親起家卻工夫繁瑣的牛雜,只是20年來不時有老街坊問他何時再賣。「以前牛雜很便宜,幾毫子一斤;現在一副賣千多元,來貨貴,賣不起錢……將來有機會,我會開一間正式的店鋪賣牛雜,讓街坊緬懷一下。」二十多個寒暑,阿細守着強記,將老父的美食發揚光大,但心裏,像一幅砌圖,尚欠一塊。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梁偉德、陳秉謙
強記美食
地址:灣仔駱克道382號莊士企業大廈地下
電話:2572 520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1:00am
http://bit.ly/2QJwQ7D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Jr7IT0nWAg/hqdefault.jpg)
力豆力豆幾歲 在 有買過泛亞文化力豆力豆套書的媽咪爸比請進 - Mobile01 的八卦
想請問有買的媽咪爸比們您覺得用了之後評價如何?訂第幾階?價位又是如何? ... 小孩四歲前買力豆力豆,爸爸媽媽必須花很多時間教她但是現在六歲了,自己每天會 ... ... <看更多>
力豆力豆幾歲 在 Re: [寶寶] 大家聽過力豆力豆嗎? - 看板BabyMother - PTT網頁版 的八卦
朋友有認識業務,找我過幾天去一起聽網路上查大多是好評但也有小孩完全不愛的, ... 之銘言: : 家裡有四歲、一歲、快出生的寶寶共三位小男生: 今天力豆力豆的業務來 ... ... <看更多>
力豆力豆幾歲 在 [寶寶] 點讀筆推薦-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女兒現在2Y5M,之前有機會玩到別人的發現她對這類東西還蠻有興趣的,剛好現在又是求
知慾很高的時候,想說趁著時候讓她多學學,但媽媽很懶所以可擴充式的就不考慮了
之前試玩到的是類似繪本的,有些圖案還會做觸覺設計並叫小朋友可以摸摸看是否有粗粗
的,覺得好像不錯,但不知從何搜尋
看了幼福跟小牛津的好像都是偏圖像認知類的,只有其中幾本看起來比較有趣一點,不知
道會不會玩沒多久就被丟到一旁....
小牛津的29件組裡面有一些又不知道會不會對兩歲多的小孩太難(數學小天才),想請問
有購入的是否可以分享
另外想請問,這個年紀對國語月刊的內容會感興趣嗎,想幫她培養另一個興趣,別老是吵
著要看鯊魚寶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60.9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86489889.A.10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