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
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取自《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各位朋友,婦女節早安: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昨天的直播感謝各位朋友參與,蘇心理師的表達相當流暢,歡迎繼續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27851744285974/
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可以在心情不好的同時,內在的另一個部分,依然感覺平靜踏實。所以心情不好讓我的生活更豐富,我是真心感謝這些不安、難受的情緒來來去去。
我喜歡作者對「完整」的說法,我自己看了也收穫很多。祝願您,有自信,也完整!
************************************
你無須變成「更好的版本」,你只需要「完整」
【文/ 蘇予昕】
我們都希望,能透過某些行動讓自己升級、成為更好的版本。但是,如果我們在不夠完整的狀態下貿然進行改變,你絕對會遇到各種當機、卡關、自我懷疑,更嚴重地,你會乾脆擺爛,覺得根本不可能更好,進入自暴自棄模式。
所以這個章節,要來和你說明「完整的自己」是什麼「感受」。是的,完整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恢復到原廠設定的天然狀態,不是一個可以量化、訂出分數的標準值,在這個過度吹捧理性、摒棄感受的世代,也許對你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這正是要你拋開大腦的理解呀!去體察身體、直覺、情緒的波動到底在對你表達什麼。
以下是我與個案、觀眾、粉絲互動後所整理出的資料,來說明到底趨於「完整」會有哪些感受。
但我必須再次提醒,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可能會讓你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故在本節最後也會提供一些題目,邀請你們找出屬於自己的「完整」感受。
■ 當你對自己的任何情緒、狀態、境遇都越來越平常心
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為什麼生命老是要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劇情、一些悲催的遭遇、一些可惡的人到我身上,難道不能讓我順順利利、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就好嗎?
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經歷這些顛簸的路段,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完整」是什麼,沒有這些人事物境引發內心的波瀾,我們可能會過上看似平順,但內心卻混沌空虛、行屍走肉般地餘生。這就是為何有人會告訴你:「越早遇到挫折越幸運」,原因就是你有更多的精力和彈性去重新成為自己。
唯有顛簸、不順心的出現,才能強烈引發我們情緒上的痛苦,而也唯有情緒上的痛苦,才能敦促我們去認識自己,詰問自己最至關重要的提問:「我到底是誰?」
直到某一刻,你可能會拍著腦門頓悟:啊!原來如此,原來宇宙把它們帶到我面前,是為了這個,然後內心湧上一股滿足、平靜、腳踏實地、真切活著的感受,這也就是「完整」帶來的感覺。
也許以上的描述很抽象,但我相信你們當中的某些人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在走過人生低潮好一陣子之後,才突然懂了,那場悲劇、那樁痛苦的事件,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又帶來了什麼樣的養分,讓我成為我。
所以簡單來說,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對以往遇到可能會暴跳如雷、心有不甘和逃避不願面對的情境,漸漸地釋懷、淡定以對,甚至能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見自己的狀態,或你能把時間軸拉長去觀想:一年後、三年後、十年後……我還會在乎此刻的事嗎?這些現象的出現,就代表你更趨於「完整」了。
■ 「自我內言」的用詞越來越包容慈愛,自責減少了
你知道自己一天在心中的碎碎念、自言自語大概多少句嗎?答案是七千到一萬句,這個數字可能讓你驚訝「咦∼我有這麼多話嗎?」其實,在你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已不知在內心說過多少「喔∼原來如此!」、「天啊,這根本就在說我嘛!」等「自我內言」(Self-verbalization)。
自我內言的概念是來自加拿大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意指我們在內心說的心裡話,或是那些四下無人時的自言自語,其實我們與內心的對話擁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是一種提醒、一種鼓勵、一種宣洩、一種撫慰,也可以是促進思考歷程、解決問題的最佳幫手(像我算數學的時候都不自覺地把數字念出來)。
但大多人在進行自我內言時都處於無意識狀態,將過去的經驗、習慣用語在內心不斷重複,例如一個經常遭受否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在心中時刻否定自己:「我真差勁,什麼都做不好」、「完蛋了,又失敗了,我註定是個輸家」、「這輩子大概不會有人愛我了」等等。
而我們就是自己最強大的「催眠師」,每天用七千到一萬句話對自己進行洗腦,如果這裡面全都是對自己的憤恨、批判、詛咒,我相信這能量肯定強大到能撼動你的外在生活。
請別擔心、也請暫時放下自責,這並非你一個人的問題,大腦本來就是設計來注意「負向訊息」,以利生存的;你想想,若二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生平第一次看到獅子時,是把它當作可愛小動物而非危險,我們還有可能繁衍至今嗎?
所以,我們無須排斥這個容易「負向思考」的自己,只要從此刻開始在心中點亮「覺察」這盞明燈,你就可以在慣性自我否定時「抓到自己」,然後練習「換句話說」。
例如,習慣在出錯時在內心咒罵「我真是笨死了!」的人,先練習抓到「啊∼我發現剛剛在罵自己了耶」,然後輕輕地接納這慣性出現的內在話語,並試著換句話說:「嗯,我的確還不太擅長,但我願意再試一下,我肯定這個願意再試試看的自己!」
試著去感受換句話說後,自己身體的感覺,那就是你更貼近「完整」的狀態,也許你會感覺暖暖的、軟軟的、鬆鬆的,或終於能深深地呼吸,不再需要硬梆梆、肌肉緊繃地面對世界。
你的大腦是很有彈性的,只要每天帶著意識去覺察心裡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再把你平時鼓勵好朋友的用詞對自己說,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對世事的觀察格局變得更大、更寬,不再簡單地拿對與錯、好與壞來審判自己,用慈愛的心,將自己使勁地抱一抱。
■ 身心的恢復力變佳
雖然人人都討厭病痛,但諸多經驗告訴我,是病痛才讓我們開始體驗到「不完整」,開始願意練習「自我接納」,進而淘汰舊有的生活模式,相信身心靈是同一個系統。
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不少人認為,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感冒就吃感冒藥;可是,卻發現怎麼醫都醫不好,或是好了一陣子後又復發,其實這都是忽略心理層面對身體的影響力。
越來越多醫生呼籲,大多疾病都來自於情緒與壓力的累積,吃藥只能治標;想治本,反而要從你的環境、飲食、行動甚至心念調整起。
在意識到「接納力」的重要性前,只要我感冒生病,就會埋怨身體:「怎麼在這重要時刻感冒!是在跟我作對嗎?」或是請醫生開效果最強的、千萬不能嗜睡的藥,讓我可以快點回去工作,但每次都是前一兩個禮拜有用,冷不防吹到風後又復發,體質越醫越虛弱。
現在,每當我生病,第一件會做的不是急忙就醫服藥,而是先回顧最近的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情緒壓力、工作負荷……有沒有任何失去平衡的部分?現在這一刻能做哪些調整?(當然身體不適,還是要請專業醫生診斷治療)而當我們開始發揮接納力,活得越來越完整,定能大幅減少身體的「過勞」現象,讓身心恢復力變得更有彈性。
現代人習慣用腦袋中的意志力、抗壓性來逼迫身體,做多一點、做好一點、沒做完不准走!但身體永遠只能存在於當下,它隨時會有休息、活動、飢渴、排泄等需求。
如果你過度遵從大腦中的聲音(包括你老闆的聲音),忽略身體訊號,就會產生各種過勞類的疾病,例如尿道炎、骨刺、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
切記,身體才是你最該服侍的大老闆,當我們越趨於「完整」,越能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放鬆;讓耍廢時腦中的罪惡感放個假吧,無用之為大用,接納「無用」的自己,也是邁向完整的一大步。
■ 更能享受於當下,專注地和眼前的人事物真實地接觸
人類的大腦,相較其他動物擁有更多的皮質(cerebral cortex),所以我們更能「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雖然看似比其他物種有更高的「智商」,卻也逐漸失去了動物本能中的「智慧」,也就是─活在當下的能力。
創傷治療專家大衛.波伽里博士(David Berceli, Ph.D.)觀察到,動物在被追趕、互相打鬥、化險為夷後,都會花一段時間發抖或甩動身體,隨即就能恢復身心的平靜。這個看似平凡的舉動,卻造成人類與動物間的巨大差異─動物不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使在自然界每天都得面對豺狼虎豹的生存威脅,它們依然可以透過身體動作宣洩,不殘留恐懼與憂傷。
反觀人類,在各種情緒創傷、工作壓力、人際衝突後,卻經常選擇壓抑、忽略、轉移注意力,身體更是處於「凍結」狀態。
即便暫時看來好像沒事了,這些毒素、垃圾卻依然遺留在我們的身心,久而久之累積成更嚴重的憂鬱、焦慮現象。
蜘蛛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我們更要帶著覺察來運用大腦,它能待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軸的能力;人類的大腦讓我們可以產生回憶,從歷史中學經驗,也可以發想未來,將渴望的圖像加以實踐,但我們也要可以活在當下,專注地待人、處事、照顧自己。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能專注在此刻的他人、環境與自己,並從中找到樂趣,而不再是跟朋友聚會,卻狂被網路訊息分心或恍神思緒飄遠,恭喜你,這就是「完整」的感受。你不再因「過去」的遺憾憂傷、或被「未來」的焦慮擔憂綁架,更自由地在你想要的任一時刻回到「當下」,享受生命。
■ 當與外界意見相左時,既能同理對方,又保有自己立場
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擁有不同的信念和思考迴路,意見相左、觀念迥異甚至利益牴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我們卻很常困在「他怎麼都不懂我呢?」、「為什麼他都不照我的話做呢?」,難怪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會說出:「人類的痛苦皆源於人際關係」這樣的重話。
其實人際衝突恰恰是在檢驗我們的「完整」程度。在彼此立場不同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形,第一種,內心馬上感到憤怒、惱火,想盡辦法說服、辯贏對方,或積極地證明自己是對的;第二種,內心馬上感到焦慮、緊張,害怕對方是否會因此討厭自己、看輕自己,會忽視自己的真實聲音,去認同對方。
雖然這兩種情形表現出的行為截然不同,內心狀態卻頗為相似─都被自己的恐懼攫住了,無法以更全面的視角觀察自己與他人。
第一種人是恐懼失去控制權的感覺,第二種人是恐懼被討厭的感覺,他們都尚未接納自己本來就無法什麼都控制,以及本來就無需被所有人喜愛。
當與人發生對立的時刻,若對自我價值的感受夠「完整」(清楚地理解並接納你的所有優缺點),你較能清明地看見對方和自己的需求、狀態與限制,而不是一味將對方的攻擊往心裡去,引發權力鬥爭或委屈討好;你能清楚分辨,他的情緒是他的,我的情緒是我的,此時的溝通就不會演變成「丟情緒垃圾大戰」,才有可能找出第三條路,一同共好。
.
以上文字取自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書附一分鐘自我接納力小檢測)
3/7全臺各大書店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誠 品|https://reurl.cc/e50Vnm
金石堂|https://reurl.cc/VaGm7N
讀 冊|https://reurl.cc/mdWk7Y
三 民|https://reurl.cc/V6pl3N
MOMO|https://reurl.cc/KkKRxm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j7M5qq
心理測驗:
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project/defaultlife/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創傷後壓力 症候群 檢測 在 劉建國 Facebook 八卦
今天(5/11)已經是台灣連續 29 天沒有武漢肺炎的本土確診案例,先感謝第一線防疫團隊與醫護們的辛苦守護!現在台灣已經進入相對安全的時候,我提了好幾項建議,希望衛福部可以謹慎考慮:
🔸防疫戰中的作為 都應該要慎思再公告
針對外籍商務人士,衛福部「擬」取消14天居家檢疫,改為監測觀察機制,是不是有這樣的規劃?衛福部說還沒有定論。這樣的消息出去,會讓世界各國有期待,像是之前說過N95部份出口,但是到了現在都還沒看到,會讓外界有期待又落空,希望衛福部以後可以更謹慎一點考慮之後再發布消息。
外籍商務人士的居家檢疫規劃可能要取消,希望是連配套都可以完成規劃後再來宣布,讓社會大眾可以放心。
🔸南韓展開「快篩試劑外交」,台灣能不能?
5月9日食藥署宣布要組「醫療器材國家隊」,統計至5月10日,有關武漢肺炎病毒的快篩檢測試劑,食藥署受理專案製造申請案9件,核准1件;專案輸入申請案67件,核准12件,本土產業比例偏低,希望政府全力輔導國內產業,加速「快篩試劑國家隊」。
「快篩試劑」這一塊,有媒體評論認為,原因在於沒有配合「緊急授權」條款,開通可讓核准流程由7個半月縮短為1個月的綠色通道,不必使用臨床檢體試驗,改用模擬檢體,不至於浪費時間。
既然國內廠商能力足夠,願意做,我們當然歡迎,食藥署也要簡化流程,把品質顧好,國內廠商與媒體已經有質疑,衛福部就應該要具體解釋清楚。
不只快篩試劑,還有疫苗,政府已經投入預算要加快疫苗研發,希望衛福部要再加把勁,與國際尖端醫療科技搶快,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優勢、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這些都要好好研究。
🔸疫情帶來焦慮憂鬱 心理健康需重建
另外,現在疫情趨緩,要開始注意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超過12萬人接受居家檢疫、近1萬人居家隔離,不僅自由被剝奪、還要承受可能確診的不安、還有暫時不能工作的經濟壓力、解除隔離後可能要面對的污名化標籤化....這些狀況都可能會帶來焦慮、憂鬱,甚至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衛福部一定要評估,政府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相關配套要趕快規劃。
✅建國骨力請您鼓勵
創傷後壓力 症候群 檢測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八卦
譚新強:兩種蔓延全球的大流行:COVID和社交媒體思想病毒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COVID大流行已在全球肆虐大半年,全球確診人數超過5000萬,死亡人數超過130萬,全球經濟進入衰退,航空業更接近全面停擺。對全球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驗,唯一稍可作比較的是1918年春天開始,持續近兩年的所謂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當年大流行最初爆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其實發源地並非西班牙,真正起點懷疑是法國、英國,甚至美國,但這些國家的政府,因為正在打仗的原因,不想影響軍心,所以封鎖疫情消息,但後來病毒傳到當時中立的西班牙,就無顧忌地報道,結果反被冠名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真冤枉!
1918年距今已102年,年代久遠,當時醫學並不昌明,連盤尼西林都要等到1928年才被發明,只對bacteria(細菌)有效,virus(病毒)無效。統計也並不準確,估計感染人數可能高達當時全世界人口的40%,即約7億人,估計死亡人數由5000萬至1億!一般說法是該次疫情為豬流感,但我有點疑惑,通常豬流感死亡率(IFR)只有0.01%至0.03%左右,但1918年那次,死亡率似乎高達7%或甚至超過10%。有人解釋死亡率超高跟戰爭有關,很多染病士兵滯留在衛生環境極差的戰壕,未能獲得適當醫療照料。亦有可能病毒雖屬豬流感,但出現特別基因變異,加強殺傷力。亦有人懷疑,最厲害的病毒感染了士兵,本應就在原地病死,未必能把病毒大量散播出去(即R0較低),但因為當時已有蒸汽火車和輪船,所以仍能把不少傷兵運回後方,亦順帶把病毒傳播到全歐洲和甚至美洲,可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流行。
雖然數據不太準確,但我們仍知道1918年大流行的蔓延過程(圖1)。整個疫情經歷三波,由1918年北半球春季開始出現第一波,到初夏時稍有緩和,然後到入秋時出現更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第二波,然後到了1919年春天,再出現仍頗厲害的第三波。那次沒有發展出疫苗,為何大流行停下來也是個謎。會否是真的散播到了所謂群體免疫臨界點?還是病毒繼續變異,殺傷力逐漸減弱,很可能兩個因素都有。
今次COVID大流行的情况又怎樣呢?百年來的醫學突飛猛進,人民的教育水平也大大提升,這一切對應付疫情有多少幫助呢?到現時為止,感染人數比例和死亡人數都仍遠低於1918年,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兩種病毒的傳染度和殺傷力都很不同;除此之外,多月來各國對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的宣傳(洗手和戴口罩),亦應有一定作用,藥物和疫苗研發亦以破紀錄的極速進行。但可惜全球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圖形,跟1918年的仍非常相似,今年春天出現第一波,最近一個月就正出現更巨大的第二波!部分可能是季節問題,但部分亦肯定是人為因素。
對付全球大流行的最佳方法當然是各國合作,統一抗疫政策、旅遊控制和分享診治經驗和數據,然後共同發展疫苗和醫藥。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大部分國家只會各自為政,美國尤其自私,只會搶購和囤積口罩、保護衣物和醫藥,即使成功發展疫苗,相信初時亦不會讓其他國家人民分享。只有中國將比較大方及有能力幫助鄰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奈何某些國家如巴西,受到美國威脅,被迫暫答應將不使用中國疫苗。走着瞧吧,當這些國家找不到足夠疫苗,或發現負擔不起高昂的西方價格,到時或許對中國的態度將有所改變。
中國採最嚴厲措施 3個月內控制疫情
既然各自為政,每個國家的政策有別,疫情發展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國是首個出現COVID大爆發國家,初時武漢疫情嚴重,但中國採取了最嚴厲,但亦是最科學化,後來更證明是最有效亦是最整體人性化的封鎖、檢測、接觸追踪,以及緊急醫療措施,結果在3個月內就終能把疫情控制下來。至今幸運地仍未爆發第二波嚴重疫情,中國內地人民生活已逐漸回復正常。除政府努力外,人民的素質亦是成功抗疫的一個主要原因。據聞科興生物(Sinovac)的疫苗已通過臨牀測試,已為數十萬需要出國的醫療和政商界人士注射,有效率高近100%,比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的更高一點。
西方醫學本應更進步,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遠比中國差(圖2)。先看英國,感染率是經典的1918年雙波浪形,現正經歷更嚴重的第二波。英國政府錯在初期誤信反科學兼殘忍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現在逐漸發現COVID多種嚴重長期後遺症,包括血塊凝結、心臟發炎,高達兩成康復者在90天後,竟患有各種精神病,包括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癡呆(dementia)等!本來還有不少人被瑞典的自由民主形象所迷惑,對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群體免疫政策半信半疑,現在多了研究結果,大家仍對群體免疫感興趣嗎?
後來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自己染病幾乎喪命才改變策略,但為時已晚,已不能完全控制疫情。英國的情况有點可惜,英國是個島國,加上已「成功」脫歐,目的不就是跟歐洲大陸斬斷關係嗎?為何仍不能成功抗疫?
毫無疑問,美國醫學是全球最先進的,但今次處理疫情反而是遠遠最差的。美國感染率圖形比1918年更差,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總監福奇(Anthony Fauci)都承認美國的第一波根本從未停止過!1918年大流行,美國死亡人數約67萬,只佔全球1%左右,低於當時美國佔全球的人口比例。今年美國COVID死亡人數已約25萬,佔全球近20%,是美國佔全球人口比例的5倍,對比1918年是大退步!美國每百萬人的死亡率,是中國257倍,多恐怖!即使疫苗已在望,但廣泛應用仍需數月。即使拜登1月上台,較積極處理疫情,但他並非神仙,被拖延交接亦有代價,更難扭轉疫情,未來數月仍將有數以十萬計美國人無謂犧牲。
特朗普競選集會無助選情 卻助長疫情
到底美國出了什麼錯?最簡單的解釋當然是總統特朗普的無知、無能和混亂的瘋狂政策。1918年9月,費城舉行為一戰債券融資的大巡行,事前已有醫生反對,但結果無效。當日參加人數超過20萬,數天後逐漸有人發病,估計超過4萬,死亡人數約1.2萬,被喻為美國歷史上導致最嚴重傷亡的大巡行。102年後,特朗普當然完全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即使自己染病後,仍堅持舉行大型選舉集會,最終幫不了自己選情,但肯定助長了COVID!
為何變成這樣?真正解釋是其實美國(以至全球)正遭兩種大流行同時襲擊,除COVID外,還有一種經社交傳媒如facebook和Twitter傳播的「思想病毒」!原來經常散播反科學,錯誤COVID相關消息的極右媒體Fox news和Breitbart news的facebook點擊率,遠高於報道較正確,符合科學疫情消息的媒體如CNN和MSNBC等(圖3)。極右社交媒體抓準中低下層白人的不滿,藉此散播各種虛假、盲目、邪惡和充滿仇恨的「思想病毒」,連疫情都變得政治化。但結果害人亦害己,現在全國疫情非常嚴重,尤其最支持特朗普的紅色州份。
極右社媒散播「思想病毒」
特朗普支持者(不止在美國)已退化至完全非理性,願意相信任何荒謬陰謀論,包括COVID是蓋茨(Bill Gates)加索羅斯(George Soros)加福奇(加中國?)所發明出來的世紀疫症。特粉滿腦子只有仇恨、恐懼、歪理和種族歧視。近半美國人變成反科學,連最基本醫學常識如戴口罩防疫(1918年已知道)都不懂,反變成政治圖騰,被總統譏笑的對象。即使疫苗成功,相信過半美國人仍將拒絕注射。
2009年,facebook和Twitter,被利用為煽動新疆暴亂工具,被迫離開中國內地。中國因此被駡多年,初時我也有同感,覺得言論控制得過嚴,不習慣在中國內地不能使用facebook。但經歷了香港邪惡暴亂,和目睹美國各種瘋狂反理性行徑,不少「思想病毒」都是經缺乏監管,完全漠視事實的社交媒體散播,就開始有所反思。我是一個相信科學和接受事實的人,當見到社交媒體變質,危險性大增時,就逐漸明白中國頗嚴的社交媒體政策是具遠見,有道理和需要的!現在連美國也知道事態嚴重,國會不停舉行針對facebook和Twitter的聽證會,提出各種社交媒體的監管漏洞和社會責任問題。
政府監管社媒不容易
回頭想,為何社交媒體,以創新科技為名,就可得到優待,完全逃避傳統媒體的所有牌照和監管要求(其他行業如Uber和Airbnb也有同樣不合理優勢)?全球所有國家包括美國都有嚴厲的傳統媒體監管。過去美國要求所有媒體如電視台和報紙的大股東,都必須為美國人。最佳例子是梅鐸(Rupert Murdoch),澳洲出生,移民兩次,最後入籍美國,才可收購非常重要的Fox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近年政策稍有放鬆,有個別批准同聲同氣澳洲人的一些小型收購。電視台需要繳交牌照費,更需接受嚴謹審視尺度,但串流平台如Netflix,既不需牌照,更不受任何監管,色情、暴力、粗口,什麼都容許!Netflix、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媒體,已滲透全球,各國政府反面對巨大壓力放棄合理監管媒體的標準!如斗膽反抗,反必被指控為抑壓言論自由,和被扣上更嚴重的跟不上潮流帽子!
中國是最先和極少數有足夠自信和實力去抗拒社交傳媒失控的國家,現在連美國也開始跟隨,相信其他國家亦將有檢討。監管媒體永不容易,極難達到最佳平衡,監管必須以科學和整體社會利益為標準。政策絕不可縱容散播違反科學和事實的假消息,例如戴口罩有害,或某未經驗證的藥物有效醫治COVID等等。除此之外,亦必須防止社交媒體散播各種危險,可導致社會嚴重不穩定,煽動暴力,鼓吹種族、宗教、性別和性取向歧視等各種仇恨意識,反道德和人性的「思想病毒」。
(中環資產持有Moderna、Netflix及Uber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創傷後壓力 症候群 檢測 在 可愛動畫教你什麼是PTSD! 你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的八卦
... <看更多>